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证-伤寒论
麻黄汤的研究
![麻黄汤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2918342b84ae45c3b358cb6.png)
麻黄汤的研究麻黄汤源自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
如今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都有进展,如下所述。
一化学成分1.生物碱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较高,主要为苯丙胺类生物碱,该类成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麻黄的有效成分,至今已分离出10多种麻黄碱,但在不同种麻黄中其含量从1%到3%不等。
近年来又发现了新的生物碱类型:NawwarM A M等从E.alata中分离得到第1个喹啉类生物碱:4羟基7甲氧基2喹啉羧酸)。
StarrattA N等从E.pachyclada ssp. sinaica中分离得到一类新的喹啉类生物碱,分别为:4羟基6甲氧基2喹啉羧酸,4羟基2喹啉羧酸,4,6二羟基2喹啉羧酸。
2.挥发油麻黄所含挥发油成分复杂。
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1α萜品烯醇;此外还含有β萜品烯醇、萜品烯醇4桂叶烯、二氢葛缕醇、对孟烯2醇7,1,3,4三甲基环己烯3醛等。
其中四甲基吡嗪和萜品烯醇的含量为2.26%和1.92%;吉力等运用GS MS分析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中挥发油成分,分离得到127个化合物。
从草麻黄中得到82个,木贼麻黄中有39个,中麻黄有63个。
其中1α松油醇的含量较高占31.64%;1,4桉叶素其次占12.80%;十六烷酸占16.22%。
3.黄酮类黄酮是麻黄属中一类重要成分,麻黄黄酮类主要有:芹菜素、山奈酚、槲皮素、无色矢车菊素、小麦黄素、草棉黄素、芹菜素5鼠李糖苷、3甲氨基棉黄素、山奈酚鼠李糖苷、无色飞燕草素、芦丁、白天竺秦苷、白花色甙、4,5,7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D葡萄糖苷等。
4.氨基酸和矿质元素类麻黄果有一定的营养和食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腹有诗书气自华[11]麻黄果富含18种氨基酸,含量(mg/100g麻黄)如Leu(14.6)、Ile(62.1)、Phe(35.9)、Lys(15.4)、Val(28.4)、Thr(48.0)、Met(6.9)、Arg(111.9)、His(12.4)、Tyr(12.1)、Cys (40.8)、Gly(37.9)、Ala(165.7)、Ser(97.5)、Glu(350.3)、Asp(474.2)、Pro(162.8),并发现麻黄果氨基酸除了异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明显低于草莓中的以外,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都接近或超过草莓中的相应氨基酸含量,另外,含有较高的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医道宗内经伤寒论实修10.麻黄汤与汗法
![医道宗内经伤寒论实修10.麻黄汤与汗法](https://img.taocdn.com/s3/m/ce1defdc08a1284ac85043e0.png)
10.麻黄汤与汗法麻黄汤与汗法前面讲到的两条条文中,仲景都用到了“麻黄汤”。
这里,我们就来具体讨论一下这个“麻黄汤”。
麻黄汤方如下:———————————————————————————————————————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一作“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一、仲景第一方——麻黄汤很多人,都喜欢尊奉“桂枝汤”为仲景第一方。
其实,这些人,大多是一些不敢使用“麻黄”的人。
仲景所撰的《伤寒杂病论》,是以“伤寒”二字,来定名、立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仲景的这本伤寒杂病论》?书,为什么要定名为《伤寒只要通读过一遍这本书的人,就不难发现:其实仲景的这本书,讨论的就是【外感】的发病情况。
而这个【外感】的内容,是涵盖了中医“病因学”中“外因”中的外感“六淫”的相关内容。
也就是说,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讨论了外感六淫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外邪入侵人体导致发病的一些基本情况。
虽然除了“风|寒”之外,其他几个外邪,相对来说讨论的内容较少,但伤寒杂病论》呢?且不说其他的几种,就说在这本书中,与“寒邪”相并讨论的“风邪”,就至少也是有的。
仲景为什么要定名为《伤寒一直没有少过。
仲景也在太阳病、阳明病等章节中,在讨论“伤寒”的同时,必然会谈到“中风”,如“太阳伤寒”、“太阳中风”;“阳明伤寒”、“阳明中风”等。
可见,至少仲景在撰写条文的时候,是把“中风”放在“伤寒”的同样高度来编写的。
那么,仲景为何不定伤寒杂病论》?名为《中风中风杂病论》而叫做《伤寒大家不要以为这是没事扯着玩儿的话题啊,这是一个对大方向认识的问题。
前面已经谈过了,从广义上说,【伤寒】,是外感诸邪的总称。
中医综合 《伤寒论》方药方歌
![中医综合 《伤寒论》方药方歌](https://img.taocdn.com/s3/m/2da19e5177232f60ddcca1cd.png)
《伤寒论》方歌1.桂枝汤证桂枝汤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2.桂枝汤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桂枝加附子汤汗出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觅要急除。
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具。
桂枝新加汤汗后身疼脉反沉,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3.麻黄汤证麻黄汤七十杏仁二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覆休教粥到牙。
4.麻黄汤证兼证葛根汤证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四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葛根加半夏汤证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夏半升洗来加。
大青龙汤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小青龙汤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加减歌:若渴去夏取萎根,三两加来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
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一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5.表郁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株,甘芍姜麻一两符,杏甘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氧均驱。
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株芍与姜,麻株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株十七,草两二株五枣匡。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芍麻甘十八株,生姜一两二株具,膏株甘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6.太阳病变证之热证栀子豉汤证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栀子甘草(生姜)豉汤栀豉原方效可夸,气羸二两炙甘加,若加五两生姜入,专取生姜治呕家。
栀子厚朴汤朴须四两枳四枚,十四山栀亦妙哉,下后心烦还腹满,止烦泄满效兼该。
栀子干姜汤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效偏方,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须尽所长。
麻黄汤证伤寒论
![麻黄汤证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e5a7c81d1a37f111f0855b75.png)
麻黄汤证伤寒论关于《伤寒论》中药物剂量折算的问题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千二百黍实其龠合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汉书˙律历制》(二)伤寒表实证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经典著作教研室岳小强麻黄汤证【原文】★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黄湯主之。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辛温开腠发汗一宣一降止咳平喘两两个两先煎麻黄去上沫分三次服服药后温覆取微汗汗出病解停服饮食清淡适量。
【麻黄汤方后注】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原文】太陽病脉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
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①劇者必衄②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③故也。
麻黄湯主之。
()太陽病脉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词解】①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②衄:此指鼻出血。
③阳气重:此处指阳气郁遏较重。
【原文】傷寒脉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黄湯主之。
()【原文】脉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黄湯。
()脉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黄湯。
()【原文】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黄湯。
()【析义】太阳病症状: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阳明病症状:不大便等喘与胸满为本条主症。
先表后里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
◇桂枝汤方证麻黄汤方证证名中风伤寒病因风寒风寒病机卫强营弱卫闭营滞症状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脉浮紧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辛温发汗调和营卫特征药桂枝配伍芍药姜枣配甘草麻桂与麻杏相关脏腑脾肺煎服法饮热粥、温覆温覆汗法禁例【原文】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淋家①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②。
()瘡家③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④。
()衄家⑤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脉急緊⑥直視不能眴⑦不得眠。
()亡血家⑧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⑨。
()汗家⑩重發汗必恍惚心亂⑾小便已陰疼⑿與禹餘粮丸。
《方剂学》讲课稿:麻黄汤《伤寒论》
![《方剂学》讲课稿:麻黄汤《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4d4969f5daef5ef7bb0d3c25.png)
《方剂学》讲课稿:麻黄汤《伤寒论》学习麻黄汤的典型性意义麻黄汤这个方,很多方剂学教材也好,参考书也好,都放在第一个。
为什么放在第一个?有很多方剂首先要了解,学这张方的目的是什么?说它是个基础方。
同时,它有学习的另外一些特定意义。
所以我们很多方有的要标出来,它学习的典型性意义。
它出在《伤寒论》,学习麻黄汤典型性意义有两个。
一个方面,历来把这个方,叫做“伤寒正局”。
古人说它“伤寒正局”,“伤寒”是外感风寒,提到“伤寒”是指的风寒中间重于寒,侧重于寒邪。
“正局”两个字,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典型。
那就是说外感风寒最典型的,伤寒最典型的基础病机。
最有代表性的。
古人没有这种代表性,典型性这些名词。
它叫“正局”,就是最标准的。
你知常才能达变,你掌握了最标准的,以它为参照,就能学习一系列的具体的,外感风寒的治法和方剂。
这是“伤寒正局”的含义。
第二个,人们常把这个方当作第一张方来学。
还有一个,它在我们方剂的君、臣、佐、使基本结构体现上最标准,四个药,非常标准。
是基础方剂的一种典型结构。
你前面总论刚学了君、臣、佐、使这些,到这要看看一个最标准的基本结构。
所以学习一个方,学生要知道,这个方学习一些典型性意义在哪里。
每个方学习,我们不是按照组成、功效、主治这样下来的。
往往先讨论病机分析。
因为跟上面学习的,《中基》、《中诊》里边的这个,《中医诊断学》,诊是诊,断是辨证。
跟辨证捕捉病机这个知识,利用这个原有一些知识,基础知识推理这样下来,所以学习《方剂》,当然也不是一种模型,有几种模型。
我们后面讲到具体方,有的先从药开始,有的先从病机分析开始,最典型可以从病机分析开始。
主证病机分析方解外感风寒表实证,张仲景称之为太阳伤寒。
太阳是表,伤寒以寒为主。
这病机分析围绕着,病机这种推理过程,寒邪作用体表以后,会发生哪些情况,拿体表来讲,人体还得有正气,正气是以营卫作为代表的。
整个人体,说它为气血而已,为阴阳而已。
概括性讲正气的话。
体表的气血,称之为营卫,所以提到营卫,实际上是涉及体表的,还没有涉及整体气血的变化,营卫是气血的浅层,“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https://img.taocdn.com/s3/m/ba6eba0a998fcc22bdd10d29.png)
《伤寒论》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导读:本文收集了麻黄汤的条文,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失治误治后处理,麻黄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汤条文】 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3)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2)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
【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
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
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
【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
【麻黄汤加减】 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
(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热证者,加石膏。
(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 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https://img.taocdn.com/s3/m/8c1d04282af90242a895e51c.png)
《伤寒论》112方证1.汤证:桂枝汤(12)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
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
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应用:治阳虚自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
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医道宗内经伤寒论实修10.麻黄汤与汗法2
![医道宗内经伤寒论实修10.麻黄汤与汗法2](https://img.taocdn.com/s3/m/806b0651c850ad02de8041e0.png)
10.麻黄汤与汗法2汗法,就是“发汗”的技法。
“发汗”,是中医治疗外邪的一个重要途径。
主要是用来发散从外入侵进人体浅层的一些外邪,例如这里提到的“麻黄汤”以及“麻黄系列”;其次,发汗还可以用来“调和营卫”,用来纠正身体的某些阴阳失衡的状态,常用的如后面将要讨论的“桂枝汤”等。
“发汗”的内容很多,涉及面也很广。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很多疑难大病重病中,不少都是可以使用这个“发汗”的汗法,再结合一些其他技法,来解决问题的。
所以,重视“汗法”,驾驭好“发汗”,是非常重要的中医最基本技法之一。
就像练习传统武功一样,必须要练好桩功。
于“传统中医”而言,这就是最基本的基本功之一。
所以,必须要掌握。
必须要能熟练运用。
必须要能精准驾驭。
中医治病,常用四法,——即“汗、吐、下、和”。
——这就是中医的“四大基本功”。
这其中,“汗法”排在第一。
一方面说“汗法”很重要;另一方面也是说,“汗法”主要是解决浅层、外邪的技法(当然,只是‘主要’,而不是全部。
正如上面讨论的,汗法还有其他的用法,后面会逐渐讨论到)。
正是因为“汗法”的重要,所以,我们下面再具体讨论一下这个“汗法”。
只有先了解了这个“汗法”,才能在后面使用汗法来‘发汗”的时候,才能达到最好的、最需要的效果。
1、大法,春夏宜发汗。
***************************************************************************意思就是,在春天、夏天的时节,若受寒邪,则适宜用汗法,通过“发汗”来驱散外邪。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春夏两季,人体的阳气本身就是向外生发的。
所以,在使用“发汗”的方法用药时,也是通过药力,从内向外发散。
这与这两个季节人体阳气向外宣发的方向是一致的。
所以,就可以借助天时的这个生发的势,达到顺水推舟的取汗、发汗的目的。
所以说“春夏宜发汗”。
但是,要注意,虽然是“春夏宜发汗”,不是说在春夏的时节,什么病都可以使用“发汗”的。
《伤寒论》名方射干麻黄汤
![《伤寒论》名方射干麻黄汤](https://img.taocdn.com/s3/m/5eda9e20cc22bcd126ff0cda.png)
射干麻黄汤
(麻黄+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射干)
【方剂组成】射干9 克,麻黄12 克,生姜12 克,细辛9 克,紫菀9 克,冬花9 克,五味子13 克,大
枣 3 枚,半夏15 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射干、紫菀、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气,而射干尤长于清痰泄火,以利咽喉。
麻黄、生姜发
表散邪。
半夏、细辛、大枣降逆逐饮,故亦是外邪内饮而致咳逆的治剂,与小青龙汤所主大致同,而侧重于
上气痰鸣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 6 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注解:水鸡,即青蛙。
咳而上气,若咽喉痰鸣如水鸡声者,宜射干麻黄汤主之。
按:气管炎咳逆痰多,咽中不利者,本方有良效。
若口干或烦躁者宜更加石膏。
【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喉中痰鸣明显者。
【验案】康某,男性,49 岁,1965 年12 月l 日初诊。
1965 年脊柱骨折后患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
近一周受寒咳喘加重,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咯吐白粘痰,量多,头痛,背痛,口干不思饮,苔白腻,脉浮弦。
证属外寒内饮而属射干麻黄汤证:
麻黄12 克,射干10 克,生姜12 克,大枣4 枚,紫莞10 克,冬花10 克,细辛10 克,五味子10 克,半
夏15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咳喘减,稍能平卧。
因口渴明显,汗出较多,上方加生石膏45 克,服七剂咳喘明显减
轻,可以平卧。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c3423ee581c758f5f61f67a3.png)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及名解一、太阳病:1、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经证之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①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③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服药方法以及注意事项:1.药后啜粥2.温覆微汗3.见效药停4.不效继进5.药后禁忌2、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麻黄、葛根加桂枝汤)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中风兼肺气不利):①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厚朴、杏子加桂枝汤)。
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而致阳虚漏汗):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附子一枚加桂枝汤)5、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损伤):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7、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汗后营气不足身痛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经证之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太阳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先煮麻黄,去上沫)2、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呕吐的证治):①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麻黄汤_桂枝汤
![麻黄汤_桂枝汤](https://img.taocdn.com/s3/m/e8ce0d28453610661ed9f4f6.png)
麻黄汤之于桂枝汤提要:麻黄汤与桂枝汤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尤其是桂枝汤,千百年来,一派百家争鸣的景象从未停息。
概括来说,主要有两个分歧:一者桂枝汤重在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二者桂枝汤重在补益脾胃以生化气血,温阳化气,固表兼以祛散在表之邪。
关键词:麻黄汤桂枝汤调和营卫补益营卫:麻黄汤:麻黄汤由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组成,首见于《伤寒杂病论》,是《方剂学》辛温解表剂的代表方。
麻黄汤“辛温发汗”,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为发汗之“峻”剂,功用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治机理:本方主治为外感风寒表实证,乃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即卫闭营郁。
卫气抗邪,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营卫不畅,腠理闭塞,经脉不通,则无汗、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皮毛内舍于肺,寒邪束表,肺气不得宣通,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束表之象,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法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外散在表之风寒,宣发闭郁之肺气。
方中麻黄味辛味苦性温,入肺与膀胱经,为“发汗之主药”、“肺经专药”,既开腠理、透皮毛、发汗,祛在表之邪;又轻宣肺气,宣散肺经风寒而平喘,为君药。
是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唯取麻黄发汗之力解卫气之闭,恐难以尽除营郁之滞。
遂臣以桂枝,解肌发表,透达营卫,助麻黄发汗散风寒之力,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之力较强,可使风寒去而营卫和。
肺主宣降,肺气闭郁,宣降失常,故佐以杏仁,利肺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非但达邪利肺气而平喘,且又复肺气宣降之权,使邪气去而肺气和。
使以炙甘草,既调和药性,又缓麻、桂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致耗伤正气。
四药相伍,风寒得散,肺气得宣诸证可愈。
可用麻黄汤治疗的伤寒表实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疼痛突出。
病人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的征象远较桂枝汤证重。
伤寒论第46条:麻黄汤
![伤寒论第46条:麻黄汤](https://img.taocdn.com/s3/m/ef9576b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f.png)
伤寒论第46条:麻黄汤伤寒论第46条原文: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衄,即出血,尤指鼻出血。
泛指外伤之外的身体出血,比如齿衄为牙龈出血,皮衄指皮下出血,肌衄指肌肉出血等等。
鼻出血是最常见的。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全是太阳伤寒的症状。
“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太阳伤寒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过了八九日,还没好。
可见病程已经比较长了。
这时,表证仍在,即病性仍然还是太阳伤寒。
所以仍然要以汗法治疗,当发其汗。
前面讲了太阳伤寒的症状,当然就是用麻黄汤治疗。
总之,太阳伤寒不管过去了多少天了,只要病性仍然是太阳伤寒,那就还用麻黄汤。
所以,张仲景就用了“麻黄汤主之”一句。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本条病例有一点特别,主要是患者本身的体质原因,他不容易出汗。
服了麻黄汤之后,仍然没有痛痛快快地出汗,所以表证还是没有解除。
“服药已微除”服用了麻黄汤之后,稍微出了点汗,病情稍微有缓解。
但是没有完全痊愈,甚至只是轻微有一点缓解,微不足道。
“其人发烦目瞑”即患者感觉很烦躁,不愿意睁眼,或者睁眼会有眩晕,更加烦躁。
因为麻黄汤相对比较温燥,所以服药后如果表邪未解,就容易增加里热,里有热则烦躁。
如果汗出表解则不会有里热,就不会烦躁。
“剧者必衄,衄乃解”这种表未解里热又增加的情况比较严重,就会出现鼻出血的现象。
但是,鼻出血之后,病反而会痊愈。
邪有出路,病则解。
这种通过鼻出血而导致的痊愈,就是衄解。
所以,鼻衄也是可以治愈表证的,其原理和刮痧拔罐等中医疗法是一致的。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就是说,之所以出现衄解,是因为阳气重。
比较通俗易懂的说法应该是,患者卫气(体表的阳气)比较强大,患者血脉和体表的营气(体液和血浆)也比较充沛。
一方面卫气闭郁,紧缩,一方面营气充斥,扩张,双方对立交争,最后毛细血管壁被撕裂,进而出血。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6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6条](https://img.taocdn.com/s3/m/dfafa25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2.png)
【每⽇⼀诵】伤寒论第46条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汗发热,⾝疼痛,⼋九⽇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发烦⽬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重故也。
⿇黄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脉浮紧,⽆汗,发热⾝疼痛,太阳伤寒也,虽⾄⼋九⽇⽽表证仍在,亦当发其汗,既服温暖发散汤药,虽未作⼤汗亦微除也。
烦者⾝热也,邪⽓不为汗解,郁⽽变热,蒸于经络,发于肌表,故⽣热烦。
肝受⾎⽽能视,始者(医统本作“寒”)⽓伤荣,寒既变热,则⾎为热搏,肝⽓不治,故⽬瞑也。
剧者,热甚于经,迫⾎妄⾏⽽为衄,得衄则热随⾎散⽽解。
阳⽓重者,热⽓重也。
与⿇黄汤以解前太阳伤寒之邪也。
清·吴谦《医宗⾦鉴》张兼善⽈:「⿇黄汤主之」五字,不当在阳⽓重之下,岂有乃解之后,⽽⽤⿇黄汤之理乎?其说甚是。
况服药已之上,并⽆所服何药之⽂,宣将此五字移于其上始合。
太阳病,脉浮紧,⽆汗发热⾝疼痛,⼋九⽇不解,谓伤寒表证仍在,当以⿇黄汤发其汗也。
服药已,微除者,谓已发汗,邪虽微除,犹未尽除也,仍当汗之,若因循失汗,则阳邪久郁荣中,不得宣泄,致热并于阳⽽发烦,热郁于阴⽽⽬瞑。
剧者,谓热极也。
热极于荣,势必逼脉中之⾎妄⾏为衄,衄则热随⾎去⽽解矣。
所以然者,阳⽓重故也。
程知⽈:脉见浮紧,表证仍在,虽⼋九⽇,仍当以⿇黄汗解,服汤已其病微除,⾄于烦瞑剧衄,乃热郁于荣,阳⽓重盛,表散之药,与之相搏⽽然。
然⾄于逼⾎上衄,则热随⾎解矣。
此⾔发汗当主以⿇黄汤,⾮解之后,仍⽤⿇黄汤也。
张璐⽈:服药已微除,复发烦者,余邪未尽也。
⽬瞑烦剧者,热盛于轻也,故迫⾎妄⾏⽽为衄,衄则余热随⾎⽽解也。
以汗后复,故为阳⽓重也。
或⾔汗后复衄,⽽热邪仍未尽,重以⿇黄汤散其未尽之邪,⾮也。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https://img.taocdn.com/s3/m/bcf1a808581b6bd97f19ea18.png)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脉证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019年整理】第二讲伤寒论辨证和用方思路
![【2019年整理】第二讲伤寒论辨证和用方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459784a46529647d272852cf.png)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用“不可更行桂枝汤”将其除外。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用“无大热”将其除外。
喘为邪气在肺,肺失宣降。 汗出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 证属邪热壅肺。
临证常见发热、咳吐黄痰,喘促 胸闷,鼻翼煽动,心烦口渴,尿 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经 方十一家,其中有《汤液经法》32卷。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集》: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结语
《伤寒论》原文中所提示的辨证鉴别 思路和用方思路不仅仅是上述几类,这里 只是举例示范,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研究 《伤寒论》的方法。也就是说,学习《伤 寒论》,不仅要学习其内容,也要从字里 行间,学习其辨证的思路和用方的方法。
《伤寒论》的 辨证和用方思路
伤寒论的辨证思路 举例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主证:汗出而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 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 之。
三、抓病机 根据病机用方
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 中汤主之。
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利,治厥阴病提纲证
白头翁汤现代用于治疗急性痢疾,急性结膜 炎,颈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肋软骨炎,带状疱疹, 急性肝炎,急性膀胱炎,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盆 腔炎,急性前列腺炎。
《名方60首讲记》笔记一麻黄汤
![《名方60首讲记》笔记一麻黄汤](https://img.taocdn.com/s3/m/35e7825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1.png)
《名方60首讲记》笔记一麻黄汤《名方60首讲记》是宋永刚老师的方剂课堂讲稿为基础,分别从来源、组成、剂量、用法、配伍、应用、加减、名家论述3个方面,介绍了常用名方60首的学用心得,既有翔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具体的临床实践,内容详略得当,讲解通俗易懂,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笔记是在喜马拉雅听书里《汉方云课堂》的讲稿记录,在这里感谢《汉方云课堂》的老师精心,精彩的解读。
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宋永刚老师的《名方60首讲记》,方剂是在中药用药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配伍结构和关系稳定的治病工具。
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名方,一首名方的形成,经受了多年的临床验证,行之有效,历代传承,治疗效果,也被历代医家所公认。
所以,名方是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人体试验的客观记录,是中医学的精华。
麻黄汤来源于《伤寒论》,主要条文如下:《伤寒论》第1条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3条辨“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35条辨:“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中与麻黄汤主治或风寒表证病机相关的条文多达十余条,第一条是太阳病的提纲证,凡是外感风寒均可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麻黄汤证也不例外。
第三条是太阳伤寒的临床表现,对伤寒来说,初期可以不伴发热,但时间稍长多伴有发热,故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之说,但一定有“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的表现。
第三十五条是本方的主治证,因主治证有八个症状,故称“麻黄八症”。
大致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邪气在表,发热、恶寒;第二组为诸痛证,即头痛、腰痛、骨节疼痛;第三组为肺气失宣,表现为无汗而喘。
麻黄汤的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 去皮;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一、麻黄去节的问题麻黄外观淡绿色至黄绿色,节明显。
其中已色淡绿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麻黄之形,中空而虚,取其散通之意,故能发汗;其节有节制之意,故去之。
麻黄汤临床应用
![麻黄汤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0785c7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4.png)
麻黄汤临床应用麻黄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方子组成比较简单,只有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疏风散寒、宣肺平喘的作用。
其虽组方简单,但是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但也要辨病用药,掌辨证治疗的要点。
辨病用药1、流行性感冒:恶寒,高热,头痛,舌质淡,苔薄白。
2、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嗽,无汗而喘,鼻塞流涕,痰多色白,舌质淡,苔薄。
3、荨麻疹、风疹、皮炎、银屑病:皮肤瘙痒,无汗干燥,皮屑多,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
4、肾炎、尿潴留:小便不利,浮肿,恶寒,发热,无汗,兼咳嗽气喘。
5、关节炎、肩周炎:关节肌肉疼痛,因寒加重,舌质淡,苔薄白。
应用要点1、麻黄汤是解表剂中的辛温解表方,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恶风、体痛、咳喘、无汗、身痒、高热、浮肿、脉浮紧是其治疗疾病的关键体征。
2、麻黄汤不仅适用于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当阳明与太阳合病时,若证属麻黄汤或病势更急时,同样可运用麻黄汤治疗。
只要邪在太阳,无汗,脉浮紧、但浮不紧、浮数,也用麻黄汤。
3、麻黄汤经常被用在正气不虚,邪气旺盛的外感患者身上,不宜用在正气不足的外感患者身上。
就算是无汗,但若辨证属正气不足,也不能用麻黄汤,否则伤正气。
4、据《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头痛、身痛、腰痛、骨头痛,全身痛又无汗的情况下,可用麻黄汤。
治疗痛症时,杏仁可有可无,还可加附子增强散寒止痛的功效。
麻黄汤作为汗法的代表方,无汗是其应用的要点,但是用后出汗是其是否见效的依据。
此外,麻黄汤是发汗作用极强的,临床中一定要谨慎用量,尤其是麻黄。
麻黄用量配比1、麻黄汤散寒解表力强,风寒束表重症要重用麻黄。
2、微汗解表时,麻黄量小; 大汗解表时,麻黄量大。
3、由于麻黄的特殊药理作用,对于睡眠不好的患者,麻黄用量不宜过多,且不宜睡前服用,否则易加重睡眠问题。
4、年老体弱者麻黄不宜用量过大,这样容易发汗过度,耗损精气。
三九会员招募啦三九配方颗粒积分商城会员持续招募中~会员0元兑换超值礼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先煎麻黄,去上沫; 2.分三次服,服药后温覆,取微汗;汗出病解 停服; 3.饮食清淡适量。
病人服药后出现流鼻血,是不 是病情加重了?这是怎么回事
【原文】 太陽病,脉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 微除,其人發煩目瞑①,劇者必衄②,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③故也。麻黄湯主之。(46) 太陽病,脉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 愈。(47) 【词解】
太阳病症状: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
阳明病症状:不大便等;
喘与胸满为本条主症。
先表后里,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
桂枝汤方证
证名 病因 病机 症状 治法 特征药 相关脏腑 煎服法
中风 风寒 卫强营弱
麻黄汤方证
伤寒 风寒 卫闭营滞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 缓 脉浮紧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配伍芍药,姜枣配甘 草 脾 辛温发汗,调和营卫 麻桂与麻杏 肺
(4)小青龙汤证(40、41)
【原文】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①,乾嘔發熱而欬, 或渴,或利,或噎②,或小便不利、少腹滿③, 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服 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 ★ 【词解】
(3)大青龙汤证(38、39)
【原文】 太陽中風,脉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 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 肉瞤①,此為逆也。(38)★ 【词解】
①筋惕肉瞤(shun,音顺):肌肉跳动。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法】发汗解表,内清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 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加石膏、生姜、大枣。
饮热粥、温覆
温覆
◇
2.汗法禁例
【原文】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83) 淋家①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②。(84) 瘡家③,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④。(85) 衄家⑤,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脉急緊⑥,直 視不能眴⑦,不得眠。(86) 亡血家⑧,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⑨。(87) 汗家⑩,重發汗,必恍惚心亂⑾,小便已陰疼⑿, 與禹餘粮丸。(88)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蚘⒀。(89)
倍 麻黄 桂枝 减 杏仁 加 生石膏 倍 炙甘草 加 生姜、大枣
增强开腠发汗之力
清内郁之热
培补正气以滋汗源, 防过汗伤正。
【前服法】
久煎,去上沫;汗出病解即停服; 汗出多,以温粉止汗。
【禁忌证】
1.汗出恶风之表虚证不可用,脉弱之里虚者不可用。 2.若误用,则更伤阴津损伤阳气可出现恶风、烦燥、 失眠、厥逆等变证。
关节痛
鼻塞
麻黄汤证是否就是受寒, 桂枝汤证是否就是受风
无汗
怕冷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 3两 麻黄—— 开腠发汗,宣肺平喘 2两 桂枝—— 解肌发汗 70个 杏仁—— 降逆止咳平喘 1两 炙甘草— 调药和中,防止过汗
辛温开腠发汗 一宣一降 止咳平喘
【麻黄汤方后注】
【煎服法】
先煮麻黄、葛根;温覆取汗; 饮食清淡适量。
(2)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证
【原文】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 主之。(32)★ 【解析】
太阳病: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项背强紧, 脉浮紧等症。 阳明病:下利。
“必”,作“假设”讲。
其下利风寒袭表,卫闭营郁,津液下迫大肠。 【治法】发汗解表,升清止利。 【方药】葛根汤 葛根起阴气,升津液,一者用于祛风解表, 二者用于升津止利。
此处既然为合病,为何不表里同治
源于生活的中医思维:
“逆流挽舟”与“提壶揭盖”
【原文】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 半夏湯主之。(33)★ 【解析】
太阳病 表气郁闭 里气失和 下利 呕吐 便秘
【病机】外邪内迫阳明,胃气上逆。 【治法】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方药】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汤——解表祛邪, 半夏 ——降逆止呕。
3.麻黄汤兼证
(1)葛根汤证
【原文】 ★ 太陽病,項背强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 主之。(31)
不出汗 出汗
怕风
颈背僵直
发热
【治法】开腠发汗,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
麻黄、桂枝——辛温发汗(温通经络) 葛根 ——解肌祛风,升津舒筋 芍药、大枣——益气养荣,活血通络 生姜 ——温通阳气,并助麻桂解表 炙甘草 ——调药和中
【原文】 傷寒脉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①, 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39)★ 【词解】
①乍有轻时:指证情偶尔有所减轻。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 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 【解析】 寒邪在表则脉浮。 脉浮缓 身 无少阴证 ——排除小青龙证。
缓主水湿。 重 ——饮邪内阻,气血不畅。
①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②衄:此指鼻出血。 ③阳气重:此处指阳气郁遏较重。
【原文】 傷寒脉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黄湯 主之。(55)
麻黄汤证的脉象是否一定为浮紧
【原文】 脉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黄湯。(51) 脉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黄湯。(52)
【原文】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 宜麻黄湯。(36) 【析义】
【原文】
脉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 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 此裏虚,須①表裏實②,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49) 脉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 遲③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 故也。(50)
凡气、血、阴、阳亏虚,正气不足者,禁 用麻黄汤。 外感风热证禁用麻黄汤。
关于《伤寒论》中药物剂量折算的问题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千二百黍实其龠,合之为合,十合为升,十 升为斗,十斗为斛。 ——《汉书˙律历制》
(二)伤寒表实证
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 经典著作教研室 岳小强
1. 麻黄汤证
【原文】★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 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黄湯主之。(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