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整个初中阶段对于诗词的学习七年级重在基础知识,八、九年级重在培养能力,每个年级的考察点分别是:七年级重在考察学生把握诗的内容,划分诗歌节奏,找出诗的韵律鉴赏诗的语言:特别是字词的妙用;八年级在此基础上重在考察学生理解写作的各种技巧,如用典、烘托、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等区分诗人的风格特色,如现实派、浪漫派和田园派;九年级在七、八年级的基础上重在考察学生根据用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做出自己的观点评价,重在考察准确把握词的内容,进行语言赏析,重在考察了解曲的文体知识。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与愁有关的很多古诗和现代诗,古诗词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或《相见欢》);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等。

现代诗如九年级下册余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乡愁,我讲课时给学生补充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对于李清照这个人物,学生的了解是相对比较深的,作为山东老乡,我们的构建校本课程时也是作为一个重点来学习的,而且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曾经将李清照作为一个专题做过专门探讨,因此,对
学生来讲,学习本课应该比较好理解词的内容。

2.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情感应该是相对比较难缠的话题,但对于生离死别的人间百态,普通人的情感纠纷,作为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讲还是有初步判断的,因此本课的情感尽量少涉及爱情,但一定要涉及到亲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武陵春》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武陵春》教案、教学设计
1.鉴赏分析:请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李清照诗词,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其词牌、词律、意境等方面的特点,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2.创作练习:以《武陵春》为灵感,创作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词,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体现春天的美好。作品字数不限,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古诗词鉴赏能力,他们对诗词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感悟仍存在困难。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李清照及其作品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对于《武陵春》的艺术特色和深层含义把握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已有知识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朗读、讨论、分享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己。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武陵春》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语文素养。
4.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五)总结归纳
1.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和《武陵春》的艺术特色。
2.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诗词中体会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课后作业:布置与《武陵春》相关的作业,如诗词鉴赏、创作练习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九年级上册《武陵春》教案

九年级上册《武陵春》教案

九年级上册《武陵春》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中的第四篇。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寓居金华时所著,借暮春之景道出了女词人内心无比的愁苦,用语新奇含蓄,感情细腻深邃,意境也非一般闺阁怨词所比,堪称绝妙好词。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对诗词中关键词句、使用意象、修辞运用也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加上前面刚学习过《望江南》,这首闺怨词中表现思妇望夫不至的绝望情绪,也为学习《武陵春》这首词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诵读、涵泳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作品的美点和意境。

2.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首先,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

其次,品析诗词,体味情感美。

再次,拓展延伸,理解意境美。

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围绕重难点开展合作探究,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品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植学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强化朗读指导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词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难点:点拨学生掌握吟诵、品析诗词的技巧和方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准备:.教学媒体资源选择:(1)硬件:计算机、无线网、电子白板、iPad(2)软件:SmARTNotebook10,iTools42.制作微课《古诗词朗诵技巧指导》。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播放《月满西楼》的歌曲,展示歌词,导入作者——李清照。

这样多愁善感、登峰造极的万古愁心,恐怕非“婉约词宗”李清照莫属。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这枚花瓣,咀嚼她千古流芳的英华雅句,聆听她跌宕坎坷的人生传奇。

【信息技术运用】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二)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听读录音,感受氛围。

2.男女生赛读,师生共评。

初中语文《武陵春》教师教案]

初中语文《武陵春》教师教案]

[初中语文献课教师教案]《武陵春》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领会词的意境,明确词的感情.2、赏析词的写作技巧,学习运用这些技巧去写作.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拉近距离,鼓励学生上课投入,表现积极.二、导入新课:由我们学过的李清照的词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朗诵《醉花阴》和《如梦令》,说说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再看《武陵春》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什么感情?三、教授新课:1、介绍写作背景.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所作。

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2、朗诵词,先范读,然后生自由朗诵,再然后师引导齐读.注意读词时语气、语调、感情,这首词中有两句感情要欢快、喜悦一些.3、赏析词."风住尘香花已尽"这句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日晚倦梳头"比较该句与《望江南》中“梳洗罢”所表现的心情有何不一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欲语”什么?发挥想象。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闻说”、“也拟” 、“只恐” 六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赏析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四、迁移:1、除了用船来写愁,还可以用哪些来写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

张继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2、判断下列诗句属于直抒胸臆,还是情景交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荣瑞平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荣瑞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教学设计(详案)备课人:荣瑞平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诚仁中学2011年11月于哈尔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教学设计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诚仁中学荣瑞平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师寄语:“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教材分析《武陵春》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中的一首。

该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反映了她晚年凄惨的生活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情感。

词人通过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词人前后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引导学生反复朗诵、指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诗词知识储备;并且学生在八年级时已学习过李清照的小词《如梦令》,对李清照的身世,早期优越的生活和思想、创作风格,有所了解,这些为学习《武陵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李清照的晚年凄惨的生活知之甚少,因此学生学习该词的主要障碍是对词人内心浓重的“愁”的理解。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人生平、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2、了解词的基本知识;3、掌握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2、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3、指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词的情感与思想;2、认识古人对时世变化和身世变化所持的态度,在感悟中同古人心灵交融,多份情感经历。

学习重点:1、掌握吟诵该词的技巧与方法;2、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阅读理解词的内容及品析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1、在词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2、“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学习思路:1、口语训练,导语激趣,启趣入文2、检查预习,朗读背默,初步感知2、研读该词,关注内容,再次感知3、掌握方法,赏析词句,加深理解4、知识链接,拓展延伸,学以致用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及相关设备。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一般愁字别样情”
——品析李清照《武陵春》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诗词,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经学习的词的有关篇章,所以对词的理解上要来的比较快;再次,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赏析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炼字”的方式,更好的赏析词作中的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赏析诗词的重要的手法。

因此我将此课设计为合作鉴赏课,并引入竞争机制,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同时提前预留问题,搜集资料,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策略,也降低了学习难度,为新课的顺利开展打下伏笔。

学生对于诗词赏析课兴趣很浓,能够让他们畅所欲言,并且平板点击的方式去抢答问题、去自由发表见解,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和学习课外知识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词五首》五首词:温庭筠《望江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武陵春》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本是按词作者生活年代的先后排列几首选词的顺序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背诵五首词。

【教学难点】
1.作品的思想内涵;
◆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2.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重点
学习《望江南》、《武陵春》。

1.朗读与背诵。

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能力。

2.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二、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几首词,体会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望江南》
1.解题:“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作者及背景。

(学生说,师补充)
温庭筠(yún)晚唐诗人、词人。

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

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

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5.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

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

“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三、学习《武陵春》
1.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5.思考。

本文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提示: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

如“欲语泪先流”。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学生说的言之有理即可。

四、教学小结
这两首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五、作业布置
1.课后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2.背诵默写两首诗。

望江南温庭筠(晚唐诗人、词人)
梳洗、独倚、江楼→希望
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
肠断→绝望
时间:从清晨到黄昏
景物:楼头----千帆----斜晖、江水----白频洲情感:希望----失望----绝望(“肠断”)
手法: 白描、直叙--------含蓄、细腻。

武陵春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花已尽、倦梳头
愁--物是人非、欲语先流
闻说、也拟、只恐、载不动
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
◆教学反思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