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方一二

合集下载

麻黄汤主症+【气阴两虚燥热型糖尿病】

麻黄汤主症+【气阴两虚燥热型糖尿病】

麻黄汤主症+【气阴两虚燥热型糖尿病】原创紫竹仙姑紫竹仙姑2022-10-01 15:33发表于陕西麻黄汤主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注:一两按10克,杏仁与麻黄等量)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馀如桂枝法将息。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麻黄辛温,开腠理而发汗;杏仁苦温,疏利肺气而治喘;桂枝辛甘温,协同麻黄,增强其发汗作用;甘草甘平,协和诸药,药虽四味,方义周匝。

本方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为太阳病表实证之主方。

汪昂曰:“麻黄中空,辛温气薄,肺家专药,而走太阳,能开腠散寒;桂枝辛温,能引营分之邪达于肌表;杏仁苦甘,能散寒而降气;甘草甘平,发散而和中。

”麻黄与杏仁相配,可以解表散邪,降逆平喘。

曹颖甫谓:“麻黄汤为伤寒之圣药。

独怪近人畏忌麻黄,徒以荆芥、防风、豆豉、牛蒡等味,敷衍病家,病家亦以其平易而乐用之,卒之愈疾之功不见”。

此为经验有得之言。

近代医家恽铁樵对用此方之标准谓:“除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更须注意两点:第一是无汗,第二是口中和。

如其有汗,麻黄是禁药;如其口渴、舌干、唇绛,桂枝也是禁药。

只要是真确无汗,口中和,此方是唯一无二的妙法,可以药到病除。

”(见恽著《伤寒论辑义按》)郑氏在《医法圆通》中说:“此太阳营分主方也。

仲景原文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恶寒而喘者。

”随即举出其圆通应用法三条:(1)治痘初出而急隐,壮热无汗者;(2)治肩背沉重、觉内冷者;(3)治两脚弯发起红块,痛甚。

近代药物之分析,麻黄有发汗、平咳、定喘诸作用,为辛温发汗药中效力最强大者。

故凡一切感寒、伤寒诸疾病之无汗者,如头痛、腰痛、身痛、关节痛等,无不可以用之。

笔者多年来常用麻黄汤以治伤寒咳嗽,无不应手取效,而从未见发生副作用。

麻黄汤1

麻黄汤1

1.麻黄汤:干妈贵姓甘草、麻黄、桂枝、杏仁2.桂枝汤:大嫂炒姜汁大枣、白芍、炙甘草、生姜、桂枝3.九味羌活汤: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黄芩、生地、苍术、甘草,细辛、防风、羌活、白芷、川芎4.香酥散:扶苏劈草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5.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麻黄、五味子、干姜、白芍(药)、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6.止嗽散: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陈皮、桔梗、荆芥、白前、百部、炒甘草、紫菀7.正柴胡饮:柴房陈药生草柴胡、防风、陈皮、芍药、生姜、甘草8.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荆芥穗、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淡豆豉、生甘草、芦根、桔梗、连翘9.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生甘草、芦根、桔梗、连翘10.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11.柴葛解肌汤:钦差抢劫时,只要姜枣草根黄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芍药、羌活、生姜、大枣、、葛根12.升麻葛根汤:麻哥要草升麻、葛根、芍药、炙甘草13.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散—人参+荆防人穷服草梗,独自抢钱财人参、川芎、茯苓甘草、桔梗、独活、枳壳、羌活、前胡、柴胡(生姜、薄荷)14.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木香、枳壳、半夏、炙甘草、桔梗、人参、紫苏叶、陈皮、葛根、生姜、大枣15.麻黄细辛附子汤:麻子细心。

麻黄、附子、细辛16.加减葳蕤汤:薇姐为何早操吃葱白薇、桔梗、生葳蕤、苏薄荷、炙甘草、红枣、淡豆豉、葱白(玉竹)17.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18.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芒硝、丹皮、冬瓜仁19.大陷胸汤:[大陷胸汤]谁大笑甘遂、大黄、芒硝20.大黄附子汤:[细心]大夫细辛、大黄、附子21.温脾汤:当[时]黄夫人忙炒姜当归、大黄、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干姜22.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厚朴、枳实、麻子仁、白芍、大黄、[蜂蜜]、杏仁23.济川煎: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一、组成麻黄去节三两(6克)、桂枝二两(4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克)、甘草炙,一两(3克)。

二、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3.华盖散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4.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中加白术,湿困身疼总能医。

5.麻杏苡甘汤还有麻杏苡甘剂,风湿发热亦可祛。

6.大青龙汤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为良。

四、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五、主治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六、方解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

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

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桂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正由于此,所以《伤寒论》中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伤寒表虚自汗,血虚而脉见“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本方。

麻黄汤类歌诀

麻黄汤类歌诀

麻黄汤类歌诀麻黄汤类麻黄汤治太阳病风寒在表,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胸满而喘,其脉浮紧或浮数者,宜此发汗。

若脉浮弱,汗自出,或尺脉微迟者,俱不可服。

若风、寒、湿三气成痹,及冷风哮嗽,最效也。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甘草(一两炙)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麻黄加术汤治湿家身烦疼。

麻黄汤原方加白术四两。

麻黄发汗之峻剂,监以桂草斯无弊。

(麻黄开窍发汗,性最猛烈,故以桂枝监之,不使其大汗亡阳,甘草和之,不使其劫阴脱营,如驭马防其放逸耳。

)麻黄入肺杏入心,发汗必通营与卫。

(麻黄轻清入肺,杏仁重浊入心。

仲景治太阳初病,必从心营肺卫立方也。

)先煮麻黄取力专,(麻黄先煮,取其力专,不仅为去上沫已也。

)不须啜粥恐留滞。

(不须啜粥,恐留恋麻黄之性也。

)减去大枣与生姜,恐碍杏麻升降制。

(仲景发汗方中,每加姜、枣,此不用者,以生姜横散解肌,碍麻黄之上升,大枣缓中腻膈,碍杏仁之下降故耳。

其精切又如此。

)要知麻桂性辛温,仲景原为风寒制。

无论伤寒与中风,卫实麻黄表虚桂。

(麻黄汤治卫实,桂枝汤治表虚,在有汗无汗上分,不在风寒上分也。

)后人妄用治温暑,无怪下咽人即毙。

(麻黄、桂枝二方,原为冬月即病之正伤寒而设,后人误以之治温暑,无怪乎下咽即毙也。

)伤寒初病在太阳,头项强痛此经系。

(头项强痛,为太阳经的证。

)发热恶寒无汗喘,脉浮而紧麻黄谛。

(以上为麻黄汤的证要诀。

麻黄治无汗,杏仁治喘,桂枝治恶寒,甘草和诸药,无一味不紧切,故谓“经方”。

)寸关浮弱(表虚)尺迟微(里虚),误汗亡阳祸不细。

(若浮弱微,非麻、桂温通关节,宣发寒邪不效。

虚者,同补气血药服。

)冷风哮嗽还堪济。

(冷风哮证,由风寒客于背俞,屡止屡作,用此散寒利肺最效。

病哮喘,虽服麻黄而不作汗也。

)《金匮》麻黄加术汤,湿家身体烦疼诣。

(湿外盛者,阳必内郁,故烦疼也。

麻黄汤应用大全附病案

麻黄汤应用大全附病案

麻黄汤应用大全附病案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我对麻黄汤的一点认识【中药讨论专版】麻黄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方剂,临床运用十分广泛。

各代医家也在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对本方进行了使用和发展。

比如治疗风寒咳喘三拗汤、清外攘内的大青龙汤、救急扶危的还魂汤、外风中腑(或中经)的续命汤等等,都是在本方基础上据证化裁而成。

所以如何在临床上用好本方,是很重要的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今天不揣浅陋,根据原文和诸家论述,整理成文,供同道临床参考。

[原文参考] 资料来源 :医学教育网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为伤寒(3)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阳明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阳明中风,脉浮弦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2)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苓、甘草。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

发散风寒祛湿止痛。

大、小青龙汤: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桂枝、白芍、灸甘草。

散寒解表、温肺蠲饮。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石膏、杏仁、甘草、生姜、大枣。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人参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益气解表散风除湿。

参苏饮: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枳壳桔梗陈皮制半夏茯苓甘草木香生姜大枣。

辛温解表理气化痰。

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淡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鼓、牛蒡子。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桑菊饮: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甘草、苇根。

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牛蒡解肌汤:牛蒡子、薄荷、荆芥、玄参、石斛丹皮、山栀、夏桔草。

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白芷羌活石膏黄芩白芍桔梗生姜、大枣、甘草。

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赤芍、炙甘草。

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峻下热结。

小承气汤去芒硝。

轻下热结。

调胃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

缓下热结。

麻子仁丸:火麻仁、杏仁、白芍、枳实、厚朴、大黄、蜂蜜。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五仁丸:杏仁、桃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陈皮。

润肠通便。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半夏。

和解少阳。

逍遥散:炙甘草、当归、茯苓、柴胡、白术、芍药、生姜、薄荷。

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四逆散:柴胡、白芍、陈皮、防风。

疏肝理脾,透邪解郁。

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清热生津。

清营汤:犀角生地黄玄参竹叶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竹叶心。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导读:本文收集了麻黄汤的条文,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失治误治后处理,麻黄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汤条文】 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3) 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 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2)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

【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

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

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

【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

【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

(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内热证者,加石膏。

(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风寒解表之麻黄汤,用法用量全在这里了,干货收藏拿走不谢!

风寒解表之麻黄汤,用法用量全在这里了,干货收藏拿走不谢!

风寒解表之麻黄汤,用法用量全在这里了,干货收藏拿走不谢!麻黄汤组成:麻黄(去节)9g 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功用: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汤主要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本方关键之处在于宣肺气。

表实证的症状皆是由于肺气不宣所致。

肺主气,合皮毛,通腠理。

外感风寒之邪束表,导致毛窍闭塞,卫阳被遏,不能达外,故而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又由于毛窍不透,故而肺气不能宣通,则上逆而为咳喘。

故治疗本病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宣通肺气。

而本方之中,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正可以治疗本病的主症;此外,由于本病卫强营弱卫气与邪气交争于外,导致卫气的病理性的亢盛,故但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表的桂枝为臣药,以助麻黄发汗之力,且可以调和营卫。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配伍,一升一降,以增强宣肺平喘之功。

炙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即可调和麻黄杏仁的宣降特性,又能缓和麻黄桂枝合用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及正气。

“治肺不忘宣降”“麻黄无桂枝不温”“附子无干姜不热”使用:1、一般冬季使用;2、青壮年多用;3、北方多用;4、有咽痛者不能使用麻黄汤。

咽痛则表明有热,热证复用热药,则必然加重病情,故如此。

附方:麻黄加术汤:麻黄汤原方加白术12g,白朮: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苍朮:燥湿健脾,祛风湿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等。

(即风寒表实证挾湿)注意!本方中的白术可以用苍术代替。

东汉时期,苍术和白术是不分的。

麻杏苡甘汤:麻黄6g,杏仁6g,甘草3g,薏苡仁12g。

功用:解表祛湿。

主治:风湿一身尽痛,发热,日哺所剧者。

这里不是阴虚潮热,而是湿邪所致的潮热。

日晡:下午三点到七点大青龙汤:麻黄6g,桂枝6g,甘草6g,杏仁6g,石膏18g,生姜9g,大枣3g。

《麻黄汤》的辩证与应用

《麻黄汤》的辩证与应用

《麻黄汤》的辩证与应用麻黄汤(麻甘桂+杏)【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6 克,炙甘草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

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

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

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伤寒论》第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

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

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伤寒论》第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

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按: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

《伤寒论》035条:?麻黄汤

《伤寒论》035条:?麻黄汤

《伤寒论》035条:麻黄汤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终于讲到了麻黄汤,其实前面讲桂枝麻黄各半汤,葛根汤,已经大概介绍过了麻黄汤,这里再重点讲一下。

麻黄汤,在《千金方》里有个神奇的别名,叫还魂汤,救急的时候非常有用。

在有些版本的《金匮》里,也有这个还魂汤,又叫追魂汤,但是把桂枝给去掉了。

倪海厦一弟子言:麻黄汤又名还魂汤,之前我总是看不懂为何人死了,脉没了,下回阳九针再灌麻黄汤,可以把人从阴间拉回阳间,而不是用四逆汤。

经倪师解释,麻黄开肺接天阳,肺中氧气自然增多,桂枝炙草强心阳,心肺一强,阳气回头,人就救回来了。

可见麻黄汤不仅仅是治太阳伤寒这么简单,用好了,可以回阳救逆,起死还魂。

下面我们进入条文,一点一点分析。

太阳病,头痛发热头痛发热,这是太阳表证的典型症候。

太阳病,阳证,表证。

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这个麻黄汤要和桂枝汤放在一起来对比,就会更好理解。

前面讲桂枝汤,属于表虚,也就是人体的表层皮肤是开泄的,汗自出。

麻黄汤则正好相反,属于表实,也就是人体表层皮肤毛孔没有打开,毛孔紧闭,这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为什么会毛孔紧闭?有可能是突然感受到了寒邪,人体的应激反应。

表受邪,人体就会向表调集气血津液,但是毛孔又紧闭,汗不得出,囤积在肌体里造成疼痛。

同时寒气侵入肌骨,寒则凝滞,会造成局部瘀堵,不通则痛,所以会感到骨节疼痛。

而且我们会看到,这个疼痛反复说了两遍,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也就是浑身哪哪都疼。

桂枝汤证的时候,会不会疼?也会疼,但肯定没有麻黄汤这么疼,不是一个量级。

因为桂枝汤证的时候,已经汗出,津液和邪气打了一仗,已经有出路了。

麻黄汤因为正邪双方聚集于体表,还没开打,囤积严重,所以疼的很厉害。

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汤麻黄(去节)6~9克、桂枝5~6克、杏仁(去皮尖)5~9克、炙甘草3克,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

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

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

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

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

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

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

以取微汗为度。

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

附注:(1)文中所说的水量及煎取药汁量均为大概而言,或稍多些,或略少些,须看具体情况而定(如火的大小、容器、气候、量器等等),不可机械死板。

见煎汤药,方法基本如此,即分为第一煎、第二煎,然后,把两煎药混合,再分两次服。

(2)本方的煎法详细写出,可供各地参考。

以后各方剂中则简称第1煎取汁若干,第2煎取汁若干,不再详述,以免重复。

本方为辛温解表的代表方剂。

有辛温发汗,驱散在表的风寒之邪从汗而解的作用。

主治伤寒太阳表实证。

具体症状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骨节疼痛,胸满而喘,畏冷无汗,口不渴,其脉浮紧或浮而略弦。

风寒之邪伤人皮表,使人产生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诸症状者,为太阳表实证。

凡遇表实证,应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

本方以麻黄辛温升散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助阳,能助麻黄之升宣,味甘固表,节制麻黄之太散。

其证属实,故必以麻黄为主药而不可颠倒。

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既温助麻黄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窍孔而言),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

饮入于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头痛、寒热、气喘、身痛等症自然得解。

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温解表的组方方法。

历代医家在此方的启发下,根据具体情况又创造出不少辛温解表的有效方剂。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1、麻黄汤方:(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6 克,炙甘草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

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第 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

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

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第 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

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

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第 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

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按: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

麻黄汤——精选推荐

麻黄汤——精选推荐

⿇黄汤把⿇黄汤只当成治感冒是太少看仲景把它放在榜眼位置了[赞啊][赞啊][赞啊][赞啊][赞啊][赞啊]@绞尽脑汁张庆军诠释⿇黄汤1、⿇黄汤原⽅是⿇黄去节三两,桂枝去⽪⼆两,炙⽢草⼀两,杏仁去⽪尖70个。

其中的杏仁70个带⽪带尖,重量26克⼀30克,平均28克,如果去了⽪和尖,⼤概应在24克左右。

2、⽤⿇黄汤时,前三味药⿇黄、桂枝、炙⽢草的⽐例是3:2:1。

⽬前常规⽤量可以是⿇黄12克、桂枝8克、炙⽢草4克、杏仁6克。

杏仁的量是这样计算的。

70个杏仁去⽪去尖后⼤致是24克。

⿇黄汤⾥⿇黄的量是三两,按仲景时⼀两16克计算,⿇黄的量是48克,现在⼈⽤经⽅的量都偏⼩,⿇黄⽤12克的话,是医圣⽤量的四分之⼀,所以杏仁也按⽐例减少,应该⽤6克。

3、⿇黄汤治的病是头疼发热、⾝疼腰疼,⾻节疼痛,恶风⽆汗⽽喘。

4、谈⿇黄汤治病的时候,就必须要先搞清楚病⼈为什么会头疼发热、⾝疼腰疼、⾻节疼痛、恶风⽆汗⽽喘?5、太阳的主要⼯作是排废⽓,⽽废⽓⾥主要含的是⽓体和液体。

这个液体就是⽔⽓,也可以说是⽔蒸⽓。

6如果阳明厨房没问题,热⽕朝天的做饭,⽔蒸⽓⼤量产⽣,都飘到了太阳的地盘。

我们知道太阳的地盘第⼀是头颈部,第⼆是全⾝的表⾯,第三是⾝体的背⾯。

内经⾥有句话肺主治节,就是说肺管着关节。

⼀旦太阳没有打开⽑孔,那么问题就出来了。

这些废⽓,⽔蒸⽓都憋在太阳的地盘⾥,出⼜出不去,后⾯还源源不断的涌过来,所以这些废⽓⽔蒸⽓都拼命的要往外⾛,往上⾛。

往上⾛就会咳嗽喘,往外⾛就会胀,就会憋的难受。

⼜由于⽔蒸⽓⾥含有⼤量的热量,病⼈就发烧了,就被热烧的疼了。

⽔出不去,⾃然就没有汗。

⼜风吹的时候,风吹到⼈⾝上都是往⾝体⾥吹的,与废⽓要出来的⽅向相反,所以怕风。

⼜由于寒⽓来的话,寒主闭,⽑孔会更闭合,所以怕冷,⼜叫恶寒。

7、医圣见了这种情况,就开始了⾏动。

第⼀步先找来⿇黄。

⿇黄,细杆,中间是空的,把⿇黄插进闭合的⽑孔⾥,然后废⽓就可以从⿇黄中间的细孔⾥跑出去。

【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一

【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一

【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一展开全文(一)麻黄汤1、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2、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服取微汗)。

3、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4、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5、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

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

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

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6、加减应用: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7、注意事项: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汤方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3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禁忌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

不当则不戢而召祸。

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方解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

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

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9克
甘草(炙)3克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覆取微似汗。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发汗解表为主,佐以宣肺平喘之剂。

方中麻黄苦辛而温,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药;规制温经散寒为臣,与麻黄相配,可加强发汗解表之功;杏仁降气平喘为佐,与麻黄合用,可增强平喘之效;炙甘草性味甘温,调和诸药,与味辛的解表药同用,取“辛甘发散为阳”之意。

四味相合,即解除在表之风寒,又宣泄郁闭之肺气,则诸症可愈。

【附方】大青龙汤(《伤寒论》)即麻黄汤倍用麻黄、炙甘草,加石膏24克、生姜9克、大枣4枚。

功能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风寒表实兼有里热之症,见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而烦躁、脉浮紧者。

大青龙汤重用麻黄,在于加强发汗解表作用;增加石膏,取其清热除烦;倍甘草,加生姜、大枣,是和中气,条营卫,兼能协助发汗解表。

按语:麻黄汤与大青龙汤均为发汗峻剂,宜与伤寒表实之证,对于中风表虚证及风热表证,均应禁用。

麻黄汤的配方

麻黄汤的配方

麻黄汤的配方
麻黄汤的配方:麻黄三两去节(9g),桂枝二两去皮(6g),杏仁七十个去皮尖(6g),甘草一两炙(3g)。

麻黄汤是临床上常见的辛温解表类的代表方剂之一,具有发汗解表(通过发汗的方式解除体表邪气)、宣肺平喘的功效,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恶寒(怕冷)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等多种病症。

麻黄汤的药物组成较为简单,其中,麻黄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桂枝有温经散寒(温煦人体经络,祛除体内寒邪)、透营达卫的功效,杏仁有宣降肺气的功效,炙甘草具有调和诸药(调和不同中药药性)的功效。

麻黄汤常煎服用药,在煎药时,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加入其他三味中药一起煎煮,然后温服用药,微微出汗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汤方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简介: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3克)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

不当则不戢而召祸。

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

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

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义2: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夫宣所致。

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

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

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化裁
1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

3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

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附方
1.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麻黄(9g)桂枝(6g)炙甘草(3g)杏仁(6g)白术(12g)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风寒夹湿痹证。

身体烦疼,无汗等。

2.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金匮要略》)麻黄(9g)杏仁(6g)薏苡仁(12g)炙甘草(3g)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12g)。

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

有微汗,避风。

功用:发汗解表,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

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3.大青龙汤(《伤寒论》)麻黄(12g)桂枝(6g)炙甘草(6g)杏仁(6g)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4.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30g)上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一盏半,
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

以衣被盖覆睡,出取微汗为度。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

鼻塞头痛,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多用于感冒初起)
5.华盖散(《博济方》)紫苏子(炒)麻黄(去根节)杏仁(去皮尖)陈皮(去白)桑白皮赤茯苓(去皮)各一两(30g)甘草(15g)上为末,每服2钱(6g),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

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胸膈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苔白润,脉浮紧。

(风寒哮喘病)
附注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方剂比较:
1 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都是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

但前方证属素体多温,又外感风寒,表寒及身疼较后方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妙。

后方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苡仁渗利清化。

全方用量尤轻,亦为微汗之用。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

方中倍用麻黄,故其发汗之力尤峻。

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

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肝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2 三拗汤与华盖散皆为麻黄汤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

但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华盖散主治素体痰多而风寒袭肺证,故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气祛痰,加强化痰止咳的作用。

[方歌]
(一)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二)麻黄汤桂草杏仁,太阳表实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发汗解表要温饮。

(三)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四)趣记:干妈贵姓对照:甘麻桂杏
麻黄汤方二∶《伤寒全生集》卷二
【来源】《伤寒全生集》卷二。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川芎防风羌活
【用法】上药加生姜、葱白、豆豉,水煎,热服。

温覆取汗。

不得多服。

【功用】辛温发汗,祛风解表。

【主治】冬时正伤寒,头痛如斧劈,发热如火炽,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腰背项强拘急,脉浮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