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成因和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成因和对策

上传: 赵家忠更新时间:2012-5-27 21:42:15

论文摘要: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的原因主要是由三个方面构成: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重“忠孝”的价值取向禁锢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是一种思维,是迈向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采用问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sts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关键词: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成因对策

一、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过程和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过程和作用。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一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从教师,没有空间和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逐渐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位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幼儿园小朋友,这个圆是什么?结果在两分

钟内,小朋友说出了22个不同答案。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结果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同学发言。教师只好点名请班长带头发言,班长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经过多年的课堂学习,学生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教师总是不停在告诉他们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习惯于接受答案,不习惯于自己经过独立思考来获得答案,更不习惯于通过思考来研究答案。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它源于我国封建教育中的师法和家法,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与学”本末倒置,越俎代庖的种种片面性导致了学生只是听课的机器,养成了只听不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学生就如念经的小和尚,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念经,念地是什么经,有什么作用,只是一味地模仿老和尚念经的样子。不知不觉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慢慢地退化了。

以教案为本位,是传统计划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封闭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封闭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点燃的方式就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学生生机和灵气的泯灭,既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所学知识

几近无用。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二、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选士制度。这种制度的长期实行,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重功名,官本位的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在教育质量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学生,把考入高等院校的人数多少,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观念在现代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书本知识。传统课堂教学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只要求学生记得住、背得上、答得出,不要求独立思考,鉴别真伪,理解应用。只要求掌握现成的结论,不要求洞察产生这种结论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被禁铟,个性被泯灭,

独立思考的权力被剥夺。作者韩寒的一篇文章《求医》被编入了一份试卷,有八个选择题。可是韩寒本人很细心地完成了考卷,结果发现只做对了三个选择题。其中一个是画线处应该填的是什么词,韩寒本人都不填选错。最荒谬的是,韩寒居然选择错了画线句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关于语文试题更加难以理解的是,语文背诵的内容往往要出现在试卷的阅读分析里,并且故意挖空一些地方让你填词,当然不能自己发挥,哪怕想到比原话精彩100倍的语言。不仅是这样,挖究的词语一般更是让人发指:文中画线的地方应填词语是“居然”还是“竟然”。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别说思维能力,连最起码的学习能力也丧失了。

三.重“忠孝”的价值取向禁锢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忠还是孝,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服从关系。这种价值取向影响着对学生观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形成。在多数的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愿意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已见解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在这种价值观下,学生害怕思考,也不愿去思考,因为爱思考,便会爱提问爱发表自己的见解,而结果只会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担心和批评。久而久之,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受到了限制。一节新课后一位学生向老师询问:“老师,我觉得物体的动能大小跟斜面的高度有关。”“你上课在认真听讲吗?我已经说过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请你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讲,仔细听清老师讲的内容!”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说明他在思考,他提出的问题应该值得教师去分析和研究的,而教师认为学生不听话,不认真听讲,而那些完全听从教师的才是好学生。无形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被禁锢了。谁又能知道,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扼杀了多少个牛顿,爱因斯坦呢?

独立思考是一种思维,是迈向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必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们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

的教育,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问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因为孩子在独立思考问题了,而且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说明他的思维已经达到一定的境界。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部分家长会感到为难和尴尬,甚至会批评孩子。其实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也就不存在学习。就知识本身而言,它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传授知识绝不意味着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而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所谓真正地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过。”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而后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