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经验

合集下载

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麻黄汤•组成:•麻黄6克去节•桂枝4克•杏仁9克(去皮尖、七十个)•炙甘草3克麻黄汤功效与作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重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麻黄汤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现代用法:水煎服。

麻黄汤方解根据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主证当属外感风寒表实证。

头痛,身疼和喘为次要症状。

风寒之邪伤人体表,阻遏卫阳,机表不得温煦,故见恶寒;寒主收引,毛窍闭塞,故无汗;卫阳被郁,故微发热,邪在肌表,尚未入里,故舌苔薄白;正盛邪实,相争于表,故脉浮紧;寒邪束表,足太阳膀胱经受邪,营卫运行不畅,故见头疼身痛;肺主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宜降,故喘。

本方为辛温发汗峻剂,是治疗伤寒表实证的代表方。

功效为发汗解表,宣降平喘,使卫阳得温,营阴通畅,肺气宜发,毛窍开放,风寒之邪随汗出而解。

方中麻黄性温可助阳散寒,味辛可解表,为肺经专药,可宣肺平喘。

为方中主药。

桂枝性温味甘,既可温经散寒,又可通营达卫,与麻黄相配使营卫通畅,共成发汗峻剂,并可解除头痛身疼,为辅药。

杏仁甘苦温,利肺降气,与麻黄配伍,宣降并用,可增强其平喘之功,为佐药。

炙甘草既可缓和麻、桂的峻烈之性,又能调和麻、杏之宣降不和,为使药。

本方是辛温解表剂,故风热表证不宜使用。

此外,《伤寒论》还指出“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伤寒表虚自汗、血虚脉见“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证,亦当禁用本方。

因汗与血、津、液、气皆为同源异流之物,重发其汗,必使正气受损。

麻黄汤按语本方以无汗而喘、恶寒发热、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柯琴用本方治疗风寒湿痹及寒性哮喘。

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麻疹、急性肾炎、荨麻疹、小儿发热、小儿银屑病、肩凝症、鼻炎、产后发热、痛经、癃闭等病症。

麻黄汤总结

麻黄汤总结

麻黄汤总结
坚持一件事确实不容易,麻黄汤终于迎来了结尾。

从无数麻黄汤医案中挑好的摘录下来,然后再总结麻黄汤的用法
1、主治病名繁多,寒邪郁肺则多喘,寒邪犯胃则多呕。

但主证均为无汗、怕冷、脉浮紧。

病症为:感冒、受凉起荨麻疹、受凉音哑、感冒后遗尿、肾囊肿大、冷风哮喘、三叉神经痛。

2、服麻黄汤预后:
(1)汗出身凉,或小便增多,脉弱嗜卧,则愈。

(2)有转阳明的可能,以阳明法治之。

(3)无汗:饱尝风露之人,皮肤腠理厚实致密故不出汗;若下后,服麻黄汤不汗出,因为中气内陷,可加附子振奋心阳。

3、禁忌:阴虚用麻黄汤发汗致吐血。

麻黄汤为辛温剂,若服辛凉连翘等则加剧。

4、加减法则:伤寒脉微细,麻黄加黄芪汤;伤寒伤湿,麻黄汤加祛湿药;虚人外感吐血,李东垣用麻黄芍药人参汤。

麻黄证尺迟弱,以小建中汤加归芪养7日后,尺脉应,才投麻黄
5、注意:(1)【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如何区分,衄后病不解,可再发汗,下列三点为辨证关键:1、表实证仍在;2、确无里热;3、阴气未伤,无口干舌燥、尿短尿赤等症。

(2)伤寒谵语脉浮紧,服麻黄汤大剂。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伤寒但五日不大便,溲色澄清,仍用麻黄汤。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一、组成麻黄去节三两(6克)、桂枝二两(4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克)、甘草炙,一两(3克)。

二、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3.华盖散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4.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中加白术,湿困身疼总能医。

5.麻杏苡甘汤还有麻杏苡甘剂,风湿发热亦可祛。

6.大青龙汤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为良。

四、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五、主治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六、方解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

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

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桂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正由于此,所以《伤寒论》中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伤寒表虚自汗,血虚而脉见“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本方。

麻黄汤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

麻黄汤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

麻黄汤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以下是 7 条关于麻黄汤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1. 嘿,你可知道麻黄汤怎么煎煮吗?就像煮一碗美味的汤一样,要先把药材准备好呀!麻黄呀、桂枝呀等等。

把它们仔细地洗一洗,然后放进锅里,加适量的水。

就像给它们洗个舒服的澡一样,水可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哦。

比如说,你放了一大把药材,却只加一点点水,那怎么行呢!2. 哇塞,煎煮麻黄汤的时候可得注意火候呀!不能大火呼呼地烧,那不就煮干啦。

要小火慢慢炖,就像耐心等待一朵花慢慢开放一样。

你想想,要是心急火燎地用大火,汤不就煮坏了么。

就好比跑步,不能一下子冲得太快,得保持节奏呀,记住了没呀。

3. 哎呀呀,麻黄汤煮好了可别急着喝呀!得让它稍微凉凉一下。

你总不能烫得嘴都受不了就往嘴里灌吧!这就好像刚出锅的饺子,你会马上就吃吗?肯定得等一等呀,不然会烫得你直咧嘴的。

等温度合适了再喝,这样效果才好呢。

4. 嘿,喝麻黄汤也有讲究哦!不能一口气全喝光啦,要慢慢品。

就像品尝一杯美酒一样,一小口一小口地感受它的味道和效果。

你要是咕噜咕噜全喝了,可能都没感觉到什么呢。

就像听音乐,要仔细聆听每个音符,而不是一下子就放完了,对不对?5. 哇,煎药的锅也很重要啊!不能随随便便找个锅就行。

就像你不会拿个破碗去盛美味佳肴吧。

得用专门的药锅,这样才能保证药效最好呀。

你想想,要是用个不合适的锅,那不是白瞎了这么好的药材了么。

6. 诶哟,喝麻黄汤的时候可别乱吃东西哟!像那些生冷的、油腻的,都先别碰。

这就像你跑步的时候不能一边跑一边吃东西一样,会不舒服呀。

你得让身体好好地吸收麻黄汤的药效,别让那些不合适的食物来捣乱呀。

7. 记住啦,麻黄汤可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喝的。

孕妇呀、小孩呀,得特别小心。

这就像有些游戏不是谁。

范中林应用麻黄汤的经验

范中林应用麻黄汤的经验
桂 枝 , 进 2剂 。 此 时 太 阳 表 实 已 解 , 泻 时 秘 减 , 再 时 拟
四J 省 乐 山市人 民医院 四川 乐 山 6 4 0 I l 10 0 关 键 词 参 芪桂 枝 汤 慢 性低 血 压综 合征
临 床 观 察
以针砂 散方 意 ( 砂 、 矾 、 芽 、 香 、 通 、 砂 、 针 绿 麦 木 木 硼 神 曲、 草、 甘 白矾) 连服 2 , 0余 日, 病遂 痊愈 。
炙 甘 草 、杏 仁各 1 g 8 ,法半 夏 1 g 5 。4剂后 左脸 剧 痛消 失 ,夜能安 睡 ,精神 顿觉 清爽 ,黄 腻苔 已退 。
按 :此 案 范老不 拘 泥 于头 痛 偏侧 多 属 少 阳 ,或头 痛 日久 ,多属 内伤 之常 规 ,却 着 眼 于似 乎 同偏 头 痛无 明显关 联 的 “ 恶 寒 ,无 汗 ” 微 ,可 谓 独 具 慧 眼 ,方 证
时 间 明 显 缩 短 ,能 自 由 行 动 。
但在 具体诊 疗 时 ,却 不完 全 拘 泥 ,而是 仔 细 辨 证 ,灵 活用 药 ,故 疗效 甚佳 。如 治太 阳 阳 明证 泄 泻 ( 敏 性 过
结肠 炎 ) 案 :姚 某 某 ,腹 泻 每 日 3 4次 ,腹 胀 满 、 ~ 隐痛 ,大便 时 泻 时秘 ,头 昏身 痛 ,神 疲 面黄 ,肢 体 消 瘦 。舌质 黯红 、苔 黄 白而 润 ,脉 浮 紧 。范 老 辨 为外 感
按 : 范 老 认 为 此 种 胁 痛 属 少 阳 证 者 较 少 , 而 常 见 为 少 阳与 太 阳相 兼 。 多 由 外 感 风 寒 湿 邪 反 复 缠 绵 ,历
久不 解 ,邪传少 阳 ,两 经 同病 。故 必 须首 开 太 阳 ,散
寒 除湿 。太 阳一 开 ,邪有 出路 ,然 后 根 据 病情 轻 重 缓 急 ,逐一 突破 ,以竞 全功 。

麻黄汤:散寒解表第一方

麻黄汤:散寒解表第一方

麻黄汤:散寒解表第一方麻黄汤出自于《伤寒论》,是治疗太阳伤寒的主方,堪称散寒解表第一方。

原方用于治疗“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其组方如下: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麻黄汤麻黄汤中以麻黄为君药,所以得名麻黄汤。

麻黄辛苦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及散寒通滞的功效;桂枝为臣药,具有发汗解肌、温经散寒的功效;苦杏仁降肺止咳平喘,与麻黄一宣一降,共同恢复肺的宣降功能;炙甘草止咳平喘、兼顾中焦。

麻黄汤是我们《方剂学》教材上的第一方,麻黄也是《中药学》教材上的第一药,所以对麻黄汤印象特别深刻。

其实印象最深的还是上《方剂学》学麻黄汤时老师讲过的一番话,大致意思是:中医讲究三因制宜、用热远热,广东处于岭南,气候湿热,麻黄汤比较辛温峻猛,所以他在广州行医30多年,几乎没有用过麻黄汤,所以当时对麻黄汤甚为畏惧。

后来大二的时候有幸跟随儿科的几位老师出门诊,发现他们对小儿外感非常喜欢用麻黄汤或者小青龙汤,而且麻黄用量特别大。

后来有幸跟随廖世煌教授出诊两年,廖老是我们大学《金匮要略》教研室的老主任,对经方研究颇为透彻,对我读书及临床指导颇多。

廖老曾对我讲,虽然广东地处岭南,但是现在使用空调越来越多,夏月伤寒的也越来越多,有是证用是药,虽然岭南、炎夏,也可不必避讳麻黄。

麻黄等到我独立临床,尤其是去了急诊科之后,接触到很多外感发热的患者,才知道几位老师所言都不虚:夏日伤寒越来越多,而且即便是在广州也有寒疫,但是毕竟是在南方高温地区,用法用量都需要谨慎。

2016年上半年的那波流感,病人主要表现的是风寒,因此那半年多正哥用了有10000g左右的麻黄。

而到了2017年下半年的乙型流感则表现为“高热、咽痛、恶寒、便秘”的寒包火症状比较多了,这些也会用到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汤,但是这个时候用麻黄就是四两拨千斤了,用量不宜大、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用量稍大患者很容易从阳化热了流感风寒证正哥在临床上用麻黄汤一般用生麻黄5~10克,1~3岁小孩子一般用3~5克;苦杏仁一般用10~15克,若是小儿则改为甜杏仁;由于南方天气湿热,所以很多时候不用或少用桂枝,以减少辛温发汗的力度(因为患者很多时候是3天才能复诊,中间不方便调方,一般宁愿稳妥)。

麻黄汤类歌诀

麻黄汤类歌诀

麻黄汤类歌诀麻黄汤类麻黄汤治太阳病风寒在表,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胸满而喘,其脉浮紧或浮数者,宜此发汗。

若脉浮弱,汗自出,或尺脉微迟者,俱不可服。

若风、寒、湿三气成痹,及冷风哮嗽,最效也。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甘草(一两炙)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麻黄加术汤治湿家身烦疼。

麻黄汤原方加白术四两。

麻黄发汗之峻剂,监以桂草斯无弊。

(麻黄开窍发汗,性最猛烈,故以桂枝监之,不使其大汗亡阳,甘草和之,不使其劫阴脱营,如驭马防其放逸耳。

)麻黄入肺杏入心,发汗必通营与卫。

(麻黄轻清入肺,杏仁重浊入心。

仲景治太阳初病,必从心营肺卫立方也。

)先煮麻黄取力专,(麻黄先煮,取其力专,不仅为去上沫已也。

)不须啜粥恐留滞。

(不须啜粥,恐留恋麻黄之性也。

)减去大枣与生姜,恐碍杏麻升降制。

(仲景发汗方中,每加姜、枣,此不用者,以生姜横散解肌,碍麻黄之上升,大枣缓中腻膈,碍杏仁之下降故耳。

其精切又如此。

)要知麻桂性辛温,仲景原为风寒制。

无论伤寒与中风,卫实麻黄表虚桂。

(麻黄汤治卫实,桂枝汤治表虚,在有汗无汗上分,不在风寒上分也。

)后人妄用治温暑,无怪下咽人即毙。

(麻黄、桂枝二方,原为冬月即病之正伤寒而设,后人误以之治温暑,无怪乎下咽即毙也。

)伤寒初病在太阳,头项强痛此经系。

(头项强痛,为太阳经的证。

)发热恶寒无汗喘,脉浮而紧麻黄谛。

(以上为麻黄汤的证要诀。

麻黄治无汗,杏仁治喘,桂枝治恶寒,甘草和诸药,无一味不紧切,故谓“经方”。

)寸关浮弱(表虚)尺迟微(里虚),误汗亡阳祸不细。

(若浮弱微,非麻、桂温通关节,宣发寒邪不效。

虚者,同补气血药服。

)冷风哮嗽还堪济。

(冷风哮证,由风寒客于背俞,屡止屡作,用此散寒利肺最效。

病哮喘,虽服麻黄而不作汗也。

)《金匮》麻黄加术汤,湿家身体烦疼诣。

(湿外盛者,阳必内郁,故烦疼也。

国医大师许润三妙用麻黄汤治疗杂病经验

国医大师许润三妙用麻黄汤治疗杂病经验

• 1414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平3月第36卷第3期CJTCMP,March 2021,Vol.36, No.3二诊(2011年4曰20日):患者进食及口干明显改 善,烧心感仍存,原方加浙贝母l〇g,并嘱其少食多 餐,调畅情绪,续服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1年5月4日):诸症好转,治守原方,随 诊半年,症状未复发。

按:患者老年男性,查胃镜示食管下端黏膜炎症、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

患者素体阴气 不足,可与情绪或体质有关,舌象为证。

胸骨后方反 流烧心反复,病于食管,实乃胃食管病变,口干苦有 异味示胃中有热,故辨为阴虚失养、肝胃不和。

徐老 药选合欢花、郁金、制香附、白芍。

合欢花与合欢皮 同出于一物,两药均可以解郁安神,但合欢花侧重于 理气开胃,另郁金与香附行气和中,白芍养肝柔肝,诸药合用量优力宏。

程钟龄云:“噎膈,燥证也,宜 润”,徐老选用麦冬、玉竹、石斛取益胃汤之意。

麦冬 甘凉濡润,以护胃津;玉竹补而不腻,不寒不燥,久 服不伤脾胃;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三药同用,共 起益气养阴、补虚扶正之功。

对于胃食管同病,尤有 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徐老喜用黄连与仙鹤草,黄连清热解毒,仙鹤草既能健胃补虚,又能清热化瘀,故在 辨证基础上可加用此药。

患者二诊因烧心感仍在,方 加浙贝母,浙贝母清胃热,凉而不苦,兼能治酸;三诊 后诸症好转,生活质M得以提高:小结吞咽不利者,当属噎证,食管病变,渐变成膈,贵在早期治疗,故需重视。

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 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国医大师徐景藩以平 和之法,用平和之药,治平常之病而达到非常之效的 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学习借鉴体会:徐老常告诫为 医者应善于学习,人之一生苦短,点滴之经验载于方 书者,供学习参考,以利继承发展中医学术,以利防 治顽疾,解除患者疾病痛苦。

参考文献[丨]赵宇栋.国医大师徐景藩运用“调神法”经验.中华中医药 杂志,2020,35(12):6099-6101[2]王强.国医大师段亚亭治疗脾胃湿热经验.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1):5545-5547(收稿日期:2019年9月2日)•临证经验•国医大师许润三妙用麻黄汤治疗杂病经验刘宝琴(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摘要:麻黄汤源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临床多将其运用于风寒郁滞腠理导致的经络不通和肺气失宣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麻黄汤治疗反复咳嗽的经验举隅

麻黄汤治疗反复咳嗽的经验举隅

麻黄汤由麻黄、甘草组成,其中麻黄辛微苦温,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桂枝风、温通经脉,与麻黄相须为用,祛风散寒,增强发汗解表之力;杏仁苦温,宣降肺气、祛痰止咳,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恢复肺部气机宣发肃降之功能;炙甘草甘平,健脾益气、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补益心阳,助麻黄发汗。

诸药相伍,麻黄汤既能散寒祛风,发汗解表,又可宣肺降气、止咳平喘。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第35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本条指出了麻黄汤证的临床主要证候;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第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此三条补充了麻黄汤证的脉象。

综上分析,麻黄汤治疗风寒束表,肺气郁闭之证:卫遏营郁,故发热、恶风(寒)、无汗;寒邪收引凝滞,经气不通,故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肺主皮毛,表气郁闭,肺气不利,气机上逆,故见气喘;邪盛正实,正气抗邪于外,故脉但浮或浮紧、浮数。

麻黄汤亦可治风寒邪气深入,郁闭肺气,气机上逆而出现的咳喘证,如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咳嗽作为临床的常见症状之一,与40证,土不生金,肺气虚弱,宣降失常,故而为咳;脾不运化,生化乏源,故见纳差、身困;舌、脉亦为肺脾两虚之象。

经典方以为南方、夏季切不可用,谬之千里。

而吾师治肺咳时,首选麻黄汤化裁,并言麻黄乃肺经专药,肺非麻黄不宣,止咳平喘之功尤甚。

麻黄配杏仁、五味子,一降一敛,正符肺宣发肃降、散敛有度之机能,且麻杏相配,止咳平喘之功尤著,杏仁、五味子又可制麻黄之温燥辛散。

故吾师不论寒、热、虚、实之咳嗽,皆以此三药配伍本案患者久咳、体虚,故改用蜜麻。

倪海厦方剂解读「麻黄汤

倪海厦方剂解读「麻黄汤

倪海厦方剂解读「麻黄汤伤寒论三九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讲到「伤于寒」,就是「麻黄汤」证,又名「还魂汤」,(这个有的书上说还魂汤里面没有桂枝暂存疑问)为什么?就是人死了,脉都没了,下「回阳九针」后,再灌「麻黄汤」下去,所以「麻黄汤」可以从阴间回到阳间,过去有很多伤寒重症,麻黄汤一下去就救回来了,不需要用到大剂四逆汤。

有些中医师用炮附子几百克去回阳救逆,实际上不需要,用麻黄汤就好。

(额这个...不知道卢老师看了有什么反应)张仲景这条辨没写脉证,一般来说,伤寒病在表,抵抗出来和病毒相抗,脉浮且紧,浮代表「表」,紧代表「寒」,所以麻黄汤证需解表发汗,如果只有脉浮紧才用麻黄汤,张仲景早就写在里面了,葛根汤、桂枝汤都有写,为什么麻黄汤没写,就是当遇到危急的时候,病人气息都快没了照样可以用到麻黄汤。

病毒趁人身体改变的时候进来,人身上的热度,一直都在调节,汗发不出来的时候,就会发热,为什么头痛,免疫系统就是阳,阳会往上冲,而头是诸阳之会,所以会头痛。

水到皮肤表面排不出去,这水就渗到肌肉,就感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全身关节都会痛,有时严重到像是被鞭打一样。

为什么恶风?就是表寒,这种怕冷的程度,可以在夏天的车子里面,不开冷气,关上窗户穿着大衣躲在里面。

为什么无汗而喘,肺主皮毛,皮肤毛孔肺在管,现在皮肤毛孔被寒束到了,就是肺也受寒了,肺在身上的功能是布施津液到五脏六腑及全身上下,现在肺一受到寒,肺的津液散不出去,肺也被束到了,肺的呼吸自然受到影响,而有喘气的外证,所以得到麻黄汤证的人,可以说皮毛和肺俱闭,不能宣泄了。

我们在问诊的十问里问到汗出情形,就是要知道他的肠胃系统、心脏功能、肾脏功能;例如说,心脏功能好,才能正常出汗,如果心脏功能不好,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出不了汗,一种是没事盗汗很多。

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精选五篇)

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精选五篇)

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精选五篇)第一篇: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伤寒论》中太阳伤寒表实证在临床症状上,强调了太阳伤寒有恶寒,有发热,有身疼痛,身疼痛的病机主要是由寒邪的性质所决定的。

寒是主收引的,寒是主凝滞的,所以寒伤肌表以后,就可以使肌肤的气血凝滞,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

寒伤经表以后,使肌肤的筋脉痉挛,拘急它就疼。

所以疼痛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一个特征性的症状。

第三组症状是无汗而喘,无汗是表闭,喘是肺失宣降,由于无汗表闭而导致肺失宣降,结果导致了喘,在第3条还提出了呕逆,那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所造成的,所以证候属于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治疗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在太阳伤寒表实证都具备的前提下,脉是浮的,脉浮提示了正气不衰,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这才能使用纯辛温的发汗的方剂。

凡阳虚的人不可以用辛温发汗,禁用麻黄汤,这属于麻黄九禁。

当自汗出乃解,应当是及时的用扶正袪邪的方法来治疗.第二篇: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证及禁忌症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证及禁忌症一、适应症1、不明原因的咳嗽。

支气管镜对于诊断支气管结核、异物吸入及气道良、恶性肿瘤等具有重要价值。

2、不明原因的局限咯血或痰中带血。

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

3、不明原因的局限性哮鸣音。

支气管镜有助于查明气道阻塞的原因、部位及性质。

4、不明原因的声音嘶哑。

可能因候返神经受累引起的声带麻痹和气道内新生物等所致。

5、痰中发现癌细胞或可癌细胞。

6、X线胸片和(或)CT检查提示肺不张、肺部结节或块影、阻塞性肺炎、炎症不吸收、肺部弥漫性病变、肺门和(或)纵膈淋巴结肿大、气管支气管狭窄以及原因未明的胸腔积液等异常改变者。

7、肺部手术前检查,对指导手术切除部位、范围及估计预后有参考价值。

8、胸胸部外伤、怀疑有气管支气管裂伤或断裂,支气管镜检查常可明确诊断。

9、肺或支气管感染性疾病(包括免疫抑制患者支气管肺部感染)的病因学诊断,如通过气管吸引、保护性标本刷或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标本进行培养等。

中医奇才倪海厦:麻黄汤使用有诀窍,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

中医奇才倪海厦:麻黄汤使用有诀窍,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

中医奇才倪海厦:麻黄汤使用有诀窍,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太阳中风伤的是卫,太阳伤寒则是营卫都伤,卫是气,营是血,当我们摸到脉是浮、数、紧、沉、迟的时候,“浮”表示病在表,“数”表示病人有热,“紧”表示寒,“沉”表示病在里,“迟”表示有寒或者是表示有郁,例如像气郁,阳郁,热郁都可以出现迟脉。

当我们要为病人开发表药的时候,一定要确定病人具备发表药的条件,能够承受发表药,才可以开发表药,没有具备发表药的条件,病人素虚之人,不能承担发表药,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

因为虚的人身体里的津液本来就不够,再去发表,就会更虚,所以,我们就有可能在发表药里加上黄芪啊,饴糖,我们都知道桂枝汤是发表的药,如果是在桂枝汤中加上饴糖就变成了小建中汤了,再在小建中汤中加上黄芪,既可以扶里,还可以发一点表。

当我们在开麻黄汤之前,我们先摸一摸脉,如果脉是浮的就可以开麻黄汤,这个脉浮,应该是寸、关、尺这三脉都是浮在上面的,如果喝了麻黄汤四肢厥逆,就变成了甘草干姜汤证了。

如果喝了麻黄汤,心脏不会产生动悸,这都是心脏比较好的。

心脏不好的人,喝了麻黄汤,心脏的跳动就会加速,产生心悸。

我们从这个麻黄汤就可以判断病人的身体是否恢复,当我们在治疗病人的时候,处方里没有麻黄的时候,都很好,只要一加麻黄下去,病人会流汗,会排水,但是就是心脏受不了,神疲乏力,倦怠,这就表示病人的病还没有完全恢复,他承受不了麻黄的现象,那就不要给麻黄,只能等到病人觉得好得差不多了,能吃能喝能睡,大小便都正常了,那么,这个时候,可以试一下这个病人的心脏功能是不是完全恢复,就可以加一点麻黄进去,吃了以后,不心悸了,那就表示病完全恢复了,所以,我们在开药的时候,也可以治疗,也可以作诊断。

我们用麻黄汤,一定是无汗,全身疼痛,恶寒,脉浮。

跟着倪海厦学中医,不走弯路进步快。

经典名方-厚朴麻黄汤

经典名方-厚朴麻黄汤

经典名方-厚朴麻黄汤原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歌诀:厚朴麻黄夏杏膏,更加五味方真妙,宣肺降逆饮咳止,咳而脉浮症对好。

组成用法: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方中厚朴苦辛温,宽胸理气,消痰平喘;麻黄、苦杏仁宣肺利饮,止咳平喘;细辛、干姜、半夏化饮降逆;石膏清郁热除烦躁;五味子敛肺止咳,防麻黄等辛温发散药发散太过;小麦养护脾胃。

本方先煮小麦去滓,后入诸药同煎,有祛邪顾正之意。

本方重用厚朴、麻黄,并用细辛、干姜、半夏,其石膏如鸡子大之用量同大青龙汤,故本方有较强的利气宣肺、温化痰饮、清除郁热的功效。

但其配伍是宣利之中伍以酸收,温化中伍以清化,实为公允平和之方。

依厚朴麻黄汤证形成的因素及其病机变化,治疗方药应以逐饮降逆、利气肃肺为主,兼以甘温益气为法。

方以麻黄为宣肺降逆、止咳平喘之要药,与降气的厚朴、杏仁,定喘的五味子、细辛同用,能降逆肃肺,止咳平喘;而麻黄之宣肺行水,半夏之燥湿祛痰,干姜之温运脾阳,三味合力,可以调理脾肺功能,使水液通利三焦,不使其停滞而为病;用寒凉之石膏,以制麻、姜、辛之温燥,不使有发汗之弊;小麦养心敛汗,意亦在此。

中医方剂学家陈潮祖认为,“仲景此方,麻黄、杏仁、厚朴三药同用,治疗气喘、胸满,旨在示人上宣下导,是其不二法门……麻黄、杏仁擅长宣降肺气,厚朴擅长降其胃肠之气,三药同用,上宣下导,则喘满消矣”。

(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曹颖甫认为,此方证亦属痰饮,故拟厚朴麻黄汤治之,略同小青龙汤,但“人体之中,胃本燥热,加以胸膈留饮,遏而愈炽,所以加石膏者,清中脘之热,则肺气之下行者顺也。

所以加小麦者,咳则伤肺,饮食入胃,由脾津上输于肺,小麦之益脾精,正所以滋脾阴也。

此厚朴麻黄汤大旨,以开表蠲饮为主治者也”。

厚朴麻黄汤医案1、支气管炎案杨某,女,60岁,患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8年,冬季频发。

《麻黄汤》的辩证与应用

《麻黄汤》的辩证与应用

《麻黄汤》的辩证与应用麻黄汤(麻甘桂+杏)【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6 克,炙甘草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

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

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

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伤寒论》第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

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

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伤寒论》第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

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按: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

关于郑启仲运用麻黄汤及其类方经验

关于郑启仲运用麻黄汤及其类方经验

关于郑启仲运用麻黄汤及其类方经验【关键词】郑启仲;麻黄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射干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郑启仲老师从事中医儿科、内科临床及科研40余年,擅用经方治疗疑难重症,现任河南省濮阳市中医儿科研究所所长、主任中医师、河南中医学院兼职教授、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会长。

笔者有幸随郑启仲老师侍诊多年,屡见老师每用经方而多起沉疴,渐悟仲景制方之妙,受益良多。

现将郑老师运用麻黄汤及其类方经验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

1 麻黄汤治风寒咳喘案例1:患儿,男,12岁。

风雪冬季,2 d前,因受风寒而发热咳嗽,经服解表止咳中成药无效,因其对解热镇痛药过敏而求中医治疗。

证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骨节酸痛,无汗,咳嗽而喘,舌淡,苔白,脉浮紧。

心脏听诊无异常,两肺呼吸音略粗。

体温38.6 ℃。

血常规正常,胸部透视无异常。

辨证:风寒束表,肺气失宣。

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投麻黄汤:麻黄6 g,桂枝6 g,杏仁6 g,甘草3 g。

2剂,日1剂,水煎服。

嘱其睡卧服药,加被令全身汗出。

服药1剂,全身汗出,热退喘平,2剂后诸证消失。

嘱其避受风寒,以防复感。

按:针对这一病案,郑老师讲到,当今麻黄汤证并不少见,因有西药及中成药,加之中药煎服费事,患者及家属多不愿接受。

临床表明,只要辨证准确,麻黄汤的疗效十分满意;并告诫,用麻黄汤一定要令汗出透,汗出不彻则表不解,汗出太过则亡阳,恰到好处,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2 小青龙汤治寒饮咳嗽案例2:患儿,女,6岁。

遇冷咳嗽反复发作2年余,此次咳嗽已5 d,经用止咳平喘西药,仍咳嗽、喉鸣。

诊见患儿鼻流清涕,时而咳嗽,伴干呕欲吐,大便稀,日1~2次,舌淡,苔白而滑,脉浮紧。

辨证:水饮内停,寒邪束表,肺气失宣。

治宜解表化饮、宣肺止咳。

投小青龙汤:炙麻黄3 g,白芍6 g,桂枝6 g,半夏3 g,干姜3 g,细辛2 g,五味子6 g,炙甘草3 g。

3剂,日1剂,水煎服。

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汤麻黄(去节)6~9克、桂枝5~6克、杏仁(去皮尖)5~9克、炙甘草3克,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

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

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

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

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

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

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

以取微汗为度。

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

附注:(1)文中所说的水量及煎取药汁量均为大概而言,或稍多些,或略少些,须看具体情况而定(如火的大小、容器、气候、量器等等),不可机械死板。

见煎汤药,方法基本如此,即分为第一煎、第二煎,然后,把两煎药混合,再分两次服。

(2)本方的煎法详细写出,可供各地参考。

以后各方剂中则简称第1煎取汁若干,第2煎取汁若干,不再详述,以免重复。

本方为辛温解表的代表方剂。

有辛温发汗,驱散在表的风寒之邪从汗而解的作用。

主治伤寒太阳表实证。

具体症状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骨节疼痛,胸满而喘,畏冷无汗,口不渴,其脉浮紧或浮而略弦。

风寒之邪伤人皮表,使人产生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诸症状者,为太阳表实证。

凡遇表实证,应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

本方以麻黄辛温升散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助阳,能助麻黄之升宣,味甘固表,节制麻黄之太散。

其证属实,故必以麻黄为主药而不可颠倒。

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既温助麻黄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窍孔而言),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

饮入于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头痛、寒热、气喘、身痛等症自然得解。

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温解表的组方方法。

历代医家在此方的启发下,根据具体情况又创造出不少辛温解表的有效方剂。

麻黄汤类方-麻黄汤加减方及类方简介【优质参考】

麻黄汤类方-麻黄汤加减方及类方简介【优质参考】

严选内容
7
一、麻黄汤
7、麻杏姜辛五味甘草汤 方源:张吉成经验方。 组成:麻黄、杏仁、干姜、细辛、五味子、 甘草。 功效:宣肺散寒,蠲饮止咳。 主治:小青龙汤之轻证。咳嗽恶风,清涕 鼻塞。
严选内容
8
一、麻黄汤
8、麻杏部甘汤 方源:张吉成经验方。 组成:麻黄、杏仁、百部、甘草。 功效:宣肺散寒,润肺止咳。 主治:风寒久咳,舌淡苔薄净。
严选内容
16
三、麻杏大黄汤
3、防风通圣散 方源:《宣明论》卷三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 连翘、芒硝各 15克,石膏、黄芩、桔梗各30克,滑石90 克,生甘草60克,荆芥穗、白术、栀子各7.5克。 功效:发汗达表,疏风退热,泻火通便,解酒,解利诸邪 所伤,宣通气血,上下分消,表里交治。 主治:临床上用于治疗感冒、头面部疖肿、急性结膜炎、 高血压、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痔疮等,属于风热壅盛, 表里俱实者。 要点:憎寒壮热无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舌苔黄腻, 脉数 。
1、麻杏苡甘汤 组成: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 功效:祛风除湿止痛。 主治:风湿身痛。 按语:本方尚具有祛风除湿,宣肺平喘的功效, 又可主治风寒挟湿犯肺所致的咳喘。刘渡舟教授 以之合用甘露消毒丹主治湿温咳喘。
再按:寒湿为重,水肿者,用麻黄加术汤;湿重 合三仁汤;热重加石膏。
严选内容
21
五、麻杏苡甘汤
19
四、麻杏芩甘汤
2、麻杏石甘汤合大柴胡汤 组成:麻黄、石膏、大黄、杏仁、柴胡、 黄芩、白芍、枳壳、法夏、甘草。 功效:辛凉宣肺,通腑利胆。 主治:风热犯肺,少阳腑实证,太阳、阳 明、少阳同病,咳嗽,喘息,发热,口苦, 口渴,腹满,便秘,头目胸胁胀痛,舌苔 黄腻,脉数。
严选内容

伤寒论经方—麻黄加术汤的运用经验

伤寒论经方—麻黄加术汤的运用经验

伤寒论经方—麻黄加术汤的运用经验或本有外感伤寒,但是身体本身湿气又重,这个可能出现身体痛,还不是一般的痛,是烦痛,痛得比较厉害,看医圣仲景给了什么解决方案。

麻黄加术汤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剂、剂量速记:麻黄汤+白术四量六经:太阳太阴合病病机:伤寒、表实;里证:湿;原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者,属少阴为石水;沉迟者,属少阴为正水;浮而恶风者,为风水,属太阳;浮而不恶风者,为皮水,属太阳;虚肿者,属气分,发其汗即已,脉沉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脉浮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症状:●身烦疼;同时应有恶寒、发热、无汗等;●一身浮肿、小便不利者;方解:麻黄发汗,杏仁利气,甘草和中,桂枝从肌以达表。

又恐大汗伤阴,寒去而湿不去,故加白术健脾生液以助除湿气,在发汗中又有缓汗之法。

麻黄与白术相伍,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术得麻黄,能并行表里之湿,不仅适合于寒湿的病情,而且是治疗湿病微微发汗的具体体现。

白术还是苍术?麻黄汤中加白术对麻黄汤本身的发汗功效有一定制约作用;麻黄汤中加苍术则对其发汗功效有一定促进作用。

因此处方时需把握好方中各药的用量,使治疗目的是“微汗”出。

从中药的升降特性来看,术升苓降。

苍(白)术之升有助于麻黄汤之发散开表,而茯苓之降有碍于麻黄汤之发散开表。

因此,麻黄加术汤不可以苓代术。

类方鉴别:1、麻黄加术汤VS四味羌活汤羌活、防风祛风散寒除湿,开太阳之表,治头、身、关节疼痛,加苍术运脾除湿,甘草调和诸药。

四味相合,为九味羌活汤中的四味。

临床上,以四味羌活汤治疗“湿家身烦疼”,较麻黄加术汤灵动、效捷。

且四味羌活汤的燥热之弊小于麻黄加术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章 应用经验(四)
第五章 应用经验(四) (1)
黄淑芬经验:血压高未必忌麻黄 麻黄古称“发表第一药”,近世以来运用范围却日趋缩小,究其原因,当与禁忌日渐增多有关。“血压高忌用麻黄”,即为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条。理由是:麻黄的主要成分麻黄碱经药理实验证实,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作用,高血压忌用麻黄碱已为世界所公认,中医岂能再将麻黄用于血压高的病人?此说看来证据确凿,毋庸置疑,但证之中医临床实践,却颇有商讨之必要。
麻黄配黄芩宣肺清热 痰为阴邪,易伤阳气,但痰阻气道,肺失清肃,气机郁闭,又易化热,痰热搏结,发为热喘。证见呼吸急促,胸膈烦闷,甚则胸高气粗,鼻翼扇动。面赤口渴,痰浊黄稠。舌红、苔黄,脉数。董老常以麻黄配黄芩,宣肺清热。常用处方:麻黄、杏仁,地龙、川芎各10克,冬瓜子20克,生薏苡仁、黄芩各15克,全蝎3克。此即董老治疗热喘常用的麻杏芩龙汤。方以麻黄、杏仁宣利肺气;黄芩清泻肺热;冬瓜子、生薏苡仁清化热痰;地龙、川芎、全蝎活络镇痉平喘。
董建华经验:董建华教授对喘证的治疗却惯用麻黄,辨证精细,立法熨贴,遣药灵活,多应手取效。
麻黄配附子助阳平喘 董老认为,喘证之发生,宿痰积饮是中间环节。由于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肺,如果素体阳虚,温运无力,一经感受风寒,内舍于肺,引动伏痰,痰气搏结而致喘证。此类患者每到冬季,喘证即易发作,夏季缓解。证见恶寒头痛,胸膈满闷,呼吸急促或喉中痰鸣,咳痰清稀,口不渴。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浮紧。董老每以麻黄配附子,助阳平喘。常用处方:麻黄、附子、白果、五味子、葶苈子、地龙、橘红、川芎各10克。方以麻黄宣肺散寒平喘;附子温里助阳扶正;白果、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葶苈子泻痰蠲饮;地龙、川芎通络解痉。
费开扬经验:哮喘在发作期,一般属于实证或本虚标实证。急则治标,以宣肺豁痰平喘为要务。费老认为宣肺平喘首推麻黄。但医者用麻黄,多虑其有发汗、耗肺气、伤宗气之嫌,况哮喘大多反复发作,本虚标实,易自汗出者为多见,故临证选用时有所顾忌。但一般“本草”所述麻黄之弊害,多指麻黄不经炮制而单用者。麻黄经炮炙后,去掉了挥发油,保存生物碱,已无发汗之力,仅存平喘之功。麻黄与射干同用,此药对选自仲景射干麻黄汤,临证常用于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咽痒干咳者。无论冷哮、热哮用之均效。麻黄配射干,辛开苦降,宣肃并行。一般用量为麻黄6~9克,射干9~12克为宜,个别可用至12~15克。小儿、老人酌减。在此配伍的基础上须加甘草3~9克以监制之,更为稳妥。喉间有水鸡声者,加白前12克。
至于素有高血压病之人,若患当用麻黄之证,个人认为亦当遵《内经》“有故无殒”之训,大胆使用麻黄。1982年夏,尝治一名42岁女性患者李某,因感冒风寒咳嗽,经中西药物治疗已3个月余,病情有增无减。现咳嗽频频,痰涎清冷,咳痰不爽,全身畏寒,尤以咽部与背部为甚,头痛目胀,纳食极少,倦怠乏力,步履艰难,舌质暗红,苔白,脉沉细。证属寒邪束表不解,少阴阳气内虚,饮邪上逆犯肺,法当外解表寒,内温少阴,兼化寒饮,拟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真武汤化裁。但患者自述不能服麻黄,以其有高血压病史,近来血压甚高。
张某某,男,42岁。自幼哮喘,秋冬易发。近日外感风寒,畏寒头痛,胸闷气憋,呼吸困难,痰色白而清稀,量多,双肺听诊满布哮鸣音。四肢欠温,口唇发绀。舌质黯、苔薄白,脉弦。此为素体阳虚,不胜风寒,引动伏饮,气机不利,遂予上方加全蝎3克。3剂哮喘平,仍有白痰,原方加白术10克,以截生痰之源,连服6剂,诸症悉平。
屠揆先经验:麻黄消水肿是利尿而非发汗 自从张仲景创用越婢汤治风水水肿,沿用千载,成推崇为有效经方。《内经》《金匮要略》所论风水证候与现代医学之急性肾炎的水肿有许多相同之处。故急性肾炎之水肿,其脉证适宜用越婢汤者,用之亦辄效。古方越婢汤中之主药麻黄为发汗药。因《内经》有“开鬼门”(发汗),《金匮要略》有“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之说,故治水肿方中之麻黄,皆认为其主要作用是发汗。但作者多年来的观察,发现麻黄虽为发汗药,但用于水肿病,能获得水肿消退之病例,几乎无一例有出汗现象,都是用麻黄后,小便量显著增加而水肿消退,不是得汗而肿消。因此,董氏认为凡是古方用麻黄为主的治水肿方,都应看作是麻黄的利水功能,而非麻黄的发汗作用。(《长江医话》)
例如急性肾炎初起,多属中医“风水”范畴,宜用越婢加术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一类方剂,但此时往往伴有血压升高,于是有人主张方中麻黄应改用荆芥、防风之类代替。然而后者不仅发表力量薄弱,更乏宣肺利水之功,用之效果较差。个人多年来治疗这类病人,均按原方使用麻黄,剂量一般为6~12克,未见有不良反应,相反,其血压常随水肿消退而逐渐下降。可见此种高血压仅是病之标,风遏水阻方为病之本,麻黄配合方中诸药,通过祛除风邪、疏通水道,即可消除导致高血压的原因,从而有助于血压降低。
对此用药颇感为难,然考虑再三,此证实由寒邪久羁所致,舍麻黄之发表散寒、宣肺蠲饮何以为功?外感数月不愈,应责之于表散不力。处方:麻黄6克、附片20克、细辛5克、茯苓20克、白术12克、生姜10克、桂枝10克、五味子6克、半夏12克、甘草6克,1剂。为万全计,嘱患者先试服一煎,如无不适,再服完1剂,以观动静。隔日复诊,患者言服药后感觉良好,咳嗽、畏寒、头痛诸症均减。询问患者并未服用降压西药(因服中药后自觉舒适)。遂照前方加白芥子12克与服。6剂后,患者诸症均已控制,精神、食欲明显好转,血压正常。个人认为,“血压高忌用麻黄”,应限定于阴虚阳亢、肝火上炎之类无麻黄适应证的患者,不可一概而论。(《长江医话》)
2.《药品化义》 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为亡阳证。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开,如患足太阳经症,彼时寒变为温病,量为减用,入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则营卫和畅。若夏至前后,阳气浮于外,肤腠开泄,人皆气虚,如患足太阳经症,寒又变热症,不可太发汗,使其元气先泄,故少用四五分入双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刘河间《元机》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时感暴风寒,闭塞肺气,咳嗽声哑,或鼻塞胸满,或喘急痰多,用入三拗汤以发散肺邪,奏功甚捷。若小儿疹子,当解散热邪,以此同杏仁发表清肺,大有功效。
5.《本草经读》 麻黄根节,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药,以达于表而速效,非麻黄根节自能止汗,旧解多误。
6.《本草正义》 麻黄发汗,而根节专于止汗,昔人每谓物理之奇异。不知麻黄轻扬,故走表而发汗,其根则深入土中,自不能同其升发之性。况苗则轻扬,根则重坠,一升一降,理有固然。然正惟同是一体,则轻扬走表之性犹存,所以能从表分而收其散越,敛其轻浮,以还归于里。是固根荄收束之本性,则不特不能发汗,而并能使外发之汗敛而不出,此则麻黄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辄效者也。
桂枝(附药:肉桂)
(本章完)
第11章 基础知识
第一章 基础知识
1.来源采收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采折2年以上肉桂嫩枝,去叶,晒干;或将肉桂树砍伐后多余的萌蘖从齐地面处剪断,晒干;或取修枝、间伐的枝条,晒干。以枝条嫩细均匀、色红棕、香气浓者为佳。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和大叶清化桂的干皮和枝皮。当树龄10年以上,韧皮部已积成油层时可采剥,春秋季节均可剥皮,以秋季8~9月采剥的品质为优。入药以皮厚如肉者佳,故名肉桂。
3.《医学衷中参西录》 麻黄,为发汗之主药。于全身之脏腑经络,莫不透达,而又以逐发太阳风寒为其主治之大纲。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诸证,又谓其主咳逆上气者,以其善搜肺风,兼能泻肺定喘也。谓其破癥瘕积聚者,以其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而消坚化瘀之药可偕之以奏效也。且其性善利小便,不但走太阳之经,兼能入太阳之腑,更能由太阳而及于少阴,并能治疮疽白硬,阴毒结而不散。”“陆九芝谓:麻黄用数分,即可发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非所论于北方也。盖南方气暖,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可过钱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其人之肌肤增厚,若更为出外劳碌,不避风霜之人,又当严寒之候,恒用至七八钱始得汗者。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4.《本草正义》 麻黄质轻而空疏,气味俱薄,虽曰性温,然淡泊殊甚,故轻清上升,专走气分。凡风寒温热之邪,自外而来,初在气分者,无不治之。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观于《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去邪热气,除寒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见。且仲景麻黄汤之专主太阳病寒伤营者,以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抑麻黄之泄肺,亦不独疏散外来之邪也,苟为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借其轻扬以开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千金》麻黄醇酒汤之治表热黄疸。后人以麻黄治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开在内之闭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哑;热邪窒肺,而为浊涕鼻渊;水饮渍肺,而为面浮喘促;火气灼肺,而为气热息粗,以及燥火内燔,新凉外束,干咳嗌燥等证,无不恃以为疏达肺金,保金清肃之要务,较之杏、贝苦降,桑皮、枇杷叶等之遏抑闭塞者,功罪大是不侔。
冷哮口不渴,痰清稀者,加干姜6克、五味子9克、细辛3~5克(入煎剂过3克无妨)、制半夏10克;痰多再加白芥子3克、苏子9克、炒莱菔子9克,或合二陈汤;尿少加车前子9克。热哮,渴喜冷饮,痰黄黏稠者,加葶苈子9~12克(可重用至20克),地龙12克,生石膏15~30克,桑白皮12克;发热、血白细胞增高者加黄芩12~15克,鱼腥草15~30克,败酱草15~30克,冬瓜子30克,生薏苡仁20克,鲜苇茎30克。个别畏服麻黄者,费老则仿张锡纯重用代赭石处方:煅代赭石30克,葶苈子20~30克,旋覆花(包)10克,杏仁9克,厚朴9克。再如上述之冷哮、热哮之加味即可。但此方更适用于热哮。其中葶苈子一味,人多畏其“泻肺”之名而不敢多用,费老认为用量不够每每乏效,其平喘之功亦不能体现出来。[李平.费开扬治疗哮喘病用药经验. 江苏中医,1998;19(6):10]
(本章完)
第10章 古籍论选
第八章 古籍论选
1.《汤液本草》 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经药,其实荣卫药也。以其在太阳地分,故曰太阳也。本病者,即荣卫,肺主卫,心主荣为血,乃肺心所主,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