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诗歌复习学案
诗歌复习教案初中
![诗歌复习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9d9f78a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b.png)
诗歌复习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如押韵、节奏、意象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诗歌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感受诗歌的魅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押韵、节奏、意象等。
2. 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儿童诗歌等。
3. 诗歌鉴赏的方法:听、说、读、写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诗歌鉴赏的方法。
2. 难点:诗歌鉴赏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押韵、节奏、意象等,并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介绍诗歌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
(3)教授诗歌鉴赏的方法,如听、说、读、写等,并引导学生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些方法。
3. 课堂实践:(1)分组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所学的诗歌特点和鉴赏方法。
(2)每组选出一首优秀的诗歌,进行全班分享和讨论。
4.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基本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表现。
3. 学生对诗歌的热爱程度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六、教学资源:1. 诗歌素材库:提供各种类型、各个朝代的诗歌,供学生欣赏和借鉴。
2. 教学课件:展示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和鉴赏方法。
3. 音响设备:播放诗歌朗诵,增强学生的视听体验。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九上第三单元古诗词的复习教案设计(学案)
![九上第三单元古诗词的复习教案设计(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267bf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35.png)
九上第三单元古诗词的复习[第三单元课内古诗词]一、行路难(其一)[唐]李白(一)本诗主题本诗通过对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不平,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二)赏析全诗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运用夸张,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表现出朋友对作者的浓厚情谊;以乐写哀,营造欢乐宴饮气氛来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为下文写苦闷茫然的心绪做铺垫。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细节描写,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因理想不能实现而内心苦闷、抑郁的心情。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象征前途的渺茫,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分析】“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比喻对理想的追求;“冰塞川”“ 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
正面写“行路难”,暗示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内心的失意与无奈。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诗中采用了姜尚“垂钓碧溪”和伊尹“乘舟梦日”的两个典故,表达了希望得到朝廷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委婉含蓄地说明自己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体现了诗人一展宏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设问的修辞手法,使用简短有力的句子,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巨大困难:遭遇坎坷,突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慨叹。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和用典,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倔强、自信、积极、乐观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表明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对前途充满信心。
【分析】(1)“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849d6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e.png)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形式、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形式特点:分行、押韵、节奏等。
2. 诗歌的意象特点: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抽象意象等。
3. 诗歌的情感表达:直接表达、间接表达、寓情于景等。
4. 诗歌的写作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5. 诗歌的鉴赏方法:抓住诗眼、分析意象、理解情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鉴赏方法。
2. 难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学生熟悉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鉴赏方法。
3. 课堂练习:分析一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4.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互相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3. 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鉴赏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诗歌进行分析和鉴赏。
3.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七、教学策略1. 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3.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
八、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取不同风格、不同朝代的诗歌,丰富教学内容。
2. 参考资料:相关诗歌鉴赏的书籍、文章、视频等。
初中语文九年级诗歌鉴赏复习教案.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诗歌鉴赏复习教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ad98bd2c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5f.png)
第18讲古诗文鉴赏古诗文鉴赏【考点分析】古诗词鉴赏是作为必考题每年都会出现,古诗词鉴赏主要是对其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表达技巧、作家风格等进行高层次的分析评价活动。
考查范围广,灵活度强,难度较大,要求较高。
备考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诗歌内容(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等)、思想情感(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等)的分类整理,争取从常考的内容上进行有效把握;其次,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诗词的意境、探寻诗词的主题时,我们可以从从诗词的标题、诗词描写景色的“冷” “暖”色调、诗词所选取的意象、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作者的人生经历、诗词中典故的含义、诗词的注解等方面进行突破。
诗歌鉴赏手法梳理一.表现手法1.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
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
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2.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案
![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c5a6c96137ee06eff918dc.png)
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考中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及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类题型的解答技巧。
教学重难点:熟悉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及相应的解题技巧。
教学流程:一、课前检测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文后问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叙述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劲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
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3、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展现的画面。
4、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二、知识梳理(一)、新课标、新教材考查要点: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读懂;2、欣赏文学作品:“感悟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诗词鉴赏题的特点:1、命题形式以填空和简答题为主;2、试题涉及内容以课内为主;3、选材浅显平易,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典故;4、试题设计是由词句理解到意境想象,由内容表达到表达技巧。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①至②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考查感情主旨)【思考角度】第一、从题目入手。
通过题目,可以对全诗作基本的了解。
本诗题目暗示了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感情要么是惜别之意,要么就是豁达乐观之情的。
第二、读作者。
就是“知人论诗”,确定诗人所处的朝代、风格,有助于初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苏轼的词一般表达的是豪放之情;杜甫表达的则一般是沉郁伤感的愁绪。
第三、读注解或诗歌意思。
通过注释可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通过翻译诗句的意思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有利于把握诗的主题。
第四、读诗的意象。
意象,就是倾注了诗人感情色彩的景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古代诗歌研究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古代诗歌研究专题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2602c3c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a.png)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古代诗歌研究专题复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写作技巧和常用修辞手法;- 阅读、欣赏和分析古代诗歌作品;- 提高写作、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包括以下内容:- 古代诗歌的分类和特点;-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古代诗歌的基本写作技巧和常用修辞手法;- 阅读、欣赏和分析古代诗歌作品。
3. 教学方法与活动安排3.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讲授法:通过讲解古代诗歌的分类、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作品的意境、主题、修辞手法等;- 集体朗诵:组织学生集体朗诵古代诗歌,提高他们的朗诵和表达能力;- 分组阅读和分析: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作品,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3.2 活动安排本次教学的活动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古代诗歌的分类和特点,讲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 第二课时: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写作技巧和常用修辞手法,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和练。
- 第三课时:组织学生集体朗诵古代诗歌作品,并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朗诵和表达能力。
- 第四课时: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阅读、分析和分享,展示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 第五课时:总结和反思本次教学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技能,并展示他们的收获和成长。
- 第六课时:进行期末复和答疑,解答学生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4. 教学评价与反馈我们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和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和合作情况;- 作业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价,包括诗歌创作和分析作业;- 考试评价:进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古代诗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是《中考古代诗歌研究专题复习》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诗歌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写作、理解和表达能力。
初三语文古诗词总复习学案
![初三语文古诗词总复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a0c44c102de2bd97058833.png)
初三总复习——古诗阅读一轮复习学案一、答题思路及方法1.读诗题:古诗词的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交代写作内容,或暗示思想感情。
2.读注释:注释有交代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
3.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等。
4.读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
5.读意象:把握意象,才能领悟诗作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
6.读整体:从整体品读诗歌,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中考题型及解析(一)画面型1.答题模式:①结合上下句,用生动地语言描写划线句具体写的内容。
②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作用。
③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题。
示例:2014年一模二月二日出郊王庭珪①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注释】①王庭珪(guī),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芦溪,隐居五十年。
13.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呈现的画面,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薄雾笼罩山村,到处能听到黄鹂婉转鸣叫,/麦垅间,轻盈的紫燕上下翻飞。
/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隐逸生活(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二)情感型1.答题模式:①通读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情感②借助诗歌类型,所写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2016年中考】忆王孙【宋】姜燮冷红叶叶下塘秋。
长与行云共一舟。
零落江南不自由。
两绸缪。
料得吟鸾夜夜愁。
【注释】忆王孙:词牌名。
绸缪:情意深厚。
吟鸾:暗喻作者的妻子。
13、这首词蕴含作者哪些情感?(3分)2016年中考:蕴含词人孤寂、无奈(悲伤)和对妻子的思念。
(三)炼字型1.答题模式: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的景象。
③表达作者怎样的心境以及怎样的情感。
示例【2011年一模】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
九年级诗词复习教案
![九年级诗词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55432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c9.png)
【 - 初中作文】【篇一】九年级诗词复习教案中考古诗词阅读理解复习 (河大版九年级下册)1、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是多么的雄伟,苍莽的青色一望无边。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这里,山南山北,昏晓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远望层山叠起,不禁心胸激荡,极目细观啊,那鸟儿已归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都会显得那么渺小。
主题: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写西湖早春景色。
“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
【题解】:《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也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
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主题: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全文▲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早莺_、新燕_、浅草等。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初、早、新、渐、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概括这首诗的内容: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绘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诗四首》复习教案
![《诗四首》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e9ae25a8956bec0975e37d.png)
《诗四首》复习教案九年级备课人:吴志鸿审核:九年级语文组时间:2010年3月10日序号:6 姓名:班级:一、导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正确默写这四首诗。
2.了解四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导学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课前导学:1.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2.自觉理解诗的大意。
四、导学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
(二)学生合作复习,老师抽查背诵、默写情况,解决疑问,教师点拨。
(三)检测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一)课文解读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但使愿无违”。
表面写田园劳作之乐,其实是写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用语十分平淡自然,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使至塞上(唐王维)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
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正能状其神韵。
九年级语文诗歌复习学案1
![九年级语文诗歌复习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809b7d22d1f34693daef3efb.png)
九年级语文诗歌复习学案(山水田园诗)一、山水田园诗概况: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16.山水田园诗主要情感: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三、鉴赏角度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常见的写景技巧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九年级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专题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fcde4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e.png)
九年级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一、教案简介二、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九年级上学期的语文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通过对重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应试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诗歌1. 复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韵脚等。
2. 分析重点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
3. 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第二部分:散文1. 复习散文的基本知识,如散文的特点、分类等。
2. 分析重点散文的主题、结构、表达手法等。
3. 鉴赏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部分:小说1. 复习小说的基本知识,如小说的要素、情节安排等。
2. 分析重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
3. 鉴赏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部分:戏剧1. 复习戏剧的基本知识,如戏剧的类型、结构等。
2. 分析重点戏剧的情节、人物、主题等。
3. 鉴赏戏剧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部分:语文基础知识1. 复习词性、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
2. 巩固修辞手法、标点符号、写作技巧等。
3. 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练习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例分析等辅助教学。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组织模拟考试,检验学生的应试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周:诗歌复习2. 第二周:散文复习3. 第三周:小说复习4. 第四周:戏剧复习5. 第五周:语文基础知识复习七、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语文》2. 参考书目:《九年级语文复习指导》3. 多媒体课件4. 练习题库八、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教师对每个专题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分析。
2.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文章,分析作品的主题、手法、结构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初中语文诗歌复习教案
![初中语文诗歌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3747e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62.png)
初中语文诗歌复习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内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文作品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如作者、背景、风格等。
2.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古诗文的基本知识。
2. 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
教学难点:1. 古诗文中的生僻字词。
2. 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了解他们对古诗文的了解程度,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初中语文诗歌复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如作者、背景、风格等。
2. 教师讲解古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文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给出几首古诗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理解鉴赏方法。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了解学生在古诗文理解方面的薄弱环节,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古诗文的鉴赏。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古诗文的鉴赏方法,如关注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
2. 教师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鉴赏一首古诗文。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自主分析古诗文。
三、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给出几首古诗文,让学生自主鉴赏,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文的鉴赏方法和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 自主阅读一首古诗文,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在古诗文理解和鉴赏方面的进步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了解教学效果。
中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杜甫诗三首—春望》复习学案
![中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杜甫诗三首—春望》复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29bb5e336c1eb91a375d73.png)
_九_年级语文学案【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
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
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
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前置作业】1.默写并理解:春望①首联:,。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
②颔联:,。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
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答:。
③颈联:,。
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④尾联:,。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
“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
2.解词:①国破:②深:③感时:④溅泪:⑤烽火:⑥抵:⑦浑:⑧胜:译句:3.主题归纳:【合作探究】1.“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2.“深”字很有表现力,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九上诗歌复习教案
![九上诗歌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689aa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6f.png)
九上诗歌复习教案教案标题:九上诗歌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复习九年级上学期所学的不同类型的诗歌,包括抒情诗、叙事诗和绝句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鼓励他们尝试写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重点:1. 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创作符合特定主题的诗歌。
教学准备:1. 九年级上学期所学的诗歌教材和作品。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4. 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二、复习不同类型的诗歌(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种类型的诗歌,如抒情诗、叙事诗和绝句等。
2.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代表性的诗歌作品,并向全班展示和解读该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各种类型诗歌的共同点和区别,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0分钟)1. 教师选取几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诗歌作品,向学生展示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并讨论所展示的诗歌作品,探讨诗歌中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诗人的表达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四、创作符合特定主题的诗歌(25分钟)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主题,如“自然之美”、“友谊”或“爱与希望”等。
2. 学生们以个人为单位,尝试创作一首符合主题的诗歌作品。
3. 学生们可以在纸上写下自己的诗歌,然后互相分享并提供建议和改进意见。
4. 鼓励学生们勇敢地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不同类型的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诗歌复习学案(送别诗)一、什么是送别诗: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它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尤其以赠友送别诗最为典型和常见。
【“赠友送别诗”的特点与鉴赏】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尤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互赠,以表达离愁别绪。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赠友送别诗的特征:文字特征: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等词语;情感特征: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学过的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柳永《雨霖铃》等。
二、送别诗鉴赏方法: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1)、杨柳、酒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2)、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月落、暮钟、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3、把握诗人情感特点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诗人志节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三、常用表现手法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1、直接抒情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2、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①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②借酒抒情,见《世纪金榜》③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
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④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
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除了以上四种抒情方式以外,还有两种方式需要注意:⑤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
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⑥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四、鉴赏示例【鉴赏示例1】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宫苑。
砧衣: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鉴赏示例2】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鉴赏示例3】【双调】沉醉东风关汉卿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
望前程万里!”1、这是一曲言情之作,与一般送别抒情曲相比较有何特色?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加以说明。
答:从内容上,这首散曲虽然与一般送别抒情曲一样表达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的送别情意和对好友“保重将息”的叮咛,但没有那种缠绵悱恻的悲伤与愁绪,而是以一句“鹏程万里”来激励对方,从而体现一种昂扬向上、充满自信的送别情调。
从表现手法看,此曲主要以行为、心理、语言描写来表现主题。
一般的送别诗多是“借景抒情”,即通过典型的景物描写来抒发主人公的悲伤情感。
而本曲没有常见的“离别之景”的描绘,偏重于送别时的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来表达此曲主题。
【注意一二句的比喻,后三句的对比】五、实战演练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4、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5、“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