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文化的原真性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旅游体验的希拉穆仁景区民俗旅游产品原真性感知研究

基于旅游体验的希拉穆仁景区民俗旅游产品原真性感知研究

基于旅游体验的希拉穆仁景区民俗旅游产品原真性感知研究-旅游管理基于旅游体验的希拉穆仁景区民俗旅游产品原真性感知研究“原真性”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并且民俗旅游产品的“原真性” 会影响到旅游体验的感知水平,从而决定着旅游体验的质量。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游客体验的角度来讨论游客对希拉穆仁景区民俗旅游产品“原真性”的关注度、评价、期望、满意度等方面的认识,为希拉穆仁景区民俗旅游产品原真性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现实依据。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希拉穆仁景区是自治区重点草原旅游景区之一,也是自治区涉外定点草原观光景区,距离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仅73公里,交通便利,是内蒙古呼包鄂“金三角”旅游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兼有草原观光和民俗旅游特色。

但近几年,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景区超负荷接待大量游客,致使希拉穆仁景区草原生态环境严重失衡,草原景观明显退化。

为了推动当地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在恢复生态景观同时开发和保护民俗旅游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在体验经济的时代性下,民俗旅游“原真性”问题已经成为关系着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其“原真性” 影响着旅游的质量感知水平,从而决定着旅游体验的质量和旅游效果。

一、“原真性”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原真性”来源于英文单词“Authenticity”,可被译作“真实性”“本真性”“原生性”等,这个词最早用于博物馆的工艺品,是鉴别一件工艺品是否与它所获的赞誉相一致的一个评语。

“原真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博物馆里的展品是不是真的;另外还指参观者本身的存在状态。

1973年,社会学家Mac Cabbell 在《舞台的真实性》一文中首先将“Authenticity”的概念引入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社会学研究中。

有关“原真性”问题的研究经过了“什么是原真性”的争论到“怎样的经历对于游客来说才是真实经历的”的探讨,以及游客个人社会特征和自身真实性体验的相关研究。

浅析民俗文化原真性的开发模式

浅析民俗文化原真性的开发模式

浅析民俗文化原真性的开发模式褚 琦摘 要:原真性直接关系着旅游体验的质量,进而影响着旅游的质量感知水平。

原真性对于旅游,特别是对于以文化为依托的民俗旅游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民俗旅游资源的原真性开发对于一个旅游地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民俗文化原真性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希望从而可以对原真性的开发策略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10-228-01作 者: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1一、原真性的概念和内涵“原真性”(authenticity)又被译作真实性、原生性、本真性等。

authenticity来自于希腊语和拉丁语“权威的”a utho ritative 和“起源的”original两词,根据英文辞典中对a ut henticity和o2 riginal“原初的”、real“真实的”、tr ustwort hy“可信的”3种含义以及《奈良文献》(1994/11)中的相关理解,译为“原真性”更能准确反映英文原词的含义。

它的英文本义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含义。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原真性有了新的含义。

在人文社会科学讨论的内容,是指艺术品和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否基于客观事物和事件。

这里的原真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博物馆里的展品是不是真的;另外还指人本身的存在状态。

二、原真性的开发模式1.博物馆模式。

民俗博物馆是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某地区和某民族长期劳动和生活的产物,是反映该地区和该民族生产、生活、民俗、信仰、娱乐等民俗文化事项的收藏、宣传、教育和科研的非营利性机构。

所谓博物馆模式,若是从游客参与体验程度来看,是一种静态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不移动民俗资源的原始位置,把它保持在原生状态下,进行建馆产品形式。

二是移动民俗资源的原始位置,进行移地建馆,这种模式比较多见。

民俗旅游开发中文化真实性(原真性)问题

民俗旅游开发中文化真实性(原真性)问题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遗产旅游创意转型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项目编号:10YJCZH057)、科技部“十二五”国家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织锦文化及遗产景区数字化地理信息地图”(项目编号:2012BAH69F0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忆(1992-)女,汉族,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保护。 贾鸿雁(1970-)女,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遗产旅游。
三、原真性视角下的民俗旅游开发策略
(一)促进适度商业化与文化原真性的均衡发展 首先,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必然离不开旅游的“商品化”,作 为旅游产品的民族文化自然而然也要经历“商品化”这样一个过 程,才能被社会所认可和被发掘出潜在的价值;其次,在旅游开 发过程中,开发者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往往不是站在文化继 承的角度来将民俗文化“商品化”的,从而会在不断商品化的过 程中牺牲民俗文化的原真性,但是一味追求“原真性”,又会使 民俗文化产品不一定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当游客适应不了一些原 始的民俗事象时,原真性就失去了它的商品价值。可见,二者有 相互联系的部分,同时也存在着互相排斥的部分。 在民俗旅游开发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寻求文化原真性与 商品化之间的均衡点以实现民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大众旅 游者对民俗旅游真实性的要求不像民俗学家、人类学家那样严格
急功近利伪造民俗文化。在这样急功近利的开发过程中,开发 者往往简单的把民俗文化看作是一种“诱饵”,并把注意力完全放 到饭店规模、餐馆、纪念品以及如何吸引旅游者上。在民俗文化 被无条件利用了的情况下,他们盲目的将民俗文化的原真性进行了 篡改。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古城丽江为例,丽江古城包容了丰 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 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现在的丽江几乎成了一座没有本地居民 居住的空城,剩下只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熙熙攘攘的游客,在主 街道上甚至连小吃店都很少,除了景点,主街道基本上都成了商 业街。从目前丽江古城扩建的形势来看,丽江的商业化程度只会 越来越浓。

民俗旅游之浅析

民俗旅游之浅析

民俗旅游之浅析民俗旅游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旅游形式,它是指通过参观和体验一定地区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民间艺术等特色,提升游客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一种深入交流、增进彼此友谊的目的。

下面将对民俗旅游进行浅析。

一、传承文化,保护传统民俗旅游的主要作用在于传承、弘扬和保护当地传统文化,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自然风光进行一定的包装和整合,并通过各种形式向游客展示。

这不仅有助于游客增加文化认知和文化体验,更重要的是加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当地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二、文化交流,增进友情民俗旅游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友谊,游客可以与当地居民互动,观察、研究和体验当地特色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社会背景。

同时,民俗旅游也可以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国际间的友情和合作关系,打造更多的外交合作机会。

三、创新发展,推动旅游业当前,世界旅游业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国内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正处于快速变迁和创新之中,民俗旅游也是不断寻求创新和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

眼下,许多地方正采取措施探索民俗旅游的新形态、新特色、新亮点,以适应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旅游市场的需求。

例如,民俗旅游可以与旅游贸易、环保旅游、文化创意等跨界联系,通过优化文化产品结构、加强文化资源挖掘和开发等方式,推动旅游业的向前发展。

民俗旅游以其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成长性强、覆盖面广、品种齐全等优点,不断走进世界各地人们的视野。

相信随着其不断创新和发展,民俗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新亮点。

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艺术真实性

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艺术真实性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艺术真实性
作者:王培茗, WANG Pei-ming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刊名:
贵州民族研究
英文刊名:GUIZHOU ETHNIC STUDIES
年,卷(期):2008,28(5)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6条)
1.孙天胜民俗旅游对民间文化的伤害 2005(03)
2.刘晓春民俗旅游的意识形态[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2(01)
3.徐赣力发展民俗旅游与保护民族文化[期刊论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3)
4.吕一飞;郭颖论泸沽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的建立[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1(01)
5.张军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5(05)
6.迟景才世界文化旅游产品及其发展 1996(05)
引证文献(3条)
1.郑灵燕关于平乐古镇地方文化、艺术保护的建议[期刊论文]-黑河学刊 2010(2)
2.张补宏.徐施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及保护模式探讨[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3)
3.丰子英.李利文化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大众商务(下半月) 2010(9)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zmzyj200805020.aspx。

基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基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基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关注。

民俗旅游是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以民间文化为依托、以民间文化为载体,强调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民俗风情、参与民俗活动、了解民俗历史的旅游方式。

民俗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旅游,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

一、历史维度民俗旅游是传承历史文化的方式之一。

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具有较强的历史传承性。

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参观传统建筑、品尝传统美食、观赏传统表演等方式,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还可以激发本地区居民对自己文化传承的自豪感和信心,加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二、艺术维度民俗旅游是艺术交流的平台之一。

民俗艺术是一种强烈的文化表达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形式。

通过参与当地的民间绘画、传统手工艺制作,以及欣赏当地的民间表演艺术,游客可以领略到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多样性,同时也将对当地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产生兴趣,积极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环保维度民俗旅游是环保旅游的方式之一。

民俗旅游区一般位于自然风光优美的山区或乡村,具有自然的、原始的魅力。

然而,这些旅游区的自然环境需要得到保护。

在民俗旅游中,保护环境是最重要的一环。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应当积极保护当地环境,不将垃圾随意丢弃,在参加民间活动时,尊重当地的风俗文化,不侵犯当地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民俗旅游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也是保护环境和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注重民俗旅游的文化本真性,从多个维度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实现旅游业和文化事业的双赢。

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_张军

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_张军

游这一市场。

313加强教育和引导,将游客的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本次调查显示,无论是比较严格的还是一般的生态旅游者都具有一定的环境责任感,但在实际中做得并不好。

因此,首先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管理,可加强向导、背工的培训,通过他们实施对游客的具体监督;其次,应加大生态旅游及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1)与一些俱乐部、旅行社联合,对游客进行相关教育。

(2)沿途设置一些劝导性的宣传口号,如/生态旅游)))人与自然的共鸣0等,使游客的环境责任感在最大程度上转化为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1]刘德谦.中国生态旅游的面临选择[J].旅游学刊,2003,18(2):63-69.[2]张延毅,董观志.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17(2):43-51.[3]David Weaver.Ecotouris m[M].J ohn Wiley&Sons Australia Ltd,2001.43-51.[4]Kreg Li ndberg.Ecotouris m:A Guide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M].The Ecotouris m Society,1998.155-183.[5]David A Fennell.Ecotouri sm:An Introduc tion[M].Routledge,1999.54-61.[6]杨文洲,张根良,孙长海,等.保护生态资源,生态旅游[J].太白山文化研究(创刊号),2000,(1):51-60.[7]王晓民,冯宗岐./金字招牌0耀太白[N].中国旅游报,2002-01-16(2).[8]杨桂华,等.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4-66.A Survey on Ecotourism Market StructureBased on the Behavior and Attitude)A Case Study on the National Forest Parkin Taibai MountainZHANG Ha-i xia,ZHAO Zhen-bin(College o f Tourism an d En viron ment,Shaanxi N ormal Un iversity, Xi.an710062,China)Abstract:A survey on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ecotourists, who are subjects of ecotourism,is very important.With a case s tudy on the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T aibai Mountain,a survey on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s is done i n this mon ecotourists and relati vely ri g id ecotourists are distingui shed according to their behavior and attitude features,and a contrastive analysis is made.Finally,some development tactics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the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T aibai Mountai n;common ecotourists;relatively rigid ecotourists;united develop ment[责任编辑:宋志伟;责任校对:吴巧红]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张军(武汉大学商学院旅游系,湖北武汉430072)[收稿日期]2005-06-15[作者简介]张军(1965-),女,重庆市人,武汉大学商学院旅游系教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旅游管理及旅游英语等方面的教学及研究,E-mail:zhangjun15@。

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旅游真实性研究——以千户苗寨为例

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旅游真实性研究——以千户苗寨为例

河南农业2024年第3期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旅游真实性研究区分持不太在意的态度。

四、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旅游真实性相关性分析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含旅游者的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受教育状况、家庭收入状况以及旅行方式等。

(一)性别与旅游者旅游真实性相关性分析千户苗寨(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者性别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见表2)表现为男性旅游者的存在真实性和女性旅游者的建构真实性占比相对(三)乡村旅游者年龄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分析千户苗寨(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者年龄与旅游真实性类别相关性(见下页表4)表现为26岁以上旅游者更多倾向客体的客观真实性,而后现代真实性性很低;除18~25岁和18岁以下以外,其他年龄段的旅游者更在意民族文化旅游吸引物的象征性建构真实;18岁以上的旅游者存在真实性占比更高,说明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中26岁以上旅游者注重民族文化的客观真实,对模糊原品和仿品的界限不感兴趣;除18~25岁和18岁以下以外,其他年龄段的旅游者更倾向于民族文化旅游吸引物的象征性意义和自我文化建构,18岁以上的旅游者相对更注重自身的旅游体验。

表1 千户苗寨景区乡村旅游者旅游真实性类别分布人数占比/%3624.324731.761481001812.164731.76未婚离异21.21100.0034.850.0016.670.0027.270.00CHANYE ZHENXING产业振兴河南农业2024年第3期而初中学历以上的旅游者建构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相对较高。

一方面,说明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者都对有意模糊民族文化原品和仿品不感兴趣;另一方面,说明小学学历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原品真实更为在意,而初中学历以上的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想象建构更感兴趣。

岁以上、小学学历、跟团包价、单身旅游的旅游者相对原真真实性占比较高。

作者简介:王雪颖(1995—),女,河南西平人,硕士,主要从事乡村酒店与乡村民俗研究。

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综上可知 , 专家学者们对遗产物的原真性 的认知结果是一个客观 、可评价的标准 , 它是 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 。遗产旅游体验原真性的 获得并不一定依靠原真的遗产物 , 体验原真性 是旅游者自我建构的产物 。
(二 ) 旅 游 者 对 文 化 遗 产 旅 游 原 真 性 的 理解
正如前文所言 , 旅游体验原真性是旅游者 自我构建的产物 。游客追求的是自己大脑建构 的一种 “原真印象 ”, 即旅游者根据自己所掌 握的信息 、旅游经历对自己大脑对目的地建构 的一种 “印象真实 ”作出的主观判断 , 是一种 连续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 其一 , “原真印象 ”的构建阶段 。“原真印象 ” 的构建阶段又可细分为两个阶段 , 首先是人们 在尚未决定旅游之前 , 日常生活的知识积累在 大脑中沉积 , 潜移默化地形成遗产地本底 “原 真印像 ”; 其次是旅游者有了出游动机和选择目 标后 , 主动收集关于目的地的各类信息 , 并进 行内化 , 进一步形成出游决策时的引致 “原真 印象 ”。其二 , “原真印象 ”的检验与修正阶 段 。游客到达目的地进行实地旅游 , 通过自己 的旅游经历 , 对此前形成的 “原真印象 ”进行 检验和修正 , 最终形成一个复合的感知原真性
旅 游 文 化
文 化 遗 产 旅 游 原 真 性 的 多 维 度 思 考 /高 科
1 6
从旅游体验方面来看 , 专家学者对原真性 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静态到动态 、客体 ( ob2 ject) 到 主 体 ( self) 的 变 化 过 程 。布 尔 斯 廷 (Boorstin, 1964 ) 认为在大众旅游经历中 , 文 化商品化 、旅游经历标准化导致旅游者所体验 的都 是 “伪 事 件 ”, 旅 游 者 无 法 体 验 到 原 真 性 [ 13 ] 。这种观点认为旅游客体原真性是旅游者 获得体验原真性的必要条件 , 把旅游客体原真 性与旅游主体原真性体验直接对立起来 , 现在 看来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学界对旅游体验 研究的深入 , 研究者们发现 , 旅游者体验复制 的 、“舞台化 ”的 、甚至一些完全非原真的文 化遗产 (如迪斯尼乐园等主题公园 ) 也能获得 旅游原真性体验 , 这说明旅游者获得原真性体 验并不以原真性的旅游对象为必要前提 , 旅游 体验原真性是旅游者自我构建的产物 。遗产物 原真性与旅游原真性体验必然联系的解除 , 为 调和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提供了理 论上的可能性 。

基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基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基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民俗旅游文化是指以当地的传统风俗文化和历史文化为基础,以民俗活动、传统表演、手工艺品和民俗美食等为特色,吸引游客参与的一种旅游方式。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本土文化的重视,民俗旅游文化正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挖掘和传承民俗旅游文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其本真性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维度角度探讨基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思考。

我们需要明确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内涵。

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首先体现在对当地文化的真实性和原始性的保护。

传统的民俗活动、表演、手工艺品和美食等,都是反映当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持其原始的风貌和特色对于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至关重要。

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也包括对游客体验的真实性的追求。

旅游不仅是为了欣赏美景和参观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和原汁原味的呈现也是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应该关注保护和传承民俗旅游文化的机制。

在强调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我们也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法规,确保当地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游客的教育和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需要了解和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不破坏当地的传统文化,也不以奇异的眼光看待当地的风俗活动。

民俗传承的人才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对民俗文化有深厚了解和热爱的人才,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也需要注重展示和传播。

在保护和传承民俗旅游文化的我们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示和传播当地的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展览和表演等形式来向游客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让游客亲身体验和感受当地的文化魅力。

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如书籍、电影、纪录片等来向公众普及当地的传统文化,增加人们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民族旅游者体验“原真性”研究

民族旅游者体验“原真性”研究

民族旅游者体验“原真性”研究《对民族旅游者的认识》一文中,研究者采用实证研究法以旅游者视角对民族旅游者的特性、旅游动机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并通过旅游者的出游动机这一辨别因素将民族旅游者分成了四种类型,在研究人员列举出的8种民族旅游动机中,而受访者选择最多的动机因素是去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

通过阅读思考,围绕旅游者希望得到的“淳朴体验”还是研究者所研究的“原真性文化”——这一问题展开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

标签:民族旅游者;原真性F271原文简介当前外国学者对民族旅游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民族旅游与政治利益的关系、民族旅游的媒介作用、民族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艺术品的变迁、真实性体验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而在这些研究当中,大部分学者主要是站在东道主的角度,去研究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东道主、旅游目的地产生的影响,而且大多是负面影响。

相比其他,学者Gianna Moscardo 和Philip L.Pearce中《对民族旅游者的认识》文中的研究方法是与其他有所不同的:他们在研究民族旅游时主要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从旅游者的视角来对旅游者市场的特性、动机、本质进行剖析和了解。

文中研究是在澳大利亚Tjapukai国家级原住民文化公园进行的。

他们在两个特定的时间段,选取了1500多位到此公园旅游的游客完成了1556份调查问卷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到游客的基础信息采集、了解他们旅游动机和方式、询问他们到此处游玩的感受及满意度等。

基于这些调查成果的整理、分析、研究,他们将这些接受访问的旅游者分成了四种类型:关系型、学习型、参与型和漠然型,并发现,每类旅游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他们对民族旅游的兴趣点各不相同,而且对最终的旅游满意度也大有区别:第一种是关系型的旅游者(36%),他们是四类旅游者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对土著旅游体验的各个方面都感兴趣。

一般来说,这类人群是非常活跃的群体,在所有Tjapukai项目体验中,都具有高度的参与率。

基于旅游体验的希拉穆仁景区民俗旅游产品原真性感知研究

基于旅游体验的希拉穆仁景区民俗旅游产品原真性感知研究

1662014年3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希拉穆仁景区是自治区重点草原旅游景区之一,也是自治区涉外定点草原观光景区,距离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仅73公里,交通便利,是内蒙古呼包鄂“金三角”旅游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兼有草原观光和民俗旅游特色。

但近几年,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景区超负荷接待大量游客,致使希拉穆仁景区草原生态环境严重失衡,草原景观明显退化。

为了推动当地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在恢复生态景观同时开发和保护民俗旅游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在体验经济的时代性下,民俗旅游“原真性”问题已经成为关系着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其“原真性” 影响着旅游的质量感知水平,从而决定着旅游体验的质量和旅游效果。

一、“原真性”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原真性”来源于英文单词“Authenticity ”,可被译作“真实性”“本真性”“原生性”等,这个词最早用于博物馆的工艺品,是鉴别一件工艺品是否与它所获的赞誉相一致的一个评语。

“原真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博物馆里的展品是不是真的;另外还指参观者本身的存在状态。

1973年,社会学家Mac Cabbell 在《舞台的真实性》一文中首先将“Authenticity ”的概念引入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社会学研究中。

有关“原真性”问题的研究经过了“什么是原真性”的争论到“怎样的经历对于游客来说才是真实经历的”的探讨,以及游客个人社会特征和自身真实性体验的相关研究。

到目前为止,学者们主要从客观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四种视角研究了“原真性”这一概念。

其中,前三种主要讨论的是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最后一种是从旅游主体的角度来讨论其本真的旅游体验,是通过满足游客对一个地方的预先感知印象而达到似真。

民俗旅游产品是一个地区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研究更多的倾向于旅游主体体验的原真性研究,是游客在与少数民族居民互动的过程中对民族文化产生的不夸张、不虚假、真实、真诚的体验。

古镇开发中民俗文化的“原真性”

古镇开发中民俗文化的“原真性”

古城古镇古村落旅游规划与保护研究专题(二):古镇开发中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古镇开发中民俗文化的“原真性”一、民俗文化“原真性”的内涵马康纳(Mac Cannelld)是最早在旅游语境中提出舞台真实理论的学者之一,引起了旅游人类学界对文化的“原真性”(authenticity)等范畴的争论。

科恩(Erik Cohen)认为,所谓“原真性”并不等于原始,而是可以转变的、被创造的和变化着的。

因此,文化商品会给旅游产品增加新的含意,可使一个地区的文化通过展示而得到认同,出现新的自我再现,这样做也并不意味着古老文化内涵的丧失。

从实际上来看,所谓完全的“原真性”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式,任何文物的保护不可能在被隔绝在真空的世界里,它会随着时间的的推移出现新的形式或内容,它是一个活的、动态的文化演变场所。

我们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文化”是不存在的。

当下存在着的所有的文化形态,包括正在濒临灭绝的文化,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原生文化”。

因为所有的文化类型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都曾经历了各种变迁,都曾与周边的文化及“外来文化”进行过交流、融合。

能够与周边文化及环境“调适”的文化,其文化的内核就像遗传基因一样的稳固,我们不会担心它发生质的变异,自身的文化与“外来文化”越融合、交流,自我的文化也就越会觉醒。

二、目前古镇开发的弊端1.古镇开发的过度商业化古镇变成“游乐园”,古城居民大多被外来商家置换, 古镇的居民都主动选择或者被动选择了后台化。

把古镇交给了外地商人,他们去到外城进行日常性生活、劳作,带走了本地特色的“原真性”民俗,当然也就带走了本地居民的“行为景观”。

数量饱和的游客成天在每一条街上喧闹拥挤,一座自在自足的古镇和一种世代延续的生活就这样被生生割裂。

这样缺乏居民的行为,只会导致古镇成为一个空岛,古镇成为“非活态的”博物馆。

与本地居民外迁行为相对应的是外地人逐渐成为古镇旅游经营主体。

外来商人经营着非本地商品,说着普通话、英语、日语或者其它语言,以谋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这构成了一个舞台。

文化遗产旅游中的真实性概念:从分离到互动

文化遗产旅游中的真实性概念:从分离到互动

参考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代表着人类历史 长河中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表演艺术、知识和实践。它们是全人 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本次演示将从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其重要性的理 解和实践。
3、促进文化遗产旅游互动的方 式
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互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首先, 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政策,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 性。其次,需要加强文化遗产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以提高其知名度和吸引 力。此外,还需要加强与当地社区的合作,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最 后,需要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和意识教育水平,以增强其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 尊重程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表 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说和表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活动、传 统知识和技艺等。这些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 多样性有着积极的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
1、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延续至今的,它反映的是 可以通过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 作、民族音乐舞蹈表演等,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2)制定合理的旅游线路:制定合理的旅游线路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一个 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
(3)加强导游培训和管理:导游是文化遗产旅游中的重要角色。通过加强导 游培训和管理,可以提高导游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游客提供 服务。
四、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文化遗产旅游中的真实性概念的探讨,分析了其定义、重要性 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分离到互动的角度探讨了文化遗产和 旅游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旅游发展中的民俗文化思考

旅游发展中的民俗文化思考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分析与发展趋势
市场分析
目前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已经 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但产品 同质化现象严重,需要加强创新和差 异化竞争。
发展趋势
未来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将更加注重体 验式、参与式、个性化等发展方向, 同时结合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 融合发展。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与优化建议
民俗文化的同化与商业化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民俗文化出现了同化和商业化的倾向 ,需要加强对文化本真性的保护。
缺乏深度研究
目前对旅游发展与民俗文化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挖 掘和探讨。
地方参与和政策支持
需要加强地方参与和政策支持,促进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加强文化本真性保护
意义
民俗文化旅游管理对于保护和传承民俗 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提升 旅游品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VS
目标
民俗文化旅游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民俗文化 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同时为旅游业带来 经济和社会效益。
民俗文化旅游实践的案例分析与发展经验
01
案例一
以某地区为例,通过建立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等形式,展示当地独
01
02
03
民俗文化村
展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 的传统建筑、风俗习惯、 民间艺术等,让游客深入 了解各种民俗文化。
民俗节庆活动
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如春 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当 地的文化氛围。
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提供传统手工艺、民间音 乐、舞蹈等体验项目,让 游客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 魅力。
旅游发展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融合
02
旅游为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不同地区民俗

原真性民俗文化 定稿

原真性民俗文化 定稿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原真性”民俗文化对古镇文化传承的战略意义——以贺州黄姚古镇为例The Strategic S ignificance of the “Authenticity” Folk and the Ancient TownCultural Heritage院系政史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2010级姓名谢红英学号201002405147指导教师单位政史学院指导教师姓名陈耀华指导教师职称讲师“原真性”民俗文化对古镇文化传承的战略意义——以贺州黄姚古镇为例历史学2010级谢红英指导老师陈耀华摘要近年来,民俗文化旅游在我国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度重视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可促进民俗旅游的快速发展。

然而,民俗旅游的深度挖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民俗文化的原真性,该如何对原真性民俗文化进行开发已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

文章以传统民俗保护较完整的黄姚古镇为例,探析“原真性”民俗文化对古镇文化传承的影响。

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分析黄姚古镇的基本概况;第二部分,通过对文献,书籍的查找,探析“原真性”定义及古镇“原真性”遭到破坏的具体表现;第三部分,主要运用历史文献参考和黄姚古镇实地调查研究等方法,探析在快速城镇化下黄姚古镇传统民俗的发展现状;第四部分,通过对古镇旅游开发中文化基因的探讨,得出“原真性”民俗文化对古镇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黄姚古镇,原真性,民俗文化,传承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the “Authenticity” Folk and theAncient Town Cultural Heritage--Take Hezhou Huangyao Town As A CaseHistory 2010 Xie Hong-yingSupervisor Chen Yao-hua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folk custom cultural tourism is developing rapidly in our country.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folk culture can promote the folk tourism to develop rapidly. However, the mining depth of the folk custom tourism has damaged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folk culture. Thus, how to develop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folk cultur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to the domestic scholars. According to Huangyao Town is protected completel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author takes Huangyao Town as an example to probe the effects of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folk and the ancient town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Huangyao Town by study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authenticity and the specific reflective damages of the authenticity of Huangyao Town by searching documents and books; the third part probes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Huangyao Town’s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with the speeding up urbanization by referenc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doing fieldwork at Huangyao Town; and the forth part probes the cultural genes of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 tourism, and makes a conclusion of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the authenticity folk and the ancient town cultural heritage.Key words: Huangyao Town, Authenticity, Folk custom culture, Heritage目录前言 (1)一、黄姚古镇基本概况 (2)(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2)(二)保存完整的古建筑 (2)(三)山川秀丽,溪流环绕 (3)二、古镇旅游开发中的“原真性”问题 (3)(一)“原真性”释义 (3)(二)“原真性”遭到破坏的具体表现 (4)三、快速城镇化下黄姚古镇传统民俗的发展现状 (5)(一)黄姚“原真性”民俗文化 (5)1、诗联牌匾文化 (5)2、祠堂文化 (6)3、习俗文化(七月十四日中元节) (7)(二)黄姚古镇文化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7)1、古镇功能与生活发展之间的冲突 (7)2、古镇修缮与经济支撑之间的冲突 (8)3、原真性延续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冲突 (8)四、古镇文化传承中的“原真性”民俗 (8)(一)“原真性”古镇开发模式成功范例及经验 (9)1、丽江模式 (9)2、青岩古镇模式 (9)3、乌镇模式 (9)(二)“原真性”民俗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共生策略 (10)(三)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仍然任重道远 (10)结语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4)附录 (15)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前言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已进入高速发展期,基于世界遗产保护经验,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纳入到遗产保护的领域中,并逐渐健全了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村镇、古街道等为保护实质的遗产保护体制。

民俗旅游之浅析

民俗旅游之浅析
集体经济
摘要: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 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文章简述了 民俗的概念及特征,分析了我国民俗旅游的 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民俗;旅游;区域经济 一、民俗旅游的概述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 到异 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 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 广义上说,民俗 旅游涵盖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 饮食文化、艺术文化等。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 层次、高品位、高参与的文化旅游,具有地域 性、文化性、参与性和神秘性的特征。 二、民俗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迅速 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许多旅游项 目都包括了民俗的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 地尤其突出。 随着对民俗旅游的重视,我 国 民 俗 旅 游 发 展 迅 速 。 1995 年 国 家 旅 游 局把民俗旅游作为一个主题提出,推出了 “民 俗 风 情 游 ”;2003 年 提 出 “中 国 烹 饪 王 国 游 ”主 题 ;2004 年 推 出 “ 中 国 百 姓 生 活 游”主题,虽然这些主题没有明确指出是 民俗旅游,但民间艺术、烹饪、百姓生活明 显属于民俗旅游的范畴,说明中国民俗旅 游的开发正慢慢成熟。一些城市也开发出 一系列的民俗旅游项目,如深圳的“中国 民俗文化村”、云南滇池山麓的“云南民俗 村”、北京亚运村附近的“中华民族园”等。 (二)民俗旅游的发展区域经济 随着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逐渐开发, 也带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民俗旅游是利 用本地区、本民族所特有的优势,如民族 建 筑 、民 俗 风 俗 、民 间歌舞、风 味食品等 加 以开发利用,吸引游客的。 可以说,这种旅 游的投入相对较少,而回报也快。 近年来, 不少地区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民俗旅游活 动,为经济贸易、商业发展开辟了市场,带 动了当地的区域经济的发展。 2004 年,“十 一” 旅游黄金周期间, 北京市民俗旅游火 爆。 据统计,民俗旅游共接待游人 9.4 万人 次, 同比增长 52.4%; 实现旅游收入 456.8 万元,同比增长 130.7%。 又据 2006 年春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概念界定 (1)(一)民俗旅游概念和内涵 (1)(二)旅游文化原真性、失真性的概念和内涵 (1)二、民俗旅游开发模式 (1)(一)博物馆模式 (1)(二)街区模式(社区模式) (1)(三)民俗(民族)文化村模式 (1)(四)节庆模式 (2)(五)实景主题模式 (2)三、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原则 (2)(一)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 (2)(二)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2)四、宁德中华畲族宫、上金贝民俗旅游文化原真性分析 (3)(一)宁德中华畲族宫民俗旅游文化原真性分析 (3)(二)宁德上金贝民俗旅游文化原真性分析 (3)五、宁德中华畲族宫、上金贝民俗旅游文化失真性分析 (3)(一)宁德中华畲族宫民俗旅游文化失真性分析 (3)(二)宁德上金贝民俗旅游文化失真性分析 (4)六、宁德中华畲族宫、上金贝民俗旅游文化原真性开发对策措 (4)(一)规划措施要从“原真性”出发 (4)(二)管理措施要注重细节方面 (4)致谢 (4)注文 (5)参考文献 (5)民俗旅游文化的原真性分析——以宁德中华畲族宫和上金贝为例摘要:民俗旅游文化的原真性严重地影响着一个旅游地旅游开发的质量以及旅游者旅游体验的质量,民俗旅游主要依托于当地的民俗文化,所以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开发对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以宁德中华畲族宫和上金贝两个民俗旅游景点为例,通过对民俗旅游文化的原真性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和建议,以提高宁德民俗旅游开发的质量。

关键词:民俗旅游文化原真性失真性开发模式开发原则对策民俗旅游文化不仅仅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

它包括了一个地区或民族长期发展以来所聚集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代表着该地区或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成就,也代表着他们的特色辉煌。

如今,民俗文化旅游正在逐步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民俗旅游文化的原真性不得不受到大家的重视,因为它严重地影响着一个旅游地旅游开发的质量以及旅游者旅游体验的质量。

然而民俗旅游主要依托于当地的民俗文化,所以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开发对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借助宁德中华畲族宫和上金贝两个民俗旅游景点为例,通过对其民俗旅游文化的原真性分析,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提高宁德民俗旅游开发的质量。

一、概念界定(一)民俗旅游概念和内涵民俗旅游(ethnic tourism)是一种以体验异域风俗为主要动机的旅游①。

用旅游学的角度定义,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文化的旅游活动。

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根本资源,究其字面就可以了解到,民俗文化是指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的文明和历史,它是一个区域的精神支柱,一切发展都围绕着它而进行,它包含着那片地域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所以可以说,民俗旅游是较高层次的旅游。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饮食文化、生活文化、婚姻文化、礼仪文化、传承文化、节庆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

而备受旅游者关注和喜爱的有饮食文化、婚姻文化、节庆文化和宗教信仰文化。

(二)旅游文化原真性、失真性的概念和内涵“原真性”从字面上理解是说原本的、真实的性质。

可想而知,旅游文化原真性也就是指旅游文化最原本的、最真实的存在形式,没有通过塑造、虚拟等方式加以修饰的根本状态。

本文中还存在与“原真性”相反的一个词——失真性。

文化失真是指在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开发理念、手法等制约,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渐渐地偏离了正常的形态,并造成其原真性的异化②。

二、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第一种是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来划分,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集锦荟萃式、复古再现式、原地浓缩式、原生自然式、主题附会式、短期表现式③。

第二种则是根据人们对民俗文化的欣赏形式和景区的性质来划分,主要包括:博物馆模式、街区模式(社区模式)、民俗(民族)文化村模式、节庆模式、实景主题模式。

本文主要以第二种划分方法来进行分析。

(一)博物馆模式民俗旅游的博物馆模式,就是指通过征集、收藏、展示、研究某个民族或者某个地区长期发展以来的劳动产物和生活产物,它们反映了该民族或者该地区的饮食、生活、生产、礼仪、节庆、宗教信仰等,并把它们开发成旅游景点的一种形式。

对于旅游者来说,博物馆模式是一种静态的模式,而这种静态有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所有的展示物品都是静止不动的,需要旅游者根据这些展示品进行一定的联想,并把他们组合、联系在一起,才能很好地了解到民俗文化的内容;其二,正因为所有展示品都是静止不动的,所以在民俗文化和旅游者之间没有一个互动的过程。

所以说,博物馆模式具有极高的原真性,它拥有丰富的原生态民俗文化的有形展示品,是纯正无雕琢、无虚拟的事实。

但是由于以上所说的,它是一种静态的模式,所以它很难充分满足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追求,旅游者需要一种互动的过程来增加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二)街区模式(社区模式)民俗旅游的街区模式就是指一个城市或地区有一处或几处民俗文化完整、鲜明而具有代表性的街区,并且这些街区的民俗文化保存完好,具有较高原真性,而把它们开发成景区的一种形式。

相比博物馆模式来说,不同之处在于街区模式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状态,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并且它是一个动态的,一步一步地向我们演绎着当地的民俗色彩,鲜明地展现出了当地文化特色以及文明成就。

综合来说街区模式具有较高的鲜明性,可以通过演绎形式融合大家的生活情趣将民俗特色鲜明地表现出来,并且能够让旅游者亲身体验这种文化,使该地区的民俗文化能够给旅游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但是由于它是存在于旅游者社会生活之中的,这种模式很容易使得民俗文化具有商业性和失真性,所以在开发这种模式的民俗旅游文化时应该更加注重民俗旅游文化原真性的保护。

(三)民俗(民族)文化村模式现有的民俗文化村相对应于民俗博物馆模式来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民族聚集地的就地展示型(民族文化村寨);另一种是旅游目的地的异地模拟型④。

例如,宁德上金贝又称“畲家寨”,就是以民族聚集地展示的模式开发建立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

又如,浙江横店影视城,就是以旅游目的地的异地模拟模式来开发建立的旅游景区。

民俗文化村模式与街区模式相类似,但是民俗文化村这种模式比街区模式更具有优势。

首先,民俗文化村模式更具有吸引力。

民俗聚集地就地展示型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而旅游目的地的异地模拟型对旅游者来说又具有便捷性和对比性,所以民俗文化村模式更能吸引旅游者。

其次,民俗旅游村模式举例人们喧闹的社会生活地比较遥远,特别是工业地带。

由于民俗文化村的远离,失真性的影响因素较少,它的原生态展现的淋漓尽致,间接的增加了旅游景区的原真性。

但是民俗文化村模式的开发仍然要注意一些问题,特别是过度商业化的问题。

旅游目的地的异地模拟模式如果没有很好地控制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就很容易产生失真性,最终产生与期望相反的效果。

(四)节庆模式节庆是一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所谓节庆模式就是指将某一地区或者某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节会的形态加以创新和改进,进而适应旅游观光者,而开发出来的民俗文化旅游模式。

例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畲族的三月三赛歌会等。

节庆模式如果得到很好的开发,其效果是最明显的,但是如果开发不利,将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要注意的是,这种模式的过度商业化会严重影响到旅游者对景区的心态。

开发这种模式的时候,应该在兼顾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多地注入民俗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从而能够保留节庆本来的原真性。

(五)实景主题模式实景主题模式在现在的旅游中比较受欢迎。

这种模式主要依托山水等实景,以高科技的形式和艺术的表现手法,以民俗文化鲜明的主题为基本,在向旅游者展现原真性民俗文化的同时,提供给旅游者一场视觉盛宴,带给旅游者前所未有的体验。

例如,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等。

这种模式很好地体现了马康纳的“前台,帷幕,后台”舞台真实理论⑤。

实景主题模式主要是以表演的形式,说明这种模式参杂了较多的商业化和艺术化,也许这种模式不利于民俗旅游文化的原真性开发。

但是这种模式最具有吸引力,因为它包含了现代人们最崇尚的科技和艺术。

因此,实景主题这种开发模式保存民俗旅游文化原真性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将原真性与商业化和艺术化置于一个平衡点上。

三、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原则(一)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1.地域性各个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的民族民俗,只是它们吸引的对象、吸引的程度、吸引的性质存在一些差异。

换句话说,就是每个民俗旅游资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在利用的价值和方向上都不同。

任何民俗旅游资源都有自己的地域特征,通常表现为资源的独特性。

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只有在蒙古广阔的草原上才能进行如此豪放激情的活动。

又如,畲族的三月三赛歌会,只有在南方山环水抱的山林里才能感受山歌的宛转悠扬。

2.多元化和综合性民俗的多元化就是指它是由多个因素构成的,综合性就是指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的表现就是民俗。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民俗的多元化和综合性:首先,民俗本身就是经过长期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它包括民族的习俗,礼仪,传说,歌谣,服饰等;其次,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旅游者了解一个地区的民俗也是从多个方面去了解的,对民俗文化的需求,也是从多角度在旅游过程中实现的。

3.公共性民俗文化的公共性就是说民俗文化的形成不是受某一个人的行为和习惯所影响的,而是众人共同创造所形成的。

即使刚开始是个人的行为和习惯,也是受到大家认同,并且众人共同流传下去之后才形成民俗的。

4.稳定性和变化性民俗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上层文化的,民俗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劳动创造的结晶,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但是民俗文化也具有绝对的变化性,主要表现在民俗文化的传承、散播、演进的过程中,它们必然会受到政治的、社会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从而渐渐变形和消亡。

(二)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决定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遵循以下五项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相信大家对“可持续发展”这句话并不陌生,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处处强调可持续发展,为的是节约有限的资源。

而任何旅游资源都是有限的,民俗旅游资源也不例外。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会影响到当地民俗文化遗产、民俗习惯和民俗社会生活,要兼顾开发和保护这两项工作,将民俗旅游资源的利用、资源的再造、资源的增值结合起来,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以不消耗民俗旅游资源为前提,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所以说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先规划后开发,形成良性的开发原则。

2.分期开发的原则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在进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要注意开发的节奏,可以通过对当地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结构特点、区位条件和目标市场的变化等确定开发的主题、开发的先后顺序和开发的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