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

1、林业:从事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理利用,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并且能够持续经营森林资源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2、林业的根本问题:正确处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问题。

3、林业的特点:(1)生产周期的长期性、自然性和再生性;(2)生产经营的风险性;(3)经营成果和效用的多样性;(4)森林经营的公益性。

4、林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1)是涉及人类生产、生活多种自然产品的物质生产系统;(2)是农业物质产品的保障和支持系统;(3)是人类生活环境的保障系统;(4)是全球生态平衡的维持系统。

5、碳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在林业中主要是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6、我国的森林覆盖率:20.36%

7、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创始人:德国人卡洛维茨

8、法正林:在一个作业级内,每一个林分都要符合标准林分要求,要有最高的木材生产量,同时不同年龄的林分应该占相等的面积,并按照一定顺序排列,从而永远不断地从森林取等量的木材。

法正林条件:(1)法正林分排列(2法正的生长量(3)法正的龄级分配(4)法正的蓄积量创始人:德国经济学家洪德斯哈根

9、如何评价法正林优点:(1)对木材的永续利用是有价值的;年采伐量 = 年生长量(2)用法正林的标准去衡量现实的森林,就会发现差距,具有现实意义;(3)法正的林分排列有利于天然更新,对环保有积极意义;(4)法正林理论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缺点:(1)法正林条件过于苛刻,很难实现。(2)法正林是一种简单再生产,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3)法正林不考虑外部因素。

10、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最大贡献:认识到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只有在培育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利用,才能使森林持久地为人类发展服务。

11、森林多功能理论的最大贡献:使人类全面认识森林产物,使从木材均衡收获的永续利用向多种资源、多种效益永续利用的转变。它承认非木材林产品和森林的自然保护与游憩价值绝不亚于木材产品的价值。

12、林业分工论:通过专业化分工途径,分类经营森林资源,使一部分森林资源与工业有机结合,形成现代林业产业体系,而另一部分森林主要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形成林业生态体系。

14、林业经营思想转变:(1)永续利用理论是人类认识了林业的第一次飞跃;(2)森林多功能理论是人类认识林业的第二次飞跃;(3)近自然林业理论是人类认识了林业的第三次飞跃;(4)森林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认识了林业的第四次飞跃。

16、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1)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2)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3)林业产业的可持续性(4)林业政策和科技的可持续性

17、1961 谁造谁有的政策 1978 年以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

19、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

20、我国林业建设的战略重点:(1)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3)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4)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5)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6)切实保护木材供给(7)大力发展木本粮油(8)积极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

21、我国林业的五大转变:(1)木材生产为主—生态建设为主(2)采伐天然林为主—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3)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4)由无偿使用森林的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转变(5)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

22、商品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

公益林:特用林、防护林

24、林权:是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依法对林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

权利。林权内容:(1)采伐利用权(2)林中、林下资源的采集权(3)生态效益补偿权(4)流转权和担保抵押权(5)森林景观的开发利用权(6)品种权

25、集体林权改革的任务:(1)明晰产权,70 年(2)勘界发证(3)放活经营权(4)

落实处置权(5)保障收益权(6)落实责任

目标: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

措施:(1)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2)规范林木林地的流转;(3)建立支持集体林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4)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5)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

26、天保工程三大目标:1保护现有森林资源2加快森林培育步伐3妥善安置富余林业职工。

27、林地资源的经济学特性:1)林地质量的差异性;(2)林地即是自然资源,又是人工资本;(3)资源的有限性;(4)林地的地域性和不可替代性;(5)林地使用效益是综合效益。

28、林价—狭义——立木价值的货币表现广义—森林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

29、林价在营林生产活动中的作用(1)林价能真实地反映林木的价值;(2)林价的确定,使林木工艺成熟或经济成熟变为现实,从而缩短了生产经营周期,降低了投资风险(3)林价具有标尺的作用,它可以反映经营状况和立地条件(4)实施林价,能使林产品价格趋于合理,林价背离价值过大的现象得以克服。

30、林价计算方法:逆算法,正算法:林价=营林生产成本 + 山价 + 利息 + 利润 + 税金

31、森林生态效益:森林资源本身具有的生态效用性和森林生态功能利用产生的效益总和。

32、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内容有哪些(1)状况评价: A、森林覆盖率 B、人均森林面积及其变化率 C、森林蓄积量及其变化率 D、森林灾害面积及其比重(2)功能评价:A、生态效益 B、社会效益 C、经济效益(3)结构评价:A、森林结构 B、龄级评价 C、环境评价33、生态效益补偿的解决途径有哪些(1)投入渠道: A、财政投入 B、征收生态补偿金 C、主要收益者投入 D、林业部门投入(2)补偿的途径 A、明确向受益主体征税 B、地方财政投入 C、国家投入

34、生态效益补偿的内容:A、营林直接投入 B、间接投入 C、灾害损失 D、利息 E、非商品林经营的利益损失第四章林业经营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35、轮伐期——为了实现永续利用,伐尽整个经营单位内全部成熟林分之后,可以再次采伐成熟林分所用的时间。

36、最佳经济轮伐期:边际收益 = 边际成本时立木的年龄

影响因素:(1)利率(2)更新成本(3)土地生产力(4)森林的非木材产品及服务价值

37、首先提出社会林业概念的人——印度威士托比

38、社区林业:以农村社区为对象,农民参与为主体,通过各种相关的利益群体参与林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环境和林产品的经营管理活动。

本质:(1)主体的参与性(2)主体的收益性(3)社区林业实际上是民众的林业

40、印度独创的社区林业发展模式:----联合森林管理

41、森林认证=森林可持续认证: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森林可持续利用的工具,包括森林经营认证和产销监管链认证。

目标:1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森林生产力,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2保证林产品的市场准入。特点:(1)认证需求的自愿性(2)认证基础的市场性(3)认证利益方的参与性(4)认证过程的透明性(5)认证结果的公正性(6)认证机构的独立性

42、高保护价值森林----指由于其具有很高的环境、社会经济基础、生物多样性或景观价值而具有显著和关键重要性的森林。

43、林产品----用于商品交换的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的木材及其制品、林化产品、林副产品以及与森林生态服务业、森林旅游业和其他森林服务业务相关的服务项目。

44、一般林产品市场的特点:(1)供给约束(2)木材产品供给的地域性(3)木材价格对供求的影响速度和强度较低(4)需求的多样性和广泛(5)林产品商业标准化程度低。中国林产品市场的特点:(1)供求约束突出(2)资源供给的地域性强(3)计划体制和市场机制同时发挥作用(4)林产品市场管理分散(5)替代产业发展迅速(6)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

45、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的途径有哪些(1)加快森林培育;(2)大力发展人造板产业;(3)适量进口木材和其他林产品;(4)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木材加工出材率;(5)做好木材的防护、替代和节约。

46、影响木材供给因素:(1)资源状况;(2)木材生长状况;(3)生产成本;(4)流通领域存量;(5)市场需求量;(6)市场价格水平;(7)国际林产品产量;(8)对未来的预测

47、中国主要林产品贸易特点(1)林产品贸易基本上属于单向补缺型贸易;(2)林产品进口数量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上升;(3)林产品进口品种、进口渠道多元化发展;(4)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5)形成一批具有优势的林产品。

48、森林旅游的经济学特点(1)综合性和关联性强(2)敏感性(3)垄断性和竞争性共存

49、综合性林业企业生产过程(1)营林生产(2)木材采运生产(3)木材机械加工(4)林产品化学加工(5)多种经营

50、林业生产过程的特点(1)生产过程的多样性(2)生产过程的周期长短不一(3)营林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不一致性(4)生产过程地域分散性(5)生产过程效益的二重性51、林业生产的所固有的特点对林业企业有哪些要求(1)资源的有限性和生产的长期性,要求企业管理树立长远的观点;(2)林业生产的综合性,要求注意整个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3)林区资源的多样性,要求合理安排企业内的生产结构,注意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4)森林功能、效益的多样性,要求林业企业与其他相邻部门和企业保持协调,共同为林业生产发展作贡献5)林业生产的分散性和季节性,要求合理组织其生产过程。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的整理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20分) 1. 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活动要受到生态系统的容量的限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两个系统彼此时应,那么就能达到生态经济平衡的结果,如果两个系统彼此冲突,那么就可能出现生态经济失衡的状态;人类社会有可能通过认识生态经济系统,是自身的经济活动水平保持一个适当的“度”,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3. 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 4.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5. 生态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则为指导,遵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规律,运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林业综合集约经营,以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提高林业的综合生产力,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同步发挥,生态经济效益最高的生态经济型林业。 6. 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方式,高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工业模式。 7. 生态需求:所谓的生态需要,就是人类为了获得包括维持可持续生存和满足发展需要等方面内容在内的最大福利而产生的对生态产品的需要。 8.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用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9.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10. 生态价值:是指哲学上“价值一般”的特殊体现,包括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主客体关系上的伦理判断,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系统功能判断。 11. 生态产品:所谓生态产品,就是有利于(至少无害于)生态环境和身心健康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食用油价格波动 一、影响食用油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一)食用油的供应情况 1.食用油加工原料(如大豆、花生、玉米、菜籽等)供应量 食用油作为油作粮食加工的下游产品,其供应量的多寡直接决定着食用油的供应量,正常情况下,油作粮食供应量的增加必然导致食用油供应量的增加。这些油作粮食的来源主要分为国产和进口两种,两类的供应量都影响食用油的供应。 2.食用油产量 食用油当期产量是一个变量,它受制于油作粮食供应量、压榨收益、生产成本等因素。一般来讲,产量与价格之间存在明显的反向关系,产量增加价格相对较低,产量减少价格相对较高。 3.食用油进出口量 食用油进口量的变化对国内食用油价格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4.食用油库存 食用油库存是构成供应量的重要部分,库存量的多少体现着供应量的紧张程度。在多数情况下,库存短缺则价格上涨,库存充裕则价格下降。但由于食用油具有不易长期保存的特点,一旦库存增加,价格往往会走低。 (二)食用油的消费情况 1.国内需求情况 2.餐饮行业景气状况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外就餐的人数不断增加,餐饮行业的景气状况对食用油需求明显非常明显。 (三)相关商品、替代商品的价格 1.油作粮食的价格

用于榨油粮食的价格高低直接影响食用油的生产成本。如现在的豆油,许多大型压榨企业选择进口大豆作为加工原料,使得进口大豆的压榨数量远远超过国产大豆的压榨数量。从而使豆油价格原来越多地收到进口大豆价格的影响。 2.替代品的价格 食用油种类繁多,豆油、菜籽油、棕榈油、花生油等等,相互之间价格都存在一定的互相影响。 (四)农业、贸易和食品政策的影响 1.农业政策 国家的农业政策往往会影响农民对种植品种的选择。 2.进出口贸易政策 如关税的征收等。 3.食品政策 如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健康影响等。 二、政府出台限价令的原因是为了稳定食用油的价格。但是实施之后的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限价令在市场经济下,并不是稳定物价的良方。 三、博弈关系: 在上游产品普遍上涨的情况下,食用油的单方面现价,已经构成对市场公平的妨碍。现在,一些油企的利润已经出现严重的倒挂,一些无法享受补贴的企业和一些小型企业已经处于濒临倒闭的状态。如果这时还义无反顾地将限价令进行到底,那么食用油市场一定会萎缩。食用油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只要没有串通涨价,没有操作市场的行为,政府就应该尊重市场规律,不做过多的参与。因为不理智的管制,只会越管越乱,越管越槽。从以往的经验看,任何的占时限价,都只不过是推迟涨价时间的行为。

2016年暨南大学828管理学与微观经济学考试大纲-参考书-真题-答题技巧

2016年暨南大学828管理学与微观经济学考试大纲-参考书-真题-答 题技巧(8-02) 暨南大学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管理学与微观经济学大纲 (适用于企业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财务管理及国际商务专业) (2015年6月)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管理学原理75分(50%) 微观经济学75分(50%) 管理学部分 I.考查目标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学习者能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 Ⅱ.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15分 判断题10分 论述题30分 案例20分 III.考查范围 一、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考试内容】 (一)管理的历史背景:解释为什么学习管理的历史很重要;确认20世纪以前管理理论

的主要贡献者。 (二)科学管理:描述弗雷德里克?W?泰罗和吉尔布雷思夫妇的重要贡献;解释当今的管理者如何应用科学管理。 (三)一般行政管理理论:讨论法约尔的14个管理原则;描述马克斯?韦伯对一般行政管理理论的贡献;解释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四)管理的数量方法:解释数量方法对管理领域的贡献;讨论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数量方法。 (五)理解组织的行为:描述组织行为的早期支持者的贡献;解释霍桑研究对管理领域的贡献;讨论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行为方法。 (六)系统观点与权变理论:理解系统观点与权变理论;解释权变理论与早期管理理论的差别。 【重点与难点】 科学管理,一般行政管理理论,霍桑研究与组织行为。 二、管理与组织概述 【考试内容】 (一)谁是管理者:解释管理者和非管理雇员的区别;讨论如何在组织中对管理者进行分类。 (二)什么是管理:定义管理;解释为什么效率和效果对管理者很重要。 (三)管理者做什么:描述管理的四种职能;解释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理论;描述卡茨的三项基本管理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重要性是如何随管理层次变化的。 (四)什么是组织:描述组织的特征;解释组织的概念是如何变化的。 (五)组织文化:讨论强文化对组织和管理者的影响;解释组织文化的来源以及如何延续组织文化;描述如何将组织文化传递给雇员。 (六)环境:描述具体环境和一般环境的要素;讨论环境不确定性的两个维度;确认最一般的组织利益相关者;理解全球环境。 (七)什么是社会责任:比较有关社会责任的古典观点和社会经济学观点;区别社会义务、社会响应和社会责任,管理的绿色化。

林业经济学

森林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林业部门生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例如分配,交换和消费)以及经济关系发展运动的规律和应用的学科。 林业经济是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属于部门经济学科。它与林业技术科学一起形成了林业科学体系。当前的林业经济学模型建立在可持续木材利用系统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上,存在许多局限性。 可持续森林管理(SFM)系统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与木材的可持续利用不同。因此,可持续森林管理经济学将基于多重均衡经济学和消费者偏好理论。其中,消费者偏好理论考虑了个人的复杂性,环境的特殊性,偏好的动态,需求的差异和需求的层次。鉴于可持续森林管理的内在要求,有必要扩大当今社会的林业经济学领域。 随着林业生产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林业经济学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其分支机构因国家而异。它们通常包括林业经济学概论,森林工业经济学,林业管理经济学,林业经济史,林业法律法规,林业管理科学,林业统计,林业会计以及其他边际学科,例如林业技术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森林学。资源经济学,林业经济地理等。

林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于19世纪诞生于瑞典。当时,欧洲林业商品经济发展迅猛。由于以森林为商品木材采伐和林产品原料的基础,因此有必要计算成本和收益并预测市场,以促进林业经济研究并逐步形成林业经济学原理。。20世纪初,产生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著作,例如Patterson(1912)的瑞典林业和Hamilton(1915)的瑞典森林经济对策。随着林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改善林业管理,加强管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以促进林业经济学的深入和广度发展。有许多工作,例如林业管理,林业经济学和组织,木材税收和木材流通。在欧美,在亚洲成立了以德国为代表的森林可持续管理与利用学院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可持续管理与保护学院。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研究了林业经济问题。例如,《礼记·月令》中写道:“孟春月禁止伐木。孟夏月不砍伐大树;旺季夏不砍伐大树。繁华,但人们被命令进入山上,种树,没有砍伐;在季节的秋天,植被是黄色的,但薪水是木炭的;在冬季中旬,白天很短,孟菲斯提到:“如果斧子随时间进入山林,木材将无法使用。”在公元前一世纪汉代司马迁撰写的《史志活志传》中,对人工林和经济林的人工管理进行了讨论。 在11世纪的宋代,陈竺的“通铺”讨论了种植桐树的经济利益,韩延之的“橙色记录”讨论了柑橘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在十四世纪的

林业经济学

1:林业发展:背景:全球环境问题(经济高速增长→外部负经济→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限制或禁止原木出口→林业的转变(森林分类经营、森林认证、碳循环)),市场经济问题(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变化、对林业需求变化,生活水平提高、林业与非林业水平拉大、发展林业产业、提高林业职工和林区人民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问题。 ②主要特征:林业的功能转化,林业的产业形态变化(被动式资源利用型—以资源定向培育基础的主动型资源生产、开发利用型),林业的政策性加强,区域化、国际化趋势,社会化趋势。F=(1+i)n P。③20字方针: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2:林业: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且持续经营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①特点:林业生产周期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林业生物性产品的自然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林业生产区域性、风险性和难预测性,培育初始森林活动经济依赖性,林业生产经济性产品与森林多种效益紧密结合。世界林业发展四阶段论:毁林开荒、盲目破坏森林,掠夺式采伐原始森林,片面发展林木采伐业,保护森林、节约木材、重视森林更新,从财力和物质技术上加强营林,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世界林业的主要经营类型:森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模式(德国),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法、澳),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模式(瑞、美)。 3:林业经济学:应用相关经济学及自然科学理论方法,结合林业经济活动特点,系统地研究林业生产经营一般规律,现阶段经济发展重要问题、林业内部及与外部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应用经济学。①特点:交叉性,实证性,复杂性。②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系统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相结合。③林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林业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林业,使落后的传统林业转化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基本内容:林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手段现代化(劳动资料和对象),经营管理现代化。标志:森林覆盖率,森林生产率,单位面积采伐量,木材利用率,林道密度,劳动生产率,林地生产率。④林业管理体制: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监督和调节的整个体系,是推动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的管理机制、管理机构和保证管理机构、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统一。⑤中国森林资源变化特点:总量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天然林稳步增加,人工林快速发展,森林采伐人工林比重继续上升。 4:林业生产要素:林地和森林资源,劳动力资源,林业资金,林业科技进步 5:林地和森林资源:①自然:林地资源:用于生产和再生产森林资源土地,是林业生产最基本生产资料,包括林地宜林疏林未成林造林地灌林地苗圃地等。林业生产最主要不可代替的基本生产资料。特点:面积有限,林地位置固定性和差别性,林地生产力只要使用得当可以不断提高。②经济:土地报酬递减现象,林地供给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地租收入公式:R=PQ -CQ-KtQ=(P-C-Kt) Q,C农产品生产费,Q产量,K距城市距离,t农产品运费率。③森林: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以乔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的总称。特征:可更新,繁殖力、生产力强,生产性和抗逆性强,不同用途的兼容性,林价变动的缓慢性。森林资源:林木、竹子和林地,以及林区范围内的动植物、微生物的总称。④森林资源再生产:森林不断培育,采伐利用为主体,同时培育、饲养林区动植物、微生物等周而复始的过程。途径:扩大森林面积,各类林地充分利用,提高森林经营强度,充分利用有林地,提高森林生产率和生态效益,森林资源管理,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增加森林生产量。 ⑦林业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森林资源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内涵型,外延型)。⑧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⑨森林资源评价:森林资源提供林产品和生态功能的能力为中心量和质的估计和计算,同时揭示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一)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一) 由于经济管理一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所以许多人误码以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大同小异。事实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区别是有很大区别的两门学科。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经常学和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人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都是行为主体,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不研究每一个具体的、各不相同的人;而是根据各自的学科目的和研究对象,基于人们的一般的普遍的行为特点,对人作抽象化、概念化的假定,以便于分析。这样得出的对人的认识就是行为主体的基本假定,这种基本假定是进一步分析的基本前提。因此对行为主体的不同认为或假定导致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根本区别。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对行为主体假定的表现在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和相互关系两方面。 一、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区别 对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抽象化认识形成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经济学和管理学有不同的派别,在经济学和管理学各自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对人性假设的认识也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辞只是大同小异,而两门学科之间却有很大的区别。 (一)经济学的人性假设 经济学以节约成本、扩大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考虑规则的合理性,只能从大多数的一般行为出发进行分析,所以假定人是经济人(EconomicMan)、理性人(RationalMan),或者是具有机会主义(Opportunism)倾向的人。 经济人的行为决策从自己的经济利益了出发,通过收益与成本的比较使其净收益最大化。当然,讲到最大化时都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尽可能大,而不是无限大,即最大化是条件极值。理性人的基本倾向与经济人一致,只是把经济利益扩大到综合利益和长期利益。如暂时的奉献是为了长远利益或心理上和声望上的满足。但是,经济学同时也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而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和客观性,因而是衡量交易对象的价值和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难以替代的尺度。所以综合利益的基础当然是经济利益,其衡量尺度也多用市场交易价值。因此。经济学的行为就是理性的行为,理性的行为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经济人假设借助于可计量的货币作尺度,特别有利于定量化分析或模型化,但经济人的假定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的目标,而不是为了计量和模型化,这可从较少使用定量分析和模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经济也挖于假定人是经济这一事实中得到证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性假定,但隐含着经济人的假设。因为马克思把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把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决定因素,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欲作为其理论前提。无疑,马克思是把行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前提的,只是这一前提在分析抽象规律和资本家的行为特点时强调的多;而在分析工人的行为特点时强调的少。新制度经济学仍然认为人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特征,只是对行为的理性程度颇有微词,认为人只具有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但是他们认为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总想搭便车(FreeRider)。机会主义就是不仅追求自身利益,而且想方设法用诡计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尽管不一定所有的行为主体都表现为明显的机会主义,但很难肯定哪些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更小。显然,新制度经济学在否定完全理性的同时却更强调追求经济利益及其手段。从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来看,这与经济人假设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二)管理学人性假设 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和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以对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坚守着经济人(机会主义)假设,而管理学却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于低级需要,因而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早已超越了经济人假设,而有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沿着这一方向,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

经济管理学案例

案例一:三星电子与现代电子正在削减芯片生产 罗宾斯是pc方案解决公司的ceo,在他的办公桌上的《华尔街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该文章援引了韩国两个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三星电子公司和现代电子公司主管人员的话——他们将可能停产内存一个星期,该文接着说另一家大型半导体制造商LG 也有可能跟着暂停生产,而这三家芯片制造商生产的半导体芯片占世界总产量的30% Pc方案解决有限公司是一个小型的但正在快速发展的公司,其主导业务是组装个人电脑并在竞争激烈的“克隆计算机”市场上销售。该公司去年的增长率为100%现在他正在面试的大学毕业生,以期望员工数量增加一倍。 看完这篇文章后,罗宾斯给几个业务伙伴打电话询问有关情况,这是这篇文章所提到的信息是否正确,结果令人满意,该消息确实无误,接着,他便打电话给人事部主任,你认为他们会讨论些什么? 从案例资料看,PC方案解决公司,它是一个小型的但正在快速发展的公司,公司去年的增长率为100%,原计划新招一批大学毕业生,使员工数量增加一倍。按照规模经济的原理,使销售增长一倍,其投入应当小于这个比例。从一个公司的人员结构来看,行政人员没有必跟着销量同比例增长,因此这个是不合理的。 再来看一下外部环境,三星,现代和LG停产一个星期,因为此三家的半导体芯片占世界总产量的30%,虽然市场具有滞后性,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意味着总供给减少,必然导致PC方案解决公司得不到充足的货源,因此增加100%的员工,产能也未必增加100%。 最后,因为企业的逐利的特点,三家芯片制造商停产一周的目的很明显。按照供给价格曲线,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供给量减少的情况下,芯片价格必然上升。 PC方案解决公司如果采用的是成本利润法定价模型,那么期产品价格增长率,必然会高于芯片价格的增长率。假定利润为10%,成本上升10%,那么价格增长为(1+10%)(1+10%)-1*(1+10%)=11%; 在价格上涨11%的前提下,PC公司要达到业绩增长100%,根据价格供给模型,其销量只需要增长:200%/111%-1=80.18%。再因此,PC方案解决公司更没有必要增加100%的员工。根据以上三点,我推测罗宾斯给人事部主任的电话讨论的是新增人员的部门及规模,因增加员工所增加的成本以及创造的利润。 案例二迪斯尼免费米老鼠 沃特·迪斯尼世界主题公园给参观者提供很多品种的门票选择,对这些门票选择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门票都有包括一次固定入场费,并且允许消费者不需要花其他费用就可以任意乘坐米老鼠。例如,如果消费者花42美元购买一张1天/1个公园的门票,那么消费者在某1天可以无限次数的进入该公园。同样,如果购买一套通票的话,那么在5天时间内,该票的持有者可以无限制地进入4个迪斯尼主题公园,并且可以免费试用迪斯尼交通系统。如果迪斯尼向参观则收取交通费用,也就是说,参观者每次乘坐米老鼠或迪斯尼的交通工具都必须支付7美元的话,那么迪斯尼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吗? 参观者每次乘坐米老鼠或作用迪斯尼的交通工具都必须支付7美元的话,由于市场的滞后性迪斯尼或许能在短时间能得到更大的利润,但从长久看并不然。 1.迪斯尼乐园的门票除用餐、购买纪念品等,园内游乐设施无需再次购票。这就说明迪斯尼在各个游乐设施和园内交通等定价时做了一个捆绑销售。引用课件中麦当劳汉堡、薯条的教案,可以看出捆绑销售的获利大于单独销售之和。 2.根据价格弹性公式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ε= -(△Q/Q)/(△P/P)= -(P×dQ)/(Q×dP)。

林业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内容 绪论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林业经济学的定义 (二)、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三)、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林业的概念 (四)、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释林业与国民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五)、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林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 (一)、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四、教学难点 林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五、详细、具体的教学内容 (一)、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的发展历程 普通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一般选择规律、贸易活动的规律和整体经济运行规律。 经济学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研究对象具有稀缺和效用属性,并且产生了生产和再生产的社会需要。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文献中已有关于林业经济活动的记载;但作为一门独立的林业经济科学,则是在资本主义林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林业经济学在欧洲的发展始于(森林经理学和)林政学。 19世纪以前森林资源作为一般的生产、生活资料,具有效用性,但相对当时的资源量,稀缺性不明显,没有产生独立的林业经济学科。工业革命后,森林资源成为了重要的生产要素,相对社会需求,稀缺性明显化。产生了以木材永续利用为核心的林业经济学,主要任务是探寻最优的经营方式,实现木材的最大持久收获。 这一时期还开始运用宏观法律手段对林业生产经营进行管理。如国家森林令的出现,18世纪法国《森林管理法》,1791年公布《森林法》,1827年《森林法》,19世纪后各国先后

制定《森林法》。 这一时期的林业经济学研究严格来说,属于经济学中生产理论部分和宏观管理政策内容,称之为林业经营学、经理学、政策学较为准确。依据林学(生物学属性)知识和理论,应用于木材生产,解决永续生产的实际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国家对森林的管理。对森林资源的经济学属性和直接的经济学问题研究较少,这和当时主流经济学基础薄弱的客观环境有关。以后传入日本,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而突破了林政学研究的范围。 1920年法国于费尔的《林业经济》专著问世,1945年后日本、美国、苏联等国也都出版了林业经济学著作。日本的研究涉及林政、林业经营、林业会计、林业经济史、木材市场、林业计量经济学等。美国的林业经济学除研究木材采运经济、木材市场经济外,还重视对森林永续利用和森林多种效益的研究,建立了森林资源经济学等。 进入20世纪后,人们在以木材生产为核心的同时,开始对森林的社会、生态效益给予更多的关注。运用新古典主义的理论研究林业经济活动。研究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对林业经济活动的影响。研究森林资源、林业生产活动的特殊经济属性,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林业生产活动和森林资源(如林业生产要素、林业经济活动特殊会计核算、融资、保险)的特殊经济属性,实现林业经济活动各个阶段(营林、采伐、集材、加工造材、林产品贸易)收益的最大化,同时考虑其社会、生态效益,最终实现综合收益的最大化(森林资源的价值构成、林业保护项目的投入产出研究等)。美国林业经济学研究是代表。欧洲经济发达国家的林业经济学研究也是沿袭的这条发展道路。但二战后,随着德国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发展,再加上德国一直有重视林业的历史传统和对林业生态、社会需求的增长,德国开始研究国家预算制林业经营管理问题。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中国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建立,依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现代林业科学理论,服务国家林业部门行政和计划管理的需要,形成了另一种林业经济学体系,主要研究林业所有制、林业经济结构和以计划为主国家管理林业的理论和方法。 上述两种研究方向,构成了完善型的林业经济学体系。与此同时,非洲、大洋州和亚太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为解决本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与林业有关的经济、社会问题,借鉴其他国家的林业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解释、解决本国的特殊林业社会、经济问题,形成一些特殊、专门的专题研究成果,构成了这些国家林业经济学研究内容。但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内容结构,属于不完善型的林业经济学体系。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一

案例分析一:毒品一直是近些年来,政府、社会头疼的重大问题。对于如何杜绝毒品对社会的危害,政府部门一直不浅余力地在打击,然而此问题总是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对此,有经济学家提出,对毒品交易征收重税,希冀以市场的力量来控制它。谈谈你对该问题看法。 提及毒品,一般然都“谈毒色变”,毒品作为数恶之源,引发了一些列社会、经济问题。为此,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予以打击。毋庸置疑,政府对毒品采取的行动自然比毒品放任自流的交易对公众更有益处。但是,采取何种方式确实令人争论不休的问题。目前,大体上各国采用立法明令禁止毒品交易,通过暴力手段强制实施也是取得一定效果。是否存在一个更理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阻止此类交易的发生了?征收高额税是一个很好的设想。 首先,毒品作为一种商品具备商品的共性。即在其自身价值基础上由供求关系决定,同时它还有自身特殊性,它的消费者消费后及易上瘾,这造成毒品需求接近无弹性。在单纯的管制措施中,对毒贩、毒品的交易打击,实际上是限制商品的供给,迫使毒品的供给量向零无限贴近。从而达到毒品的社会交易量下降最终降低毒品的危害。与此同时,毒品的供应商将政府对其打击造成的损失算入了商品的成本,相应地大大提高了毒品的售价,以确保在无管制状态下同样更高的利润率。作为毒品需求方吸毒者,由于需求接近无弹性,使得供方成本转嫁基本能完全实现。于是,我们遗憾地看到毒品受害者成为管制带来高价的实际承担者。 P Q D S ” S

通过经济学供求原理我们可知:政府打击限制供应属于非价格因素,减少供应(S),需求曲线向外移动至(S”);而需求不变(D),均衡价格上涨。 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了使毒品合法化解决之道,从理性选择的角度出发,利用供求关系分析需求以及价格影响。亿万富豪索罗斯就是贝克尔教授死心塌地的支持者。他们的依据是:由于瘾君子们的毒瘾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很小;毒品的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因而政府的禁毒措施加大了贩毒的成本,而贩毒者则会将成本转嫁到购买者身上。其结果是,吸毒者为毒品支出的总货币量提高了,于是,那些以非法途径获取钱财购买毒品的吸毒者就会变本加厉地犯罪。所以该观点认为,毒品的合法化可以使毒品降价,减少贩毒成本,而吸毒者的财务负担也会明显减轻,他们就不用为了买毒品而沦为妓女或掠夺他人财物、盗用公款了。 另外,毒品合法化以后,由于吸毒而助长的艾滋病传播问题也就会消失,人们不用再偷偷摸摸地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了;发给缉毒人员的工资也可以投入到帮助戒毒上;对毒品交易课重税,所得收入还有助于解决各级政府的预算问题;政府可以将精力集中在严惩卖毒品给青少年的案件上。 根据贝克尔教授的分析,似乎毒品合法化的确是在可行的解决方案中最好的一个。但实际上在他的观点里,他一直未提到过人们的道德防线问题。对于以贝克尔教授为首的毒品合法化支持者考虑了吸毒人的利害关系,但是毒品合法化后所影响的不仅仅是瘾君子,还有广大社会群众。不能简单地认为毒品合法化能解决当下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为它还会产生其他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毒品合法化以后,不仅毒品的价格大大降低,而且原本限制人们不敢跨越雷区的道德防线也随之消失,那么普通人购买和使用毒品的可能性将大幅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问答、简答题.doc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二、1、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2、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 ?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三、1、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 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 ?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 ?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 四、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2、公共物品: 3、宏观调控: 五、如何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 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3)粮食援助补贴。(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10)地区发展补贴 六、1、可持续发展:①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②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应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2、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以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 3、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对现代“石油农业”模式的反思 ?首先,石油农业的高能耗是极不经济的。 ?其次,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第三,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②以持续性技术为动力。③以经济可 持续性为主导。④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 第七章农业自然资源

暨南大学2017考研真题之828管理学与微观经济学

暨南大学2017考研真题之828管理学与微观经济学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卷)上,写在本试题上一律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金属制品向塑料制品发展,反映了环境中哪一方面因素的变化()。 A.经济的 B.自然的 C.文化的 D.技术的 2. 企业更愿意将()作为企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A.有形资源B.无形资源 C.流量资源D.短周期资源 3. 越是组织的上层主管人员,所做出的决策越倾向于()。 A.战略的、常规的、肯定的 B.战术的、非常规的、风险的 C.战略的、非常规的、风险的 D.战略的、非常规的、肯定的 4. 一位生产照相机的企业的总经理说:“我们生产的是照相机,销售的是人们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他的讲话体现了:() A.企业对利润的追求 B.企业的社会责任C.企业的使命 D.企业的经营手段 5. 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被称为“数字化”的规划,这种计划就是( ). A.专题计划 B.专项计划 C.预算 D.数量计划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对打√,错打×) 1. 麦戈雷格的X理论就是我们常说的“性本善”。() 2. 不同行业中及不同的组织内部专业特点差别显著,很难说管理活动有什么共性。() 3. 管理工作内容越多,管理幅度就应越小() 4. 组织绩效与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无关。() 5. 人际技能对所有的管理者同等重要。()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为什么说“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 简单结构何时可以成为一种理想的组织设计? 四、案例分析(20分) 保罗在1971年从美国中西部的一所名牌大学拿到会计专业的学士学位后,到一家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芝加哥办公处工作,由此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9年后,他成了该公司的一名最年轻的合伙人。公司执行委员会发现了他的领导潜能和进取心,遂在1983年指派他到纽约的郊区开办了一个新的办事处。其工作最主要的是审计,这要求有关人员具有高程度的判断力和自我控制力。他主张工作人员间要以名字直接称呼,并鼓励下属人员参与决策制定。对长期的目标和指标,每个人都很了解,但实现这些目标的办法却是相当不明确的。办事处发展得很迅速。

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案例

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案例 清华同方员工股票期权计划 希望您对本案例中的企业发生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您的宝贵建议将提供给案例企业,来信请发: ?清华同方员工股票期权计划 中文摘要: 本案例主要讨论了员工股票期权计划在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上发挥的作用,深入分析了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本案例结合清华同方的实际,探讨了在中国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内外环境,对管理机构、参与范围、执行价格、期权股票来源、数量和分配方式等关键条款的设计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一般性的规律与方法。 关键字:股票期权计划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方案设计 Abstract Thecasemainlyfocuses onthe Employee Stock OptionPlan, its application in solving principal-agentproblem andits incentive to humancapital. The case also analyses the externalenvironment and internalconditions requiredwhen implementing stock optionplan.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singhuaTongfangCo. LTD andthe current circumstance in China,we discusses thekey items such as administrator,eligibleemployees, exerciseprice, thetotal number of shares grantedand allocation method,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generalrules applicable to designstock option plan. Key Words: Stock OptionPlanHuman CapitalIncentive mechanism Scheme Design ?2000年9月,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华同方")的董事会秘书正在忙碌地准备员工股票期权计划方案。尽管这一计划早在一年多前就开始酝酿,但员工股票期权计划对于清华同方真的必要吗?期权行权时的股票来源如何解决?到底要拿出多少股份用于股票期权计划?参与对象、行权价格等具体条款又怎么确定呢?尤其是这样的方案怎么才能获得各级主管部门认可,兼顾股东、管理层等各方面的利益呢?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一举一动更要考虑二级市场的反应。因此,清华同方的员工持股计划方案必须更加详细、

林业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 课堂笔记

绪论 什么是林业? 1、个体——树——木材 2、林子——林分——树种 树种: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经济林、特用林 经营分类:商品林、公益林(生态林) 林分调查因子: (1)林分的起源(实体林、萌生林;天然林、人工林) (2)树种:纯林、混交林 (3)平均年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4)平均直径:胸径1.3M处 (5)平均树高 (6)立地质量 (7)蓄积面积 林业的概念: 是从事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合理利用,从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并且能够持续经营森林资源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生产部门。 为什么林业是跨行业发展? (1)生物性的物质生产 (2)采伐、采集性的物质生产 (3)工业性的物质生产 (4)间接性的物质生产 (5)非物质性的生产 (6)为教育科研服务 如何认识林业 (1)依靠自然力利用林业 (2)依靠工业化利用林业 (3)多效利用林业 林业的特点: (1)周期性、自然性、再生性 (2)风险性 (3)效用多样性 (4)社会性 林业的根本问题 就是科学地、正确地处理好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关系 林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中的主要作用: 1、涉及人类生产、生活多种产品的物质生产系统 2、农业物质产品的保障和支持系统 3、人类生活环境的保障系统 4、全球生态平衡的维持系统 有关的重要经济指标和术语 (1)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面积 森林疏密度>0.2 天然林面积>0.1公顷人工林面积>0.067公顷 (2)林木蓄积量:是指森林面积上林木树干可能出材的材积总量

林木蓄积量=平均每株的材积量*单位面积上的平均株数*森林面积 (3)林业用地面积包括有林地、无林地 (4)林木生长量=年末蓄积量-年初蓄积量 (5)森林采伐量一年内实际砍伐森林的数量采伐面积采伐的蓄积量 (6)迹地:森林采伐或火烧后五年内未更新的土地 (7)郁闭度:树冠遮蔽土地的程度 郁闭度=遮蔽点/样本点总数 >0.7 茂密0.7> >0.2 中密<0.2 疏密 林业经济学的特点 交叉性实证性复杂性 林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林业经济研究包括三个子系统 森林资源系统林业生产经营系统森林生态环境系统 当前林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1、集体林林权改革 2、林业可持续发展 3、林业生态工程的研究 4、国有林区改革和发展 5、生态林业和社会林业 6、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7、分类经营 8、林业碳汇 林业碳汇:一般指从空气中消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 第一章中国林业发展简史 一、旧中国的林业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林业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林业(1949~1952) (二)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时期(1953~1957) 普遍造林、护林,合理采育,利用木材 (三)严重挫折时期(1958~1976) 1、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1958~1962) 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综合利用 2、国民经济调整巩固提高(1963~1965) 1961年国家颁布《关于研究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若干政策的规定》谁造谁有 3、文革十年(1966~1976) (四)恢复振兴时期的林业 1、转变林业经营思想 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 1979年恢复植树节 1981年全民义务造林条例 1993年中国特色林业

经济管理学案例大全

美国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新泽西的一家分工厂,过去曾因管理混乱,而差点倒闭。后来总公司派去了一位很能干的人物,在他到任后的第三大,就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偌大的厂房里,一道道流水线如同一道道屏障隔断了工人们之间的直接交流;机器的轰鸣声,试车线上滚动轴发生的噪音更使人们关于工作的信息交流越发难以实现。由于工厂濒临倒闭,过去的领导一个劲地要生产任务,而将大家一同聚餐、厂外共同娱乐时间压缩到了最低线。所有这些,使得员工们彼此谈心、交往的机会微乎其微,工厂的凄凉景象很快使他们工作的热情大减,人际关系的冷漠也使员工本来很坏的心情雪上加霜。组织内出现了混乱,人们口角不断,不必要的争议也开始增多,有的人还干脆就破罐破摔,工厂的情势每况愈下这才到总部去搬来救兵。 这位新任的管理者在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问题的根本之后,果断地决定以后员工的午餐费由厂里负担,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留下来聚餐,共渡难关。在员工看来,工厂可能到了最后关头,需要大干一番了,所以心甘情愿地努力工作,其实这位经理的真实意图就在于给员工们一个互相沟通了解的机会,以建立信任空间,使组织的人际关系有所改观。 在每天中午大家就餐时,经理还亲自在食堂的一角架起了烤肉架,免费为每位员工烤肉。一番辛苦没有白费,在那段日子,员工们餐桌上谈论的话题都是有关组织未来的走向的问题,大家纷纷献计献策,并就工作中的问题主动拿出来讨论,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这位经理的决定是有相当风险的。他冒着成本增加的危险拯救了企业不良的人际关系,使所有的成员又都回到了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去了。尽管机器的噪音还是不止,但已经挡不住人们内心深处的交流了。两个月后,企业业绩回转,5个月后,企业奇迹般的开始赢利了。这个企业至今还保持着这一传统,中午餐大家欢聚一堂,由经理亲自派送烤肉。 问:试用西方古典管理思想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位新经理做法的认识。 答:行为科学认为人不单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人的工作情绪又受社会及本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埃尔顿·梅奥“霍桑试验”表明:①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作为“社会人”,他们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还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和心理欲望的满足。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工作态度的改变,“士气”高低决定于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心理方面的欲望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士气”就越高,生产效率也越高。“士气”又于家庭、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③企业中实际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以感情为主要标准,如果管理者依据效率与成本的要求来进行管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那么两者之间必将发生矛盾,妨碍企业目标的实现。④企业领导要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士气,促进协作。由此可见,协调人与人关系,是企业管理者成功的关键。 找准结症。福特汽车公司新泽西分厂新经理上任后,就敏锐地发现了工厂生产效率不高的症结,员工交流沟通不畅、交流不够,冷酷的大机器车间环境使他们热情大减,员工关系更加冷漠,导致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混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绩效。 抓住要害。新经理并未直接将效率、成本原则作为首选策略,而是以“午餐”聚餐为切入点,为员工们提供彼此谈心、交往的机会,从而增进工厂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逐渐建立了人际信任,改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为大家达成工作共识奠定的基础。 提振士气。新经理以组织为家,提供免费午餐,亲自为员工烤肉,虽然成本有所增加,但他用真心换来了员工们的快乐和信任,使他们愿意敝开心扉,畅所欲言,献计献策,营造出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和谐工作氛围,有利于提升士气,提振工作激情,促进业绩显著回升,达成了绩效管理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