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教授各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同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会品味文化和思考人生,提高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辨能力。
2.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通过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使其能够撰写各类文章,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口头交流能力。
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4. 培养学生的语言规范和修辞能力。
教授语法知识和修辞手法,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语言,使其语言更加丰富、准确和生动。
5. 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整体人格素质的提升。
6.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通过教授信息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技巧,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做到辨别真伪、准确判断和灵活运用。
7.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文本和作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逻辑分析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文关怀和审美素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创造力和担当责任的社会公民。
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实施策略
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实施策略一、语文课程的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经典作品,使学生了解和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语文课程的实施策略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要设计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3.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讲授、讨论、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5.重视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关注语文课程的发展动态,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
7.开展评价改革: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8.家校合作:教师要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实施策略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课外阅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开展评价改革和家校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培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培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指中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必须完成的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标准。
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化素养及创新能力。
具体的培养目标如下:
1. 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其中口语和写作是重要的表达方式。
在口语方面,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同时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清晰。
在写作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技巧和规范,写出简洁、准确、生动、有深度的文章。
2. 阅读理解能力: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思想。
同时,学生也需要具备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文章内容。
3. 文化素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素养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领会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意义。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去发掘和接受各种文化元素,拓宽视野,开发自己的文化智慧和创新精神。
4. 创新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通过独立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学生需要学会自行探索、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严格的课程标准,落实培养目标,将会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人生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六大板块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实施建议以及学业质量标准。
下面将逐一回答这六大板块的主要内容:一、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二、课程理念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课程设计思路依据不同学段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提出了基础性的要求。
初中阶段力求做到少而好,负担适度。
注意课程的阶段性和衔接性,同时要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四、课程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其中,识字与写字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能初步体会汉字的优美并有一定的书写能力;阅读方面强调整体把握,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写作方面则强调自由表达,倡导积极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口语交际方面强调文明交际,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综合性学习方面强调自主组织文学活动,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尝试写作文学活动。
五、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学习方法建议等。
其中,教学建议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等;评价建议则强调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等;学习方法的建议则强调多读书、多积累,重视感悟和熏陶等。
六、学业质量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描述义务教育语文学业质量要求。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学科教学时应该达到的能力状态,主要描述学生经过学习后,在学业上表现出来的状态。
要求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要求,描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来指导课程实施,调控教学进度和难度等。
我的语文目标和计划
我的语文目标和计划标题:我的语文学习目标与计划一、语文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我计划在接下来的学习阶段,牢固掌握汉字的基本读写,扩大词汇量,力争熟练运用3000常用词汇,熟悉并理解各类成语典故的含义和出处。
同时,强化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以及对句子成分、句式变换的理解和应用。
2.阅读理解:我希望能够提升阅读速度和精度,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见解。
尤其要重视古诗文的学习,力求背诵一定数量的诗词,并理解其意境和内涵。
3.写作能力:我立志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撰写不同题材的文章,如叙事、议论、说明等,并在此基础上锻炼构思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力求语言流畅、条理清晰、思想深刻。
此外,我还将致力于提升应试作文水平,学习如何根据题目要求快速构思并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4.文化素养: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加对历史、地理、民俗等相关知识的积累,以此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语文学习计划1.日常学习:每日定时定量完成语文作业,包括字词练习、课文阅读、写作训练等,并做好相应的笔记和错题整理。
2.阅读计划:每周至少阅读一本书籍,包括经典名著、现代散文、诗歌等多种类型,并写下读后感,进行内部消化和深化理解。
3.写作实践:每月至少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题材不限,邀请老师和家长给予点评和修改建议,以便及时纠正错误,提升写作技巧。
4.扩展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语文相关的课外活动,如朗诵比赛、诗词大会、读书沙龙等,拓宽视野,增进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5.反馈与调整:定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确保目标得以有效落实。
通过以上目标与计划的实施,我相信我的语文素养将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阅读各种文本,包括文学作品、科技类文章、新闻报道等,从中获取信息并理解文本的意义和蕴含的情感和价值。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写出语言正确、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文章,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并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使他们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从中领略到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美感,培养他们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并能够提出新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
6.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对美的事物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包括文学作品、音乐、绘画等,通过欣赏美的事物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7.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协作,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通过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8.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国家情感。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感,使他们能够热爱祖国,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国家情感。
2023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23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培养能力:通过小学语文课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力。
:通过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力。
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基础语文知识结构,包括基本的汉字、词语、句子、段落的运用和理解,掌握基础的语言规则和表达方式。
:形成完整的基础语文知识结构,包括基本的汉字、词语、句子、段落的运用和理解,掌握基础的语言规则和表达方式。
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课程内容阅读教学:以课文为主,结合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以课文为主,结合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写作教学:以写话为主,结合写作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创新思维。
:以写话为主,结合写作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创新思维。
口语教学:以朗读为主,结合口头表达,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以朗读为主,结合口头表达,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三、课程实施教学方法:采用生活化、情境化、体验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研究,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采用生活化、情境化、体验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评价:以过程性、形成性评价为主,结合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激励学生积极研究。
:以过程性、形成性评价为主,结合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积极学习。
教学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024语文教学目标工作总结
2024语文教学目标工作总结2024年语文教学目标工作总结一、总体目标2024年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内容2024年语文教学内容将紧密围绕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布置,包括语言文字知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素养等方面的内容。
1. 语言文字知识:重点讲解语法、词汇、修辞等知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阅读: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体裁的写作。
4. 口语交际:通过多种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5. 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文献查阅和信息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2024年语文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践、讨论、合作学习、课堂互动等。
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四、评价方式2024年语文教学评价将继续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除考试外还将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方面。
评价方式将突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才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手段2024年语文教学将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管理2024年语文教学将注重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七、家校合作2024年语文教学将继续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家庭作业等形式,与家长密切沟通,共同关心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成长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2024年语文教学目标工作将围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展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为核心,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高效的教学管理,全面推进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运用能力: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
学生应通过学习,掌握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能够正确、准确、流畅地运用语言,理解和运用各种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文化素养:语文课程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应通过学习,了解和欣赏文学、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能力。
3. 思维能力:语文课程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应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等活动,发展自己的观察、思考、判断和表达能力。
4. 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应通过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5. 德育目标:语文课程还应该实现德育目标。
学生应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以上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具体目标可能因不同的课程阶段或学段而有所不同。
在实施语文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适合的课程目标,实现语文教育的多重价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4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4版一、理论基础二、课程目标1.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流利地进行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语言交流。
2.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意思,提取信息和进行推理,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4.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5.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评估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和处理。
6.文化自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1.语言文字知识与技能:包括词汇、语法、修辞、标点等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语言文字应用:包括语音、语调、语流、交际等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
4.写作:包括书写、表达和组织文章结构的训练,培养学生撰写各种文体的能力。
5.口语: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包括演讲、朗读和对话等活动。
四、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鼓励采用多样化、情境化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开展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通过情景教学、游戏教学、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评价方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鼓励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评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等。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试外,还应采用观察记录、作品评价、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发现学生的潜能和个性。
总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4版)在继承和发展以往标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阅读习惯,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目标是建设一个适应时代需求、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语文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良好语言文字能力和人文关怀的小学生。
教育部新课标语文教学目标(完整版)
教育部新课标语文教学目标(完整版)教育部新课标语文教学目标教育部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规定如下:1.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2.学段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3.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课程理念:整体提升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5.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6.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实施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评价要正确处理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点拨指导的关系。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以下几方面:______语言建构与运用。
____学生可以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构建言语经验,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从而逐步建立语言模型。
______思维发展与提升。
____学生应学会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判断、分析、概括、归纳等,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______文化传承与理解。
____学生应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并尊重多元文化。
______审美鉴赏与创造。
____学生应通过语言实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学会创造美的语言文字作品。
______学习能力提升。
____学生应学会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通过语言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目标是指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制定的具体目标来指导学生的学习,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目标包含了三个维度,分别是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和技能维度。
在认知维度上,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认知和理解能力。
首先,学生需要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则,包括字词的认读、造句和句子的构成规律等。
其次,学生需要学习掌握各类文体的特点和表达方法,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通过语文学习,了解和理解文化传统,培养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能力。
在情感维度上,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欢和欣赏能力。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语文课程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在技能维度上,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首先,学生需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语言运用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
其次,学生需要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此外,学生还需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总之,语文课程的目标应包含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和技能维度。
通过培养学生的正确的语文认知和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有关的目标和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有关的目标和要求(摘要)一、课程目标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 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145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 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略)(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语文课程阶段目标四个
语文课程阶段目标四个一、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阅读理解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是学生理解、分析和评价文本内容的能力。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理、归纳等,来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意义。
同时,学生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评价文本的可信度和逻辑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文本中的问题和观点。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笔记,帮助他们理解和总结文本的关键信息。
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鼓励他们进行自主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二、写作表达能力的提升写作表达是语文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不同的写作策略,如描述、叙述、议论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同时,学生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和评价不同的观点。
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他们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素材,鼓励他们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写作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语言运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会正确使用语言,包括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的运用。
同时,学生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和评价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游戏,让他们通过游戏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语言练习题,鼓励他们进行语言训练,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语言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语言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语文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从语文课程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本节将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列十个目标进行解读,帮助大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来把握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总目标共列了十条。
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 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提出来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
首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第一个三维目标。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表达、阅读理解、文字鉴赏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正确、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
学生应当能够阅读各种文体和题材的作品,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信息,并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此外,学生还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和理解各种文学作品,把握其中的情感和审美,并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对作品进行解读。
其次,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第二个三维目标。
语文能力是指学生在语言运用、文学鉴赏、写作创作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表达。
学生应当能够分析和理解不同文体和题材的作品,把握其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巧进行鉴赏和解读。
此外,学生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写作和创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各类书面作品,包括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并能够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进行表达和创作。
最后,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是语文课程的第三个三维目标。
语文情感是指学生对语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包括对美的感知和追求、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等。
学生应当能够通过语文的学习,培养良好的文化意识和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
这些目标相互补充和促进,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并培养正确的语文情感,从而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语文课本的教学目标(精选)
语文课本的教学目标(精选)语文课本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识字写字等多个方面。
具体来说,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2.过程与方法: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综合性学习,提高语文能力。
3.知识与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4.过程体验与价值观:根据学生阶段性特征和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基本目标和较高目标。
基本目标:1.认识350个左右常用汉字。
2.背诵优秀诗文50篇以上。
3.阅读简单的*,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看法。
4.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5.口语交际初步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应用的基本能力。
较高目标: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多角度多层次阅读、写作、口语交率等能力的养成。
3.完成15万字左右的阅读量,1000字左右的课外文言文阅读。
4.练习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其他常见应用文,有写作意识。
5.初步了解常见的基本语法和基本修辞手法,能运用常用的表达方式。
6.具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作品规范、整洁、美观。
语文教学的第一目标语文教学的第一目标: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还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教学实践中永恒的热门话题。
语文教学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语文教学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学工作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学习计划目标
语文课程学习计划目标一、学习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 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得体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和表达。
4. 增强学生的语文运用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主动运用语文进行交往和表达。
5.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尊重语文,珍爱语文,做一个有责任感和感恩精神的语文学习者。
二、教学内容1. 词语、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的学习。
2. 诗、文、词、曲等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析。
3. 修辞、想象、描述等写作技巧的培养。
4. 文学常识、修辞手法、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1. 培养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方法,包括朗读、默写、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2. 注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语文应用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
3. 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观点。
4. 注重课外拓展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写作、课外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创作,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
四、教学手段1.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利用PPT、音频、视频等手段,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
2. 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如网络文学、数字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学作品和语文知识资源。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4. 利用虚拟实验和实践活动,通过模拟实验、实践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学习评价1.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成绩、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
2. 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除了语文学科知识水平,也将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探究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第三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 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总目标”的第5条对此做了总的表述: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 文。”同时,让这一精神贯穿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与口语交 际诸方面能力的要求中,而大大淡化了对系统的语文知识传授的要求。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 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 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 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 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 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 习语文。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提出来的。具体说来, 其中体现了以下思想:
第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第5条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从学习方式的角度强调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第7条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 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目标中所说的 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等要求。
第二,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例如,考虑信息社会特点,加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着 眼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的要求,口语交际方面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 基本能力”,强调文明交往和合作精神;鉴于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 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添加“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 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 高文化品位”一条,体现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视野以及 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修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学生要能够准确、流畅、得体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因此,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思,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其次,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对各种文本的理解能力,包括文学作品、实用文本、传统文化经典等,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的含义,把握文本的结构和特点,发现文本的美感和思想内涵。
再次,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语言文字表达中展现个性和创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具有个人特色和情感共鸣的作品。
最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素养。
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素养,使他们具有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素养。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学生自身的不懈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从语文课程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本节将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列十个目标进行解读,帮助大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来把握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总目标共列了十条。
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 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提出来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具体说来,其中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第一,突出语文课程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内涵。
目标的前四条强调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这对每一名学生文化底蕴、情感意趣、价值追求、人文精神的发展,乃至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形成,都至关重要且影响很大。
第二,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目标中的第5条“能主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学习方式的角度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第7条“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目标中所说的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
第三,凸现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如:考虑信息社会特点,列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着眼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的要求,口语交际方面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强调文明交往和合作精神;鉴于现代社会不同文化的渗透,一方面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另一方面又强调“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第四,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目标第5条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同时让这一精神贯穿汉语拼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诸方面能力的要求中,而大大淡化了对系统的语文知识传授的要求。
通过对以上所列十个目标的分析,我们能够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认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到总目标。
“知识和能力”属课程目标的基本层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
“过程和方法”首次列入课程目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它是隐性的,但其作用极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过程”不仅指教学的程序性“过程”,更是指知识的生成性“过程”。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目标是要靠“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目标,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机械地贴标签式地将教学内容与“三维目标”生拉硬拽联系在一起的做法是值得警惕的,我们应该在钻研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落实“三维目标”。
应当强调的是,要充分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
不仅如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还具有传接和拉动另外两个维度目标的功效。
所以,必须最大可能地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课堂上的师生充满激情,得到充分的情感(情绪)体验,从而更好地达成“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是总分关系,“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语文课程目标时,既注意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整体性,也要具体把握“总目标”达成的阶段性。
课程阶段目标体现纵横交错的目标体系。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尽管阶段目标是分四个学段提出的,但各个学段的目标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每个学段的目标都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提出的。
这样,阶段目标就构成了纵横交织的目标体系。
阶段目标有以下几个特点:1. 注意体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学段目标十分明确,阶段性十分明显,同时注意体现各个学段之间学习目标的连续性。
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学习目标与七—九年级的学习目标自然衔接,这就从学习目标上克服了长期存在的小学和初中脱节的问题,避免了难易倒置、重复训练、各自为政等弊端,使九年的教学目标彼此衔接,浑然一体。
如识字的学习目标,各学段是这样安排的:另外,提出的各项阶段目标,体现基本的学习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因人制宜,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广大学生达标,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得更好。
2. 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阶段目标十分重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等方面,为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面向未来,力求做到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所以,各个学段的目标既体现了基础性,又体现了发展性。
如第一学段的目标不仅详细而且全面,力求对初入学的儿童进行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以利于持续发展。
又如,写作方面的学习目标,第一学段重点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重点是“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重点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应用文”。
这样的写作方面的目标,由乐于写话到自由表达,再到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再到学会常见文体的写作,不仅符合学生学习写作的实际,体现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有机联系,而且反映了贯穿课程标准之中的语文学习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
3. 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综合性学习”既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又有共同的要求。
它是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出的。
综合性学习,更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在阶段目标中,体现了和综合性学习不同层次的要求,但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是共同的:一是有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能提出学习的专题;二是自主实践,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尝试问题;三是与人合作,共同探究,使研究的问题或拓宽或深入,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四是学习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包括融入其他学科的学习实践),来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案例:《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再见了亲人》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学习体会结合上下文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句子含义;在理解典型事例对表现中心意义的基础上,来体会写文章应该选取典型材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来理解较深刻句子,从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2. 预习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背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投影片、音乐磁带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背景交流话题:本文写的是谁跟谁再见?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如下内容: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
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打败了美帝国主义。
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种种激动人心的场面,反映了中朝两国军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主要内容?你认为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板书:中朝友谊鲜血凝成)2. 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人的事迹来说明?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思考。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3. 再读课文,讨论探究:课文的哪些内容是写大娘的事?主要写了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标画出句子。
学生小组内交流。
汇报讨论结果,并且结合句子理解“雪中送炭”和“唯一”的意思。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主要写了大娘的这几件事并板书: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送打糕———雪中送炭救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朝鲜大娘是不是只做了这几件事?你是从哪知道的?(结合语句“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来谈)请学生齐读本段最后一句话(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意我们怎么会忘怀?)教师出示陈述句:“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意我们不会忘怀。
”体会这两种说法的不同。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配乐范读、生练读、个别读)自学理解“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
下面我们用学习理解朝鲜大娘的事迹的方法来理解“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
(自读、勾画、理解、小组内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汇报得出:小金花:救侦察员———失去妈妈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利用表演和讲故事的方式汇报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