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咏华山
宋代-寇准《咏华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宋代-寇准《咏华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此诗作于寇凖早年。
其创作契机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寇凖小时候读书很用功,并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事物。
巍峨的华山离他家很近。
他七岁那年的春天,父亲带领他登华山,小寇凖高兴极了。
当他们登到华山高处极目远眺之时,只见渭水如带,群山皆小,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
小寇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这首五言绝句《咏华山》。
第二种说法:寇凖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凖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凖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这首五言绝句《咏华山》。
原文:
咏华山
宋代-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翻译: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登临顶峰,只有蓝天笼罩着华山之巅,群峰环绕,再没有山峰可与华山平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站在峰巅上,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注释:
〔华山〕五岳之西岳,在陕西省东部,北临渭河平原。
山势险峻,是游览胜地。
〔与齐〕和它(指华山)一样高。
〔红日〕太阳。
咏华山
yín sîng
chēng zàn
情不自禁
吟 诵
称 赞
读句子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八岁。
● ●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举头
除了蓝天远远 近近的山都在 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 近,山腰间飘 着朵朵白云。
回首 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 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 代的寇准,那年才八岁。
只有天在上,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 更无山与齐。 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 回首白云低。 间飘着朵朵白云。
9、
咏华山
1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2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 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 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文包诗 3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4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小知识
东岳泰山(位于山东)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
jiān
中间 时间 人间 空间
jiàn
相间 间接
yǔ qí
yù
与其 与众不同
参与
9、 咏华山
huà
华
huā古时同“花”。 huá华美、中华、精华。 huà华山、姓华。
华山
华山在我国陕西省华 阴市,在郦道元的《水经 注》里说它“远望之若 花”,所以把这座山取名 为华山。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课文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课文《咏华山》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一年级同学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课文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课文分析文章有两条脉络,一是文咏华山,写华山的高,一是诗咏华山,写华山的高,以情不自禁为诗和文的联系点。
学生读了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这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
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再则,这首诗是寇准七岁所作,课文是在向我们展示寇准写诗的过程,诗句的顿出乃他站在山顶观景情感自然发展的结果。
在教这篇课文时,教师有意的指明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实现三者的有机交融。
,当学生对诗歌创作的情境了然于心之后,对诗歌的解读完全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了。
这也正符合文学创作的一个规律。
新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9咏华山
古时候 朵朵白云
山腰间
qíng
yāo jiān zì
真高哇
jīn
zhēn
wa
情不自禁
真
jǐ
zhēn
zì
真人 真好 真心
自
jiān
自己
自大
自由
已
自己
已方
已见
间
一间
人间
中间
朵
yǔ
duǒ
几
一朵 两朵 几朵
wú
无
shǒu
无心
无声
无尽
与
与其
与共
赠与
首
首长
首先
回首
目标检测
我会写生字。
第二学时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文与诗不同的 节奏和韵味,并能背诵古诗。(重点) 2.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能诗文对照,了解 古诗的意思。(难点)
9
1 3 4
2
• 借助拼音读通课 文,读准字音。 • 把句子读通顺, 读连贯。 • 说说课文写了一 件什么事?
展示二
sòng dài
字词乐园 kòu zhǔn
宋代
zì jǐ
寇准
回首 山顶
dǐng
shǒu
艰难 称赞
jiān nán
自己
gǔ shí hòu duǒ
yín sòng
吟诵
chēng zàn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9
咏华山 huá( 中华 )
歌咏, 华 赞美。
huà( 华山 )
huà
—陈艳玲
说一说:华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一学时学习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新偏 旁。(重点)
咏华山译文及注释
咏华山译文及注释《咏华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诗歌,是他在游历华山时所写下的。
这首诗歌以华山的壮美景色为主题,描绘了华山的奇峰怪石、云雾缭绕、日出日落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华山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本文将对《咏华山》进行译文及注释,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一、译文1.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2.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3.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4.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6.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注释1.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天高:指天空的高远。
云淡:指天空的云层不厚重。
望断:指远处的景物因距离过远而看不清楚。
南飞雁:指南方的候鸟在飞行中的景象。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华山上远眺天空和候鸟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抒发了他对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2.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长城:指中国古代的一座伟大的防御工事,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非好汉:指不到长城不算真正的勇士。
屈指:指用手指头数数,表示行程的长远。
二万:指行程的长度,表达了诗人在华山游历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卓越的成就。
3.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六盘山:指中国的一座山脉,位于华山以西。
高峰:指六盘山上的一座高山。
红旗:指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和支持。
漫卷:指红旗在风中飘荡的景象。
西风:指来自西方的风。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仰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长缨:指古代武士佩戴的长绸带,是武士荣誉和地位的象征。
缚住:指掌握住,控制。
苍龙:指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神兽。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抱负和追求,希望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和成功的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指天道的坚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君子:指有德行和高尚品质的人。
自强不息:指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成长,永不停止。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君子精神的敬仰和追求。
6.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咏华山》原文及翻译
《咏华山》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咏华山》原文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二、《咏华山》原文翻译
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
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三、《咏华山》作者介绍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
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
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
天圣元年(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
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
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咏华山古诗的意思
咏华山古诗的意思咏华山古诗仰攀西岳莲花茎,俯瞰黄河金鼓鳞。
黑水白云孤鸟没,莲峰苇海一僧行。
青岩壁削千人立,紫殿香焚万壑鸣。
长叹太平无事日,野泉今日亦生声。
黄河边上的莲花茎突兀挺拔、高耸入云,举目眺望,只见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一片苇海在风中飘荡,如同万马奔腾。
而莲峰在那茫茫苇海之上显得如此孤单。
这两句描写了华山险峻和莲花茎高大,直插云天的雄姿。
后面四句是说自己所看到的奇丽景象:翻滚的黑水像白练、碧玉一样,远处黑山之上的白云,就像芦苇一般,很快就在苍茫的天空中消失了。
但见寺内苍松翠柏之间,燃着一堆堆的长明灯,远远地传来僧侣们念经的声音。
清诗人黄人《登华山》诗云:“不可胜数奇胜景,朝昏观变满心胸”;清人何文焕《题华山图》有诗赞道:“到此方知太华奇,一重一掩一芙蕖”;清人吴璇《登华山》诗有:“到此方知天下小,若为空冀即天池”之语。
因为作者爬上了莲花茎,所以视野开阔,又因山势陡峭,所以感觉天小地平,能够俯瞰大地。
这些华山的险峻奇特景色,让诗人赞叹不已。
对于在艰难中跋涉的人来说,路途再遥远,也会走到尽头;所有问题都会解决,还有什么苦恼呢?正是由于有志向相同的同行者相互支持,才克服了重重困难。
后面两句讲诗人下山时的情景:眼前只有青青的石壁,洁白的云朵。
人迹罕至的幽谷里,只有孤单的白鸟在盘旋飞翔,人与动物的界限变得很模糊。
抬头仰望莲峰的崖壁,很陡峭,仿佛从峭壁直插云霄,望不到山顶,但却可以看见周围好多山峰。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使人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登上莲花峰,眼望东方,“鲁郡东石门,遥望不可知,苍苍森八桂,兹峰独如飞”的感受。
而登上莲花峰,确实是会产生飘然飞升,羽化登仙之感,即使诗人经历了世态炎凉,遭遇到仕途坎坷,仍然没有忘记这壮美的大自然。
有志同道合的人相伴,会减轻许多痛苦和烦恼。
全诗表现出诗人爱国的思想感情和顽强的意志。
写景写事耐人寻味,历来为读者所称道。
新编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9咏华山》教学课件
“好诗!好诗!”先 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 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望天门山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黄山
庐山
雁荡山
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小学中年级段语文教学基本流程
• 中年级阅读课教学流程 • 第一课时 • ㈠创设情境,引发猜想,建构阅读话题 •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去与课题或文本碰 撞,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猜想,形成阅 读期待。 • 第三步:老师提出问题,生带问题默读、 思考。 • 第四步:指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己先想一想,再与同桌商量商量,用一
举头红日近,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 回首白云低。 间飘着朵朵白云。
古时候,有 个小孩儿跟着 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自 古 华 山 一 条 路
你能说几个写山的词语吗?
山水一色 高山流水 千山万水 水秀山明 名山大川 悬崖峭壁 连绵起伏 山水相依
山清水秀 青山绿水 山水如画 山高水长 山光水色 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湖光山色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本 流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 小学低年级段语文教学基本流程 • 小学中年级段语文教学基本流程 • 小学高年级段语文教学基本流程
小学低年级段语文教学基本流程
• 一、低年级段教学策略 • 1、以图为师,模仿练习。 • 2、加强指导,行动鞭策。
小学低年级段语文教学基本流程
华山
华山
华山在我国陕西省华阴 市,在郦道元的《水经注》 里说它“远望之若花”, 所以把这座山取名为华山。
咏华山古诗
咏华山古诗
古诗咏华山原文如下: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译文:站在高高的华山之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再没有别的山能与它比高低。
抬头仰望苍穹,太阳仿佛近在眼前;低头俯视脚下,只有蒸腾缭绕的云雾在半山腰弥漫。
作者: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属今陕西渭南)人。
赏析:缘境构诗,诗与境谐。
孩子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与先前的爬山描写投榫合缝,都突出了华山的气势不凡,高峻陡峭,显得准确传神,贴合山势,难能可贵。
咏华山古诗的意思
咏华山古诗的意思咏华山古诗译文:云彩变化,群山时隐时现。
望瀑布潺湲,流水在深谷之中蜿蜒。
晴空下,回声响彻群山。
那瀑布啊,如白练,像匹练,又似飞虹,高挂于天。
这是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王维的一首《咏华山》。
王维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还精通音乐、绘画、书法。
他的画作“尤长于画,几不类物象”,其传世作品也有数幅,多为山水小景,无论从表现形式或者画面处理上看都显得简单而朴素,但意境幽美。
王维此诗既写了华山云雾飘渺的清晨景色,又描写了夕阳映照下的华山。
所谓“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可惜王维留下的诗篇并不多,如今人们只能通过这一首《咏华山》领略到华山云雾缭绕的意境和华山落日的绚丽。
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石崇。
他任荆州刺史的时候,王恺与其他贵族子弟争夺首富,在荆州兴建了一座高达三十六层的华丽楼阁。
石崇对这座楼十分珍视,花费了大量的财物装饰,甚至连百余人拉车运送木材都不惜,因此华山出现了前不见首尾的场面。
这件事让很多富人感到不平,都说:“王恺胜利后就是我们胜利。
”石崇只是微微一笑。
自古以来,由南向北攀登华山的人必须经过铁索桥。
尽管如此,石崇修筑的这座铁索桥依然坚固,就像山岩架在水上。
当时住在附近的孙楚等人正好想借此桥炫耀自己的本领,便带着酒肴去参观,在半夜时分将桥拆毁。
石崇知道后,怒气冲冲地命令人用火烧桥,把它变成灰烬。
众人以为他发怒只是一时的,没想到第二天他再次要求火烧桥,并说:“先前我答应不烧桥的,现在为何反悔呢?”有人给他解释:“前天晚上的月光比较暗淡,看起来桥像刚刚建好一样,一定会认为是新修的,明天早晨您的车马走在上面就会留下痕迹。
”石崇这才消了气。
从此之后,人们一定不敢再拆毁华山上的任何东西。
还有一次,石崇来到华山脚下游玩,随从人员都很高兴。
石崇于是命令人点燃两根大蜡烛,插在云端,随后又从另外一个山峰往回走。
直到了玉女窗这里,忽然刮起了强烈的风,蜡烛竟被吹灭了。
众人顿时手足无措。
石崇却问:“你们为什么不爬上去呢?”众人告诉他:“怕被火烧到。
苏教版一年级下《9.咏华山》
难 顶 禁
yí n
sòng zàn sòng kòu
吟 诵 赞 宋 寇
sòng
kòu
suì
宋代
jiān nán
寇准
yāo
七岁
dǐng
艰难
jīn
山腰间
yí n sòng
山顶
zàn
情不自禁
吟诵
称赞宋Βιβλιοθήκη 艰难 情不自禁寇准 山腰间 吟诵
七岁 山顶 称赞
zhēn
zì
jǐ
jiān
真 自 己 间
(真正) (自己) (自己) (中间)
duǒ
wú
yǔ
shǒu
朵 无 与 首
(花朵) (有无) (参与) (回首)
真自己间 朵无与首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 跟着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 爬上山顶。
啊!华山真高哇!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 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 飘着朵朵白云。
啊!华山真 高哇!除了蓝 天,远远近近 的山都在自己 的脚下。太阳 显得那么近, 山腰间飘着朵 朵白云。
一群人 人群
一朵花 花朵 一辆车 车辆 一本书 书本
打开课本P53页,完成练习。
齐:
首:
打开课本P53页,完成练习。
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 受到华山真高?
这个小孩儿就是 宋代的寇准,那年 才八岁。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咏华山古诗的意思
咏华山古诗的意思【咏华山古诗】宋代:寇准秦岭高,难见华山色。
岩岫耸拔云烟里,高秀相倚秋空外。
青冥天倪色,咫尺不可到。
扪萝践层磴,侧足屏众峭。
东峰既窈窕,西岭复巉绝。
飞泉洒绝巘,清响含疏籁。
忽惊毛骨冷,恐犯冰雪释。
岂惟五岳尊,信是三神宅。
坐看白日晚,仰视浮云薄。
灵物会人意,草木含幽赜。
神光射牛斗,佳气葱葱郁。
群山互映带,万象皆涵廓。
长安百雉内,隐见殊昏晓。
天高驾巨鳌,秀出嵩山顶。
崩腾若潜虬,汹涌如奔涛。
河图洛书如挂掌,灵怪所聚何轩楹。
紫气远自东溟来,鸾凤飘舞蛟龙翔。
日轮上天光未灭,五色云气纷煌煌。
初疑巧匠运斤凿,果然灵境出天造。
苍崖夹双阙,飞观矗相向。
分明云外钟山起,如睹朝阳贯中央。
我闻此语乐且舞,再拜稽首前致词:【咏华山古诗】元代:刘崧山势奇峻,西南两峰,突起而峙,高耸入云,人在云端,仰望莫及,是名“华岳仙掌”。
不知多少峰峦之中,会有如此瑰伟绝特之山也。
【咏华山古诗】明代:罗洪先孤峰屹立真天柱,北接秦晋分两河。
虎豹到时声断裂,树林阴合松千株。
欲穷大壑横青壁,更造小山归翠微。
东望长安路,由来名胜稀。
闻有莲花洞,会当携酒寻。
元代:刘崧山势奇峻,西南两峰,突起而峙,高耸入云,人在云端,仰望莫及,是名“华岳仙掌”。
不知多少峰峦之中,会有如此瑰伟绝特之山也。
人言两峰夹一石,中开天作云无路。
须臾云过天亦空,石门彷佛犹然开。
试登绝顶望大块,万古清风吹不起。
东海潮来绿浸天,平铺万里遥连延。
晚日低飞岭上云,苍茫何处寻归程?神仙辟谷此间久,尚忆当年郑仲子。
径斜微白鸟,石窦泻丹泉。
吾欲取尔炼金骨,至今猿鹤听余言。
世传仙人尝驾鹤,飞上三峰朝玉帝。
山中楼阁空崔嵬,天公巨灵所擘画。
我来携酒访其巅,想像方知渺无物。
翠微深处杳何人?鹤归华表云回首。
回头又见下方城,直北前山是华清。
千年太华葬玄土,十二连城锁云雨。
老松偃蹇卧石坛,涧水潺湲流石涧。
不见松陵与陵树,惟有青山空古墓。
远游人去空旧游,海上悠悠余白鸥。
黄河九曲抱中州,星分翼轸地维留。
9.咏华山
9.咏华山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设计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
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整体感知。
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
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关于华山古诗
关于华山古诗
关于华山古诗:
《咏华山》
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华山》
唐·李洞
碧山长冻地长秋,日夕泉源聒华州。
万户烟侵关令宅,四时云在使君楼。
风驱雷电临河震,鹤引神仙出月游。
峰顶高眠灵药熟,自无霜雪上人头。
《华山》
唐·郑谷
峭仞耸巍巍,晴岚染近畿。
孤高不可状,图写尽应非。
绝顶神仙会,半空鸾鹤归。
云台分远霭,树谷隐斜晖。
坠石连村响,狂雷发庙威。
气中寒渭阔,影外白楼微。
云对莲花落,泉横露掌飞。
乳悬危磴滑,樵彻上方稀。
淡泊生真趣,逍遥息世机。
野花明涧路,春藓涩松围。
远洞时闻磬,群僧昼掩扉。
他年洗尘骨,香火愿相依。
《华山》
唐·张乔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
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
树黏青霭合,崖夹白云浓。
一夜盆倾雨,前湫起毒龙。
《华山》
宋·夏竦
三峰森翠倚云棱,凝睇烟萝最上层。
八水乱分秦帝国,四关空锁汉皇陵。
仙羊未起眠春草,塞马初归放紫藤。
堪惜圣朝无傲吏,夜来风月属间僧。
《华山》
宋·陈抟
半夜天香入岩谷,西风吹落岭头莲。
空爱掌痕侵碧汉,无人曾叹巨灵仙。
《华山》
宋·文同
石莲峨峨横紫霄,中泻万丈银河水。
安得大箭长八尺,欲与天神博于此。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出自宋代寇准的《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赏析】
《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一首诗。
诗的大意是: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寇准是北宋时期稀世神童,聪慧过人。
他咏的这首诗,缘境构诗,诗与境谐。
孩子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与先前的爬山描写投榫合缝,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应该说是难能可贵了。
据记载,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一首五言绝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比世人皆知的曹植七步成诗还要快出许多,真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咏华山古诗讲解
咏华山古诗讲解
嘿,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咏华山的古诗。
就拿寇准的来说吧,“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
首白云低。
”这短短几句,你说神奇不神奇?
想象一下,站在华山之巅,那感觉,难道不像站在了世界的顶点?
放眼望去,只有那广阔无垠的天空高高在上,再没有其他山能与华山
齐平。
这场景,不就好比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着整个世界吗?
当你抬起头,红红的太阳仿佛就在眼前,近得好像伸手就能碰到。
回首一望,那洁白的云朵却在脚下飘荡,低得如同棉花糖一般。
这不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觉得目标遥不可及,可当真正努力攀登上去,才发现原来成功就在眼前吗?
你再想想,如果把这华山比作人生的高峰,那我们要怎样才能登上
这峰顶,领略这壮丽的风光呢?
我觉得啊,这首诗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勇敢地去追求那高远的目标,只要不断努力,终能站在巅峰,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景。
咏华山宋寇准意思
“宋寇准咏华山”出自宋·寇准的《华山》。
原句的意思是:宋朝寇准写华山的诗。
此诗描写了作者登上华山后,被华山的壮美所震憾的感慨,通过此诗也体现出作者写诗的功底,描写华山山的雄伟峻峭、山势的高大,无不体现作者的胸襟开阔的心境,体现了诗人向往自然、向往自由。
尾联化用典故赞叹先贤,把社会生活中的纷扰和饱受压制之后所产生的好运感和安慰感充分地抒发出来。
前四句虽然写的是登山的过程,但字里行间写出了作者对华山的赞叹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渴望施展才华、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全诗描写了华山的高危而雄伟,也写出了作者对华山的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hua)山中华(hua)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对话激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欣赏风景,创设情境
1、1、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啊!你们现在最想干什么?(去看看华山)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寇准还有他的先生去游览这座驰名中外的华山吧!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太阳和白云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解读、修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华、齐、岁、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座非常值得去游览的名山,叫华山。板书:华山,领读“华”,第四声,学习生字“华”。
(2)真是一首好诗啊!用诗来赞美,这就叫咏,用吟诵诗歌来赞美华山就叫咏华山。一起来读课题。(补充释题)
(3)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寇准从小就这么聪明好学,所以长大后才成为了宋朝非常有名的宰相。)
9、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1)各自拼读,找出平舌音和前鼻音的字。
(2)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5.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登华山》不另外计算自然段。)
三.学习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华、齐、岁、与”,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认识偏旁“山字头”。
4.开动脑筋记生字。
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代”“称”左窄右宽,左让右。
“间”居中,左右各半,“门”里加个“日”。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许多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描写山河的古诗。
2、出示:《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指导朗诵。
3、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登华山》。
2、(出示华山风景图)感悟华山的雄伟壮丽。
三、借助情境,欣赏品读
1、1、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美丽等等)板书:高
2、老师和你们的感觉一样。
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1)从“啊”字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2)教师范读,指名读。强调两个感叹号的读法,再指名读,齐读,充分感悟华山的高。
3、第二段中还有很多句子写出了华山的高,请你们读读这一段,找出有关句子。
5.“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了课文你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过渡:谁咏华山?为什么咏华山?他是怎么咏华山的?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提问:谁咏华山?(寇准)为什么咏华山?(华山高)他是怎么咏华山的?(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教师讲寇准这首诗的题目是《登华山》。
(1)古诗我们已经会读了,不过还得理解它的意思。理解古诗有两种方法,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练一练。然后在小组里讨论诗句的意思。
(2)分句交流。理解“齐”、“举头”、“回首”的意思。
(3)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4)看小朋友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下这首诗。
3.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2)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4.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
yǒnghuàdǐng chēnzàn jiānnán yǔqí
咏华山 山顶称赞艰难与齐
Yínsòng Jīn sòngdài kòu yán
吟诵情不自禁宋代寇准沿着
(6)华山高不高?再读“啊!华山真高哇!”
出示:“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那太阳和白云在哪?(指名学生到台前贴图片)
(2)他贴的对吗?为什么?圈点“那么近”练读。白云为什么贴在这儿?山腰间在哪里?圈点“山腰间”这就是山腰间,读。只贴这一朵白云行吗?“朵朵”说明了云多,圈点。谁来读句子,齐读。
年级
一年级
主备人
赵容
所在学校
吉花小学
单元
第四单元
课题
9、咏华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生词,认识2个偏旁。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展示资料,加深体验
1、1、课后,小朋友们一定收集到不少关于华山的资料和图片吧,请大家互相交流,进一步了解华山的壮观景象。
2、学生互相交流资料。
3、指名反馈。
4、华山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华山玩一玩。
三、赏识鼓励,指导背诵
1、小寇准的诗得到了先生的赞扬,小朋友们,你们想和他一样吗?那么,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背诵任务完成的最好,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学生自由阅读)
4、交流。
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
(1)指名读。
(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出示华山风景图)华山周围的山多不多?句中哪个词语告诉我们的?(“远远近近”)
(4)教师边在黑板上画画,边用课文中的语言描述图画的内容,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热情。
(5)指导朗读这句话。
2、指名背诵古诗。
3、表演背诵古诗。
4、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5、指名分自然段背诵课文。
6、齐背课文。
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代、称、间,集体认读,教师强调要点。
“称”是翘舌音,还是前鼻音。
2、再读,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3、认识偏旁“禾木旁”。
4、指名说说这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2.(出示华山风景图)请大家看这座山(指图),这就是华山。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老师吟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3.喜欢这首诗吗?这首诗是古代一个7岁小孩写的。4.你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为什么写这首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24课《咏华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老师吟诵得好吗?我为什么能吟诵得这么好?(我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那高高的华山。还有要注意在吟诵古诗时声音要有高有低,很有节奏的。)
(6)你们也来吟诵吧,可以自己,也可以和同座位两个人,还可以在吟诵的时候加上动作和表情。
(7)指名试背(带上动作表演)。
8、学习三、四自然段。
(1)这首诗短短的20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壮美,它可真是一首好诗啊!难怪先生要连连点头称赞。谁来当当先生,来夸一夸他。能加上动作吗?
(2)收集更多有关描写山的古诗。
六、板书设计
25咏华山
太阳、白云贴图白云低
华山简笔画图红日近
高 除了……都……
艰难地爬登
通过教师情绪饱满的范读,使学生能在学习之始,初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感情。
带着问题听读,养成边听边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
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指导朗读,引导想象,在读中、说中,了解华山的高。
(3)华山高不高?再读“啊!华山真高哇!”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从哪个词中感受到了华山的高?(“艰难”)华山有2千多米,约600多层楼那么高,要爬上去容易吗?(指导朗读)
(2)华山高不高?再读“啊!华山真高哇!”
5、小朋友们,这三句话写出了华山非常高,大家再把它们连起来读一读。
6、如果你现在就是小寇准,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7、你们被华山的景色迷住了,不由自主地就想赞美,这种感受就是“情不自禁”!文中的小寇准也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不过他赞美华山的是一首诗。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出示古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齐读)
换一换:华,“花”字去掉上面的“草字头”,下面加个“十”。岁,“多”字上面的“夕”换成“山”。
加一加:齐,“文”字下面加上撇和竖。
部件法:与,像阿拉伯数字5和“一”组成。
5.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照样子,按笔顺描写。
(3)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图文结合,读中理解、感悟。
借助形象的简笔画帮助理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借助文中优美的文字来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古诗句结构的奇妙和汉语言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
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华山,在收集、整理资料中,增强学生对华山、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掌握这三个生字。
教后反思
2、布置作业。
(1)组词并造句。
齐()
岁()
与
(2)收集华山的资料和图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学习生字:“代、称、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一读。
2、出示古诗,全班齐读。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3、3、教师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宋代的寇准七岁时登上华山所作。它不仅让我们见识到了寇准的才华,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华山的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