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的“三难”现象成因及解决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习中的“三难”现象成因及解决策略

我时常感觉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理解难,概括难和表达难。其实理解、概括和表达三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一个逐层深化的过程。理解就是把客观的事物转化为人的主观意识,形成一种主观认识,它是前提,没有理解,就根本谈不上认识。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或将其内部特征、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表达是把我们形成的主观认识再次转化为客观现实,表达出你认识的结果。而理解难、概括难、表达难这三种情况却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这对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就此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学习过程中的理解难

我相信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说过这样的话,要求学生学会理解,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更牢;学习过的东西要及时消化,只有消化的东西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恰恰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如何去教学生学会理解,学会消化。而学生正好又在这个方面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不会分析,不会思考,再加上学科之间的知识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当然就更不能全面正确理解。语文课不但是学习生字词及语法的课,更应该是思维训练的课。要理解,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分析,让学生学会思考,而且要善于思考;要学会提问,而且要善于提问。有疑必问,有问必思,有思必答,这个分析寻疑释惑的过程就是把客观转为主观认识的过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领域又非常广,所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扩大知识面,不断开发理解的源泉。

二、学习过程中的概括难

教授一篇新课文,在对课文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提问学生,比如,本段的大意是什么,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是什么。我在教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要求学生完成一篇阅读理解题《梅雨潭》,其中有一道这样的题“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这句话”。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可就是没有抓住重点。除了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运用能力上的缺乏,不知如何来概括。后来我要求学生找关键词“摇荡”,然后又问什么摇荡,“心在摇荡”,然后又问怎么摇荡,“随绿而摇荡”,最后概括为“心随绿摇荡”。不行,五个字不符合要求,最后把“摇荡”一词浓缩为一个“动”字,这样这个四字短语出来了“心随绿动”。学生听后开心地笑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不会遣词用字,结果就出现了各种各样不着边际的答案。而要达到一定水平的概括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平时就应加强对语言词汇的积累。除了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外,课外还应加强对学生词汇的积累,唯其如此,概括难这一关才能够胜利过关。

三、学习过程中的表达难

有了正确的理解和全面的概括后,我想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表达了。那么学生为什么还会出现表达难的现象呢?这除了理解、概括、表达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外,还有更重要原因就是在对学生采取针对性训练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的内容和交流的氛围。表达不外乎就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主要体现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言语交际训练。书面表达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

首先谈谈口头表达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和学生交流非常难,稍微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课上与课后所谈的话题和说话环境不同,课后学生能够在他所熟悉的方面可以讲不停。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学生存在的表达难除了理解和概括中存在问题外,还有一个外在和内在原因这就是学习环境的约束和对所学知识的不感兴趣。为了在表达训练中使问答和交流能够胜利进行,第一,我们应该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兴趣转移到课内来,使他能感受到学习知识带来的快乐。第二我们必须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打消学生的羞怯心理。

其次,谈谈书面表达。书面表达是一件令很多学生头痛不已的事。我们在作文训练方面应密切联系生活,加强引导,让他们在作文的过程中享受作文带给他们的成就感。

总之,提高学生的理解、概括、表达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每位从教者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用成就感激励学生,用快乐引导学生,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变“三难”为“三易”,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