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必看知识点
生理学考研必备:大学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超全面)
运动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五、生殖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的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
一、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四、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第一章骨骼肌的机能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
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1.肌细胞即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肌纤维(肌内膜)集中形成肌束(肌束膜),肌束集中形成肌肉(肌外膜)。
3.肌纤维直径60微米,长度数毫米——数十厘米。
4.肌肉两端为肌腱,跨关节附骨。
(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肌细胞的结构)肌原纤维(A、I带,H区,M线,Z线与粗、细肌丝的排列关系,粗细肌丝的空间排列规则等)视图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肌细胞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影响的科学,它关注于人体在运动中的机械、能量、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系统的生理变化。
在许多方面,我们对于运动生理学还有着相当多的未知问题,不断有新的研究结果在这一领域中产生。
运动生理学对于运动训练和竞技表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于疾病康复和健康保健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运动的基本生理反应、疲劳机制、训练适应以及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对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运动的基本生理反应1. 心血管系统反应在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进一步影响到其他生理系统。
身体运动时,心脏收缩力增加,心率加快,使得心排量增加,从而增加心脏对身体内各个器官的供血量。
运动带来的心脏、血管的适应性变化对于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高血压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2. 呼吸系统反应运动时,呼吸系统也会有所改变。
呼吸急促,深度增大,有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体内,同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运动所带来的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对于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增强呼吸肌肉有重要作用。
3. 肌肉系统反应在运动时,肌肉系统的能量代谢会有明显的改变。
当人体发生运动时,肌肉细胞需要更多的能量从而进行持续收缩,这需要细胞内能量合成途径的加速,以及最终成为细胞内ATP的使用。
此外,肌肉纤维产生的乳酸会增加,当乳酸积累过多时会导致运动能力下降,这也就是肌肉疲劳的原因之一。
4. 神经系统反应在运动中,神经系统也会有所变化。
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运动皮层活动增加。
神经传导速度增加,从而使身体的运动协调性和精细度增强,这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疲劳机制1. 中枢性疲劳中枢性疲劳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于持续运动进行的逐渐抑制。
其主要表现为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下降、神经递质释放减少,导致对于运动的控制能力下降。
2. 肌肉疲劳肌肉疲劳是指肌肉组织经过高强度、长时间运动后的状态。
运动生理必备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必备知识点总结1. 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在运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运动时,肌肉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支持运动,心脏就要加快搏动来提供充分的血液供应。
此时,心脏的舒张期缩短,心率增加,心脏每分钟的排血量也增加。
这样就可以确保血液中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血管被输送到需要的肌肉组织。
在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心血管系统也会得到锻炼,加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和心肌的弹性,提高运动耐力。
2.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也是在运动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系统。
在进行有氧运动时,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来支持运动,呼吸系统就会加快呼吸频率,增加呼吸深度。
这样可以确保氧气快速进入肺部,然后通过血管被输送到肌肉组织。
此外,呼吸系统还可以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二氧化碳。
了解呼吸系统的工作原理对于提高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3.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在运动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进行运动时,大脑会向肌肉发出信号,以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对于运动的效果至关重要。
此外,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大脑会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体内的代谢过程,提供足够的能量来支撑运动。
4. 肌肉系统肌肉系统是进行运动时最重要的系统之一。
在进行运动时,肌肉会收缩,产生力量来推动身体的运动。
了解肌肉的结构、生理特点和运动时的变化对于进行科学的锻炼和训练至关重要。
肌肉的力量、耐力和灵活性都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得到提升,从而提高运动表现。
5.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指人体在进行运动时产生和消耗能量的过程。
在进行运动时,人体需要能量来支撑肌肉的收缩和机体的代谢活动。
了解人体的能量代谢机制对于进行科学的营养调控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十分重要。
此外,了解不同运动方式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总而言之,了解运动生理的基本知识对于进行科学的训练和锻炼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和能量代谢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运动,并且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
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大一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大一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一、运动生理学概述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到运动对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身体健康和适应能力的作用。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正确进行运动锻炼、提高运动表现和预防运动损伤都非常重要。
二、心血管系统的适应1. 心血管系统是指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分,以及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运动可以使心脏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包括心肌增厚、心脏容量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等,从而提高心脏的泵血能力。
2. 运动也可以改善血管的功能和结构,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能力,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肌肉系统的适应1. 肌肉是人体最重要的运动器官,也是能量的主要消耗者。
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肌肉可以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包括肌肉纤维类型的转变、肌肉截面积的增大、肌肉收缩力和耐力的提高等。
2. 运动还可以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维持肌肉组织的正常代谢平衡,预防肌肉损伤和肌肉萎缩。
四、呼吸系统的适应1. 运动可以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提高肺活量和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长期运动训练还可以增加肺泡表面积和弹性,改善气体交换,提高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能力。
2. 运动还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提高呼吸肌肉的耐力,减轻呼吸困难的感觉。
五、神经系统的适应1. 运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和反应速度,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表现。
长期运动训练还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突触的形成,增强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适应能力。
2. 运动还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增加神经递质的敏感性,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
六、内分泌系统的适应1. 运动可以促进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增加激素的分泌和敏感性,调节能量代谢和体液平衡。
2. 运动还可以降低胰岛素的抵抗性,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梳理运动生理学是体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规律。
考研体育学中对于运动生理学的要求也较高,因此有必要梳理出其中的重点知识,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能量代谢与运动能量1. 能量代谢的基本概念能量代谢是指人体在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时所需要的能量,常用的能量单位是千卡(kcal)。
2. 运动能量的计算运动能量的计算可采用直接测定法、间接测定法和心率测定法等多种方法,其中间接测定法最为常用。
3. 运动中的能源系统运动时,人体主要依靠肌肉内的三个能源系统来提供能量,分别是ATP-CP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氧化系统。
4. 运动时的营养物质利用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人体会优先利用不同的营养物质来提供能量,通常依次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二、心血管系统与运动1.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心血管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主要功能是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2.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可以使心血管系统得到锻炼和改善,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和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
3. 运动心率与最大心率运动心率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变化,最大心率是指一个人在运动中能够达到的最高心率。
4. 运动与血压适度运动可以降低血压,预防和改善高血压病,但过度运动可能会导致短期内的血压升高。
三、肌肉力量与运动1. 肌肉结构与类型肌肉是人体最重要的运动器官,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2. 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肌肉力量的训练可以通过负重训练、同心收缩和离心收缩等方式进行,其中负重训练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3. 肌肉疲劳与恢复运动过程中,肌肉会出现疲劳现象,疲劳主要分为中枢性疲劳和周围性疲劳,适当的休息与营养摄入可以促进肌肉的恢复。
四、神经系统与运动1. 运动神经的概念运动神经是指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2.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运动可以促进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信息传导,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运动⽣理学复习重点第⼀章运动的能量代谢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称为能量代谢。
2、⽣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命活动⽽⾔,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能化合物。
这些⾼能化合物多数⼜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命活动直接利⽤,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摄氧量;指在⼈体进⾏最⼤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继续⽀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的氧⽓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效率提⾼,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分⼦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活动、环境温度、⾷物的特殊动⼒作⽤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运动生理学考研要点整理
运动生理学考研要点整理一、运动及其形式分类- 运动的定义:生物体在正常思维、觉知、感觉控制下,执行机体机能增强及体能发展活动的能力表现。
- 运动形式分类:- 静态力运动:如挺举、引体向上等。
- 动态力运动:如跑步、跳跃等。
- 爆发力运动:如起跳、抛投等。
二、肌肉生理学- 肌肉结构和功能:- 肌肉结构:由肌原纤维束构成。
每束纤维由许多肌原纤维单元组成。
- 肌肉功能:提供机体力量,促进运动以及维持姿态。
- 肌肉收缩形式:- 筋膜肌:肌纤维同向排列,收缩范围大,力量大。
- 肌肉束:肌纤维呈螺旋状排列,收缩范围小,力量小。
- 肌纤维类型:- 慢肌纤维:运动时间长,产生能力小。
- 快肌纤维:运动时间短,产生能力大。
- 肌肉疲劳:- 周期性疲劳:每日运动后出现的疲劳。
- 累积性疲劳:在相同负荷下多次运动后出现的疲劳。
- 急性疲劳:在一次单次高强度负荷之后立即出现的疲劳。
三、能量代谢- 能量的来源:食物摄入。
- 能量的形式:ATP。
- 能量代谢分类:- 有氧代谢:使用氧气产生ATP。
- 无氧代谢:不使用氧气产生ATP。
- 无氧代谢分类:- 磷酸体系:运动时间短,产生ATP快。
- 糖解乳酸体系:长时间运动,产生ATP慢。
- 乳酸阈:血液中乳酸开始积累的阈值。
四、运动心理学- 运动动机:推动个体参与运动的心理原因。
- 自我效能感:个体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 运动控制:个体控制自己运动行为的过程。
- 注意力:个体在不同运动情境下所集中、分散的心理过程。
五、其他- 运动强度划分:以最大心率为基础。
- 运动方案设计:以达成特定目标、满足某种需求为目标,科学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1、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固定的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活动,如声音所引起的朝向反射(头朝向声源方向)。
2、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
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阈刺激:阈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5、前馈:控制装置仅根据干扰信息发出控制信号的方式称为前馈,如赛前状态。
6、生殖: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7、神经-体液调节:在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是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
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反射弧传出道路的一个延伸部分,可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8、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这种相对恒定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是通过调节使平衡恢复。
9、反馈:在人体身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往往被调节的器官(效应器)在功能活动发生改变时,这一变化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回路反映到调节系统,改变其调节的强度,形成一种调节回路。
人们常常用反馈一词表示这种调节方式。
10、反射弧: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缺一不可的部分组成。
11、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2、局部体液调节:除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外,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以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活动。
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体液调节,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13、生理学: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14、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必背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必背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必背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新陈代谢: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
3、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受其支配的肌肉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4、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5、兴奋:是指活组织在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可传播的,同时有电活动变化的生理过程。
6、膜电位(跨膜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膜电位,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7、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能产生可传播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8、体液:是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60~70%。
9、人体内环境:人体的细胞是浸泡在细胞外液之中的,细胞外液就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所以把细胞外液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10、红细胞的比容:人体内血细胞与血浆的容积比例称为比容,因为血细胞中红细胞占绝大多数故称红细胞比容。
11、渗透压: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溶液向浓度高的溶液一方扩散,这种扩散的压力称渗透压,即渗透吸水力。
12、碱贮备:血浆中重要的缓冲物质是碳酸氢钠,它能缓冲酸性物质,所以用碳酸氢钠来表示体内缓冲酸的碱性物质贮备量叫碱贮备。
13、运动性贫血:由于激烈的运动训练,引起体内血液中红细胞数值和血红蛋白含量暂时性明显下降,出现贫血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
14、自动节律性:心肌具有自动地,按一定节律产生兴奋的能力。
15、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16、心输出量:心室在每分钟内泵出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主要指左心室每分输出量。
17、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8、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血压一般指体循环中肱动脉血压而言。
19、动脉脉搏:每一个心动周期时,由于大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变化,造成管壁的搏动,这种搏动沿着动脉管壁向末梢传播,引起动脉管壁的波动称为动脉脉搏。
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知识点)
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知识点)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身体各系统功能的变化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到了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
本文将介绍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包括运动对心血管、呼吸、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的代谢效应等。
一、心血管系统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益处。
首先,运动可以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的灌注,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
此外,运动还可以降低静息心率和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心脏病的发生风险。
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心脏的耐力、改善血流、增强血管弹性等方式实现。
二、呼吸系统运动对呼吸系统也有显著的影响。
当进行有氧运动时,肺的通气量会明显增加,这有助于提高肺部功能,增强肺活量。
此外,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呼吸肌肉的耐力和力量,并使呼吸更加深入有效。
这对于运动员的长时间持续运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尤为重要。
三、肌肉系统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运动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改善肌肉协调性和灵活性。
通过训练,肌肉可以逐渐增大,肌纤维变得更加发达,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力量都可以得到提高。
此外,运动还可以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改善肌肉的营养供应和废物排出,提高运动能力。
四、骨骼系统运动对骨骼系统的益处同样不可忽视。
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骨骼的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运动时的骨骼负荷刺激可以激活骨细胞,增加骨骼的形成和修复,促进骨骼健康发育。
这对于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成人的骨骼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五、运动的代谢效应运动会显著影响人体的代谢过程。
当进行有氧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
这时,机体的脂肪储备被动员起来,脂肪开始分解为能量消耗。
长期坚持运动可以帮助减少脂肪的堆积,促进体重的控制。
运动还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总结: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是探究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及整体健康的影响的学科。
了解运动对心血管、呼吸、肌肉、骨骼系统的益处,以及运动的代谢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
运动生理学复习要点
运动生理学复习要点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一次运动练习(急性练习)或反复运动中(慢性运动或训练)的功能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任务:为引导人们合理地进行健身锻炼,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以实现健康促进和提高体适能和运动成绩的目的。
2.生命的基本特征:⑴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⑵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本能⑶生命通过繁衍而延续⑷生物既有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历史⑸生物对外界可产生应激反应和自我调节、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3.人体机能的调节:⑴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
所谓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实现反射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环节。
⑵体液调节:一般是指由内分泌腺和散在某些器官的内分泌细胞分泌出称之为激素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某一器官,调节它们的功能活动。
⑶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第一章肌肉的活动第一节肌肉的兴奋和收缩1.肌肉的活动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实现的。
2.肌肉的基本组织:包括肌组织(肌纤维)、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血管网,其中肌组织是收缩的功能,结缔组织是弹性成分,其他组织具有调节、支持和弹性作用。
3.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的全部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纤维,从功能上看是一个肌肉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4.大运动神经元发出的髓鞘神经纤维粗大,传导冲动的速度快,轴突末梢大而扁平,与肌肉接触的面积大。
5.小运动神经元发出的髓鞘神经纤维比较细,传导冲动的速度慢,其轴突末梢成圆形,与肌肉接触面积小。
6.全或无原则:在肌肉收缩时,若刺激的强度足够引起某一运动神经元兴奋而发出冲动时,该运动单位的全部肌纤维都同时参加收缩活动。
若刺激过弱而不足引起某运动单位的运动神经元兴奋而无冲动发出时,则该运动单位的全部肌纤维无一参与收缩活动,这称为运动单位活动的“全或无”原则。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骨骼肌的功能一、名词解释1.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2.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由神经传到肌肉的结构装置.3.运动单位:一个X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二、简答题1.简述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答: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之间的中介过程:1肌膜产生AP动作电位,由横管传到三联管;2肌浆网中Ca2+的释放,使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3肌质网对Ca2+的再回收,肌肉舒张.2.简述骨骼肌收缩舒展的分子结构答: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骨骼肌舒张机制.3.简述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相互间的区别答:收缩形式: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2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3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长度变长的收缩.4超等长收缩——骨骼肌工作时光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区别: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的肌力.缩短收缩对机体主要起加速作用,拉长起减速作用,等长收缩起、、固定姿势作用.4.简述肌纤维的分类及特点答:1按收缩速度分类:快肌纤维、慢肌纤维2按肌纤维的颜色:白肌纤维、红肌纤维如果结合收缩速度来分:快缩白、快缩红、慢缩红3按肌肉收缩及代谢特点: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慢缩氧化型形态特点:快肌纤维直径较粗,含较多收缩蛋白,肌浆网也较发达.快肌纤维有较大的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较粗,且传导速度较快.慢肌纤维的毛细血管网较丰富.慢肌纤维有较多的肌红蛋白,所以颜色呈红色.慢肌纤维有较多的线粒体,且体积较大.代谢特征:慢肌纤维中氧化酶活性高,有氧代谢能力强.快肌纤维中无氧代谢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生理特征: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量大,但易疲劳,不能持久.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力量小,能持久,抗疲劳能力强.第二章呼吸一、名词解释1.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力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2.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3.肺容量:肺在最大吸气之末所容纳的气体量.4.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二、问答题1.简述运动时如何进行合理的呼吸答:①减小呼吸道阻力,采用以口代鼻,或口鼻并用的方式呼吸;②提高肺泡通气效率,可以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或者增加呼吸深度来实现.③与技术动作相适应,呼吸形式、节奏与技术动作相配合.2.试述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及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答: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①肺的牵张反射---由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②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③防御性呼吸反射----如咳嗽反射、喷嚏反射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①外周化学感受器---存在于劲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劲动脉体小球和主动脉弓血管壁外的主动脉体.适宜刺激PO2↓、PCO2↑、H+ ↑.②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侧表面下毫米的区域.适宜刺激血液中CO2和H+.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液渗透压: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2.氧饱和度:血液样品中的氧含量对该样品血液最大氧含量的百分比.3.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4.氧利用率:每升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O2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二、简答题1.简述血液的组成.答:血液是由血浆、水、血浆蛋白、非蛋白氮和其他溶质组成.2.简述血液的理化特性答:1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为—,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数量.2粘滞性: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由于液体内部各种物质分子摩擦,产生阻力.3酸碱度:正常的PH值为—.PH〈=酸中毒;PH〉=碱中毒;PH〈或〉,将危及生命.3.简述血液的功能答:血液具有的功能:①运输功能②缓冲作用③保护和防御功能4.简述氧离曲线每一段的特点及生理意义答:上段——坡度较平坦.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载氧能力.中段——坡度较陡.维持正常时组织氧供.下段——坡度更陡.维持运动时组织的氧供.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名词解释1.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条件下,仍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2.窦性心率:以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的心率60-100次/分.3.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4.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5.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百分比.6.窦性心动徐缓:以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的心率慢于每分钟60次.二、问答题1.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有何意义答:脉搏——基础心率及安静心率心率的测量可以判断人的身体状况,也可以衡量运动员对负荷的适应水平.有利于评定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有利于控制运动强度.血压——基础血压对训练程度和运动疲劳的判定有重要参考价值.运动前后血压可检查心血管系统机能并区别其机能反应类型,从而对心血管机能做出恰当的判断.长期体育锻炼的血压变化可判断心血管机能对运动负荷是否适应.第五章运动中氧的供应与消耗一、名词解释1.需氧量: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2.摄氧量: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3.运动后过量氧化:运动后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摄氧水平的耗氧量.4.有氧工作:指机体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工作.5.最大摄氧量: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体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时,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6.乳酸阙: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个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阙.二、问答题1.详述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答:1体温升高——运动使体温升高,而运动过后恢复期体温不可能立即下降到安静水平,肌肉的代谢和肌肉温度仍继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经一定时间逐渐恢复.体温和肌肉温度与运动后恢复期耗氧量的曲线是同步的.2儿茶酚胺的影响——运动使体内儿茶酚胺增加,运动后恢复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去甲肾上腺素促进细胞膜上的钠-钾-ATP酶活动加强,因而消耗一定的氧.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在运动过程中,磷酸肌酸CP逐渐减少以至排空,在运动后CP需要再合成.运动后恢复期CP的再合成需要消耗一定氧.4钙离子的作用——运动使肌肉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增加,运动后恢复细胞内外钙离子的浓度需要一定时间.钙离子有刺激线粒体呼吸的作用.由于钙离子的刺激作用使运动后的额外耗氧量增加.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也有加强细胞膜钠-钾-ATP酶活动的作用.运动后的一定时间内,体内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仍然较高,因而使钠-钾-ATP酶活动加强,消耗一定量的氧.2.详述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答:肺通气与肺换气机能血红蛋白含量极其载氧能力心脏的泵血功能通气/血流比值3.最大摄氧量与有氧耐力的关系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答:关系:最大摄氧量不仅与氧运输系统的机能密切相关,而且与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即肌纤维组成及其有氧代谢能力有密切关系.应用:①作为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②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③作为制作运动强度的依据4.乳酸阙在体育运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答: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第六章物质代谢一、名词解释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2.吸收:经消化的营养物质透过小肠壁进入毛细血管和淋巴的过程.3.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4.糖酵解:糖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氧化分解产生能量的过程.5.运动性蛋白尿:由于运动引起的尿中蛋白质增加的现象.6.运动性血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在显微镜下或用肉眼可见的血尿.二、简答题1.糖在体内的储存方式及代谢方式答:储存方式:1以糖原的形式贮存于组织细胞内;2以葡萄糖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代谢方式:1无氧代谢2有氧代谢2.肾脏产尿的过程答:1肾小球的过滤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3.肾脏保持酸碱平衡的机制答:1肾小球滤液中NaHCO3的重吸收---保持血浆中碱储备的恒定.2尿的酸化3铵盐的形成4.影响运动性蛋白尿的因素答:1运动负荷增加使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2运动项目和运动员比赛时的情绪3训练水平和身体素质第七章能量代谢一、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指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2.氧热价:食物在人体内氧化的过程中,每消耗1L氧氧化某物质所产生的热量.3.呼吸商:在同一时间内,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二、简述题1.简述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的定义、特点、及运动项目答:1磷酸原系统ATP-CP定义:由ATP和CP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特点:无氧代谢,供能速度快;ATP生成很少;贮量少,最大强度运动持续功能时间6-8秒,用于短跑或任何高功率、短时间活动.运动项目:一切高功率运动:冲刺、投掷、跳跃、足球射门2酵解能系统定义:运动中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的过程.特点:无氧代谢,供能速度快;ATP 生成有限;终产物乳酸可导致肌肉疲劳;在运动20-30 秒左右供能速率最大,维持时间2-3分钟.运动项目:400m、800m3有氧氧化系统定义:在氧的参与下,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特点:有氧代谢,供能速度慢;没有导致疲劳的副产品;用于耐力或长时间的活动.运动项目:耐力运动第九章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控制一、名词解释1.感受器:分布在体表和组织内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装置.2.视野:指单眼固定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3.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4.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二、简答题1.简述视觉、听觉、位觉的感受器及其功能答:视觉----感受器:晶状体功能:使人具有敏锐的视力、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立体视觉.听觉——感受器:螺旋器功能:位觉——感受器:前庭迷路、膜半规管功能:2.简述牵张反射的特点,举例说明它在运动中意义答:特点: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轻微的收缩状态,阻止被拉长.意义:维持身体姿势,增加肌肉力量,如膝跳反射,所参与反射的中枢范围较狭窄,在腰段脊髓.第十一章运动素质的生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身体素质: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2.力量素质:3.速度素质:指肌肉工作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动作的能力.4.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5.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6.灵敏素质: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二、问答题1.简述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答: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2肌纤维类型3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4关节的运动角度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6年龄与性别2.简述力量训练原则.答:1超负荷原则2渐增负荷原则3专门性原则4有序性原则5合理训练间隔原则3.简述速度素质的分类及其生理基础.答:分类:①反应速度②动作速度③位移速度生理基础:反应速度——反射的复杂程度与中枢延搁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动作速度——快肌纤维%高,动作速度加快肌肉力量大,动作速度加快肌肉组织兴奋性高,动作速度加快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高,动作速度加快第十二章体育教育与健身的生理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二、问答题1.论述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阶段划分,每个阶段的神经特点、动作特征、教学要求.2.简述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因素.第十三章竞赛与训练的生理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赛前状态:人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2.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3.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小强度和中等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摄氧量与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4.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练习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的状态.5.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6.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运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的状态.二、问答题1.简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2.简述运动过程中出现“极点”的生理学机理.3.简述运动过程中出现“二次呼吸”的生理学机理.。
运动生理学要点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
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
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
3.神经调节特点:是迅速而且精确;体液调节特点:是缓慢而广泛,作用持久。
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包括各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或借助于血液循环被送到一定器官和组织,以引起特有的反应,并以此调节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对肌肉活动的适应等重要机能。
5.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6.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A刺激的强度B刺激强度的变化速率。
C刺激作用时间。
8.时值:法国生理学家拉披克提出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
拉披克把这一特定时间称为是值。
屈肌的时值比伸肌短。
9.全和无现象:用阈下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以引起收缩,如果加大刺激(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长,这种现象叫“全和无…‟现象。
14.跳跃式传导:在有髓鞘纤维中,它的兴奋和静息电位部位间的局部电流集中地通过邻近的朗氏结使之去极化,所以有髓鞘纤维中总是一个朗氏结兴奋,再刺激下一个朗氏结,是跳跃式的传导。
15.兴奋收缩藕连: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的传递过程。
(神经肌肉传递):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改变神经膜的通透性,使Ca进入末梢内,导致突触小泡的破裂,释放出Ach,Ach经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与终膜上的受体(R)结合,形成R-Ach复合体,R-Ach是终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EPP)达到一定的阈限时,作用于肌膜使它发放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
16.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过程:A肌膜的电位变化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收缩耦联。
B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动。
运动生理学考研要点梳理
运动生理学考研要点梳理
1. 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
-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 运动生理学的分支学科
-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2. 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
- 能量代谢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 静息代谢和运动代谢的差异
- 运动中能量来源的物质基础和代谢途径
3.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效应
- 运动的心血管适应和改善效果
-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4.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生理效应
- 运动对呼吸肌肌力和肺功能的影响
- 运动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5.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结构变化
- 运动对神经系统功能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 运动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潜力
6. 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 运动对雌激素和睾酮的影响
- 运动对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的防治作用
以上是运动生理学考研的要点梳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需深入了解每个要点,请查阅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运动生理学必考知识点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科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2)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3)静息电位:指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
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产生的可抗布的电位变化。
5)等长收缩:指肌肉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
6)等张收缩:肌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
7)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8)自稳态:由于人体内的多种调节机理,使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称为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或自稳态。
9)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NaHCO3(碳酸氢钠),常以每100ml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表示碱贮备量。
10)体液:即人体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
1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12)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
14)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动脉血压)。
15)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16)氧容量:每100ml血液中Hb(血红蛋白)与O2结合的最大量 (约19-20m1) 称为Hb的氧容量。
17)基础代谢:在清晨、清醒、静卧、空腹、20-25℃在这种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8)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气的容积比。
19)排泄:物质经过血液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20)激素:指由机体某些腺体或组织细胞分泌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
21)前庭机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22)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
23)姿势反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已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
第7章 《运动生理学》考点
第六章运动生理学考点一、名词考点1.应激:当机体受到感染、中毒、创伤、缺氧、高温、冷冻以及进行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一些非特异性的全身综合反应,以增加机体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减轻对机体的损害,称应激。
它包括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
2.应急:当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交感-肾上腺系统即被调动起来,通过调整身体各种机能,抵抗环境的变化或暂时渡过紧急时刻,称为应急。
3.物质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所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称为物质代谢。
它包括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转运和物质在细胞内的中间代谢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
4.能量代谢: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内部进行着复杂的生理活动和连锁性的生物化学变化。
体内的物质不断地分解合成,进行着物质代谢。
物质代谢产生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5.无氧代谢:剧烈运动时,体内处于暂时缺氧状态,在缺氧状态下体内能源物质的代谢过程,称为无氧代谢。
包括非乳酸能(ATP—CP)系统和乳酸能系统。
6.氧债: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
氧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运动开始时,由于氧运输系统具有一定的惰性,使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二是在从事剧烈运动的过程中,摄氧量始终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
这两部分氧亏需要在恢复期来偿还。
人体负氧债的能力与无氧耐力有密切关系,所以氧债是评定一个人无氧耐力的重要指标。
一般人从事剧烈运动时,其负氧债的量约为10升左右,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高达15—20升。
7.有氧代谢:是在氧充足的条件下,肌糖元或脂肪彻底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分解代谢,称为有氧氧化系统。
8.最大吸氧量:最大吸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群参加的力竭性运动中,当氧运输系统中心泵功能和肌肉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时,人体单位时间(每分钟)所能摄取的能量。
9.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2、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3、需氧量: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气量。
4、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5、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
6、乳酸阈:在递增运动负荷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
7、吸氧量: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人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称为吸氧量。
吸氧量也称耗氧量。
8、通气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用肺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
9、持续训练法:采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的不间歇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
10、间歇训练法:指在两次训练之间有间歇方式的组合训练。
1、免疫: 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一种生理功能。
2、特异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
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
3、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抵抗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即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经遗传获得的,称为先天性免疫,因其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故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4、“流动脑”:是免疫的随时感知非感知性刺激,并通过细胞因子等免疫递质发动免疫应答。
5、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一些共同的介导物质(共同的生物信息语言),对他们自身的功能以及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形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6、运动性免疫抑制: 长期的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抑制的现象,表现为免疫功能降低,对感染疾病的易感率上升,这种由于运动而诱发的免疫功能现象称为运动免疫抑制。
7、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8、黏膜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清除通过黏膜表面入侵的微生物,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组成。
9、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0、细胞免疫: 指T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导致靶细胞破裂死亡的免疫反应。
11、体液免疫:指B细胞在T细胞辅助下,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
效应B细胞产生的具有专一性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完成的免疫反应。
12、免疫应答:抗原性物质进去机体后所激发的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
13、免疫稳定:是机体免疫系统内部的自控调节机制,以清除体内出现的变性、衰老、死亡细胞等,从而维持机体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
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14、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机体可抵抗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陷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7、靶器官: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着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8、靶细胞: 某种细胞成为另外的细胞或抗体的攻击目标时,前者就叫后者的靶细胞。
1、超负荷原则: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的训练原则。
2、肌肉力量:指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3、超等长练习: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练习方法,训练中常采用的“多级跳、深跳”等练习均属于此类方法。
4、最高重复次数(RM):是负荷逐渐增加的适宜标准,是机体在某一负荷时能持续完成的重复的最多次数。
5、力量耐力:指肌肉长时间对抗亚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
6、绝对力量:指整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
7、动力性力量:指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此时机体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
8、最大肌肉力量: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9、等动练习: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练习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
10、中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的收缩能力。
1、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儿童少年各项身体素质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现象2、青春期高血压: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加快,血管发育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机,加之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血压明显升高,一些人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现象,称为“青春期高血压”3、身体素质的敏感期:在身体素质发育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某项身体素质发育速度特别快,这段时间被称为该项身体素质的快速增长期或敏感期4、生物年龄:是与人体生长发育中的某些事件的出现时间有关,是根据正常人体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发育状态所推断出来的年龄,表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实际状态5、衰老:指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不可逆的退行性变化的综合表现,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进行性下降6、月经周期:女子在性成熟后,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的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一次脱落、出血、修复和增生的周期性变化7、月经初潮:少女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8、运动性月经失调:由于训练的强度和训练的时间以及由训练引起体重降低、精神应激等等因素导致女运动员的正常月经周期出现一定的紊乱,称为运动性月经失调1、位移速度:指周期性运动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时间2、动作速度:指完成单个动作(或某一成套动作)时间的长短3、反应速度: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4、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5、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称无氧能力6、缺氧训练:指在减少吸气或憋气条件下进行的训练,其目的是造成体内缺氧以提高无氧能力1、极点:在进行大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性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发生两腿发软,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感觉,训练不足及体适能状态低的人甚至想继续运动的主客观表现。
2、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提高过程成为进入工作状态。
3、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这些不适感觉就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技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现象叫第二次呼吸。
4、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5、真稳定状态: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6、中枢疲劳:指在从脑到脊髓的运动神经的疲劳。
7、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肌肉最大收缩或者最大输出功率暂时性下降的生理现象。
8、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这种状态假稳定状态。
9 、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身体练习。
10 、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
11 、超量恢复: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中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12、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
13、视觉闪光融合阈:当闪光的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觉到是闪光,而感觉到的是一个完全稳定和连续的光点,这种现象称之为视觉闪光融合阈。
14、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换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的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
15、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之为恢复过程。
ATP稳态:依赖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及其他物质参加的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合成大量的A TP。
这种机体在能量装换过程中维持其A TP恒定量的现象消化: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通过消化后形成的小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灯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基础代谢: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
临床医学测定基础代谢规定在以下条件下进行:清晨、空腹,餐后12h以上,前次进餐为素食,且不宜过饱,以排除食物特殊劳力作用的影响2.室温保持在20’C-25’C,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3测定前避免剧烈活动,休息3min左右。
测定时平卧,全身放松,尽量排除肌肉活动的影响4要求受试者消除紧张、焦虑、恐惧,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5受试者体温正常兴奋:生物体受到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动作电位)反应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可兴奋性:只需要较小刺激强度,使能迅速作出反应的细胞反应:生物体受到刺激时,其新城代谢及外部表现发生相应的改变刺激:各种能引起生物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阀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强度时值:指以2倍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单纯相:肌肉轻度收缩时,可引导出一个或几个运动单位的电位,肌电图上出现一系列清晰可辨的运动单位电位胞体:是神经元在主体部分,是细胞代谢和信息整合中心,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感受器:在人体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去大脑僵直:全身伸肌的紧张性显现亢进,表现为四肢僵直,颈部肌肉过渡紧张,以致头部向背面弯曲,尾部也向背面翘起呈背弓反张血浆渗透压:在血浆溶液中,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晶体渗透压:由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缩短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股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强直收缩:肌肉受间隔很短的刺激,肌肉处于一定的持续的收缩状态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