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派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电影学名词解释汇总

电影学名词解释汇总

电影学名词解释集锦1.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60年代中期西欧电影理论界出现的新学派。

70年代在英美电影界也流行起来。

(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这一类型的理论是在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哲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其特点大致如下:①与西方其他理论相比,它的内容十分庞杂,既非一家之言,也非一派之论。

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运用结构主义或符号学的术语和分析方法。

②这些理论的论述风格都比较抽象,比较富于哲理,也可以说比较富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色彩。

③它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处于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中。

一方面这一理论是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下产生的;另一方面电影理论的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特别是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这一类型的电影美学就是电影理论界追求美学深度的趋向和一般美学界日益重视的电影艺术分析的趋向汇合的结果。

它的特殊性与含混性也就是由这一特点产生的。

作为代表,主要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首次在《电影中的符号与主义》将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介绍给英语世界的彼德·沃伦;罗纳德影像结构分析;帕索里尼在《电影诗学》中的“诗歌电影”理论等。

2.电影符号学一种将符号学运用于电影研究的理论(创始者是麦茨)认为①电影本性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艺术家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

②电影艺术的创造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电影研究应成为一门科学。

③电影语言不等于自然语言,但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学符号系统本质相似,电影研究应该借用语言学作为一种科学规范工具。

④电影研究应根据“整体决定局部”的原则而系统化。

⑤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是外延和叙事,主张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并重。

它的研究兴起于60年代中期,帕索里尼的《电影诗学》,意大利的艾柯《电影符码的组接方式》以及沃伦的《电影中的符号和含义》极大推动了其发展,但真正建构电影符号学理论大厦的还是法国的麦茨的《电影语言》和《语言与电影》两部巨著。

电影流派

电影流派




1、军事爱国主义题材 第一代:号召人们投入卫国战争 《区委书记》 《普通的一天》 第二代:从和平角度,用生还者的目光 回顾战争生活。 《雁南飞》 《一个人的遭遇》 《这里 的黎明静悄悄》 第三代:用战争的形象来检查今天的生 活



2、伦理道德题材的电影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男子汉们》 3、政治题材的电影 4、生产题材的电影



2、通过对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来放 映意大利当时的种种现实问题。 美学旗帜:“还我普通人” 3、拍摄上在继承写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上发展了一整套最大限度地追求真实的 拍片方式。 (1)否认演员的作用。 (2)强调画面的逼真和纪实性。 (3)拒绝“闪回”。



“三个禁律” 1、不要惊人的事件 2、不要非凡的英雄人物 3、不要给问题提答案

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开山之作 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其它的代表 作有《游击队》,《擦鞋童》,《偷自行 车的人》等。



特点:1、在题材内容上总是把镜头对 准战争期间和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 (1)追溯二战期间反德意法西斯斗争 《游击队》、《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罗伯特.罗西里尼 (2)放映生活的贫困 (3)放映失业的严重 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 德· 桑蒂斯 《罗马11时》
A、淡化故事情节,突出造型性和表意 性;以画面来表述导演的意念。 B、强调用电影语言来写意,对白极少。 C、在大块写意的同时又追求大块地写 实。



特点: 1、总体体现出主题的景物,以及对历 史的严肃思考。 2、艺术特征上蒙太奇理论长期影响着 苏联电影。 3、浓厚的诗意氛围——“诗电影学派”。

电影流派

电影流派

世界电影流派的划分1、布莱顿学派20世纪初英国布莱顿地区。

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

现实主义的萌芽。

多视点时空观念。

代表: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玛丽珍妮的灾难》,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埃斯美·柯林斯《汽车中的婚礼》,西赛尔·海普华斯《义犬救主记》。

2、2、欧洲先锋派20世纪初强调先锋性和纯粹性,过分注重抽象的画面造型以及视觉情绪节奏;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电影是小众的无功利的纯粹艺术品;反对叙事,反对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和空洞的抒情做为全部内容。

反对理性,喜欢联想,拒绝现实,喜欢梦幻。

包括:法国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德吕克,爱浦斯坦、杜拉克、慕西纳克。

代表作:费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雷内·克莱尔《休息节目》,路易·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

3、3、电影眼睛派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反对故事片的一切虚构,不要职业演员,不要人工布景,一切按照生活原貌,摄入生活即景;强调生活的诗意,用蒙太奇处理生活本身的节奏和诗情。

代表人物代表作:吉加·维尔托夫,《面包的故事》《列宁逝世一周年》《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支歌》。

促进了“剪辑片”的问世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受其影响。

4、4、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20年代蒙太奇是电影的基础,在镜头与镜头之间运用对比、隐喻、重复、变换节奏等组合手法。

代表: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普多夫金《母亲》。

5、5、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始于30年代,追求纪录电影的艺术性,关注社会生活,搬演现实,发现诗意;对蒙太奇构图和摄影技术感兴趣。

代表:约翰·格里尔逊,《工业的英国》《煤矿工人》《锡兰之歌》《夜邮》。

电影流派的名词解释

电影流派的名词解释

电影流派的名词解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娱乐方式,拥有众多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代表了电影领域内特定的艺术风格、故事表现形式和情感呈现方式。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电影流派进行解释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多样性和深度。

1. 喜剧片喜剧片是一种以幽默和讽刺为主要手法的电影流派。

这种类型的电影以轻松愉快的氛围、有趣的情节和逗趣的角色形象为特点。

喜剧片常常通过夸张和滑稽的表演来引发观众的笑声,让人感到轻松愉快。

其中,喜剧片又可以细分为许多亚流派,如喜剧动作片、喜剧爱情片、黑色喜剧等。

2. 动作片动作片是一种以激烈的动作场面和高强度的冲突为特征的电影流派。

这种类型的电影通常包含了枪战、追逐、格斗和爆炸等刺激的场景,以及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的塑造。

动作片的快节奏和紧张感常常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同时也需要高超的拍摄技巧和制作团队的精心设计去呈现出真实的动作场面。

3. 爱情片爱情片是一种以恋爱和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电影流派。

这种类型的电影常常探讨人们在爱情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呈现出爱情的甜蜜和痛苦。

爱情片通常着重描绘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发展,以及情绪的真实表达和内心的变化。

不同的爱情片会侧重于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有的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有的则更加强调大胆的浪漫主义。

4. 科幻片科幻片是一种以科学和幻想为基础,描述未来世界、外星世界和奇幻场景的电影流派。

这种类型的电影以想象力丰富和特效精良为特点,常常呈现出异想天开的科技场景和独特的未来社会形态。

科幻片常常探索人类的未知和超越常规的可能性,引发观众对科技和未来的思考和幻想。

5. 悬疑片悬疑片是一种以谜团和紧张氛围为主题的电影流派。

这种类型的电影通过引发观众对情节发展的好奇心和猜测,持续营造悬疑和紧张的氛围。

悬疑片通常以谋杀、失踪或重大事件的解谜为核心,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扑朔迷离的线索设计来吸引观众。

6. 动画片动画片是一种以绘画和影像技术为基础,用图像和声音创造出动态图像的电影流派。

外国电影史名词解释

外国电影史名词解释

外国电影史一、电影的诞生名词解释1.视觉暂留原理——对电影活动影像生成原理的生理学解释,认为以每秒16画格或24画格的速度连续呈现的画面之所以使人产生运动的幻觉,是因为人看到的影像暂时滞留在视网膜上,不会立即消失。

19世纪初问世的“幻盘”和“诡盘”就是依据视觉暂留原理发明的电影雏形。

2.卢米埃尔兄弟——法国的一对兄弟,是电影和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人。

兄弟俩改造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所创造的“西洋镜”,将其活动影像能够借由投影而放大,让更多人能够同时观赏。

他们首先摆脱了:照相馆摄影师所具有的封闭的人为空间的束缚,迈向了广阔、开放的自然空间。

作品的内容,也是更为努力地去表现和复制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专门去为摄影机安排和搬演实际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

代表作:《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

3.乔治·梅里爱---法国演员、导演、摄影师。

被誉为戏剧电影之父。

1896年,梅里爱发现了“停机再拍”的电影技术手段,使其走上了一条与卢米埃尔截然不同的创作道路。

他采用“魔术照相”的手法,创造了慢动作、快动作、倒拍、多次曝光、叠化等一系列特技手法,从一个舞台特技专家变成了一个电影特技专家。

他把电影引向了戏剧的道路。

系统地将大部分戏剧上的方法应用到电影上来,形成了他“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

他的影片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人们所说的“乐队指挥的视点”。

这是固定不变的最佳观众席的视点。

梅里爱对电影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并为电影创立了大部分技术手法。

他的作品有《圣女贞德》《月球旅行记》等。

4.布莱顿学派----1900年左右出现的英国电影团体。

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摄影师们,在爱迪生“电影视镜”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于世纪初相继步入影坛。

他们使用自己的机器,凭借过去拍摄静物照片的工作经验,开始了电影的创作实践。

他们主张像卢米埃尔那样,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断”,而不是像梅里爱那样,局限于传统的艺术观念,记录戏剧舞台的表现形式,从而拍摄出世纪初最富有想象力的一批影片。

电影流派

电影流派

卡里加里博士影片通过扭曲透视、怪异的形状、奇特的光影,反映了一种脱离现实的变态心理,跟电影刚起步时追求真实的趋势相背离。

歪斜不规则的画面线条、扭曲变形的空间、高反差的阴沉灯光、以及剧中人物风格化的造型与肢体表演,本片不仅是二○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经典,也透过第一人称的主观叙事,让摄影机走进人心,看见心灵的奇幻与疯狂。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里程碑之作,是早期电影向艺术迈进的一大标志,并对其他艺术产生广泛的影响。

法国印象派电影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

从印象主义的绘画获得启发﹐企图用画面来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

他们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著重于气氛的创造。

他们摄制的影片虽然不相同﹐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表现手法或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

1923~1933年间出现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先锋派电影。

达达主义的电影没有主题,没有情节,纯粹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游戏,追求奇异效果的怪诞表演。

因此达达主义电影也被叫做“抽象电影”或“纯电影”。

1925年,达达主义电影为超现实主义电影所代替。

超现实主义电影强调潜意识和心理分析,表现梦幻世界,追求诗意和强烈的效果。

它和达达主义的电影都是一种反传统的电影,不同处是超现实主义表现的对象由物转向人,因此多少带有故事情节。

有声电影的兴起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予先锋派电影以双重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终于不得不宣告结束。

印象派,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片的产生并非偶然,它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席卷整个欧洲的现代主义思潮在电影艺术上的反映,表现了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经典好莱坞电影,常常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重复和模仿之作很难入流。

但事实也已证明,某种相对固定的电影样式确实能够争取到相对稳定的观众。

结合观众观看的习惯,把某种电影样式和影像特征予以强化并实施局部翻新,是好莱坞电影在叙事方面的又一个谋略。

电影流派名词解释1

电影流派名词解释1

电影流派名词解释120世纪20年代以后,主要在法国和德国兴起的一种电影运动,它的重要特点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

作为一种影片样式,也有人称之为纯电影、抽象电影或整体电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各种政治思想、文艺思潮空前活跃,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美学原则提出了怀疑。

其中也包括对年轻的电影艺术的认识。

他们认为,电影必须摆脱其他古老艺术的束缚和影响,成为独立的艺术,这种独立只有以它自身的特性为基础。

他们看到电影最大的直观特性就在于能使静态的画面产生运动。

因此,有几位画家首先进行了有益的实验。

如抽象派画家H.里希特以一系列黑、白、灰三色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变化和跳跃为内容拍摄了《节奏21》(1921)、《节奏23》(1923)和《节奏25》(1925);瑞典达达主义画家V.埃格林1921年在德国拍摄了《对角线交响乐》,在1924年又拍摄了《平行线》与《横线》。

这些一般不超过15分钟的短片,排斥人物形像与故事情节,都是以线条规律性变化、转换的视觉形像为内容的。

1925年起,德国先锋派电影转入一个新的阶段,例如曾受埃格林影响的W.鲁特曼将实录的镜头与抽象的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新的纪录电影。

这两个阶段的不同在于,第一阶段强调电影的"纯"运动感,第二阶段则更多地强调剪辑的作用。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开始于L.德吕克的艺术创作原则,他要求与当时的商业影片彻底决裂,要求以电影手段发掘人与物的特征美。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和R.克莱尔等人的电影实验作品为代表,他们当时也把运动视为电影的本性,但与德国"先锋派"影片不同之处是,他们并不把手绘的图形的变化作为表现内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景像结合起来表现。

如莱谢尔于1924年拍摄的短片《机械舞蹈》和克莱尔的《幕间节目》(1924)等,这些影片同样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主题。

三世界电影流派

三世界电影流派
没有集中而尖锐的戏剧冲突,运用小说的叙事方法,从容 展示人物思想感情细腻变化的过程,立体丰满地刻画人物。 它有相对自由的叙述状态,有剧情的广阔性和铺展性;致
力于各种场面刻画的累积,着力于描写人物思想感情和心理状
态的细微变化,追求人物性格塑造的细腻性和丰满性。 在主要的艺术情境和人物表现之外,也表现次要情境和作 次要人物的穿插,有主线,也要有一条或几条副线的融合。
三、苏联电影学派及其特点 俗称蒙太奇学派。是为了达到思想传播的目的而发展出来 的形式美学。这种形式美学选取有感染力的素材,强调剪辑的 重要性。 将蒙太奇手法系统化理论化。发展了电影艺术对于时间和
空间的控制,通过对不同的镜头进行剪接拉长现实时间,突
出电影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同时通过剪接镜头也表达出了与 原有镜头素材的不同的概念。
四、法国新浪潮和的评论员、影迷中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 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等 。”作者电影“ “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 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有作家、戏剧 家、记者、摄影师和电影创造者。”作家电影“ 法国新浪潮时期同行并近的两股潮流 新浪潮派注重导演个人的主观印记,具有强烈个人风格; 左岸派注重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寻求人类情神活动的种种形态 及解释。
现代主义主张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摆脱理性的“束缚”,用非
理性的直觉、本能、潜意识活动、意志等“原始力量”在作品中 体现出创作者的真正的“自我”。强调创作者要在作品中表达出
自己对事物的直接的原始的感受,不要经过理性的综合概括,
否定了情节结构、人物行为动机、性格发展逻辑、形象的比例 尺度、色彩的合理配置等文艺程式"。 现代主义电影特点:主题为生命的孤独,人与人难以沟 通,人生的荒诞意识和异化感,生存困境中的茫然失措等; 表现形式采取比新现实主义电影更为激进的手法,完全打破 了传统的叙事规则,往往以某个哲学观念或心理情绪为核心, 展示了创作者的哲理或者主观想象的世界,尤其侧重于现代 社会中人的内心纷繁杂乱的意识或潜意识的揭示。

各国电影流派

各国电影流派

第三章各国电影流派所谓流派,指的是一批艺术家所拍摄的作品在思想倾向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的特点,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创作表现出大致相近的美学风貌和艺术气质。

这种现象在电影诞生的第五年(1900年)便开始形成,第一次出现在英国,后来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第一节勃列顿学派这是外国电影史上记载的第一个流派,以反映社会面貌著称。

因为成员住在英国勃列顿这个地方而被命名为勃列顿学派。

一些年轻导演宣称要拍摄“真正生活的片断”,提出的电影口号是“我把世界摆在你的面前”,并创作了一批风格相近的短片。

片中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十分相似。

人物形象,除一般电影中常见的人物外,主要是水手、矿工、囚犯、士兵等;形式技巧方面,对先进电影语言热情追求与探索,电影叙述手法不仅灵活大胆,敢于打破旧有的陈规老套,而且十分重视摄影机的创造作用,追求改变拍摄视点带来的新颖视觉效果。

代表人物:1、G.A.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1900年):远景与特写交错出现在同一个场面《望远镜中看见的景象》(1901年):一位男子对一对夫妇的窥视《玛丽.珍妮的灾祸》(1903年):内景与外景结合的典范2、詹姆斯.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1901年):第一次采用若干个场景来表现一个完整的事件(营救场面),追逐与救援的主题以及两组不同的形象交替出现,产生了很强的戏剧性效果。

体现电影自由运动的特性,因而具有典型性意义,至今仍是很多电影类型的基本叙事方法。

这一学派的电影以反映现实生活和描写社会现实问题而闻名,主张电影应当反映社会问题并在艺术上对于电影语言的运用处于先锋地位而著称。

让摄影机处于不断运动中的观念成为电影艺术最重要的叙事内容与叙事手段,这些观念的艺术价值在于揭示了电影成为艺术的奥秘:电影是一门运动的艺术。

第二节先锋派先锋派运动,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电影历史上第一个自觉探索电影本性和可能的发展前途及其表现美学,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运动。

目前中国电影的五大流派

目前中国电影的五大流派

目前中国电影的五大流派作者:黄天书来源:《广告大观》2019年第08期摘要:中国电影风格流派的形成使得中国电影拥有自己的特色,其也将成为推动中国电影产业朝前发展的主要助推力。

基于此,本文将以“目前中国电影的五大流派”为题进行简要探讨,从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问题等逐步进行论述分析。

关键词:中国电影;五大流派;特点电影流派即电影根据独特的风格进行派别分类,它可以说是对中国电影类型的标签化概括和认同,不同的电影流派之间拥有不同的主体意识和不同的内在美学风格。

在不同电影历史时期下,我国电影制作人和学者对中国电影流派不断进行摸索研究,从最初的朦胧认知到现在初具规模的五大电影流派区分,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冲击(一)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1905年,谭鑫培先生出演了《定军山》,这是中国第一部戏曲风的电影,《定军山》的制作标示着中国电影产业进入萌芽时期。

而后,直到1922年中国明星影片公司的成立,这个在当时规模最大、出片最多的电影公司昭示着我国电影产业进入发展状态。

进入三四十年代,此时我国电影风格有了初步的转变,由原先的娱乐风电影转变为写实性电影,大部分电影意在反映民众真实生活上,电影题材更多的是民族存亡、抗战等内容,这一阶段也是中国电影成长成熟的重要时期。

到了新中国电影时期,六代导演的出现使得中国电影产业风格更加多样化、明显化,优秀的电影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电影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

(二)美国电影带来的冲击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美国电影无疑是其所面对最大的发展冲击。

电影反映着一个民族真实的生活情况,提现一个民族的主要形象和文化精神,电影制作水平也受到国家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而在同一时期下,美国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国电影是在一个完全不平等的状态下被投放到世界电影行业中去的。

从电影一开始流入中国开始,就基本垄断了中国的电影市场,人们讨论的喜爱电影,大部分都是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中国电影市场正在被美国电影市场所逐步侵占。

电影学名词解释

电影学名词解释

电影学名词解释作者:kaka无羽1【先锋派电影】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而主要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拍片活动开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于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在有声电影发明后,先锋电影趋于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在拍片方式和艺术主张上大同小异的实验电影。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活动的中心是德国和法国;然而,以“复兴法国电影”为起点的这场先锋艺术运动,几乎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民族电影的命题,而成为对电影艺术的表现潜能的多方面的论证。

其兴起的原因有二:一是好莱坞电影占领了欧洲的电影市场,使欧洲电影艺术上停止不前,商业化倾向严重,这使得欧洲的电影艺术家产生了振兴民族电影的愿望;二是一战带来的精神危机加速了19世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了。

其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

他们的艺术主张是:①.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②.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并创造了诸如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具体的说可归结为四点:①.反对叙事,将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③.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万物有灵论,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

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代表著作有德吕克的《上镜头性》、杜拉克的《完整电影》以及爱浦斯坦、慕西纳克、冈斯、莱谢尔等人。

先锋派电影的具体发展见上图。

2【印象派电影】20世纪20年代法国人路易?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

先锋派电影流派名词解释

先锋派电影流派名词解释

先锋派电影流派名词解释
先锋派电影流派,又称新浪潮电影,是指一种独特的电影制作方式,以追求创新性、探索性和独特性而著称。

先锋派电影制作方式产生于19世纪后期的法国,它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表现方式,
强调对电影的实验性和创新性,以追求电影内容上的新颖性和流行性。

先锋派电影流派的特点在于:
一、强调冲击力和刺激性:先锋派电影以夸张的视觉效果和新奇的表演手法,故意营造意外的且强制要求观众思考的场景,其有意刺激观众的心理,强调冲击力和刺激性。

二、实验性和创新性:先锋派电影极力打破传统的电影表演方式,去探索全新的表现模式,用新的技术、新形式的表演来展示电影的内容,强调实验性和创新性。

三、对社会的痛点话题:先锋派电影更倾向于讨论社会上的痛点话题,讨论重要但又模糊的社会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去阐释其中蕴含的深意,增强电影的表现力和内涵。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先锋派电影学的流派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先锋派电影学的流派

先锋派电影的时间跨度大致是在1917-1928年,以法国和德国为中心,辐射整个欧洲大陆,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形态,形成多种多样的艺术流派。

且与当时盛行欧洲现代艺术思潮有明显的关系。

主要流派有:印象主义(法国)、表现主义(法、德)、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一) 印象主义(法国):又称印象电影,系指20年代以德吕克及其友人所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

并在其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导演,如阿贝尔· 甘斯、谢尔曼· 杜拉克、马塞尔· 莱皮埃、让· 爱普斯坦,都是印象派的中坚力量。

谢尔曼· 杜拉克: 她是20年代法国电影界一位活跃的人物。

主要作品有:《微笑的布德夫人》[印象派](1922)《主题与变奏》(抽象主义)《僧侣与贝壳》(1928)[超现实主义]阿贝尔· 甘斯的主要作品:《车轮》、《拿破仑传》(1934)《奥斯特里茨》(1960)莱皮埃的主要作品:《黄金国》让· 爱普斯坦的主要作品:《红色旅店》、《忠诚的心》(二) 表现主义(德)表现主义产生于20年代初的德国。

表现主义和绘画一样,强调以夸张、变形的甚至怪诞的形式去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表现主义和其他先锋派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强烈的现实主义。

表现主义的重要作品:卡尔· 梅育(编剧)导演:罗伯特· 韦恩《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弗立茨· 朗格《三生记》、威格纳《泥人哥连》、《吸血鬼诺斯费拉杜》、鲁宾逊《演皮影戏的人》(三) 抽象主义电影:抽象主义是从达达主义绘画中找到灵感,热衷于绝对抽象化造型的节奏和美感,并试图用这些抽象的线条、图形或物体的造型来图解旋律和节奏。

抽象主义电影的重要作品:艾格林:《对角线交响乐》(1921)《平行线交响乐》(1924)《地平线交响乐》(1924)法国抽象派的特点:浪漫的诗意和快乐的幽默感。

德国抽象派的特点:态度认真和内容正经而富有使命感。

电影的风格流派

电影的风格流派

电影的风格流派
电影自诞生以来,西方曾在电影艺术形式问题上进行了多次革新运动,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格与流派。

1.先锋派。

1920~1930年间,巴黎美术界的一些艺术家对当时电影日益商业化、大量拍摄庸俗无聊的影片极为反感,试图拍出“纯粹电影”,把电影美学的所有可能性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探索、实验和研究,即为先锋派。

2.新现实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一些导演提出“扛着摄影机上街”,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事件,到群众中去物色演员,拍出了一批纪实性较强的影片,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和下层人民的精神面貌,揭露了大量的现实问题。

3.新浪潮派。

1959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出现了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影片,特点为大量运用意识流、闪回等镜头,将众多的生活事件无逻辑地以无技巧的跳接手段组合,称之为电影“新浪潮”。

4.政治电影。

70年代苏联和西方电影工作者以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拍摄了一些触及国内外现实政治问题的影片,来为本国的政治路线及国内外政策服务。

5.纪实风格。

这种风格要求尽可能减少假定性,少用人为强调的冲突和情节,最好照生活原样逼真地进行拍摄。

6.理性电影。

苏联著名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在20年代后期提出,“电影艺术的目的不在于形象地表现现实而在于表现概念”,认为电影“无所不能”,甚至想把《资本论》搬上银幕。

世界电影流派名词解释

世界电影流派名词解释

世界电影流派名词解释先锋派电影20世纪20年代以后,主要在法国和德国兴起的一种电影运动,它的重要特点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

作为一种影片样式,也有人称之为纯电影、抽象电影或整体电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各种政治思想、文艺思潮空前活跃,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美学原则提出了怀疑。

其中也包括对年轻的电影艺术的认识。

他们认为,电影必须摆脱其他古老艺术的束缚和影响,成为独立的艺术,这种独立只有以它自身的特性为基础。

他们看到电影最大的直观特性就在于能使静态的画面产生运动。

因此,有几位画家首先进行了有益的实验。

如抽象派画家H.里希特以一系列黑、白、灰三色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变化和跳跃为内容拍摄了《节奏21》(1921)、《节奏23》(1923)和《节奏25》(1925);瑞典达达主义画家V.埃格林1921年在德国拍摄了《对角线交响乐》,在1924年又拍摄了《平行线》与《横线》。

这些一般不超过15分钟的短片,排斥人物形像与故事情节,都是以线条规律性变化、转换的视觉形像为内容的。

1925年起,德国先锋派电影转入一个新的阶段,例如曾受埃格林影响的W.鲁特曼将实录的镜头与抽象的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新的纪录电影。

这两个阶段的不同在于,第一阶段强调电影的"纯"运动感,第二阶段则更多地强调剪辑的作用。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开始于L.德吕克的艺术创作原则,他要求与当时的商业影片彻底决裂,要求以电影手段发掘人与物的特征美。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和R.克莱尔等人的电影实验作品为代表,他们当时也把运动视为电影的本性,但与德国"先锋派"影片不同之处是,他们并不把手绘的图形的变化作为表现内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景像结合起来表现。

如莱谢尔于1924年拍摄的短片《机械舞蹈》和克莱尔的《幕间节目》(1924)等,这些影片同样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主题。

电影流派

电影流派

世界电影流派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还属于比较年轻的艺术。

自格里菲斯发明了完整的蒙太奇方法之后,电影才开始获得独立的艺术生命。

然而又有受到当时的商业化的束缚,在人们心中没有能够确立起艺术的地位。

因此在电影问世前二十年,并没有什么流派产生。

知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与欧洲的先锋拍电影,才第一次具有了电影流派的意义和说法。

在众多艺术领域中,电影史流派最少,历史最短的。

但是辉煌的成就却是不容小觑的。

真正产生较大影响的流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早期现代主义——欧洲先锋拍电影;苏联电影学派——诗电影与散文电影;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与近期现代主义流派;1.欧洲先锋拍电影: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和法国,后来以法国为中心。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次明确意识到电影艺术的潜力,并力图创造一种艺术电影的重要尝试。

先锋派以艺术家的结合形式出现,但是受到当时商业化的束缚,银幕上充斥着题材评语,首发刻板的电影故事片,因而,欧洲电影世界正在酝酿着一场电影艺术的革命。

先锋派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主张用画面来主宰一切,认为故事是没有价值的。

他们用抽象的画面来表现意识,体现电影的技巧和感染力,因此搞成了纯粹思维的电影。

如法国的《机械舞蹈》,瑞典的《对角线交响乐》,德国的《第一号作品》。

这些影片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也没有人物形象。

重视物而忽视了人。

二.主张表现梦幻世界,认为生活就是梦,认为世界到处充满了潜意识,是个超现实的世界。

如维内导演的《卡里加里博士》,它发行后很快风靡世界,很快形成表现主义流派。

还有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不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

这个阶段的影片侧重表现人的潜意识的活动,或者疯子,精神病患者等眼中的世界。

三.主张形式上的雕琢已达到电影诗的境界。

让人自由联想,所以不需要真实。

强调理性买纯粹表现一种促人想象的节奏情绪——意识化的记录电影。

荷兰的伊文思拍摄的《雨》,还有里希特的《通货膨胀》,罗特曼的《柏林——一个大都会的交响乐》和《世界的旋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流派名词解释
●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

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

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形式主义Formalism
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

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

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

1930年代中期遭史达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

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

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

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

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

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

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著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

」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

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义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

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

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义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
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

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

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义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法国新浪潮New Wave
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

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

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

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迳庭。

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

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

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

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他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

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真实电影Cin'ema v'erit'e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徵的电影创作潮流。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

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

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

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

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

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

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第三电影Third Cinema
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

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

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

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徵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巴西新电影Cinema Novo
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

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

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

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

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

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工业互相唱和。

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

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

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德国新电影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

1950年代西德随著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

1962年的「奥伯豪森」西德短片电影节中,有26位导演一起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发起人大都是只拍过短片的年轻导演,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

不过宣言运动开始的前三年由于资金缺乏,只拍出一部电影。

1965年取得政府协助,成立「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到1967年总共拍了20多部电影,并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肯定,因此德国新电影声名大噪。

但这初期的德国新电影并没有法国新浪潮那种轻松放任的感觉,反映的世界不是豪无希望,但也没有明确出路,因此在国内不受欢迎,很快又限入危机。

1975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资助法作了更改,变得有利于青年导演;电视台开始资助年轻导演拍片;1971年之后,德国创办了自助性的电影摄制与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片制片人工作协会」;美国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出现许多人材:法斯宾达、荷索与温德斯等。

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富有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国内仍不受欢迎,于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状态。

1979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复兴,这得力于法斯宾达的《玛丽布朗的婚姻》与雪朗多夫的《锡鼓》在国内票房上成功,使德国新电影摆脱国际上得奖而国内不卖座的局面,1979年之后运动声势更为浩大,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
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

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