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论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在区域的具体体现(1)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名词解释答案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名词解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55161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0.png)
中国(zhōnɡ ɡuó)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一、名词解释9、“五世(wǔ shì)长者知饮食”:语见魏文帝曹丕《诏群臣》,全句是:“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
”意即只有那些历代为官的贵富之家的上层社会成员,才可能(kěnéng)对高层次的穿衣吃饭一类生活之事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10、仪狄:中国(zhōnɡ ɡuó)古史传说夏禹时期的女性酿酒师,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酿酒师,事见《战国策》等先秦典籍。
48、杜康(dù kānɡ):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酿酒发明家,应当是女性。
17、食医:见于《周礼》记载的周王廷职官,其职司是负责周天子、和世子的膳事营养。
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
18、茶人:中国历史上有茶学文化修养的嗜茶者,士是其主群体。
21、普劳:又作“朴劳”,汉语名为“羊肉抓饭”,我国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的风味名食,由羊肉、稻米、胡萝卜、元葱等原料焖制而成。
传统食法是手食。
中亚地区普遍食用。
26、克依姆奇:朝鲜语“泡菜”,是朝鲜族最具民族特征、最富影响力的食品。
37、寒具:汉代时期点心的称谓,因形成于三代的禁火制度而产生和得名。
43、馕:我国新疆地区维吾尔等民族以麦粉为主要原料的焙烤食品,具体品种很多,有适口耐饥、易携带、便贮存(zhùcún)等诸多优点。
焙烤工具是特制的馕坑。
39、本味论:本味论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注重原料的天然物性,讲求(jiǎngqiú)食物的自然美味与味性变化的科学合理性。
46、《大观茶论》:作者北宋赵佶,中国(zhōnɡɡuó)茶文化历史鼎盛期的代表性茶学家与茶人。
该书是继陆羽《茶经》之后的著名茶学著作。
对后来中国茶学、茶道与茶艺的精致化发展影响颇大。
47、《饮膳正要》:编撰者元饮膳太医忽思慧,该书是中国历史(l ìshǐ)上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全书共三卷。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1864d1e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8.png)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现象,它有着许多独特的特性。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俱佳。
在中国烹饪中,人们注重食物的颜色、香味、口感以及摆盘的艺术性。
食物的色彩丰富多样,既有红、黄、绿等明亮的颜色,也有白、黑、灰等冷调的颜色。
而每一道菜肴的味道都非常丰富独特,有咸、甜、辣、酸等不同的口味。
在摆盘上也有独特的讲究,注重菜品的形状、色彩和摆放位置,追求美感和流动感。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新鲜优质。
中国人认为食材的选择至关重要,追求的是天然、新鲜和优质的食材。
无论是蔬菜、水果、海鲜,还是肉类、豆制品,中国人都注重材料的新鲜程度和选择。
这种追求品质的态度保证了中国菜肴的美味和独特性。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讲究食物的烹饪技巧和工艺手法。
中国烹饪技巧博大精深,包括炒、煮、炸、炖、蒸、烤等多种烹饪方法。
而且,中国菜肴的制作过程中还有许多独特的工艺手法,如切、刀工、炮制等。
这些烹饪技巧和工艺手法能够使食材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发挥出最佳的口感和风味。
第四,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具有丰富的宴请礼仪。
中国人非常重视宴请和招待客人,宴席时常常会有许多复杂的仪式和规矩。
坐席的座次安排要根据宾主关系和身份高低进行,上菜顺序也要遵循一定的礼仪。
第五,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注重饮食的健康与养生。
中国人相信“药食同源”,许多食材和菜肴都有药膳的作用,可以预防疾病和保健身体。
中国烹饪中也强调调味品的搭配,注重酸甜苦辣咸五味的平衡,保证食物的营养和口感的均衡。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有着独特丰富的特性,包括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追求食材的新鲜优质,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工艺手法,丰富的宴请礼仪,以及注重饮食的健康与养生。
这些特性使得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独具魅力和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3c8d7029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b.png)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特色和独特的风味。
以下是对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特性的简要探讨。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注重天地人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三者视为一个整体,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烹饪饮食也不例外,中国人认为食物需要顺应季节、地域、人体等因素,保持与天地人的和谐关系。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强调平衡与调和。
在中国传统的饮食观念中,食物的平衡与调和至关重要。
中国人认为食物应该包括五味调和,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以保持身心健康的平衡。
中国人还注重食物的颜色、形状、质地的搭配,以达到舌、目、鼻、咀嚼的和谐感受。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以谦逊和节俭为美德。
中国有句古语“民以食为天”,反映了中国人对食物的重视和节俭的品德。
在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中,谦逊和节俭的品德体现在对食材的珍惜和处理上,追求的是适量、适度,而非奢侈和浪费。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以传统为基础,注重历史传承。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烹饪饮食文化也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
中国人注重家传菜谱和传统烹饪技巧的传承,尊重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智慧。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以天地人和谐、平衡调和、谦逊节俭、历史传承为特点,这些特点使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有所不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但这些独特的特性仍然是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e11133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b.png)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体系,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着重健康。
中国人一向重视饮食健康,以非常合理地搭配营养素来调
节健康,不同菜肴之间的天然互补,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不同营养素,维护免疫力和调节
元气。
其次,中国饮食文化结合了烹调理念和营养学理论,注重食物的口味和营养平衡,他们用
不同的烹调方法,把调和各种营养素,并将烹饪技艺与营养素结合起来。
再次,中国饮食文化强调美味和文化。
做菜不仅要看美味,也要品位文化,它考虑食物的
口感、质地、色泽、味道和外形,并且秉承“食补元气”的理念,不断根据不同地区和气候
的不同,将最宜人的佳肴呈现给大家。
最后,中国饮食文化注重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
一些菜肴的制作过程可以尽量减少粗制加工,利用原料的营养,减少食品需要更多能耗。
中国料理反映了人类尊重和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的教育,并且有助于保护自然生态。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以人体营养保健为主,做到“美味与文化兼备”,着重环境保护与节能,这也是中国人一贯坚持的。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在精神与思想内容等方面的文化深厚,是一
种特殊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我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点
![我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14aafceefdc8d376ee32fe.png)
我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点
自古以来中国饮食文化就非常深奥,经常外出旅游的你了解我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吗?接下来给大家讲讲我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点,请各位仔细阅读下文。
我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点总结如下: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
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
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
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
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5、中国饮食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中国饮食还非常注重礼仪,这个其他国家不能媲美的。
如果大家还想知道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就请继续关注我们下期的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吧,。
中国饮食文化及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18f27c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8e.png)
中国饮食文化及特征一、多样性和地域性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每个地区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不同地区的菜系有差异,如川菜、粤菜、闽菜、湘菜等等。
不同民族的烹饪方法和食材也有差异,如藏族的牛肉火锅、蒙古族的烤全羊等。
二、讲究营养平衡和四时鲜食中国人注重饮食的营养平衡,追求食物的色、香、味俱佳。
中国有“荤素搭配,五谷养人”的饵意思,即强调主食、荤菜、素菜、汤水的搭配,使食物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能够全面满足身体的需要。
此外,中国人追求四时鲜食,以保证身体健康。
三、重视烹调技巧和餐具中国人烹调技巧丰富多样,讲究火候和调味。
中国菜的烹调方法有炒、煎、炸、炖、蒸、煮等,可以充分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此外,中国餐具也是独具特色,如瓷器、青铜器、竹器等,不仅功能齐全,还具有观赏价值。
四、讲究餐桌礼仪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注重礼仪和规矩。
如在宴席上应按照年长者的资历和身份进行座位的安排,上菜要有先后次序,用餐时不可嘈杂喧闹等。
这些餐桌礼仪凸显了中国人对他人尊重和礼貌的态度。
五、强调饮食与健康六、注重节日食俗和宗教习惯中国的饮食文化与节日和宗教有密切的关系。
在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人有特定的食俗和习惯,如春节要吃饺子、团圆饭、年糕等;中秋节要吃月饼、柚子等。
在宗教习惯方面,道教、佛教等也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如素食、斋饭等。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充满了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饮食文化的原则和特征
![饮食文化的原则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607a11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77.png)
02
饮食文化的原则
营养均衡原则
总结词
营养均衡原则是指在饮食中应摄入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和 日常活动的需求。
详细描述
营养均衡原则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原则之一。为了实现营养均衡,人们需要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合理搭配 食物,确保摄入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同时,还需要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生活方式等因素, 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以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
酒文化丰富
满族人喜欢饮酒,酒在满族的饮 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满族的 酒品种类繁多,制作工艺独特。
藏族的饮食文化特点
高原特色
藏族人的饮食以适应高原气候和地理环境为特点,如青稞、牦牛 等是藏族人的主要食材。
乳制品丰富
藏族人的乳制品非常丰富,如酥油、奶酪等,是藏族人餐桌上的重 要食品。
宗教影响
藏族的饮食文化深受佛教影响,有些僧侣遵循严格的素食戒律,而 普通人也会在特定宗教节日或场合遵守相应的饮食禁忌。
风味多样原则
总结词
风味多样原则是指饮食应具有多样性, 包括口感、味道、色泽和香气等方面, 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口味和感官需求。
VS
详细描述
风味多样原则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原则之 一。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口感和味道, 通过合理搭配,可以制作出丰富多彩的菜 肴。同时,不同的烹饪方法和调味方式也 可以使食物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和香气,增 加人们的食欲。在风味多样原则的指导下 ,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加多样化的美食体验 。
米饭为主食
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搭 配各种蔬菜、肉类和海鲜。
注重养生
南方人注重食物的养生效 果,善于运用各种草药和 滋补品来调理身体。
西式饮食文化特点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bada5a5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b.png)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国家,烹饪饮食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有着独特的特性,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一、历史悠久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华文明。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中国烹饪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不断创新和演变,经历了许多变化。
二、地域性特色中国广大的地域和民族使得中国饮食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中国可以分为北方和南方,东部和西部。
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烹饪风格,不同的地域之间的饮食文化也会展现出自己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北方,面食比较普遍,而南方则以米饭为主食,每个地区的烹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色。
三、营养均衡中国烹饪饮食文化非常注重营养均衡,这是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
与其它国家的美食不同,中国美食更注重饮食搭配和配菜,给人体提供全方位的营养。
中国的食品健康观念也非常重要,中国烹饪文化强调清淡、健康、口感和营养均衡,且没有致癌物质的食品,非常健康。
四、多元文化影响中国历史上的长期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影响也对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悠久,多元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因此中国的烹饪饮食文化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收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影响。
比如清代时期,东南亚的食品烹调技术和食材对中国的烹饪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传承千年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秘诀之一,就是数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经验和技艺。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很多技术都是由一代传一代的传承下来的,有着自己非常独特的技术和工艺。
这些技艺经验不仅体现在烹调的过程中,也体现在食材的选择和处理等方面,从文字记载、民间口述到现代传承人的课堂讲授,无一不说明着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深厚的底蕴。
综上所述,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地域特色、营养均衡、多元文化影响和传承千年等特点。
这些特点都反映着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文化积累和创新进化,为当今的饮食文化注入了独特的价值和气息。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a691ebf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e.png)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特色。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讲究五味和黄五色中国文化中,食品的五味是酸、甜、苦、辣、咸,被称为“五味”,并与五行相对应。
五味的搭配可以改变食品的味道,既好吃又有营养。
而在食材的颜色方面,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药物。
因此,中国烹饪讲究黄、白、黑、绿和红五色,这些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功能和效果,如黄色代表好运、白色代表忠诚、黑色代表辟邪、绿色代表健康、红色代表热情。
二、强调食物与生命的关系中国人认为食物与生命密不可分。
他们相信食物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同时也能治疗某些疾病。
在饮食文化中,食品的名称常常被用来描述它们的功效,如“力鸡汤”可以增强体力,“清肠饮”可以清理肠道,这些食品名称传递了食物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尊重食材和餐具在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中,人们尊重食材和餐具。
食材必须经过仔细挑选和处理,以保存其原始的口味和质地。
而餐具则被精心挑选和制作,以确保它们与食物的口感相似。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注重细节,特别是在餐桌上,人们通常在餐巾、桌布、碗碟等方面下功夫,以展示对食材和饮食文化的尊重。
四、强调团体食用的意义中国人认为家庭、朋友和团体饮食是一种强化彼此关系的方式。
在中国,寿宴、婚礼和家庭聚会等场合通常伴有节日餐或宴席,以庆祝和分享身边的人和食物。
这种饮食文化强调尊重他人、分享快乐和团结在一起。
五、融合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底蕴是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包括历史、神话、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背后是一种异常复杂、博大精深的文化历程,这使得它成为一个多维度、多元文化综合体。
在中国烹饪中,有很多特别的食材和制作方法,它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它们更具魅力和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是一种迷人的文化形态,它汇集了历史、哲学、艺术、宗教和文学等各种文化元素,与生命、感情和社会联系在一起。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总结5)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总结5)](https://img.taocdn.com/s3/m/3854d4c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e.png)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总结5)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总结5篇)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说从古至今每一个中国人都对吃的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也造就了食物种类繁多、烹饪技巧复杂、讲究色香味等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
2.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不同于复杂的中国饮食文化,西方的饮食文化相对而言简单了很多;西餐注重就餐礼仪,吃西餐要着装讲究,西餐的餐具也很是精美。
西方人的饮食多以肉禽类为主,且经常配以美酒,在调味上更是注重用作料带出食物原本的味道,烹饪方式也以煎、烤、煮的制作方式为主。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饮食观念的差异(1)中国人的饮食观念。
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主要受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崇尚“天人合一”,在饮食上构成了“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中国人是极讲究吃的,能够说吃饭是人生第一大事,所以在烹饪时不仅仅注重食物的内在品质,也注重菜式的外在美观,任何菜式都要保证“色、香、味”俱全。
中国人以“和”为贵的观念也深深扎根于饮食文化之中。
最能体现这种观念的便是传统的“五味调和”,基本上所有的中国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调料烹制。
中国人认为,美味的产生,需要各种佐料的相互调和。
用餐礼仪方面,中国人喜“动”不喜“静”,惯用圆桌,且有严格的座位排序。
一般主宾、地位高的人或长者要坐到主位,以示尊重。
这是由中华民族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等级尊卑观念以及家庭观念决定的。
中国人也习惯在用餐时相互让菜,劝酒,餐桌上的气氛是十分和谐的。
(2)西方人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崇尚自由,追求人的个性,且西方人的性格更加理性化,因此更多关注食物的营养,西方人的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观念。
在很多西方国家,食物是用来饱腹的,饮食只是一种用来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
西方人讲求平等,家庭结构也很简单,在用餐上也都使用长方桌,且座次随意,没有中国人那样严格的等级尊卑顺序。
西方人平日好动,但吃饭时喜静,很少言语,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地的、静静的享用自己的盘中餐。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702cd718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61.png)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然形成了许多特性。
以下简单就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进行探讨。
一、地域性特点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气候差异较大,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烹饪饮食文化。
例如,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南方地区则以米饭为主;四川以辣椒为调料,广东则以清淡为主;江浙地区崇尚清汤,而湖南湖北地区则钟爱红烧。
因此,在品尝中国的美食时,无论是鲁菜、川菜、粤菜还是闽菜,都可以领略到大不相同的美味风格。
二、崇尚天然、健康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注重天然、健康的食材与调味用品。
以中药食补为代表的养生食品,为中国烹饪文化注入了浓郁的中医药文化。
中国人也很注重卫生,烹饪过程中会采用炖、煮、蒸等健康方法,尤以鲜、清、淡、素为主。
三、强调烹饪技法中国烹饪技法丰富多样,有红烧、清炒、煨、焖、卤、烩、红煨等多种烹调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固定的食材搭配。
同时,中国烹饪也注重烹饪的色、香、味、形,严格遵循菜品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调和与改良。
如四川川菜注重麻辣,并善于使用花椒;粤菜则追求鲜香嫩滑,讲究刀工和火候。
四、讲究餐桌礼仪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餐桌礼仪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传统的餐桌礼仪包括先尊尊长、后尊晚辈,宴请客人要让座位靠窗户的位置,如果饭后不用杯敬酒,应该倾倒一些茶水以示敬意,多人共餐时应让菜碟旋转,方便大家取菜。
这种尊敬,也常常从豪华的锅型、锅具、餐具之中体现出来。
在现代社会,餐桌礼仪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个人文明素质的关注和刻意培养。
五、寓意与象征意义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富有寓意和象征意义。
食材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寓意,例如鱼代表着吉祥和团圆,年夜饭中必不可少;鸡则属于婚姻神物,新婚时必要有鸡;当然,还有寓意双关的食材如咸鱼(鱼鱼、余年)、花生(有余、长寿)、寿面、麻糍等等,都具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同时,中国烹饪的视觉效果也很重要。
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可以将食品制作成不同的形状、颜色,塑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巧妙形象,为美食增添自然之美。
中国饮食文化的五个基本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五个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0860cf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e.png)
中国饮食文化的五个基本特点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具有食物原料选择的广泛性,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区域风格历史的延续性,各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通融性五大特性。
具体内容如下:
1、食物原料选择的广泛性:食物原料选择不局限一个地域某种食物,具有广泛性。
2、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性。
3、肴馔制作的灵活性:根据地域差异食材差异灵活制作各种肴馔。
4、区域风格历史的延续性:风格上是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
5、各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通融性:中华文化兼容并包,也体现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
人类的食物和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
![人类的食物和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6bc2c08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3.png)
人类的食物和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一、饮食文化的多样性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食物及其制作方式多种多样。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以“烹调技艺著称;中东地区的美食多以辛香料为主,独具风味;法国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美食天堂之一,以奶酪、红酒等为代表的法国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美国则以汉堡、热狗等速食文化而著名。
这些地域性、民族性的食物和饮食文化丰富了世界的食物宝库,也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
二、食材选择的合理性人类的饮食文化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对食材的选择也越来越注重营养和健康。
以蔬菜和水果为主的素食主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认为素食更能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清晰。
同时,一些人开始关注天然有机、无添加的食物,追求健康饮食。
食材选择合理,不仅能保持营养均衡,还能减少一些疾病的发生,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三、饮食习惯的精细化饮食文化的璀璨演绎中,不仅食材的选择合理,而且食物的搭配、烹饪的方式愈加精细化。
比如,中国的八大菜系,每一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口味特点,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味觉享受;法国的美食注重调味品的使用和富有创意的菜肴构思,旨在唤起食客的味觉和感官体验;日本料理讲究原汁原味,尽量将食材本身的味道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这些饮食习惯的精细化,展现了人类对食物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四、饮食与社会交往的结合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一种行为,更是人类社交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家庭聚餐、朋友聚会还是商务宴请,饮食总是缺一不可的环节。
人们会通过饮食活动来加深感情、表达情感、展示身份地位,将饮食文化与社会交往相结合。
例如,中国人在特定节日和重要场合会选择一些有象征意义的食物,寓意幸福和吉祥,借此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美好祝愿;而西方人则注重餐桌礼仪,通过就餐方式来展现教养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综上所述,人类的食物和饮食文化具有多样性、合理性、精细化和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及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c18d6c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1b.png)
中国饮食文化及特征首先,中国饮食文化重视食物的颜色、气味、形状和口感的搭配。
“色、香、味、形”被视为饮食的基本要素。
在中国传统饮食中,菜肴的颜色要丰富多样,以增加食欲;气味要浓郁芬芳,以增加食欲;形状要美观大方,以增加食欲;口感要丰富多样,以增加食欲。
这种注重色、香、味、形的饮食文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征。
其次,中国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
中国人民自古就重视饮食的营养均衡,追求“荤素搭配,五味调和”,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国的传统饮食中,荤菜与素菜的搭配非常讲究,既要保证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摄取,又要确保维生素、纤维素等对身体健康的重要物质的摄取。
这种追求营养均衡的饮食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健康的重视,也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征。
另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季节和地域特点。
“随时而食,随地而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各地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菜肴的口味和烹饪方法也因地域而异。
中国人民善于根据季节和地域的变化,选择适应当地环境和资源的食材,制作出各具特色的美食。
例如,在北方冬季,人们偏爱热气腾腾的火锅和炖菜,而在南方夏季,人们则更倾向于清爽凉菜和煲汤。
这种注重季节和地域的饮食文化让人感受到中国的丰富多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此外,中国饮食文化也注重餐桌礼仪。
中国人民重视餐桌礼仪,将吃饭当作一种仪式来看待。
在中国传统饮食中,人们在吃饭时要注意讲究礼节,如尊老爱幼、尊重食物、不浪费等,同时还要注意用餐的仪态,不发出嘈杂声音,尽量不张扬自己的动作。
这种注重餐桌礼仪的饮食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他人尊重和社交礼仪的重视,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征。
综上所述,中国饮食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特征。
它注重食物的颜色、气味、形状和口感的搭配;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注重季节和地域的特点;注重餐桌礼仪等。
这些特征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追求和对健康、环境、美学等方面的关注。
饮食文化的特征
![饮食文化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ccb215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3.png)
饮食文化的特征饮食文化是具有永恒生命力,又独具神韵的一种文化体系,它有五大特点:(1)它是一种永不衰落的文化。
因为它是与人类俱生,又永远不脱离人类生活的文化。
人类生生不息,饮食文化也生生不息。
(2)它是最为古老,又最为年轻的一种文化。
自从人类为果腹而捡起石块,制造第一把砍砸器开始,就产生了饮食文化,它是人类生活的第一朵花,所以资历最为古老。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食料的开拓,厨具、食器和食品的制造,都包容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最新科技,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如此,今天的不锈钢和电子时代也一样。
今天层出不穷的电子厨具和形形色色的食品生产线,以及大农业生产中的生物工程和各类农机具的电子装置等等,都是当代尖端科技武装起来的饮食文化,所以它又是永远年轻的。
(3)它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
饮食文化是人类有关饮食实践的多方面社会经济生活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它是跨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许多领域,又具有自己独特内涵和外延,是自成网络又具有独特神韵的一种文化体系。
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国土开发和大农业生产的进程息息相关,这些基础因素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它的母体,离开母体去谈论饮食文化,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饮食文化的结构,又像一个多兵种的集团军,包括许多方面军,还有混合部队,庞杂而有机地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4)它是一种文明的标尺和民族特质的体现。
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格,标志着各个时期的文明进程,永远荡漾着美的神韵。
(5)饮食文化领域,又是一个群芳竞秀的园地。
历代都有开拓食源的闯将,创造名馔名食的厨师和食品技师,运用医学于饮食的食疗家,总结和流传食品制造经验的著述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歌颂各地名产,歌颂美食的创造性劳动和通过饮食题材去褒贬各种社会现象的文学家、美术家和史学家……。
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c384b4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ac.png)
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当代饮食文化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烹饪方式日趋现代烹饪工具的现代化集中表现在能源和设备上,在能源上主要利用省时、方便、卫生的新能源,如利用电能的微波炉,烹饪速度比普通炉灶快4至10倍,还能保持食物原来的色、香、味和营养成分。
烹饪设备方面,电能的炊餐具在大城市、大饭店逐渐使用,包括加热设备,如电磁炉、微波炉、电烤箱、电热保温汤盆等。
制冷设备,如冷藏柜、保鲜柜、冷饮柜等。
切割加工设备,如绞肉机、切肉机、刨片机、打蛋机、和面机、磨浆机等。
在一些大型中餐厨房中,已经出现灶具、通风排、调理、储藏、餐车、洗涤、冷藏、加热烘烤等8大类的厨房设备。
随着烹饪工具的现代化,烹饪生产方式也逐渐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某些传统的手工操作环节被烹饪机械替代,如绞肉机代替了厨师手工切割、制茸等。
二是食品工艺逐渐兴起,出现食品工厂,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极大减轻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使食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
如梁平樟茶鸭子、自贡灯影牛肉、武隆羊角豆干等成了全国有名的风味食品,成批量生产。
菜点文化富有个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在追求温饱的基础上逐渐要求吃得有营养、健康,吃得有文化品位。
随着西方营养学观念渗入到现代中餐文化中,中国饮食更是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迈进。
当代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风味菜肴,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文化性,在菜点的设计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东坡菜、长安八景、仿膳菜等。
二是新奇性,如广州天河的木桶菜集过桥、火锅、热火焖于一体,木桶用楠木制作,有用得越久越香的功用,同时可以起到保温作用。
三是精细性,菜点制作精巧细致,如江苏名菜大煮干丝,把豆腐干切得细如发丝,可以随风飘扬。
四是乡土性,在菜点制作上讲究浓郁的乡土气息,如四川重庆的江湖菜、重庆乌江鱼、四川石磨豆花都具有浓郁的风土人情。
五是生态性,诸多风味餐馆讲究用料的原生态,如用没有喂过饲料的土鸡、土鸭为原料,用高汤提纯,煨炖而成。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1ee19e9910ef12d2af9e781.png)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特征、演进规律及认识方法| [<<]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特征、演进规律及认识方法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形成的原因、特征、变化规律,并对研究方法提出看法。
饮食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两大系统因素。
就物质层面说,饮食文化主要取决自然因素;就民族性层面看,则主要由文化因素制约。
文章认为,早在距今10000年--4000年前的时间里,中国便形成了以粟、菽、麦等"五谷"为主要食物原料的黄河流域饮食文化区、以稻为代表主食原料的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区、以肉酪为主要食料的中北草原地带饮食文化区三大饮食文化不同风格的区域类型。
又经过约四千年之久的演变,至19世纪末,在今天的中国版图内,出现了东北、中北、京津、黄河下游、黄河中游、西北、长江下游、长江中游、西南、青藏高原、东南等11个子属饮食文化区位。
由于中国历史上是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闭的小农社会,因此饮食文化是以"滞进"方式存在的,"惰性"是其变化特征。
文章认为在研究方法上,应当把握四点原则:一、通过文献研究、田野与民俗考察、模拟重复等方法再现历史真实;二、把饮食文化视为历史上人们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三、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水平是决定饮食文化民族性风格的主要因素;四、冷静公正、实事求是是饮食文化研究必须恪守的原则。
文章同时指出,菜肴品种只是饮食文化的物质构成之一,远不是民族或区域饮食文化的主体。
认为目前中国大陆的菜品文化研究,主要是以大中城市饭店餐馆的经营品种为对象。
而这些菜品,既不是农民等普通民众的,也不是市民主体的,不属于国民大众日常饮食的范畴。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民族性变化规律研究方法区域性是文化的基本属性,这一点应当是文化学的基础理论和文化学者的常识性共识。
同样,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也是国际食文化学者无分歧的认识。
中国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食文化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0c477e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57.png)
中国食文化的特点中国食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饮食习惯上,还体现在餐桌礼仪、食材选择和烹饪方法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来解释中国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食文化注重饮食的均衡和营养。
中国人认为饮食要健康、营养、美味。
在中国的餐桌上,常常会有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肉类、鱼类等各种食材的搭配,以确保摄入各种营养物质。
此外,中国人还非常注重食物的烹调方法和烹调时间,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
中国食文化强调餐桌礼仪。
在中国,用餐时有许多礼仪要求,比如要等待年长者或客人先开始吃饭,要用公筷夹食物而不是直接用手,要尽量不发出吃东西的声音等等。
这些礼仪要求体现了中国人尊重他人、讲究仪态的传统价值观。
第三,中国食文化重视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方法。
中国有着丰富的食材资源,人们注重选择新鲜、优质的食材。
而在烹饪方法上,中国有着多样性,如炒、炸、煮、炖、蒸、烧等等。
不同的烹饪方法能够使食材的口感和营养特点得到最大的发挥。
第四,中国食文化注重饮食的节令和地域特色。
中国人认为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饮食习惯,根据季节性的食材来调整饮食,以适应自然的变化。
此外,中国各个地域也有着不同的饮食特色,如川菜、粤菜、湘菜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和烹调方法。
第五,中国食文化注重饮食的社交功能。
中国人认为饮食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方式,通过共进美食来增进友谊和加深感情。
在中国,有许多节日和庆典都与饮食有关,比如春节的团圆饭、中秋节的月饼等,通过共同品尝美食,人们能够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中国食文化具有均衡营养、餐桌礼仪、食材选择和烹饪方法多样、注重节令和地域特色以及饮食的社交功能等特点。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和热爱,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了解和传承中国食文化,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在区域的具体体现摘要人类饮食结构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完善,从原始的摘食野果,猎杀野物充饥,到使用火种烧烤食物,五谷逐渐成为人类的主食,现代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饮食结构正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五谷的比例日渐减少,而鱼,肉,蛋,奶,蔬菜及水果所占比例日益提高[1]。
本文通过对人类饮食历史习惯的研究和现代饮食的结构比较,全面的阐述了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在区域的具体体现以及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
前言饮食是每个民族的经典文化,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改造身体素质的首要物质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在发展历程中,以创造华夏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为主体,以祖国富饶的物产为物质基础,以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的时序中所进行的饮食生产与消费的一切活动为基本内容,以不同时期饮食活动中烹饪器械和烹饪技艺的不断出新为文化技术体系的发展主线,以中国人在饮食消费活动中的各种文化创造为文化价值体系的表现形态,由简而繁,由粗而精,形成了宽广深厚的文化积淀。
一、饮食文化概述1、饮食文化的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中国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养、补”的特点。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菜式越来越丰富,吃法也是越来越多样。
吃还是人们联系感情、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交际应酬活动多在餐桌上完成。
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
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2、饮食文化的变迁(1)旧石器时代:由于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的范畴。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如酒、醋等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周秦时期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
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
麦,大麦。
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
麻,即麻子。
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
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
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
“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2]。
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3、饮食文化的发展从中国饮食文化角度分析未来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字:“速、朴、养、清、奇、乐”。
“速”指时间快速,在饮食逐渐丰富多彩和文化交流的总趋势下出现的一股反向的、强调简化、速食的走向。
这种“简速”,既不同于过去那种节简、艰苦为心态的价值取向,也不意味着饮食文化的衰落,而是以效率为基本出发点,同时考虑到营养和口味。
它将推动饮食文化向易于制作、易于食用、易于保存的高水准饮食发展,是社会向前发展的表现之一;“朴”指食物返朴归真,当人类从茹毛饮血到以火熟食及烹饪的发明,人们的饮食循着由粗到精,由天然到人工的方向发展,可现在的食物走向是返朴归真,尽管世界各国饮食文化不同,但对于吃要朝天然、健康方向发展则颇为一致。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追求绿色、黑色食品和野生天然食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养”指吃的食物要营养保健饮食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食物营养的高低和能否起到保健作用,是衡量其食物的主要标志营养,主要是讲如何使取得的各种营养素适度、均衡,使自己能活得健康长寿。
“清”指口味清淡,随着大多数人温饱问题逐渐解决现在的人不但不像20年前那样需要“大鱼大肉”,而且不再满足“重油、重盐、重味”,转而要求“低盐、低油、低热量”和“强调本色、原味、清淡”,调查显示每天使用过多食盐是导致高血脂的重要原因,因此现代社会逐渐追求的是清淡的食物。
“奇”指异域他乡的奇食,猎奇本来就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心态。
当人们了解异域和所处阶层以外的饮食文化的愿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人们已不满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和“北方吃牛羊,南方吃鱼虾”的老习惯。
“乐”指吃的快乐,食对于人类而言有两重性。
食,既有维持生命的一面,又有食快乐的一面。
吃东西虽属生物遗传性现象,可人类的这种生理之欲,则有着许许多多的附带价值,在满足身体需要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在饮食方面的乐趣。
饮食结构伴随人类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并且不断科学合理,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也越来越注重饮食结构的合理,注重饮食健康,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饮食结构一定会更加科学更加精美。
二、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1、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2、益: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养、补”的特点。
对人身体的成长和保健大有益处。
3、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4、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5、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
三、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在区域的具体体现如同千人千面、心情各异一样,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有自己的个性;各个民族的食文化彼此间也有许多差异,表象的差异和思想心理的深层差异。
当我们对中华民族食文化的发展作了系统的历史考察,尤其是对中外文化的历史发展作了一番比较之后,我们发现几乎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国人的祖先那样,在自己的饮食生活中倾注了如此多的注意力,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如此辉煌独特的创造。
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更为鲜明和典型的“饮食色彩”。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有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1、东部区域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
贵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极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话下。
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好后,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烫”更是全国闻名,可以说,没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谈不上“名吃”。
如今,人们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还称其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于此。
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
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真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说。
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
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
另外,东部地区吃辣还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吃辣可以驱寒,鲁迅留学时为御寒也有了爱吃辣的习惯。
2、南部区域人说苏州菜甜,其实与无锡的相比,苏州菜不过是淡。
无锡炒鳝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对北方人讲,根本没法吃。
广东、浙江、云南等地居民也大多爱吃甜食。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
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
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间的延续,这种咸甜相对的趋势会减弱的。
3、西北区域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
他们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
改革开放前,每逢春节,别处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
”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他家有几口酸菜缸。
”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另外,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
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可是一道传统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打开中国地图,可知这些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