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25 好的故事
六年级上册语文25《好的故事》
集体备课
纳斯一样,是一个无法打开的宝盒,因为神秘,所以美丽。
5.学习第三部分(10——12自然段)
(1)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写回到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
(2)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①“皱蹙”“凌乱”“撕成片片”写出梦碎了的惨状,与前面美好的梦境形成对比。
②课文题目是“好的故事”作者为什么最后写“梦境破碎”呢?
这里包含着鲁迅的怀疑思想。
他向往梦中的桃源一般的世界,但是他又怀疑根本不可能有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所以他不愿意把故事说出来,而是告诉人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在他的梦中,是那么的美好,那里是如此安宁……
6.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课后第3题)
作者身处现实的“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但是作者描述了梦境中的美好的一切。
当梦变成了“碎影”,昏暗的现实给予他的只有绝望和虚无,孤独和寂寞;美的东西只存在于短暂的梦境中,表现了作者矛盾的心理,但是同时从梦醒后“总记得”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之情。
三、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能体现变化的景物等。
四、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三味书屋》《一面》五、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好的故事》优质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并学会分析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理解文章主题。
2.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单、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解文章大意,找出不理解生词。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如作者情感变化、文章主题等。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学习单,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并说明原因。
2. 答案:(2)作者情感变化:从向往(美好事物)→惋惜(美好事物消失)→感悟(美好事物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解更多作品,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同时,鼓励学生用优美文字记录自己生活,培养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
是教学内容精准把握,是教学过程中互动和引导,以及作业设计针对性和拓展延伸实际效果。
一、教学内容精准把握1. 生词认读:生词是学生理解课文基础,我会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方式(如PPT展示、口头提问等)让学生反复认读,确保他们掌握生词读音和词义。
2. 文章主题把握:文章主题是理解课文关键。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详细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对美好事物向往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册语文 六年级 上册语文 25 好的故事 精编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册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 25 好的故事精编优质课教案2.介绍___和他的作品,特别是《好的故事》。
3.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梦境中的景象。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和生词。
2.教师讲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背后的意义。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朗读练,提高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能力1.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技巧。
3.学生分组朗读,体验不同的朗读风格和效果。
四、课堂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1.学生分组进行情景表演,表现课文中的场景和人物。
2.教师提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自由创作,写下自己的梦境故事,分享给同学。
五、课堂总结,回顾研究成果1.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收获。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出需要加强的地方。
3.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经过初步阅读和交流,我们对《好的故事》有了一些印象。
在快速读文、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文章结构清晰,主要集中在第3-8自然段,讲述了___的一个梦境。
文章开头和结尾呼应,整篇文章构思巧妙。
关键句中,___用“美丽、幽雅、有趣”这三个词来形容“好的故事”,表现出他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故事的要求。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作品。
好的故事》是___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他在一个热闹的夜晚,独自一人在灯下看书的情景。
外面是热闹的环境,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而屋内的环境却是昏暗的,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灯罩很昏暗,___抽了烟,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这样的场景给人一种身处热闹之中却很孤寂的感觉。
在文章中,___描述了他的梦境,通过他的描述可以看出他说的“好的故事”是一个梦。
他闭了眼睛,向后一仰,朦胧中渐渐睡着了。
在文章中,___描写了许多美的景物和人物,包括植物、动物、建筑、人物等等。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
25 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3.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课文,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教学重点】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等13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2.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现实:昏沉的夜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课后反思《好的故事》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第一篇写梦境的文章。
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
由于鲁迅先生离我们的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首先让学生在家查找鲁迅的有关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对理解本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次结合课后练习题1,交给学生方法,如果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本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对于梦境的概括语句“美丽,幽雅,有趣”,然后出示要求: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来。
一个是对于梦境的静态描写,另一个是动态描写,孩子们找的比较准确,小组内相互读一读,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境,结合学生查到的资料,就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阶段,老百胜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苦不堪言,作者希望老百姓能够生活的安定,幸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详细内容:2. 词汇学习:本课涉及到的重点词汇有:斑斓、优雅、妥善、竟然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词汇和句子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梦想、现实等。
2.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a. 故事主要讲述了什么?b. 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c. 作者是如何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3. 词汇学习: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让学生造句巩固。
4. 句子学习: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2. 内容:a. 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b. 重点词汇:斑斓、优雅、妥善、竟然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类似主题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如:《童年》、《夏洛的网》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教学过程中的阅读理解和词汇学习3.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教学难点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而教学重点则是指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1. 教学难点解析: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本文中涉及到的抽象概念有梦想、现实等。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概念较难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人物关系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分析人物之间的互动,从而理解人物关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2课时)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创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学具
准备
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梦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情景,可见鲁迅先生的故乡情节是心中自然的情愫,并非偶然。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个充满美好梦想的故事。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例句:
①星期天,我常到学校花园里去看书,因为那里十分幽雅。
②我一看她那优雅的举止,便知她受过良好的教育。
二、整体把握
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是鲁迅的一 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惑,做了一个梦,作者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梦境破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但作者总记得这个“好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 ,写“我”骤然惊醒,梦境中“好的故事"消失了,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五、知识拓展
《野草》 鲁迅著。写作于1925年1月24日。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说课稿+教案
好的故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认识鲁迅”为中心组织课文。
这篇文章一如它的篇名,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
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学习这篇课文,能促进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深刻、全面地认识鲁迅。
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 13 个生字。
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 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4.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难点是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1. 朗读品悟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
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让学生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好的故事” 的“美丽,幽雅,有趣”。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好的故事》。
本课作为一篇记叙文,介绍了几位上了年纪的人在一起讲故事的场景,以及讲故事的技巧和要点。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易懂,适合用来启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其自身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缘由;•学生能够了解讲故事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学生能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进行写作实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文学写作基本技能和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个积极的、有趣的、需要持续努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记叙文中讲故事的写作技巧和要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其写作自信和热情。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好的故事的定义和要素;•帮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和方法进行写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引入从课文题目开始,让学生猜测“好的故事”的含义,并引导其关注文章中的讲故事情境,了解记叙文本身的基本特点和缘由。
2.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多媒体辅助,分析记叙文的写作要素和技巧,和讲故事的要点和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和连贯性,并通过范文解读,解释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
3.练习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例如口头练习、小组合作、书面练习等。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强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记叙文和讲故事的写作技巧和要点。
4.作业布置适当的作业,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按照所学技巧和要点进行写作实践。
通过作业检查,评估学生掌握程度,指导其不断完善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多媒体课件;•作文范例和习作指南。
六、教学评价本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其写作能力。
通过教学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并帮助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写作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25 好的故事教案
25好的故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12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好的故事”其实是个梦境,鲁迅先生在梦中看到了什么,这个梦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思考梦中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作者围绕这个故事讲了哪些内容,这个“好的故事”有怎样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希望和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光明未来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认读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文写于现代文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教学难点能结合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梦,犹如一阵风,吹向未来;梦,犹如一艘船,飘向远方;梦,犹如一盏灯,点亮明天。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梦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会出现万紫千红的春天。
你的梦中出现过什么呢?是不是也有无数美好的人和事物呢?今天,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去他的梦中看看吧。
(板书课题)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前鼻音“锦”,后鼻音“萍、漾”,平舌音“综、藻”,翘舌音“瞬、掷、坠”和多音字“削”。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萍、藻、焰”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雅、综、削、瞬、陡”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掷、坠”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锦、漾”等字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
形近字歌诀示例:雅:海边沙滩上,两人堆沙忙,细看都是谁,小雅和小维。
六年级上人教版语文教案25 好的故事
25好的故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好的故事”其实是个梦境,鲁迅先生在梦中看到了什么,这个梦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思考梦中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作者围绕这个故事讲了哪些内容,这个“好的故事”有怎样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希望和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光明未来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认读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文写于现代文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教学难点能结合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梦,犹如一阵风,吹向未来;梦,犹如一艘船,飘向远方;梦,犹如一盏灯,点亮明天。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梦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会出现万紫千红的春天。
你的梦中出现过什么呢?是不是也有无数美好的人和事物呢?今天,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去他的梦中看看吧。
(板书课题)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萍、漾”,平舌音“综”,翘舌音“瞬、掷”和多音字“削”。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萍、藻、焰”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综、削、瞬、陡”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掷”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漾”等字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
形近字歌诀示例:削:夜晚静悄悄,月儿挂树梢,一张瘦削脸,自在又逍遥。
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 25 好的故事 人教部编版
25 好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知道“好的故事”是什么,体会这个“故事”的含义。
4.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梦前:昏沉的夜
故事美丽、幽雅、有趣
总写
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
动静结合
梦境
交相辉映
梦中:“好的故事”
梦醒:“好的故事”破灭,依旧是昏沉的夜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优点是让学生了解当时时代背景及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做到知人论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体悟作者的感情。
但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晦涩难懂,所以我在教授时对于文中寓意的种种复杂的情感没有给学生完全解读出来,所以我对于鲁迅先生的本文也要多研读,更好给学生传达文本思想。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5《好的故事》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5《好的故事》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25《好的故事》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13个生字。
2.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梦境中“好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结构,感悟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以及对理想的强烈憧憬。
【教学重点】感悟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教学难点】理解昏沉的夜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好的故事是光明的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脉络。
2.理解文章的特殊时代背景和不理解的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5课《好的故事》。
2.出示课件1: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艰苦。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文,并及时补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学习文章。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2:自读提示。
学生根据自读提示自读。
2.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较难懂,还有一些平常没接触过的概念。
学生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出示课件3:词语解析。
(1)石油:旧时指煤油。
(2)《初学记》:中国古代综合性类书,唐朝徐坚等撰,共30卷。
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
(3)膝髁(kē):膝盖。
(4)云锦:锦是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云锦是像锦缎一样美丽的云。
(5)乌桕(jiù):落叶乔木,春秋季叶色红艳夺目,观赏价值极高;子可制油,用于制作香皂、蜡烛、油漆等。
(6)伽(qié)蓝:梵语,指寺庙。
(7)参差(cēncī):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8)一丈红:蜀葵的别称,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心脏形,有长柄,表面有皱纹,花冠有红、紫、黄、白等颜色。
25好的故事(教案)
25好的故事(教案)
25好的故事
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会写“搁、综、澄”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研究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4.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难点
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13个生字。
生字的研究,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
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藻”等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
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
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2.浏览理解
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
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研究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3.表达运用
研究对比的写作伎俩。
经由过程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妙的人生崇奉和固执的人生追求。
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1.预提纲。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5 好的故事
总第课时25好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主备教师:修改教师: . 教学目标:1.会写“综、锦、萍”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难点: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大家都听过许多故事,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故事呢?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鲁迅先生,看他笔下好的故事究竟是什么故事。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PPT出示)3.介绍写作背景。
(PPT出示)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细细品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读准音、认清形。
(PPT出示)◆易读错字:“综”“藻”是平舌音,“瞬”“骤”是翘舌音。
“削”在文中组词“瘦削”,读作xuē,不要误读作xiāo。
◆易写错字:“萍”和“藻”都是草字头,为上下结构,不要写成了左右结构。
“漾”的右上部“”的竖不出头;右下部是“永”,不要写成“水”。
“瞬”指一眨眼的时间,所以部首是“目”不是“日”。
3.学生认读词语,理解难懂的词语。
(1)课件出示要掌握的词语。
(PPT出示)预告烟草烟雾昏沉幽雅错综萍藻荡漾解散融和退缩参差瘦削浮动瞬间骤然陡然凌乱(2)开火车认读词语。
(3)学生交流圈画出难懂的词语,同桌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一起解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交流对文章的初步印象。
2.快速读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1)提出问题,思考后小组交流。
①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第3—9自然段。
)②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是他做的一个梦。
)③再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吗?(入梦——梦境——梦醒。
)(2)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概括文章在写法结构上的特点。
3.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的关键句,体会“好的故事”的特点。
六年级语文《好的故事》教案
六年级语文《好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描述的“好的故事”的特点,学习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圈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描述的“好的故事”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生理想。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可以问学生:“你们对美好的事物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们认为美好的事物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和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好的故事》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交流讨论:作者所描述的“好的故事”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了解“好的故事”的特点。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好的故事”的语句,品味关键词句。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思考问题的答案。
问题如下:•作者为什么会把故事称为“好的故事”?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好的故事”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通过“好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愿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法。
1.指名朗读描写“好的故事”的语句,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2.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也曾感受过类似的情感和经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经历。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3.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024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故事情节,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作业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找出新词,讲解生字词。
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a. 分析文章开头,了解作者对故事的期待。
b. 分析故事发展,关注人物形象。
c. 分析故事结尾,感受美好生活的向往。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2. 生字词:憧憬、斑斓、威尼斯、荡漾、琴弦、骤然、云翳等。
3. 重点句: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美好故事”的作文。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能体现美好事物的向往。
2. 课后练习题: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美好故事,分享阅读心得,提高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提到的“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教学难点中的“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作者情感”。
3. 教学过程中的“精读课文”环节,特别是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4. 作业设计中的“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美好故事’的作文”。
一、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 分析文章开头的“憧憬”一词,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2. 通过对故事中斑斓的色彩、威尼斯的小船、琴弦般的波浪等细节描绘的分析,让学生感受作者心中的美好世界。
(六上)六年级上册 教案 25 好的故事 人教PPT精品课件 部编版
(六上)六年级上册 教案 25 好的故事 人教部编版 (六上)六年级上册 教案 25 好的故事 人教部编版
Hale Waihona Puke (六上)六年级上册 教案 25 好的故事 人教部编版 (六上)六年级上册 教案 25 好的故事 人教部编版
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 听到他 的名字 ,和他 的名字 一同提 到的, 往往是 他的诗 ,更多 的是他 这个人 !他正 直,他 热情, 他豪放 ,他热 爱他的 祖国, 热爱他 的亲朋 ,热爱 一切值 得他爱 的人和 物。他 是一团 白热的 火焰, 他是一 束敏感 的神经 ! 培植人文素养,懂得社会的责任。读 这些多 了,必 然是心 胸开阔 ,“腹有 诗书气 自华”,杨先 生说的“文人气”也就来 了。过 去研究 性的大 学所实 行的通 才教育 也是建 立在有 一定人 文素养 的中学 毕业生 基础上 的。几 十年前 痛批过 通才教 育,后 来好像 也未为 之正名 。
六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8课时 精读引领课
《好的故事》+图书 《阿长和<山海经>》
《风筝》
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 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的内容说 一说。
比较阅读,寻找异同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 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 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 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 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大家只是说说就算了,可贵的是他就 敢把这 种不满 化为行 动,并 在自己 的工作 中实施 。如果 这种做 法作为 象征性 的行动 是值得 张扬的 ,但对 他的博 士生人 文素质 提高有 多少帮 助、对 整个教 育中的 人文教 养的缺 欠有多 大补益 是值得 推敲的 。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 术的空 间;而 艺术的 空间说 到底是 一个想 象的空 间。想 象空间 不同于 现实空 间,但 又是以 现实空 间为基 础的。 这里有 两层意 思:一 是说, 艺术家 若没有 对现实 空间的 感受, 就不可 能产生 艺术的 想象, 就不可 能开拓 出想象 空间来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好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好的故事”其实是个梦境,鲁迅先生在梦中看到了什么,这个梦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思考梦中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作者围绕这个故事讲了哪些内容,这个“好的故事”有怎样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在希望和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光明未来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文写于现代文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梦,犹如一阵风,吹向未来;梦,犹如一艘船,飘向远方;梦,犹如一盏灯,点亮明天。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梦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会出现万紫千红的春天。
你的梦中出现过什么呢?是不是也有无数美好的人和事物呢?今天,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去他的梦中看看吧。
(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萍、漾”,平舌音“综”,翘舌音“瞬、掷”和多音字“削”。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萍、藻、焰”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综、削、瞬、陡”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掷”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漾”等字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
形近字歌诀示例:
削:夜晚静悄悄,月儿挂树梢,一张瘦削脸,自在又逍遥。
谜语示例:
一只无尾羊,站在永头上,前边有流水,水面微微荡。
(谜底:漾)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藻”是上下结构,草字头写得扁而宽;下面“品”字形扁小,“木”横托上,撇捺伸展。
“漾”是左右结构,三点水偏左,右边沿竖中线平均布排,撇捺伸展,稳住重心。
“瞬”结构较为复杂,左窄右宽,右边各部分要写得窄而短,下面“舛”占位多于上部。
易错提示:
“漾”右下部是“永”,不要写成“水”。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宗:综(综合)—棕(棕色)—踪(踪影)
臽:焰(火焰)—馅(肉馅)—陷(陷阱)
走:陡(陡坡)—徒(徒弟)
(4)多音字。
削⎩
⎪⎨⎪⎧
xuē:瘦削 剥削
xiāo :削果皮 削铅笔
参⎩⎪⎨⎪⎧ cēn :参错 参差不齐cān :参加 参天大树
shēn :人参 西洋参
差
辨析:“削”在读xiāo 时,表示用刀平着或斜着去掉物体外面的一层;在读xuē时,表示和读音xiāo 同样的意思,但仅用于一些复合词,如“瘦削、剥削、削弱、削减”。
(5)重点词语释义。
缩小:使由大变小;减少。
昏暗:光线不足;暗。
昏沉:暗淡。
膝髁:膝盖。
朦胧:不清楚;模糊。
优雅:幽静而雅致。
澄碧:清而明净。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瘦削: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划分结构层次,梳理文章内容。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明确: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夜深人静,“我”即将入梦。
第二部分(3—12):具体描绘梦境,写梦中是一个“好的故事”。
(2)“好的故事”是指什么?
明确:指的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梦。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c ī:差互 参差不齐 ch ā:差别 千差万别
提问小结:初读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好的故事”指作者的一个梦)这篇散文诗的作者是谁?(学生回答:作者是鲁迅)鲁迅先生做的这个梦美不美?(学生回答:非常美,梦里有美好的人,也有美好的事物和风景)那么,大家知道鲁迅先生在这个美好的梦里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同学们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回答。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搁置综合澄清浮萍海藻荡漾火焰瘦削瞬间凝聚骤然掷地有声陡峭
2.提问激趣,导入新课:上节课结束时,老师留给大家一个问题:鲁迅先生在这个美好的梦里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有同学知道答案吗?(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美好的梦境。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1、2自然段,思考问题。
(1)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
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频繁炸响,烟草的烟雾弥漫室内,一切都表现出这是一个“昏沉的夜”。
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十分沉闷,令人窒息,令人厌恶,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2)从第2自然段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夜深人静,鲁迅先生“靠在椅背上”休息,手上依然捏着书,可见他酷爱读书。
读书人已觉困倦,闭目小憩,即将入梦。
只有睡着了,才可能梦到“好的故事”。
2.学习第3—12自然段,思考问题。
(1)第3自然段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过渡段,承接上文闭眼休息,自然引出下文对梦境的描述。
(2)“好的故事”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因为它汇集了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片云锦,如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无穷无尽。
(3)第5—8自然段描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几段具体而形象地描写了作者于工作之余闭眼休息的刹那间,在朦胧中看见的一幅美丽的江南农村生活画卷。
表现了鲁迅先生对这个梦的喜爱之情和对梦中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4)怎样理解第11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那些美好的人和事只能在梦中出现,作者想“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表现的是对故乡景物的留恋不舍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烈追求。
作者从美好的梦中醒来,只看见昏暗的灯光和昏沉的夜色,暗喻现实只有残酷和黑暗,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他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5)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作者用“昏沉的夜”暗喻当时社会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然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会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鲁迅先生在这个美好的梦里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这篇散文诗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去追求光明美好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歌赞。
2.谈话总结:鲁迅先生梦中的这幅美丽图景十分清楚而又真实,它就像记忆中的江南农村的美丽景色那样实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样分明,这是作者希望过上的美好的生活。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吗?这是人们一直在寻找而始终寻而未得的世界。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好的故事⎩⎪⎨⎪⎧⎭
⎪⎬⎪⎫现实环境:昏沉的夜 梦中:美丽、幽雅、有趣 梦醒后:依然是昏沉的夜留恋故乡风物追求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