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用残损的手掌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728d3068e45c3b3566ec8b00.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从容说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
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
品味诗歌语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课件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f73cd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0.png)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营造出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 ,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04 重点词汇、语句解读与 赏析
重点词汇解析
残损
指手掌受伤残缺,象征个人的痛苦和国家的灾难 。
摸索
暗示在黑暗中寻找出路,具有探索的意味。
荇藻
水生植物,此处用来形容水草的茂盛,象征生命 的顽强。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课程小结及延伸阅读推荐
课程小结
总结《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主题、意义、意象、语言和风格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
延伸阅读推荐
推荐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代表作品,如《雨巷》、《寻梦者》等,以及同时 代其他诗人的经典作品,以拓宽视野、深化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思考题、课堂活动与小 结
思考题设计
思考《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主题和意义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和情感?诗人通过残损的手掌想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诗中的“残损的手掌”象征着什么?还有其他的意象和象征吗?它们如何与诗歌的主题和 意义相联系?
探讨诗歌的语言和风格
戴望舒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语言和风格?这些语言和风格如何帮助表达诗歌的主 题和意义?
02 03
手掌意象的运用
一些作家在作品中运用手掌意象,来表达对战争、历史、文化等主题的 深刻思考,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人物手掌的描写, 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和家族的兴衰。
手掌意象与其他意象的关联
在当代文学中,手掌意象常常与其他意象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作品的象 征体系,如与海洋、大地、天空等自然意象的关联,可以表现人类对自 然的敬畏和依存。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d7c22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c.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1dbaf7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d.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含蓄、温婉、深沉而细腻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内敛而不做作。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这一形
象,暗示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苦难,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内敛而不做作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其次,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和意象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以及“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等,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给祖国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注。
最后,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诗人通过对祖国的描绘和关注,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和忧虑。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思想内容上的深刻性,使得这首诗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总之,《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现代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祖国和人民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苏版初三语文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苏版初三语文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48e30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66.png)
苏版初三语文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内容预览: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明白得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明白得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成效,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明白得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成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小姐”,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同时“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宽敞的土地”,放声唱歌“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入侵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投影)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阻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据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经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2d43d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0.png)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下面一起随店铺一起来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吧!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篇1戴望舒用深重忧郁的口吻缓缓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惨遭侵略者蹂躏的中国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饱经风霜的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
家乡的美丽景象与现实、祖国的河山曾经的美好与现在的凄凉形成对比.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下的祖国广大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接着,诗人无形的手掌触到家乡一片湛蓝的湖水,现时微凉的湖水与昔日堤上繁华如锦障的美丽春光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诗人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
为了使诗歌表达的主题不流于肤浅狭隘,诗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远,由北到南,从长百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
诗人选择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风景加以点染,它们既是人民的苦难与不幸的象征,又是侵略者罪恶的见证。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既是对上半段的总结,又与开头三、四行遥相呼应。
诗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描绘的是与前面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那虽是辽远的一角,但山河完整无损,没有阴暗和血污。
而是充满了温暖、光明和生机,那里是太阳,是春。
与前半部分的哀怨、忧伤的基调相比,这一部分跳动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快乐与激动;与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动的抒情相比,后半部分则显得安静而舒缓,使这首诗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抒情风格显得变幻多姿。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全文及解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全文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5e3e37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9.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全文及解析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情感深沉、意蕴丰富的现代诗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这首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开篇,诗人用这双残损的手掌去摸索祖国的大地。
他先触摸到的是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展现出祖国大地在侵略者的蹂躏下的惨状。
家乡的湖,本该是美好的,但如今只剩下荇藻和水的微凉。
长白山的雪峰寒冷彻骨,黄河的水夹带着泥沙,江南的水田长满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憔悴,南海没有渔船,只有苦水。
这一系列的描绘,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沦陷区的破败和人民的苦难。
然而,诗人的笔触并未仅仅停留在痛苦和黑暗之中。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里出现了转折,诗人描绘了未被侵略的解放区,那里“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诗人用“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样温柔而亲切的比喻,来形容他对解放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解放区的无限向往和热爱。
在诗的结尾,诗人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解放区这片土地上,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他坚信只有在那里,中国才能摆脱阴暗,迎来苏生,人民才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而不是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https://img.taocdn.com/s3/m/8559843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e.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
为你敲响生命的钟;
我用残损的手掌,
照亮漆黑的夜空。
在这片纷繁的世界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痕;
而我选择把它接受,
化作希望的种子。
尽管手掌上的伤痕深深刻在,
但我依然坚定地往前走;
尽管一切看似艰难困苦,
但我永远不会放弃追求。
每一次握紧你的手,
我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每一次拥抱你的瞬间,
我能感受到爱的力量。
我用残损的手掌,
演奏生命之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
书写坚强的力量。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
而我选择用自己的残损,点亮生命的轨迹。
让我们用残损的手掌,为爱和希望鼓掌;
让我们用残损的手掌,编织美丽人生的篇章。
2我用残损的手掌解析
![2我用残损的手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409d3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b.png)
3、运用了对比手法。 诗歌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
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 暖色调的。前后的对比,使作 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 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 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2024/10/14
拓展思维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 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 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由的 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 “欢欣”等)。
通过这两个词语的比较明白诗人对这“辽远的依然完整的一 角”炽爱、倾注柔情、满怀憧憬。
2024/10/14
既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我/用残损的手掌
/
象征祖国
2024/10/14
在敌人的黑牢里, 诗人由“残损的手掌” 展开想象。
这一角 / 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 / 只是血和泥;
日本侵略者的“抢光”“杀光”“烧 光”,使中国大地上处处废墟。 这两句诗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
2024/10/14
艺术特色
1、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 的主要手法。
诗人在狱中,想像祖国广阔土地 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 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 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 虚拟,强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 挚的情感。
2024/10/14
2、对祖国各地的直观式的细节 描绘:堤上的繁花如锦幛,嫩 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 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 岭南的荔枝花等。这一些细节 描绘正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 恋、热爱之情。
在潮湿、阴暗、寂寞而烦闷的地牢里,望舒的身心受到了极 大的摧残。他的情绪开始变得有点反复无常,要么不发作,一发 作,就显得不可收拾;这给他的婚姻关系带来了阴影,使他在不 久后经历了两度离婚的惨痛。本来就有一点的哮喘病急剧恶化, 这导致他没过几年就英年早逝了。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材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材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729ea8fe58fafab068dc0215.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材理解导读: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
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在诗中,诗人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
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
“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二)学法引导这首抒情诗,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
诗作通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的申请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朗读本诗,应努力把握它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具体形象所寄寓的诗人的主观情感。
(三)审美鉴赏坚贞不屈的意志美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诗中“广大的土地”,实际象征的是祖国。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
(四)重点难点突破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析]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形象入手,整体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解读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c3ad03d76c66137ee0619fe.png)
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把一批现代派诗人打出了象牙塔。
他们再也没有闲情“站在桥上看风景”,“装饰了别人的梦”。
现代派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这样,是一批精神贵族关起门来的自我欣赏。
因此,当戴望舒写下他那首感人至深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时,人们发现了与其早期作品的纤细、精致、忧伤、神秘截然不同的宽广、博大、深沉、明朗。
许多评论家认为他走向了现实主义。
也有一些外国文学造诣很深的学者兼诗人,如袁可嘉,看出了其中骨子里的现代派手法,但似乎同意这种观点的是少数。
我认为,一个人也许在不同的时候说出不同的话,而这些话背后的言说方式却未必改变。
《我用残损的手掌》之所以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原因也正在于此。
这首诗首先运用了一种超现实的手法:“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全诗的灵魂。
戴望舒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残损的手掌本来是很小的,但它能摸索广大的土地,一会儿“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反差构成了独特的语境,在这种语境的作用下,“手掌”的内涵与外延之间产生一种张力。
“手掌”已不单是个人的手掌,同时还是整个民族的受伤的、“残损的”手掌;它受了伤,但依然是博大的,和广大的土地一样博大。
它超越个体的有形的手掌而化为民族的“无形的”手掌:“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无形的手掌“粘了”同样无形的“阴暗”。
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也要创造超现实,但它们主要依靠虚幻夸张的形象。
而现代派作品中这种超现实效果主要是通过语言获得的,强调通过悖论、反讽等反常搭配的运用,使语义在某种独特语境的作用下拓展或变形,从而达到一种“不合理中之合理”的效果。
作品对主观的感情,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隐匿,将它们寄于一个生活化的形象与相应动作上,即“残损的手掌”和以手掌“摸索”。
内心的创痛化为残损的手掌;对祖国的挚爱与对河山沦落的痛惜化为深情的摸索,犹如母亲抚摸着孩子,又像孩子爱抚着母亲。
2我用残损的手掌分解
![2我用残损的手掌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57c3b2d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3.png)
辽远的一角 —完整
温暖
解放区
明朗 坚固
蓬勃生春
永恒的中国
因为只有那里 是太阳,是春
柔发
残损的手轻抚
比
喻
手中乳
赏析·探究
7、“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 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 作用?
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
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摸 索 这 广 大 的 土 地
沦陷区 对 比
解放区
灰烬
表达了对侵略者
血和泥 无比的痛恨,对
像牲口一样 祖国支离破碎的 活,像蝼蛄 惨状无比痛心。
一样死。
太阳
春
驱逐阴暗, 带来苏生。
表达了作者对 解放区的无比 向往,因为她 是民族的希望。
主题:
诗人虽然身在狱中,却仍然不忘和自己有
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消极的、冷色调的)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 永恒……(积极的、暖色调的)
对
更好地表 达诗人内
心深处的
比 爱与恨。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手掌是残损的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土地是破碎的
沦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陷
区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国土正遭受日寇蹂躏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 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bff06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3.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第一部分:引言残损的手掌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它可能是由意外事故导致,也可能是天生的缺陷。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用这种残缺不全的手掌进行教学。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利用残损的手掌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他们的学习目标。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理解残损手掌的特点和局限性•利用残损手掌进行基础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意愿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了解残损手掌的特点和局限性在开始教学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残损手掌的具体情况。
这可能包括手掌的缺失部分、受限运动能力等。
通过与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与医疗专家进行合作,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2. 利用残损手掌进行基础教学即使手掌残损,学生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手部的运动进行基础教学。
例如,他们可以用手指进行书写、绘画等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
这包括使用辅助工具,如戴手套、使用特殊笔等,以帮助学生进行书写和绘画。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音频和视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4.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意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有效利用残损手掌进行教学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适合的教学方法:•个别辅导: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升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成果。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
第五部分:评估方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几种适用于残损手掌学生的评估方法:•书面测试:通过书面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红色诗集革命领袖诗
![红色诗集革命领袖诗](https://img.taocdn.com/s3/m/e5d8b70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67.png)
红色诗集革命领袖诗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用残损的手掌》2、一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回延安》。
2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
![2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216de0da38376baf1fae6b.png)
戴 望 舒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统 领 句 饱尝艰难困苦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饱含着对祖国 的挚爱和深深 的哀痛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手掌是残损的
土地是破碎的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沦 陷 区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国土正遭受日寇蹂躏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触觉 诗人在狱中的想象 触摸家乡 嗅觉
太阳 解放区 春 驱逐阴暗, 带来苏生。
表达了作者对 解放区的无比 向往,因为她 是民族的希望。
诗 歌 欣 赏
雨 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踟蹰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远了, 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她丁香般的惆怅。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与狱中生活形成对比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感觉
诗人看到破碎的 山河感到心寒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触觉
江南的水田,你当 年新生的禾草是那 么细,那么软…… 现在只有蓬蒿;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 衰败的景象,表达诗 人出痛苦的内心。
辽远的一角 —完整 解放区
温暖 明朗 坚固 蓬勃生春 柔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 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
2.诗歌从内容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手掌沾满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 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 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戴 望 舒 全 家 照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 的1942年。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 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诗 人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 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 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 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 诗。
一、读一读:
jǐn zhànɡ 锦幛
xìnɡ zǎo 荇藻
朗诵诗歌,注意节奏、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导入新课
请欣赏歌曲《松花江上》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 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 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 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 学生的爱国情感。
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中国现 代象征派诗人。1929年4月,第一本 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的 《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 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诗集有 《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 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 《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 种。
lóu yǐ 蝼蚁
qiáo cuì 憔悴
jìn 灰烬
dī 堤上
pénɡ hāo 蓬蒿
zhàn 蘸着
róu lìn 蹂躏
二、记一记:
锦幛—— 精美鲜艳的丝织品。 荇藻—— 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蓬蒿—— 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蝼蚁——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
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憔悴——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苏生—— 苏醒。 彻骨—— 透到骨头里,喻程度深。
暖色调词语: (对祖国的炽爱)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 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4.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 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 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 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 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 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欣赏戴望舒的诗歌《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ĭ)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2、找出全诗中描写不同地方的具体事物,及其揭 示作者的思想感情。
北方—中原—江南—岭南—南海
雪峰 冷 得 刺 骨
黄河 水 夹 泥 沙水田源自荔枝花 渔船 蓬憔苦 蒿悴水从北到南到处都有侵略者践踏的痕迹。
3.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 么?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
感觉是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贴切的比喻形 象形容出诗人在这角明朗、温暖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第二部分(从只有那辽远的一角到结束)写诗人的手终 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 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 地,发出了深情的赞美。
3、找出文中冷色调和暖色调的词语,说说诗人这样 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冷色调词语 : (对敌人的痛恨)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天,将驱逐阴暗,带 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 蚁一样死”。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两个一向被 人称道的句子,为什么? 【赏析】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 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赏析“春天,堤上繁华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 的芬芳”一句。 【赏析】视觉与嗅觉的结合,写出了家乡的美丽迷人, 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是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一、研读文本
1.“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这广大的土地”仅仅 指土地吗?
2. 找出全诗中描写不同地方的具体事物,及其揭示作 者的思想感情。
3.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 么?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
1.“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这广大的土地” 仅仅指土地吗?
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不仅仅指土地,而 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