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涉及到的条文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

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

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原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诠释】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主之。

由于条文论证过简,只可从方义上以药测证。

厚朴麻黄汤是大小青龙汤加石膏的变方,故尔用治外感风寒,化热内有痰饮;有表邪则脉浮,饮邪犯肺则喘咳,方中之所以配生石膏,必有烦渴喘满之证,临症之中还当见有怕风流涕,胸闷气逆,呕哕咯痰,黄白参半,脉浮滑数,倚息难卧等症。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泄热。

【方药】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泽,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法】涤痰蠲饮,止咳平喘。

【临床应用与医案】1.咳喘朱某某,患咳嗽,恶寒头痛,胸满气急,口燥烦渴,尿短色黄,脉浮而小弱。

据证分析,其由邪侵肌表,寒袭肺经,肺与皮毛相表里,故恶寒而咳;浊痰上泛,冲激于肺,以致气机不利,失于宣化,故胸满气促;烦渴者为内有郁热,津液不布,因之饮水自救;又痰积中焦,水不运化,上下隔阻,三焦决渎无权,故小便色黄而短;脉浮则属外邪未解,小弱则为营血亏损,显示脏器之不足,如此寒热错杂内外合邪之候,宜合治不宜分治,要不出疏表利肺降浊升清之大法,因处以金匮厚朴麻黄汤。

其方麻、石合用,不惟功擅辛凉解表,而且祛痰力巨;朴、杏宽中定喘,辅麻、石以成功;姜、辛、味温肺敛气,功具开合;半夏降逆散气,调理中焦之湿痰;尤妙在小麦一味补正,斡旋其间,相辅相需,以促成健运升降诸作用。

但不可因麻黄之辛,石膏之凉,干姜之温,小麦之补而混淆杂乱目之。

药服3剂,喘满得平,外邪解,烦渴止。

再2剂,诸恙如失。

[赵守真.治验回忆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29]。

2.慢性喘息性肺病急性发作杨某,女,60岁,患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8年,冬季频发。

2007年2月初诊,诉已咳喘半月,抗炎3天,仍胸闷、气短、咳嗽、痰稠量多,晨起咳黄痰、舌质淡、苔薄微黄、脉滑。

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0427(1)

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0427(1)

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常用方剂歌诀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辛凉解表7.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伤寒麻杏甘石汤,身热而喘是妙方,辛凉宣泻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10.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扶正解表11.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2.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3.再造散: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14.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第二章泻下剂寒下15.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6.大黄牡丹汤:金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7.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润下18.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攻补兼施19.黄龙汤: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厚朴麻黄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以药测证,应该是肺癌兼表证,外寒内热,但凝滞之气终于一般表证。

方用:“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一升,干姜、细辛各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以厚朴降肺气为君药,麻黄解表寒,石膏清里热为臣药,半夏、杏仁化痰并助厚朴降肺气平喘,干姜、细辛、五味子通降肺气为佐药,再以小麦甘平养正为使,面面俱到。

尤在泾解释:“厚朴麻黄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大同。

则散邪蠲饮之力居多,而厚朴辛温,亦能助表。

小麦甘平,则同五味敛安正气者也”。

笔者对本方用厚朴打头久思不得其解,看来,王好古“主肺气满,膨而咳喘”和朱丹溪“专泻凝滞之气”结合起来,再结合达原饮用厚朴开解痰毒凝结,半夏厚朴汤用厚朴化痰凝咽喉就可理解肺痿初期用厚朴的寓意了。

小麦在此方中当是发挥“养心除烦,止渴敛汗”之功(《现代中药大辞典》)。

养心除烦,敛安正气对平素似乎体健无病之人突然大病缠身还真是一个天才的方法。

有一患者以寒战继之高热十余天为主症,伴背痛腰痛,无汗,口干渴,饮水多,“喜凉。

一日可以数壶,”口微苦,多午后发热,二便,食欲如常,无呕,舌不淡,偏暗,少苔,脉右洪大,左浮数,诊断肺癌,与厚朴麻黄汤证相符,一则说明张仲景的处方确有实际例证为基础,二则进一步印证了肺癌与肺痿的关系。

天津肿瘤医院吴雄志教授对本方的小麦止汗作用予以肯定评价,指出小细胞肺癌血管活性糖肽分泌增加,阵发性潮热汗出。

厚朴麻黄汤对伴有血管活性糖肽分泌增加汗出的小细胞肺癌是有效的。

《伤寒论》中辨脉法记载:“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厚朴麻黄汤证以脉浮为纲,其主药厚朴在《神农本草经》中亦记载:“味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现代药理学也研究证明,厚朴煎液有广谱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厚朴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百日咳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及炭疽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均有抗菌作用,对小鼠实验性病毒性肺炎有某些改善实质性病理损害的作用。

第15 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15 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我们在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也就是第36条的,“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mèn)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这里的太阳病,我们上次课说,那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这里的阳明病是什么?它不是阳明里热,也不是阳明里实,因为里热、里实兼有表的话,仲景是不会用麻黄汤的。

那是阳明的什么证候呢,我们说,那是阳明的经脉被寒邪所伤的证候,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

阳明经脉运行于什么部位呢,头面,胸腹,也是从头到脚的。

经脉运行于体表,外来的风寒邪气当然可以伤阳明的经表,阳明经表受邪,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在伤寒论中,没有一个单独的条文全面的把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的这种证候来描述清楚。

它没有一个单独的条文把它系统描述清楚,而是散在许多条文之中,后世的医家对它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归纳、总结。

到《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对阳明经表证的临床表现,治法、用方,归纳了这样一个的歌决,我把歌决写在这里:“葛根浮长表阳明”,说阳明经表受邪,在一般情况下用葛根汤。

阳明经表受邪它的脉象是浮脉,而且端直以长,因为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脉被邪气所伤以后,阳明经的阳气抗邪于表,使脉端直以长,“表阳明”就是阳明表证。

“缘缘面赤额头痛”,缘缘面赤就是满脸通红,这是阳明经脉中的阳气被郁的表现。

因阳明经脉行于面部,“额头痛”,因为阳明经脉它是行于头额部,它不像太阳经行于后头部,后项,后背部,所以太阳经脉受邪,是头项强痛,进一步可以发展为项背强几几,阳明经脉受邪是脑门疼。

“发热恶寒身无汗”,阳明经表证它也是表证,因此它也具备发热、恶寒、无汗这样表证的共同特点,那么发热、恶寒、无汗,如果伴有头项强痛的是太阳表证,如果伴有额头痛的,那是阳明经脉受邪,是阳明表证。

“目痛鼻干卧不宁”,阳明经脉起于鼻子的两侧,向上绕过眼睛,然后向额头部,目和鼻都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阳明经脉受邪,阳明经气被郁,就在阳明经气循行部位,眼睛、鼻子就出现了相关的症状,就是眼睛疼,脑门疼,鼻子发干,满脸通红,这都是阳明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

伤寒条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学习心得

伤寒条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学习心得

这是关于麻黄汤的其他宜忌情况。

太阳病是个很容易多变的病,从传变来看,人体某层次的防御弱,它就想办法往那里攻。

如太阳证的时候,寒水在背后是冰的,如果渗入肠间,引起下利,此时处方就是葛芩连汤而不是麻黄汤。

又如水气侵入心下,即心肺下面,胃的上面。

在胃外面的淋巴上,病人会呕逆,处方葛根加半夏汤,而不是麻黄汤。

此条中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代表有表证,有寒束在身上。

阳明有病,就是会热发散不出来,往上冲,冲到肺上,而肺又被束到,所以喘而胸满,这个时候不能用下法,绝对不能用攻里之药,因为胸满气喘并不是里证引起。

病还在太阳与阳明,还是伤寒论引起的。

这时,如果是麻黄汤证,会表寒很厉害、怕冷,病人陈述很冷、全身骨节酸痛、没有汗,如果攻下就会结胸,要确定病人没表证,才可以攻里。

如果感冒反而有汗,往往就是桂枝汤、葛根汤证。

不论什么样的症状,不论它的表现如何,一旦确定病在表或太阳与阳明合病时,应先解表。

如上面所说的“喘而胸满”的表证不能攻里攻下,攻下返而带着病毒往里往下传变。

此条文中的症状如果用攻里攻下误治会带来什么,攻里攻下而病邪不伤半毫,附着在病层不走,又因攻里攻下造成里虚又使病邪下陷于胸于腹,造成胸满腹胀或心下有水气痰饮等。

所以条文中说“不可下,宜与麻黄汤”。

伤寒麻黄汤“九禁”

伤寒麻黄汤“九禁”

伤寒麻黄汤“九禁”关于麻黄汤的禁忌,张仲景从九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故名曰:“麻黄汤九禁”。

其一,《伤寒论》第49条云:“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

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这个条文主要在强调尺中脉微所提示的“里虚”。

尺部候肾与命门,尺部脉微是肾元不足、命火衰微的表现,因为命火之气的不足,无力运行生生之气,所以病人身重,命火是心火之根,命火不足则心阳自衰而不振,所以病人心悸。

麻黄汤是发越阳气之药,峻汗之剂,若阳虚者用之,势必导致阳亡而竭,所以此乃麻黄汤之一禁。

其二,《伤寒论》第50条云:“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个条文所强调的是尺中脉迟所提示的“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麻黄汤主要作用在于发汗,而汗之与血,异流同源,有互化之机,营血既已不足,再汗必夺其血,会致营血愈虚,而犯“虚虚”之戒,所以凡营血不足者,麻黄汤不可用之,此为麻黄汤之二禁。

其三,《伤寒论》第83条云:“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乃肺胃之门户,肝肾之脉亦绕行于喉咙,咽喉干燥说明肺胃肝肾津液不足,不足以上润,此类病人如患外感,亦不可用麻黄汤,用麻黄汤发汗是重夺其津,所以此乃麻黄汤之三禁。

其四,《伤寒论》第84条云:“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病是火热烧灼膀胱所为,久病于淋则膀胱及肾津阴必遭重伤,麻黄汤温热夺汗之剂若用于淋家,必使热愈炽而阴愈亏,阴亏之极,必及于血,热盛则必然迫血妄行,所以尿血是其必然变证。

所以淋家虽患外感,麻黄汤则必在禁用之列,此麻黄汤禁忌之四。

其五,《伤寒论》第85条云:“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久患疮疡,必脓血淋漓,阴分已为大伤,且疮疡之形成,原因于火热之毒腐筋灼肉所致,如此津亏火炽之躯,岂可更用麻黄温热发汗之药!麻黄性热如火,泄汗如雨,用之必致津血枯竭,热极生风,筋脉挛急为痉,所以疮家绝不可再用麻黄,此麻黄汤之五禁。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四、麻杏甘石汤方【方剂组成】麻黄18克杏仁9克炙甘草9克石膏45~100克【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麻黄伍桂枝攻表邪而发汗,伍石膏清里热,故反治汗出。

今于麻黄汤去桂枝,倍用麻黄,增量甘草而加石膏,故治汗出有热喘而急迫者。

《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注解:无大热,谓不似阳明病热实于里的身大热,但并非无热之意。

大意是说:发汗后表不解,依法宜桂枝汤汗以解之。

但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虽亦外邪未罢,而不可更行桂枝汤,则可与麻杏甘石汤。

按:此汗出纯由于里热的熏蒸所致,汗出稠粘量多而臭味重,与桂枝汤证的自汗淡薄量少而臭味轻者有异。

不过热实于里身当大热,今无大热则未至阳明内结的热实程度甚明。

故知此喘无关于里实满的承气证,而半由于麻黄证,亦半由于热壅于里,故以两解表里的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注解:太阳误下后,热陷于里而致表里并病,亦每见本方证,当然不可与桂枝汤而宜与本方。

按:喘而汗出,身无大热,为本方应用的主证。

气管炎、肺炎等常见本方证。

但并非这两病的特效药,若适是病,即用是药反而多误。

中医治病在辨证,用非其证,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学者常须识此,慎勿等闲视之。

【辨证要点】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验案】陈某,男性,24岁,病历号97771,1965年3月25日初诊。

自昨日恶寒身疼,咳喘咽干,自服A.P.c两片后,汗出不恶寒,但仍身疼、咳喘、吐白痰、口干思饮,苔白舌尖红,脉滑数。

证属外寒里热、肺气不宜,治以解表清里、宣肺降逆,与麻杏甘石汤:麻黄18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生石膏45克半夏12克结果:上药服二剂,汗出及喘减。

继以桑杏汤加减,服六剂诸症已。

五、越婢汤方【方剂组成】麻黄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方解】此亦同麻杏甘石汤,为外邪内热的治剂。

麻黄汤精解

麻黄汤精解

还魂汤之说相信很多人一定听说过孟婆汤。

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碗忘川河水煮的孟婆汤。

孟婆汤比喻人们在死别的时候,往黄泉路上,放下一切,挥刀斩袖,然后化为飘缈,喝了孟婆汤意味着阴阳相隔,真正的生死相离,再也没有牵挂。

这是一碗沉重而令人心酸的汤!然而,伟大的中医总是以人为本,驱疾除病,救人于水火,创造出很多让人魂回魄归的汤剂。

下面这款汤,叫还魂汤!还魂汤,顾名思义就是断了“奈何桥”,救人于鬼门关!汤名出自中医古籍《千金》卷二十五。

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解释这本书的《千金方衍义》这样说:此即《伤寒论》“太阳例”中麻黄汤,以桂心易桂枝入肝以招其魂;麻黄入肺以通其魄;杏仁入络以降其逆;甘草入腑以缓其暴,暴逆散而魂魄安矣。

对照伤寒论条文,此汤确是汉代张仲景所用的麻黄汤。

有的人说生姜汤就是还魂汤,因为生姜也叫“还魂草”。

这种说法是望文生义随意乱说的是。

这个汤是治病的,但愿人人健康,永远都不用喝它!麻黄汤的组成下面就来学习一下此汤。

先看看麻黄汤是什么药汤,这么神奇。

麻黄汤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煮法及吃法:煮水运以上四味中药,用水9碗,先煮麻黄,煮到水减二碗,再刮去上沫,然后放入其他药,煮取二碗半,去滓,趁药汤温服大半碗。

以出微汗为准,不需再喝热粥来增强发汗,如果吃一剂好了的话,其他二剂就不要吃了。

值得注意的是,方中的剂量是汉代的剂量,而且是相当于现代三剂的量,换算为今天的量,组方剂量如下:麻黄45克桂枝30克去皮甘草15克炙杏仁30克去皮尖以上煮法也是三剂一起煮的煮法。

为方便记忆,有网友将药方组成记成:干妈贵姓(即甘麻桂杏)。

麻黄汤的原始出处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以下条文是对其的表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经典名方-厚朴麻黄汤

经典名方-厚朴麻黄汤

经典名方-厚朴麻黄汤原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歌诀:厚朴麻黄夏杏膏,更加五味方真妙,宣肺降逆饮咳止,咳而脉浮症对好。

组成用法: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方中厚朴苦辛温,宽胸理气,消痰平喘;麻黄、苦杏仁宣肺利饮,止咳平喘;细辛、干姜、半夏化饮降逆;石膏清郁热除烦躁;五味子敛肺止咳,防麻黄等辛温发散药发散太过;小麦养护脾胃。

本方先煮小麦去滓,后入诸药同煎,有祛邪顾正之意。

本方重用厚朴、麻黄,并用细辛、干姜、半夏,其石膏如鸡子大之用量同大青龙汤,故本方有较强的利气宣肺、温化痰饮、清除郁热的功效。

但其配伍是宣利之中伍以酸收,温化中伍以清化,实为公允平和之方。

依厚朴麻黄汤证形成的因素及其病机变化,治疗方药应以逐饮降逆、利气肃肺为主,兼以甘温益气为法。

方以麻黄为宣肺降逆、止咳平喘之要药,与降气的厚朴、杏仁,定喘的五味子、细辛同用,能降逆肃肺,止咳平喘;而麻黄之宣肺行水,半夏之燥湿祛痰,干姜之温运脾阳,三味合力,可以调理脾肺功能,使水液通利三焦,不使其停滞而为病;用寒凉之石膏,以制麻、姜、辛之温燥,不使有发汗之弊;小麦养心敛汗,意亦在此。

中医方剂学家陈潮祖认为,“仲景此方,麻黄、杏仁、厚朴三药同用,治疗气喘、胸满,旨在示人上宣下导,是其不二法门……麻黄、杏仁擅长宣降肺气,厚朴擅长降其胃肠之气,三药同用,上宣下导,则喘满消矣”。

(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曹颖甫认为,此方证亦属痰饮,故拟厚朴麻黄汤治之,略同小青龙汤,但“人体之中,胃本燥热,加以胸膈留饮,遏而愈炽,所以加石膏者,清中脘之热,则肺气之下行者顺也。

所以加小麦者,咳则伤肺,饮食入胃,由脾津上输于肺,小麦之益脾精,正所以滋脾阴也。

此厚朴麻黄汤大旨,以开表蠲饮为主治者也”。

厚朴麻黄汤医案1、支气管炎案杨某,女,60岁,患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8年,冬季频发。

经典条文及方剂

经典条文及方剂

经典条文及方剂一.解表剂1.1辛温解表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四时瘟疫)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胃肠感冒)5.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外寒里饮证(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6.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1.2 辛凉解表7.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鼓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辛凉轻剂”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甘石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10.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11.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1.3扶正解表12.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喻嘉言痢疾“逆流挽舟”13.参苏散益气解表,理气化痰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参苏散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4.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暴哑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症,寒重热轻脉沉良。

《伤寒论》035条:?麻黄汤

《伤寒论》035条:?麻黄汤

《伤寒论》035条:麻黄汤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终于讲到了麻黄汤,其实前面讲桂枝麻黄各半汤,葛根汤,已经大概介绍过了麻黄汤,这里再重点讲一下。

麻黄汤,在《千金方》里有个神奇的别名,叫还魂汤,救急的时候非常有用。

在有些版本的《金匮》里,也有这个还魂汤,又叫追魂汤,但是把桂枝给去掉了。

倪海厦一弟子言:麻黄汤又名还魂汤,之前我总是看不懂为何人死了,脉没了,下回阳九针再灌麻黄汤,可以把人从阴间拉回阳间,而不是用四逆汤。

经倪师解释,麻黄开肺接天阳,肺中氧气自然增多,桂枝炙草强心阳,心肺一强,阳气回头,人就救回来了。

可见麻黄汤不仅仅是治太阳伤寒这么简单,用好了,可以回阳救逆,起死还魂。

下面我们进入条文,一点一点分析。

太阳病,头痛发热头痛发热,这是太阳表证的典型症候。

太阳病,阳证,表证。

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这个麻黄汤要和桂枝汤放在一起来对比,就会更好理解。

前面讲桂枝汤,属于表虚,也就是人体的表层皮肤是开泄的,汗自出。

麻黄汤则正好相反,属于表实,也就是人体表层皮肤毛孔没有打开,毛孔紧闭,这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为什么会毛孔紧闭?有可能是突然感受到了寒邪,人体的应激反应。

表受邪,人体就会向表调集气血津液,但是毛孔又紧闭,汗不得出,囤积在肌体里造成疼痛。

同时寒气侵入肌骨,寒则凝滞,会造成局部瘀堵,不通则痛,所以会感到骨节疼痛。

而且我们会看到,这个疼痛反复说了两遍,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也就是浑身哪哪都疼。

桂枝汤证的时候,会不会疼?也会疼,但肯定没有麻黄汤这么疼,不是一个量级。

因为桂枝汤证的时候,已经汗出,津液和邪气打了一仗,已经有出路了。

麻黄汤因为正邪双方聚集于体表,还没开打,囤积严重,所以疼的很厉害。

麻黄汤类方

麻黄汤类方

麻黄汤类方大青龙汤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渍,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

汗多亡阳遂虚。

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解析:此处太阳中风根据其后的病症以及逆证可以认为是伤寒的互辞,为伤寒表实证,可以用麻黄剂。

此处“不汗出”可以为本来的病症,也可以是用麻黄汤后因病重药轻而没有达到发汗的目的。

汗出不来,寒邪在表不解,阳气闭郁不伸,郁而化热,扰乱心神而烦躁。

属于邪在于表而兼有阳郁化热的病证,故用大青龙汤峻发在表之邪以宣泄阳郁之热,则表寒得解而烦躁得去。

大青龙汤是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减杏仁剂量,加石膏,姜、枣而成。

关键在于不汗出而烦躁。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解析:此条论述的是大青龙汤的证治及其与少阴证的鉴别。

伤寒见脉浮缓,是由于寒邪闭郁于表,阳气闭郁发热,其脉乃由浮紧变为浮缓,同时营阴郁滞所致的身疼痛也因热壅经气不利而变为身重之症。

此处身重应与少阴身重相鉴别,少阴病身重乃阴盛阳衰,气血不足所致,故其身重无休止之时,且伴有脉微细,恶寒肢厥,但欲寐等阴寒之象。

胡希恕胡老认为此处的身重不关乎伤寒与中风,而是由于水气停于表,因水有流动性,故乍有轻时,《金匮要略》“水之为病,脉沉小者,属少阴”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如果脉浮而不沉小,就用大青龙汤,因《金匮要略》治溢饮就用的大青龙汤。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溢饮是水溢肌肤,症见“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所以大青龙汤不仅是一个解表清热的方剂,还是发散水气的重剂。

小青龙汤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汤及其类方探讨2精品PPT课件

麻黄汤及其类方探讨2精品PPT课件


经发汗;
子 细 辛
邪客少阴,病程稍长,正气较弱,但又未出现下利清谷、 四肢逆冷之阴寒里证,则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如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后病不解,仍周 身疼痛,脉沉,甚或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等里虚寒重证,

当用四逆辈以温阳祛寒,急救其里,不可再用麻黄之属攻
表。
麻黄汤及其类方探讨
2.抓主症:本方证以发热、恶寒、无汗与肢冷、脉沉弱

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水肿:本方适用于阳虚阴盛,复感寒邪,气化无权,水 道不利所致之水肿。本方有发表散寒,温阳利水之功,
投之可内外分消,水肿自去。
麻黄汤及其类方探讨
【要点】
1.抓病机:本方病机为少阴兼外感,即太阳、少阴两感

证。太少两感证的治疗有三法:

风寒之邪初客少阴,脉沉,反发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262)
麻黄汤及其类方探讨
【分析】
麻 黄
用于湿热发黄兼表证者。
“伤寒瘀热在里”,为外有寒邪束表,内有湿热蕴郁, 表邪不解,湿热之邪难以外越;湿热内蕴,又阻碍表邪

之外解,湿热郁遏,势必发黄。

此是湿热兼表,单纯清利或解表,均非所宜,故主用麻
赤 小 豆
(2)皮肤病: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湿疹,水痘,天疱疮, 痤疮,血管神经性水肿,寻常型银屑病,荨麻疹证属风

湿蕴热者;日光性皮炎证属表邪外束,湿热瘀滞者;带

状疱疹证属湿热蕴积,湿热毒邪侵扰肌肤者。


麻黄汤及其类方探讨
【要点】
麻 黄 连 翘
1.抓病机:本方证乃湿热兼表,宜表里两治,故无论是 皮肤病,还是脏腑症证,谨守病机,异病同治,均可获 效。

《名方60首讲记》笔记一麻黄汤

《名方60首讲记》笔记一麻黄汤

《名方60首讲记》笔记一麻黄汤《名方60首讲记》是宋永刚老师的方剂课堂讲稿为基础,分别从来源、组成、剂量、用法、配伍、应用、加减、名家论述3个方面,介绍了常用名方60首的学用心得,既有翔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具体的临床实践,内容详略得当,讲解通俗易懂,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笔记是在喜马拉雅听书里《汉方云课堂》的讲稿记录,在这里感谢《汉方云课堂》的老师精心,精彩的解读。

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宋永刚老师的《名方60首讲记》,方剂是在中药用药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配伍结构和关系稳定的治病工具。

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名方,一首名方的形成,经受了多年的临床验证,行之有效,历代传承,治疗效果,也被历代医家所公认。

所以,名方是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人体试验的客观记录,是中医学的精华。

麻黄汤来源于《伤寒论》,主要条文如下:《伤寒论》第1条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3条辨“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35条辨:“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中与麻黄汤主治或风寒表证病机相关的条文多达十余条,第一条是太阳病的提纲证,凡是外感风寒均可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麻黄汤证也不例外。

第三条是太阳伤寒的临床表现,对伤寒来说,初期可以不伴发热,但时间稍长多伴有发热,故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之说,但一定有“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的表现。

第三十五条是本方的主治证,因主治证有八个症状,故称“麻黄八症”。

大致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邪气在表,发热、恶寒;第二组为诸痛证,即头痛、腰痛、骨节疼痛;第三组为肺气失宣,表现为无汗而喘。

麻黄汤的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 去皮;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一、麻黄去节的问题麻黄外观淡绿色至黄绿色,节明显。

其中已色淡绿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麻黄之形,中空而虚,取其散通之意,故能发汗;其节有节制之意,故去之。

《伤寒论》37

《伤寒论》37

《伤寒论》37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麻黄九禁)我应当客观的说,虽然下面的9条,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麻黄九禁。

实际上,这个麻黄九禁,应当说是泛指辛温发汗的方剂,包括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甚至包括桂枝汤,葛根汤这类的方剂,都应当适合这九禁。

这九禁是泛指辛温发汗而言的,所有的辛温发汗的方子都应当注意这9条,遇到这9条情况的时候,都应当禁用或者慎用。

下面我们看麻黄九禁:一、第83条,《伤寒论》“八三、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 咽喉是肺胃的门户,同时又是足少阴肾经所经过的部位,因为足少阴肾经的分支,“徇喉咙,挟舌本”,所以咽喉干燥的病人,常常提示了他是肺阴虚、胃阴虚。

阴虚的病人,你如果单纯的用辛温发汗的话,就容易更伤阴,因为辛温发汗的方子象麻黄汤、大青龙汤这类的方子都是辛温燥烈,容易伤阴、容易动血的,在这里以咽喉干燥为例,提示凡是肺、胃、肾阴虚的病人,都应当慎用辛温的发汗的方法。

二、第84条,《伤寒论》“八四、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家”- 是指素患淋病的人,什么叫淋病呢?那就是有小便短赤,小便淋漓不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有尿频、尿急、尿痛这样的泌尿道刺激的症状,这类的疾病,中医把它叫做淋病。

当然如果再细分的话,象现在的泌尿系感染,泌尿道结石。

凡是有泌尿道刺激症状的这些病证,中医都可以把它叫做淋病。

所谓淋家,就是久患淋病的人。

久患淋病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体素质呢?首先下焦湿热居多,久患淋病,湿热内盛,下焦阴伤,阴伤就有虚热,所以湿热、阴虚、虚热都可能存在,这种病人,你用纯辛温的方剂来发汗,就容易伤阴,就容易助热,伤阴,助热结果导致了有可能出现血尿,他说,“汗出必便血”这个便血应当是指的小便血,由于你伤阴助热,用辛温发汗方剂以后伤阴助热,热迫血妄行,就有可能导致尿血的变证,所以淋家不可以单独的使用辛温发汗的方法。

三、第85条,《伤寒论》“八五、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痓”- 这个字它应当读[zhi],但是在医学里,在这里确实应该写成“痉”字,痉是指以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伤寒论》里的两大名方,麻黄汤和桂枝汤,感冒时注意这几点区别

《伤寒论》里的两大名方,麻黄汤和桂枝汤,感冒时注意这几点区别

《伤寒论》里的两大名方,麻黄汤和桂枝汤,感冒时注意这几点区别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根据病证深浅的不同,共计设立了112个方剂。

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麻黄汤”和“桂枝汤”两个了,其中的“桂枝汤”还有“万方之祖”的美誉。

两个都是针对最常见的外感病而设,都是治疗太阳病,只不过“麻黄汤”是专用于“太阳伤寒证”,“桂枝汤”却专用于“太阳中风证”,病症名也很相似,初学者更容易犯迷糊。

而俗话又说“春忌麻黄夏忌桂”,更让初学者对这两个方剂望而却步,以为春天就不可以使用麻黄汤,夏天就不可以使用桂枝汤。

这自然是认识上的错误,但也更说明,有必要对这两个方剂,从各方面做一个详细的甄别。

下面我们就来列举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以帮助新手理解。

一、麻黄汤: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中药组成。

《伤寒论》条文如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麻黄汤主之”。

根据医圣的原文,我们可以得知,麻黄汤的主要适用特征是:发热恶寒无汗,脉象浮紧。

因为风寒外袭,“寒主收缩”,所以足太阳寒水之经经气郁滞,卫不行则营无力,气血运行也同时不流畅了。

出现在身体上,就会有身痛,这个痛是全身的骨节、尤其是头项强痛,这个“强”很有意思,不知道你有没有那样的经历,我自己就曾有那样的感冒,真的觉得颈部似乎硬邦邦的。

这些都是风寒之邪的特征。

风寒在表,卫阳被遏,所以又表现出恶寒的症状,卫与邪争所以又发热;肌表闭塞,使肺气不得宣肃,所以“无汗而喘”。

本方用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的效力强大,用杏仁宣肺,协助开腠解表,还能止咳平喘。

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临床用于“无汗”的伤寒表实证。

注意,这个“无汗而喘”的特点非常重要;因为《伤寒论》里还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和“麻杏甘石汤”的适用证类似,只是葛根黄芩黄连汤用于“喘而汗出”,麻杏甘石汤用于“汗出而喘”,这三者的区别很细微,需要特别注意;二、桂枝汤: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药组成,《伤寒论》的条文如下: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方解

方解

解表剂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夫宣所致。

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

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

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2桂枝汤《伤寒论》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

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麻黄汤本证

麻黄汤本证

——正气抗邪外出的一种自然疗能。
③以汗代衄:(55条) 以汗代衄:
衄后自愈——以衄代汗 表实失汗 衄而不畅——表证仍在——麻黄汤——汗以代衄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原文】 不可下,宜麻黄汤。(36) *【提要】太阳阳明合病,病机偏重太阳的证治。 【提要】 *【讨论】 病位:偏重太阳表 【讨论】
*【原文】 【原文】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 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 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 主之。(46)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 衄者愈。(47)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麻黄汤主之。(55)
*【词解】 【词解】 微除: 微除:略有减轻。 目瞑: 目瞑:闭目畏光。 衄:这里指鼻衄。 阳气重: 阳气重:指阳气郁遏较重。 *【提要】太阳表实证致衄的病理及预后。 【提要】
中风——以汗出、恶风、脉浮缓为主。 以汗出、恶风、脉浮缓为主。 中风 以汗出
中风——缓汗、解肌,调和营卫 缓汗、解肌, 中风 缓汗 ⑤治法 伤寒——峻汗解表、宣肺平喘。 峻汗解表、宣肺平喘。 伤寒 峻汗解表 中风——以桂枝汤为主方。 以桂枝汤为主方。 中风 以桂枝汤为主方 ⑥方药 伤寒——以麻黄汤为主方。 以麻黄汤为主方。 伤寒 以麻黄汤为主方
头项强痛、 头项强痛、 发热、 发热、胸满 、呕逆
必见证(标志) 必见证(标志)
次见证
或见证
“喘而胸 满” 病因:风寒外束,肺胃气机不利 治法:汗法 方药:麻黄汤 病位:阳明里 病因:实邪壅塞,胃肠浊气上逆 “喘而腹满” 治法:下法 方药:宣白承气汤
小结
主证: 主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 痛,骨节疼痛、呕逆,喘咳,无 汗,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理: 病理:风寒外束,卫阳闭遏,营阴郁滞。 治法: 治法:峻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 方药:麻黄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汤涉及到的条文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

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麻黄汤。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