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三维目标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上册语文《逍遥游》教案三篇
人教版高中高三上册语文《逍遥游》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一、自读要求:(一)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二)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
(三)熟读课文,背诵的一段。
二、学习侧重点:(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三)寓言体的特点。
(四)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解说)本文是一篇想象奇特、对比鲜明、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体文章,因此重点研究学习这些方面,对于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借鉴、发挥与创造极有帮助,有利于我们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自读程序]一、在教师简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地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全文。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二、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对自读时存在的问题、疑难进行针对性研究。
三、在研究的基础上分小组向教师质疑,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予以答疑。
四、强化性自读检测。
(解说)对于阅读课文,教师必须对学生放开手脚,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自读习惯,提高他们利用教材本身和工具自我学习的能力。
为此,教师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其合作精神和研究习惯。
[自读点拨]一、庄子及其作品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
的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
第6课逍遥游教案
第6课逍遥游教案关键信息1、课程名称:《逍遥游》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庄子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追求自由、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
3、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字词的解释、文章主旨的把握、庄子思想的理解。
难点:对庄子哲学思想的深入领会,以及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探究法。
5、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拓展阅读材料。
6、教学评价:课堂提问、作业布置、小测验等。
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准确掌握《逍遥游》中的生字生词,如“北冥”“抟扶摇”等,能够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如“之”“而”“以”的用法,以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其主要内容。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培养其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交流对文中重点语句和段落的理解,培养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略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寓言故事,感受其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培养学生追求自由、超越世俗束缚的精神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2 教学重难点121 重点详细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意。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其论述的逻辑线索,从而深刻领会庄子的思想核心。
通过对文中寓言故事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庄子所表达的“逍遥游”的真正内涵。
122 难点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较为深奥,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课文注释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
2.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二)过程与方法: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2.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三)寓言体的特点。
(四)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教学步骤】一、作者1、庄子及其作品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
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他们为“老庄”。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今存33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
《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逍遥游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评价庄子的思想。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曾作过漆园吏。
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人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人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2、《至乐》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篇一【课题与教材】课题:《逍遥游》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一、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一、问题情境,激趣导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
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
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
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PPT提示读音:鲲(kūn)鹏抟(tuaacute;n) 齐谐(xieacute;)坳(agrave;o)堂迁徙(xǐ)北冥(miacute;nɡ)夭阏(egrave;)沮(jǔ)丧榆枋(fānɡ)斥鴳(yagrave;n) 舂(chōnɡ)米晦朔(shuograve;)泠(liacute;nɡ)然蓬蒿(hāo) 翱(aacute;o)翔恶(wū)乎待哉穷发(fagrave;)之北知(zhigrave;)效一官决(xuegrave;)起而飞数数(shuograve;)然蟪(huigrave;)蜩(tiaacute;o)(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三)评点(时间:3-5分钟)(四)老师或学生范读(要求:勾画不解不解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时间:3分钟),体会谁读得更有情味?(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六)课堂练习: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附:1、通假现象:(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餐而反(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2、虚词、实词(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9)是鸟也(是:这)(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14)适百里(适:往)(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3、词类活用(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4、古今异义词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逍遥游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二、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三、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预习。
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2、第二课时:熟读。
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思想。
背诵第一段。
3、第三课时:教师讲解。
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
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板书文言现象)(一)导入: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
《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
题为——《逍遥游》。
(二)作者作品简介:关于庄子其人及《庄子》这本书,课文下面注释①中还有介绍,如果觉得不够,学案上的介绍更为详细,大家可以参考。
语文教案:逍遥游
语文教案:逍遥游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逍遥游》全文;(2)了解庄子及其思想背景,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寓言;(3)分析并解读文中的意象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庄子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思想境界;(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逍遥游》全文;(2)分析文中的比喻和寓言;(3)解读文中的意象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理解庄子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思想境界;(2)分析文中的比喻和寓言;(3)解读文中的意象和哲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意境;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3.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4.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庄子及其思想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逍遥游”,探讨其含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意象和哲理。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解答;(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对比分析:(1)引导学生对比其他作品,分析《逍遥游》的特点;(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2)强调庄子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思想境界;(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逍遥游》;2. 写一篇关于《逍遥游》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篇与《逍遥游》风格相近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写一篇分析报告,不少于200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逍遥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逍遥游》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逍遥游》中的基本文言文词汇和语法规则,了解古代思想的基本内涵。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准确理解《逍遥游》表达的思想和意境。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逍遥游》所传递的人生哲理,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难懂词汇和文言文语法规则,理解作者的思想表达。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现代文入手,引导进入《逍遥游》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详细阐述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常用词汇,并结合作品具体例子进行解释。
3.阅读分析:带领学生朗读《逍遥游》,并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逍遥游》中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5.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反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古代思想。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练习来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室、幻灯片、教学课件等工具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针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作业:布置难度适中的作业,及时批改并给出反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外拓展。
3.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来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教室:提供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设备,方便展示教学课件和相关资料,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庄子注疏》等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逍遥游》中的词汇和古代思想。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逍遥游》中的基本文言文语法规则和词汇应用,而且能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逍遥游教案篇一一、学习目的: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阅读、体会、分析五、学习过程【一】积累1.重点词语怒:奋发范例讲解:怒而飞(振翅奋飞)斯:则,就范例讲解:风斯在下矣:(风就在下面了)夭阏:阻塞范例讲解:莫之天阏(没有阻碍)枪:触、碰范例讲解:枪榆枋而止(碰到树木就停下来)控:投,落下范例讲解:控于地而已矣(落在地上罢了)效:显才能范例讲解:知效一官(才能胜任一官之职)比:合范例讲解:行比一乡(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正:本所应有范例讲解: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万物之性) 恶Wū:何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2.通假字冥,通溟范例讲解:北冥有鱼培,通凭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培风知,通智范例讲解:小知不及大知辩,通辨范例讲解:此小大之辩也而,通耐范例讲解:而征一国有,通又;反,通返范例讲解;旬有五日而后反辩,通变范例讲解:御六气之辩3.古今异义海运:海波动荡范例讲解: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范例讲解:南冥者,天池也野马:游动的雾气范例讲解:野马也,尘埃也果然:饱的样子范例讲解:腹犹果然众人:一般人范例讲解: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羊角:旋风范例讲解: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词类活用1.名词用如动词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向南飞) 2.使动用法范例讲解: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5.固定句式1.其……邪?其……邪?(选择句) 范例讲解: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奚以……为,(表反问,哪用……呢) 范例讲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恶乎……哉(表疑问) 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二】翻译课文逍遥游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逍遥游》中的名句。
(2)了解《逍遥游》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作品特点。
(3)分析并概括文章中的主旨思想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由、逍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逍遥游》中的名句及寓意。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对传统文化和哲学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逍遥游》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逍遥游》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名句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5.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背诵名句。
(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课堂练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逍遥游》中的名句。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感悟文章:评估学生在文章中对自由、逍遥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山水画面,引导学生进入《逍遥游》所描绘的意境。
2.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古代诗人描写自由、逍遥生活的诗文,与《逍遥游》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七、教学内容1. 名句解析:(1)解析“逍遥游”中的名句,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
《逍遥游》三维目标教案
逍遥游【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别句式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境界宽阔的艺术特点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利用书中说明和工具书,疏导词句,弄懂文意2、联系有关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辩证地对待庄子和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和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
感情态度和价值 ;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教课要点与难点】1、文中要点词句的掌握2、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艺术特点3、对庄子的“逍遥之游”要旨的理解【教课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庄子的基本思想,及其代表作品2、学习第一自然段一、故事导入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沉静。
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感觉悲伤了:弟子们在这要点时辰并无勘破存亡关。
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斗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别,我的葬物还不齐全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假如夺了前者的食品给后者享受,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办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以后,战国期间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该楚威王之聘,平生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模范。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此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巧多变,能把一些奇妙难言的真理说得令人着迷。
高三语文《逍遥游》教案逍遥游教案优秀教案
高三语文《逍遥游》教案逍遥游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逍遥游》的基本内容,把握庄子的哲学思想。
2.培养学生欣赏古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3.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庄子散文,如《秋水》等,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文有初步的了解。
(2)简介《逍遥游》的背景,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讲解课文(1)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庄子的逍遥思想。
(2)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3)引导学生探讨庄子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庄子提出的逍遥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行?为什么?(2)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延伸(1)介绍庄子的其他散文,如《养生主》、《人间世》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
(2)推荐阅读:庄子的散文《庄子·外篇》。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庄子的逍遥思想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教案如下:一、课文讲解1.分析文章结构《逍遥游》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逍遥游的意义,第二部分写逍遥游的方法,第三部分写逍遥游的境界。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
2.讲解逍遥思想(1)逍遥思想的核心:顺应自然,无所依赖,无所束缚。
(2)逍遥思想的内涵:追求精神自由,超越物质束缚,实现人生价值。
3.解析重点词语和句子(1)“逍遥游”: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游历。
高三语文《逍遥游》课文教案【优秀6篇】
高三语文《逍遥游》课文教案【优秀6篇】高中语文《逍遥游》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介绍庄子及其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很重要。
古文以诵读最为重要,所以第一节课安排学生朗读课文。
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加上其表述方式的特点,解读具有多样性,“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教学目标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
——海德格尔(德国)“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逍遥游教案(精选10篇)逍遥游教案(一):知识目标:1.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资料。
情意目标: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进取进取的人生态度。
本事目标: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本事。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资料。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本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
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4.生再读、或齐读5.反馈:用自我的话概述本文的资料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资料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研究)为线,继续研读课文(1)全班讨论明确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
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
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
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高三语文《逍遥游》教案逍遥游教案优秀教案
高三语文《逍遥游》教案逍遥游教案优秀教案教案一:《逍遥游》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逍遥游》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意境。
3.分析课文的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关于赋、辞的视频,引出本课课文《逍遥游》。
2.让学生回顾《西游记》中的逍遥法外、游历天下的情景,并与《逍遥游》进行对比。
二、内容讲解(15分钟)1.讲解《逍遥游》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读课文,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境。
三、课文学习(20分钟)1.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标注关键词。
2.分组讨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汇报讨论结果。
四、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法(15分钟)1.分析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如形容词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2.讲解课文的结构,如起承转合。
3.分组对课文的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法进行讨论。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1.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每组选择其中一个重点部分进行朗读和解析。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和反馈。
教学策略:1.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3.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式:1.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2.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课堂展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思维能力。
3.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逍遥游(三)》教学设计
《逍遥游(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探讨《逍遥游》中“逍遥”的境界及实现途径。
2.分析文中的哲学思想对现代人生的启示。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道家文化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深入理解“逍遥”的内涵及哲学思考。
2.难点:将古代哲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探讨其启示。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文本分析法、拓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回顾《逍遥游》的主要内容,引出对“逍遥”的进一步探讨。
2.“逍遥”境界分析
(1)分析文中对“逍遥”境界的描述,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
(2)引导学生思考“逍遥”境界的具体表现和特征。
3.实现途径探讨
(1)结合文本,探讨实现“逍遥”的途径,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等。
(2)分析这些途径在现代生活中的可行性和意义。
4.现代启示讨论
(1)组织学生讨论《逍遥游》中的哲学思想对现代人生的启示。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如心态调整、人生追求等方面。
5.课堂讨论
(1)你认为“逍遥”在现代社会是否可能实现?为什么?
(2)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追求一种类似“逍遥”的状态?
6.课堂小结
总结《逍遥游》中“逍遥”的境界、实现途径及现代启示。
7.作业布置
(1)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逍遥”的理解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2)阅读其他道家经典,加深对道家思想的理解。
语文教案:逍遥游
语文教案:逍遥游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逍遥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深层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内涵,理解其超然物外、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逍遥游》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旨。
2. 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对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逍遥游》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庄子及其作品《逍遥游》。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主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进行深入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内涵。
5. 情感共鸣(1)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课文时的感受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培养热爱自然、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学生抄写课文中的重要段落。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与《逍遥游》主题相关的其他文章,如《庄子》的其他篇目,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深入理解庄子思想。
2. 影视作品欣赏:教师推荐与《逍遥游》相关的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和讨论,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逍遥游教案(精选多篇)教育教学方案
逍遥游教案(精选多篇)—教育教学方案第一篇:逍遥游教案逍遥游(节选)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通解文字,理解文意。
2。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2.培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美育渗透目标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达到这方面的学习目的可分三步走:读。
对照注释,查找字典,掌握宇词意思和读音,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找。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寓言和比喻来说理,找出文中的寓言和比喻。
理。
理清材料(寓言、比喻等)与说理的关系;理清3个自然段说理的层次关系。
2.通过比较,归纳庄子散文的特点。
如与同样善于用比的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荀子(《劝学》)作比较。
可以看出,是用比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形象生动,又了说服力.但庄子取象更大胆夸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蝉、斑鸠、燕雀会嘲笑别人.这比其他诸子有了进一步的,使逻辑思维的理章更加形象化。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难点《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既较鲜明地体现了《庄子》的艺术风格,又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虚无主义与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和应区分“小大之辨”的观点,最后理解其“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名"的思想,是内容上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则是表现技巧方面的学习重点。
二、理清思路,逐层剖析,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段落与层次间的逻辑联系,是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基本方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两课时的学习中均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教师要作诵读指导.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针对课文的观点理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联系相关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辩证地看待庄子和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和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1、文中重点词句的把握2、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艺术特色3、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及其代表作品2、学习第一自然段一、故事导入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
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
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逍遥游》是《庄子•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
庄子心中的“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正音。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抟(tuán)坳(ào)蜩(tiáo)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小知(zhì)斥鴳(yàn)数数(shuò)然泠(líng)然、四、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朗读指导:《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
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串讲课文,疏通文意(一)、分析、理解第一段重点词句1)、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
2)、北冥:,因海水深黑而得名。
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
下文的“南冥”和“冥海”都用此意。
3)、鲲(kūn):本义鱼子,小鱼。
在此被庄子借用为大鱼之义,这符合庄子的《齐物论》本旨和庄子的独特的奇诡文风。
4)、鹏:传说中的大鸟。
5)、怒:通“努”,奋力飞举。
6)、垂天:天边。
垂,通“陲”,边际。
7)、海运:指海啸。
形容海动风起之时。
8)、志怪:记述怪异的故事。
志,记述。
9)、抟(tuán):盘旋上升。
10)、扶摇:旋风。
11)、息:气息,指风。
12)、野马:云雾之气变化腾涌成野马的样子。
13)、尘埃:空中游尘。
14)、以息相吹也:以气息相互吹而飘得。
15)、苍苍:深蓝色。
16)、其正色邪其: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yé):通“耶”,疑问词。
17)、且夫:助词,无实义,起提示下文的作用。
18)、坳(ào)堂:屋前地上的洼坑。
19)、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20)、胶:动词,粘住地面动不了。
21)、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装,这时……然后才……。
22)、培风:乘风。
培,凭。
23)、夭阏:夭(yāo):挫折;阏(è):阻碍。
24)、决起:迅速跃起。
25)、抢:撞到,碰到。
26)、榆枋(yúfāng):泛指树木。
榆,榆树。
枋,檀木。
27)、时则:时或。
28)、控:投降。
29)、奚(xī)以:何必,哪里用得着。
30)、为:疑问助词,相当于“呢”。
31)、莽(mǎng)苍:草色苍莽的郊野。
32)、反:通“返”,返回,下同。
33)、果然:饱足的样子。
34)、宿:隔夜,头一夜。
35)、舂(chōng)粮:把谷物的壳捣掉,指准备粮食。
36)、二虫:指蜩和学鸠。
虫,古代对动物的统称,如大虫指老虎,老虫指老鼠,长虫指蛇。
(二)、探究分析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背诵全文2、自译第二、三自然段3、完成《学法大视野》A部分作业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检查第一段课文背诵情况2、学会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一、检查第一自然段背诵情况,导入新课二、检查第二、三自然段自译情况三、学习第二自然段重点词句1)、小知:小聪明。
知,通“智”,下同。
2)、小年:短命。
大年:长寿。
3)、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
4)、晦朔(huìshuò):月亮的盈缺。
晦,每月的最后一天。
朔,每月的第一天。
5)、蟪蛄(huìgū):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6)、春秋:一整年。
7)、冥灵:大树名,一说大龟名。
8)、祖:传说中寿达八百岁的人物。
9)、乃今:而今,现在。
10)、久:长寿。
11)、是已:就是这样,表示肯定。
12)、穷发:草木不生的地方。
发,草木。
13)、羊角:像羚羊角的旋风。
14)、绝云气:穿越云气。
绝,超越。
15)、仞:古代丈量单位。
周代以八尺为一仞,汉代以七尺为一仞。
16)、翱翔蓬蒿(péng hāo)之间:翱翔在蓬木蒿草之间。
17)、此亦飞这至也,至:极致。
19)、辩:通“辨”,区别。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
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
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
2、“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
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由此可见,此处并非是对前文地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容。
重点词句1)、效:功效,此处引申为胜任。
2)、比:团结。
3)、而:通“能”,能力。
4)、其:指上述四种人。
5)、犹然:讥笑的样子。
6)、举:全。
誉:赞美。
7)、劝:勉励,奋发。
8)、非:非难,指责。
9)、:主观。
外:客观。
10)、分:分际。
11)、已:而已。
指宋荣子的智德仅此而已。
12)、数数(shuòshuò)然:急切追求的样子。
13)、虽然:即便如此。
虽,即使。
14)、列子:国人,名御寇,传说能御风而行,战国时代思想家。
著有《列子》八篇。
15)、泠然:轻妙的样子。
16)、致福:得福。
17)、有所待:有所凭借。
待,依靠。
庄子的“有待”与“无待”是哲学畴,指的是事物有否条件性。
全句是指列子即使可乘风飞行,也仍然不得不凭借他物。
18)、若夫:至于。
19)、乘天地之正:天地万物的本性。
乘,顺。
正,自然本性。
20)、御六气之辩,驾驭着六气的变化。
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
辩:通“变”,变化。
与“正”相对。
“正”为本根,“辩”为派生。
21)、以游无穷:行游于绝对自由的境界。
无穷,绝对自由的境界。
22)、恶乎待哉:还用什么凭借呢?恶,什么。
反问句式加强了“无所待”的意义。
23)、至人:极致的人,庄子心目中境界最高的人。
至人、神人、圣人,三者名异实同。
24)、无己:指至人破除自我偏执,扬弃小我,摒绝功名束缚的本我,追求绝对自由、通达,物我相忘的境界。
无功:顺应大道不示功名。
无名:不求名望。
“至人无己”是庄子体悟的最高人格境界;“神人无功”是庄子无为面治政治观的表达;“圣人无名”是庄子扬弃功名、去除外物束缚的人生追求。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
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
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