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诗歌概要

合集下载

十七年的诗歌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一、1949——1955年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二、50年代中期的干预生活的诗歌三、50年代中后期的大跃进民歌运动。

四、60年代前期的政治抒情诗浪潮A、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1.祖国颂:著名的“七月派”诗人胡风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就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开创了当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王莘的《歌唱祖国》2.英雄颂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弛过燃烧的村庄》和《枪给我吧》;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3.建设新生活之歌●“石油诗人”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森林诗人”傅仇《森林之歌》和《伐木者》;●“煤炭诗人”孙友田的《煤海短歌》。

颂歌浪潮的局限性● 1.文学观念比较狭窄,使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颂歌注重形象写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诗人的激情,诗歌艺术创作手法缺乏。

● 3.从思想内容内涵角度来看,由于解放初期诗人的思想认识比较粗浅,从而使得诗歌热情有余,深刻不足。

B、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一个和八个》、艾青《养花人的梦》、公刘的《禽兽篇》、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它的成绩表现为:● 1.对诗歌的创作领域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写出了建国以来新的内容,丰富了十七年诗歌创作。

● 2.干预生活的诗歌客观上揭露了我们建设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借鉴。

●不足● 1.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干预生活的诗歌更注重其内容的批判性,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又所忽视,从而使得这些诗歌在美感和意境等传统诗歌审美内容上有所欠缺。

● 2.干预生活的诗歌虽然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它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因此,在实践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2第二章 十七年诗歌创作

2第二章  十七年诗歌创作

主席走遍全国
• • • • “主席走遍全国, 山也乐来水也乐。 峨嵋举手献宝, 黄河摇尾唱歌。 • • • • 主席走遍全国, 工也乐来农也乐。 粮山棉山冲天, 钢水铁水成河。”
我来了
• • • • • • 天上没有玉皇, 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妹挑担子紧紧追》 “情哥挑堤快如飞, 妹挑担子紧紧追, 就是飞进白云里, 也要拚命赶上你。”
《月宫装上电话机》
• • • • • • • • 月宫装上电话机, 嫦娥悄声问织女。 听说人间大跃进, 可有心思下凡去? 织女含笑把话提, 我与牛郎早商议。 我去纱厂当女工, 他去学开拖拉机。
《问姑娘》
(二)新民歌运动的评价
• 1.大跃进民歌全面发展了五十年代颂歌的基本 主题,并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是五十 年代颂歌在民间的大普及。如《主席走遍全 国》 • 2.大跃进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人民群众的 冲天干劲和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雄心壮志。如 《我来了》;但是受到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 同时由于,诗歌创作就象组织生产一样,使 得诗歌在数量上面狂热的浮夸也影响到它的 质量。 《小篷船 》 下一页
• • • • • • 1.代表作品: 1.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艾青的《礁石》 养花人的梦》 艾青的《礁石》和《养花人的梦》、 流沙河《草木篇》 流沙河《草木篇》、 公刘的《禽兽篇》、 公刘的《禽兽篇》 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 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 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 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
我 们 生 活 在 这 样 的 时 代 , 太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 闻捷(1923~1971)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 闻捷(1923~1971)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 又名巫咸,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徒人。 又名巫咸,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徒人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7十七年诗歌1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7十七年诗歌1

朝鲜战争爆发,一些诗人奔赴前线,反映这场战 争,歌颂志愿军英雄。像张永枚《骑马挎枪走天下》, 未央《祖国,我回来了》:
车过鸭绿江,|好象飞一样,|祖国,我回来了, |祖国我的亲娘!|我看见你正在|向你膝下的儿子招 手。
车过鸭绿江,|好象飞一样;|但还是不够快呀! |我的车呀!|你为什么这么慢|一点也不懂得|儿女的 心肠。
妈妈 你别哭 泪光照亮不了 我们的路 让我们自己 慢慢地走 妈妈 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 记住我们的约定 来生一起走
一、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历程
(一)、建国初期的诗歌(1949—1957)
1、建国初诗歌的转型。建国初期,作家或者来 自解放区或者来自国统区,但他们都面临一个转型。
1949年以后,具有农民色彩的思想文化、审美 趣味开始取代“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和 趣味,成为新中国的主流文化。
(3)诗的想象方式和抒情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所 有的诗都在不断重复少数几个意象,像:红旗、红日、 烈火、青松、暴风雨、至于党、人民、祖国那就不要 说了。
二、十七年诗歌的主要特点
(一)颂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颂歌是以歌颂作为诗歌的主题。但也有一些好 诗,是那种主题明朗,格调健康向上的作品。
艾青有一首小诗《伞》:
1949-1957年这段时间,当代诗歌已经经历了一 场深刻的变革。来自国统区的诗人很多已经退出文坛。 此期诗坛上的主将,主要是来自解放区诗人和建国后 成长起来的诗人,像李瑛、未央、张永枚等。这些人 虽然各种身份的都有,但还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 大跃进以后,完全由工农兵组成的庞大诗人队伍进入 诗坛,占据半壁江山,成了诗坛的主力军。像王老九、 孙友田、刘章等。
老诗人穆旦的《葬歌》:“你可是永别了,我的朋 友?/我的阴影,我过去的自己?/天空这样蓝,日光这 样温暖,/在鸟的歌声中我想到了你。”

十七年的诗歌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 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 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 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 年代的诗坛。

第1讲 十七年诗歌

第1讲  十七年诗歌

第一节 颂歌与战歌的时代--十七年诗歌概况
1 新诗的传统与选择Fra bibliotek A、从五四到四十年代后期的现代新诗
五四奠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





义-意象派。 自由体,格律体,民歌体。 四十年代:艾青与袁水拍。七月派与九叶派。李季与 阮章竞。墙头诗、朗诵诗与快板诗。卞之琳、冯至的 十四行诗。 对现代新诗传统的选择。 B、对世界诗歌艺术的选择 对现代诗歌的拒绝和封闭 马雅可夫斯基和伊萨科夫斯基的影响
回避,批判精神的阙如 代表诗人:郭小川与蔡其矫
流沙河与艾青
3诗歌艺术道路的探索和曲折
A 抒情与叙事的调谐 描摹时代风云与叙事诗的大量出现。
融抒情于叙事的努力。《将军三部曲》 B 民族化道路的探索
古典加民歌的创作方向
新格律诗的定型。
民歌风。 新赋体。 自由体的坚守。 C抒情方式的寻找。 情与景。哲理和意境。宏大主题和象征。
第一讲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孟庆澍
解放后诗坛的变化
诗歌的作用,表达个人和群体的情绪,“时代的轻

骑兵”与“晴雨表”。 50-60年代的大陆诗坛,颂歌与战歌交织。 诗人阵容:新诗人的出现;著名诗人有新作;一些 诗人受到批判。 题材和风格的变化:出现了政治抒情诗;新民歌运 动。 长篇叙事诗:出现了一批“三部曲”式的作品,如 闻捷的《复仇的火焰》、李季的《杨高传》、田间 的《赶车传》。
哨所鸡啼
是云?是雾?是烟? 裹着苍茫的港湾; 是烟?是云?是雾? 压着港湾的高山。 嗬!是我们哨所的雄鸡,
声声啼破宁静的港湾!
看它昂立在群山之上, 拍一拍翅膀,引颈高唱; 牵一线阳光在边境降临, 霎时便染红了万里江山。 莫非是学习了战士的性格, 所以才如此豪迈、庄严? 也许因为是战士的伙伴, 所以才唱出了士兵的情感!

17年诗歌

17年诗歌

胡风《时间开始了》




全诗分5章: 第一章《欢乐颂》 第二章《光荣赞》 第三章《青春曲》 第四章《安魂曲》(《英雄谱》) 第五章《又一个欢乐颂》



1、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期望。 2、诗人的个体意识,包括站在民众立场上 的个体意识非常强烈。 3、对旧中国现实的揭示 。 4、小我通向大我的时代欢乐颂。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D、50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P57-59)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 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的 《阿诗玛》(彝族)、《嘎达梅林》(蒙古 族)、《格萨尔王传》(藏族)长诗,李季 《菊花石》。 一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郭小川《将军三 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冰《刘胡 兰》、臧克家《李大钊》等。

由于与新中国的文艺规范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 诗人在建国后相继选择退出文坛。

“七月”派诗人。主要以胡风编辑的“七月”为中 心,形成的一个创作流派,由于胡风在40年代后 期就受到批判,这派诗人也逐渐不敢创作。A: 唯心主义诗歌观,强调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B: 对抗题材决定论。
这些诗人并非自愿停止歌唱,“他们也渴望能拥 抱历史的生活,在伟大的历史光辉里奉献我们渺 小的工作”,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却因自己的诗歌 主张与时代的文艺规范相冲突而难以实现。
四、郭小川 的诗歌 (P69-71)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人。 1937年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1945-1948 年他被派到家乡的丰宁县当县长,曾带着 县大队四处作战。解放后,担任中国作家 协会书记处书记、秘书长及《诗刊》编委 等职。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作领导工 作。

三)、政治抒情诗

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为你献出他们的生命的时候 呼喊着你,
…… ……
毛泽东,我们的领导者,我们的先知! 他叫我们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日本帝国主义就被我们打倒了!
他叫我们喊出打倒蒋介石,
蒋介石就被我们打倒了!
他叫我们驱逐美帝国主义出中国,
美帝国主义就被我们驱逐出去了!
…… ……
毛泽东呵, 你的名字就是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你的名字就是中国人民的信心和胜利!
3.“双百方阵”出台前后诗人向人 性深处进行探索。有艾青的《礁 石》、何其芳的《回答》、蔡其矫 的《雾中汉水》、穆旦的《葬歌》、 邵燕祥的《贾桂香》、公刘的《迟 开的玫瑰》、郭小川的《致大海》、 流沙河的《草木篇》等。
艾青《礁石》
开……
第四章 “十七年”的诗歌创 作
第一节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 述
“五四”以来的三种诗歌观 念和文学传统
1.强调自我意识,情感表达的诗歌 创作模式。
2.强调诗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主要 指劳动人民,工农兵的现实生活, 要求二者有直接联系。
3.强调诗歌哲思,追求知性感性和 诗性的融合。
一、创作分期与创作队伍
毒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
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 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采他。因为,妈妈说过, 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4、“新民歌运动” 和关于新诗发展道 路的讨论
1958年3月22日,毛泽东在成都召开的一次 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诗歌问题时说:“我看中 国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 条是古典,这两面都要提倡学习,结果要产生 一个新诗。现在的新诗不成型,不引人注意, 谁去读那个新诗。将来我看是古典同民歌这两 个东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形式是民族的 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 统一。”

十七年诗歌概述(简史)(周水涛)

十七年诗歌概述(简史)(周水涛)

• 一、颂歌和战歌为主导潮流
• (一)颂歌
• 由衷的感激、政治氛围、时代的需要等因素决
定了颂歌的涌现。主要出现在50年代。
• 歌颂新时代:
• 郭沫若的《新华颂》: •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丈,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 • • •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使我光荣祖国, 稳步走向大同。

民间风:主要是指叙事诗对民歌民谣及唱本俗曲(包括鼓词、
弹词、莲花落、道情)等民间文艺样式的吸取和借鉴,代表作有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田间的《赶车
传》、张志民的《死不着》均被收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
• 大叙事:主要是指叙事诗对战争与革命、解放与胜利等宏大
的题材和主题的宣叙。规模宏大的叙事诗参与了民族与国家形象
• 抒情主人公特征:一个置身革命队伍、站稳阶级 立场、观察斗争风云、肩负历史使命的“大我”。
• (二)以宏大的共同体或意象为抒情对象
• 抒情对象多为非人格化群体,如国家、阶级、政党、大
型工厂、集体化的农村、革命队伍等。
• 抒情对象的两个特征:一是这个群体不是由个体人格
和个人意志所能代表和体现的,而是“想象的共同体”;
• 李季的“石油诗”诗集:《玉门诗抄》、《致以石油
工人的敬礼》、《玉门诗抄二集》
• 邵燕祥诗集:《到远方去》和《给同志们》记录了建
设者的英雄业绩,也歌唱了他们的满腔豪情。
• 贺敬之的《十年颂歌》
• 其 他 内 容:
• 闻捷的《天山牧歌》 • 田间的诗集:《马头琴歌集》
• (二)战歌
• 1、表达战斗激情的军旅战歌:

第四讲 ,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第四讲 ,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其二,是在国统区开始自己的 创作并成名,后来来到解放区 ,进而走进当代的诗人,主要 有艾青、田间、何其芳等。何 其芳这时已经主要从事学术研 究。


艾青1949—1957,发表 诗歌仅百首,数量上是 高产,却很难达到过去 的水准。“能不能为社 会主义歌唱” ? 《在智利的海峡上》“ 水手—聂鲁达”意象的 反复书写。



其三,是在解放区土生土长并取得较大影 响的诗人,主要有李季、阮章竞、张志民 等。 40年代他们沿着《讲话》的方向,为人民 翻身而歌唱,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方向和旗 帜走进当代。 49年后,转向“建设之歌”。李季成为“ 石油诗人”,致力于在“黑色的琼浆”中 提炼诗意,以《玉门诗抄》和叙事诗《杨 高传》为代表。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

1949年后,“擂鼓诗人”田间的 创作数量巨大,有诗集近20部。 与早期的《给战斗者》及极具鼓 动性的街头短诗《义勇军》《给 饲养员》相去甚远。 改写叙事诗《赶车传》,扩展 为七部(《赶车传》《蓝妮》《 石不烂》《毛主席》《金不换》 《金娃》《乐园歌》)



1949年后,从战火纷飞、动荡离乱到和 平生活、政治统一,欢欣振奋、满怀希 望是一种全民族的共同情感。 激昂热烈地抒情,高唱对新时代、新生 活颂歌,成为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 诗歌主潮。 以歌颂的形式歌咏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业,并在文艺上恪 守“工农兵文艺”的规范,是本时期诗 歌的主流形态。

50年代初期,诗人主要处于思维调整 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 要是颂歌。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 节日》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 , 其后郭沫若的《新华颂》 、胡风的《 时间开始了》(《欢乐颂》)、田间 的《祖国颂》、艾青的《国旗》、臧 克家的《有的人》、冯至的《我的感 谢》具有代表性。郭小川的《致青年 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成为 颂歌难以逾越的作品。

17年诗歌

17年诗歌
石方禹:《和平最强音》
三、双百方针影响下的诗歌
流沙河:《草木篇》 邵燕祥:《贾桂香》 蔡其矫:《雾中汉水》《川江号子》 郭小川:《望星空》
四、“新民歌”运动
第一阶段:57年下半年,群众自发创作 第二阶段:58年上半年,自上而下倡导 第三阶段:58年下半年,行政强制命令创作
2021/4/9
4
诗歌主要保留在《红旗歌谣》中。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劳动情况与群众的心理。(诗选)
郭小川:《三户贫农的决心》 严 辰:《我的马呀,快跑,快跑》 蔡其矫:《大海·长虹》 4、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及新边赛军旅诗:
闻 捷:《天山牧歌》(《苹果树下》) 田 间:《马头琴歌集》
2021/4/9
3
5、歌颂世界和平与人民斗争:
艾 青:《南美洲的旅行》 《大西洋》 《礁石》 《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1、反映部队生活和抗美援朝的诗作。
公刘:《西盟的早晨》 《山间小路》
(“一条小路在山间蜿蜒, 每天我沿着它爬上山巅, 而我的刺刀则是真正的山尖”。)
严辰:《战斗的旗》
2021/4/9
2
2、反映工业战线发展和建设的诗
李 季:《玉门诗抄》(石油诗人) 梁上泉:《高原牧笛》 力 扬:《人造长虹》
3、反映农村生活的
第二讲 “17年”主流诗歌概述
一、建国时:
歌唱祖国的新生,抒发自己对党和领袖的无比热爱的心情, 是这一阶段诗歌反映社会,比较集中所表现的主题。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这是建国后的第一篇 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新华颂》 王老九:《想起毛主席》 王 莘:《歌唱祖国》 臧克家:《有的人》 胡 风:《时间开始了》
2021/4/9
6

十七年诗歌

十七年诗歌

三、《舞会结束以后》
《舞结束以后》全诗八节,按情节推进可分为五 个层次:
1.第一节叙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第二、三节描述琴师和鼓手向姑娘倾诉爱情。 3.第四、五节描述琴师和鼓手请求姑娘自由选择。 4.第六、七节姑娘的回答使两位小伙子感到困惑。 5.第八节姑娘坦承表白了自己忠贞、专一的爱情。
3.口语与经过锤炼的典雅语言的统一。
《十年颂歌》、《雷锋之歌》等 (二)抒情短诗: 《回延安》、《三
门峡——梳妆台》、《桂林山水歌》等
二、《桂林山水歌》
1.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思:
贺敬之却独辟蹊径,以人意想不到的比喻来形容桂 林山水。他不再拘泥于以实比实,而采取了以虚喻 实的写法。在贺敬之的笔下,桂林的山成了云中的 神,雾中的仙,漓江的水成了深的情,美的梦。神 仙谁也没见过,但那飘渺的云雾之中,影影绰绰的 仙女形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诗人让我们用最 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去想象那黛色的漓江之 水。
十一、《乡愁》的形式美
1.从形式上看,《乡愁》是一首自由体诗,但每节 都采用三、十、四、五字数均衡对称的句式,从外 形看,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2.诗中“乡愁”、“在这(外)头”、“在那(里) 头”的四次重复,再加之“小小的”、“窄窄的”、 “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在同一位置上的巧 妙运用,使使得全诗低回往复,如怨如诉,恰似一 支哀婉的乐曲,撩人情思。诗歌具有了和音乐美和 节奏美。
谣》最受欢迎的是两个爱情组诗。其中最有 代表性的诗歌: 《苹果树下》、《舞会结束 以后》、《葡萄成熟了》、《种瓜姑娘》、 《夜莺飞去了》和《婚礼》等。
二、分析《苹果树下》
1.《苹果树下》以苹果比喻爱情,通过季节 的变化,果实的成熟,赞美了青年们的纯真 爱情。

第3章:“十七年”诗歌

第3章:“十七年”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诗歌【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诗歌创作的概况,了解一些重要的诗人诗作。

【教学重点、难点】:政治抒情诗,新民歌运动,郭小川和贺敬之创作的异同对比。

【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概况(一)建国初期的颂歌以最真挚的感情,歌颂新的时代,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伟大领袖。

是这一阶段诗歌反映社会的比较集中要表现的主题。

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这是建国后第一篇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的《新华颂》、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王莘的《歌唱祖国》、臧克家的《有的人》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作。

(二)五十年代初这一时期的诗作主要是歌颂了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的英雄行为和崇高品质,及时地反映火热的斗争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诗歌表现的内容逐渐广泛:1.反映部队生活和抗美援朝的诗作。

公刘:《西盟的早晨》、《山间小路》,严辰:《战斗的旗》。

2.反映工业战线发展和建设的诗。

李季:《玉门诗抄》、梁上泉:《高原牧笛》、力扬:《人造长虹》等。

3.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作。

郭小川:《三户贫农的决心》、严辰:《我的马呀,快跑,快跑》、蔡其矫:《大海·长虹》。

4.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及新边赛军旅诗。

闻捷:《天山牧歌》、《苹果树下》,田间:《马头琴歌集》。

5.歌颂世界和平与人民斗争的诗作。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大西洋》、《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等。

歌颂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潮流,诗歌形式单调,内容空泛。

叙事诗成为这个时期诗歌的主要形式。

由于过于强调诗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强调,产生了大量的以客观生活场景的描绘为主要内容的叙事诗,诗歌的抒情、叙事艺术都显得非常薄弱。

(三)“双百”方针提出后(50年代后期)的诗歌创作1956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诗歌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和繁荣。

1.诗歌反映生活的领域比以前开阔了;2.诗歌样式也比以前丰富了;3.诗歌在表现矛盾,加强诗歌反映生活深度上,有了新的发展,邵燕祥《雾中汉水》;4.诗歌逐渐向着人们的内心,向着诗人的内心靠近,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山中》《致大海》;5.讽刺诗、山水诗、赠答诗相继出现。

当代文学史十七年诗歌

当代文学史十七年诗歌
1,50年代可贵的探索:叙事诗《一个和八 个》、《白雪的赞歌》、抒情诗《望星 空》:肯定人道主义和个体精神价值;剖 析个体生活道路和精神世界的缺陷。 由于对个体价值的依恋,对人的生活和情 感的复杂性的尊重,他并不试图回避、且 理解地表现了矛盾的具体情景。

《一个和八个》,写于1957年,发表于 1979年。 革命者在狱中面对其他罪犯的挑衅、欺辱, 被革命组织鄙弃时,仍坚持抱负,试图以 自己的言行所体现的性格力量,去影响、 感化、改造这些罪犯 ,“给黑暗的角落以 亮光”。——否定“个人主义”

B、胡风《时间开始了》(大型交响乐式长 诗,三千多行) 由五个乐章组成:《欢乐颂》、《光荣 颂》、《青春曲》、《安魂曲》、《又一 个欢乐颂》


以欢乐起,以欢乐终,贯穿了政协会议、 纪念碑点奠基、开国大典三个历史时间, 也贯穿了诗人追求革命、追求理想的生活 道路;构思上精心设计了宏大的政治抒情 体诗(1、5)、凝重的叙事体诗(2、4 部)、轻快的抒情体小诗(3)交替的诗体 结构,波澜壮阔、大开大合、传递出那个 快乐时代的精神之魂。

三、两种诗歌样式


一,“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1,“写实”倾向是40年代“解放区诗歌”最重要 的潮流,用民歌体的形式创作叙事诗被确立为当 代诗歌的写作方向。诗歌服务于政治,诗歌与现 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当代诗歌观 念的核心。 —强调诗歌作为“炸弹和旗帜”的社会功能,强 调写作者的“立场”和思想感情的性质。 《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
曾卓《有赠》:真诚、温和而感伤,
充满了生命的坚韧、意志的刚健,单 纯中内蕴沉郁、朴实感人。
4、在自我与时代之间
——困境中的自由
大多数作家既想使自己的作品回荡着

第三章

第三章

《时间开始了》(胡风)
祖国 伟大的祖国呵 在你忍受灾难的怀抱里 我所分得的微小的屈辱 和微小的悲痛 也是永世难忘的 但终于到了今天 今天 为了你的新生 我奉上这欢喜的泪 为了你的母爱 我奉上这感激的泪
雷声响起了 轰轰轰地在你头上滚动 雨点打来了 花花花地在你头上飘舞 祖国 我的祖国啊 为了你 全地球都在欢呼 全宇宙都在欢唱 这大自然的交响乐 那么雄伟又那么慈和 飘流在这一片生命的海上 我感到了你巨大的心房 鼓动着在激烈地轰响
第三节 贺敬之
1924年生,山东峄县 人.曾用笔名艾漠.1945 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 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 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 文学奖.建国后,写了 《回延安》《放声歌唱》 《三门峡歌》《十月颂歌》 《雷锋之歌》《中国的十 月》《八一之歌》等有名 的诗篇.
贺敬之诗歌的类型:
一,抒情短诗.这类作品一般是表现他对 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意境清新, 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回延安》, 《桂林山水》,《三门峡歌》) 二,长篇政治抒情诗.主要表现我国政治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放声歌 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 《中国的十月》).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
一,郭小川处处以战士|诗人的眼光来观 察现实,从现实社会重大的政治问题出发, 选取题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革命 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和道德情 操.(《致大海》,《甘蔗林——青纱 帐》,《秋歌》等)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
二,在比较自觉探索诗艺的时期,郭小 在比较自觉探索诗艺的时期, 川总是试图在诗中探求人生的真谛. 川总是试图在诗中探求人生的真谛 望星空》 一个和八个》 (《望星空》,《一个和八个》,《深深 的山谷》 白雪的赞歌》 的山谷》,《白雪的赞歌》 )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第一篇: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一、诗歌创作潮流的一般性叙述1、50 年代初期诗歌的主潮--颂歌A、颂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建国初期,不论是在国统区获得解放的诗人,还是从解放区进人到大城市的诗人,乃至解放后刚刚登上诗坛的青年诗人.无不怀着一种成为国家主人公后的喜悦,热烈地歌颂新中国的崭新面貌和各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歌颂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

艾青的一段话可以代表解放后诗人们的心境:“我们告别了苦难的岁月。

我们走上了新的路程。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歌声。

过去唱着悲愤与抗议的诗人们,进发出了新的热情,歌颂新的国家,新的生活,歌颂胜利了的人民。

”艾青的叙说,也为我们阐明了颂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中国诗歌的新岁月。

一种以颂歌为主的诗歌潮流占据了诗坛,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延续到新时期之初,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B、颂歌的思想特征和美学规范这一时期的颂歌有着鲜明的思想特征和美学规范,是“五四”新诗诞生以来一次明显的变异,但在诗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表达上又有着紧密的承袭关系。

即诗人们仍把关注社会重大问题作为己任,为社会的巨大变革尽情放歌。

但诗人各自的情感领域则相对缩小,艺术手法也趋向单一,以更多的艺术共性代替了多彩的艺术个性。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a)、题材的广泛性与约定性的结合。

50 年代初期的颂歌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既有对党和领袖及社会主义祖国的歌颂,又有对工厂、农村、建设工地、边疆哨所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和新的生活面貌的赞歌。

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又增添了不少对志愿军英雄人物和事迹赞颂的诗篇。

这些诗歌以颂赞新时代、新生活作为主旋律,对社会阴暗面的暴露和对社会矛盾揭示很少。

这就严格约定了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层面和事物必须是光明的,积极向上的。

这是“五四”新诗所不曾发生的一种主导创作倾向。

说到歌颂新生祖国、歌唱党和领袖的诗作,当时影响较大的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艾八、青的《国旗》、《我想念我的祖国》,朱子奇的《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和公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等。

17中国现当代文学年诗歌

17中国现当代文学年诗歌

意义
• 《时间开始了》成功的是诗人用相当个人化的语言叙述了诗 人与几个先烈之间肝胆相照的动人故事,所谓“个人化的语 言”指的是诗中抒情主体既是十分具体的诗人自传形象,又 融合了某种庞大的共同性的时代声音,后者是通过前者的真 实而不是概念化的感受来表达的。 • 七月派诗人绿原曾高度评价这部诗:“当时歌颂人民共和国 的诗 篇实在不少,但从眼界的高度、内涵的深度、感情的 浓度、表现的力 度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衡量,能同《时间开 始了》相当的作品未必是很多的。” • 这部长诗包容了以颂歌为特色的政治抒情诗的许多必要因素, 特别是强烈的抒情主体的塑造,以致后来者 贺敬之、郭小 川、闻捷等50年代重要政治抒情诗人的创作都难以达到这 样的独创程度。
• 1958年“新民歌运动” 对民歌道路的过分强调,使诗的道路越 走越窄,对所谓浪漫主义的强调,助长 了诗歌虚夸不实的倾向。一大批诗人被 迫离开了诗坛。
六十年代
• 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 合的过程。分化主要产生了两种倾 向:一些诗人开始刻意追求和谐优 美的意境,努力寻找或渲染生活的 诗情画意。 • 1963年起,诗歌变成了“战歌”, 政治抒情诗成为占据诗坛主导地位 的潮流。
桂林山水
贺敬之诗歌特点
• 以豪迈慷慨、激情澎湃的抒情风格与热 烈的抒情姿态歌颂国家政权——包括人 民、祖国、革命时代及英雄人物 • 善用时空交错的诗学思维及夸张、幻想 的形式,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 形式上,既有民歌风味,又接受外国诗 歌的影响,创造了一种凸凹体:对称、 整齐、上下两层、遥相对应。
新诗创作的三个阶段: 一、1955-1956(宣传鼓动员立场) 《致青年公民》组诗
二、1956-1965(独特思考和发现)
《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深 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致大海》 《望星空》《昆仑行》《甘蔗林—— 青纱帐》等 三、1966——(对抗和思考)

上编第三章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上编第三章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3、两种重要的诗歌样式: 、两种重要的诗歌样式:
• 1)叙事诗的发达:对民歌传统的学习。搜 集整理少数民族的长篇叙事诗。 • 代表作家: • 李季:1922-1980,河南人。《王贵与李 香香》(1946)。“石油诗人”。“诗与 劳动人民相结合的榜样”。《杨高传》 (1959-1960)。
• 闻捷:1923-1971,江苏人。1949年随军 到新疆。 • 代表作: • 诗集《天山牧歌》(1956)爱情诗较多, 清新、优美、积极乐观。 • 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1959- 1962,未完成)。“诗体小说”。
• 2)政治抒情诗的盛行: 诗人往往以阶级或人民代言者出现,用来 表现当下的重要政治事件或对此的感想, 多为长诗,大量使用排比句式,节奏分明、 声韵铿锵,极具政治鼓动性。
• 代表作家: • 贺敬之:1924-,山东人。40年代《白毛 女》的主要执笔人。解放后主要创作政治 抒情诗。《回延安》、《桂林山水歌》、 《放声歌唱》、《雷锋之歌》。“把诗与 政治完美结合的诗人”。善于从历史和思 想的高度来提炼诗意,表达政治主题。
第三章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引言
• • • • 一、诗歌: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文体。 外形式:句式、音韵。 内形式:诗情、诗意、诗味。 表现形式多样。既可以隐晦,也可以直白;既可 以抒一己之情,也可以作为宣传的工具。
• 二、新诗:五四以后产生。白话诗。 • ?新诗在当代的命运。 • ?当代的旧体诗创作。
十七年诗歌的发展概况: 一、十七年诗歌的发展概况:
பைடு நூலகம்
• c、60年代初,《祝酒歌》、《甘蔗林-青纱帐》,时代 豪情和个人化的表达结合。 • d、文革后期,《团泊洼的秋天》。 • ?饱满的政治热情,直白如口号的抒情,同时富有哲理和 真挚的情感,易于传颂,在当时青年中影响很大。 • ?矛盾的,与时代主流不和谐的诗作也反映了作者及一些 知识分子当时的矛盾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乘风破浪!’谁还没听见吗?聋
得太不像样!

(鸡冠花)‫‏‬
在冬天开花已经不算希奇, 掌握了自然规律可以改变花期。 不是已经有短日照菊开在春天? 我们相信腊梅也可以开在夏 (腊梅花) 我们总是呕心喋血地从事生产,谁学得 这种精神,就能又红又专。 (美人蕉)

四、郭小川的诗歌
四、郭小川的诗歌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五四以来的新诗人,在进入50年 代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从诗界“隐失” 。其原因: 一是对新诗“传统”的选择所导致的主流 ”的“窄化”,将一批诗人排除在诗界 之外; 二是诗人已形成的创作个性,艺术经验 与此时确立的写作规范发生冲突,导 致一些诗人陷入创作困境。
(一)“九叶诗人”:
有可能形成中国新诗道路上的转折点。但在以政治 为中心的年代,他们被迫“隐失”。他们不合“潮流 。
(二)“七月派“诗人”

胡风为其领袖,包括阿垅,鲁藜等20 位作家,强调“主观战斗精神”在创作中的重 要性,与客观摹写相左,因而受到批判。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 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 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 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 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 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 》、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 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三、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
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 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抒情诗十分 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 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诗 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 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
十七年诗歌
一、十七年诗歌队伍构成情况
十七年时期中国诗人的构成主要是三类: 一类是诗坛主力。 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等。 他们来自解放区,五、六十年代进入创作旺盛 状态。 二类是1949年以前已经成名的诗人。 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田间、李季等。 他们总体特点是调整诗风,以适应新的时期。 三类是一些青年诗人登上文坛。 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等。
二、十七年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
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 。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 艾青《养花人的梦》等。
《草木篇· 仙人掌》: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 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 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草木篇· 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 ……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做柴烧了。他 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50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 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的 《阿诗玛》、《嘎达梅林》、《格萨尔王传》 长诗,李季《菊花石》。
一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郭小川《将军三 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冰《刘胡兰 》、臧克家《李大钊》等。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60年代阶级斗争扩大化后,政治抒情诗主导

在40年代,由穆旦,郑敏,杜运夔,辛笛等 所构成的九叶诗派,无疑是中国当时最富活力的诗 歌群体。他们探索着“现代主义”与中国现实
的结合,并在诗的语言,技巧上进行了广泛 的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惊讶的试验。他们舍 弃伤感、肤浅的陈词滥调,运用清晰,结实 的“现代白话”,在词语的创造性组织中,来 表达现代体验和现代意识,揭示现象下面的 复杂和深刻。他们连同冯至在这一时期的努力,
创作概括: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县 人,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 郭小川三十年代就开始创 作诗歌,大多散失,少数作品收在解放后出版的《平 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战斗》等诗集。1937年参加八 路军,主要从事政治工作。1954年7月调作协党组副 书记,开始专业文学创作。他成为著名诗人是自他 1955年创作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的。
3.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 诗歌的社会功能。
武汉长江大桥

一条铁带拴上了长江的腰/在今天竟提前两年 完成了/有位诗人把它比成洞箫/我觉得比的 过于纤巧/一般人又爱把它比成长虹/我觉得 也一样不见佳妙/长虹是个半圆的弧形/旧式 的拱桥倒还勉强相当/但这,却是坦荡荡的一 条/长虹是彩色层层,瞬息即逝/但这,是钢 骨结构,永远坚牢/我现在又把它比成腰带/ 这可好吗?不,也不太好/那么,就让我不加 修饰地说吧/它是难可比拟的,不要枉费心机 ,它就是,它就是/武汉长江大桥
四、郭小川的诗歌
新诗创作的三个阶段:
一、1955-1956 (宣传鼓动员立场)《致青年公民》组诗
二、1956-1965
(独特思考和发现) 《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深深的山 谷》《将军三部曲》《致大海》《望星空》 《昆仑行》《甘蔗林——青纱帐》等 三、1966——文革 (对抗和思考)《团泊洼的秋天》《秋歌》 等
了诗坛潮流,诗歌变了“战歌”,标语化、口号化 、政治化,政治抒情诗一统天下。
政治抒情诗: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 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概念则大约在五、六十年代 之交出现。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 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 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 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诵吟、口号式的 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 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 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 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莫 看都是口头语,放到田里变米粮。”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