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
高中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C.森林大量减少
D.臭氧层破坏
2.下列关于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集约化乳畜业 B.开展国际合作,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业 C.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节水农业 D.兴建水利工程,引进高产水稻品种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气候较干旱,主要 生态环境问题是过度放牧和农垦导致土地荒漠化。第2题,该 地区气候干旱,经济水平落后,人口较多,所以要采取开展国 际合作、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节水农业、合理放牧等措施。
3.我国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有( ) A.以农村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迅速蔓延 B.庞大的人口压力 C.自然资源总量少 D.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B 【解析】我国资源总量多,虽然自然灾害频繁,但我国可 通过各种手段控制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面临生存和发展的 巨大压力主要是人口数量多,压力大;我国环境污染是以城市 为核心迅速蔓延。
2.教材第104页 图6.15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 用关系示意
解读说明:图中为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这种农业按 照生态学原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大力植 树造林,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图中的生态农 业循环模式中的核心纽带为沼气池。因为沼气池充分利用了生 产过程的废料,实现了清洁生产,减少了浪费和污染,而且很 好地实现了生态循环。
业的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废弃物,符合可持续发 展要求。你对这种说法是如何认识的?
【答案】清洁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但清洁生产是相 对的,是与现行的技术和产品相比较而言的。随着经济发展和 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清 洁生产过程中也有废弃物产生,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较少。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然而,快速的经济发展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经济必须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下面将论述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应该加强服务业的发展,减少对传统工业的依赖。
中国政府应该把握国际形势的机遇,加快营商环境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培育,促进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从而实现适应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结构调整。
二、创新和科技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创新和科技是必要的选择。
中国应该大力投资科技,在科技、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改进技术,提高生产力。
政府可以支持一系列能够从事高科技的创新型企业,激发企业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资源利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资源的利用需要在人们的自我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中国经济需要加强环保、气候变化和资源利用等问题的解决。
政府应该发号施令,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
四、人才培养在新时代中国经济领域,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政府应该加强教育体系的改革和更新,加强教育和培训,使人们获得更广泛、更广泛的、更高质量的教育。
这不仅将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而且将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五、国际化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在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更多国际化的策略,加强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形成通向全球市场的崭新路径。
此外,中国在加强国际化方面还需加强国际市场的拓展,促进中外企业的相互合作,打通国外市场,扩大中国市场的影响力。
最后,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之前,中国需要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但我们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不断升级改进,中国的经济将发展得更加可持续,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开展循环经济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国开展循环经济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因此,正确处理和把握好相关的经济理论和行为实践与循环经济关系的问题,有利于循环经济在我国顺利快速的展开。
关键词:循环经济;古典经济学;市场经济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80年代末90年代初,循环经济思想由环保界引入我国,自此我国学者开始研究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及实践。
由于国内学者的认知和阐述角度不同,循环经济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1]这一定义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循环经济本质、最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概念。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追求“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sources)”的3R原则。
“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
“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这三个原则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
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只有减量化原则才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循环经济开展最好的发展中国家。
自中央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循环经济在全国迅速展开。
从1997年到2007年2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共命名6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5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
1999年,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上海行动计划》,第一个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制定了重点领域的行动方案,并逐步付诸实施。
五大发展理念
绿色1.保护环境,势在必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是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要求。
2.怎样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环境保护意识,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坚决打击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
3.青少年学生履行保存护环境的责任:青少年学生应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乱丢纸屑等垃圾,积极参加公共卫生的维护,用自己的行动净化、美化校园,积极参加义务植树等活动,自觉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4.拒绝白色污染:①动员家人购物、买菜不用塑料袋,改用提篮或布袋等;②喝豆浆等要自带杯子;③外出带饭菜时,自带金属饭盒等,拒绝使用一次性泡沫饭盒;④尽量不食用用塑料包装的小零食、小食品等;⑤逢年过节、过生日时,倡导相互间不送贺卡、生日卡等;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乱丢纸屑、塑料袋、饮料瓶等。
5.科学处理家庭垃圾:①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类、摆放;②废旧电器、电池等不乱丢,交回回收站;③无害垃圾可深埋;④废菜叶等可以用作花、草肥料;⑤不往窗外、门外乱扔垃圾等。
共享1、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2、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促进社会进步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凡是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行为。
社会的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
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
1、党和政府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坚持共享发展,表明了什么?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否应该辩论辩题
可持续发展是否应该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然趋势,应该得到全面推广和支持。
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还可以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值得提倡和支持的。
首先,可持续发展可以有效保护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如果不采取措施,环境将会变得越来越糟糕,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
可持续发展强调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保护地球家园。
其次,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
传统的发展模式往往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而可持续发展则提倡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这样的发展才能够长久地持续下去。
同时,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激发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最后,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有效缓解贫富差距,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只有在一个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社会和谐的国家里,人民才能够享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此,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值得提倡和支持的。
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所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也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支持可持续发展,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反方观点,可持续发展虽然重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应该一味地支持和推广。
首先,可持续发展的成本往往较高,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可能会造成经济负担。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长期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投入,而这种长期性往往会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干扰。
最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可能会影响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支持可持续发展,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耶纳德·凯恩斯所说,“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去。
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 引言1.1 环境现状介绍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一个紧迫的挑战,当前的环境现状引发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深刻思考。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水资源危机等问题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物种灭绝加剧、水源减少和污染等,这些都是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直接后果。
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
1.2 紧迫性的来源紧迫性体现在我们需要面对以人类行为为主要原因所造成的不可逆转和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大规模的工业化、过度消费以及能源过度依赖等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和地球变暖等气候变化问题。
同时,乱砍滥伐和非法盗采导致了森林覆盖减少、物种数量锐减以及濒危物种失去栖息地等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
此外,不合理使用水资源和过度排放废物等导致了水资源危机和海洋污染的加剧。
这些问题都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采取行动来解决。
1.3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持续发展被视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关键方法。
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需求的基础上保护自然环境。
它倡导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通过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推动循环经济模式以及应用智能科技等措施,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降低环境负荷,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
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将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公平分配资源以及促进社会公正与繁荣。
总而言之,面对全球性环境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并采取行动来推动可持续发展。
只有积极应对环境问题并改变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我们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健康和繁荣的地球。
2. 全球环境挑战2.1 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
由于工业化、能源消耗、森林砍伐和农业发展等活动,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氟利昂)的排放大幅增加。
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形成类似温室效应的现象,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考点链接]国家的宏观调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热点综述]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本专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观点:1、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可持续发展: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3、循环经济:把经济与环境由“仇家”变“亲家”。
[分析导航](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从政治学科角度思考(1)经济常识: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
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自考毛概试题及答案
自考毛概试题及答案【篇一:毛概自考试题】>三、辨析题(第一道题七分,第二道题八分,共15分)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
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
四、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2、请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五、材料题(10分):在伊春市,有一片郁郁葱葱的“马永顺林”,这是一位“伐木英雄”在垂暮之年栽下的。
林业工人马永顺一生伐木3万多棵,获得奖状和勋章无数,这曾是他最大的骄傲。
可是,到了晚年,望着门前的荒山秃岭,他涌起了一种负疚感。
于是,他开始偿还“绿债”,成为新时期的“植树英雄”。
如今,我国大多数林业工人都与马永顺一样,放下油锯和斧头,走进了造林护林的行列。
从“乱砍乱伐”到“封山育林”,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这不仅是我国林业发展模式的重大跨越,也是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见证,标志着我国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解振华代表说,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为了吃饭,人们围湖造田、盲目垦荒,破坏了生态平衡;为了工业化,人们把“机器轰鸣”、“烟囱林立”视为繁荣的象征,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然而,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
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环境污染趋势加剧,生态不断恶化,制约着经济发展,威胁着群众健康。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
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各国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道路。
是否应该提倡可持续发展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提倡可持续发展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提倡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也要保证未来世代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这是一种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如果不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将会导致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生存。
其次,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避免资源的过度消耗,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推动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减少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名人名句,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说过,“我们不能继续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谋取短期经济利益。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反方观点,不应该提倡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对经济发展的限制,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限制经济增长。
首先,可持续发展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为了保护环境,企业需要采取更多的环保措施,这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其次,可持续发展会限制经济增长。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大量消耗资源,如果过于强调可持续发展,将会限制经济的增长速度,影响国家的发展。
最后,可持续发展可能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导致社会的不公平。
经典案例,美国企业家马克·吐温曾说过,“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过于强调可持续发展可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应该提倡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
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从英国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在英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历届政府都在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制定的重大决策都尽量符合其国情,贴近民众利益。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各国都在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各国政府在确定执政方针时,都必须依据本国实际情况,寻求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这充分显示出世界各国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各国发展道路的特质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引起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
在英国培训期间,几乎每个授课老师都无一例外地多次提及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亲身体验,并给予高度评价。
通过学习研讨,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唯一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是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局面,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通过考察我们认识到,英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低碳经济、节能降耗减排等可持续发展问题,采取了健全完善的法规制度、强化对企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民生角度鼓励家庭节能减排等多项措施,并专门成立了独立官方顾问机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对政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意见和能力支持。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正方辩手:首先,我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有限的地球上,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
如果我们不注重可持续发展,那么地球上的资源将很快耗尽,环境也将变得不适宜人类居住。
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的资源和环境,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其次,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环保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同时,可持续发展也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最后,可持续发展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都签署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协议和公约,共同努力保护地球的资源和环境。
如果我们不注重可持续发展,将会与国际社会脱节,失去国际合作的机会。
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保护地球的家园。
总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反方辩手:首先,我认为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我们完全有能力找到更多的资源或者开发新的科技来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因此,并不需要过分强调可持续发展,而应该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
其次,可持续发展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限制。
许多环保措施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影响其经济效益。
如果过分注重可持续发展,可能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失业率上升。
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经济发展,而不是盲目追求可持续发展。
最后,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许多发展中国家并不愿意为了环保而牺牲经济发展,他们更关注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可持续发展,可能会导致国际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_2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可持续发展》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
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
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正确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
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要求,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性,学会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节约资源的习惯,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要求依据: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不但给当前的人类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寻求怎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这种困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依据:由于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因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显得尤为重要。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1)研究对象: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学科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2)基本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3)学科性质:①哲学的分支: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辨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②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两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③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
④综合性和开放性第一章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6世纪、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0世纪形成了系统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1)系统自然观:①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②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③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谈谈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谈谈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
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发展迅速,大量钢筋水泥建筑物拔地而起。
在经济发展繁荣的背后我们的环境正经历着巨大的压力:大量的矿产资源被挖掘;“三废”排放量超标;森林河流糟毁等。
当前,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
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xx年度细分行业报告汇集制造行业报告互联网行业报告农林牧渔行业报告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5)地下超采,水位下降。
华北地区地下超采形成的沉降漏斗已连成一片,达2.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沉降漏斗由点到面,由城市向乡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出现了区域性大范围的漏斗。
(6)湿地变农田,湿地破坏力加剧。
(7)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农村耕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禽畜和水产养殖加剧了农村污染。
生活在被污染包围的环境中,人们没有意识到以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代价太大。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它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国家、企业、政府怎么做?国家(政府):1.坚持实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
3.大力宣传计划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
4.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5. 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等。
企业(1)贯彻落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2)自觉遵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依法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
(3)在生产中重视科技和科技创新,完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能耗、排放符合国家标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尽到对子孙后代、对社会的责任。
节约资源中学生该怎么做?(个人)1、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节约资源的的践行者,用淘米水浇花、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等。
3、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敢于制止并举报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有人说:维护民族团结是国家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无关。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2)维护民族团结,不仅仅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不能认为维护民族团结与我们青少年无关或关系不大。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措施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措施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
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
为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发展始终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世界发达国家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了许多矛盾,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严峻问题.这些问题愈演愈烈,逐渐由局部发展到全球。
从60年代以来,科学界开始探索走出困境的道路,提出了各种新的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
最终以8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认可,逐步形成共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第二次环境会议,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并签署几个单项环境保护公约.这次大会和通过的文件,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大会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的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
同年7月,我国也开始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修改,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申论范文:立足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篇
申论范文:立足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篇申论范文:立足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而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必须采取措施解决。
可以说,推行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刻不容缓。
绿色发展是一种采用可再生资源和低碳、环保技术做为推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主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资源利用与环境承载力相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模式。
在全球共建美好地球的当下,绿色发展不仅是我国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选,也是推动世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方式。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地方建设和企业管理各个领域。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绿色生态建设成为新的热点。
建筑绿色化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加强节能、减排、环保等方面的建设,为地方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企业管理方面,企业应以行业为根底,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技术含量、品质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全面推行绿色经营理念,打造绿色生产基地,真正体现企业社会责任。
发展成果是最直观的体现。
当前中国正以绿色、低碳、头脑、创新、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深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来看,我国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加强环境监管,创新生态保护机制,促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同时,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型城镇化、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当然,要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法治环境。
政府部门应建立科学管理体系,从法制环保、投资环境、贸易环境等方面着手,让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其次,去除现有的倾向性和部分利益影响。
要合理规划和建设,切实发挥文化、教育、科技、组织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最重要的,是让环境意识进一步深入人心,实践绿色生活。
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及策略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
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战略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既要推进人类发展,又要促进自然和谐。
主要表现在: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 推动型的发展。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正方辩手观点: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应该成为全球的共识和行动目标。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所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是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必由之路。
”而且,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当前的利益,更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能用我们创造它们的思维方式来解决。
”因此,我们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石,为未来世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其次,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基石,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通过推动可持续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为全球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我们不会继承我们的地球,而是借用它。
我们必须像借用其他东西一样,尽量还给它更好的状态。
”因此,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后,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有利于促进全球合作和共同发展。
只有各国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正如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提出的,“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全球的基石,是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全球合作的重要途径。
反方辩手观点:可持续发展虽然重要,但不应该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首先,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且效果并不明显。
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这些国家目前的经济实力并不允许他们承担这样的成本。
因此,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基石,可能会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负担,导致发展不均衡。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可能会限制经济增长和创新。
浙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对策思考
作者: 何志才
出版物刊名: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页码: 40-46页
主题词: 可持续;发展战略;必要性;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和环境;新的发展观;协调发展;新发展观;计划速度;保护环境
摘要: <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即将进入21世纪设计的一条发展道路,是经济社会与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其基本含义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的发展”.新发展观的成熟,以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为标志,它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提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方案,是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性文件.新发展观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发展对现代人和未来人需要的持续满足,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二是发展的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问题的严峻的形式使人们对传统发展方式开始了全面质疑和反思。
20世纪8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后,这一理论和战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观正逐步取代传统发展观,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出现了重大变革。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
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
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
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 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对如何实施这一战略进行了论述。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顾及当前利益、近期利益,又顾及未来利益与长远利益,当前、近期的发展不仅不损害未来、长远的发展,而且为其提供有利条件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环境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有其必要性。
有存在这样的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总的来说是有益处的,还是好的,只是由于个别人或经济团体利欲熏心,只顾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才造成了人类的困境。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认识是肤浅的。
当然,个别人或经济组织的这种恶劣行为造成当代人类困境和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
这是因为,正是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刺激和造成了这些人的恶劣行为,而不是这些个人的恶劣行为促成了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因此,如果不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如果不改变我们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价值观念,就不可能彻底根除这些个人的恶劣行为,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那些困境和危
机。
传统发展道路之所以是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增长,是以对自身需要的基本条件的毁灭为前提和代价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这种经济增长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挥霍浪费为前提的。
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关注的只是经济效益,却不关心资源利用率,即只关心获取更多的经济价值,却不关心被消耗掉的自然资源的价值。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传统发展观是建立在“自然无价值”这一观念基础上的。
在商品的交换价值中,只包含劳动价值,而自然资源的价值却被排除在经济价值之外。
这种观念的形成依赖于“自然资源可无限供应”的信念。
“物以稀为贵”。
在人类生产力不太发展、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大多数未被开发利用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信念或许是没有多大危害的。
然而,在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非再生产性资源日渐减少的情况下,它自然就成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
随着地球上非再生资源的不断减少,这些自然资源的价值也就越来越高,因而“自然无价值”的观念的危害也就越大。
传统发展观实际上是把自然界当作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的公用仓库,谁需要什么,谁就可以去那里拿什么;谁拿得越多,谁获得的物质财富就越多。
如果你不去拿或者比别人拿得少,你就吃了亏。
例如开采石油的石油商,“由于不能肯定现在他不开采的一单位石油以后可供他利用,在个人行为上他就没有理由为日后可能更高价值的利用保存石油。
”传统发展模式不仅没有一种经济机制鼓励人们节约利用资源,而且还刺激和培植着人们的掠夺自然资源的行为。
如果我们不改变传统发展模式的经济机制,我们就无法消除人们掠夺、挥霍
自然资源的恶劣行为。
(2)在环境问题上,传统的经济增长是以对环境的污染为前提的。
在传统的发展观看来,环境不过是一个具有无限“消化力”的巨大的公共垃圾场,一个排放污水的巨大的阴沟。
一个清洁美丽的环境从来没有被承认是一种宝贵的价值。
同样,经济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从未被传统经济学作为“负价值”打入产品的价值计算之中。
因此,没有一种经济机制能够限制污染和破坏环境的经济行为,也没有一种经济机制鼓励人们去开发那些对环境污染少的技术。
在人口稀少、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时代,这种经济机制还不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还能够除掉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在这种经济情况下,清洁美丽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的自然价值还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但是,在当代人口密集、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由于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因而清洁美丽的环境对人类生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环境具有的自然价值也就越来越高,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所付出的代价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发展值得吗?这种发展模式的追求,是聚敛和消费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其后果就是造成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
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是我们人类一切行为的最高的、绝对限度。
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活动,应当限制在能够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平衡的限度以内。
对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的开发,应当限制在生物资源的自我繁殖和生长的速率的限度以内;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也应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的限度内。
这时,如果我们仍把环境仅仅作为经济的外在因素不予考虑,那么,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是不可能的。
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
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才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