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生产进度、在制品等
在制品管理制度(5篇)
在制品管理制度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制度规寇了生产过程在制品的管理要求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在制品的管理2、管理内容2.1保管单位确定专人负责在制品的保管,严格按工艺要求保管好。
2.2建立定期盘点制度,每月和年终各一次,盘点清单一式三份,生产财务各一份,自留一份。
2.3半成品完工后,由各车间填写半成品入库单(一式三份),并检验员签证,半成品挂合格证,一份交半成品库,一份交技术科,自留一份,车间作为产品配套凭证和产品完工结算的依据。
2.4在生产过程中,确因生产计划需变更,生产科应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停止生产,如己生产,作为半成品库存待利用,不能利用的可改制。
2.5在生产传递中的半成品都必须有检验合格的标识、产品名称和数量,以便交接,在传递中,要注意工件质量,严禁乱丢乱扔,指定地点存放,注意文明整洁。
在制品管理制度(2)制品管理制度是指企业或组织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对制品进行规范管理的一套制度和程序。
制品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并满足客户的需求和要求。
制品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制品定义:明确制品的范围和标准,包括产品、半成品和原材料等。
2. 质量控制要求:设定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控制要求,包括外观、尺寸、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3. 过程控制:规定制品的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控制措施,包括工艺流程、设备运行参数、工艺参数等。
4. 物料管理:要求对从供应商到制造车间的物料进行合理的管理,包括采购合同、进货检验、供应商评估等。
5. 检测与测试:制定制品质量检测与测试的标准和方法,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6. 记录与追踪:要求对制品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数据和信息进行记录和追踪,以便后续的追溯和问题排查。
7. 不合格品处理:规定对不合格制品的处理方法和程序,包括报废、返修、重新加工等。
8. 改进与纠正措施:建立不断改进和纠正措施的机制,以提高制品管理的效果和质量水平。
制品管理制度的落实需要组织中相关岗位的人员全面理解并严格执行,且需要进行定期的内部审核和外部认证。
生产作业控制--中级经济师考试辅导《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第四章第四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职业培训教育网职业人的网上家园中级经济师考试辅导《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第四章第四节讲义生产作业控制生产作业控制是在生产计划执行过程中,为保证生产作业计划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监督、检查、调度和调节。
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完成生产作业计划所规定的产品产量和交货期限指标。
广义上生产作业控制通常包括生产进度控制、在制品控制、库存控制、生产调度等。
一、生产进度控制(熟悉)(一)生产进度控制概述生产进度控制是生产控制的基本方面,其任务是按照已经制订出的作业计划,检查各种零部件的投入和产出时间、数量以及产品和生产过程配套性,保证生产过程平衡进行并准时产出。
进度管理的目标是准时生产,即只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品种生产需要的数量,既要保证交货期,又要保持和调整生产速度。
为此,必须自始至终掌握各种零部件的投入产出时间、数量以及配套性。
(二)生产进度控制目的生产进度控制的目的在于依据生产作业计划,检查零部件的投入和出产数量、出产时间和配套性,保证产品能准时装配出厂。
(三)生产进度控制的内容(掌握)生产控制的核心在于进度管理,生产进度控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投入进度控制、工序进度控制和出产进度控制。
其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分配作业、测定差距、处理差距、提出报告等。
1.投入进度控制。
投入进度控制是指在产品生产中对产成品的投入日期、数量,及对原材料、零部件投入提前期的控制。
投入进度是进度控制第一环节。
2.工序进度控制。
工序进度控制是指在生产中对每道工序上的加工进度控制。
3.出产进度控制。
出产进度控制是指对成品的出产日期、出产数量的控制。
更广泛的考虑,还可以包括对产品的配套控制和品种出产均衡性的控制。
二、在制品控制(掌握)(一)在制品概念所谓在制品是指从原材料、外购件等投入生产起到经检验合格入库之前,存在于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零部件和产品。
通常根据所处的不同工艺阶段,把在制品分为毛坯、半成品、入库前成品和车间在制品。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一、引言在制品是指在车间生产过程中,已经投入生产但尚未完成最终产品的零部件、半成品等。
有效的在制品管理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车间在制品的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二、在制品管理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1、确保在制品的数量、质量和进度符合生产计划的要求。
2、减少在制品的积压和浪费,提高资金利用率。
3、保证在制品的流转顺畅,缩短生产周期。
(二)原则1、计划性原则:根据生产计划,合理安排在制品的生产和流转。
2、标准化原则:制定统一的在制品管理标准和流程,确保管理的规范化。
3、及时性原则:及时掌握在制品的状态和信息,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4、准确性原则:保证在制品的数量、质量等数据准确无误。
三、在制品的标识与分类(一)标识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对在制品进行明确的标识。
标识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型号、批次、工序、数量等。
标识应清晰、牢固,不易脱落或损坏。
(二)分类1、按照产品型号分类:将不同型号的在制品分别存放和管理。
2、按照生产工序分类:根据在制品所处的生产工序,将其划分到相应的区域。
3、按照质量状态分类:分为合格、不合格、待检等不同质量状态的在制品,分别进行管理。
四、在制品的存储与保管(一)存储区域规划合理划分在制品的存储区域,设置专门的货架、托盘等存放设施。
存储区域应保持干燥、通风、清洁,具备防火、防潮、防盗等措施。
(二)存放要求在制品应按照分类要求整齐存放,不得随意堆放或倒置。
对于易损、易变形的在制品,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三)定期盘点定期对在制品进行盘点,核对数量和质量,确保账物相符。
盘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
五、在制品的流转管理(一)领料与投料生产班组根据生产计划和工单,到仓库领取原材料和零部件,并按照规定的工艺要求进行投料生产。
领料和投料过程应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流程和标准。
(二)工序间流转在制品在各工序间的流转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通过传递单、流程卡等方式进行交接。
生产作业计划进度控制
生产作业计划进度控制生产作业计划的进度控制是保障生产过程顺利进行、及时交付产品的重要环节。
通过有效的计划和控制,可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序进行,避免延误和资源浪费。
本文将介绍生产作业计划进度控制的重要性、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法。
重要性生产作业计划进度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产环境中,如果没有有效的进度控制,就会导致生产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影响产品交付时间,甚至可能出现生产线空闲或过载的情况。
通过严格的进度控制,可以有效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目标生产作业计划进度控制的主要目标是保证生产任务按时完成,确保产品按要求交付客户。
具体来说,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明确任务、时间和资源要求•监控生产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调整计划,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协调一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主要内容生产作业计划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生产计划: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能力和资源情况,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明确任务分解、工序安排、人员配备等内容,确保生产过程的有序进行。
2.设置进度目标:根据生产计划制定进度目标,设定关键节点和阶段性目标,明确时间节点和量化指标,为后续的进度控制提供基准。
3.监控生产进度:实时监控生产进度,比对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及时发现偏差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4.调整计划:根据监控结果,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灵活应对变化,确保生产任务按时完成。
5.沟通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协作机制,提高团队合作效率,保障生产计划的顺利执行。
实施方法为了有效实施生产作业计划进度控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制定标准作业流程:建立标准作业流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流程,规范生产作业过程,避免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
2.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计划的自动化编制、进度的实时监控、数据的分析统计等功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生产日进度管理制度
生产日进度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生产日进度按时完成,保证产品质量和交货周期;本制度旨在规范生产日进度管理,明确生产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生产日进度管理的基本要求1. 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对生产日进度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督促;2. 制定合理的生产日进度计划,实行生产日进度管控;3. 注重生产日进度实时监控,及时调整生产方案;4. 做好生产环节的协调,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作;5. 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提高生产日进度管理水平。
三、生产日进度管理的具体措施1. 制定生产日进度计划生产日进度计划是生产管理的重要工具,要根据订单量、设备情况、人员编制等因素制定生产日进度计划,确保生产进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 生产日进度管理每日早晨开会,生产主管与生产人员对前一日的生产日进度进行评估,分析进度完成情况,确定当天的生产日进度计划。
生产人员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按照生产日进度计划操作,确保生产任务按时完成。
3. 生产日进度监控生产主管要通过工作人员的汇报和现场查看,全面监控生产进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解决。
对于生产进度存在的延误、质量问题等情况,要及时报告领导,协调解决。
4. 生产日进度调整生产中可能会出现突发情况,需要灵活调整生产日进度计划。
生产主管要及时与相关部门协商,制定应急措施,保证生产任务不受影响。
5. 生产日进度总结每天结束时,生产主管要与生产人员进行生产日进度总结,分析当天的生产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做好记录。
根据总结结果,及时调整生产日进度计划,改进工作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四、生产日进度管理的责任和义务1. 生产主管要对本部门的生产日进度负责,确保生产任务按时完成;2. 生产人员要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按时完成生产任务;3. 品质部门要对产品质量负责,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4. 设备部门要对设备维护保养负责,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车间在制品的管理,规范在制品的流转、存储和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执行,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车间内所有在制品的管理,包括原材料投入生产后至成品入库前的所有中间产品。
三、职责分工1、生产部门负责在制品的生产加工,按照生产计划和工艺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在制品的质量和数量。
及时填写在制品流转单据,记录在制品的生产进度和状态。
2、质量部门负责在制品的质量检验,按照质量标准和检验规程进行检验,确保在制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对不合格的在制品提出处理意见,并监督处理过程。
3、仓库部门负责在制品的存储管理,按照规定的存储条件和要求进行存放,确保在制品的安全和完整。
做好在制品的出入库管理,核对在制品的数量和状态,办理相关手续。
4、计划部门负责制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在制品的生产进度和流转,确保生产计划的按时完成。
跟踪在制品的生产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协调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四、在制品的流转管理1、在制品的投入生产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从仓库领取原材料,并填写领料单。
领料单应注明原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批次等信息,经仓库部门审核无误后发放原材料。
2、在制品的生产加工生产部门按照工艺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加工,对在制品进行标识和编号,注明产品名称、规格、批次、生产日期等信息。
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在制品的质量,对不合格的在制品及时进行隔离和处理。
3、在制品的检验质量部门按照检验规程对在制品进行检验,填写检验报告。
检验合格的在制品,由质量部门加盖合格章,方可转入下一道工序;检验不合格的在制品,由质量部门提出处理意见,生产部门按照处理意见进行处理。
4、在制品的流转交接在制品在车间内流转时,应填写在制品流转单,注明在制品的名称、规格、数量、批次、流转工序等信息。
流转单应由交接双方签字确认,确保在制品的数量和状态准确无误。
五、在制品的存储管理1、存储区域的划分仓库部门应根据在制品的特点和要求,划分不同的存储区域,如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待检区等。
精益生产生产车间现场管理
精益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提升效率与品质的关键策略一、现场布局优化,提升空间利用率1. 合理规划生产线布局,减少物料搬运距离。
根据生产流程,将相关工序紧密排列,降低在制品的移动次数,提高生产效率。
2. 采用流线型设计,确保生产流程顺畅。
通过分析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环节,优化设备布局,使物料流动更加顺畅。
3. 创设整洁、有序的现场环境。
定期清理现场,消除不必要的物品,确保生产空间宽敞,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二、标准化作业,确保生产稳定性1. 制定详细的生产作业指导书,明确各工序操作规程。
让员工按照标准作业,减少人为失误,提高产品质量。
2. 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水平。
针对不同岗位需求,组织专业培训,提升员工技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品率。
3. 落实岗位责任制,强化员工责任心。
明确各岗位职责,确保每位员工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本职工作。
三、目视化管理,提高现场透明度1. 利用颜色、标识等手段,对现场进行分区、定置。
使员工一目了然,快速找到所需物品,提高工作效率。
2. 设立看板系统,实时展示生产进度、质量状况。
让员工了解生产现状,便于及时调整生产计划。
3. 建立异常反馈机制,鼓励员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目视化管理,让问题无处藏身,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四、持续改善,推动现场管理不断提升1. 开展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活动,激发员工潜能。
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优化生产流程。
2. 定期组织现场巡查,查找问题根源。
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落实整改。
3. 建立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将现场管理纳入日常工作中。
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升车间现场管理水平。
五、库存控制,减少浪费提高响应速度1. 实施准时制生产(JIT),减少在制品和成品库存。
通过精确的需求预测和订单管理,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
2. 推行看板管理系统,实现按需生产。
根据生产线的实际消耗情况,动态调整物料供应,避免过量生产。
3. 建立库存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生产作业计划进度控制
生产作业计划进度控制第一步是建立生产作业计划。
在这一阶段,制定明确的生产目标和计划,确定所需的资源和时间表。
确保生产计划符合实际情况,并与生产需求相适应。
第二步是监控生产进度。
这一步骤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以确保生产活动按计划进行。
可以通过使用生产计划软件或生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生产进度的跟踪和分析。
同时,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保证生产进度不受影响。
第三步是调整生产计划。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
如果出现生产延误或其他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调整,确保生产作业计划能够顺利进行。
最后一步是反馈和总结。
通过对生产作业计划的实施进行反馈和总结,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生产作业计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生产作业计划的进度控制,确保生产活动能够按时进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实现良好的生产成果。
生产作业计划进度控制是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关系着整个生产流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直接影响着最终产品的质量和交付时间。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何进行生产作业计划进度控制至关重要。
在生产作业计划进度控制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步骤来确保生产活动按照预定计划进行。
首先是建立生产作业计划,这一步骤需要精确地评估生产需求,确定生产目标和调配资源,并制定详细的时间表。
这需要充分考虑到生产线的布局、设备的利用率、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因素,确保生产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其次是监控生产进度。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实时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情况,包括设备的运行情况、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
通过监控,可以及时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和障碍,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生产进度不受影响,同时也可以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第三步是调整生产计划。
在实际生产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例如原材料供应延误、设备故障、人员调动等,这些都会对生产进度造成影响。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进行资源重新调配,确保生产活动能够按时进行。
库存成品,在制品排查及处理措施
库存成品,在制品排查及处理措施
库存成品和在制品是指生产企业存储的已经制造完成,但尚未销售的产品和正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
排查和处理这些产品的目的是确保它们符合质量标准,减少库存积压和减少损失。
以下是库存成品和在制品排查及处理的一些常见措施:
1. 定期盘点:定期进行库存成品和在制品的盘点,确认数量和质量是否与记录一致。
2. 质量检查:对库存成品和在制品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其达到质量标准。
如果发现有不合格产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废弃或重新制造。
3. 跟踪产品状态:跟踪在制品的生产进度,确保它们按计划进行,并及时识别和解决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4. 优化库存管理:通过合理的库存管理方法,减少库存积压和降低库存成本。
例如,采取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技术,通过有效的需求预测和订单管理来控制库存水平。
5. 销售促销活动:对库存成品进行销售促销活动,如打折、包装更新等手段,促进销售,减少库存积压。
6. 处理滞销产品:对于滞销的库存成品,可以采取降价销售、捐赠、退货或重新定位销售等措施,清理库存并减少损失。
7. 与供应商协调:与供应商共同协调生产计划,避免过度供应或供应不足的情况,减少在制品的积压。
8. 定期评估库存策略:定期评估库存策略的有效性,根据市场需求和销售趋势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制品和库存成品的排查及处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企业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管理措施,并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产品质量,以保持库存成品和在制品的合理水平。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车间在制品的管理,确保在制品的质量、数量和流转顺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车间所有在制品的生产、储存、运输和检验等环节。
三、定义在制品:指正在本车间各个工序加工、装配或暂存的产品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
四、在制品的生产管理1、生产计划车间主管根据订单需求和生产能力,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明确各工序的生产任务和时间节点。
生产计划应充分考虑在制品的库存情况,避免过度生产造成积压。
2、工艺控制各工序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工艺文件和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确保在制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工艺文件应明确在制品的加工工艺、检验标准和质量控制点。
3、生产进度跟踪班组长应实时跟踪本班组在制品的生产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车间主管定期检查生产进度,对未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的工序进行分析和调整。
五、在制品的储存管理1、储存区域划分车间应划分专门的在制品储存区域,包括原材料区、半成品区和成品区,并进行明确标识。
储存区域应保持整洁、干燥、通风,具备防火、防潮、防虫等措施。
2、储存方式在制品应分类存放,整齐摆放,便于查找和取用。
对于易损、易变形的在制品,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3、库存盘点定期对在制品进行库存盘点,确保账物相符。
发现库存差异应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
六、在制品的运输管理1、运输工具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如推车、吊车等,确保在制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运输工具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2、运输防护在制品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碰撞、划伤和掉落。
对于特殊在制品,如精密零部件,应采用专用的运输容器。
3、运输交接在制品在运输过程中的交接应明确责任,双方签字确认。
如有在制品损坏或丢失,应及时报告并处理。
七、在制品的检验管理1、检验标准制定明确的在制品检验标准,包括外观、尺寸、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检验标准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2、检验流程在制品在完成每道工序后,应进行自检和互检。
生产质量进度管理制度
生产质量进度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加强企业生产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生产进度,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该制度适用于我公司所有生产部门及相关人员,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
第二章生产质量管理1. 生产计划制定(1)生产部门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能力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确定产品规格、数量和交货期限。
(2)生产计划应经过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后,在生产部门公布执行。
(3)生产过程中如遇变更,应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确保生产进度不受影响。
2. 生产工艺管理(1)生产工艺应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相关规定,产品生产过程应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
(2)生产过程中发现工艺问题应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进行整改。
(3)对于新产品的生产工艺应制定专门的操作指导书,确保生产流程规范。
3. 质量管理(1)生产部门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如质量控制点、质量检验要求等。
(2)生产过程中如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应及时处理、追溯原因并进行整改。
(3)对于重要产品的质量控制应有专门的质量负责人,并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检测。
4. 进度管理(1)生产部门应根据生产计划制定详细的生产进度计划,做到有序进行,按时交货。
(2)生产过程中应进行进度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延误情况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3)生产进度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确保生产计划的执行。
第三章监督检查1. 内部检查(1)由生产部门建立内部检查制度,定期对生产质量和进度进行检查核查。
(2)检查结果应形成书面报告并上报领导,对存在的问题应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3)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按照责任追究制度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 外部检查(1)生产部门应接受相关部门和外部专业机构的监督检查,对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进行核查。
(2)对外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并报告检查结果给上级领导。
第四章管理制度1. 统一管理(1)生产部门应按照公司相关规定建立管理制度,统一管理生产过程。
(2)对于管理制度中的重要问题应明确责任人,并建立改进机制。
生产进度控制:流程、制度、办法、方案
生产进度控制 一、生产进度控制流程
二、生产进度控制制度
制度名称 生产进度控制制度 受控状态
部门 步骤
生产总监 工作总结与 改进
生产 计划 分解 与 执行
制定 进度 控制 措施
问题 分析 与 进度
生产部 生产车间 生产班组
否
调整进度
制定措施
是
发现问题
分解计划
执行计划
进度措施
汇总措施 审
确定进度措施
组织执行
执行
汇总问题
审
进度调整
执行 执行 开
结审
审
确定车间生产计
工作总结与 改进 审
工作 总结与 改进
三、进度信息收集办法
四、进度信息分析方案。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车间在制品的管理,规范在制品的流转、存储和控制,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车间内所有在制品的管理,包括原材料投入生产后尚未完成入库的产品。
三、在制品的定义与分类(一)在制品的定义在制品是指正在车间各生产工序加工的产品,以及已加工完毕但尚未检验或已检验但尚未入库的产品。
(二)在制品的分类1、按加工状态分类正在加工中的在制品等待加工的在制品检验中的在制品2、按产品性质分类自制件在制品外购件在制品外协件在制品四、在制品的流转管理(一)生产计划的下达生产部门根据销售订单和库存情况,制定生产计划,并下达给车间。
生产计划应明确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进度等要求。
(二)领料车间根据生产计划,向仓库领取原材料和零部件。
领料时应严格按照领料单的要求进行,核对数量和规格,确保无误。
(三)工序间流转1、在制品在各工序间的流转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以保证产品的生产周期和质量。
2、每道工序完成后,操作人员应填写工序流转卡,记录产品的加工数量、质量情况、操作人等信息,并随在制品一起流转到下一道工序。
3、下一道工序的操作人员在接收在制品时,应核对工序流转卡的内容,检查在制品的数量和质量,如有问题应及时向上一道工序反馈。
(四)检验1、设立专职检验人员,对在制品进行检验。
检验应按照检验标准和检验规程进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检验合格的在制品,检验人员应在工序流转卡上签字盖章,并注明检验日期和检验结果。
检验不合格的在制品,应贴上不合格标签,并注明不合格原因,按照不合格品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五)入库1、完成所有加工工序并检验合格的在制品,应及时办理入库手续。
入库时应填写入库单,注明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入库日期等信息。
2、仓库管理人员应核对入库单和在制品的数量、规格等信息,无误后办理入库手续,并将在制品存放在指定的位置。
五、在制品的存储管理(一)存储区域的划分车间应划分专门的在制品存储区域,根据在制品的种类、规格、批次等进行分类存放,做到标识清晰、摆放整齐、易于查找。
食品生产如何控制生产线存品
食品生产如何控制生产线存品
1.存品的定义
从材料投入制造开始,到成品生产出来,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停留在生产部门以及生产线上的制品,它们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部品、半成品、良品、不良品。
2.存品的管理
(1)部品的管理
部品是直接构成成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但是与零件不同的是部品不一定是零件,也可以是半成品或向其他公司外购的成品。
(2)半成品的管理
半成品又称工程内滞留品。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前一道工序的完成品就是下一道工序的半成品,半成品又分以下两种。
①同一生产线上半成品管理
如果是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工序间的数量准确性就要高于其他由于加工方式不同而需要分部门进行加工的半成品。
因此,在同一条生产线上部品、半成品的遗失情况较少,也容易管理。
②不同部门加工出来的半成品管理
不同部门加工出来的半成品,由于加工时间长,放置地点不同,经常会出现生产报表(统计资料)和实际的半成品数量不相符的情况。
因此,对部门间的半成品要准确记数、专人管理、定点存放(明确标示),而且要特别注意半成品的数量,不宜过多,只生产后道工序需要的数量即可,左右配对产品更要特别注意,要加强管理,避免左右产品数量相差太大。
(3)良品的管理
良品一般来说都比较好管理,但是生产现场常犯一个错误即“超量生产”。
当客户订单终止时,超量生产的部分就变成了垃圾。
因此,应依据订单要求的数量进行生产。
(4)不良品的管理
对那些被判别为不良品的制品一定要标示清楚其不良内容、数量,不良处要用红色箭头纸(红色油性笔)标示清楚,并要用红色专用容器摆放在指定的地方等待确认处理,切不可将不良品中途放置在车间的其他地方而转做其他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控制生产进度?
不同生产类型的投入出产进度控制的方法有所不同。
在大量生产条件下,投入出产进度控制的方法,一般可采用产量报告表同投入出产日历进度计划表(或轮班计划表)进行比较,控制每日投入出产进度、累计投入出产进度和一定日期内生产均衡性。
大量生产条件下的生产控制,除了控制投入出产进度外,还要对生产均衡程度进行控制。
衡量均衡生产的主要指标是生产均衡率。
生产均衡率也就是生产作业计划完成率。
它表示凡是按作业计划完成的视为均衡生产。
实际完成产量超计划仍按100%计算,均衡率最高水平是100%。
实现均衡生产最基本的要求,是所有生产环节都要完成生产作业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它是所有生产环节的均衡,绝不能单纯地把它看成是等量地出产成品。
在成批量生产条件下,产品品种多,零部件多,配套问题突出。
因此,一方面要控制投入、出产的提前期和生产周期;另一方面要控制品种、批量和成套性。
主要是依据投产计划、配套计划表、零部件日历出产进度表和加工路线单等来控制。
在单件生产条件下,投入出产进度控制,主要是根据生产周期综合进度表和加工路线单或单工序工票等,按订货所规定的日期,把主要工艺阶段的实际进度同计划进度进行比较,保证按规定日期进行交货。
如何控制工序进度?
工序进度控制的主要方法有:
1、采用加工路线单进行控制
加工路线单以零件为对象,按零件批别,一批开一张,包括零件的所有工序,从投料、加工、检验到入库为止的全部过程。
加工路线单随着零件,按工艺路线,在各工序顺序进行流转,每完成一道工序就送检登记,再送到下一道工序继续使用。
在这里,加工路线单是派工指令,是指导生产工人根据既定加工路线顺次加工的文件,同时,又是进行作业核算,控制零件生产进度,协调上下工序之间衔接配合,以及掌握在制品流转交接的手段。
2、采用单工序工票进行控制
单工序工票以工序对象,一序一票,一道工序加工完毕,工票就随工件的验收而收回,下道工序另开一张工票。
每完成一道工序,收回该工序工票后,即在台帐上登记,以台帐随时控制零件加工进度。
许多企业把单工序工票和加工路线单结合起来使用,即加工路线单留在工段、班组作在制品流转之用,再按工序给工人开单工序工票进行加工。
怎样管理在制品?
在制品包括车间在制品和半成品库的半成品,它们的管理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
1、车间内在制品流转和占用量的控制
车间在制品,是车间内正在加工制造、检验、运输和停放等待加工的制品。
要恰到好处地搞好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平衡衔接,要掌握在制品的物流和信息流,即对各个环节的在制品实物和账目进行控制。
2、半成品流转和占用量的控制
半成品是车间之间的在制品,通常存储在中间仓库(半成品库、零件库)。
控制的制度和方法主要有:
(1)严格执行半成品收发、储存和原始凭证、台帐、报表管理制度。
(2)建立半成品储备定额和生产成套性检查制度,定期检查半成品进出和库存的成套情况,注意掌握半成品数量变化情况,使其数量经常保持在定额水平。
(3)定期清点盘存,保证半成品账实相符。
3、物料搬运控制
所谓物料搬运控制,是指为提高物料流转、仓库储存、工业包装的作业效率所进行的控制工作。
物料搬运控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缩短物料搬运距离,减少或取消搬运。
(2)物料及时流转,减少在制品数量。
(3)逆向搬运最小化,保证合理利用空间和过道。
(4)缩短运输时间,使停工待料时间最小化。
(5)保证产品质量,减少搬运过程中的磕碰、损失和变质情况的发生。
为了做好物料搬运控制工作,生产主管要特别重视工作器具的作用,推行工作器具的合理化、标准化、定量化和省力化。
如何实施余力管理?
在生产进度计划编制阶段,虽然进行过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之间的平衡,但这种平衡毕竟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平衡。
在组织产生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新的不平衡,需要再组织和再平衡。
因此,余力管理是生产控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特别是在单件生产方式中(如:企业工装制造、维修备件生产等),常常由于突然的任务,需要对原来的进度计划进行变动和补充。
在这种情况下,掌握不同车间、不同设备的余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单件小批量生产情况下,可利用零件生产进度计划表的形式来掌握余力,既简单又方便。
生产有余力,即出现空闲情况时(正余力),就要采取提前计划进度和支援其他生产单位等调整措施,减少窝工。
在出现超负荷的情况时(负余力),可能延迟生产计划进度,就要采取调整班次、重新分配任务、利用外协等有效措施,加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