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者所以正身也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合集下载

杜子谏楚庄王文言文翻译

杜子谏楚庄王文言文翻译

原文:楚庄王二十四年,春二月,庄王宴群臣于朝堂。

酒酣耳热,庄王曰:“寡人闻之,酒以成礼,乐以和心。

今日群臣共聚,愿各尽其欢,以乐寡人之意。

”杜子谏曰:“臣闻之,礼者,所以正身也;乐者,所以和心也。

今王宴乐,若非正身和心,恐非所以成礼乐之道也。

”庄王曰:“然则子有何高见?”杜子谏曰:“臣闻之,王者之德,莫大于正己。

今王宴乐,若不以正己为先,而先求群臣之欢,则失王者之体矣。

且夫宴乐之礼,所以示天下诸侯,使诸侯知王之仁德。

若诸侯见王宴乐而不正己,必谓王无德,从而轻视我国。

是以宴乐之礼,不可不慎也。

”庄王闻言,沉吟不语。

杜子谏又曰:“昔者周公宴乐,必先正身,而后宴诸侯。

故能以礼乐示天下,而诸侯归心。

今王宴乐,若不效法周公,恐非所以保国长久之道也。

”庄王曰:“寡人愿闻子之策。

”杜子谏曰:“臣以为,宴乐之礼,当先正己,后待群臣。

王宜自省,勿以宴乐为乐,而忘国事。

群臣有功者,宜加赏赐;有过者,宜加责罚。

如此,则国无患矣。

”庄王曰:“善。

”于是,庄王遂罢宴乐,退朝而思杜子谏之言。

自是之后,庄王勤于政事,待群臣以礼,国势日益强盛。

译文:楚庄王二十四年,春季二月,庄王在朝堂上宴请群臣。

酒过三巡,庄王说:“我听说,酒是用来成就礼仪的,音乐是用来调和心灵的。

今天大家齐聚一堂,希望你们都能尽情欢乐,以使我开心。

”杜子谏说:“我听说,礼仪是用来端正自己的,音乐是用来调和心灵的。

现在大王宴请,如果不是为了端正自己,调和心灵,那么恐怕就不是成就礼仪和音乐的正道了。

”庄王说:“那么你有什么高见?”杜子谏说:“我听说,君王的德行,没有比端正自己更大的了。

现在大王宴请,如果不以端正自己为先,而先追求群臣的欢乐,那么就失去了君王的体统了。

而且宴请的礼仪,是用来向天下诸侯展示的,让诸侯知道大王的仁德。

如果诸侯看到大王宴请而不端正自己,一定会认为大王无德,从而轻视我国。

因此,宴请的礼仪,不可不谨慎对待。

”庄王听后,沉默不语。

杜子谏又说:“从前周公宴请,一定先端正自己,然后宴请诸侯。

庠的文言文翻译

庠的文言文翻译

孔子行于列国,至于庠宫,见其堂宇宏敞,制度整饬,心悦之。

于是入而讲学,弟子数百,环坐听之。

孔子曰:“庠者,古之学校也。

学校者,所以教民以道也。

道者,道也,所以正人心,明伦理,养道德,成风俗也。

夫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故古之圣王,莫不以道治天下,而教民以庠也。

”弟子中有问者曰:“夫子,庠所以教民,然则庠之教何在?”孔子曰:“庠之教,在礼乐。

礼者,所以正身也;乐者,所以和心也。

身正则心静,心静则德全。

故礼乐之教,所以养德也。

”又问:“夫子,庠之教,其道何如?”孔子曰:“庠之道,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者,所以正其身也;齐家者,所以正其家也;治国者,所以正其国也;平天下者,所以正其天下也。

故庠之道,大矣哉!”孔子讲学之余,又曰:“庠者,所以育才也。

才者,所以济世也。

故庠之教,必求其才。

才之所在,天下归之。

古之圣王,莫不以庠育才,而致治天下。

”弟子闻之,皆大悦。

于是,庠宫之内,学者如云,四方之士,闻风而至。

孔子讲学不已,弟子日有长进,庠宫之名,遍传天下。

孔子既讲学于庠,又曰:“庠者,所以养士也。

士者,国之栋梁也。

故庠之教,必求其士。

士之所在,天下归之。

古之圣王,莫不以庠养士,而致治天下。

”孔子言罢,弟子问曰:“夫子,庠之教,其士何如?”孔子曰:“庠之士,必有仁义礼智信之德,然后可以为士。

士者,国之宝也。

故庠之教,必求其士。

士之所在,天下归之。

古之圣王,莫不以庠养士,而致治天下。

”孔子在庠讲学,历时三月,弟子皆有所得。

孔子遂辞庠,周游列国,传道授业,以成一代圣师。

今将《庠》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以飨读者:孔子在周游列国途中,来到了庠宫。

看到庠宫宏伟宽敞,制度严谨,心中十分高兴。

于是他进入庠宫讲学,弟子们有数百人之多,围绕着孔子坐下聆听。

孔子说:“庠,是古代的学校。

学校,是用来教育民众的道理的地方。

道理,就是道,是用来端正人心,明确伦理,培养道德,形成风俗的。

道理所在之处,天下都会归附。

所以古代的圣王,没有一个不是用道理来治理天下,而用庠来教育民众的。

文言文《师说》《荀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师说》《荀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二)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太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导之也。

《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王事具矣。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教子》文言文翻译

《教子》文言文翻译

子曰:“教子,先正其身,次正其心,然后正其言,终正其行。

身不正,虽令不从;心不正,虽教无益;言不正,虽辩无益;行不正,虽才无益。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独而不正,则失其所以为君子矣。

”夫教子之道,莫先于孝,莫终于悌。

孝者,所以事亲;悌者,所以事兄。

亲者,人之所依;兄者,人之所敬。

故孝悌者,百行之原也。

教子而不以孝悌为先,犹耕田而不播种也。

教子之要,在于导之有方,养之有度。

导之有方,则子不迷;养之有度,则子不骄。

导之无方,则子必迷;养之无度,则子必骄。

故教子者,必先正其导养之道。

教子,必严而有恒。

严而不恒,则子不敬;恒而不严,则子不惧。

教子之严,不在于威严之貌,而在于恒久之敬。

教子之恒,不在于言语之繁,而在于身教之正。

教子,必以礼为先。

礼者,所以正身也。

身不正,虽礼不敬;礼不正,虽身不敬。

故教子者,必先正其身,然后正其礼。

教子,必以德为先。

德者,所以立身也。

身不立,虽才不显;才不显,虽德不显。

故教子者,必先立其德,然后显其才。

教子,必以信为先。

信者,所以立身也。

身不立,虽才不显;才不显,虽德不显。

故教子者,必先立其信,然后显其德。

教子,必以敬为先。

敬者,所以立身也。

身不立,虽才不显;才不显,虽德不显。

故教子者,必先立其敬,然后显其才。

《教子》文言文翻译:孔子说:“教育子女,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身躯,其次端正自己的心灵,然后端正自己的言语,最后端正自己的行为。

如果身躯不端正,即使命令也不会被听从;如果心灵不端正,即使教育也没有益处;如果言语不端正,即使能言善辩也没有益处;如果行为不端正,即使有才能也没有益处。

所以君子必须慎重地对待自己的独处,如果独处时也不端正,那就失去了成为君子的根本。

”教育子女的方法,没有比孝悌更重要的。

孝悌是百善之源。

教育子女而不以孝悌为先,就像耕田而不播种一样。

教育子女的关键,在于引导有方,养育有度。

引导有方,子女就不会迷失;养育有度,子女就不会骄傲。

如果引导无方,子女必定会迷失;如果养育无度,子女必定会骄傲。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_____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分)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6分)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7)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3.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____________(请用四字成语概括)。

(2分)4.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6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文言文翻译

《礼记》文言文翻译

《礼记·曲礼上》:子曰:“礼仪者,所以正身也。

无礼则不正,无仪则不敬。

夫礼者,敬人也。

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孔子说:“礼仪,是用来端正自己的。

没有礼仪,就不能端正;没有仪节,就不能尊敬。

礼仪,是用来尊敬别人的。

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常常尊敬他。

”《礼记·中庸》:子曰:“中庸之道,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境界啊!人们已经很少能长时间坚持中庸之道了。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显扬光明品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的人,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的人,首先要真诚自己的意愿;想要真诚自己的意愿的人,首先要达到真正的智慧;达到真正的智慧在于推究事物的本质。

《礼记·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施,天下为公。

选拔贤能,讲究诚信,修养和睦。

因此,人们不仅仅亲近自己的亲人,也不仅仅抚养自己的子女。

让老年人有所终老,壮年人有所贡献,幼年人有所成长,使孤寡、孤独、残疾的人都能得到照顾。

男子有分内的事,女子有归宿。

人们憎恶把财物扔在地上,但并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憎恶自己的力量不发挥出来,但并不一定要为自己谋取利益。

因此,阴谋诡计不会兴起,盗窃、混乱、凶恶的事情不会发生。

所以,大门可以不关,这就是大同世界。

说苑立节文言文翻译

说苑立节文言文翻译

原文:立节者,所以成其身也。

君子立身,必以正;正身之道,莫若立节。

节者,制行之度也,非制行之度,无以正其身。

故君子之立节,必先审其所以立者,然后能使己之行为正,而不失其节。

夫节者,非一节而已,有三节:一曰义节,二曰礼节,三曰法节。

义节者,所以守其志也;礼节者,所以成其行也;法节者,所以正其身也。

三者不可偏废,偏废则身不正,身不正则道不立。

义节者,必以仁为本,以义为用。

仁者,心之德也;义者,心之理也。

仁者,爱人;义者,正己。

爱人者,人恒爱之;正己者,人恒正之。

是以立义节者,必先自爱,然后能爱人。

礼节者,所以正其行也。

行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故礼者,所以正言也。

正言者,所以正行也。

正行者,所以正身也。

是以立礼节者,必先正其言,然后能正其行。

法节者,所以正其身也。

身不正,则事不举;事不举,则法不立。

故法者,所以正事也。

正事者,所以正身也。

是以立法节者,必先正其事,然后能正其身。

翻译:立节,是用来成就自己的方法。

君子立身,必须以正直为本;正直的方法,没有比立节更重要的了。

节,是规范行为的准则,如果不遵循行为的准则,就无法端正自己的身躯。

因此,君子立节,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立节的原因,然后才能使自己的行为正直,而不失去自己的节操。

节,不仅仅是单一的节,包括三个方面的节:一是义节,二是礼节,三是法节。

义节,是用来守护自己的志向的;礼节,是用来成就自己的行为的;法节,是用来端正自己的身躯的。

这三者不可偏废,如果偏废了,身躯就不端正,身躯不端正,道德就无法树立。

义节,必须以仁为根本,以义为实践。

仁,是心的德性;义,是心的道理。

仁,是爱人;义,是正己。

爱人的人,人们总是爱他;正己的人,人们总是正他。

因此,立义节的人,必须首先自爱,然后才能爱人。

礼节,是用来端正自己的行为的。

行为不端正,言语就不顺;言语不顺,事情就无法成功。

所以,礼,是用来端正言语的。

言语端正,是用来端正行为的。

行为端正,是用来端正身躯的。

《荀子》原文与翻译--修身篇第二

《荀子》原文与翻译--修身篇第二

《荀⼦》原⽂与翻译--修⾝篇第⼆《荀⼦》原⽂与翻译--修⾝篇第⼆⼀、【原⽂】见善,修然必以⾃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省也;善在⾝,介然必以⾃好也;不善在⾝,菑然必以⾃恶也。

故⾮我⽽当者,吾师也;是我⽽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故君⼦隆师⽽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厌,受谏⽽能诫,虽欲⽆进,得乎哉?⼩⼈反是,致乱,⽽恶⼈之⾮⼰也;致不肖,⽽欲⼈之贤⼰也;⼼如虎狼,⾏如禽兽,⽽⼜恶⼈之贼⼰也。

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忠为贼,虽欲⽆灭亡,得乎哉?《诗》⽈:“噏噏呰呰,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此之谓也。

【译⽂】看到善良的⾏为,⼀定要⼀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看到不好的⾏为,⼀定要⼼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善良的品⾏在⾃⼰⾝上,⼀定要坚定不移地洁⾝⾃好,以保持善良;不良的品⾏在⾃⼰⾝上,⼀定要被害似地痛恨⾃⼰。

所以恰当指责我的⼈,就是我的⽼师;恰当赞同我的⼈,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就是害我的贼⼈。

君⼦尊崇⽼师、亲近朋友,⽽极端憎恨那些贼⼈;爱好善良的品⾏永不满⾜,受到劝告就能警惕,那么即使不想进步,可能么?⼩⼈则与此相反,⾃⼰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对⾃⼰的责备;⾃⼰极其⽆能,却要别⼈说⾃⼰贤能;⾃⼰的⼼地如虎狼、⾏为似禽兽,却⼜恨别⼈指出⼰恶;对阿谀奉承⾃⼰的就亲近,对规劝⾃⼰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为看成是对⾃⼰的戕害,这样的⼈即使想不灭亡,可能么?《诗》云:“乱加吸取乱诋毁,实实在在很可悲。

谋划本来很完美,偏偏把它都违背;谋划本来并不好,反⽽拿来都依照。

”就是说的这种⼩⼈。

⼆、【原⽂】扁善之度,以治⽓养⽣,则⾝后彭祖;以修⾝⾃强,则名配尧禹。

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

凡⽤⾎⽓、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饮、⾐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疾;容貌、态度、进退、趋⾏,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野。

儒学摘要《荀子》译文

儒学摘要《荀子》译文

儒学摘要译文《荀子》译文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

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

(《荀子·修身》)译: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正确阐明礼法的。

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哪能知道礼法是这样的呢?礼法是这样规定的就这样做,这是他的性情安于礼法;老师是这样说的他就这样说,这是他的理智顺从老师。

性情安于礼法,理智顺从老师,那就是圣人。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译: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不能不继续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执;一发生争执就会酿成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古代的圣王厌恶因争执而酿成的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界限,以此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欲望一定不会由于养生物品的缺乏而不能满足,养生物品也一定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养生物品和欲望这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得到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荀子·乐论》)译:所谓音乐,是协调人们情感时不可变更的手段;礼制,是治理社会时不可更换的原则。

音乐统合人们之间相近的情感意愿,礼制区别人们之间的等级差异,礼制与音乐相配合,(就这样)管束了人们的思想。

深切地触动人的内心世界、极大地改变人的性情品德,是音乐的本质功用;弘扬真诚、去除虚伪,是礼制不变的准则。

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故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

《好国民》文言文翻译

《好国民》文言文翻译

古之良民,非独其貌之整肃,行止之端方也,实其心之纯良,德之深厚,教之有素,而能遵道守礼,以尽其分者也。

今试论好国民之德行,以资世人之借鉴。

夫好国民,首重忠诚。

忠诚者,心无二志,一心向国,无怨无悔。

是以国家有事,能挺身而出,舍己为人,不辞劳苦。

孔子曰:“忠臣之事君,敬其事而信其言。

”此忠臣之极致也。

吾辈国民,亦宜效此,以报国恩。

次之,好国民当有仁爱之心。

仁者,爱人如己,推己及人。

见人之困,能急人之所急,救人之所难。

孟子曰:“仁者爱人。

”此仁者之本也。

国民若能以仁爱之心待人,则社会和谐,国家安宁。

又次,好国民须有礼义之节。

礼者,所以正身正心,义者,所以立行立言。

礼义之节,乃国之纲常,民之规矩。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此礼义之要也。

国民守礼,国家自安。

再者,好国民当有勤俭之风。

勤者,不怠惰,不懈怠,勤于事而慎于言。

俭者,不奢侈,不浪费,节用而爱民。

勤俭之风,国之本也。

孔子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此勤俭之训也。

国民若能勤俭,国家自强。

此外,好国民尚需有正义之志。

正义者,不偏不倚,公平无私。

遇事能明辨是非,不畏权势,不徇私情。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正义之矩也。

国民行正义,国家自兴。

又有好国民之勇敢。

勇敢者,临难不惧,见义勇为。

国家有难,能挺身而出,捍卫国家,保护人民。

孔子曰:“勇者不惧。

”此勇敢之德也。

国民若能勇敢,国家自固。

总之,好国民者,忠诚、仁爱、礼义、勤俭、正义、勇敢,此六者兼备,方为良民。

国民若能各守其德,则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吾辈当以此为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筑美好未来。

译曰:古之优秀国民,不仅其仪表端正,举止得体,实则其内心纯洁善良,品德深厚,教养有素,且能遵循正道,恪守礼节,以尽其本分。

今试论述优秀国民的德行,以供世人借鉴。

优秀的国民,首要忠诚。

忠诚者,一心向国,无怨无悔。

故国家有事,能挺身而出,舍己为人,不辞劳苦。

伯仲文言文翻译

伯仲文言文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太山,见老聃,而问曰:“君子之道,何如?”老聃曰:“夫道者,无所不在也。

其在人乎?其在天乎?其在地乎?其在物乎?其在己乎?”孔子曰:“其在己乎?”老聃曰:“然。

君子之道,在己而不在人。

其在己,则无物不化;其在人,则无道不违。

故君子之道,其难易,其远近,其深浅,皆由己也。

”孔子曰:“吾闻君子有三宝,不知其谓何?”老聃曰:“曰仁、曰智、曰勇。

仁者,爱人也;智者,知人也;勇者,行也。

此三者,天下之达道也。

”孔子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勇者行,然则仁者必智,智者必勇,勇者必仁乎?”老聃曰:“不然。

仁者仁,智者智,勇者勇。

三者,各有所长,不可强合。

若强合之,则失其真。

”孔子曰:“吾闻君子有三行,不知其谓何?”老聃曰:“曰礼、曰乐、曰教。

礼者,所以正身也;乐者,所以和心也;教者,所以成德也。

此三者,君子之所以立身也。

”孔子曰:“礼者,所以正身也;乐者,所以和心也;教者,所以成德也。

然而,礼乐教化,人莫能全,吾将何从?”老聃曰:“吾闻君子有三乐,不知其谓何?”孔子曰:“请闻之。

”老聃曰:“曰得道之乐,曰得友之乐,曰得善之乐。

得道之乐,乐莫大焉;得友之乐,乐莫厚焉;得善之乐,乐莫深焉。

”孔子曰:“得道之乐,得友之乐,得善之乐,此三者,吾欲兼而有之,其可得乎?”老聃曰:“可得。

君子之道,在己而不在人。

得道,则得友;得友,则得善。

三者,相须而成,不可偏废。

”孔子再拜曰:“弟子受教,愿闻君子之行。

”老聃曰:“君子之行,无欲无求,无得无失,无为无作。

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所当止。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孔子曰:“吾闻君子有三达,不知其谓何?”老聪曰:“曰达道、达德、达命。

达道者,道之所在;达德者,德之所在;达命者,命之所在。

三者,君子之所以成也。

”孔子曰:“达道、达德、达命,三者,吾欲兼而有之,其可得乎?”老聪曰:“可得。

君子之道,在己而不在人。

达道,则达德;达德,则达命。

三者,相须而成,不可偏废。

”孔子再拜曰:“弟子受教,愿闻君子之学。

荀子修身原文翻译

荀子修身原文翻译

荀子修身原文翻译现在,在这个社会上都以“德、智、体、美、劳”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德为重,智于其后,由此可见,德,即就是修养、品德;智,即就是才华。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荀子修身原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就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就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就是违;谋之不臧,则具就是依。

”此之谓也。

含义本段叙述大家对善与不善应采取的态度,指出君子隆师亲友、好善不厌,因而能够取得成功。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

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就是也。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此之谓也。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就是就是、非非谓之知,非就是、就是非谓之愚。

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就是谓就是、非谓非曰直。

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

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难进曰偍,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之炤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

冠礼文言文翻译

冠礼文言文翻译

原文:古之冠礼,礼之始也。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冠者,成人之始也;笄者,成女之始也。

冠礼之仪,所以示成人之礼也。

是故,古者天子、诸侯、大夫、士,凡成人之礼,莫不尊之。

吾闻之,冠者,所以成人也。

成人者,必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礼者,所以正身也;乐者,所以和心也;射者,所以观德也;御者,所以习劳也;书者,所以记事也;数者,所以计物也。

六艺者,成人之具也。

冠礼之日,冠者居东阶之西,南面而立。

宾执冠,立于东阶之东。

主人请宾,宾拜,主人受拜。

宾进,立于主人之北。

主人以酒沃冠,冠者拜,主人答拜。

宾又进,授冠者冠,冠者受冠。

冠者拜,宾答拜。

冠者立于东阶之西,南面而立。

宾进,立于主人之北。

主人请宾,宾拜,主人受拜。

宾又进,执冠,立于主人之北。

主人请宾,宾拜,主人受拜。

宾又进,授冠者冠,冠者受冠。

冠者拜,宾答拜。

冠礼既成,宾退,主人送之。

主人归,乃设席于室中,命宾坐。

宾辞,主人强之。

宾坐,主人进酒,宾拜,主人答拜。

主人又进酒,宾辞,主人强之。

宾拜,主人答拜。

主人复进酒,宾辞,主人强之。

宾拜,主人答拜。

主人复进酒,宾辞,主人强之。

宾拜,主人答拜。

冠礼者,所以成人之礼也。

成人之礼,所以成家之礼也。

成家之礼,所以成国之礼也。

故冠礼之仪,不可不敬也。

翻译:古代的冠礼,是礼仪的起始。

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

行冠礼的人,标志着成年的开始;行笄礼的人,标志着成年的开始。

冠礼的仪式,是用来展示成年礼仪的。

因此,古代的天子、诸侯、大夫、士等成年人,凡是有成年礼仪的,无不尊敬。

我听说,行冠礼的人,是为了成人。

成人的人,必须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礼,是用来端正自己的;乐,是用来调和心灵的;射,是用来观察德行的;御,是用来锻炼勤劳的;书,是用来记录事情的;数,是用来计算物品的。

六艺,是成人的必备条件。

行冠礼的那一天,行冠礼的人站在东阶的西边,面向南站立。

宾客手持冠,站在东阶的东边。

主人邀请宾客,宾客行礼,主人接受礼。

牧民之道文言文注释翻译

牧民之道文言文注释翻译

牧民之道,在乎德行。

德者,天地之元气也,万物之所资以生。

故君子务德,小人务利。

德行既立,而后能制礼作乐,以化民成俗。

夫礼者,所以正身也;乐者,所以和心也。

身正心和,而后可以御民,而民自归之。

注释:牧民之道:治理百姓的方法。

在乎:在于,关注于。

德行:道德行为。

天地之元气:天地之间的根本之气。

万物之所资以生:万物赖以生长的根本。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

制礼作乐:制定礼乐制度。

化民成俗:使百姓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

夫:发语词,用于句首,引出下文。

礼者:礼,指的是礼节、礼仪。

所以:用来,表示目的。

正身:端正自身。

乐者:乐,指的是音乐,这里指乐教。

和心:使内心平和。

御民:治理百姓。

民自归之:百姓自然归附。

翻译:治理百姓的方法,关键在于道德修养。

道德,是天地间的根本之气,是万物赖以生长的根本。

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致力于道德修养,而品德低下的人追求的是利益。

当道德修养确立之后,才能够制定礼乐制度,用以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

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乐,是用来调和内心的。

当自身端正,内心平和之后,才能够治理百姓,而百姓自然会归附于你。

在古代,牧民之道被视为治国理政的根本。

这篇文章强调了道德修养在治理百姓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够使百姓遵循礼乐制度,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在当今社会,这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要以德治国,以德化民。

惠老文言文翻译

惠老文言文翻译

原文:惠老曰:“吾闻之,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夫礼者,所以正身也;非礼,则身不正。

身不正,则事不成。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翻译:惠老说:“我听说,君子的行为,以静来修养自身,以俭来培养品德,不合礼节的事物不看,不合礼节的事物不听,不合礼节的事物不说,不合礼节的事物不做。

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不合礼节的事物,就会使自身不端正。

自身不端正,事情就办不成。

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

”原文:惠老又曰:“吾闻之,君子之道,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勇者使人。

仁者,人之所爱;智者,人之所敬;勇者,人之所畏。

故仁者必爱人,智者必知人,勇者必使人。

”翻译:惠老又说:“我听说,君子之道,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勇者使人。

仁者,是人们所爱的;智者,是人们所敬重的;勇者,是人们所畏惧的。

所以仁者必然爱人,智者必然知人,勇者必然使人。

”原文:惠老曰:“吾闻之,君子之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是以怨者不怨,德者不德。

是以君子必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惠老说:“我听说,君子之道,以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因此怨恨的人不再怨恨,报答恩德的人不再报答恩德。

所以君子必须以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原文:惠老又曰:“吾闻之,君子之道,以义制利,以礼制欲。

是以利者不争,欲者不贪。

是以君子必以义制利,以礼制欲。

”翻译:惠老又说:“我听说,君子之道,以义来制约利益,以礼来制约欲望。

因此追求利益的人不争斗,追求欲望的人不贪婪。

所以君子必须以义来制约利益,以礼来制约欲望。

”惠老言行,虽出自春秋,但其所蕴含的道理,至今仍具有极高的价值。

愿后人能从中汲取智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文言文拜礼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拜礼翻译及注释

昔者孔子曰:“礼仪者,国家之大事也。

”是以君子必谨其礼,不敢有忽。

盖礼者,所以正身、正家、正国、正天下也。

今吾欲论拜礼,以明其义,庶几后世君子得以遵循。

译文:昔日孔子说:“礼仪,是国家的大事。

”因此君子必须谨慎对待礼仪,不敢有所疏忽。

大概礼仪,是用来端正自身、端正家庭、端正国家、端正天下的。

现在我想论述拜礼,以阐明其意义,希望后世的君子能够遵循。

注释:昔者:昔日,指古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

礼仪:指礼节和仪式,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规范行为。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谨:谨慎,小心。

忽:疏忽,忽视。

盖:大概,表示推测。

所以:用来……的。

正:端正,使……端正。

庶几:希望。

遵循:遵循,依照。

《拜礼》曰:夫拜礼者,所以尊君亲、敬长者、敦亲族、序朋友也。

凡拜,必端容正色,俯首贴耳,以示敬也。

凡拜,必以时,不违礼也。

译文:《拜礼》说:拜礼,是用来尊敬君主、亲近长辈、和睦亲族、排序朋友的。

大凡行拜礼,必须端正容貌,严肃脸色,低头俯耳,以表示尊敬。

大凡行拜礼,必须按时进行,不违背礼节。

注释:夫: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尊君亲:尊敬君主和亲人。

敦亲族:和睦亲族。

序朋友:排序朋友,即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礼节对待朋友。

端容正色:端正容貌,严肃脸色。

俯首贴耳:低头俯耳,表示谦卑和尊敬。

以示敬:以表示尊敬。

以时:按时。

不违礼:不违背礼节。

拜礼之仪,有九:一曰拜君,二曰拜亲,三曰拜师,四曰拜友,五曰拜官,六曰拜神,七曰拜贤,八曰拜士,九曰拜宾。

译文:拜礼的仪式,共有九种:一曰拜君,二曰拜亲,三曰拜师,四曰拜友,五曰拜官,六曰拜神,七曰拜贤,八曰拜士,九曰拜宾。

注释:拜君:拜见君主。

拜亲:拜见亲人。

拜师:拜见老师。

拜友:拜见朋友。

拜官:拜见官员。

拜神:拜见神明。

拜贤:拜见贤人。

拜士:拜见士人。

拜宾:拜见宾客。

拜君者,必先整衣冠,再行三拜,每拜必稽首,以示臣子之礼。

拜亲者,必先净手,再行三拜,每拜必稽首,以示孝子之礼。

臣文言文翻译

臣文言文翻译

原文:臣闻古之圣君,必明法度,以正朝政。

故能使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夫法者,国之权衡,民之准绳也。

是以圣君在上,明察秋毫,赏罚必信,使天下咸服。

臣以为,法之要,在于立法、行法、守法三者。

立法者,以道德为本,以礼义为末;行法者,以公平为本,以正直为末;守法者,以忠诚为本,以谨慎为末。

昔者,周公制礼作乐,以教化天下。

礼者,所以正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乐者,所以和心悦耳、养性怡情也。

周公之礼,其仪文粲然,其乐声悠扬。

是以天下归心,诸侯臣服。

然而,礼乐之兴,非一日之功,必积久而成。

故圣君以礼乐教化天下,必先正己,而后正人。

正己者,所以修身齐家也;正人者,所以治国平天下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此之谓也。

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纲者,所以正纲纪也。

君正则臣忠,父正则子孝,夫正则妻顺。

是以,圣君以纲纪为重,以道德为本,以礼义为末,以仁爱为心,以诚信为用。

臣闻,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法之不行,由于法之不严。

法之不严,由于法之不公。

法之不公,由于法之不仁。

是以,圣君立法必严,行法必公,守法必仁。

严以治身,公以治人,仁以治天下。

如此,则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臣愿以古之圣君为鉴,以礼乐教化天下,以道德修身,以仁爱治天下。

如此,则我国必将成为礼仪之邦,天下太平。

译文:我听说古代的圣明君主,必定明察法度,以端正朝政。

因此能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法度,是国家的权衡,人民的准绳。

所以圣明的君主在上,明察秋毫,赏罚必信,使天下人都服从。

我认为,法度的关键在于立法、行法、守法三个方面。

立法者,以道德为本,以礼义为末;行法者,以公平为本,以正直为末;守法者,以忠诚为本,以谨慎为末。

过去,周公制定礼乐,以教化天下。

礼,是用来端正自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乐,是用来调和心灵、愉悦耳目、修养性情、陶冶情操的。

周公的礼,其仪文鲜明,其乐声悠扬。

因此天下归心,诸侯臣服。

文言文翻译君子博学

文言文翻译君子博学

《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斯言也,君子之所以博学也。

盖前言往行,皆古人之所以为君子者也。

多识前言往行,则能效法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以君子博学,必求其道,不徒博其名也。

夫学之道,始于问,终于行。

问者,所以求道也;行者,所以证道也。

君子之学,不问不明,不行不立。

故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之谓也。

君子博学,必先正心。

心不正,则学无根,行无准。

心正则能虚心以受教,虚心则能广闻博见。

是以君子之学,不厌其多,不厌其博。

多而不杂,博而不乱,斯为学之至矣。

《礼记》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此言君子之学,必以仁为本。

仁者,爱人也。

爱人者,必先自爱。

自爱者,必求其所以自爱之道。

故君子之学,始于自爱,终于爱人。

君子博学,必以礼为矩。

礼者,所以正身也。

身正则心正,心正则意正,意正则言正,言正则行正。

行正则无过,无过则无怨,无怨则和,和则乐,乐则寿。

是以君子之学,必以礼为始,以寿为终。

《论语》载孔子之言曰:“君子不器。

”此言君子之学,不拘一格。

器者,物也。

物有限,学无穷。

君子之学,如海之深,如山之高,如天地之广,如日月之明。

故君子之学,不专为器,而专为道。

君子博学,必以时为序。

时者,天时也。

天时者,日月星辰之运行,四时五行之变化也。

君子之学,必顺天时,因时制宜。

春则播种,夏则耘苗,秋则收获,冬则蓄藏。

时不可失,失时则事倍功半。

君子博学,必以实践为功。

学而不行,则为虚学。

行而不学,则为愚行。

学行相资,相得益彰。

故君子之学,必求其实,不求其名。

名者,末也;实者,本也。

本固末茂,斯为学之成也。

总之,君子博学,博而不杂,博而能约,博而能精。

不溺于物,不滞于时,不泥于古,不拘于今。

求道于万物之中,见性于无为之境。

此乃君子博学之真谛,亦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也。

苟文言文翻译及例句

苟文言文翻译及例句

一、《苟子》文言文翻译1. 原文: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译文: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能不追求;追求而没有一定的度量分界,就不能不争斗;争斗就会产生混乱,混乱就会导致困境。

2. 原文:故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则无以正身;无师,则无以正礼。

译文:所以,礼是用来端正自己的;师是用来端正礼的;没有礼,就无法端正自己;没有师,就无法端正礼。

3. 原文: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于身,施于民。

译文:君子的学习,听到就记在心里,藏在心里,表现在行为上,施于民众。

4. 原文:吾闻之,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天下之本也。

译文:我听说,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是天下的根本。

5. 原文:故君子之学也,贵其博而能辨,博而能辨,则能通天下之志。

译文:所以,君子的学习,贵在博学而能辨别,博学而能辨别,就能通达天下的志向。

二、例句展示1. 例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苟子·性恶》)译文: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能不追求。

2. 例句:无礼,则无以正身。

(《苟子·礼论》)译文:没有礼,就无法端正自己。

3. 例句: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于身,施于民。

(《苟子·劝学》)译文:君子的学习,听到就记在心里,藏在心里,表现在行为上,施于民众。

4. 例句:吾闻之,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天下之本也。

(《苟子·王制》)译文:我听说,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是天下的根本。

5. 例句:故君子之学也,贵其博而能辨,博而能辨,则能通天下之志。

(《苟子·劝学》)译文:所以,君子的学习,贵在博学而能辨别,博学而能辨别,就能通达天下的志向。

总之,《苟子》一书中的文言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通过对文言文的翻译及例句展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苟子的思想,领略其深邃的哲学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者所以正身也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

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

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

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故学也者,礼法也。

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荀子·修身》)
1.这段话中“礼”和“师”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2.根据这段话,简析“修身”的方法。

(3分)
参考答案:
1.(2分)
①“礼”是用以规范人行为的规则法度。

②“师”是能端正礼法并身为表率的人。

每点1分。

意思相近即可。

2.(3分)
①向老师学习礼法,不师心自用、自行其是。

②将学到的礼法体现于自身的言行举止中,避免非礼妄为。

③行动上合于礼法,情感上安于礼法,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每点1分。

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礼法,是用来端正自身的行为的;老师,是用来正确解释礼法的。

没有礼法,怎么能够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又怎能知道礼义是正确的呢?礼法怎样规定就怎样去做,这就是性情习惯于按照礼的要求去做;
老师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是理智顺从老师。

性情习惯于遵礼而行,理
智顺从老师,这就是圣人了。

所以,违背了礼法,就是无视法度;违背
了老师,就是无视老师。

不遵照老师的教导,违背礼法,喜欢自以为是,这就好像用盲人去分辨颜色,用聋子去分辨声音,除了胡说妄为是不会
干出什么好事来的。

所以,学习就是学礼法,老师要以身作则,而且又
要安心于这样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