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四大高峰论文

合集下载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中华饮食文化论文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下面为大家分享了中华饮食文化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养育国人上千年的八大菜系。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本文由八大菜系出发,从八大菜系的产地,历史文化渊源,味型特点,特色名菜式和未来状况等几个方面简要的论述了中国饮食文化。

关键词:八大菜系;中国;饮食;文化中国菜肴有许多流派。

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

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一、鲁菜鲁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和鲁国(今山东省),形成于秦汉。

宋代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

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

鲁菜历史极其久远。

在周朝已有食用黄河的鲂鱼和鲤鱼的记载,而今“糖醋黄河鲤鱼”仍然是鲁菜中的佼佼者,可见其源远流长。

齐鲁两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尤其傍山靠海的齐国,凭借鱼盐铁之利,使齐桓公首成霸业。

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现今鲁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

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口味偏于咸鲜,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

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其著名品种有“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等。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中国饮食文化论文中国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

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

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

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

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

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

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

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

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中国饮⾷⽂化的论⽂中国饮⾷⽂化的论⽂(通⽤6篇) 在⽇复⼀⽇的学习、⼯作⽣活中,⼤家都跟论⽂打过交道吧,论⽂是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篇优秀的论⽂呢?以下是⼩编整理的中国饮⾷⽂化的论⽂(通⽤6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国饮⾷⽂化的论⽂篇1 摘要: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不断加剧,形成特⾊饮⾷⽂化交流形式。

对古代中外饮⾷⽂化交流溯源进⾏了梳理,探索了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特⾊,并提出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的现代价值,即丰富了中外双⽅的饮⾷种类,形成了饮⾷⽂化交流特⾊,调整双⽅的饮⾷结构,建⽴了更加科学的饮⾷营养标准,推动了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特⾊ 对于中国⼈饮⾷来讲,“吃”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三餐填饱肚⼦,⽽是代表着对某种美好期许的感情寄托,蕴含着中国⼈长久以来对待⾷物的观念和态度。

例如,孩⼦出⽣以后,亲朋好友通过吃红⾊的鸡蛋来表达祝福和喜庆,满⽉的时候要喝满⽉酒,孩⼦过⽣⽇的时候都要吃⼀碗“长寿⾯”……由此可见,中国⼈的⼀⽣与饮⾷有着不解之缘,与其说是满⾜中国⼈⽣理的⼀种基本需求,不如说实际上,中国饮⾷仅仅是借“吃”这⼀简单的外在形式,来表达中国⼈所具有的丰富感情,这即是中国所具有的特⾊饮⾷⽂化。

对中外饮⾷⽂化交流历史进⾏考察发展,元明清时期是中外饮⾷⽂化交流的重要标志时期,元明清时期中国饮⾷交流的种类、交流的形式、交流传播者的数量⽐以往任何⼀个朝代都更为丰富或成熟。

本⽂将以中国与东南亚的饮⾷⽂化交流为研究主体,探索元明清时期中国在与东南亚饮⾷⽂化交流中所具有的特⾊,并分析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的现代价值,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古代时期中外饮⾷⽂化交流溯源。

作为⼀个有悠久历史的⽂明古国,中国在饮⾷上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化。

古代中国幅员辽阔,地⼤物博,物产较为丰富,这为中国古代饮⾷⽂化的对外交流提供奠定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条件。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了4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苏菜篇一江苏菜,简称苏菜。

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方菜组成。

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而在清代的时候,苏菜流行于全国,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的地位。

苏菜中的一支——淮扬菜系曾为宫廷菜,目前国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

因此,淮扬菜亦称国菜。

江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苏菜在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

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姓名:汤逸琳班级:汉语言1班学号:2014115069摘要: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中国人的饮食思想与中国文化共生同长,历经数千年盛行不衰,成为中华文明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中国菜肴丰富,烹饪技术高超,名扬海内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万年,饮食也呈现地区差异,它们共同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地区差异、饮食特色引言:人类经济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相反,一定的社会形态也会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孕育着各阶段历史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从另一个阶段也可以反应这段历史的经济文化发展。

有句古话说“民以食为天”,往往我们一提到饮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吃”。

虽然吃只是饮食文化的一小部分,但在很大程度上吃可以代表饮食文化。

在中国悠长的历史上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大约1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进入“刀耕火种”时期,创造出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种植业发达,酿酒业也早已出现。

大约4000多年左右,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

在种植业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在偏远地区土地开发,先后出现了一片片以犁耕种植和沟渠工程。

除了养牛、马、羊、鸡、猪、狗等,还驯养鹅、鸭、兔、鬼。

粮食作物又多了青稞、麦子、番薯。

蔬菜和水果品种也日益增多,香料作物和药用作物也越来越多。

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农业中心之一。

当时,也已经出现了较系统的烹饪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广度和深度。

对于饮食卫生、保鲜和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周秦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

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南方普遍种植水稻。

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

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

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

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饮食文化之一的国家,其独特的饮食特色和多样的菜肴成为了国际餐饮界的亮点。

下面,我将从中国的饮食习惯、传统饮食节日、主要特色菜肴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饮食文化。

首先,中国人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

中国人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资,野味为风”,主张“饮食有节”,坚持物以类聚,食物的味道和口感相互补充。

中国人吃饭注重荤素搭配、味道多样化,菜肴多以色香味具全为贵。

中国人还非常重视餐桌上的礼仪,包括对长辈的尊重,对食物的珍惜和对饮食的讲究等,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独特之处。

其次,中国的传统饮食节日丰富多样,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传统,比如春节时要吃饺子、元宵节时要吃汤圆、端午节时要吃粽子、中秋节时要吃月饼等。

这些传统食物往往寓意着团圆、幸福和吉祥,成为了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菜肴。

中国菜有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京菜。

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烹饪技巧、调料搭配和菜肴风味。

比如川菜以其麻辣口味和丰富的辣椒调料闻名,粤菜以其清淡、原汁原味的烹饪特色而备受国内外人士喜爱。

此外,中国还有众多其他特色菜肴,如北京烤鸭、杭州西湖醋鱼、四川麻辣火锅、广东烧腊等,这些菜肴丰富多样、风味独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

最后,中国的饮食文化还体现在餐桌上的文化传统上。

中国人非常注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追求菜肴的造型、技巧和餐具的精致。

中国传统餐桌上的细节讲究也颇具特色,如宴会上的席位礼仪、饮食器皿的选用和摆放方式,都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饮食文化通过独特的饮食习惯、传统饮食节日、主要特色菜肴等方面的体现,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饮食文化既是中国人民生活的表达方式,也是世界各国互相交流、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一、引言饮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千姿百态。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餐桌不仅满足了饥饿的生理需求,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篇文章将带您穿越时空,探索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演变、近代变化以及当代特点,以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饮食文化的起源农业文明的推动:中华大地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农作物,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烹饪技术的初现:随着陶器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开始烹饪食物,标志着饮食文化的初步形成。

食材的多样性:古代先民通过采集、狩猎和种植,积累了丰富的食材种类。

餐桌礼仪的形成:随着社会阶层的出现,餐桌礼仪逐渐规范化,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宗教与饮食: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对素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饮食文化的演变商周时期的饮食特色:青铜器的发展促进了烹饪技术的进步,酒文化也开始兴起。

秦汉时期的饮食变化:粮食作物增多,主食结构发生变化;外来食材的引进丰富了菜肴种类。

唐宋时期的饮食文化高峰:经济繁荣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中对饮食的描述增多。

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多元化:地方菜系逐渐形成特色,食谱著作大量涌现。

近代以来的饮食变迁: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以及中西方饮食理念的融合。

四、近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西餐的传入与影响:鸦片战争后,西餐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对传统的饮食结构造成冲击。

营养观念的传入与实践:随着西方营养学的传入,中国人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搭配。

都市化的影响:都市人口增加,促进了快餐文化的发展和各种餐饮业形态的出现。

食材的引进与推广:新品种的引进丰富了食材种类,提高了饮食的多样性。

餐饮业的现代化与标准化:现代化的厨房设备和餐饮管理理念开始引入中国。

五、当代饮食文化的特点全球化的饮食潮流:中外交流的增加使得全球各地的食材和烹饪技法在中国得以传播。

健康饮食的兴起:在追求美味的同时,人们更加注重食物的健康和营养价值。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烹饪技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引言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不仅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历史、地理、宗教、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起源与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最早的中华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主要以采集、捕猎为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和养殖动物,从而逐渐形成了农耕文化。

这一时期的人们开始尝试将不同的食材烹饪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菜系。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饮食文化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五味俱全”的饮食理念,认为食物应该包含五种味道,即辣、咸、酸、甜、苦。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饮食被赋予了养生保健的功能。

隋唐时期,盛行“食色性也”,人们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皿等方面的搭配和食用方式。

特点与特色中国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食文化因此呈现出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饮食有着自己的特色菜肴和烹饪方法。

比如,四川菜以其麻辣味而闻名,广东菜注重清淡的口味,而江浙菜则以鲜嫩爽口而著称。

多样性的饮食文化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选择,也反映了地方文化的多元性。

调养身体中国饮食文化注重平衡饮食和食物的药膳功效。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食材具有不同的药膳功效,可以对人体起到滋补和治疗的作用。

比如,人们常食用绿豆汤来清热解毒,喝鸡汤来滋补身体。

这种饮食文化相信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养生保健的饮食习惯。

社交与团聚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交和团聚密不可分。

中国人重视与亲朋好友一同分享美食的时光。

在传统节日、生日、婚礼等重要场合,中国人常常会举办宴席来邀请亲友共聚一堂,分享美食和情感。

这种饮食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人家庭观念的重要性,强调家庭和睦、团结和谐的价值观。

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史;饮食文化高峰
人类经济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定的社会形态,既包容着、又制约着经济发展的一定幅度,形成了一个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台阶。

在这个基础上孕育着各段历史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又从一个侧面,集中地反映了该段历史的经济文化特质。

大约1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新的谋生手段,告别了单纯依赖自然的生活方式,在洪荒的原野上战天斗地,经历了大约50个世纪,创造出相当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

今天从考古发掘得知,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前,我们的先民已经将六畜入馔了;小米、大米、麦子等粮食作物和小量蔬菜、水果、坚果及药用作物,已陆续培植出来;酿酒业也早已出现。

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

三代在原始社会丰厚的食料生活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进行国土开发,在黄土高原、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片片以犁耕农业和沟渠工程相结合的井田,那时大抵能亩产一石,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稳产高产田,初步奠定了大农业的基础,到了三代后期,养活了
约2000万人口。

三代的养殖业除了继承原始社会的牛、马、羊、鸡、猫、狗、猪、鹿以外,从殷代妇女墓的玉雕家禽、家畜形象中,又透露出一个信息:鹅、鸭、鸽、兔、龟等也早已驯养了。

先秦古籍又记载,挖池塘养鱼也已开始。

粮食作物又多了青稞、糜子、葬麦、薯类、豆类和芋头等等。

蔬菜和水果已增加到数十种,香料作物和药用作物也越来越多。

三代的中国,是古代世界最繁盛的农业中心之一。

在火的文化中,又出现了辉煌的青铜铸造业和原始瓷器。

尤其突出的是开辟了大豆蛋白资源和掌握了发酵工艺产生的酿造业,使烹调业插上了翅膀。

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

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较大规模开垦了长江流域,并开展对周边国土开发。

到西汉末年,全国开垦田地已达8亿多亩养活人口约6000万。

这段历史的园艺业、养殖业、粮食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食器、炊具制造业,比三代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虽然在这段历史的后期,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加速了对长江以南的移民和开发,也加速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从总体上仍加速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开发周边田地和对外开放,饮食资源大大丰富起来。

由于地域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加速进行,
使中国旱地农业区、稻作农业区和游牧区三类饮食资源和饮食方式得以互补和交融,大大提高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水平。

在这段历史的后期,涌现了数十种有关饮食文化的专门著作,虽然这些文献的大部分都已佚失,但从硕果仅存的《齐民要术》和这段历史各朝代的地理志、食货志,以及一些文化作品和出土文物,仍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这段历史包含着那么丰富的社会经济内容和饮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从隋唐到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从旺盛到极盛时期,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共约13个世纪。

这段历史,是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和对长江、珠江、辽河流域的进一步开发时期。

到了解放前夕,全国开垦田地约达14亿亩,养活人口约5亿。

1000多年来,由于商品经济、交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涌现了许多海港、河港城市和一些边贸城市,促进了地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孕育出7大类别的菜:粤菜、苏菜、川菜、鲁菜、素食菜、清真菜、食疗菜(细分不止此数),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大陆解放以后,开始向第四个高峰进军。

新中国成立,伴随着大陆的解放,掀起了震撼世界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刨掉2000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老根,广大农民和土地都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全国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虽然受过一些挫折,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尤其是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加快了经济发展,大大提高了综合国力。

进入80年代中期以来,在约16亿亩的耕地
上,年产粮食已稳定达到4000亿公斤左右,养活了近12亿人口,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历代未能解决的全民温饱问题。

这是中国饮食文化迈向第四个高峰的首要物质基础。

人民政权的许多政策措施,如大兴水利;农业机械化、化肥化、良种化;开发荒山;改造草原;改造沙漠;开拓海上牧场;发挥各地传统的农业生产优势,建立一批批粮油、禽畜、蔬菜、水果、药材等的生产基地;引进动、植物优良品种;运用现代科技发展农业的“星火计划”;改善生态环境的系列措施;开展生物工程业务;推进食品工业现代化;等等。

短短50多年,已使中国的食料开发和食品生产,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中国饮食资源的潜力和饮食文化传统的能量,正在一步步释放出来,这是孕育着中国饮食文化大发展的另一层次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烹调和食品制造领域出版的专著和报刊,不下数百种;各类饮食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养殖和种植能手,各菜系的厨师、点心师,各类食品的技师和饮食业务的设计师及管理人才,正一批批涌现出来。

各地崛起的优质特产和多姿多彩的地方风情相结合的食品节,如豆腐节、名酒节、名茶节、葡萄节、荔枝节、苹果节、西瓜节、芒果节等,层出不穷的各地特产推销与饮食民俗结合的庙会节庆活动,蓬勃发展的各地名胜古迹和美食相结合的旅游等,都是饮食文化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步伐日益隆盛的现实表现,呈现着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第四个高峰的雄厚基础和后劲。

历史在这里树起了两根醒目的标尺:新中国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

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50多年,全国平均寿命从35岁上升到
75岁。

这两根与饮食文化发展关系密切的历史标尺,涵蓄着多大分量的社会经济内容,就够全世界的社会学家、政治家和史学家去揣摩了。

然而,这些还仅是个高峰的起跑点。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饮食文化必将再次掀起另一个高潮。

参考文献:
[1]熊四智,中国烹饪概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