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有一种说法: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就是拿美国的工资,娶日本的太太,吃中国的菜,住英国的房……可以说中国的饮食,在世界是享有盛誉的,也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是“食”遍天下通过《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饮食科学与人物,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中国肴馔文化,中国筵宴文化,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以足民食, 以食为天”。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 是从使用火时开始的。
火的使用促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 茹毛饮血” 的阶段, 一方面为人类烹调技术多样化创造了可能, 另一方面使人类产生了釜甄等烹饪工具, 从而饮食文化也就初现皖端。
据考古发掘, 中国早在“ 山顶洞人” 时就已能人工取火, 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端较早。
其发展大致分为原始社会、先秦、秦唐、宋元明清等四个阶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各民族的饮食有所差异,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和朝鲜,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和维吾尔族,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苗族,黎族,壮族,土家族和傣族。
例如:满族人,喜欢吃甜食,爱吃蜂蜜,以杂粮为主爱吃猪肉。
著名的有慈禧小窝头,努尔哈赤黄金肉,乾隆豆腐菠菜…‥蒙古族人喜欢吃奶制食品、牛肉、羊肉串、手扒羊肉,喝奶茶,饮奶酒…… 回族人以米面为日常主食,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吃骆驼肉,但是禁食主马,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一切飞禽走兽。
回族人喜欢饮茶和喜欢以茶待客。
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
常吃的有囊,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藏族人一般一糍粑为主食饮用酥油茶及青稞酒。
探秘爱吃风干牛羊肉,手抓羊肉和烤羊肉。
苗族人喜欢吃糯米做的糯米粑粑和狗肉,酸菜,酸鱼,鸡西饭,狗稀饭………中国的传统节食俗有春节食俗,元宵节食俗,中和节食俗,清明节食俗,端午节食俗,重阳节食俗,腊八食俗,冬至食俗,祭灶食俗。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摘要:中国的食品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包含了广泛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食材和烹饪方法,并探讨其对现代饮食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二、食材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广泛使用各种食材。
中国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包括谷类、蔬菜、水果、家禽和海鲜等。
中国人讲究饮食的营养均衡和五味调和,因此食材的选择非常重要。
例如,在南方地区,人们常常食用水果和蔬菜,而在北方地区,人们更偏爱谷类和家禽。
三、烹饪方法中国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有煎、炒、炸、炖、烘、焖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炒菜和烹调技法。
中国厨师以其独特的刀工和火候掌握而闻名世界。
中国美食独具特色,其中包括麻辣、酸甜、酸辣等口味。
中国菜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声誉。
四、对现代饮食的影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现代饮食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饮食注重营养均衡和健康。
这影响了现代人们的饮食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膳食搭配和营养均衡。
其次,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以健康为中心,推崇吃得好而不是吃得多。
这种理念在现代人们中也逐渐流行起来。
再者,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这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结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中国的食材和烹饪方法独具特色,对现代饮食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也在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饮食文化的作文(通用25篇)
关于饮食文化的作文(通用25篇)饮食文化的作文篇1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承至今已经五千余年,可谓是灿烂辉煌,如若繁星。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的是天人合一,而饮食文化亦是如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当从神农氏开始至今,五千余年来,中国人一直强调药食同源的道理,而神农尝百草正是药食同源的最早见证。
中国的饮食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我国从古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
第三,讲究美感。
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
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通用多篇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通用多篇一、中国饮食文化我国不仅是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而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气候、风土、生活习惯的差别导致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差异。
各地的大城市,产业文化中心,各大,城市,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饮食特点。
(一)中国饮食的历史背景(二)中国饮食一般性特征我国饮食的特点:色.香.昧.形。
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我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三)中国饮食的地域性特征我国地大物博,饮食习惯差异很大,有些地方爱吃酸。
有些地方爱吃辣,有些地方爱吃咸,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
时间久了,还是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
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当地人健康极为有利,另外,东北地区吃辣也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因为吃辣可以驱寒。
(四)中国的饮食礼仪我国地域辽阔,礼仪繁多而且不同,但有些用餐礼仪是通用的。
如主人长辈先食,不伏碗吃饭,应端碗吃饭,使用匙。
不举碗喝汤,不用筷子搅拌热汤,不伏汤而饮。
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
不狼吞虎咽,不用嘴送食他人的让菜。
不用舌头舔食餐具。
用餐时不大声说话。
吐出的骨头鱼刺等饭渣,应放到指定的的地方。
如果要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向后方转。
如果有长辈,那么应礼节性的让菜或斟酒。
筷子不可对夹,如果用餐时一双筷子因为夹菜而夹到另一双筷子,称为筷子打架,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深入研究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尽管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于一些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如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文化多样性
中国饮食文化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提升国家形象
优秀的饮食文化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03
02
01
05
中国饮食文化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食品添加剂问题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在中国存在争议,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使用。
农药残留问题
农药残留问题是中国食品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需要加强农药使用监管和残留检测。
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平台,将中国美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提高国际影响力。
04
中国饮食文化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对餐饮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餐饮业发展
饮食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完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产业链
美食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茶文化
茶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另一种重要饮品。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渊源。茶道、茶艺、茶诗、茶画等都是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品茶不仅能满足味觉需求,还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酒文化
酒文化与茶文化
03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重视和保护传统烹饪技艺,确保经典菜品的制作方法和口味得以传承。
饮食文化的主题作文(精选34篇)
饮食文化的主题作文(精选34篇)饮食文化的主题作文篇1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对中国菜“口水流下三千尺”呀!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我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中国饮食的各个方面来全面性地综合研究。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可见中国菜的影响有多么的大!那么,中国文人又是怎样爱美食的呢?文人爱美食,自古而然。
早在两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食物精细之要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清朝,尝过钟鼎玉食的曹雪芹,在不朽之作《红楼梦》中就展现出他美食家的风采。
《随园菜单》中,袁枚不仅介绍了清代流行的300余种南北佳肴、饭点和名酒,更是提出了厨事原则、饮食原则,抒美食佳肴提升到饮食文化的高度。
论中国饮食文化
论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篇:论中国饮食文化论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
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
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
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
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
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
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了4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苏菜篇一江苏菜,简称苏菜。
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方菜组成。
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而在清代的时候,苏菜流行于全国,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的地位。
苏菜中的一支——淮扬菜系曾为宫廷菜,目前国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
因此,淮扬菜亦称国菜。
江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苏菜在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
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精选8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1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
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
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
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
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
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论文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论,从饮食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中国饮食文化。
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饮食作为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不仅体现了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更体现了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本论文将从饮食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探讨。
二、饮食的起源中国饮食文化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中国人古代以农业为主,饮食与农作息息相关。
古人认为“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在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种植业的基础上,中国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餐桌礼仪,并发展出独特的食谱。
三、饮食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古代至今,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粗食淡饭”、“繁香甘旨”、“富丽堂皇”等不同的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饮食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吸收了外来的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并融合为独特的中国风味。
四、饮食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自然。
其次,中国饮食强调色香味俱全,讲究菜品的色泽、香气和口感。
再次,中国饮食强调饮食的平衡,追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搭配合理。
最后,中国饮食重视餐桌礼仪,讲究餐饮文化的文雅和庄重。
五、饮食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各国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烹饪技艺和菜品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渐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夜市文化”、“茶文化”等也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中国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外交融的饮食风格。
六、结论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
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饮食文化也同样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和特色。
中国的饮食文化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更是传承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论。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在中国古代,饮食被视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古代中国人注重节俭,食物的制作和烹饪过程都倡导着一种和谐、保持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过食物的烹制,人们试图将天地万物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达到心灵和身体的平衡。
同时,古代中国人将饮食视为一种社交活动的方式,他们常常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这不仅仅是满足生理的需求,更是一种亲情、友情和互助的表达。
其次,中国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中国的饮食几乎涵盖了世界各地的所有美食,这得益于中国的广阔土地和多样的自然资源。
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味,这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彩。
比如,川菜以其麻辣的口味而闻名,粤菜以其清淡和精致的烹调方式而受到推崇。
此外,中国对于食材的讲究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人崇尚自然,重视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讲究季节和地域的搭配,以达到食材的最佳状态和口感。
例如,夏季的西瓜、山楂等水果可以清热解毒,而冬季的山药、莴笋等则具有补虚养身的功效。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作为亚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饮食文化深受周边亚洲国家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寿司和韩国的泡菜就是受到中国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美食。
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也走向世界,中国菜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菜具有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它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在现代社会,中国饮食文化正经历着新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也在逐渐改变。
中国的饮食文化作文600字(通用6篇)
中国的饮食文化作文600字(通用6篇)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寓于传统的思想的内涵中,是一种追求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他可以在人们享受美食过程中沉静下来,慢慢恢复人类最原始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的饮食文化作文6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的饮食文化作文600字篇1相传,马可波罗在中国当官的那段时期,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感兴趣,他在回国时把中国随处可见的大饼和面食带回了意大利,这两种食品经过改良后,就成为了我们熟知的意大利面和披萨。
而其中我最喜爱的就是披萨。
如今的披萨真可谓是风靡全球,据统计,全球有超过200万家披萨店,意大利家庭每周也会吃一次披萨。
难怪,披萨正以馅料的多样性和浓浓的中国味,吸引着无数消费者的目光。
披萨的表面是芝士馅料和各种配料,有香肠、鸡肉、牛肉等肉类,也有黑橄榄、番茄、菠萝等丰富的蔬菜和水果。
这些配料在芝士拉丝上宛如一个个小精灵在舞蹈,无论是素食比萨还是肉食披萨,它的独特风味都会让你着迷。
面饼和普通大饼一样,但是无论你怎样吃,都会发现芝士的余香留在了舌尖。
各种地区的面饼风味,意大利原味的面饼柔软,带着一种芝士的香味;美式铁盘的面饼香脆可口,更适合喜欢快餐的人们;还有一种芝士卷边披萨,让面饼的边缘的奶香更加浓郁……这么“中国”的西餐,还真在中国“创”出了一片“天地”。
现在披萨也成为了“快餐”,所以无论大街小巷,都有喜欢吃披萨的人,可是作为快餐的它,却也成为了高雅的代名词。
你看,这“西式大饼”是不是很有魔力?中西合璧的披萨深受人们的喜爱,它既保留了中国的传统风味,又让西方文化完美地展现与此。
难怪披萨是我最喜欢的美食。
中国的饮食文化作文600字篇2近些年来,中式快餐风靡全国,并取得一定成就,但我认为,推陈出新更应继承传统。
无可否认的是,新式中餐的出现及发展,的确对中餐在市场份额竞争中起到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洋快餐独大的局面,因此有人认为中式快餐是饮食文化的创新。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范文参考(3)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范文参考(3)中国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范文三:论文题目: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广西东南地区有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客家人仍保持着自身独特的客家文化,尤其是其饮食文化受到众多的好评,很多游客都因客家饮食而前往桂东南地区旅游。
在各国文化旅游相继发展的形势下,桂东南地区也应积极开发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实现中国文化传承与区域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行业得到显着的发展和进步,同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桂东南位于我国南部地区,不仅拥有者独特的地质文化、风情文化、生态文化等,同时还蕴含着丰富饮食文化,吸引众多旅游开发商的眼光。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桂东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色及重要性进行分析探究,并相应的提出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桂东南主要是指市管县前的广西玉林地区所辖县,包括玉林、陆川、平南等。
中原战乱之时,客家人南迁,大部分人在此地定居,随着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继承了中原饮食文化传统,又因其长时间在桂东南地区发展,也受到当地文化影响,饮食文化中同时包含了百越族的饮食文化。
其中,较为具有特色的菜品包括白斩鸡、酿豆腐、酿苦瓜、豆沙粄等。
独特的菜品不仅深受本地居民喜爱,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使桂东南客家饮食也成为一种特色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
从总体来看,桂东南客家饮食主要以鲜辣醇厚为主、清淡口味为辅,具有烹饪原料技法众多、小吃多样、食疗文化悠久等特点。
目前,我国各地基本上开设有客家菜餐馆,而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也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得到一定的开发利用。
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①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一些客家菜餐馆只是盲目跟风,仅打出客家菜的招牌,而实际上经营的却并不是正宗的客家菜,例如客家菜极少使用海鲜作为原料,而一些餐馆却打出“客家海鲜”的招牌,使一些前来品尝的游客无法真正体验到客家菜的特色;②缺乏饮食文化与游客的交互,游客希望在品尝美食时能对客家饮食文化进行了解,而在当地很少有这种交互活动,难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③未能树立品牌意识,虽然大多数人对客家菜有所耳闻,但对客家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并不了解,相关企业的知名度较低,缺乏完善的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营销体系,难以吸引更多的新游客。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川菜的美味摘要: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数千年的文化积存,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
中国各地不同的食风、风格迥异的特色饮食及由来已久的我国岁时食俗和饮食礼仪等共同交织成多姿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
川菜作为中国汉族四大菜系之一,也是最有特色的菜系,民间最大菜系,同时被冠以“百姓菜”,它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
川菜历史悠久,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川菜以家常菜为主,取材多为日常百味,其特点在于红味讲究麻、辣、香,白味咸鲜中仍带点微辣。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川菜、川菜特点绪论: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
当时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移向成都。
其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规模,已有菜系的雏形。
秦惠王和秦始皇先后两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时也就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对发展生产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秦代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了汉代就更加富庶。
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种,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
西汉时国家统一,官办、私营的商业都比较发达。
以长安为中心的五大商业城市出现,其中就有成都。
三国时魏、蜀、吴鼎立,刘备以四川为“蜀都”。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分裂状态,但蜀中相对稳定,对于商业,包括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川菜的出现可追溯至秦汉,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蜀都赋》中便有“金垒中坐,肴隔四陈、觞以清酊,鲜以紫鳞”的描述。
唐宋时期,川菜更为脍炙人口。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化论⽂论⽂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
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
有了⼀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张,提纲挈领,掌握全篇论⽂的基本⾻架,使论⽂的结构完整统⼀;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资料,决定取舍,最⼤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
中国饮⾷⽂化论⽂1 1 中国传统饮⾷⽂化所体现的中医哲学思想 1.1 阴阳学说 《素问·⾄真要⼤论》:“谨察阴阳⽽调之,以平为期”。
可见调理阴阳是饮⾷中重要的⼀部分。
中医认为,任何事物包括⼈的⽣理病理机能都可以分为阴、阳两种属性,阴是指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聚等作⽤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阳是指具有温煦、兴奋、推动、⽓化等作⽤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
[1]在中医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了因⼈、因时、因地择⾷的饮⾷观。
1.1.1因⼈择⾷ 阴阳学说将⼈的体质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三种类型;将⾷物划分为温热、寒凉和平性三种类型。
“视其寒温盛衰⽽调之” (《灵枢·经⽔》)告诉我们:饮⾷因先辨其体质再决定吃什么⾷物调理。
偏阳者应少⾷温热性⾷物,⽽宜⾷寒凉和平性⾷物,否则将会导致阳亢及伤阴;偏阴者应少⾷寒凉⾷物,⽽⾷平性和温热性⾷物,否则就会导致阴盛阳衰。
阳虚者宜多⾷温补之品;阴虚者宜多⾷⽢润⽣津的⾷物。
1.1.2因时择⾷ “朝⾷三⽚姜,胜过⼈参汤”、 “冬吃萝⼘夏吃姜,不劳医⽣开药⽅”体现了阴阳学说中“因时制宜”的观点。
⽇出、春夏属阳,⽇落、秋冬属阴,⼈体饮⾷需与外界环境相适应,所以春夏、早上宜⾷温热⾷物,如⽣姜;秋冬、下午宜⾷寒凉、滋润⾷物,如萝⼘。
1.1.3因地择⾷ ⾃然环境的不同使我国传统饮⾷⽂化呈现出复杂的地域差异,阴阳学说中“⼭南为阳,⼭北为阴”,我国南⽅属阳,北⽅属阴,南北的⽓候差异决定了南⽶北⾯的饮⾷结构,各地⼈们的⼝味也因⽓候差异⽽有所不同,四川、湖南⼀带湿⽓重,因⽽喜⾷辣;北⽅⽓候⼲燥,容易出汗,喜⾷润燥⾷物。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共5篇)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共5篇)第一篇:浅谈中国饮食文化浅谈中国饮食文化吃,是人的天性,是人的第一要务。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人的口头禅。
中国人最爱吃,最讲究吃,还吃出了一个博大精深、誉满全球的饮食文化。
早在204万年前,我国就有了人类。
当时,植物多,禽兽众,人民少,人类生存环境恶劣。
人们夜间穴居野外,白天寻觅食物。
因为不会用火,不仅生吃植物果实,对打来的野兽也是活剥生吞地吃。
到了新石器时代初期,距今约5万年前,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及“燧石取火”,从此人类告别“茹毛饮血”时代,而进入了熟食的时代。
熟食方法:一是炮,即用柴火烧;二是煲,即用泥裹后再烧;三是用石臼盛水、食,即用烧红的石臼烫熟食物;四是焙炒,即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伏羲氏发明了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训化以及喂养家禽家畜以丰富食物。
神农氏发明耒耜,教民种植庄稼,制作陶具使人们拥有了如鼎、鬲、鬶等炊具和容器。
这样,就产生了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发酵性食品。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特别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逐渐解决,人们不仅平均收入水准提升,而且思想得以开放,尤其是对饮食的认识发生了大的转变,到餐馆就餐的人越来越多。
“下馆子”已不再是昔日被视为“奢侈”的同义词,而成为一种正常的饮食方式。
“讲究吃”、“美食家”等词语由原来略带贬义变为中性,继而成为褒义。
甚至饮食的社会交往功能也被大大强化,人们之间业务性的交往越来越多,请客吃饭成为找人帮忙办事、洽谈业务、交谈信息的重要方式。
饭馆变成集餐饮、信息、交谈、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厅”。
这种饮食观念的变化,是80年代以来中国人观念的空前巨变之一。
尽管这种巨变往往被某些观察者和评论者不愿提及,可它毕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饮食观念的转变,促使了人们饮食行为的“积极进取”。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不少人手头上有一些余钱,因此在吃的方面就比较放任,愿意花钱和朋友相聚,更喜欢全家大小到餐馆享受一顿美食,以显现家庭和乐气氛。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文章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文章中国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文章篇1: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揭示出中国是个大一统的国家。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美食就有一样无法化解的情感,喜欢庖丁解牛,并不远庖厨。
最顶级的美食总是在民间、在乡野,而不是在五星级酒店和私人会所。
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市井味与人文味的和谐混搭,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美食的背后,总是离不开辛勤的劳作。
我们口中的美食,无不来自别人的汗水。
对美食的尊重,也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尊重。
中华美食蕴含着醇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总结、流传下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烹饪文化凝聚了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和情感,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刻的历史记忆。
随着时代的变迁,食物已经不仅仅是裹腹的代名词,人们对食物的追求和要求已经逐步的升华。
人们要求的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同时还希望嗅觉视觉上的冲击。
这些对于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中华美食,其实并不算苛刻。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相和谐统一的,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为例,具体体现在从宫廷到民间从内地到边疆,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食风的盛、雅艺精、奇等方面:“吃”的繁荣---菜系林立,风味饮食小吃上千种,各地食风食味之独特与多样化。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范文参考-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范文参考-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本文提供几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补充:本文末尾附上陕西、山西、客家、潮汕等地的饮食文化论文)中国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优秀传统饮食文化发展路径探究摘要:介绍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 如风味多样, 在口味上会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
注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讲究座次和宴饮方面的礼仪习惯, 对坐席的方向、餐具的摆放、菜品的象征意义、上菜的次序都有要求。
对饮食文化具有崇高追求, 中国菜的制作对于刀工和火候的要求极为苛刻。
讲究美感, 要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
食医结合, 将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原料做成各种菜品, 以达到防治某些疾病的目的。
提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路径, 如对饮食结构进行改革,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动物性食物为辅,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膳食营养模式。
弘扬民族饮食文化,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产业链, 树立饮食素养的观念, 强调饮食文化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打造经济全球化新菜单, 以美食为纽带, 以国际化为主题, 实现文化输出。
形成饮食文化产业新形态, 制定合理的饮食产业发展政策, 打造全新的饮食产业结构。
关键词:中国; 优秀传统饮食文化; 发展路径;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diet culture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iet culture, such as diverse flavor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sweet in the south, salty in the north, sour in the east and spicy in the west.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etiquette and habits of lectures and banquets, the direction of seating, the placement of tablewar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dishes, and the order of serving all have requirements. There is a lofty pursuit of dietary culture, and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cuisine is extremely demanding for knife work and fire. It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aesthetic feeling, so as to achieve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color, fragrance, taste, shape and beauty. Combination of food and medicine can make food materials with medicinal value into various dish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some diseas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is put forward, such as reforming the dietary structure, giving priority to vegetable food, supplemented by animal food, and creating a dietary nutrition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the national dietary culture, build a food industry chai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dietary literacy , and emphasize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dietary culture. Create a new menu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ake delicacy as the link, take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the theme, and realize cultural export. Form a new form of catering culture industry, formulate a reasonable development policy of catering industry, and create a new catering industry structure.Keyword:China; Excellent traditional catering culture; Development path;1 引言中国饮食文化分为生食、熟食、科学烹饪、自然烹饪4个发展阶段,共推出了6万多种传统菜点,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
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
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
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
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
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
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两者的关联是极其密切的。
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约越大。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
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亲不好。
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
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而一个社会需要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她缺少什么的时候。
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早熟的特征。
马克思就曾经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她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
反观西方文明,则大相径庭。
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的希腊文明,以其独有的浪温气息写入文明史,马克思曾经认为希腊文明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儿。
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得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实的苦难产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
但这只是理想而已。
战国之际,列国纷争,以实力相较,最终秦国因鼓励军功,奖励耕战而一统天下,这是人心所向。
天下纷争,百姓如何生活,这也是历史的选择。
只有一统,才不至于“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曹操语)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楚国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现实主义的思潮所笼罩和淹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以后的历史就是天子一统的历史。
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这一统的局面,允许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
威,但同时赋予他许多封建礼仪进行约束;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公平取官的文官制度——科举制;中国历史上呼唤清官,一旦出现便歌之颂之,并为之产生崇拜。
所以中国尽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是其某些特征与宗教的特征有相似性,也有它自己的神;如果把这一现象也视为宗教的话,那么中国式的宗教则是在现实意义上的极端的理想主义。
中国历史上的极度理想主义也因之产生,它也有神,只不过其所造之神是以现实中的人为化身的,而现实中的人是不可能充当理想中的神的,所以中国历史上造神运动层出不穷,直至今天。
或者说中国人的宗教是一种多神崇拜,而不是一神崇拜,什么财神、药神、灶神、妈祖等,都被视为神而被崇拜。
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其一是绝对地追求适用,而杜绝一切的不实用的东西。
从中国的科技史的历程中可以看到,历史上,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而有关的非实用的一些东西则无法发展。
先秦时期墨家的有关光学和几何学的知识,在汉代独尊儒术以后,没有能够继续发展下去。
中国没有产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
当然炼丹术在皇帝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也很发达,其中确实包含有化学方面的知识。
中国的手工业十分发达,而近代机器大工业生产,如蒸汽机没有在中国被发明。
十五世纪以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发明是在中国人手中产生的,但是近代以后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才能产生的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因为仁慈,中国人实施多子继承制度,这样财产一方面得以析散,另一方面限制了远距离的迁徙,中国人安土重迁与之关系重大。
这一继承制度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从而便多子多福的思想得以产生,多子多福的思想使社会的人口增加,派生出更多的多子多福,社会人口压力始终存在,只要社会的生产力能够养活多少人口,就会有多少人口出现。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
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
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
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
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
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
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其三,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其四,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
由于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够随心所欲,有诗为证:
红日巡天过午迟,腹中虚实自家知。
人生一饱非难事,仅在风调雨顺时。
因此长期以来吃穿不愁难以办到,所以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证据不胜枚举。
此外,我们可以对西方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分析,也许能够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
西方的饮食,由于最初是主要以畜牧为主,肉食在饮食听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由于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没有必要对饮食进行装点,内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饪的发展,欧洲人在显示富裕的时候,多是饮食的工具来表现,如各种的器皿的多少和豪华成为讲究的内容。
另外也不把吃这种人生易于满足的事情作为人生的至乐来追求。
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国的俗语语可以高度概括,即“饱暧思淫欲”。
他们更多地追求情爱,西方文化体现出一种“情爱文化”,而中国文化则体现出一种“吃的文化”。
但是我们还要指出的是,中国饮食的诸多特征,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
宫庭饮食,市肆饮食则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表现出这些特征。
平民的节日饮食,如春节,也许能够部分地表现出这些特征来,但是春节对于一年的365天来说毕竟是短暂的一瞬间,如昙花一现。
文化无优劣,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
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
本书的目的基于这一点而作一点尝试,是否能够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可不得而知。
在大多数情况下下本人属于那种“远庖厨”者,并不懂得烹饪,也不是美食家,但是本人深知“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在此意义上,把我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看法,行之于笔端,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