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走”详细释义
文言文150常用实词现代释义

文言文150常用实词现代释义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文言文已经不再是我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学习文言文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常用实词,这些实词在古代汉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150个常用实词以及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释义。
一、时间与空间1. 昔:从前,以前在《史记·刘敬叔孙通传》中,“昔者,致孝以事亲也。
”意为“以前的时候,通过尽孝道来侍奉亲人”。
2. 今:现在在《左传·哀公十二年》中,“今王不王。
”意为“现在的国王不称职”。
3. 古:古代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故自古圣贤皆显而世传之。
”意为“所以,自古以来,圣人和贤人的事迹都为人们所称颂和传述”。
4. 天地:宇宙在《庄子·天运》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意为“宇宙间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但它们不会说话”。
5. 先后:顺序在《左传·昭公十三年》中,“乃更形立宪,君臣父子之义,无得失于先后。
”意为“于是,更加明确了各种先后次序的规定,君臣、父子之间的义务要求不能颠倒顺序”。
...总结:通过对文言文中150个常用实词的现代释义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实词在古代汉语中的丰富含义以及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延续和演变。
了解这些实词的释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学习和使用现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传承,我们能更好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能对文言文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对古代汉语文化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常用的实词:
1. 行:走。
2. 走:跑。
3. 语:说。
4. 故:所以,因此。
5. 顾:回头看。
6. 以为:认为。
7. 是:这,这个。
8. 亦:也。
9. 乃:才,仅仅。
10. 至:到达。
常用的虚词:
1. 之:的,它,他们,这,此。
2. 于:在,对于,到,给,向。
3. 以:用,把,因为,在...之前,通过,除了。
4. 与:和,同,跟,给。
5. 其: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这个。
6. 焉:于是,在哪里,怎么。
7. 然:这样,然则(然而)。
8. 则:那么,就是,却。
9. 乃:才,仅仅。
10. 乎:呢,吗。
这些词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但文言文词汇量非常大,还有许多其他的实词和虚词需要学习。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文言文词汇,建议查阅专业的文言文词典或相关教材。
部编版上下册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9.可
不可不学(《孙权劝学》)
可以
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值得(引申义/语境)
10.去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离开
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距离(引申义/语境)
意与日去(《诫子书》)
消失(引申义/语境)
11.引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牵,拉
引喻失义(《出师表》)
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失义,不合道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完成
部编版七年级上下册古文一词多义梳理
一词多义,指古文中的字词含义由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组成。
(一)注音
文言实词
读音
释义
例句
1.舍
shě
舍弃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停留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shè
房屋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文言实词
具体语境
释义
1.顾
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
回头看
顾野有麦场(《狼》)
看,视
2.治
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修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孙权劝学》)
研究
3.方
方欲行(《狼》)
才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代称面积的用语
4.就
蒙乃使就学(《孙权劝学》)
表动作趋向性,此处可以译为“开始从事”
7.数
shǔ
数数,点算
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佛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shù
120个文言实词释义举例

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 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 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 琶行》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 坦然安心。 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 卮酒安足辞?《鸿门宴》我对死尚且 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120个文言实词释义举例
东莞中学语文科
1.爱,ài
⑴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 ‘古之遗爱也。’”《左传· 昭公二十年》(等 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 “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⑵动词 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 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1.爱,ài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 传· 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敌人,就 等于向他们屈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狭小,但我 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 蹰。”《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 抓耳挠腮来回走。) ⑶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 子· 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⑵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 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 失 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 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 (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 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文言文实词翻译训练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也,虽历久弥新,然其词义深奥,实词繁多,非经训练,难以通晓。
故吾辈今试以实词翻译为题,以助学者深入浅出,洞悉文言之精髓。
一、实词释义实词,文言文中之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具有实际意义。
以下列举数例,以供参考:1. 名词(1)山:大山也。
(2)水:流水也。
(3)马:骏马也。
2. 动词(1)行:行走也。
(2)食:进食也。
(3)读:读书也。
3. 形容词(1)大:广大也。
(2)美:美好也。
(3)善:善良也。
4. 数词(1)一:一个也。
(2)二:两个也。
(3)三:三个也。
5. 量词(1)匹:一匹马也。
(2)束:一束竹也。
(3)石:一石米也。
二、翻译技巧1. 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实词含义。
如:“子路,善也。
”(子路,善良之人。
)“善”在此处根据语境,应理解为“善良”。
2. 对应分析法:将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对应起来。
如:“孔子,圣人也。
”(孔子,圣人。
)“圣人”在现代汉语中仍指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
3. 词性分析法:根据实词词性,推测其意义。
如:“其山巍巍,其水潺潺。
”(那山巍峨,那水潺潺。
)“巍巍”和“潺潺”均为形容词,描述山和水的特征。
4. 拆分法:将实词拆分成若干部分,理解其意义。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运行,犹如从中而出。
)“日月”拆分为“日”和“月”,分别指太阳和月亮。
5. 举例法:结合实际例子,理解实词意义。
如:“吾友张生,才高八斗。
”(我的朋友张生,才华横溢。
)“才高八斗”比喻才学过人。
三、翻译练习1. 翻译下列句子:(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总结实词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
通过以上训练,学者应能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然而,学习之路漫漫,还需学者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方能精通文言文。
高考考纲规定文言文120实词及例句翻译

高考考纲规定文言文120实词及例句翻译(1-20)1、爱①爱护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例: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吝惜)《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会吝惜一条牛?④爱慕,欣赏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译文:我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⑤恩惠例: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⑥隐蔽,躲藏例: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例:爱其二毛(怜惜,同情)《左传》译文: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2、安①安全,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②安抚,抚慰例: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③安置、安放例: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例: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⑥养生例:衣食所安(养生) 《曹刿论战》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3、被读音一:bèi①被子(名词)例: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
②覆盖(动词)例: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译文:大雪越过南岭。
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③遭受,遇到,蒙受例: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④加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⑤介词,表示被动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屈原列传》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例: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陈涉世家》译文: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130个文言实词释义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130个文言实词释义文言文题型中,翻译很重要。
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的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
这里给大家分享的是130个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的释义,请同学们记住哦!A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B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C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长:chá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次:1、编次。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2其特点为:今义小3456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要注意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在根据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
“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
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二、语法与翻译考点解析(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初中文言文实词释义及翻译方法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常用实词及翻译方法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1.安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高考的语文文言文实词详细分析

高考的语文文言文实词详细分析高考的语文文言文实词详解(一)诣:到,去。
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课:考核、催促、征收。
风、化:教育感化。
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游:①玩耍,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劾:检举,揭露。
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短:进谗言,说坏话。
害:嫉妒。
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折:指斥,指责,驳斥。
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党:偏袒,伙同,包庇。
矫:假托,假传。
质:作人质;抵押。
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假设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绌、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削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晋、进:晋升官职,进步职位或级别。
古文120个实词

高考文言文120个文言实词释义汇总1、爱:①吝啬,吝惜。
②恩惠。
2、安:①.怎么,哪里,什么。
②养生。
3、被:①遭受。
②.通“披”,穿。
③.覆盖。
4、倍:①违背。
5、本:①根本。
②.推究,探究。
6、鄙:①边境。
②.浅陋。
7、兵:①战争。
8、病:①.困苦。
②担心。
③.责备。
④.诋毁。
9、察:①察察——洁白的样子。
②考察推举。
10、朝:①朝拜。
②上朝。
11、曾:①竟然。
②通“增”,增加。
③.层——重叠12、乘:①.四马一车。
②登上。
13、诚:①的确,实在②果真,如果14、除:①台阶。
②.授予,任命。
③整修15、存:①问候。
16、从:①通“纵”。
②.从事——官名。
17、殆:①危险。
②.几乎,近于。
③.大概,恐怕。
④.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倦怠。
18、当:①.抵押——当铺。
②抵挡。
③.倘——倘若。
④.掌管,主持——当权。
⑤.判罪。
19、道:①.取道。
②.说,谈论。
③.导,引导。
20、得:①能够。
②.得无……乎?——莫非……吧。
大概……吧。
③.得当。
21、度:①估计,推测。
②.次,回。
22、非:①责怪,反对,指责。
②.错误。
23、复:①再,又。
②.覆——覆盖。
24、负:①.负担,承担。
②倚仗,凭借。
③.辜负。
25、盖:①超过。
②.大概,大约。
③.大概因为。
④.雨伞。
⑤.盍——为什么。
⑥发语词,不译26、故:①所以。
②死亡③.特意。
④.交情⑤本来27、固:①.坚持,坚决。
②本来。
28、顾:①.回头看。
②.探访,拜访。
③.只是,不过。
④.难道,反而。
⑤. 考虑。
29、归:①.女子出嫁。
②女子回家省亲。
30、国:①国都。
31、过:①责备。
②.访问。
③.错误。
32、何:①.什么,哪里,怎么。
②.多么。
③.几何(多少),奈何,何如,何以。
33、恨:①遗憾。
34、胡:①为什么。
35、患:①.担心,忧虑。
②.弊病,疾病。
36、或:①.有人。
②.有时。
③.倘若,如果。
37、疾:①恨。
②猛烈,强烈,快速。
38、及:①.等到。
②比得上。
【语言学习】文言实词——走

实战高考
高考典例
1.(2019·全国卷3)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走:跑。
2.(2016·浙江高考)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 走:奔向,走到。
3.(2016·江苏高考)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 走:动笔,挥笔。
1.吴起逃到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 2.老人微笑着,拉着张华的手臂走到石壁下。 3.祖父挥笔疾书,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古汉语实词——走
字源字形
走
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像 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走,趋也。 本义:跑。
义项归纳
义项归纳
经典用例
1.【动】行走
循陵而走——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2.【动】指疾行,跑 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司马迁《鸿门宴》
3.【动】逃跑
老翁逾墙走——杜甫《石壕吏》
4.【动】趋附,归向 水出于山而走于海——《吕氏春秋》
5.【动】延伸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
6.【名】古时自称的谦辞,
指走使的仆人。
走虽不敏,庶斯达矣——张衡《东京赋》
词义巧练
词义练习
太史公牛马走( 仆人,自称的谦辞 )司马迁再拜言:臣因李陵之 祸,尝欲亡走( 逃跑 )之,后至骊山,见其直走( 延伸 )咸阳,忆荆轲 刺秦之时,秦王还柱而走( 跑 ),则叹历史无情。
再见
பைடு நூலகம்
走马观花( 跑 ) 笔走龙蛇( 动,移动 )
走投无路( 走,往 ) 不胫而走( 跑 )
词义练习
拓展积累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史记·项羽本纪》 田荣立刻率领军队回到齐地,攻击追逐齐王田假,田假逃亡到楚国。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唐·杜牧《阿房宫赋》 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
八下文言文实词与特殊句式

一、重点实词:
《小石潭记》
25.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居:停留。而:表顺承。去:离开。 26.同游者: 游:游玩。者:……的人。 27.隶而从者: 隶:附属,随从。从:跟随,动词。
一、重点实词: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 谪守巴陵郡。越明
被贬官 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来 代这件事 通“嘱”,嘱咐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
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阴雨连绵 翻腾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
至于
放晴
阳光
一片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
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 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栖息 代鱼 小洲
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
隐藏 光辉 隐没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 有时 全 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香气浓郁 迫近 昏暗的样子 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静静的月影 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吼叫 悲啼 这座 就 穷尽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离开 国都 一起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拿 面对 极点 矣。
《与朱元思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美,绝妙) ①绝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消失) 负势竞上(向上) ②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直视无碍(没有) ③无 猿则百叫无绝(不) 一百许里(十的倍数) ④百 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
{ { { {
一词多义
《与朱元思书》 直视无碍(一直) ①直 争高直指(笔直) 《五柳先生传》 1.以 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 或置酒而招之 【代词,他】 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常见常考文言实词释义1

常见常考文言实词释义编制:张芸注:加☆号的为常考义项。
1、按:(有时写作“案”。
)⑴用手压和摁。
【例】于是天子按.辔(缰绳)徐行。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⑵追究,审查,考察。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⑶巡行,巡视。
☆【例】按.榆溪旧塞。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⑷按照,依照。
【例】缘法而治,按.功而赏。
——《商君书·君臣》⑸压抑,止住。
【例】按.兵不动。
(成语)2、报:⑴断狱,判决罪人。
【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对君主正直对父亲不正直),报.而罪之。
⑵报答,报复。
【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左传》⑶报告,告知。
【例】宫门掌事报.一更。
——《秦王饮酒》⑷给回信,答复。
【例】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
——《韦丹传》3、鄙:⑴边界。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⑵轻视。
【例】孔子鄙.其小器。
小器:肚量浅窄,也作“小气”。
——《训俭示康》⑶庸俗,浅陋,鄙俗。
【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4、逋(bū):⑴逃亡,逃跑。
【例】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
——《韩擒虎传》⑵欠交,拖欠。
【例】补流民逋.赋以万数,增其旧籍。
——《清史稿》⑶拖延,迟延。
【例】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陈情表》5、部:⑴管理,统率,指挥。
☆【例】①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钟离意传》②部.下。
常用词。
⑵部队。
【例】瑜为前部.大督。
——《周瑜传》⑶官署。
【例】工部.、刑部.。
古代官署。
6、曹:⑴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
【例】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
——《三国志·杨戏传》⑵辈,类。
☆【例】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7、次:⑴驻扎,停留,住宿;☆【例】①还次.蒲州驿。
②之次.所旁丛祠中。
高中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及翻译

高中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及翻译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护)译文:爱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教他的孩子。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欢,爱好)译文:秦皇喜欢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译文:不吝惜物产丰饶的地方。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吝惜)译文: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国君各自爱惜自己的领土。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慕欣赏)译文:我唯独爱慕莲花的从淤泥中生长却不受泥的沾染。
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译文:(房子)不被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译文: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然后得一夕安寝。
(安逸)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4)则易扶安,与盟结好。
(安抚,抚慰)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安置,安放)译文:距山十里地有王平在那里安营扎寨。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哪里)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生)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专有。
(8)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译文:他们既然来了,就得让他们安心。
3.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2)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译文: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3)将发行吟泽畔。
(通“披”披散)译文: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
(4)闻妻言,如被冰雪。
(覆盖)译文: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
(5)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译文: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译文: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译文: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译文: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亲人5.本(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译文: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2)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译文:现在保存这稿本不忍心废弃,在路途中用收抄录下来(3)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原来)译文: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4)此之谓失其本心(原本的)译文: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性(5)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译文: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
120个文言实词例句及翻译

文言120个实词例句及翻译1.爱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译文: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们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力的人。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译文:疼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去教他们的儿子。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译文: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译文:齐国即使狭小,我为何会舍不得一头牛呢?)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译文:(她)隐藏起来不出现,(急得我)挠着头来回走。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译文: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译文: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介词后置,于野牧羊。
译文:看见大王心爱的女儿在野外放羊。
)2.安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译文:什么缘故放我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风雨不动安如山。
(译文:(房子)风雨吹不动摇,安稳得像座山?)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才)知道在忧患中生存,在安逸中衰亡。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奉养的东西,(我)不敢占为己有,一定要把它分给百姓。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译文:距离山十里(的地方)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译文:时时(把这些东西)作为抚慰,(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我。
)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既然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译文:我(退休)不做官的这两年,悠闲安心。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译文: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我推辞呢?)3.被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帐篷中睡觉,被子掉到地上了。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郡。
)其次关木索、被维楚受辱。
(译文: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遭受杖击鞭笞受到侮辱。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文:诚信反而被怀疑,忠诚反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G:文言实词走文言实词“走”释义
走为会意字。
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
合起来表示人在跑。
本义就是跑的意思。
下面举例说明“走”字的各个意项。
No.1疾行,即跑
例如: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韩非子·五蠹》
走,趋也。
――《说文》
来朝走马。
――《诗·大雅·緜》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韩非子·喻老》
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海外北经》
飞沙走砾。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愈约。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No.2逃跑例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梁惠王上》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
――《战国策·燕策一》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假,假亡走楚。
――《史记·项羽本纪》No.3使之逃跑例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No.4奔向、趋附例如:窃计欲亡赵走燕渔者走渊,木者走山。
――《淮南子》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晁错《论贵粟疏》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
――《史记·李将军列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孟子》若蝉之走明火也。
――《吕氏春秋》No.5走向,趋向例如: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唐·杜牧《阿房宫赋》No.6快例如:豫备走舸。
系于其尾No.7仆人,“我”的谦辞例如:走虽为敏太史公牛马走(给太史公当牛作马的仆人)说明:在文言文中,“走”的意项发展较多,翻译时应使用与之对应的词,切勿疏忽大意,造成误解。
比如本文第五个意项,在百度百科中归入到第四个意项中,就是忽略了主语的不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