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通论大纲

合集下载

教育通论(黑龙江大学)电子教案

教育通论(黑龙江大学)电子教案

教育通论(黑龙江大学)电子教案目录说明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现象及其特性第三章教育的发展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五章社会发展与教育第六章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第七章教育管理体制与制度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第九章学校管理活动及主要内容第十章各级各类教育概览第十一章全球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第十二章教育科学研究及其进展参考书目《教育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说明部分【课程代码】【总学时】60学时,周4学时。

【讲授学时】56学时【实验学时】【实践学时】【学分】学生修完本大纲所规定的课程内容,可获得3个学分。

【课程性质】《教育通论》既是教育学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必修课。

【课程基础】具有高中文化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适应对象】教育学或各类教师教育专业的本科生。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知晓教育科学的体系框架;了解教育学科中的普遍问题和一般原理,为学生学好其他专业知识或课程,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具体来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努力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了解和掌握教育学这一学科的相关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2.初步熟悉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内容体系、发展态势。

3.培养学生认识教育问题、分析教育现象、洞悉教育规律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养成专业学习的习惯和初步形成专业自主学习的能力。

【内容提要】主要包括:绪论、教育现象及其特性、教育的发展、社会发展与教育、人的发展与教育、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教育管理体制与制度、课程与教学、学校管理活动及主要内容、各级各类教育概览、教育研究动态、全球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展望等。

【参考教材】柳海民《教育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冯建军《现代教育学基础》南京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绪论一、教育通论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一)学科性质(二)研究对象二、教育通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三、教育通论与相关学科或课程的关系(一)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四、研究与学习本门课的方法(一)研究方法(二)学习方法【基本要求】了解教育通论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知晓教育通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掌握研究与学习本门课的方法。

教育通论的期末复习提纲

教育通论的期末复习提纲

教育通论(其他)第一章绪论一、教育通论的性质及研究对象1、性质:以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形态、教育规律为主要对象的综合的理论学科。

2、研究对象:1)教育现象2)教育形态:a.古代、近代、现代、当代b.制度化、封闭化、开放化3)教育规律:a.物质世界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教育与人、与社会适应并促进c.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部规律(教育环境、对象划分)二、与相关学科及课程的关系1、学科自然科学:物质世界(数学、物理、天文、生物学)社会科学: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科学:语言、心理、艺术、教育2、综合性的理论学科(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概念、范畴、范式(方法)、原理3、表现1)研究教育的问题,囊括很多2)研究时需要很多知识作基础(心理、哲学、社会、历史)4、范式划分:不同哲学流派三、主要内容(一)绪论(二)教育现象及其特性(三)教育的发展(四)教育与社会发展(五)教育与人的发展(六)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七)教育管理体制与制度(八)教育活动主体:教师与学生(九)课程(十)教学(十一)教育科学研究第二章教育现象及其特性一、教育概念的界定方式(谢弗勒)1、规定性:教育者自己为教育下的定义2、描述性:a.对实际中的教育是什么进行回答,对教育的事实进行描述b.机构、活动、内容、结果3、纲领性:包含“是”和“应当”两部分,既有对某种价值的判断和追求又有对教育事实进行的描述。

二、关于教育的起源的不同观点1、神话起源论:教育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教育体现神或天的意愿。

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3、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5、生活起源论:教育源于远古时代猿人们的生活。

三、教育的特性(属性)(辨析)1、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会永远存在。

2、历史性(继承):思想、制度3、相对独立性4、民族性5、地域性四、教育系统: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教育集合体。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全院各师范专业学时:56 学分:3.5课程性质:公共课《教育学》是师范教育类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教育类课程的先导课、主干课。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时数分配: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第一至十五章,共十六个章节,每周3学时,授课18周,共计56个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时数为44个学时,实践教学为12个学时。

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与讨论、探究、实践训练相结合,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学习方法,并且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典型的教育案例,并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教育理论和教育专著,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将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绪论(2课时)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并初步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概念、教育学发展历史、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点: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的专门问题,而是教育中最一般问题,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要求有比较严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确定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视并不断进行总结和研究,从而出现了教育学。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正确掌握教育的思想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二、掌握教育学,是正确制定和自觉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条件三、认真学习教育学,是科学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四、学习教育学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五、深入学习教育学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的理论前提参考阅读篇目:1.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教育研究,1998,9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教育通论的教育哲学与思想教育

教育通论的教育哲学与思想教育

教育通论的教育哲学与思想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基础,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核心。

教育通论是作为人们对教育这一重要事物的思考和总结的产物,其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教育哲学和思想教育。

教育哲学是对教育的根本问题、本质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是关于教育的哲学思考的产物。

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本质、教育目的和方法。

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人的自由意志、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教育目的问题包括知识、素质、行为等方面。

教育哲学的方法问题涉及到“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方面。

传统的教育哲学有三大流派:个人发展主义、社会发展主义和实用主义。

个人发展主义强调自由和个体成长的重要性,社会发展主义强调社会性和群体发展的重要性,实用主义强调将教育目标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技术的进步,教育哲学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中,新的教育哲学流派也不断涌现。

今天,教育哲学既关注学生成长,也关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和价值观。

思想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和学习经验来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思想教育要求教育者尽可能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学习持续成长。

思想教育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课堂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教育者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民自主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进步和发展。

同时,思想教育也是创新教育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开放的思想环境和平台,促进他们形成创新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总之,教育哲学和思想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益手段。

教育者应该从人的本质出发,以具体社会和文化为背景,合理地制定和调整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效仿社会的成功经验,通过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积极进取,提高其素质。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学分:4 总学时:51 开课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二、课程简介《综合英语2》是一门综合英语听说读写的课程,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合作精神,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

传授系统的基础英语知识,训练基本英语语言节能,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涉及英语教学法,要求学生能独立地对英语教学过程思考、设计、实施、领悟并修正,为学生今后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针对性设计与安排,课程评价渗透在上课过程中。

教育学原理是小教专业教育平台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学位课程。

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相关教育课程的起点,掌握有关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能站在教育学科和教育专业的立场上,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相对全面、准确地分析一些基本的教育现象,具有初步发现和解决教育基本问题的能力,胜任将来的教育实践和基本研究工作。

课程采用以讲授为主。

主要教学内容有:教育的概念和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制度、学生、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思潮等。

三、教学目标总目标:掌握有关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能站在教育学科和教育专业的立场上,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相对全面、准确地分析一些基本的教育现象,具有初步发现和解决教育基本问题的能力,胜任将来的教育实践和基本研究工作。

知识目标:通过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历史流脉,熟悉教育学的基本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育学原理》在涉及学校教育大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从宏观上考察教育(学)的历史演变与特定时代背景,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国内外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研讨个性化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一定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创新意识。

具体解决学生应如何学习教育学、如何判识教育学原理对于教育实践的适切性、如何运用教育理论解读与评价教育实践等问题。

教育通论整理

教育通论整理

判断题单选题(一)(斯宾塞 P2)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二)历史上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是(东林书院 P3)(三)“六艺”中的“书”为(文学教育 P4)(四)西汉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为(《急救篇》 P4)(五)曾作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标准的四书的编撰者是(朱熹 P4)(六)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梭采用的选士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P4)(七)在科举考试中,(殿试 P4)合格后便能成为进士(八)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癸卯学制 P5)(九)(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于(1999年 P7)(十)西方教育历史中,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三艺”指(文法、修辞学、辩证法P8)(十一)(墨子 P12)提出著名的“素丝说”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强调“染不可不慎也”。

(十二)毛泽东评价(蔡元培 P13)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十三)(黄炎培 P14)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卓越先驱。

(十四)最早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的思想家是(苏格拉底 P16)(十五)作为一门科学规范教育家,通常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P17)为标志(十六)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 P25)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很大。

(十七)(卢梭P28)主张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自然人”,而非“社会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独特的个性。

(十八)中国近代史上论述教育目的重要性的第一人是(梁启超 P28)(十九)(夸美纽斯 P17)被教育史学家誉为“教育科学的真正奠基人”和“教育史上的哥白尼”(二十)(蒙台梭利 P18)创立了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被誉为“幼儿园的改革家”。

(二十一)教育工作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之”,这要求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顺序性 P23)(二十二)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制的是(洪堡P37)。

(二十三)在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步骤是(确定课程目标P39)。

教育学导论学习大纲(笔记)

教育学导论学习大纲(笔记)

教育学导论学习大纲绪论: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教师乃是专业人员:从广义讲,教师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

从狭义讲,教师则专指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专业化:包含双重意思,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性职业、准专业性职业向专业性职业进步的过程。

教师专业的特点:1.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2.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3.工作效绩的模糊性4.职业待遇的福利性5.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准则。

11997年9月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1.依法执教。

2.爱岗敬业3.热爱学生4 4.严谨治学55.5团结协作55.尊重家长6 6.廉洁从教77.为人师表。

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有:1.首先要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

2.要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

3.要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

4.要练就必要的专业智慧。

教师权利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享有的由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利。

《教育法》、《教师法》规定我国教师的权利主要有:第一,教育教学权。

第二,科学研究权。

第三,管理学生权。

第四,获得报酬待遇权。

第五,民主管理权。

第六,进修培训权。

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教师职前培训模式有定向型和开放型。

教师职前培训最早见于1685年法国天主教士拉萨尔首创的师资训练学校。

开放型和定向型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

定向型又称封闭型,就是设立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来培养师资,其代表是苏联。

开放型又称非定向型,就是不设立专门的师范院校体系,师资培养的任务由综合院校来承担,其代表是美国。

*.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1)教师教育体系正在走向开放,封闭的定向型师范教育体系正打破。

(2)教师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基本上完成了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度。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通论课程简介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通论课程简介
教育通论课程既 是学校各个学科 和各个专业 的公共选修课程 ,也是教育 学本科专业 中的专业 基础课程 , 同时也 是高等教育 、 教育经 济与管理 、 教育硕
士的专业 基础课程 。 主 要 目标 是 通 过 本课 程 的学 习 , 使
学 生 了解和掌握 教育学 这 一 学科 的相 关概 念 、 基 础 知 识 、 基 本原 理 ;初 步 熟 悉 教 育科学 的研 究方法 、 内容体 系 、 发 展 态 势 ;培 养学 生 认 识 教 育 问 题 、 分 析 教 育现 象 、 洞 悉教 育规律 的能 力 ;对学 生 进 行专业 思 想教பைடு நூலகம் ,帮助学 生 养成专业 学 习 的 习惯 和初步形 成专业 自主 学 习 的能 力 。
2 0 0 6 年 1 2 月 ,教育通 论 课被评 选 为 “ 黑龙江大学 校级精品课 ” 。 编写 了讲义 ,制作 了 课件 。 虽然教育通 论课程发展历史较短 ,但起 点高 , 发展速度快 ,具有强大 的后发 优势 短 ,
短 的几年 内便在 省内同类课 程 中居于领先地位 。 2 0 0 4 年 8 月 ,在高等教育学专业 研 究生

教育通识考试大纲

教育通识考试大纲

教育通识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着名教育家的代表着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4.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三)中学教学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教育通论(黑龙江大学)电子教案

教育通论(黑龙江大学)电子教案

教育通论(黑龙江大学)电子教案目录说明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现象及其特性第三章教育的发展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五章社会发展与教育第六章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第七章教育管理体制与制度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第九章学校管理活动及主要内容第十章各级各类教育概览第十一章全球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第十二章教育科学研究及其进展参考书目《教育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说明部分【课程代码】【总学时】60学时,周4学时。

【讲授学时】56学时【实验学时】【实践学时】【学分】学生修完本大纲所规定的课程内容,可获得3个学分。

【课程性质】《教育通论》既是教育学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必修课。

【课程基础】具有高中文化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适应对象】教育学或各类教师教育专业的本科生。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知晓教育科学的体系框架;了解教育学科中的普遍问题和一般原理,为学生学好其他专业知识或课程,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具体来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努力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了解和掌握教育学这一学科的相关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2.初步熟悉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内容体系、发展态势。

3.培养学生认识教育问题、分析教育现象、洞悉教育规律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养成专业学习的习惯和初步形成专业自主学习的能力。

【内容提要】主要包括:绪论、教育现象及其特性、教育的发展、社会发展与教育、人的发展与教育、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教育管理体制与制度、课程与教学、学校管理活动及主要内容、各级各类教育概览、教育研究动态、全球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展望等。

【参考教材】柳海民《教育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冯建军《现代教育学基础》南京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绪论一、教育通论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一)学科性质(二)研究对象二、教育通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三、教育通论与相关学科或课程的关系(一)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四、研究与学习本门课的方法(一)研究方法(二)学习方法【基本要求】了解教育通论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知晓教育通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掌握研究与学习本门课的方法。

教育概论大纲

教育概论大纲

《教育概论》教育学的价值: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诉诸于专门的范畴、方法和表达方式,力图对教育问题有一个系统、合理、深入的认识,构成了教育理论或学说。

2、合理解释教育问题对教育问题提供超越日常习俗的理性认识,寻求最恰当的解释方式。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领悟教育真谛。

绪论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前学科时期(奴隶社会到17世纪)(1)教育经验和思想以非系统的方式存在(2)教育学包含于哲学之中,没有独立的命题和范畴2.学科雏形时期(17世纪到18世纪)(1)教育学分解于哲学,成为独立的专门知识(2)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启拉特克:《新方法》(1617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洛克:《教育漫话》(1693年)卢梭:《爱弥儿》(1762年)3.学科教育学形成时期(18世纪)格斯纳:1735年左右在哥廷根创办了“教育学研讨班”康德:1776-1787年间四次在柯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思辨哲学的教育学)特拉普:在德国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第一位教育学教授(1780年出版《教育学研究》,经验科学的教育学)4.科学教育学基础的奠定(19世纪)(意义)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1)建构了一个理论教育学体系(2)为教育学找到其科学基础(3)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突破,将教育学的研究置于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之上(4)逐渐规范了师范生的培养模式5.教育学的多元化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更为多样(2)打破了原有赫尔巴特教育学一统天下的情形,不同理论和学派在相互对峙中发展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强调从功利主义出发考虑教育目的,主张教育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教育过程就是学习系统科学知识的过程。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注重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强调课程应与儿童及其生活联系在一起。

6.教育学的分化与反思时期(20世纪中期至今)(1)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教育学科进一步发展(2)更多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3)基于对教育学本身的反思,出现了新的学科①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②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③教理学(educology)新术语的提出pedagogy(教学论或教学法)→education(教育的知识)→educology(教育知识体系)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方式运用其他学科。

教育通论 书评

教育通论 书评

浅评《教育通论》教育史xx郑金洲先生的《教育通论》,虽为通论,但是仍然不失翔尽的通过十个章节介绍了关于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从较为宽泛的概念中一睹教育的风采。

细读郑金洲先生的《教育通论》,不禁感慨作者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深厚、文笔的流畅和对资料的熟练使用。

作者分十章节循序渐进的将读者带入教育学的芬芳花园。

前三个章节可以作为是进入园区的门票,使读者先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从而可以更好并且更精准的欣赏风景。

这三章中,第一章什么是教育,通过对教育含义、要素、类型的分析,提供给读者关于教育的一般认识。

第二章教育的演进和第三章中西教育传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呈现了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到第七章则是进入到“教育花园”的观景台,以一个宏观的视角去了解教育。

第四章和第五章介绍了教育的心理基础和教育基础,揭示了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析了教育的目的和制度。

从客观到主观,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了教育的相关内容。

第八章和第九章的内容是从微观上去研究教育,就其中课程与教学,师生关系两个方面展开描述。

最后一个章节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探讨教育学的发展状况以及教育科学大家族的学科门类,是游者遍赏群景的回味余思,对其的一个总体认识。

作者的总体结构安排逻辑合理,内容连贯,由浅入深,有一气呵成之感。

而作者在每一个章节的结构安排上同样的细心,正文之外,结尾处“小结”、“关键词”“讨论题”以及参考资料,不仅有利于读者对内容的掌握,也便于日后的自主延伸。

作者对结构的掌握甚至于体现在每一小节当中,以当今的争议引入各家之言,以对问题的反思论证作者的观点,以教育历史事实说明教育原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另外,在内容上,该书的第三章中西教育传统也是较之其它教育学著作更值得赞赏的部分。

详细介绍了中西方教育传统并进行差异比较,从而可以各取所长,互相借鉴,不断完善和发展。

当然,对于“教育”这么一个内涵丰富的学科而言,仅仅四百页是很难将所有内容覆盖,像是教育功能就没有进行阐述。

教育通论的教育思想与理论

教育通论的教育思想与理论

教育通论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在教育通论中,教育思想与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这包括了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对象等多个层面的思考和探讨。

本文将就教育通论中的教育思想与理论进行阐述,并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现实教育实践中。

一、教育目的在教育通论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这包括了道德、智力、体力等多个方面的素质。

另外,教育的目的也是要使得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但是在实践中,教育目的的具体落实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社会的发展需求、学生的需求、学校的教育理念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整。

二、教育方法在教育通论中,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了启发式教育、体验式教育和探究式教育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另外,在教育方法中也需要考虑教师的角色。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

三、教育对象在教育通论中,教育对象包括了幼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等多种群体。

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同时,在教育对象中也需要考虑到不同的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

例如,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价值观,需要在教育中予以尊重和关注。

四、教育评价在教育通论中,教育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育评价主要包括了形成性评价和标准化评价等多种形式。

这些评价是为了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学习情况,进而调整教育方法和目标。

但是,在教育评价中也需要注意到评价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评价结果应该是客观的,不受个人因素和偏见的影响。

五、教育实践教育思想与理论不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在教育实践中,需要将教育思想与理论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同时,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教育方法。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通论电子教案

教育通论电子教案

教育通论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教育通论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了解教育通论的起源和发展。

3.探讨教育通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教育通论的定义和内涵。

2.教育通论的起源和发展。

3.教育通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4.教育通论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设计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对教育通论的思考和兴趣。

问题示例:你认为什么是教育通论?它对教育有什么意义?2.学习教育通论的定义和内涵(15分钟)教师讲解教育通论的定义和内涵,提供相关案例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可用PPT呈现相关信息和例证,引导学生思考教育通论的重要性和作用。

3.了解教育通论的起源和发展(20分钟)教师介绍教育通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不同时期的重要学派和代表人物。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探讨不同学派在教育通论中的贡献和影响。

4.探讨教育通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教育通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影响。

学生根据个人观点和实践经验,分享自己对教育通论的看法和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争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分享教育通论的发展趋势(15分钟)教师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和意见,分享教育通论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育通论如何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和挑战。

6.总结与评价(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四、教学资源1.PPT2.实例和案例3.学习资料和讨论材料五、教学评价教师可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和学生总结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也可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教育通论的短文,以展示对教育通论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扩展教师可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或座谈会,进一步拓宽学生对教育通论的认识和理解。

教育通论与教育史学

教育通论与教育史学

教育通论与教育史学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育可以为一个人提供知识和技能,使其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并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对于人们来说,教育是一种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而对于学者来说,研究教育历史和教育通论则是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深入理解和探究。

教育通论的定义教育通论是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探讨。

教育通论不只关注于教育的方法和技能,也强调了教育目的的重要性。

教育通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的概念和本质、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方法和过程等。

教育通论的作用教育通论为教育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通论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和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教育通论也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推动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通论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教育就一直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对教育作出了探究和研究。

在东方,孔子、荀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也对教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教育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以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为代表的人员通过教育的方式促进了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教育制度和理念。

教育史学的定义教育史学是对教育历史的研究和探讨。

教育史学主要研究教育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演变。

教育史学的作用教育史学为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找到适合当前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教育史学也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教育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史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春秋》、《尚书》等古代著作中,就有对教育的记录和探讨。

在西方,教育史学的系统研究始于18世纪。

教育通论与教育教学

教育通论与教育教学

教育通论与教育教学教育,作为每个国家的未来和基石,我们都应该重视。

而在探究教育的道路上,教育通论是一块不可或缺的基础石头,它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方向;同时,教育教学则是教育通论的具体实践,使教育能够更加具体化和行动化。

一、教育通论教育通论是指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它是教育活动完成和教育决策制定的指导性基础。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通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通论是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以教育发展为核心,倡导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加强学校管理,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创造一定的条件。

二、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是教育通论的实践落实,是教育工作最具体化和行动化的层面。

它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做好铺垫。

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到知识、喜欢学习,这是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教育教学需要关注学生个性、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三、教育通论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教育通论和教育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教育通论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初步指导,而真正的针对具体学生的教育教学需要更具体和更有针对性。

同时,教育教学对教育通论来讲也极为重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发现教育的问题,加以改进和发展。

教育通论和教育教学的关系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通论需要教育教学去落实,通过落实让理论变得更具体、更实用;二是教育教学需要教育通论来指导,让教育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总之,教育通论与教育教学在教育体系中都是重要的一环,一个为另一个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教育虽然是综合性的活动,但只有充分发挥教育通论和教育教学两者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满足我们对于教育的期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教育通论的教育伦理学基础

教育通论的教育伦理学基础

教育通论的教育伦理学基础教育伦理学是指研究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的道德行为和理论问题的学科。

在教育伦理学基础上,教育通论这门学科得到了发展。

教育通论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是教育科学的基础学科,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和发展价值。

本文将就教育伦理学与教育通论的关系展开论述。

一、教育伦理学的定义及背景伦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判断和价值观的学科,也是一种哲学研究方法。

教育伦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的道德问题,探讨教育活动的意义、价值及其相关的伦理问题。

教育伦理学并非单纯地讨论教育道德问题,更重要的是探究现代教育倡导的什么样的人类理想与人类价值观,并从而指导教育实践中的道德行为。

二、教育伦理学与教育通论的联系教育通论的研究范围包括教育的原则、方法、内容、对象和过程等基本问题。

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则是关注教育实践中与道德伦理有关的问题。

因此,教育伦理学是教育通论的一部分。

教育伦理学是教育通论的基础,它为现代教育实践提供了伦理观念和准则。

教育伦理学与教育通论的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伦理学是教育通论的道德基础教育伦理学强调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注重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

教育通论的研究中,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也是其重要的贯穿始终的根本思想。

因此,教育伦理学是教育通论的道德基础。

2. 教育伦理学的价值取向是教育通论的指导思想教育伦理学的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规范。

教育通论是研究教育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的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必须体现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规范。

3. 教育伦理学的伦理意识是教育通论的研究对象教育伦理学的伦理意识是指教育实践中对伦理规范的认识、追求和实践,包括伦理观念、伦理准则、伦理要求等。

教育通论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它需要体现伦理意识,并从中发掘教育伦理学的深层次内涵。

三、教育伦理学对教育通论的启示教育伦理学为教育通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教育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通论》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信息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教育通论课程名称(英文):The General Theory of Education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周学时:2 总学时:32 学分:2先修课程:无授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师范)专业本科生三、课程简介本课程在公共事业管理(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对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现实状况及教育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它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规律,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包括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规律。

同时还研究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最基本的现象和范畴,如教育目的及其作用,教师与学生及其关系等等。

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同时也反映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解、专题研讨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进行,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他们敏锐的问题意识、独立的思考品质和清晰流畅的表达能力。

四、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基于问题的研讨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对于学校教育新的价值取向的认识、理解与共鸣;提高用现实观照理论的敏锐性和思维力;提升对学校教育的整体审视与评价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目标:1.学生对教育的本质有准确、清晰的理解,能充分体悟到教育远不只是知识的授受,还是师生在交往中获得的生命性成长2.学生能够在对教育的历史反思中把握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所显现的特征3.学生能把握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时代特征,能理解他们的成长需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4.学生能够自主地、辩证地检视我国的教育目标5.学生能熟悉学校的一般管理机构设置、权限划分及管理流程6.学生能把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7.学生能够富有个性地刻画一个教师的理想“肖像”8.学生能主动关注儿童的学校生活,重视并理解学校文化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需要清晰地呈现每一章或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学习要求、授课形式和课后作业等,学生由此可以准确地了解每一章或教学单元的学习任务,课后可根据教学进程,规划、开展自主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教育学专业教学大纲
教育通论
张朝珍编
2011年7月
一、课程目标
《教育通论》是高等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综合性院校学生选修专业时必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一方面,它是对教育基本理论进行全面、综合、多维审视的基础学科,着眼于综合贯通地探讨教育的基本原理、基本问题、基本方法,是构建教育科学理论大厦的基础、是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原理,体现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结构。

另一方面,它也不断吸收其他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结构体系和具体的内容。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用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重点考查学生的教育学基础知识和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权衡学生的教育理性思维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形成一定的教育观念和理想,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

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1、掌握教育科学的系统知识和基本理论,把握教育研究和教育理论的基本
内容与框架,培养学生的综合教育理论素质。

2、形成一定的教育专业理论思维,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的方法,提高教育理论的思维水平和分析教育问题的理论能力。

3、能够运用基本的教育理论观点对现实中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反思。

4、引起对现实中教育有关问题的关注,具备基本的教育常识和教育判断力,提高教育实践的理论自觉性。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指定教材:
教育通论.郑金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主要参考书
1.当代教育通论.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
2.教育原理.陈桂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3.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4.教育通论.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