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38cb35eff9aef8941e0647.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 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知识链接:作者及作品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人。
1923年秋人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自主学习:1.学生默读全诗。
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荇藻蓬蒿憔悴蝼蚁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合作探究:(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1)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c1fee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6.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写给祖国母亲的歌。
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试探被日本侵略者糟蹋的国土,因为所描述对象的不同,诗歌前后两部份词语色彩和描述手法明显不同。
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从而把较为普遍的描述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让咱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发自心里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诗歌的描写对象虽多,但读起来却并非芜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一、理解、积累“灰烬、锦幛、蓬蒿、憔悴、蝼蚁”等词语;二、进行诗歌美读训练,在美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情感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无论艰难困苦坚持爱国信念的精神;3、理解诗中“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被日本侵略者糟蹋的国土地图而引发联想的构思,体会诗歌不同形象对比的作用;4、引导学生理性熟悉现代诗的特点,培育学生将诗歌的给养融汇运用在写作中的意识;教学重点:一、词语积累;二、诗歌美读训练;3、诗歌构思的巧妙,情感的深沉;教学难点:品读赏析诗歌语言,培育学生将诗歌的给养融汇运用在写作中的意识;教学重点的冲破:一、美读训练,以理论分析为依据,技能示范为引领,小组合作练读为基础,最后达到全班赏读品悟的目标。
二、词语积累和诗歌构思的巧妙、情感的深沉拟通过以下教学环节完成:首先,布置预习,完成个人词语摘抄;其次,课堂听写字词;再次,将听写内容用大屏幕打出,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梳理;最后,借用大屏幕显示的诗人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最终完成对诗歌构思和情感转变的把握与理解。
教学难点的冲破:找出诗中典型句子,从词语选择(炼字)、修辞运用、艺术再现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式:一、美读教学法:在较为理性的朗读指导中,引领学生感悟诗歌之美;二、小给合作探讨法:在小组范围内,借助同伴的帮忙,完成对诗歌的赏析;3、讲解点拨法:创设情境及得当问题引领学生领悟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学进程:一、情境导入“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bb6b3ac281e53a5902ff17.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2.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3.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屏戴望舒图片)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
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曾经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背景资料】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上!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正是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之情!使他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又成为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地图是祖国母亲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诗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的写照#二、诵读,整体感知诗意:1.学生默读全诗。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泛读录音,利用动画的方式,通过展示图片,在背景音乐中欣赏戴望舒写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a2193fff00bed5b9f31d9b.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题《我用残损的手掌》总备课第课时课型精读备课时间主备人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重点难点1.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助手段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复备记录一、导入屈辱我们可以宽容,但绝不可忘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屏显作者图片)去听听这个柔弱的中国文人,虽身陷囹圄却又曾怎样激情满怀地歌唱——(板书标题、作者)二、吟诵1.在音乐声中范读。
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
你们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教师的教学行为及语言设计。
(1)“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和三个“那里”指什么地方?明确: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2)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穿插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
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可以由《我爱这土地》导入,两首诗歌在情感上有共同之处。
感情基调放到后面去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
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写《等待(二)》一诗时,还记忆犹新地写下了这样叫人刻骨铭心的句子: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等待(二)》有人说朗读这首诗,你叹不出声,只有深沉的悲和热,在腹腔里沸腾。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a3e0346294dd88d1d26b4a.png)
2.我用残损的手掌【预习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有情感背诵本诗。
2.明白得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线索。
3.体味诗歌语言,明白得诗歌对照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到效。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增强爱国情感。
【预习重点】:一、有情感的朗诵全诗,体味语言。
二、把握意向,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预习任务】:一、资料助读——了解作者:戴望舒(1905—1950),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闻名的诗人。
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经历》,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赴法留学回国后,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开办《新诗》月刊。
抗战暴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极点》。
在副刊上编发了很多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本占据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在狱中受伤致残,表现了高贵的民族气节。
并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诗集有《我的经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他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不治理论仍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进展产生过相当大的阻碍。
二、朗诵品读【指导】: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讨新诗的音乐性有很高的成绩,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加倍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抑扬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一、字词交流:锦幛荇藻蓬蒿蘸着轻抚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二、请同学找出诗歌的韵脚并根据自己的朗读划出停顿节奏。
三、研读赏析一、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二、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上的这些地方和事物时,心中洋溢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起伏呢?3、全诗具体是分几部份来展现这“试探”的具体内容的?4、咱们可否把原句【改一改】:看看上面的诗句与原诗有何不同?“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大伙儿把这句和原句都一路朗诵一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1334114a7302768f993905.png)
第二课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重点难点】1.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 难点: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预习展示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抗州。
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
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
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
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
正是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之情,使他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又成为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地图是祖国母亲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诗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的写照。
<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全诗。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65bc0c3650e52ea551898fc.png)
四川省金堂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金堂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金堂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自学导航㈠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全诗、能背诵全诗;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3、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理解诗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㈡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二、自主学习1、读标题,先猜一猜作者会写什么?会怎么写?2、静静地、慢慢地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题目?3、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作者概况及相关作品并掌握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并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一)基础达标1、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锦幛.(zhàng)荇藻..(Péng hāo )..(xìng zǎo ) 蓬蒿憔悴..( 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 lóu yǐ):“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87da3bb307e87100f69620.png)
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用残损的手掌”,这个题目有意思,作者的手掌都“残损”了,是不是说作者是残疾人?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了解作者。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朗读。
1、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b9675dc831126edb6e1a106c.png)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随着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中展现出一幅祖国山河破碎、灾难深重的图画,可谓笔力纵横,想像飞扬。
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读中品,品中读。
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式①做好相关。
课前收集关于作者及本诗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这位“雨巷诗人”及其诗作有一定了解。
尤其要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理解本诗抒发的情感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②反复诵读诗歌。
在诵读中,随着诗人“手掌”的移动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在诵读中,进一步明确诗人借助哪些形象抒发情感,品味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人奇异的想像和诗中强烈的对比。
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③开展合作交流。
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化诵读,品评语言。
“读”时可以轮流读,可以分工读。
由于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读一遍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品”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切磋,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④做好课堂盘点。
本课结束后每个同学要及时回溯检索本课学习内容,盘点自己的学习收获。
想想自己在本课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或者最想在本课中实现突破的是什么。
这种理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效率。
⑤布置课外作业。
在课堂盘点之后,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布置几种不同的课外作业,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教学构思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课前指导学生课外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0a6b739bb68a98271fefa8b.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深入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初步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 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视频:大抗战一、新课导入师:在课前大家看到的视频内容是中国的那段历史?(大抗战)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面对侵略者的暴行,我们中华儿女奋起抵抗,保家卫国。
有的拿起枪杆子,有的拿起笔杆子,戴望舒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敌人的地牢里用诗歌唱响了对祖国无限的爱。
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诗人呢?(PPT出示:)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生于杭州。
其代表诗作还有《雨巷》、《望舒草》、《我的记忆》等,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他是新诗的探索者之一,是象征派现代诗人。
1942年,因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
《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他在牢中写的:《我用残损的手掌》,(PPT出示标题)二、吟诵诗文,整体感知1.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听听,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配乐)你们听出了什么?(开始悲伤,后来希望)(分层次)2..这首诗的体裁是现代诗歌,凭你以往的经验,说说你会从哪些方面来欣赏诗歌?注意哪些?---学生述说,教师补充ppt 出示:把握诗歌意象(意象=物象+情感)品读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情感3.学生自由吟诵。
(带着这三个准备和你们对诗歌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
)三、品读探究,体会诗人情感(一)探究过度:刚才大家说这首诗的情感诗由忧伤到希望,诗人把情感寄托在哪个事物上表达出来?-----“残损的手掌”了,这也就是本诗的中心意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中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中导学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4413f07bceb19e8b9f6ba1d.png)
2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3.检查诵读课文的情况。
二、初读感知,理清线索l.认真听范读。
要求:注意字音、语调、语速、重音、节奏。
2.自由诵读,师生作简要点评。
4.思考:文中诗人的感情基调前后是一样的吗?有变化,是如何变化的?应该怎样读出这种感情的变化?三、研读赏析,深入探究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小组合作、探究,每组回答一个问题,各小组选派代表参加。
1.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繁杂,这是为什么?2.“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哪些具体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感?3.诗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呈现出明显的色调变化,如前半部分是冷色调,后半部分为暖色调,请找出相关词语加以分析。
4.诗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含有丰富的意蕴,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加以分析。
四、深情诵读,深入体会同学们再次深情吟诵戴望舒的不朽之作《我用残损的手掌》,深切感受他切肤的沦亡之痛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戴望舒的《雨巷》,说说两首诗在感情上有何异同,并说说理由。
六、当堂检测七、作业1.背熟诗歌,能准确默写。
2.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1。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48869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5.png)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教材教材简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元第2课。
本课是近代诗人戴望舒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被捕入狱后所写的一篇诗歌,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1. 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诵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三)说学法学习方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教会学生学会品味诗歌,学会有感情地诵读。
能力培养: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新课导入: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当时伤痕累累的中国,从而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介绍诗人戴望舒备受摧残,在炮火纷飞的铁窗下仍铁骨铮铮、坚贞不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听录音。
新知学习:1.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重点分析残损、摸索、广大的土地。
2.分析诗歌的前半部分(以教师提问为总纲,串联学生的思维),在对史实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创作。
紧扣文本,通过对具体词语的挖掘,体会作者的情感。
分析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朗读、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3.分析诗歌的后半部分。
通过学生朗读、评价找出关键的、传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ba8492cf84b9d529ea7a7e.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2.过程与方法:(1)课堂上赏析、朗读;(2)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
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
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四.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标题、作者)(出示课件1)出示学习目标(出示课件2)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c60d4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4.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题材上看都是现代诗,内容上看,多属表达对祖国的爱。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
描写沦陷区阴暗。
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
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
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诗歌中所包含的意象能有自己的理解,但由于思源的学生属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缺乏系统的表达能力及其他同年级学生本该拥有的理解能力,再加上,由于年代相隔,学生并不能很深地感受到诗人对于侵略者切肤地痛和对解放区深切的爱,故而,对诗歌内容及诗歌写法不宜做太多的分析,而应该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从朗读中去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1、理清这首诗的思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诵,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念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二、听读,品意象1、教师配乐深情范读,配明确: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轻抚”5、作者分别用残损的手掌“摸索”了哪些地方,又“轻抚”了哪些地方?作者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地方?这些词语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这一角那一角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灰烬血和泥微凉冷到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消极的冷色调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爱希望太阳春积极的暖色调6、这两组词语描写的分别是什么地方?两组画面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沦陷区和解放区凄楚忧愤和热切盼望7、男生女生分别带着不同情感朗诵(朗读后正音)三、品词,知情感将诗按情感变化分为前后两节分别赏析,进行朗读指导1、指导前半部分诗人将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一幅幅画面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里用了画面连缀的手法,我们先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我的家乡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30f0b5addccda38376baf63.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读中品、品中读。
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诗中洋溢着一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感同深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到载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书写着温婉惆怅诗句的“雨巷诗人,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衷心关注和真诚的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怎么样?我们都知道现在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我们非常的幸运,但是在几十年前,在抗日战争的时候,那是的中国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受尽凌辱,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现在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假设现在回到抗日战争年代,你被敌人逮捕了,被关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在监狱里你会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学生自由作答)同学们的答案丰富多彩,而今天我们要讲一位诗人,他同样被敌人逮捕,受尽非人的折磨,那么他会在监狱里干什么呢?他会不会在等饭吃?还是在等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大家可能对这位诗人不太熟悉,但是他的一首抒情诗大家一定知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知识链接:
作者及作品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自主学习:
1.学生默读全诗。
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荇藻蓬蒿憔悴蝼蚁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合作探究: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精读精炼:(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
(3)、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
(4)、哪句诗句最能抒发作者心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希望之情呢?
主题阅读: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
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
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拓展提升: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
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
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
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
“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
(音乐起)
教后记:
参考答案:
1、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背诵入手,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与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3、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4、精读精炼:
(1)、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机”]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贴切的比喻形象形容出诗人在这里明朗、温暖的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3)、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天,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4)、哪句诗句最能抒发作者心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希望之情呢?[“那里,永恒的中国”]
(5)、这一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语言上用了比喻的修辞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5、主题阅读: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
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6、拓展提升: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此题意在让学生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
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写诗,写散文也可;也不必写得太长,一百字至五百字均可。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