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禁例及兼证
麻黄汤临证精髓!(注意红字部分)
麻黄汤临证精髓!(注意红字部分)麻黄汤效果如何?以笔者临床体会及前贤论述,使用恰当,确可效如桴鼓。
为何不能广泛使用?近代著名医家祝味菊在《伤寒质难·第十四篇》中道出了原因,“凉药阴柔,隐害不觉;阳药刚暴,显患立见……譬如水火,水寒火热,犹药之有温凉也……水能死人,而人不知畏;火有殊功,而狎之者鲜。
”麻桂剂属于典型“阳药”,如果用错,会“如君子之过,路人尽知”,医者避之属于“人之常情”。
但同时说明麻黄汤犹如烈马,驾驭得当才可作用非凡。
如何驾驭而免使良方“以其峻猛而束之高阁”,正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创造条件也可用麻黄汤麻黄汤的使用在《伤寒论》中就提出了诸多“不可”,后世注家多认为“不可”是使用禁忌,而祝味菊却云“夫暴性之药,配置得宜,亦可化暴为良……脉虚血少,兼滋则麻黄可发”。
流传年深月久,麻黄汤禁忌越多,如“热证不能用麻黄汤”,“盛夏不得用麻黄汤”,“江南不宜用麻黄汤”,“虚人不可用麻黄汤”等。
议方时设置太多障碍,难怪临证时百无一用。
以下数案讲的正是麻黄汤在“禁地”如何使用。
《经方杂谈》中有章次公治疗曹颖甫夫人“坚决”使用麻黄汤的记载:“……盖被卧,恶寒甚,覆以重衾,亦不能温。
口角生疮,而目红,又似热证。
腹中和,脉息浮紧有力。
温覆已久,汗仍不出,身仍无热。
当以天时炎暑,但予:麻黄二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
服后,温覆一时,不动声色。
再作一剂,麻桂均改为三钱,仍不效。
更予一剂,如是续作续投,计天明至中午,连进四剂,了无所出。
计无所出,乃请章次公来商。
次公按脉察证,曰:先生胆量,何其小也?曰:如之何?曰:当予麻桂各五钱,甘杏如前。
服后,果热作,汗大出……”曹颖甫已在半日内给其夫人服下4剂麻黄汤,没有动静。
但章次公“按脉察证”,继续处方以麻黄汤,麻桂加量,果然“不满半小时”即知。
有麻黄汤证,就一定要用麻黄汤方。
条件成熟马上用,条件不成熟时创造条件也要用。
宋代伤寒大家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卷第八中的病案,就是创造条件,等候时机成熟再用的范例。
麻黄汤证-伤寒论
1.先煎麻黄,去上沫; 2.分三次服,服药后温覆,取微汗;汗出病解 停服; 3.饮食清淡适量。
病人服药后出现流鼻血,是不 是病情加重了?这是怎么回事
【原文】 太陽病,脉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 微除,其人發煩目瞑①,劇者必衄②,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③故也。麻黄湯主之。(46) 太陽病,脉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 愈。(47) 【词解】
太阳病症状: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
阳明病症状:不大便等;
喘与胸满为本条主症。
先表后里,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
桂枝汤方证
证名 病因 病机 症状 治法 特征药 相关脏腑 煎服法
中风 风寒 卫强营弱
麻黄汤方证
伤寒 风寒 卫闭营滞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 缓 脉浮紧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配伍芍药,姜枣配甘 草 脾 辛温发汗,调和营卫 麻桂与麻杏 肺
(4)小青龙汤证(40、41)
【原文】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①,乾嘔發熱而欬, 或渴,或利,或噎②,或小便不利、少腹滿③, 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服 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 ★ 【词解】
(3)大青龙汤证(38、39)
【原文】 太陽中風,脉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 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 肉瞤①,此為逆也。(38)★ 【词解】
①筋惕肉瞤(shun,音顺):肌肉跳动。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法】发汗解表,内清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 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加石膏、生姜、大枣。
《伤寒悬解》太阳病——麻黄汤与禁忌症
《伤寒悬解》太阳病——麻黄汤与禁忌症太阳二十三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太阳入阳明去路。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此麻黄证。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伤寒,不大便六七日,是有阳明之里燥,但头痛有热者,是为太阳之表证。
六七日不大便者,是宜与承气汤,以泻里热。
但有头痛发热之表证,且小便清长者,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此麻黄汤证,麻黄发表寒以泻卫闭。
卫闭不开,郁其里燥,表闭未解,故发热头痛,里燥未实,故小便清长,故知仍在表也。
麻黄汤,发汗解表,窍开卫泄,表里俱解,此是太阳入阳明之去路,此教辩病在太阳与之阳明之别也。
重点就是小便清长者,津液未亡也。
阳明燥实,必亡津液而无小便。
2若头痛者,必衄。
头痛者,即是表闭卫气不泄,逆冲头面也。
麻黄解表之前,而有头痛者,麻黄解表之后必衄,此衄,即是营郁不达而遏闭卫气上冲,卫气郁迫莫容,自寻出路,必上冲鼻窍而为衄证也。
为什么提纲言痛者,必衄,因头痛即为卫气上冲。
麻黄之后,卫气外泄而头痛外已解,营郁不解,营郁其卫,卫也如头痛上冲一样而上冲,故必衄血也。
此麻黄之后,故宜桂枝汤,以泻营郁,使不闭束卫气,卫气松缓,则衄证免矣。
桂枝仍是通经解肌,白芍息风凉血,调和营卫,卫气外达,则不上冲,气不冲则血不动。
故本条仍是麻黄证之后而又用桂枝汤者。
同上条麻黄汗后用桂枝一理。
试问不用麻黄之前,无汗而衄血,谁敢用桂枝,师言衄证,是麻黄之后也。
麻黄证之卫冲头痛,故营遏卫气,卫冲必同头痛之理而必衄也。
3综述;不大便六七日,是阳明里证,“宜”承气汤。
而头痛而有热者,是太阳表证,小便清长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麻黄证头痛者,卫气之逆冲,营郁不达必衄者,也卫气之逆冲也。
麻黄之后,营卫不和,卫气之上冲也,故言必衄而用桂枝汤也。
4本条提纲“当”须发汗,“若”头疼者,皆是为重点,辩证论治的关系,以后出现的这些字皆为重点,此即为中医定理,治辩公式,论治立法也。
太阳二十四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第15 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我们在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也就是第36条的,“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mèn)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这里的太阳病,我们上次课说,那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这里的阳明病是什么?它不是阳明里热,也不是阳明里实,因为里热、里实兼有表的话,仲景是不会用麻黄汤的。
那是阳明的什么证候呢,我们说,那是阳明的经脉被寒邪所伤的证候,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
阳明经脉运行于什么部位呢,头面,胸腹,也是从头到脚的。
经脉运行于体表,外来的风寒邪气当然可以伤阳明的经表,阳明经表受邪,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在伤寒论中,没有一个单独的条文全面的把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的这种证候来描述清楚。
它没有一个单独的条文把它系统描述清楚,而是散在许多条文之中,后世的医家对它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归纳、总结。
到《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对阳明经表证的临床表现,治法、用方,归纳了这样一个的歌决,我把歌决写在这里:“葛根浮长表阳明”,说阳明经表受邪,在一般情况下用葛根汤。
阳明经表受邪它的脉象是浮脉,而且端直以长,因为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脉被邪气所伤以后,阳明经的阳气抗邪于表,使脉端直以长,“表阳明”就是阳明表证。
“缘缘面赤额头痛”,缘缘面赤就是满脸通红,这是阳明经脉中的阳气被郁的表现。
因阳明经脉行于面部,“额头痛”,因为阳明经脉它是行于头额部,它不像太阳经行于后头部,后项,后背部,所以太阳经脉受邪,是头项强痛,进一步可以发展为项背强几几,阳明经脉受邪是脑门疼。
“发热恶寒身无汗”,阳明经表证它也是表证,因此它也具备发热、恶寒、无汗这样表证的共同特点,那么发热、恶寒、无汗,如果伴有头项强痛的是太阳表证,如果伴有额头痛的,那是阳明经脉受邪,是阳明表证。
“目痛鼻干卧不宁”,阳明经脉起于鼻子的两侧,向上绕过眼睛,然后向额头部,目和鼻都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阳明经脉受邪,阳明经气被郁,就在阳明经气循行部位,眼睛、鼻子就出现了相关的症状,就是眼睛疼,脑门疼,鼻子发干,满脸通红,这都是阳明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
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精选五篇)
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精选五篇)第一篇: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伤寒论》中太阳伤寒表实证在临床症状上,强调了太阳伤寒有恶寒,有发热,有身疼痛,身疼痛的病机主要是由寒邪的性质所决定的。
寒是主收引的,寒是主凝滞的,所以寒伤肌表以后,就可以使肌肤的气血凝滞,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
寒伤经表以后,使肌肤的筋脉痉挛,拘急它就疼。
所以疼痛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一个特征性的症状。
第三组症状是无汗而喘,无汗是表闭,喘是肺失宣降,由于无汗表闭而导致肺失宣降,结果导致了喘,在第3条还提出了呕逆,那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所造成的,所以证候属于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治疗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在太阳伤寒表实证都具备的前提下,脉是浮的,脉浮提示了正气不衰,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这才能使用纯辛温的发汗的方剂。
凡阳虚的人不可以用辛温发汗,禁用麻黄汤,这属于麻黄九禁。
当自汗出乃解,应当是及时的用扶正袪邪的方法来治疗.第二篇: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证及禁忌症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证及禁忌症一、适应症1、不明原因的咳嗽。
支气管镜对于诊断支气管结核、异物吸入及气道良、恶性肿瘤等具有重要价值。
2、不明原因的局限咯血或痰中带血。
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
3、不明原因的局限性哮鸣音。
支气管镜有助于查明气道阻塞的原因、部位及性质。
4、不明原因的声音嘶哑。
可能因候返神经受累引起的声带麻痹和气道内新生物等所致。
5、痰中发现癌细胞或可癌细胞。
6、X线胸片和(或)CT检查提示肺不张、肺部结节或块影、阻塞性肺炎、炎症不吸收、肺部弥漫性病变、肺门和(或)纵膈淋巴结肿大、气管支气管狭窄以及原因未明的胸腔积液等异常改变者。
7、肺部手术前检查,对指导手术切除部位、范围及估计预后有参考价值。
8、胸胸部外伤、怀疑有气管支气管裂伤或断裂,支气管镜检查常可明确诊断。
9、肺或支气管感染性疾病(包括免疫抑制患者支气管肺部感染)的病因学诊断,如通过气管吸引、保护性标本刷或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标本进行培养等。
修改第二节(麻黄汤类方)
【词解】 词解】 ①厥逆:指手足厥冷。 厥逆:指手足厥冷。 ②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 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 ③乍有轻时:指身重忽而有减轻之时。 乍有轻时:指身重忽而有减轻之时。 【提要】 提要】 论太阳伤寒兼内热的证治。 论太阳伤寒兼内热的证治。
【释义】 释义】 ①大青龙汤证治 主症: 主症: 发热恶寒 身疼痛 风寒外束,卫闭营郁。 风寒外束,卫闭营郁。 无汗 脉浮紧 ——郁热扰心。 郁热扰心。 郁热扰心 烦躁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 方药】 桂枝二两 ——通阳解肌 通阳解肌 麻黄汤 麻黄三两 走表——发汗解表 发汗解表 走表 入肺——宣肺平喘 入肺 宣肺平喘 利肺降气 杏仁七十个 ——利肺降气 调和诸药 甘草粉 ——避燥生津。 避燥生津。 避燥生津 微利去麻黄加荛花 ——下其水气。 下其水气。 下其水气 噎去麻黄加附子 ——温阳散寒。 温阳散寒。 温阳散寒 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 ——淡渗利水。 ——淡渗利水 淡渗利水。 喘去麻黄加杏仁 ——宣降肺气。 宣降肺气。 宣降肺气 (注:麻黄不可轻易去之。) 麻黄不可轻易去之。) 服药后的转归: 服药后的转归: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此寒去欲解也” 服汤已渴者
病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 病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 治法】 发汗解表,温化水饮。 【治法】 发汗解表,温化水饮。 【方药】 方药】 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 ——发汗、平喘、利水。 发汗、 发汗 平喘、利水。 桂枝三两 ——解表、通阳、散寒。 解表、 解表 通阳、散寒。 芍药三两 ——破阴利水,助桂枝调和营卫。 破阴利水, 破阴利水 助桂枝调和营卫。 细辛、 细辛、干姜各三两 ——散寒化饮。 散寒化饮。 散寒化饮 敛肺止咳; 姜辛散太过。 敛肺止咳 防麻、 五味子半升——敛肺止咳;防麻、辛、姜辛散太过。 化痰降逆止呕。 化痰降逆止呕 半夏半升 ——化痰降逆止呕。 甘草三两 ——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甘缓和中, 甘缓和中 调和诸药。
《伤寒论》经方方剂之麻黄汤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方义2: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夫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伤寒麻黄汤“九禁”
伤寒麻黄汤“九禁”关于麻黄汤的禁忌,张仲景从九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故名曰:“麻黄汤九禁”。
其一,《伤寒论》第49条云:“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
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这个条文主要在强调尺中脉微所提示的“里虚”。
尺部候肾与命门,尺部脉微是肾元不足、命火衰微的表现,因为命火之气的不足,无力运行生生之气,所以病人身重,命火是心火之根,命火不足则心阳自衰而不振,所以病人心悸。
麻黄汤是发越阳气之药,峻汗之剂,若阳虚者用之,势必导致阳亡而竭,所以此乃麻黄汤之一禁。
其二,《伤寒论》第50条云:“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个条文所强调的是尺中脉迟所提示的“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麻黄汤主要作用在于发汗,而汗之与血,异流同源,有互化之机,营血既已不足,再汗必夺其血,会致营血愈虚,而犯“虚虚”之戒,所以凡营血不足者,麻黄汤不可用之,此为麻黄汤之二禁。
其三,《伤寒论》第83条云:“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乃肺胃之门户,肝肾之脉亦绕行于喉咙,咽喉干燥说明肺胃肝肾津液不足,不足以上润,此类病人如患外感,亦不可用麻黄汤,用麻黄汤发汗是重夺其津,所以此乃麻黄汤之三禁。
其四,《伤寒论》第84条云:“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病是火热烧灼膀胱所为,久病于淋则膀胱及肾津阴必遭重伤,麻黄汤温热夺汗之剂若用于淋家,必使热愈炽而阴愈亏,阴亏之极,必及于血,热盛则必然迫血妄行,所以尿血是其必然变证。
所以淋家虽患外感,麻黄汤则必在禁用之列,此麻黄汤禁忌之四。
其五,《伤寒论》第85条云:“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久患疮疡,必脓血淋漓,阴分已为大伤,且疮疡之形成,原因于火热之毒腐筋灼肉所致,如此津亏火炽之躯,岂可更用麻黄温热发汗之药!麻黄性热如火,泄汗如雨,用之必致津血枯竭,热极生风,筋脉挛急为痉,所以疮家绝不可再用麻黄,此麻黄汤之五禁。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导读:本文收集了麻黄汤的条文,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失治误治后处理,麻黄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汤条文】 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3) 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 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2)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
【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
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
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
【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
【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
(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内热证者,加石膏。
(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麻黄汤禁例及兼证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麻黄汤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麻黄汤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心慌、 失眠、恶心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 格掌握剂量和适应症,避免过量使用 。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也需要慎用麻黄汤 ,以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者 ,需要慎用麻黄汤,以免加重病情。
在使用麻黄汤期间,需要忌食辛辣、 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麻黄汤与小青龙汤的兼证
总结词
麻黄汤与小青龙汤的兼证,需谨慎处理。
详细描述
小青龙汤是一种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症状的中药方剂。当一个人同时出现麻黄汤和小青龙汤 的症状时,需要特别小心。因为 专业医生的建议,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方。
麻黄汤与银翘解毒片的兼证
麻黄汤的功效
01
02
03
发汗解表
麻黄汤中的麻黄和桂枝均 有发汗作用,可以发散体 内的风寒邪气,缓解恶寒 发热等症状。
宣肺平喘
麻黄汤中的杏仁具有止咳 平喘的作用,可以缓解咳 嗽、气喘等症状。
利尿消肿
麻黄汤中的麻黄和桂枝有 利尿作用,可以消除水肿 ,对于风水浮肿等病症有 一定的疗效。
麻黄汤的适用症状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 ,头痛身痛,无汗。
水肿尿少,肢体浮肿 ,舌质淡,苔白滑。
咳喘痰多,气喘胸闷 ,舌苔薄白,脉浮紧 。
02
麻黄汤禁例
孕妇禁用
麻黄汤中的麻黄成分具有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可能导致流产或早产,因此孕 妇应禁用。
麻黄汤是一剂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无汗而喘等症状。然而,其中 的麻黄成分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可能导致流产或早产。因此,孕妇在用药 时应特别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含有麻黄的中药方剂。
伤寒论15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寒是主收引的,寒是主凝滞的,所以寒伤肌表以后,就可以使肌肤的气血凝滞,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寒伤经表以后,使肌肤的筋脉痉挛,拘急它就疼。所以疼痛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一个特征性的症状。
第三组症状是无汗而喘,无汗是表闭,喘是肺失宣降,由于无汗表闭而导致肺失宣降,结果导致了喘,那么喘的原因是无汗所造成的。
就是说,主表的不仅仅是太阳,阳明也有表证,少阳也有经表证,阳明也有经表证。以后我们在讲到太阴病,“太阴病,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我们会提出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太阴也可以有表证,它是指的风寒邪气侵袭四肢,由于脾主四肢,就把这种风寒邪气侵袭四肢的证候,也可以叫做太阴表证,也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
在讲“风温病”的时候,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是风温。
高热鼻衄而热不退的,是热入营血,热迫血妄行。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决不能再用《麻黄汤》,那应当用《犀角地黄汤》一类的,来凉血止血。
在伤寒病的病程中,出现衄血的情况,大体就有这么多,我们现在看看讲义,是不是像我们所归纳总结的这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8页,看原文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 ”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临床特征。“八九日不解”,病程已经超过7天了,超过了它的自然病程,所以说“伤寒日久”,我们这里不是说伤寒日久吗,“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此当发其汗,后面“《麻黄汤》主之”。发汗用什么方,最后这句话,《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37
《伤寒论》37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麻黄九禁)我应当客观的说,虽然下面的9条,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麻黄九禁。
实际上,这个麻黄九禁,应当说是泛指辛温发汗的方剂,包括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甚至包括桂枝汤,葛根汤这类的方剂,都应当适合这九禁。
这九禁是泛指辛温发汗而言的,所有的辛温发汗的方子都应当注意这9条,遇到这9条情况的时候,都应当禁用或者慎用。
下面我们看麻黄九禁:一、第83条,《伤寒论》“八三、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 咽喉是肺胃的门户,同时又是足少阴肾经所经过的部位,因为足少阴肾经的分支,“徇喉咙,挟舌本”,所以咽喉干燥的病人,常常提示了他是肺阴虚、胃阴虚。
阴虚的病人,你如果单纯的用辛温发汗的话,就容易更伤阴,因为辛温发汗的方子象麻黄汤、大青龙汤这类的方子都是辛温燥烈,容易伤阴、容易动血的,在这里以咽喉干燥为例,提示凡是肺、胃、肾阴虚的病人,都应当慎用辛温的发汗的方法。
二、第84条,《伤寒论》“八四、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家”- 是指素患淋病的人,什么叫淋病呢?那就是有小便短赤,小便淋漓不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有尿频、尿急、尿痛这样的泌尿道刺激的症状,这类的疾病,中医把它叫做淋病。
当然如果再细分的话,象现在的泌尿系感染,泌尿道结石。
凡是有泌尿道刺激症状的这些病证,中医都可以把它叫做淋病。
所谓淋家,就是久患淋病的人。
久患淋病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体素质呢?首先下焦湿热居多,久患淋病,湿热内盛,下焦阴伤,阴伤就有虚热,所以湿热、阴虚、虚热都可能存在,这种病人,你用纯辛温的方剂来发汗,就容易伤阴,就容易助热,伤阴,助热结果导致了有可能出现血尿,他说,“汗出必便血”这个便血应当是指的小便血,由于你伤阴助热,用辛温发汗方剂以后伤阴助热,热迫血妄行,就有可能导致尿血的变证,所以淋家不可以单独的使用辛温发汗的方法。
三、第85条,《伤寒论》“八五、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痓”- 这个字它应当读[zhi],但是在医学里,在这里确实应该写成“痉”字,痉是指以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太阳病
太阳病
26
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鉴别表
葛 相同点 不同点 鉴别要点 方 药 根 汤 证 桂 枝 加 葛 根 汤 证
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经脉失养而见项背强几几 风寒束表,卫阳闭遏,营 外感风寒,卫阴不固,营 阴郁滞无汗脉浮紧 阴失守汗出脉浮缓 表实无汗 表虚自汗
葛根汤 (桂枝汤+麻黄、葛根)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汤+汗
“疮家”——气血两伤
身疼痛——禁汗 复感风寒之邪 误汗——更伤营血,筋脉失养——痉 (筋脉强直, 肢体拘急) 疮家兼表——益气养血,兼解表邪
太阳病
16
(86)阴血不足者禁汗
“衄家”——素有衄血,耗损阴血——禁汗
重伤阴血 误汗—— 阴血更虚
筋脉失养——额上陷脉急紧 目失滋养——直视不能眴 心失所养——不得眠
正气尚未全复——身疲而嗜卧
内传少阳,经气不利——胸满胁痛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表实仍在,邪未内传——脉但浮 , 未见其它变证 ——发汗解表——麻黄汤
太阳病
9
(46)表实证证治及服麻黄汤后的反应
太阳表实证——脉浮紧,无汗 , 发热,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证仍在,病未传变,未经治疗 发汗 —— 麻黄汤 轻者:药后正气得助,与邪交争较剧——发烦目瞑 药后 ——正胜邪却,汗出病除 重者:阳郁于经,正邪剧争,损伤阳络——衄血(红汗) ——邪从衄泄,衄后病解
发散风寒,升清止利, 葛根汤
发散风寒,降逆止呕, 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病
32
(38)(39)表实内热证证治及大青龙汤的禁忌
“太阳中风”——风寒外束,卫气闭塞,营阴郁滞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无汗 “不汗出 寒郁气滞,内热相扰——“身不疼,但重” ” 邪偏于表,阳气尚能暂通——“乍有轻时” 热邪不得宣泄,上扰心神 —— “烦躁”
麻黄汤禁例及兼证
麻黄汤与小青龙汤的兼证
总结词
麻黄汤与小青龙汤合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水饮的患者 。
详细描述
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小青龙汤主治外寒内饮证,两者合 用,可增强发汗解表、温化水饮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 内有水饮的患者。
麻黄汤与银翘散的兼证
总结词
麻黄汤与银翘散合用,适用于风热感冒伴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的患者。
详细描述
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银翘散主治风热感冒,两者合用,可增强辛凉解表、 宣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伴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的患者。
04 麻黄汤的临床应用
感冒咳嗽
总结词
麻黄汤适用于感冒咳嗽,尤其对于风 寒感冒所致的咳嗽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具有发散风寒、宣肺 止咳的作用,杏仁可降气止咳,甘草调和药 性。对于感冒咳嗽,尤其是风寒感冒所致的 咳嗽,麻黄汤具有显著的止咳作用。
麻黄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 适应症和剂量控制,避免出现 不良反应和药物过量的情况。
针对不同病情和个体差异,麻 黄汤可以与其他中药或西药联 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毒副作用研究
麻黄汤中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具有一定 的毒副作用,如过度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心律失常等,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使用。
长期或过量使用麻黄汤可能对肝肾功能 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控制用药剂量
和时间。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 等,需要在医生的指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麻黄汤的主要成分与功效
麻黄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麻黄、桂枝、 杏仁、甘草等中草药。
麻黄汤的功效主要包括发汗解表、宣 肺平喘等,对于感冒、咳嗽、哮喘等 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02 麻黄汤的禁例
“麻黄汤禁例”解读与临证运用
炒 白术 、焦 六 曲 各 2 0 g ,姜 半 夏 1 2 g ,薄 荷 1 5 g ,陈 皮 、桂 枝 、炒 白芍 各 l O g 。3剂 热 退 ,头 晕 、耳 鸣 消
失 。再 3 剂 面 色恢复 如 常 。 按: “ 麻 黄 汤 禁 例 ” 提示 :营血 不 足 者 ,不 可 发
体 质 。治 宜 益 气 养 阴 、利 咽 和 络 。方 用 :黄 芪 3 0 g ,
当归 、山 药 、仙 鹤 草 、生 地 各 1 5 g ,玄 参 、芦 根 、薄
热 ,夜 间 甚 ,近 2 日来 伴 见 乏 力 ,头 晕 ,耳 鸣 。诊
见 :头晕 、耳 鸣 ,面 色咣 白 ,双 目内 陷 ,少 气 乏 力 , 语 声低 微 ,舌质 淡 胖 、苔 薄 湿润 ,脉濡 细 。此 为 气 血 不 足 ,复感 寒 邪 。方用 :黄芪 6 0 g ,当归 3 0 g ,山药 、
荷各 1 2 g ,天 花 粉 、葛 根 、知 母 、生 白芍 各 l O g ,胖
大海 5 g 。3剂后 ,胸 闷消 ,痰 出 血止 。再 投 3剂 ,以
资 巩 固。半 月随访 身体 如常 。
按 :汗 为心之 液 ,汗 出 心 阴益 亏 ,心 脉失 养 则 心 悸 ( 胸 闷) ;咽 喉 干 燥 ,阴液 不 足 之 象 ,汗 之 阴 液 更
服生 姜红 糖 汤 以祛 寒 。第 2天起 床 后 出现 胸 闷 ,咽喉
痛不 可 咽 ,发 不 出声 ,咳嗽 吐 痰 ,见 痰 中带 血 丝 。辅 检 :胸 片 、血常规 、C反 应 蛋 白示 未 见 明显 异 常 ,心
甚 则侵 犯 阴络 ,迫血 妄行 ,出现 血尿 。 “ 麻 黄 汤禁 例 ” 提示 :淋家 ,不 可 发汗 ,发汗 必 便 血 。即淋 家 阴虚 下 焦 蓄 热 ,禁 用辛 温发 汗 。故治 法 护 正 解 表 ,养 阴凉 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津利腧,解肌发表。 发汗解表。
—敛阴和营,且防过汗伤津。
补益脾胃,滋汗源。
问题: • 表实兼项背拘急,为何不用麻黄汤加葛根,反取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呢?
【现代研究】
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抗炎、解痉、抗过敏、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功能;并能扩 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尚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3、太阳伤寒兼证
• 1、经气不舒证 *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 【提要】表实兼项背强的证治。 * 【讨论】 ✓ 病理:风寒外束,邪入太阳经输,致经输不利,筋脉失养,项背拘急不舒
✓ 与桂枝加葛根汤、麻黄汤证鉴别:
葛根汤 桂枝加葛根汤
项背强几几
鉴
葛根汤
别
麻黄汤
葛根汤加半夏——葛根加半夏汤。
✓ 临床运用:
多用治感冒、胃肠型感冒,但若下利次数频繁,须慎重。因本方毕竟以解表为主,发汗有伤津之 虞。非确属表实证为主兼下利者,不宜采用。
• 3、表寒里热证 •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 【词解】 ✓ 烦躁:烦是心烦,为病人自觉证;躁是手足躁扰不安,为他觉证。 ✓ 厥逆:手足冰冷,严重者上过肘,下过膝。 ✓ 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瞤音纯。
• 寒邪闭表在机体的病理发展趋势是什么?
寒邪侵袭→寒郁阳→寒郁热 (麻黄汤)
无汗而喘 舌苔薄白
பைடு நூலகம்
寒重热轻——大青龙汤(麻黄汤)
热重寒轻——麻杏甘石汤(石重于麻) 寒化热(纯热证)
阳明证(白虎汤) 五大一黄
表寒证——里热实证 (太阳) (阳明)
• 病机:风寒外束,阳郁内热。 •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 方药:大青龙汤 •
• 【提要】表实兼里热烦躁的证治及大青龙汤的禁例。 • 【讨论】
主要脉证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伤寒表实证 烦躁——热郁于里,汗不得出(但津液未伤,故一般不口渴)
不汗出而烦躁是本证要点!
思考:
• 导致大青龙汤证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 伤寒失汗,表邪不解、阳郁化热而形成的表寒里热 ; ✓ 感寒较重,邪闭较深或是素有郁热,再患伤寒所致
大青龙汤证小结
• 主证: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身痛或重,乍有轻时,舌苔薄白或兼黄,脉浮紧。 • 病理:风寒外束,阳热内郁。 •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 方药:大青龙汤
误治变证与救治 • 如将阳虚的躁烦证误辨作郁热扰心之烦躁证,用大青龙汤峻汗:
过汗亡阳 过汗伤液
阳气不能充达四末 手足厥冷
筋肉失养
筋肉跳动不宁
救治: 用真武汤一类的附子剂以救其逆
• 【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 【词解】 • ①乍有轻时:即时轻时重。 • 【提要】补充表寒里热的另一脉证。(变通适应证)
• 治疗效果21时服下,20分钟后,全身汗出,头发如水洗,下肢亦汗出,连绵不断,至第2天12时汗 止,思食,头身不痛,无发热,泄止。
• 辨证要领:
• ①病来突然,且脉浮而数,非三阴下利。②下利虽重,但无灼肛、腹胀、潮热等,显非阳明病。
• ③结合病症,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皆是表证表现,证情与《伤寒论》32条原文颇为切合,故 投葛根汤以治。
大青龙汤禁例 使用禁例:“脉微弱,汗出恶风者” ✓ 脉微弱——肾阳虚衰,无力鼓动气血 ✓ 汗出恶风——肾阳虚衰,表阳不固,温煦失司 • 问题:这样一个纯虚寒的证侯,和大青龙汤证在病机上有天壤之别,为何相提并论?
烦躁
阴盛则躁 阳盛则烦
阳虚阴盛,虚阳与阴寒相争,争而不胜, 常出现肢体躁动不宁
寒邪闭表,阳气郁遏化热,热聚胸中,心 神受扰故烦躁不安
• 【讨论】
• 若感邪较重,正邪交争剧烈---脉紧身疼痛(38条)
• 若感邪较轻,正邪交争较缓---脉缓身沉重(39条)
• 身重 ——①感邪较轻,因汗不得出,阳气内郁,气滞不运 ;
•
②湿郁肌表;(《金匮》治水气溢于四肢身重,名溢饮,亦用大青龙汤 )
• 身重乍有轻时——病偏于表,阳气尚能暂通
大青龙汤证与少阴证中“烦躁”、“身重”的鉴别:
2、邪犯阳明证 • 【原文】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 【提要】表实不解,内迫阳明的证治。 • 【辨证要点】表证兼下利或呕
小结 ✓ 主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下利或呕逆,舌苔薄白,脉浮。 ✓ 病理:表邪不解,内迫胃肠。 ✓ 治法:发汗解表,升清止利;若见呕逆者,佐以降逆止呕。 ✓ 方药:葛根汤
项背强几几
表实证
身痛喘咳
无汗(表实) 有汗(表虚)
风
经气不舒
寒
外 束
肺气失宣
小结
✓ 主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舌苔薄白,项背强几几,脉浮紧。 ✓ 病理:伤寒表实,兼经气不舒。 ✓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脉。 ✓ 方药:葛根汤(葛、麻、桂、芍、草、姜、枣)
方义: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
【临床应用】
①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感冒、流感、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炎等。 ②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③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结肠炎、急性胃肠炎、痢疾等。 ④治疗骨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自发性寰椎半脱位、风湿性腰腿痛等。 ⑤五官科疾病:结膜炎、中耳炎、突发性耳聋、鼻窦炎、慢性鼻炎等。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生姜三两 杏仁四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
大枣十枚 炙草二两
辛散表邪 清解郁热 和中以资汗源
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1、先煮麻黄去上沫; 2、分三次温服; 3、温服取微似汗,切勿过汗伤阳; 4、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5、若一服汗出邪解,停后服; 注: 若复服过汗,乃至亡阳,可出现恶风、烦躁、不得眠等变证。
麻黄汤禁例及兼证
1
• 查体:现体温39℃,舌苔薄白略干,脉浮数。化验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均正常。
• 试辨其证型? • 病因——? • 病机——? • 病位——? • 方药——? • 预测——?
• 外感风寒,表气郁闭,里气紊乱之葛根汤证,治宜外散风寒、内升清阳,方用以葛根汤加味。葛根 15g,白芍12g,桂枝、苦杏仁各9g,麻黄、炙甘草各6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