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城市发展定位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城市发展定位问题

作者:高爱菊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08年第05期

摘要:文章围绕城市发展定位展开,首先分析了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分别以苏黎世西部工业区复兴和无锡城市规划的变迁为例,简单介绍了各自规划的特色和独特定位,并结合中国城市现状进行了探讨,以期中国城市在“走出去,引进来”之间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

关键词:城市发展;定位;苏黎世;无锡

一、引言

城市定位是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收益,根据自身的经济基础、发展条件、消费需求和外界的竞争环境等的动态变化,科学地确定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一个城市只有当它不可替代时,才能保持自己在整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城市竞争是多方面的,所以城市定位的内容也应该包括多个方面。

城市竞争力的研究重在挖掘城市的个性与潜能,发扬不易为其他城市所模仿的特长,也就是独特的竞争能力。而结合传统的城市职能定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城市个性的认识。但是在当今这个形势朝夕变幻、机会转瞬即逝的时代,希望对城市的发展提出正确的策略,就需要城市竞争力理论与城市职能定位方法的相互完善和补充,以避免与时代的脱节和发展良机的错失,尽量减少内耗和与其他竞争城市的不必要的摩擦。

二、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的三大城市群现状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迅速提高,大量城镇密集区域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等三大城市群,它们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位于长江入海口及杭州湾,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浙江15个地级以上城市。长三角是中国城镇最为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体系完整,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组成城镇系统,区域内部城镇各类城市的数量呈现“金字塔型”特点,形成了中国最密集的城市群。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创造出各有特色的发展模式。浙江经济以放开民营经济准入,形成以国际市场定单为主要指向的新型民营经济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江苏在乡镇企业发展方面起步较早的基础上,迅速推进产权民营化改革,使原来以政府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快速转向以民间自发力量推动的新发展模式。特别是准确把握地区经济发展节奏、体制政策差异和商务成本变化趋势,以苏南经济为代表,通过吸引外资,迅速实现与世界产业对接,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契机,成为全球制造业主要加工中心之一。

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珠江三角洲城镇间连成一片的趋势十分明显,如广州市与周围的佛山、东莞等城市,深圳到广州的穗港经济走廊之间基本上由准城市化地区相连,呈现出城市群的形态。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城市之间的内部联系己呈现出市场化的经济联系,城市间的开放度较大,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布局来看,主要的城市高度集中于环珠江口地区,客观上形成了发展水平及特点都存在差异的内外两个城市分布圈层。

3、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指地处中国北部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市及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廊坊、保定、沧州、承德和张家口市,总面积3.24万平方公里,人口3686万。2005年GDP为12585亿元,占全国的7.6%。京津冀城市群因环渤海而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促进全国对外开放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延伸的枢纽作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诸多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该城市群的北京、天津的发展水平相当高,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聚集与扩散作用无法辐射到承接中心城市扩散能力低的中小城市,城镇网络体系发展程度不高,城市群竞争力水平主要由京津发展水平决定,而不是城市群的竞争水平,整个城市群处于效率不高的状态。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滞后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合作进展低于期望值。

(二)中国城市群发展的问题分析

中国城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大城市群的发展上。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几乎是遵循一条路子:“作为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链低端的迁入地”,做了“世界工厂”。中国东北、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发展,也很大程度上重现了这一弊病:大量发展工业,不注意环境保护。在政府和人民对环境保护的呼声下,不少城市开始将这个问题提上日程,但要根治这个弊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就业压力,增加了税收、城市GDP(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数年后,这种自发的城市发展道路的许多弊病实现:污染严重,城市发展缺乏远见,产业布局不合理,城市人居适宜度很低,城市重复建设及与周边城市缺乏协调

和互补,使得城市间的协同效益很低,大多城市都几乎一个模样,缺乏特色,各城市间差别大,竞争力不明显。从国际竞争来看,与国际大都市相比,中国城市缺乏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虽然已经进入国际都市的舞台,但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还缺乏明显的难以模仿的竞争力和优势。

三、国内外城市发展定位探讨与借鉴

新世纪,中国城市要想在国际社会搏得一席之地,甚至发展成为真正意义的国际性大都市,需要在参考国内

外优秀城市规划和定位案例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本土发展的经验教训,寻找适合自身的城市发展道路。

(一)苏黎世西部工业区复兴及其启示

苏黎世传统工业区位于苏黎世市区西部,最初形成于18世纪末。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工业化发展历程建成了一批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工业建筑。到20世纪60年代伴随产业结构的转型及区位价值的改变,区内的工厂企业相继关闭或外迁,使该区逐渐衰败。自20世纪90年代初苏黎世政府开始寻求西区复兴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今天,苏黎世西区已经重现生机,工业化文明时代的历史印记与当今信息化的发展有机融合,在市民的日常工作生活情境中散发出独特魅力,成为苏黎世最具吸引力的场所之一。这其中有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科学系统的论证与策划机制。西区的复兴由政府主导实施了合作规划:从最初的论坛阶段就一直是多方参与取得了各方在认识上的一致,确保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延续和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当前的相关项目组织多是由开发商或其他个体出于商业利益或个人意趣的主导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参与人群也很受限制。决策机制的不完善对效率的片面追求常常使改造显得浮华,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段文脉的系统深层次的挖掘与提升。

2、城市建设具体实施规划的制定。城市建设具体实施规划是对规划的重要深化与补充,为实际的建设开发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是总体规划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从而避免了规划与建设实践的脱节,尤其为工业区历史文脉特色的延续和公共空间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具体策略。

3、城市生活的复兴。这在西区复兴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强调混合适居城市的概念,将其落实到每一个街区乃至每一幢建筑内;其次,规划建设了完整且充分体现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