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社科文(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0)社科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0)社科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社科文汇编1.(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

(9分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2页上部分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

高考语文各地社科文阅读题汇编

高考语文各地社科文阅读题汇编

高考语文各地社科文阅读题汇编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辽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文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之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追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标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遭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白世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

作为非勃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

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遵感人,而且历久弥斯。

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之品都互相沟通。

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

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高中社科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社科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社科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文章一:《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的融合,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一方面,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某些文化特征的丧失。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本土文化的一些策略。

问题:1. 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 文章提出了哪些策略来保护本土文化?答案:1. 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时也可能导致某些文化特征的丧失。

2. 文章提出的保护本土文化的策略包括:加强本土文化的教育,鼓励本土文化的创新,以及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本土文化遗产。

二、判断题文章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事件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将分析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问题:1. 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导致了信息安全问题的增加?2. 文章是否提出了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措施?答案:1. 正确。

互联网的普及确实导致了信息安全问题的增加。

2. 正确。

文章提出了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措施。

三、简答题文章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实践。

问题:1.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2. 可持续发展在哪些领域有实践?答案:1.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 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等领域都有实践。

结束语:通过本次阅读试题,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全球化、信息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社会议题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安全、可持续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社科文(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社科文(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社科文(含答案解析)1、(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⑻题。

(24分)材料一中国四大发明之一⑶题(10分)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体内葡萄糖发电。

我们在蜗牛壳上钻孔,把覆盖着酶的电极植入聚集在蜗牛身体和壳之间的血淋巴,也就是蜗牛的血液中。

与其他类型的电池类似,我们的电池也是基于化学反应来让电子流动的;一个电极捕获血淋巴中葡萄糖的电子,之后这些电子会通过外部的回路包括我们想要供电的任何设备抵达相对的电极。

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

收获能量之后,蜗牛通过吃喝会恢复体内的葡萄糖水平,就可以再次发电了。

而蜗牛看来并没有受到生物电池的伤害。

电池的输出功率受两个因素的限制:蜗牛微小身体内的葡萄糖含量,以及葡萄糖向电极扩散所用的时间。

如果医生把类似的某种装置植入人体而不是蜗牛体内,我们就能获得更强更持久的电流,因为人类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要比蜗牛的高,而且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葡萄糖补充给电极(蜗牛没有闭合的循环系统)。

一个想法是用我们的生物电池基于人体的修改版来为植入医疗设备供电,例如起搏器,蜗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鉴别和国土安全服务。

⑴第一段主要介绍生物电池的:第二段主要介绍生物电话的。

(4分)⑵下列对”生物电池”的阐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血液中的葡萄糖来发电,这种电池与其他类型电池类似,也是基于化学反应让电子流动的。

B 生物电池通过植入生物血液中覆盖着酶的电极来捕获葡萄糖中的电子,这些电子可以通过外部设备到达相对电极。

C 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

D 生物电池在利用蜗牛发电时电子与血液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应该没有对蜗牛造成伤害。

最新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及答案)(1)

最新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及答案)(1)

最新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及答案)(1)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

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

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

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

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

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

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

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

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

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

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

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熹陶。

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高考语文的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的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的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

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

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

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

所以他很少用这种体式来抒发沉重悲抑的情绪,而是在七绝中呈现了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之外的另一面,让人更多地从中看到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

这种不同于盛唐的趣味追求,应当就是他七绝中的“别趣”所在。

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

杜甫在体察外物中发现的“别趣”大多是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锐体悟。

大致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中的生机和处处可见的趣味。

如《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不但写出了诗人与朱阮二人的特殊交情,更藉梅、松与竹、椒合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突出了草堂与世隔绝的清幽之趣。

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

如《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既夸赞韦明府县斋绵竹的茂盛,又预想将来自己舍前苍翠竹影在江中倒映的美景。

将希望赠竹说成幸“分”苍翠之色,已十分新颖,“拂”字更写出竹影在波涛中摇漾的动态,这就使讨要竹子一事显得优雅别致。

其三是七绝本身文字组合的趣味。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社科文高考题例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社科文高考题例析

【有效阅读信息】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 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 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 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 选用教材一致 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 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程度缩 【试题】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辽宁卷5题) 小
【有效阅读信息】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 4倍,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耗能更高。
成本高 成本低 【试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北京卷14题) D. 同样大小的纸袋与塑料袋相比,前者的运 输成本比后者低很多。
【有效阅读信息】绿色经济不仅包含生态文明和循环 经济的内容,同时还追求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得到最大 的经济效益,在绿色、健康的基础上使自然资源和生 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实现利润 的最大化。绿色经济以人为本,其主旨是服务于人的 需要和发民,它兼顾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当代人 有前提 利益与子孙后代的利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类利己 主义。 夸大事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 项是( )(天津卷7题) 实 C.绿色经济既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可更 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实现双赢。
【有效阅读信息】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 此 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 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 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同了很大余地。 【试题】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 )(辽宁卷6题) B. 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 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 彼 论。
【试题】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 )(湖南卷6题)
A .人类大脑的特征 B .对称性 C .分辨左右的意义 D .不对称性 核心问题不是“对称性”,而是“不对称性”。

高三全国卷高考训练《社科类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全国卷高考训练《社科类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全国卷高考训练《社科类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高考导向标练习题组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

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

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

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

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

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

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

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

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

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

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5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阅读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5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阅读

考点15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阅读(2013·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

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

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的“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

到现在,人类已经处在“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

“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期,“秋季”才会来临。

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

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

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

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

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

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因为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类似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都处在活动期等等。

与地质学应用的时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

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变得异常焦虑的人们,“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的现象团团转”?《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挑战的勇气,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尚且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的后果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去排放温室气体。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4-2023-2024)三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试卷(含答案解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4-2023-2024)三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试卷(含答案解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4-2023-2024)三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试卷(含答案解析)2.实用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

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

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

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

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

是旁边的树吗?不。

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然后在大约100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

因为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施放一种警示气体,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

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

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以寻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树木。

又或者它们会逆风而行,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

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

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

但也有偶然情形,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

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

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借助其网络,真菌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

在共同的生存空间里,可能森林里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社科文(答案及解析)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l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参考答案】D【解析】原文是“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

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参考答案】B【解析】原文是“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

而不是B选项的“旧史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参考答案】D【解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扭曲文意。

原文“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意思是说“中国的文字学家很早就把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凭依”了,而“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关系错误。

全国卷2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

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传统小说和早期小说有两个差异,一个是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即口耳相传和小说家们创作再加工的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个是区别并不明显的本质上的差异,B选项错把形式差异当本质差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重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选项偷换对象。

原文中说的是小说家们注重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并没有提人们如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属于无中生有。

回文定位到最后一段,“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原文并没有提及现代传媒对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的影响。

全国卷3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