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及其类方(临床方药的鉴别)
中医方剂-麻黄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 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 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解析:太阳病,见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为典型的太阳伤
寒表实证。若其证迁延八、九日不解,仍应再用麻黄汤发汗。若药后见 不汗出而烦躁,则属表闭太甚,阳热内郁之大青龙汤证。今“服药已, 微除”,即言略发一点汗,证候稍减,但不彻底。然为何不能汗出而病 愈呢?这是因为卫闲营实,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迁延至八、九日,以 致阳气受来邪的郁遇太甚,即所谓“阳气重故也”。此时即使用了麻黄 汤,也仅仅能稍稍出点汗,使卫分之邪稍减而营中之邪却不能尽去。尽 管如此,但药后正气得药力之助,使阳气振奋,则可能出现“战汗”作 解或鼻衄作解的两种情况。这两种自解的情况,多见于邪气建实面体质 壮盛之人。本条论述的是鼻粗作解的情况:鼻衄作解,又称“红汗”, 是邪气不能外解,阳郁太甚,以致内逼营分,迫血妄行,从清道鼻窍而 出。汗血同源,邪不从汗解,即可从衄而解。在衄解之前,因阳气发动, 欲法邪外出,正邪相争,患者常可出现烦热、两目提光而欲闭目,或头 晕等先兆证候。而一经纽血,如出血痛快,则使营分之寒邪可随之而去, 诸证随之而愈。
《伤寒论》中医方剂
麻黄汤
组成: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 甘草一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
证候病机:本证系由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风寒 之邪
侵袭肌表,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即 闭营郁。卫气抗邪,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营卫不畅,腠理闭塞,经 脉不通,则无汗、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皮毛内合于肺,寒邪束表,肺 气不宣,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束表之象。法当发汗解 表,宣肺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麻黄汤类方-麻黄汤加减方及类方简介【优质参考】
严选内容
17
三、麻杏大黄汤
4、麻杏石甘汤合厚朴大黄汤(凉膈散) 组成:麻黄、石膏、杏仁、厚朴、枳壳、大黄、甘草。 功效:宣肺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肺热咳喘,胸膈满闷,大便秘结,身热饮冷。 按语:此为凉膈散之重症。凉膈散(川大黄 、朴硝、 甘 草、 山栀子、 薄荷、黄芩、 连翘、竹叶。)凉膈泻热, 主治上中二焦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 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涕唾稠粘,睡 卧不宁,谵语狂妄,大便秘结,小便热赤,以及小儿惊风, 舌红苔黄,脉滑数。辩证要点为:心烦如焚,唇焦咽燥, 口舌生疮,便秘尿赤。
严选内容
9
一、麻黄汤
9、麻杏味甘汤 组成:麻黄、杏仁、五味子、甘草。 功效:宣肺散寒,敛肺止咳。 主治:风寒久咳,喑哑声嘶。
严选内容
10
一、麻黄汤
10、麻杏乌梅汤 组成:麻黄、杏仁、乌梅、蝉蜕、地龙、紫
草、茜草、旱莲草、甘草。 功效:疏风脱敏。 主治:过敏症,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
荨麻疹等,症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等。
麻黄汤
麻黄汤加减方及类方简介
张吉成
严选内容
1
一、麻黄汤
1、麻黄汤 组成: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 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严选内容
2
一、麻黄汤
2、 三拗汤 组成:麻黄、杏仁、甘草。 功效: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头痛, 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严选内容
6
一、麻黄汤
6、麻杏芍甘汤合吴茱萸汤(延年半夏汤) 方源:张吉成经验方。 组成:麻黄、杏仁、白芍、人参、吴茱萸、生姜、甘草。 功效:宣肺散寒,温肝降逆。 主治:风寒外束,肝气犯肺证,症见咳嗽气逆,恶心呕恶, 胸闷胁痛,恼怒则咳喘哮鸣,舌苔白腻。 按语:本方乃根据延年半夏汤(半夏12克 槟榔6克 桔梗3 克 枳实3克 前胡6克 鳖甲9克 人参3克 吴茱萸3克 生姜3克 )的组方思路而制定,特点为肝肺同治,并解风寒。延年 半夏汤从肝治肺,其组成肝药多而肺药少,麻杏芍甘汤合 吴茱萸汤则肝肺同治,肝药肺药均衡。
厚朴麻黄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以药测证,应该是肺癌兼表证,外寒内热,但凝滞之气终于一般表证。
方用:“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一升,干姜、细辛各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以厚朴降肺气为君药,麻黄解表寒,石膏清里热为臣药,半夏、杏仁化痰并助厚朴降肺气平喘,干姜、细辛、五味子通降肺气为佐药,再以小麦甘平养正为使,面面俱到。
尤在泾解释:“厚朴麻黄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大同。
则散邪蠲饮之力居多,而厚朴辛温,亦能助表。
小麦甘平,则同五味敛安正气者也”。
笔者对本方用厚朴打头久思不得其解,看来,王好古“主肺气满,膨而咳喘”和朱丹溪“专泻凝滞之气”结合起来,再结合达原饮用厚朴开解痰毒凝结,半夏厚朴汤用厚朴化痰凝咽喉就可理解肺痿初期用厚朴的寓意了。
小麦在此方中当是发挥“养心除烦,止渴敛汗”之功(《现代中药大辞典》)。
养心除烦,敛安正气对平素似乎体健无病之人突然大病缠身还真是一个天才的方法。
有一患者以寒战继之高热十余天为主症,伴背痛腰痛,无汗,口干渴,饮水多,“喜凉。
一日可以数壶,”口微苦,多午后发热,二便,食欲如常,无呕,舌不淡,偏暗,少苔,脉右洪大,左浮数,诊断肺癌,与厚朴麻黄汤证相符,一则说明张仲景的处方确有实际例证为基础,二则进一步印证了肺癌与肺痿的关系。
天津肿瘤医院吴雄志教授对本方的小麦止汗作用予以肯定评价,指出小细胞肺癌血管活性糖肽分泌增加,阵发性潮热汗出。
厚朴麻黄汤对伴有血管活性糖肽分泌增加汗出的小细胞肺癌是有效的。
《伤寒论》中辨脉法记载:“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厚朴麻黄汤证以脉浮为纲,其主药厚朴在《神农本草经》中亦记载:“味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现代药理学也研究证明,厚朴煎液有广谱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厚朴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百日咳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及炭疽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均有抗菌作用,对小鼠实验性病毒性肺炎有某些改善实质性病理损害的作用。
麻黄汤
麻黄汤(君药麻黄6g,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臣药桂枝6g,助麻黄发汗解表。
佐药杏仁9g,降肺气,止咳平喘。
使药炙甘草3g,调和药性。
)本方用于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桂枝汤(君桂枝9g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臣芍药益阴敛营调和营卫,佐药生姜助桂枝解肌发表,,大枣助芍药益阴和营,使药炙甘调和诸药)本方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感冒流感等风寒表虚证,也常用于营卫不和者。
薄荷1.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疏肝行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胀痛等证。
水煎服,宜后下。
小柴胡汤:君柴胡疏散少阳半表之邪,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臣人参补气扶正以祛邪,臣半夏与佐生姜降逆止呕,佐大枣助人参补气,佐使药甘草补气,调和诸药。
本方和解少阳,用于感冒流感,疟疾慢肝,急性胆囊炎。
胆结石胆汁反流性胃炎等属伤寒少阳证。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白虎汤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知母助石膏清热生津止渴,粳米益胃和中,炙甘草补中,调和药性。
本方清热生津,用于感染性疾病等具有气分热盛证者。
黄芩、黄连、黄柏。
相同点:皆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均可治疗湿热、火毒所致的病证。
如泻痢、黄疸、疮痈、湿疹、湿疮等。
不同点黄芩:长于清中上焦湿热、清肺热,并可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用于湿温暑湿,湿热痞闷;肺热咳嗽,少阳寒热,血热吐衄,胎热不安等证。
黄连:药力较强(大苦大寒)。
长于清中焦湿热,胃肠湿热泻痢尤宜;并可清心、胃之火而除烦止呕,解热;用于高热烦躁、心烦不眠、血热出血、胃热呕吐、牙痛、消谷善饥等.黄柏:长于清下焦湿热,泻相火,退虚热,多用于湿热下注,带下黄臭、足膝肿痛、热淋涩痛以及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青蒿鳖甲汤功用养阴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临床用于原因不明的发热、各种传染病恢复期发热、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等属阴虚内热、虚热不退者。
《伤寒论》麻黄类方验案3则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 犆犎犐犖犃 犛犖犃犜犝犚犗犘犃犜犎犢,犕犪狉 2024,犞狅犾 32犖狅 5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第2轮建设项目:齐鲁伤寒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XSLP2013 35)通信作者:孙丰雷,E mail:2531332880@qq.com第一作者:陈瑜,E mail:1002506887@qq.com《伤寒论》麻黄类方验案3则※陈瑜1孙丰雷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2.山东省中医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 麻黄类方多出自《伤寒论》,是经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主治太阳伤寒的麻黄汤加减化裁而来,临床广泛用于内、外、妇、儿诸证。
该文介绍3例麻黄类方验案以供分享。
【关键词】 《伤寒论》;麻黄类方;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升麻汤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识码:B 犇犗犐:10.19621/j.cnki.11 3555/r.2024.0521麻黄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主治太阳伤寒,为八法中“汗”法的代表方剂。
麻黄类方是在麻黄汤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的方剂,仅在《伤寒论》中提到的麻黄类方就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
古今诸多医家擅用麻黄类方,个案、验案报道层出不穷。
笔者灵活运用《伤寒论》中麻黄类方治疗内科杂病,收效甚佳。
1 大青龙汤治疗高热后四肢多发皮疹患者,男,28岁,2021年6月25日初诊。
主诉:高热后四肢多发皮疹12d。
现病史:患者自述12d前因农忙大汗出,复又冲凉饮冷后突发高热,四肢出现多处皮疹,2021年6月17日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于呼吸内科住院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免疫球蛋白E(IgE)等无明显异常;炎症4项: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692.2mg/L,C反应蛋白(CRP)123.3mg/L,降钙素原(PCT)0.166ng/mL,白细胞介素 6(IL 6)39.84pg/mL。
麻黄汤及其类方
1剂水煎服。当日上午10时煎服1次,下午2时服
2煎,1小时后,汗出由少到多,头上出气如蒸,衫裤尽
[按]临床上表寒郁热证甚多见,但往往被发热偏高而
一汗而解,其病如失,耐人寻味,值得学习。
制半夏10g,茯苓15g,炙甘草6g,陈皮10g,生
12g,细辛15g,五味子6g,冬花、苏子各10g,服6剂。
药后诸症悉减,惟夜间有小阵咳嗽,少量白痰,大
西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细辛2g,五味
6g,陈皮10g,炙甘草6g,生姜3片,法半夏、苏子、
《伤寒论》中的麻黄汤类方,是以麻黄汤为基础化裁的。
一、方意解析
麻黄汤方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所组
(后两方《金匮要略》方)等8个
麻黄汤用麻黄辛温发散,宣肺解表,配桂枝以增强
(如鸡子大)较小,后者是寒邪化热,
(250g),两者不同之
用石膏之多少。以上三方的演变过程是:
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太阳是指人体之表,表寒实证是外感病的第一
《伤寒论》中提到浮紧与浮数两种脉象,浮脉主表,
宜麻黄汤”这条原文,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应从前后条
表寒实证的发展趋势,前人说:太阳表证,实则多
然而,烦躁为何是寒郁化热的特征?
外无烦躁,且脉是微弱的,当然不能轻易地发散,
10g
服6剂咳喘消失,照常上班。
[按]寒饮宿肺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此为常法,但在外
应温补脾肺,使之肺气充脾健运,才能巩固疗效。
[案二]戴某,男性,成年,农民。病者在春播期,
2天以前,两下肢即有疼痛,踝关节处
发热恶寒无汗,小便短黄,口不甚渴,舌红苔黄滑润,
修改第二节(麻黄汤类方)
【词解】 词解】 ①厥逆:指手足厥冷。 厥逆:指手足厥冷。 ②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 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 ③乍有轻时:指身重忽而有减轻之时。 乍有轻时:指身重忽而有减轻之时。 【提要】 提要】 论太阳伤寒兼内热的证治。 论太阳伤寒兼内热的证治。
【释义】 释义】 ①大青龙汤证治 主症: 主症: 发热恶寒 身疼痛 风寒外束,卫闭营郁。 风寒外束,卫闭营郁。 无汗 脉浮紧 ——郁热扰心。 郁热扰心。 郁热扰心 烦躁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 方药】 桂枝二两 ——通阳解肌 通阳解肌 麻黄汤 麻黄三两 走表——发汗解表 发汗解表 走表 入肺——宣肺平喘 入肺 宣肺平喘 利肺降气 杏仁七十个 ——利肺降气 调和诸药 甘草粉 ——避燥生津。 避燥生津。 避燥生津 微利去麻黄加荛花 ——下其水气。 下其水气。 下其水气 噎去麻黄加附子 ——温阳散寒。 温阳散寒。 温阳散寒 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 ——淡渗利水。 ——淡渗利水 淡渗利水。 喘去麻黄加杏仁 ——宣降肺气。 宣降肺气。 宣降肺气 (注:麻黄不可轻易去之。) 麻黄不可轻易去之。) 服药后的转归: 服药后的转归: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此寒去欲解也” 服汤已渴者
病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 病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 治法】 发汗解表,温化水饮。 【治法】 发汗解表,温化水饮。 【方药】 方药】 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 ——发汗、平喘、利水。 发汗、 发汗 平喘、利水。 桂枝三两 ——解表、通阳、散寒。 解表、 解表 通阳、散寒。 芍药三两 ——破阴利水,助桂枝调和营卫。 破阴利水, 破阴利水 助桂枝调和营卫。 细辛、 细辛、干姜各三两 ——散寒化饮。 散寒化饮。 散寒化饮 敛肺止咳; 姜辛散太过。 敛肺止咳 防麻、 五味子半升——敛肺止咳;防麻、辛、姜辛散太过。 化痰降逆止呕。 化痰降逆止呕 半夏半升 ——化痰降逆止呕。 甘草三两 ——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甘缓和中, 甘缓和中 调和诸药。
厚朴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厚朴15g 麻黄12g 生石膏30g 杏仁9g 半夏9g 干姜6g 细辛3g 五味子6g 小麦30g 上9味,以水1200ral,先煮小麦,再下余药,煮取300ral,温服lOOml,日3次。
,(功效}宣肺化饮,利气降逆。
(主治)主证:咳嗽喘促,胸满烦躁,咳痰量多,色白清稀,咽喉不利,舌苔白腻微黄,脉浮。
副证:或身热,微恶风寒,或喘满,痰鸣如水鸡声,倚息不得卧。
(临证加减)L若表证明显者加桂枝;喘满甚而倚息不得卧者,加葶苈子;无烦躁者去石膏,无表邪者减麻黄。
2.若兼腹胀,不思饮食者,加大腹皮、炒三仙、鸡内金等,以行气助消化。
3.厚朴麻黄汤加减治疗肺胀:原方由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小麦组成。
先煎小麦熟后再人余药。
如风寒表邪过盛者加桂枝、紫苏、减少石膏用量;气喘,咳嗽,咳黄痰或白稠痰,属痰热者,去干姜、细辛,加竹沥、桑白皮、地骨皮;喘满,干咳少痰,舌质红,脉沉细,属阴虚者,加百合、生地、沙参、麦冬,去干姜、细辛;胸闷,气短,喘咳,腰膝无力,属上盛下虚者,加生地、冬虫夏草、沉香、五味子以补肾降气;喘咳,面目水肿,脉弱,属气虚者,加黄芪、木防己;口唇爪甲发绀,属心阳不足,瘀血内阻者,加桂枝、丹参、红花。
[陕西中医函授,1997,c6,:z13 泽漆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泽漆150g 半夏9g 紫参15g 生姜15g 白前15g 黄芩9g 人参9g 桂枝9g 甘草9g上9味,先以水5000ral煎泽漆,煎取1500mi,将8味纳入泽漆汁中,再煎取500ml,温服50ral,至夜饮完。
现代用法;泽漆量为15g,先煎30分钟,再下余药煎之,即取水1200ral,煎取300ral,温服lOOml,每日3次。
(功效)通阳利水,止咳平喘。
(主治罩主证:咳逆上气,痰多息短,身重而肿,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
副证:胸满,或水肿甚者。
(临证加减工1.若兼胸满,酌加厚朴、杏仁;水肿甚者加桑白皮、葶苈子、车前子等.2。
三七生常用的几个方子
三七生常用的几个方子来自:三七养生1麻黄汤类方麻黄理中冲剂:感冒发烧,头痛,身痛,骨节痛。
无汗,喘。
饮食难入。
麻黄7,桂枝8,炙甘草5,杏仁4克,白术5,党参5,干姜5,黑附子5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三时各服一碗。
二剂。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9,细辛3,黑附子18三碗水煎剩二碗,早七时,下午五时服,1剂。
加味小青龙汤:感冒被凉药误治,热退后咳嗽不止,饮食减少,痰喘。
麻黄7,细辛3,黑附子6,五味子4,陈皮4,半夏4,茯苓5,白术5,干姜5,炙甘草10,桂枝8,白芍3.四碗水煎剩二碗,早七时,下午三时各服一碗,忌食生冷油腻食品,四剂。
(大人小孩同量)加味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杏仁4,细辛2,黑附子6,五味子4,陈皮4,半夏4,茯苓4,白术5,干姜5,炙甘草5,桂枝8,白芍3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三时各服一碗,忌食生冷油腻食品,四剂。
葛根汤:葛根4,麻黄3,桂枝3,白芍3,炙甘草2,生姜2片,大枣1枚(掰开)开水泡服,早六时,上午九时,下午三时各服一碗。
二剂。
2桂枝汤类方桂枝加附子汤:感冒发烧,头痛,出汗,怕冷,腰酸重,鼻鸣干呕。
桂枝8克,白芍8,炙甘草5,黑附子6,生姜3片(切),大枣2枚(掰开)开水泡服,早七时,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杯。
四剂。
桂枝汤合二陈汤:感冒出汗,打喷嚏,流鼻涕,鼻塞,有痰。
桂枝8,白芍8,炙甘草5,陈皮4,半夏4,茯苓4,生姜2片,大枣一个掰开.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三时各服一碗。
四剂。
桂枝加菟丝子汤桂枝8克,白芍8,炙甘草5,菟丝子6,生姜3片(切),大枣2枚(掰开)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杯。
六剂。
桂枝汤加黄芪当归桂枝8,白芍8,炙甘草5,生姜2片,大枣一枚(掰开),黄芪9,当归7,红糖半匙开水泡服,泡好(热度适口)后倒出,加入红糖。
上午九时,下午三时各服一杯。
七剂。
桂枝汤加黄芪当归党参汤附子黄芪9,当归7,党参5,桂枝8克,白芍8,炙甘草5,黑附子6,生姜3片(切),大枣2 枚(掰开)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一杯。
第006课~麻黄汤类方~《类方讲伤寒》李明国老师主讲20151120
《类方讲伤寒》汉传中医免费教学群2015-11-20麻黄汤类方:--------李明国老师主讲:大家好,今晚开始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麻黄汤类方。
在之前的课程当中,高珊珊老师运用恩师的“刘志杰方证解析法”,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桂枝汤类方的具体方证解析法及临床运用。
在《汉传经方辨治学》六纲五证辨治系统理论基础之上,运用恩师刘志杰先生的“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分析解析方剂,并按照我们汉传的辨证理论去指导运用,疗效都会效如桴鼓的。
恩师刘志杰老师曾言:“学经方没有捷径,要说捷径,那就是守住正确的,系统的辨证法则”。
任何一门学问,都必须先学法则,再学运用;正如同没有规矩,就画不成方圆。
六纲为矩,五证为规,方证相应,药症相对,这就是汉传中医的辨证论治法则。
目前打着汉传学术的盗版很多,请大家要清醒辨别。
下面我们来温习下恩师“刘志杰方证解析法”这张表格:大家平时课下可以拿任意方剂进行练习、参悟。
接下来我们看看伤寒论中的麻黄类方。
主要包括以下方剂:麻黄汤(麻黄3 桂枝2 杏仁2 甘草1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麻黄4 杏仁1.5 甘草2 石膏8)小青龙汤(麻黄3 桂枝3 半夏4 细辛3 干姜3 五味子2 甘草3 芍药3)大青龙汤(麻黄6 桂枝2 杏仁1 生姜3 甘草2 大枣14 石膏4)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2 细辛2 附子1)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2 甘草2 附子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2 生姜2 杏仁1 甘草2 大枣12 赤小豆10 败酱3 连翘2)麻黄升麻汤(麻黄8 升麻5 当归5 菖蒲3 桂枝1 白术1 干姜1 甘草1 茯苓1 知母3 黄芩3 石膏1 芍药1 天门冬1)文蛤汤(麻黄3 生姜3 杏仁1.5 甘草3 大枣12 石膏5 文蛤5)这节课我们主要解析麻黄汤。
麻黄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焦燥身疼痛,饮流肿胀四肢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甘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六君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翅赤小豆汤:麻黄连翅赤小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趐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桨。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逮乐。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芍姜汤: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调阳。
麻黄汤类方证治规律浅析
麻黄汤类方证治规律浅析作者:袁钟瑜黄千千蒋岚赵海婷赖润民吴宏东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第04期摘要:目的根据古代文献中麻黄汤类方的运用情况,总结其运用规律。
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对麻黄汤类方的运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历代文献中麻黄汤类方的运用范围由外感风寒表实证扩展至肺系相关疾病、水湿病、四肢痿痹病及其他类型病证的治疗,但均与肺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均通过宣降肺气,调畅气血,达到祛邪外出的目的。
结论麻黄汤类方以宣肺为中心,可用于多种类型病证的治疗。
关键词:麻黄汤;类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图分类号:R289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4-0032-02麻黄汤,首见于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其辛温发汗解表之功主治太阳伤寒,柯韵伯谓之“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
在临床,其类方被广泛用于各种内伤杂病的治疗,笔者对麻黄汤类方证治规律总结如下。
1宣肺平喘善治肺系疾病麻黄汤中,君药麻黄为肺经专药,其类方多用于治疗肺系相关病证。
如首见于《伤寒论》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以经典的麻黄石膏相配宣泄肺热,主治肺热壅盛证;见于《和剂局方》的三拗汤,为麻黄汤去桂枝,主治风寒咳嗽,气促痰多;见于《和剂局方》的华盖散,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紫苏子、桑白皮、陈皮、赤茯苓,主治风寒咳喘痰涎。
在后世方书中,此类方剂多根据具体病证之寒热虚实进行加减运用:偏于寒者,加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偏于热者,加石膏、黄芩、桑白皮;痰多者,加橘皮、半夏、生姜;气虚者,加黄芪、白术、人参、大枣。
麻黄汤类方治疗肺系疾病,其意非温、非润、非补、非泄,而在于恢复肺气之宣降。
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此番生理功能均有赖于肺气的正常宣降。
同样,在病理状态下,无论寒热虚实、有痰无痰,均需宣降肺气,其次方可言补泄温清。
此类方剂对于咳逆上气具有较好的疗效,如《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1],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中医方剂鉴别
方剂鉴别知识点总结1.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相同点: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皆为治疗风寒湿痹之方。
不同点:麻黄加术汤:证属风寒湿三邪俱重,其证身体疼烦而无汗,表寒及身痛较后者为重,故用麻黄、桂枝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不仅风寒较轻,且有湿邪化热之象,其症身痛、发热、日晡所剧,故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薏苡仁渗湿清化,且全方用量尤轻,为微汗之用。
2.三拗汤与华盖散相同点:皆为麻黄汤去桂枝,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
不同点:三拗汤: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
华盖散:主治风寒袭肺,痰气不利的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证,遂又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祛痰降气,增强止咳平喘之功。
3.大青龙汤与麻黄汤相同点:均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同用麻黄、桂枝辛温解表发汗。
不同点: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减少杏仁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
证属风寒重证,兼内有郁热,故方中配以辛甘大寒之石膏以清解内热;且倍用麻黄以确保其发汗之力;减杏仁用量,乃因无喘逆之症。
4.麻黄汤与桂枝汤相同点:同属辛温解表之剂,皆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汤:因麻、桂相须,并佐杏仁,则发汗散寒力强,兼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之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
桂枝汤:为桂、芍配用,并佐姜、枣,则发汗解表之力逊,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之恶风发热而有汗。
5.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相同点:三方均为桂枝汤类方,营卫不和或气血阴阳失调是其病机共性,故皆以桂枝汤和营卫、调阴阳。
不同点: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之恶风汗出、项背强而不舒,故用桂枝汤加葛根以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汤与桂枝加芍药汤仅因药量之变化,则由治表之剂变为治里之方。
桂枝加桂汤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耗损心阳,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中寒水之气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两以加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作用。
方剂 对比
比较1麻黄汤和桂枝汤在构成功能和主治方面的异同?麻黄汤和桂枝汤同为辛温解表剂,均可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中麻黄.桂枝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为辛温发汗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烧.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枝.芍药并用,佐以生姜.打造,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担忧折衷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烧而自汗出之表虚证2银翘散和桑菊饮……….银翘散与桑菊饮皆属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方子,构成中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但银翘散有银华配伍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感化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3小青龙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三方功用.主治不合点?小青龙汤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主治平昔有水饮内停,有感风寒,外寒哄动内饮,寒饮犯肺之咳喘,当见恶寒.发烧,无汗头痛等表证和肢面浮肿的水饮内停证.咳喘应以咳嗽.喘促,痰多而稀,伴胸膈痞满,甚则不得平卧,苔白滑等症状.定喘汤有宣肺降气,清热化痰之功,主治素有痰热,复感风寒,肺气阻塞,肺掉宣降而引起.一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伴微恶风寒者.苏子降气汤有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之功,主治寒痰壅肺,肾虚,肾不纳气的上盛下虚之喘咳证.除喘咳短气,痰涎壅盛外,还当见腰痛脚软,或肢体浮肿苔白腻,脉弦滑.4泻白散.定喘汤.麻杏石甘汤均治疗热喘,临床若何区分应用?(病因.主治.症状)泻白散:所治热喘由火热郁伏于肺,肺掉肃降之职所致;本方具有清热平喘外兼有泄肺止咳,主治肺中伏火郁热,肺热阴伤之肺热咳喘,症见气喘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热甚,舌红苔黄,脉细数.麻杏甘石汤:有余外感风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掉宣降所致.麻杏甘石汤有辛凉宣肺之功,主治外感风热壅肺.症见身热不解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定喘汤:痰热久蕴,肺掉清肃,复为风寒所遏,肺掉宣肃所致.定喘汤有宣降肺气,清热化痰之功.主治素有痰热内蕴,腹感风寒所致痰热内蕴风寒外束之哮喘证.症见咳喘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画数.5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方比较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均以大黄四两为荡涤肠胃邪热积滞为君.但大承气汤硝.黄并用,且中庸枳.朴,大黄又需后下,是泻下与行气兵种,其功峻下.主治阳明腑实之痞满燥实四证俱见之重证小承气汤不必芒硝,而枳.朴用量亦大减,且大黄埠需后下,故起功轻下,主治痞满实而燥结不甚的阳明腑实证.调胃承气汤不必枳.朴.而大黄芒硝并用,且已甘草与大黄同煎,其功缓下,主治阳明腑实证,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证6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君治疗“四逆”,若何区分应用?四逆散.四逆汤均治四肢厥冷,但其病因病机不合,临床应辨别应用.个中四逆散所治四肢厥逆,是又传经热邪内陷,或肝脾掉和,致阳气内郁不克不及达于四肢所致,此阳气未衰,故肢冷稍微,冷在肢端,仅手足不温,并见脘腹痛苦悲伤或泄利下重,脉弦等症,治宜透邪解郁,疏肝理气,方顶用药偏于寒凉,重在调畅气机,使郁热得解,阳气通晓则四逆自除.四逆汤之四肢厥逆,乃属真阳陵夷,阴寒内盛所致,故肢冷轻微,过肘过膝,并伴随周身虚寒之症,治宜急用大辛大热之品以回阳救逆.当归四逆汤之四肢厥逆,乃属素体贫血,寒凝静脉所致,其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冷不过肘膝,枳实指掌至腕,趾掌至踝,伴随贫血舌淡,脉细等症,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7四正人汤.平胃散.理中丸.苓桂术甘汤君治疗脾胃病,若何区分?平胃散:所治之证由湿困脾胃,使脾掉健运,胃气和蔼,所致湿滞脾胃证.症见食少无味,恶心吐逆,嗳气吞酸,脘腹胀满,泄泻,常多自利等湿邪蹇滞中焦之症,伴见怠情嗜睡,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症状,治当燥湿运脾为主,辅之以行气和胃,负气行而湿化四正人汤:本方所治之证,乃由禀赋缺少或由饮食劳倦,毁伤脾胃之气,使其受纳与运化无力所致脾胃气虚证.临床以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等为辨证要点.治之当补气健脾理中丸:本方之证,或身分体脾胃衰弱,或因寒凉伤及脾胃,或因外寒之中中焦所致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痛苦悲伤,喜温喜按,恶心吐逆,大便稀溏,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治以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为法苓桂术甘汤:本方之证,由脾阳缺少,饮阻于中,痰饮凌心犯肺所致痰饮病中阳缺少证.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等症状.治疗应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之法.8温经汤.归脾汤.四物汤.逍遥散.固冲汤均治疗月经不调,若何区分应用?温经汤所治月经不调,多因冲任虚寒,瘀血内阻,兼有阴血缺少者.多以月经不调,或先或后,或一月再行,或停经不至,或漏下不止多伴随入暮发烧,手心发烧,唇口湿润等症.逍遥散所治月经不调为肝郁,贫血,脾虚所引起的.月经前后不按期.经行涩滞,多伴随头子眩晕,口燥咽干,神疲食少,乳房作胀等症状.四物汤所治月经不调为肝贫血血滞所引起,多以月经后期,量少色胆,或停而不至,多伴随脐腹痛苦悲伤,唇舌面色无华,心悸掉眠,头晕目眩等症状归脾汤所治月经不调,多因心脾两虚,气血缺少,脾不统血所引起,多以月经量多,色淡,月经先期,或崩漏为主.常伴随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心悸掉眠,健忘等固冲汤所治月经不调,多因性格衰弱,冲脉不固,而致血崩或月经由多,色淡质稀,多伴随心悸气短,腰膝酸软,买为弱者9清胃散和玉女煎的比较清胃散和玉女煎均治疗牙痛,但主治症候不合,故用药也不合,清胃散重在清胃火,主治胃中积热循足阳明经上攻所致牙痛,特点是牙痛牵引头痛,脸颊发烧,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糜烂,唇舌颊腮肿痛,口吻热臭等,翻涌黄连为君直泻胃府之火,生.地丹皮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升麻以升散解毒,共达清胃凉血之效;玉女煎主治阳明气火有余,少阴阴精缺少之牙痛,其特点是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等,方用石膏为君,清胃火之有余,熟地滋肾之缺少为臣药,知母助君药以泻火清胃,助臣药滋肾阴降相火,麦冬清热养阴,牛膝导热而引血下行.共奏清胃热,滋肾阴之功.10逍遥散和一贯煎均治疗胁痛,若何区分应用一贯煎与逍遥散都有疏肝解郁理气感化,均可治肝郁不舒之胁痛,不合之处,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的感化强,主治肝郁贫血之胁痛,并伴神疲食少等.一贯煎滋养肝肾的感化较强,主治肝肾阴虚之胁痛,并见吐酸吐苦等11白头翁汤和芍药汤均治疗热痢,若何区分应用白头翁汤与芍药汤均具有清热解毒感化,均治痢疾.但白头翁汤主治热毒深陷血分之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等:芍药汤主治湿热壅滞肠道,气血和蔼之痢疾,症见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赤白相兼.肛门炽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两方功用的差别在于白头翁汤为清热解毒兼凉血燥湿止痢,而芍药汤则属清热燥湿与折衷气血并用.考的阐述!!!真武汤与实脾散均含附子.茯苓.白术,具有温补脾肾,利水渗湿之功,可治疗阳虚水肿.真武汤以附子为君,佐以芍药.生姜,故偏于温肾,并善散水消肿,兼可敛阴缓急,抑郁阳虚水肿,伴随腹痛四肢沉重痛苦悲伤,或身瞤动者;实脾散以附子.干姜共为君药,故温脾之力胜于真武汤,且佐入木喷鼻.厚朴.槟榔等行气除满之品,宜于阳虚水肿兼有胸腹胀满者.13四神丸.参苓白术散.痛泻药方均治疗泄泻,若何区分应用四神丸.参苓白术散.痛泻药方均能治疗泄泻,但其病因病机不合,故理法方药就有差别.参苓白术散所治泄泻乃因脾虚夹湿,每因饮食不节而发生发火,伴随胸脘胀闷,面色萎黄,瘦削,脉细等症,治宜健脾渗湿止泻;痛泻药方所治泄泻,乃因肝郁脾虚所致,每因情致而加重或发生发火,伴随肠鸣腹痛,泻后仍腹痛,脉两关不调,弦缓等,治宜补脾抑肝;四神丸所治泄泻,乃由脾肾阳虚,命门火衰而致,每至五更而发生发火,伴随神疲惫力,肢冷,不思饮食等症,治宜温肾暖脾,涩肠止泻.14大小柴胡汤的差别大小柴胡汤构成方面均含有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大枣五药,均具有息争少阳之功能,均能治少阳证.所不合的是,小柴胡汤构成中还有人参.甘草,二药益气扶正以驱邪,正气兴旺则邪无内向之机.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大柴胡汤构成中还有大黄.枳实.芍药;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枳实芍药理气和血,除心下满痛.诸药配伍可治少阳阳明合病.15六味地黄丸和肾气丸的差别六味地黄丸是由肾气丸减去桂.附而成的.两方虽构成药物邻近,但配伍关系.功用.主治各别.六味地黄丸中地黄.山药.山茱萸三药相配,肺肝肾三阴并补,而补肾阴为主;泽泻.茯苓.丹皮三药相配,渗湿浊,清虚热.以上六药合用,三补三泄,以补为主,寓泻于补,表现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立法特色,共奏滋阴补肾之功,主治肾阴缺少.肾气丸顶用附.桂辛热入肾,参加大量滋补肾阴药中,于水中补火,温助肾中之阳,升发少火,鼓舞肾气,取“少火朝气”之理,泽泻.茯苓.丹皮三药寓泻于补,俾邪去而补药得力,并制诸滋阴药.全方八味,补阴之虚以朝气,助阳之弱以化水表现了“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立法特色.16咳血方.大补阴丸.百合固金汤均治疗咳血,若何区分应用咳血方主治怒气犯肺之咳血证,以咳嗽痰稠带血,咳吐不爽,伴随心烦易怒,胸胁作痛,颊赤便秘,脉弦数者为主.大补阴丸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虚火刑金,毁伤肺络而引起.当以咳嗽咯血,伴随骨蒸盗汗,潮热.遗精,及心烦易怒,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百合固金汤主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深泽灼伤肺络所引起,多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伴咽喉燥痛,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17理中丸和黄土汤的比较理中丸和黄土汤虽都可治阳虚掉血证.但黄土汤重在温阳健脾,且能养血止血.主治脾阳缺少,统摄掉职,血从上溢而吐衄血,血从下走而便血.崩漏等,多伴随阳虚四肢不温,及阴血缺少的面色萎黄.舌淡,脉沉细无力等症.而理中丸治疗中阳缺少阴寒内生.兼阳虚不统血者.除出血证之外还当有“痛”,即腹痛;“利”即自利不渴;“吐”即吐逆泄泻,“冷”即畏寒肢冷,面白等虚寒症.故理中丸以驱寒为主,兼以补气健脾.18天王补心丹与归脾汤的比较天王补心丹与归脾汤均有补血养心安神的功能,皆可用于心掉所养而致心悸,健忘掉眠等证,并用人参,茯苓,当归,远志,酸枣仁,所不合的是:天王补心丹又配伍生地.麦冬,玄参,天冬,丹参,柏子仁,五味子,朱砂桔梗,长于滋阴养血兼清虚热,故实用于阴虚血少,虚火内扰所致心悸掉眠,并见虚烦神疲,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归脾汤则又配伍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长于健脾益气兼以养心,故合适于心脾两虚,气血缺少所致心悸掉眠,并见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缓,及脾不统血而致便血,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等.二方的重要差别是:天王补心丹以阴虚血少有热,血不养心为宜;归脾汤以心脾两虚,气虚无火为宜.一是心肾缺少,以心为主;一是心脾缺少,以脾为主.19牡蛎散和玉屏风散均治自汗,若何差别应用牡蛎散和玉屏风散均为固表止汗之剂,主治表虚自汗证.然牡蛎散是以固涩药为主,配以补气,重在敛汗固表,善治诸虚日久之自汗.盗汗.玉屏风散是以补气药为主,合营疏风散邪,意在固表止汗,补中有疏,补疏同用,相得益彰,合适表虚自汗或气虚易感风邪者单味药特别功能黄芪为君,方中含有黄芪l 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君)l 玉屏风散——补气固表(君)l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大补肺脾元气而善能固护肌表)(君)l 补阳还五汤——补益元气,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而起废痿(君)l 固冲汤——合白术而补气健脾(君)桂枝为君,方中含有桂枝l 桂枝汤——助卫阳,通经络,发汗解表而祛在表之风(君)l 小青龙汤——(合麻黄)发汗解表以解表郁,温阳以利内饮之化(君)l 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温通血脉(君)l 温经汤——(和吴茱萸)温经散寒,通行血脉(君)麻黄汤——解肌揭橥.透达营卫,助麻黄发汗散寒之力(臣)小建中汤——温助脾阳,祛散虚寒(臣)肾气丸——温肾助阳,鼓舞肾气(臣)桃核承气汤——温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芒硝大黄寒凉凝血之弊(臣)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合茯苓温化痰饮(臣)五苓散——温阳化气以助利水(佐)乌梅丸——温脏安蛔,使蛔虫安居肠内,不敢上窜(佐)炙甘草汤——温阳通脉(佐)芍药汤——入血分,助当归芍药行血(佐)附:肉桂暖肝煎——温肝肾,散寒凝,通血脉(君)右归丸——温壮元阳(君)阳和汤——合姜炭入血分,温阳气,散寒凝,温经脉,畅血行,除阴疽之阳虚寒凝(臣)地黄饮子——合附子温助真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元(臣)苏子降气汤——温肾纳气(佐)真人养脏汤——温肾暖脾,兼散阴寒(佐)半夏为君,房中含有半夏l 半夏泻心汤——散结消痞,降逆止呕(君)l 半夏厚朴汤——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君)l 二陈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兼以辛散而消痞满(君)l 温胆汤——祛痰化浊,降逆和胃(君)小陷胸汤——与黄连辛开苦泄,既清痰热之郁结,又开郁除痞(臣)竹叶石膏汤——降逆止呕(佐)保和丸——和胃降逆止呕(佐)小青龙汤——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佐)小柴胡汤——与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佐)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佐)定喘汤——合杏仁苏子款冬花降气平喘,化痰止咳(佐)旋覆代赭汤——祛痰散结,降逆和胃(佐)温经汤——与生姜辛开散结,通降胃气,与人参甘草相伍,健脾和胃,助祛瘀调经(佐)大黄为君,方中含有大黄l 大承气汤——祛瘀通便,荡涤肠胃邪热积滞(君)l 温脾汤——荡涤写下除积滞,(通便去性存用)(君)l 大黄牡丹汤——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玉洁之毒(君)l 复元活血汤——荡涤留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君)l 桃核承气汤——下瘀泻热(君)桃仁瘀热并治麻子仁丸——泻热通便(臣)黄龙汤——泻热通便,峻下热结,荡涤肠胃湿热积滞芍药汤——泻热导滞,兼破瘀活血(通因通用)(佐)茵陈蒿汤——泻热逐瘀,通利大便配伍茵陈令湿热以大便而去(佐)八正散——荡涤邪热,通利肠腑,亦治“小便淋漓”(佐)方中还有枳壳败毒散——理气宽中,与桔梗配伍,一升一降,通行气机,宽胸利膈参苏饮——理气宽胸,醒脾畅中济川煎——宽肠下气而助通便蒿芩清胆汤——行气宽中,除痤消痞血府逐瘀汤——含桔梗,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杏苏散——含桔梗,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温胆汤——破气消痰,散结消痞另:枳实麻子仁丸——下气破结黄龙汤——泻热通便,峻下热结,荡涤肠胃湿热积滞四逆散——理气解郁破结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大柴胡汤——行气消痞清气化痰丸——行气消痰,散结通痞l 黄龙汤——开宣肺气,宣通肠腑l 参苓白术散——宣利肺气一者:配砂仁调畅气机,治肠脘痞闷二者:开提肺气,以通调水道三者:以其为舟楫之药,载药上行,使全方兼有皮飞双补之功l 天王补心丹——为舟楫载药上行,使药力入心经l 血府逐瘀汤——合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能载药上行l 藿喷鼻正气散——宣肺利膈,既易于解表,又助于化湿杏苏散——合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普济消毒饮——合甘草,清利咽喉败毒散——宣肺利膈,与枳壳相配,一升一降,通行气机,宽胸利膈桑菊饮——开宣肺气,与杏仁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而止咳银翘散——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参苏饮——和半夏前胡,止咳化痰,宣降肺气贝母瓜蒌散——宣利肺气,化痰止咳止嗽散——合白前,一宣一降,宣通肺气,以加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方中含有牛膝济川煎——补肾益精,引诸药下行玉女煎——导热引血下行,且能滋补肝肾天麻钩藤饮——引血下行,直折亢阳,以利肝阳平降独活寄生汤——补益肝肾,袪风湿而强筋骨活血以通利肢节筋脉血府逐瘀汤——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补益肝肾方中含有生地龙胆泻肝汤——滋阴养血,使邪去而阴血不伤导赤散——清热养阴以制心经火热清胃散——凉血滋阴青蒿鳖甲汤——滋阴凉血炙甘草汤——滋阴养血一贯煎——滋养肝肾阴血,涵氧干木百合固金汤——滋补肾阴,亦养肺阴,熟地兼补血,生地兼养血(二地黄)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清虚热血府逐瘀汤——合当归,活血养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大秦艽汤——养血柔筋且使祛风而不伤阴血大定风珠——合麦冬白芍,滋阴养液,柔肝缓急熄内风羚角钩藤汤——清热滋阴另:熟地玉女煎——滋补肾水缺少六味地黄丸——填精益髓,滋阴补肾左归丸——滋肾阴,益精华,以补震音缺少肾气丸,右归丸,大补阴丸——滋补肾阴,填精益髓独活寄生汤——养血和血八珍汤——滋阴补血方中含有荆芥(炒黑入血)银翘散:透邪外达消风散:疏风静痒,透邪外达槐花散:疏风静血完带汤:祛湿止带方中含有银翘保和丸:清热散结银翘散: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方中含有柴胡败毒散——解肌透郁,并能行气四逆散——开辟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小柴胡汤——透泄少阳之邪,疏泄气机之郁滞逍遥散——疏肝解郁龙胆泻肝汤——疏畅肝胆之气,并引清药如肝胆之经复元活血汤——疏肝行气,并可引诸药入肝经走两肋普济消毒饮——合升麻分散风热,升阳散火,使风热疫毒之邪宣散透发大柴胡汤——除少阳之邪补中益气汤——合升麻升阳举陷血府逐瘀汤——疏肝解郁,升达清阳,合桔梗枳壳尤善理气行滞,气行则血行方中含赤芍仙方活命饮,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方中还有四正人汤(参术茯草)八珍汤,枳实消痞丸,健脾丸,参苓白术散方中含有调胃承气汤(硝草黄)防风通圣散,凉膈散,桃核承气汤方中含有四物汤(地芍归芎)八珍汤,独活寄生汤,泰山磐石散,血府逐瘀汤,大秦艽汤由桂枝汤演变而成(芍草桂姜枣)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炙甘草汤甘草特别用法止嗽散——折衷诸药,合桔梗又有利咽止咳之功理中丸——1. 助参,术,补脾益气 2. 与干姜辛甘化阳,以加强温阳散寒之功 3. 缓急止腹痛 4. 折衷诸药四逆汤——1. 助干姜生附子温阳益气使回阳救逆之中有益气补虚之效 2. 缓解干姜生附子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虚阳之虞3.折衷药性,并能稽留药力,使药力感化持久含桔梗+枳壳:败毒散:一升一降,疏浚气机,宽胸利膈血府逐瘀汤: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杏苏散: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对质自汗:玉屏风散盗汗:当归地黄汤自汗.盗汗:牡蛎散阴暑:喷鼻薷散梅核气:半夏厚朴汤白浊:萆薢分清饮白喉:养阴清肺汤暗痱:地黄饮子阴疽:阳和汤脱疽:四妙勇安汤阳性疮疡初起:仙方活命饮阴性疮疡:阳和汤(阴疽.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痈疽疮疡:黄连解毒汤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蓄水证:五苓散脾约证:麻子仁丸悬饮:十枣汤脚气:二妙散肾气丸风水:越婢汤风水风湿:防己黄芪汤破感冒:玉真散怒气犯胃:左金丸怒气犯肺:咳血方脏躁:甘麦大枣汤外感凉燥:杏苏散外感温燥:桑杏汤肠痈:大黄牡丹汤肺痈:苇茎汤湿热痢:芍药汤湿热淋证:八正散湿热黄疸:茵陈蒿汤热毒痢:白头翁汤悬饮.实水:十枣汤脾水证:五皮散大头瘟:普济消毒饮肠风脏毒便血:槐花散肠风:槐花散防风通圣散气分热盛:白虎汤热入营分:清营汤热入血分:犀角地黄汤带下证:完带汤六郁:越鞠丸牙痛:清胃散玉女煎消渴:玉液汤六味地黄丸玉女煎肾气丸痰饮: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肾气丸十枣汤类中风:镇肝熄风汤热极动风:紫雪羚角钩藤汤(肝热生风)阴虚动风:大定风珠风痰上扰所致头痛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口眼歪斜:牵正散风邪初中经络:大秦艽汤外感风邪头痛:川芎茶调散气虚发烧:补中益气汤气虚外感:败毒散气虚外感,内有痰湿证:参苏饮阳虚外感:再造散贫血外感:葱白七味饮阴虚外不雅:加减葳蕤汤津枯便秘:五仁丸阳明温病,津枯便秘:增液汤肾虚便秘:济川煎寒凝气滞小肠疝气:晒台乌药散肝肾缺少寒凝气滞小肠疝气:暖肝煎心下痞: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枳实消痞丸吐逆呃逆: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丁喷鼻柿蒂汤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胸痹:瓜蒌薤白白酒汤理中丸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风寒湿痹:小活络丹风湿久痹:独活寄生汤痢疾:芍药汤白头翁汤木喷鼻槟榔丸霍乱:连朴饮藿喷鼻正气散理中丸五苓散久泻久痢:真人养脏汤补中益气汤乌梅丸食积证:保和丸湿滞食积:枳实导滞丸食积:木喷鼻槟榔丸(兼治痢疾)脾虚食积:健脾丸小儿疳积:肥儿丸蛔厥:乌梅丸阳郁厥逆证:四逆散热厥:大承气汤贫血眩晕:四物汤贫血寒厥.贫血发烧:当归四逆汤痉厥:紫雪心肾阳衰之寒厥:四逆汤寒邪直中三阴,真阳陵夷之厥冷:回阳救逆汤寒闭证:苏合喷鼻丸产后贫血受寒恶露不成:生化汤风疹湿疹:消风散治疗月经不调的方子:逍遥散四物汤归脾汤固冲汤固经丸加味乌药汤温经汤掉笑散咳血:人参蛤蚧散大补阴丸百合固金汤咳血方治喘方:麻黄汤小青龙汤没想过身材葛根芩连汤疏凿饮子泻白散人参蛤蚧散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百合固金汤肝肾阴虚,相火刑金:大补阴丸治泻痢方葛根芩连汤——脾胃衰弱泄泻败毒散——外邪陷里而成之泻痢芍药汤——湿热痢疾白头翁汤——热毒痢疾。
麻黄汤类方
八、大青龙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18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枣4枚,生石膏45~100克 【用法】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覆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方解】此即桂枝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 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注解:太阳中风,指主治风水的越婢汤证言。越婢汤证本续自汗出,今以并发麻黄汤的表实证, 故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而不得汗出,内热不能外越,因而烦且躁,故以麻黄汤与越婢汤合之的 本方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太阳中风本证。慎不可误与本方。与之则四肢厥逆、筋惕肉瞤, 成为虚以实治的坏病,故谓此为逆也。
二、麻黄加术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9 克,白术12克 【用法】水煎温服,服药后盖以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此于麻黄汤加逐湿痹的白术,故治麻黄汤证 而有湿痹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 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注解:湿家,指病风湿的患者;湿家身烦疼,宜以麻 黄加术汤发汗治之,使病从表解,慎不可以火攻之。 按:风湿关节痛的初期,虽有用本方的机会,但验之 实际,则反以葛根汤加术或再加薏苡仁的机会较多,宜注 意。 【辨证要点】麻黄汤证而见湿痹烦痛者。
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9克,薏苡仁18克,杏仁6克,炙甘草6克 【用法】同麻黄汤。 【方解】薏苡仁味甘微寒,《神农本草经》谓:“主筋急拘挛,久风 湿痹。”此与上方虽均治风湿,但前者偏于治寒,故用性温的白术;而本 方偏于治热,故用性寒的薏苡,且去桂枝。
麻黄汤及其类方探讨2精品PPT课件
附
经发汗;
子 细 辛
邪客少阴,病程稍长,正气较弱,但又未出现下利清谷、 四肢逆冷之阴寒里证,则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如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后病不解,仍周 身疼痛,脉沉,甚或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等里虚寒重证,
汤
当用四逆辈以温阳祛寒,急救其里,不可再用麻黄之属攻
表。
麻黄汤及其类方探讨
2.抓主症:本方证以发热、恶寒、无汗与肢冷、脉沉弱
辛
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汤
水肿:本方适用于阳虚阴盛,复感寒邪,气化无权,水 道不利所致之水肿。本方有发表散寒,温阳利水之功,
投之可内外分消,水肿自去。
麻黄汤及其类方探讨
【要点】
1.抓病机:本方病机为少阴兼外感,即太阳、少阴两感
麻
证。太少两感证的治疗有三法:
黄
风寒之邪初客少阴,脉沉,反发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汤
(262)
麻黄汤及其类方探讨
【分析】
麻 黄
用于湿热发黄兼表证者。
“伤寒瘀热在里”,为外有寒邪束表,内有湿热蕴郁, 表邪不解,湿热之邪难以外越;湿热内蕴,又阻碍表邪
连
之外解,湿热郁遏,势必发黄。
翘
此是湿热兼表,单纯清利或解表,均非所宜,故主用麻
赤 小 豆
(2)皮肤病: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湿疹,水痘,天疱疮, 痤疮,血管神经性水肿,寻常型银屑病,荨麻疹证属风
赤
湿蕴热者;日光性皮炎证属表邪外束,湿热瘀滞者;带
小
状疱疹证属湿热蕴积,湿热毒邪侵扰肌肤者。
豆
汤
麻黄汤及其类方探讨
【要点】
麻 黄 连 翘
1.抓病机:本方证乃湿热兼表,宜表里两治,故无论是 皮肤病,还是脏腑症证,谨守病机,异病同治,均可获 效。
第二节麻黄汤类方PPT课件
《伤寒论》中的白虎汤清阳明大热;竹叶 石膏汤治热病后余热未清、津伤少气,方 中均以石膏为主。
《笔花医镜》、《吴鞠通医案》中皆重用 石膏以除大热。
.
21
余师愚治瘟疫的清瘟败毒饮方中石膏用 至八两,以治大热烦燥、渴饮干呕、头痛 如劈、昏狂谵语、发斑吐衄等症。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尤善用生石膏 治温热病,谓“生石膏性凉而散,有透表 解肌之力,为清阳明实热之圣药。”
.
3
【词解】
脉阴阳俱紧者-指寸关尺三部脉均呈紧象 伤寒:指外感风寒引起的表证。 【提要】 指出太阳伤寒证脉症提纲。 提出麻黄汤八症:即头痛、发热、身痛、 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
.
4
发热 ——正邪相争,气血浮盛。 恶风寒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 无汗 ——风寒束表,腠理郁闭。 头痛
身痛腰痛 卫闭营郁,气血运行不畅。 骨节疼痛
.
22
【临床应用】 1.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急性咽喉 炎、急性扁桃体炎、 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百 日咳等; 2.副鼻窦炎(鼻为肺窍);
.
23
3.荨麻疹、玫瑰糠疹、风疹、皮肤瘙痒症、 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汗闭症等(肺 合皮毛);
4.其他:痔疮、便秘(肺热下移大肠)、带 状疱疹(肺热不得宣泄,郁于肌表)等。
2、温覆取微汗。微汗使太阳经气始得周遍全身而 病解。大汗津伤,抗病力降低,病反不除。
3、不须啜粥,本方直接发汗。
4、中病即止。
.
8
【适应证候】
1、表寒外束,肺气被阻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 汤。(36)
2、邪仍在表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 汤。(37)
麻黄汤本证
——正气抗邪外出的一种自然疗能。
③以汗代衄:(55条) 以汗代衄:
衄后自愈——以衄代汗 表实失汗 衄而不畅——表证仍在——麻黄汤——汗以代衄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原文】 不可下,宜麻黄汤。(36) *【提要】太阳阳明合病,病机偏重太阳的证治。 【提要】 *【讨论】 病位:偏重太阳表 【讨论】
*【原文】 【原文】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 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 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 主之。(46)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 衄者愈。(47)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麻黄汤主之。(55)
*【词解】 【词解】 微除: 微除:略有减轻。 目瞑: 目瞑:闭目畏光。 衄:这里指鼻衄。 阳气重: 阳气重:指阳气郁遏较重。 *【提要】太阳表实证致衄的病理及预后。 【提要】
中风——以汗出、恶风、脉浮缓为主。 以汗出、恶风、脉浮缓为主。 中风 以汗出
中风——缓汗、解肌,调和营卫 缓汗、解肌, 中风 缓汗 ⑤治法 伤寒——峻汗解表、宣肺平喘。 峻汗解表、宣肺平喘。 伤寒 峻汗解表 中风——以桂枝汤为主方。 以桂枝汤为主方。 中风 以桂枝汤为主方 ⑥方药 伤寒——以麻黄汤为主方。 以麻黄汤为主方。 伤寒 以麻黄汤为主方
头项强痛、 头项强痛、 发热、 发热、胸满 、呕逆
必见证(标志) 必见证(标志)
次见证
或见证
“喘而胸 满” 病因:风寒外束,肺胃气机不利 治法:汗法 方药:麻黄汤 病位:阳明里 病因:实邪壅塞,胃肠浊气上逆 “喘而腹满” 治法:下法 方药:宣白承气汤
小结
主证: 主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 痛,骨节疼痛、呕逆,喘咳,无 汗,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理: 病理:风寒外束,卫阳闭遏,营阴郁滞。 治法: 治法:峻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 方药:麻黄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汤及其类方------陈瑞春《伤寒论》中的麻黄汤类方,是以麻黄汤为基础化裁的。
通过对麻黄汤类方的了解,不仅可以看出仲景组方的规律,而且可以对表寒实证及其兼变证的病机加深理解。
现就其方义、病机等问题讨论如下:一、方意解析麻黄汤方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所组成。
在麻黄汤的基础上演变的一类方有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及麻黄加术汤、麻杏薏苡甘草汤(后两方《金匮要略》方)等8个方。
麻黄汤用麻黄辛温发散,宣肺解表,配桂枝以增强其发汗之功,伍杏仁利肺气止喘,佐甘草以缓诸药,主治表寒证的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症。
大青龙汤即是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麻杏甘石汤即在麻黄汤中去桂枝加石膏,两方主药只一味之差,主治功用则相去很远。
前者为寒邪郁热所以石膏用量(如鸡子大)较小,后者是寒邪化热,故在麻黄汤中去桂枝且加重石膏的用量(250g),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寒热的轻重,用石膏之多少。
以上三方的演变过程是:麻黄汤一大青龙汤一麻杏甘石汤一白虎汤(这里提出白虎汤,是便于理解表寒实证郁阳化热,变成里热实证,即是太阳病实则多传阳明的意思)。
在这里,还应当提出后世在麻黄汤基础上化裁的三拗汤。
本方即麻黄汤去桂枝而成,旨在宣肺止咳,无须发汗,故用麻黄宣肺散寒,杏仁降气平喘,伍甘草以协调诸药,主治寒邪闭郁,肺气不宣的感寒暴喘或日久咳嗽,所以桂枝当去。
此方配伍精当,主治功用明确,比较容易掌握,是临床治疗寒邪客肺而致咳嗽的常用方。
其原委实即麻黄汤的变局。
小青龙汤方的组成,取麻、桂二方之意,加人温肺化饮药而成。
方用麻黄配桂枝发散解表宣肺以平喘。
桂枝、白芍相伍,意在调和营卫。
姜、细、味、半夏是治寒饮的要药,其中干姜、细辛既温且散,半夏降逆除痰,又合五味子、芍药的收敛,以防麻、桂、姜、辛宣发太过之弊。
全方虽只8味药,可分为三组,一是麻桂的宣散,一是姜辛的温散,一是芍药的酸敛,共同组成发中有收,攻中有守的方剂。
为治外有表寒,里有水饮的寒饮宿肺证的首选方。
本方与大青龙汤相比较,彼为表寒里热的表寒郁热证,此为外有表邪,里有水饮的表寒里水证,二方发表药相同,攻里药则异。
如果小青龙汤证兼有里热证时,亦可加入石膏,使之温清并用,以达到水热俱去的目的。
至于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两者均为表兼里虚证,麻黄配附子发中有补,发表而不伤阳,即所谓“温经发表”,如配细辛则表散之力更甚,若配甘草则发散之力更微。
又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薏甘汤,前者即在麻黄汤中加白术,主治风寒湿;后者即在麻黄汤中去桂枝加生苡米,主治风湿热证。
总之,麻黄汤类方,药味简练,功用专一,如一服即汗出,二服则可减量或停服,不可过量。
《伤寒论》中提出衄家、疮家等诸禁用麻黄汤例,应当慎重,不可粗疏。
二、病机证候麻黄汤类方所主治的病机,随着体质的差异,病变的不同,因而各方所主治的病机,证候也就不尽相同。
兹分述于后:(一)表寒实证本证由于寒邪郁遏在表,正气向外抗邪,邪正斗争于体表,从病因和证候,以及邪正斗争的趋势而论,故称之为表寒实证。
《伤寒论》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是指人体之表,表寒实证是外感病的第一关。
因为寒邪侵犯体表,不论其发热已否,恶寒是为必有之症。
且临床上常常是恶寒愈甚,发热也愈高,这是正气有力抗邪的表现。
所以,恶寒一症可视为表寒实证的特点。
头身腰骨节疼痛是风寒病邪闭于肌表,病不向外越的表现。
总起来说,表寒实证的病机是,风寒病邪郁遏人体之表,正气抗邪有力。
所以用麻黄汤开表发汗,峻汗以祛邪。
关于本证的脉象,《伤寒论》中提到浮紧与浮数两种脉象,浮脉主表,紧脉主寒,浮紧是表寒之脉,脉与证相符,是无可置疑的。
惟脉浮数一说,似有争议。
因为数脉主热,所以认为用麻黄汤不甚恰当。
笔者认为,对《伤寒论》中“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条原文,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应从前后条文和临床证候全面考虑,如果是表证俱在,浮数脉当然也可以用麻黄汤,反之,如果脉浮数,与烦躁、口渴、舌黄干燥等里热证共同存在,麻黄汤则在所当禁。
表寒实证的发展趋势,前人说:太阳表证,实则多传阳明,这是有临床意义的。
因为寒邪郁遏而化热,其结果一般地说是变成里热证,所以《伤寒论》提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这里的“烦躁”一症就是寒郁化热的着眼点。
然而,烦躁为何是寒郁化热的特征?这是因为寒邪在表,郁遏卫阳,恶寒身痛是其特征,而邪实在表,郁遏过甚,蕴酿成里热证,故其主症除发热恶寒身体疼痛而外,关键又在于“不汗出而烦躁”,所以应当用大青龙汤发之。
这就是《内经》中“火郁则发之”的意思。
在《伤寒论》中还提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大青龙汤的禁例,其不可服的理由是因为汗出恶风,是表虚的缘故。
病人里无郁热,外无烦躁,且脉是微弱的,当然不能轻易地发散,假如误用了大青龙汤,则可导致亡阳厥逆,筋惕肉(目闰)的变症,这就是误汗伤阳耗液的结果。
麻杏石甘汤证的主症是喘而汗出,病机是表寒郁热,内迫肺气。
故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解表宣肺而清里热。
因为本证仍在于表,既不是初感寒邪的无汗,也不是表寒完全化热入里的大热大汗,而是处于寒郁化热的过渡阶段,汗出必不透,身热亦不显,且其兼症多有烦渴、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等症,所以柯韵伯有两句名言,他说:“麻杏甘石汤是大青龙汤之变局,白虎汤之先着。
”这就把表寒郁热的病机转归以及麻杏甘石汤、大青龙汤之间的变化说得挺透彻的了。
(二)表兼湿热证《金匮要略》说:“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又说:“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前者为风寒湿痹,后者为风湿热痹,两者均属麻黄汤证的变局,但两方所主又同中有异,麻黄加术汤证是湿邪在表,所以突出“身烦疼”的主症,同时应当看到湿为重浊阴邪,侵犯人体之表,其身疼痛势必还有明显的沉重感觉,以及头重鼻塞,舌苔白而腻,脉象浮紧等症。
故用麻黄汤以祛散风寒,加白术以燥湿(有人认为无汗用苍术,有汗用白术,可以参考)。
麻杏苡仁甘草汤证是身痛较前轻,且发热日晡为甚,说明湿有化燥化热的倾向。
除此,还应当有舌苔白黄相兼而腻,脉象浮数等佐症,故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去桂枝加薏苡。
且原方药量较轻,甘草又倍于麻黄,目的在于小发汗以祛散风湿,使麻黄发散风寒转变为祛散风湿热的方剂,这就体现了《金匮要略》“治风湿者……微微欲出汗者,风湿俱去”的治湿宜小发汗的治疗原则。
(三)表兼里水证本证是外有表寒里有水饮。
《伤寒论》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
”又说:“心下有水气,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
”所谓“水气”是泛指痰饮而言。
本证病机是内有宿饮外感寒邪伤及皮毛而闭肺气。
所以,其发热不渴应有恶寒的表证,以及咳喘痰多而清稀,舌为润滑脉浮紧等佐证,才能用小青龙汤解散表寒、温化里水,以达到解表化饮的目的。
如果发热口渴咳痰黄稠而不爽,那是表热壅肺,则应清凉宣肺、止咳化痰,小青龙就不适应了。
主症之差,寒热有别,不能不辨。
此外,痰饮里水不兼表证,治疗则应以温肺涤饮入手。
可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之类,以温肺化痰蠲饮。
这里就不作详细的讨论。
(四)表兼里虚证本证多见于正气虚弱之人,虽然是外感发热,其脉必不浮而沉,《伤寒论》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这就是寒束于外,阳虚于里,正气虚弱抗病力差的表现。
所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温经发表,方中用麻黄附子一散一温,内外兼顾,如寒盛者配合细辛以增强其温散之功,可称急汗法;如寒邪较轻者用甘草配麻、附,其发汗力较弱,称为缓汗法。
临床常见于先有梦遗、滑精,或性交之后感寒;或虽无上述前因,但素体虚弱而感外寒,症见身疼痛恶寒发热不高,面色苍黄而淡,脉浮而无力,用上方小制其剂,往往一剂收效,两剂痊愈。
临床实践证明,凡阳虚之体,感受外寒而发病用之多验。
三、病案举例[案一]李某,男性,47岁,工人。
患哮喘病已10多年。
最近因感寒而哮喘发作特甚,夜不能平卧,喉中如水鸡声,痰多清稀,涎沫甚多每夜一茶缸,无明显畏寒,食纳减少。
舌质晦暗,苔白腻,满舌痰沫,脉浮而细数,听诊两肺满布湿性罗音,拟用小青龙汤加味:炙麻黄、桂枝各5g,五味子6g,党参、法半夏、白芍、苏子、冬花各10g,生姜3片,炙甘草6g,服6剂。
药后哮喘咳嗽减轻,气息平和近如常人,痰少由稀转浓,大便稀不成形每日1次,小便清长,口不渴,食纳稍差,舌质淡红,脉浮弦,拟改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加味:制半夏10g,茯苓15g,炙甘草6g,陈皮10g,生姜12g,细辛15g,五味子6g,冬花、苏子各10g,服6剂。
药后诸症悉减,惟夜间有小阵咳嗽,少量白痰,大便仍稀软,脉弦缓,舌润滑,拟用六君子汤加味:西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细辛2g,五味子6g,陈皮10g,炙甘草6g,生姜3片,法半夏、苏子、冬花各10g 服6剂咳喘消失,照常上班。
[按]寒饮宿肺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此为常法,但在外感解除后,应温补脾肺,使之肺气充脾健运,才能巩固疗效。
[案二]戴某,男性,成年,农民。
病者在春播期间,突然半夜间两脚疼痛,醒来后两脚不能步履,次日即来邀出诊。
询其病史,发病2天以前,两下肢即有疼痛,踝关节处红肿。
因下田劳动后疼痛更甚,以至不能行走,并伴有诸身疼痛,发热恶寒无汗,小便短黄,口不甚渴,舌红苔黄滑润,脉象浮数而软,拟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合三妙散加味:麻黄6g,杏仁10g,生薏苡仁15g,苍术、黄柏、牛膝各10g,海桐皮15g,甘草10g。
服2剂即能行走,继服3剂,肿痛痊愈,恢复劳动。
[按]痹证是由于风寒湿三气为病,故投麻杏苡甘汤宣肺利湿,合三妙散燥湿清热,病因与脉证相符,方药与病机吻合,临床收效较为满意。
[案三]韩某,男性,28岁,职工。
病者因暴雨衣裤尽湿,又酒食暴进,当夜寒热交作,烦渴引饮。
次日请西医诊治,第三日改就中医,服银翘散一剂不效。
就诊时上午,体温39.5度。
虽值炎暑,被单裹身仍恶寒,肌肤干燥少汗,烦躁不眠,扬手掷足,大声叫喊:“周身痛”,“胸口难过”,头项强痛,不敢转侧,渴喜热饮,面色赤,痰色白而质稠黏,咳不畅,口淡,舌苔尖白根薄黄,脉浮数有力,大便三天未行。
处方:生麻黄10g,桂枝6g,杏仁10g,甘草6g,生石膏30g(先煎),生姜3片,红枣12枚。
1剂水煎服。
当日上午10时煎服1次,下午2时服第2煎,1小时后,汗出由少到多,头上出气如蒸,衫裤尽湿,换衫裤后,去盖身之被单,汗出渐减,夜能安睡。
次晨醒来,各症如失。
休息一日,恢复工作。
[按]临床上表寒郁热证甚多见,但往往被发热偏高而忽视表寒,遂用清凉退热药,每多导致病延日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