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 教授始于宋代 先生被引申

合集下载

长知识古代对“教师”的称呼

长知识古代对“教师”的称呼

长知识古代对“教师”的称呼古代对“教师”的称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域、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称谓。

下面就从各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尊称古代对“教师”的最普遍的尊称,是“先生”。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先生如金,美玉在上”。

在先秦时期,指的是文化名士、人才、高崇的品德;到了汉代,这个词开始被用来指称教师、学者,成为了教师的一个专用称呼,并且延续至今。

在唐代,出现了对教师更为尊敬的称谓:“师父”,意为“师傅之父”,称为“老师”。

宋代时,人们开始用“先生”在“老师”间交替使用。

明清时期,“夫子”成为尊称教师的常用称呼,它既可以指教师,也可以指学者。

由于明朝的礼制较为严格,因此称“夫子”时必须加上相应的敬称,如“礼部夫子”、“太学博士”、“礼部侍郎兼太学博士”等。

二、专称古代的教师,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中,有着不同的专称。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 讲学:古时称为“说课”、“授课”,治学者即为“讲师”。

如《唐僧传》中,唐僧在大唐广场说课,称为“讲师”;《水浒传》中,武松在街上开设功夫班,称为“讲拳先生”。

到了宋明清时期,这个称呼逐渐转化为“讲师”、“讲官”。

2. 基础教育:古代基础教育的教师,一般称为“先导”,既要教授文化知识,又要传授社会道德,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如《史记》中,蒯公为魏文侯先导;《孟子》中,王肃的老师叫做先导乎。

《水浒传》中的张青为将领家的家庭教师,称为“家庭先导”。

3. 武术训练:古代武术训练和指导的教师,一般被称为“师父”。

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在斗战胜佛庙中拜师学艺,称自己的老师为“师父”。

4. 科举教育:古代科举制度中,负责考生科目的教师,被称为“监考”、“试官”,而教授科目的教师,则被称为“名师”、“大儒”。

比如《红楼梦》中,宝玉考差(相当于考试),由于周师傅的教授,成功考中状元。

三、地域称呼由于古代的隔离和区域性文化发展,不同地域的教师也有着不同的称谓。

1. 北方地区北方教师一般被称为“儒先”、“文先”,这两种称谓的含义都比较广泛,不仅指教师,还可以指文化人、读书人等。

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 教授始于宋代

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 教授始于宋代

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教授始于宋代来源:北京晚报2013年9月13日【评论0条】字号:T|T“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古代教师的称谓

古代教师的称谓

古代教师的称谓
古代教师的称谓
师长:老师与长者。

《周记?地官》载:“三日顺行,以事师长。

”后用“师长”为教师的尊称。

师傅:教师的通称。

封建社会东宫太子的教师即称太子师傅。

师父:教师的尊称。

《白虎通?封公侯》载:“人有三尊,君、父、师。

”师父含有教师如父母之意。

教习:明代翰林院学官兼教师,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沿称教习。

教授:宋以后学官名称,掌学校课试等事,现作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讲师:古为讲解经籍的教师,今为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助教:学官名,始于晋,协助博士教授学生,其后各代均在国学中设助教,近代成为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先生:按《礼记》注:“先生,老人教育者。

”《孟子》注:“学士年长着,故谓之先生。

”用作教师的尊称。

经师:汉代指儒学学官,后指传授儒家经典的教师。

《王文宪集序》载:“经师人表,久资复实。


西席、西宾:唐以前,俗以东向座为尊。

宾客至必请入西席面东而坐,故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称西席。

祭酒:在古代是掌国学诸生训导政令之官,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校长。

司业:协助祭酒管儒学训导方面工作,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副校长。

博士:秦时官职,掌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章,汉代始称太学中的教师,唐宋时有专业学校,故而有算学博士、书学博士、律学博士之称。

中国古代对教师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教师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教师的称谓
一、师长
据《周礼•地官师氏》载:“三日顺行,以事师长。

”后来,通称教师为师长。

二、博士
自先秦以来对国家教师的称呼,相当于国立大学的教授,经学教师称博士。

到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三、祭酒
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相当于现代国立大学的教授。

四、司业
古代主管音乐兼教国学的人。

后世称教师为司业,相当于国立大学的副校长。

五、学官
汉代太学教师的称谓,也称“校官”。

六、教习
我国封建社会主管课试事项的官员。

明代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清末新办近代学堂,也称教师为教习。

七、教谕
宋代在京城所设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

元、明、清时,县学皆设教谕,为正学官,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八、西席
又称西宾、讲席。

古代人们对家庭教师的尊称。

因古时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给教师安排的座位坐西向东,故教师称为西席、西宾、讲席。

古代对教师的称号

古代对教师的称号
教谕: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至元、明、清之县学沿用这一称呼。
教习: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的教师称"教习",到清朝末年,学堂兴起,掌握中的教师仍用"教习"的称号。
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经师"。
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它们的副职都称为"训导"。
师:历代对教师的约称
师父、师傅;对老师的尊敬称号。"师傅"原来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师保、师友:古代贵族子弟有师有保。晋代有师和友在诸左右陪侍辅导,故教师别称"师友"。
师资:先秦以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师长:教师的尊称。
外傅:古代对教师的特称。
博士:以学教师称为"博士"。至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进一步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之尊称。
山乐或院长;北子对书院中授徒讲学教师的敬称,山长或院长并总领院务。"山长"源于五代。
西席、讲座:汉时教师的称呼。《称谓录》中说:"汉明帝用尊敬老师的礼节来尊敬恒荣,他到太常府,命恒荣从在东面,设立案几,所以也称教师为西席。"
老师:原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称谓。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不敷出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教授:原来是学官的称谓,从宋朝开始在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都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世沿用了这一称谓。

古代学官、教师、学生、学校的称呼

古代学官、教师、学生、学校的称呼

一、古代学官和教师的名称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名称有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二、中国古代生员的名称【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廪生】古时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

廪生有廪米,增生无,故增生地位次于廪生,附生又次之,【例生】例生或饷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

因筹饷而特许由捐纳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

【庠生】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 教授始于宋代先生被引申

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 教授始于宋代先生被引申

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教授始于宋代先生被引申>“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我国古代对教师的尊称

我国古代对教师的尊称

我国古代对教师的尊称
我国古代对教师的尊称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远古至今,都对文学和学术界的老师表示
敬意,并把他们尊称为“师”,以示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古代博学家历来是把教师称作“先师”、“列师”或“前辈之师”。

据《论语》记载,儒家伟人孔子曾号召各地学子聚访讨学,以孔子为“先师”。

《论语》中把教师称为“先师”,旨在表达对老师的尊敬,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符号。

儒家把“师”尊于后生,增加了其尊敬性。

《大学》认为:“学者师之,以及门人。

”这句话说明,学习是以老师为先导的。

“师”的显贵地位表达出对教师的尊重。

诸子百家也称教师为“师”,并在其士大夫礼仪体系中尊敬老师。

毛宗仁曾说:“念
师诚可敬,毋妄辞我”,表达了尊敬教师的态度。

老子说:“众人皆有师,吾独无师”,
这种独立自主的思想,也表示了尊敬教师的态度。

敦煌莫高窟很古老,其背后也有着一种尊敬教师的文化。

在很多壁画中,把其他人视
为“徒弟”,把他们的导师,或者学院老师称为“师”,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教育
思想,其中也蕴含着着重尊敬教师的精神。

今天,我们也把老师尊称为“师”,表达它无可替代的尊敬之意。

“师”,不仅是普
通人对老师的一种尊称,而且也是文学和学术界一种固有的尊称,它们充满了深沉而传承
永久的文化内涵。

古代老师怎么称呼

古代老师怎么称呼

古代老师怎么称呼古代老师是以讲学为业的人,主要传授文字、德行、礼仪、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那么古代老师该如何称呼呢?古代老师的称呼在古代,老师的称呼有许多种,这些称呼大致可分为三类:尊敬性、亲切性和嘉许性。

一、尊敬性称呼1. 先生:先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原本是“先知之生”,泛指有才学的人。

汉代开始用先生称呼学者,到了唐代,又广义称呼教师。

考中进士的人可称“进士先生,状元先生等”。

2. 大师:曾经国教师菩提达摩传来禅宗后,禅宗的开山祖师达摩就被称为“大师”,以后称为“上师大师”。

又如宋朝名儒苏东坡的老师,就被他称为大师。

3. 导师:导师在汉代讲政治时指挥使者,“官爵级别次之”,导师的地位很高,又如古代著名的诗人陆游的老师吕叔潜就被他称为导师。

4. 师傅:在古代,师傅的地位比较高,被尊称为“大师傅、天师太师、玄师、正宗、真传等”。

曾经《三国演义》中的张星彩就被人们称为“丐帮师傅”。

二、亲切性称呼1. 师父:师父是徒儿对师傅的尊称之一,古代皇帝的师傅被尊称为“帝师”,又如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师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2. 老师:古人用“老”这个字来表示尊敬和亲切,所以老师就成为亲切性的称呼了。

在曾国藩的《家书》里,他称呼教师姚鼐为“鼐先生”。

3. 爱戴的老师:这个称呼非常的亲切,并且意味深长,展现了对老师的爱戴之情。

三、嘉许性称呼1. 楷模,是对于一位老师为人师表,慷慨激扬,而心怀敬畏的称呼。

2. 学富五车:寓意丰富,是对于一位老师文化和学识上的肯定和赞扬,是一种嘉许性的称呼。

3. 传道授业:这是最能突出老师的职责和价值的称呼之一,想象一下,深夜模糊的灯影中,老师们默默无闻地给每一个学生讲解知识点的情景是多么的感人。

古代老师的尊严古代老师的尊严不仅源于其掌握的知识和自身的品德,更是由于其在培养学生方面,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学生面前,老师是权威的化身,是尊贵的标志。

教师们,其实未必都会被徒弟尊敬,也未必会从政府和社会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尊重。

古代“老师”称谓有哪些

古代“老师”称谓有哪些

们现在说的学名 了。《 礼记 ・ 檀
弓 》说 : “ 幼 名 ,冠 字 。 ” 就 是 说 ,人 一 生 下 来 ,就 要 有 一 个 小 名或 乳名 , 等 举行 “ 冠礼 ”时 , 再 起个 名 ,这 个 名 就 是 “ 字” , 也叫 “ 表字” ,表 示这 个人 “ 有 为 人父 之 道 ,朋友 等人 不 可 复
个 不 同的概念 。所 谓 的 “ 名” 就是我们现在说 的小名 ,又称 乳名 、奶名、幼名或小字。我
国从上 古 时代就 开始 取小 名 了 , 由 于小 名 的 称 呼 多用 于 家 族 内 部 ,所 以 起 名 时 不 是 太 讲 究 。 如周 公 之 子 名 禽 、孔 子 之 子 名
生操行规范 》里明确将教师称
谓 定 义为 “ 老 师” ,但绝 大部 分 学生约定俗成将 “ 先 生 ”改 称
宋孝宗赵慎小名小 羊、明太祖
朱 元璋 小名 重八 等 。 至 于名字 的 “ 字” ,就是 我
为 “ 老师” ,则是从民国时期开
始 的 ,并一 直沿 用至今 。 其 实 ,在 “ 老 师 ” 之外 , 古代对 教师 的称呼还 有很 多, 有 些已 经相 当陌生— — 如师 长 、 夫子、 1 . 1 . 1 长、 师傅 、 师父、 西席 、 师 保 、宗 师 、教 授 ( 如 今 的教

WE NS HI J I NGCU t/ 文史精 粹


让人 不 愉 快 的 事 。于 是 ,引 申
地方 的学校 始设 教授 ) 、 助教 ( 在
出现在 口 语 “ 不感冒”的新意。
( 文/ 聂鑫森 )
国子监任教的教师 : l 、学博 、讲
郎 、教谕 等等 。

古代教师的称谓

古代教师的称谓

古代教师的称谓祭酒封建王朝专门教育公卿大夫和三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学校称国子监或国学、太学。

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祭酒原非官名,古代人宴会或祭祀时,推一年高望重的人先举杯子以祭,称祭酒。

隋唐以后始称国子监的主管官为祭酒),官多为从四品。

#司业隋后至清末,国子监设有司业官,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协佐祭酒掌国学诸生训导之政令,官为正五、六品。

博士国子监的助手,官位多在正七品到正六品。

为培养各类专门实用人才,从东汉到隋末,在当时的京城还建有各类专科学校,依据其专业,分别设立了律学博士、医学博士、武学博士、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学官,其官位在正九品到正七品。

学监国子监协助祭酒督课业、监内务、查勤惰、纠师生过失的官员,官为正七品。

助教国子监协佐博士理事的官员,负责教导学子的修身养性、崇志广业事宜,官位多在从七品上下。

学录明清时国子监设有学录官,为助教的协佐,官为正八品。

教授从宋元到明清,各府(路)、州、县均设有各级教育官员,其中最高一级为教授,设于府(路),官为正七品。

学正明清时,国子监设立协佐助教的官员,称学正,官为正八品;各州亦设有学正官,与训导共同负责州学的管理与课业,官为正八品。

教谕明清时,各县设有教谕官,与训导共同负责县学的管理与课业,官为正八品。

训导明清时,各府、州、县均设训导官一人,协佐教授与学正、教谕的学校管理事务,官为从八品。

山长唐宋元时,官立书院中担任主讲并总管院务的学官称山长。

少卿明代为培养本国的通事(今称翻译)人员和外国留学生,在京城设有四夷馆和四夷馆翰林院,其最高长官称少卿,官为正四品。

郡文学汉武帝时敕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称郡文学,专司所辖地域的教育行政事务。

卫儒学提督宋明时,在兵员集中的要塞、卫所办有专教武官子弟的学校,授以五经四书、英武将军传略和骑射步战之术,其最高官员称卫儒学提督。

正科、典科、训科明代各府、州、县各设一专司医学的官员,府称正科,官为从九品;州称典科,县称训科,均有官职无俸禄。

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

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

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师:历朝对教师的约称。

《易经》第七卦“师卦”写到:“师:贞,丈人,吉无咎。

”经文释义:“师者授知、解惑,榜样,众多。

师者仰仗于人也,为师之道,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别称。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问进士策》有:“自秦之焚书,六经尽矣,至汉而出,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说,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

”《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崔棁》有:“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

”金朝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并一直沿用至今。

师父、师傅:这是对教师的尊称。

《白虎通·封公侯》:“人有三尊,君、父、师。

”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尊称为“师父”,最早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来。

后来虽然师徒之间并不一定有那样的约束了,但是“师父”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

”清朝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吾虽少长於汝,然而师傅也,汝弟子也。

以弟子而上凌师傅,读书何为?”师资:先秦尔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

”后以“师资”指教师。

唐朝杨士勋在《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一文中注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资也。

”《陈书·周弘正传》:“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敬焉。

”宋朝范仲淹《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右臣闻三代盛王,教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羣材。

教书的别称、雅称

教书的别称、雅称

教书的别称、雅称教育是人类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而教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非常尊贵的职业。

教书的人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和雅号,这些称谓和雅号不仅反映了教书人的职业特点,也体现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书人的尊重。

一、教书的别称教书的别称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呼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书别称:1.师傅:在中国古代,教书人被称为“师傅”,这个称谓来源于尊敬师长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人们对教书人的尊重和敬重。

2.教练:在体育领域,教书人被称为“教练”,这个称谓强调了教书人的指导和培训作用,也反映了教育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3.导师:在学术领域,教书人被称为“导师”,这个称谓强调了教书人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也是对教书人学术成就的肯定和认可。

4.老师:在现代汉语中,教书人被称为“老师”,这个称谓既包含了师长的尊重和敬重,也强调了教书人的教育和指导作用。

5.教授:在高等教育领域,教书人被称为“教授”,这个称谓是对教书人学术成就和教学水平的肯定和认可。

二、教书的雅称教育是一项非常尊贵和崇高的事业,而教书人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赋予了一些雅号和尊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书雅称:1.圣贤:在中国古代,教书人被称为“圣贤”,这个称谓体现了教书人的高尚品德和博学多才的学识,也是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评价。

2.智者:在西方文化中,教书人被称为“智者”,这个称谓强调了教书人的智慧和学识,也是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评价。

3.大师:在中国文化中,教书人被称为“大师”,这个称谓强调了教书人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评价。

4.良师:在现代汉语中,教书人被称为“良师”,这个称谓强调了教书人的高尚品德和优秀教学水平,也是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评价。

5.导师:在学术领域,教书人被称为“导师”,这个称谓强调了教书人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也是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评价。

三、教书的意义教书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教书的几个重要意义:1.传承文化:教书人通过教育的方式,将人类文化和知识传承给下一代,保护和发扬人类文明。

汉语对于教师的9个称谓

汉语对于教师的9个称谓

汉语对于教师的9个称谓老师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

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

对“师”最精辟、最完美的说明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师说》一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因此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判,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者引以自豪的荣耀。

随着岁月的更迭,“师”的称谓后来演化为“教师”、“老师”。

现在,“教师”的称谓多用于书面语言,而“老师”是现实生活中流传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

先生“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说明确实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差不多流传了几千年。

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教书先生”等。

随着历史的进展,“先生”一词也发生了词义上的变化,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差不多远远超出教师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人群。

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传统称谓仍在沿用,只是它的规格被提高了,人们往往把资深的、德高望众的老师称为先生。

园丁“园丁”原本是指从事园艺的工人,后被比喻成教师。

人们通常把童确实小孩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养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聪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养、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繁叶茂,姹紫嫣红,强壮成长。

因此,把老师称作园丁是最纯朴、最形象、最富有田园诗意的比喻。

慈母中国古人云:“师如父母”。

人们把老师比作“慈母”,要紧是对那些有着“童心母爱”的女教师给予的最亲切、最真挚、最感人的尊称。

“慈母”第一包蕴着教育工作者伟大的爱。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古往今来教师的别称

古往今来教师的别称

古往今来教师的别称夫子——《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泛指老师、教师。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傅——老师的通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保——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生——《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宗师——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老师——教授学生的人。

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学官名。

明代选进土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

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

元明清县皆置教谕,掌文庙祭拜,教育所属生员。

教授——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

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

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

”助教——国子监教师,西晋成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佐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学博——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经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

清代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

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学录——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

中国古代学生都怎么称呼自己的老师?

中国古代学生都怎么称呼自己的老师?

中国古代学生都怎么称呼自己的老师?师,教师的统称。

《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长,官师(百官或官吏之长)和长者。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

”后用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傅,教师的通称,如对东宫太子的老师称为太子师傅。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今常用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也用作对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

师父,对教师的尊称,含教师如父之意。

南唐尉迟《中朝故事》:“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

”师资,先秦时代对教师的尊称。

《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今指能胜任教师职务的人才。

宗师,称受人尊重、奉为师表的人,掌管宗室(帝王的宗族)子弟的训导工作。

《后汉书·朱浮传》:“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

”经师,汉代以经学教授学生的学官,后来指传授经学的教师。

《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

”老师,原意指年老而资深的学者。

宋、元时称地方小学教师为老师。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现为对教员的尊称或泛称有某种特长、值得学习的人。

女师,古代教育妇女的女教师。

《诗·周南·葛覃》中的“言告师氏”,毛传:“师,女师也。

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讲师,古代尊称讲解经籍的教师为讲师。

今为高等学校中高于助教、低于副教授的教师职称。

博士,称教师为博士始于战国,秦、汉相承。

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此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

唐置国子、四门等博士,明、清时也有国子博士。

《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

”今指学位的最高级别;也指取得这一学位的人。

夫子,古代称大夫(官职)为夫子。

孔子曾为鲁大夫,故其弟子也称孔子为夫子。

中国古代学生如何称呼老师?

中国古代学生如何称呼老师?

中国古代学生如何称呼老师?中国古代学生都怎么称呼自己的老师?(2015-09-10 07:28:07)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

教师作为一个群体,最基本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但作为肩负起历史脉络勾联的教师,他们不仅仅是承载着文化与科学的传播,而是双足踏之平凡之中,踞于伟大之上。

肩负着人类的历史使命,将风唤成风暴,将雨滴成磅礴,以教师为媒介而改变着历史。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教师成为名人,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凸显出价值来,在我上面所说的这些世界历史名人,不仅显赫,也很神圣,成了人类的骄傲,他们的伟大无与伦比。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伟大的智慧。

拥有伟大智慧的。

教师,将成为伟大的教师。

伟大的教师,创造出伟大的教育奇迹。

古希腊,人们称教师为“智者”;古代中国,教师必须具备“智者”和“仁者”。

教师是人类智慧的使者、是智慧的化身,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的智慧。

教师的智慧贯穿教育的始终,拥有智慧才能教育好“人”。

中国古代学生对自己的老师的称谓颇多,看看究竟都有哪些?师,教师的统称。

《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长,官师(百官或官吏之长)和长者。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

”后用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傅,教师的通称,如对东宫太子的老师称为太子师傅。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今常用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也用作对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

师父,对教师的尊称,含教师如父之意。

南唐尉迟《中朝故事》:“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

”师资,先秦时代对教师的尊称。

《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今指能胜任教师职务的人才。

宗师,称受人尊重、奉为师表的人,掌管宗室(帝王的宗族)子弟的训导工作。

《后汉书·朱浮传》:“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

”经师,汉代以经学教授学生的学官,后来指传授经学的教师。

古今教师称谓知多少

古今教师称谓知多少

古今教师称谓知多少
祁增年
【期刊名称】《读写算(小学中年级版)》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至今人们对教师有种种不同称谓,下面试举一些.rn老师: 始于宋代,时为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rn先生: <礼记>注: "先生,老人教育者."<孟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用于教师的尊称.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祁增年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古今教师称谓谈
2.古代称谓知多少
3.古今教师称谓谈
4.从神坛到俗世:教师称谓及责任的古今之变
5.古代称谓知多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教授始于宋代先生被引申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
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
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

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

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

《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后来泛指老师。

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

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宗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

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

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教授: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

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

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学博: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

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这人大是不同。

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讲郎: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

《后汉书·儒林传》:“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教谕: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

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

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

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

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

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先生:“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