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瘤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中医外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1)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2)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见于股肿、湿疮。

(3)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见于瘰疬、脂瘤等。

(4)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

见于气瘿、乳癖等。

(5)瘀血肿: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6)脓肿:皮肤光亮,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见于外痈、肛痈等。

(7)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8)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1)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见于乳癖等。

(2)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见于脂瘤、肉瘤。

(3)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见于疮疡成脓期。

(1)硬度: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 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2)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应指),透光法(适用于指、趾部甲下辨脓),点压法(适用于指、趾部脓液很少),穿刺法,B超。

(1)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2)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多见于褥疮。

(3)疮痨性溃疡,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经久难愈。

(4)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伴腥臭味。

(5)梅毒性溃疡,多呈半月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如凿,存有稀薄臭秽分泌物。

(1)是指发生在肌浅薄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cm左右,临床分暑疖(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疖的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2)有头疖和无头疖的区别是有无脓头。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分为坚硬型和多发型,外治宜作十字形剪开。

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3)疖辨证论治: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暑热浸淫证--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方药:清暑汤。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瘤、岩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瘤、岩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瘤、岩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

病因病机①六淫之邪②情志郁结③脏腑失调④饮食不节第一节血瘤分类①毛细血管瘤②海绵状血管瘤第二节肉瘤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脂肪瘤。

特点①软似棉,肿似馒,②皮色不变,不紧不宽,③如肉之隆起。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乳房疾病1.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2)乳房疾病与肝、胃、肾经及冲任两脉有密切联系。

2.乳房肿块检查法触诊:①检查顺序:应先检查健侧乳房,再检查患侧。

②检查方法:四指并拢,用指腹平放乳上轻柔触摸,切勿用手指去抓捏,否则会将捏起的腺体组织错误地认为是乳腺肿块。

③触摸顺序:先触按整个乳房,然后按照一定次序触摸乳房的四个象限:内上、外上、外下、内下象限,继而触摸乳晕部分,注意有无血液从乳头溢出。

最后触摸腋窝、锁骨下及锁骨上区域。

④注意的问题:Ⅰ发现乳房内肿块时,应注意肿块的位置、形状、数目、大小、质地、边界、表面情况、活动度及有无压痛;Ⅱ肿物是否与皮肤粘连,可用手指轻轻提起肿物附近的皮肤,以确定有元粘连;Ⅲ检查乳房时间选择,最好在月经来潮的第7~10天,是乳房生理最平稳时期,有病变容易发现;第一节乳痈辨证论治1、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加减。

2、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味。

3、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

切口选择脓肿形成时,应在波动感及压痛最明显处及时切开排脓。

切口应按乳络方向并与脓腔基底大小一致,切口位置应选择较脓肿稍低的部位,使引流通畅而不致袋脓,应避免手术损伤乳络形成乳漏。

第二节乳痨乳痨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病变后期常有虚痨表现,故名乳痨。

因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又名如痰。

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结核。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筋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筋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筋瘤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

”筋瘤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下肢静脉曲张交错所形成的静脉团块。

[ 病因病机]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气滞血瘀,筋脉纵横,血壅于下,结成筋瘤; 或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 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

[ 诊断] 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多见于下肢的两小腿。

早期感觉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

患肢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 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

有的在肿胀处发生红肿、灼热、压痛等症状,经治疗后则条索状肿胀较为坚韧。

瘤体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经压迫或结扎后方能止血。

病程久者,皮肤萎缩,颜色褐黑,易伴发湿疮和臁疮(慢性溃疡)。

[ 鉴别诊断]血瘤常在出生后即被发现,随年龄增长而长大。

瘤体小如豆粒,大如拳头,正常皮色,或呈暗红或紫蓝色,形成瘤体的血管一般为丛状的血管或毛细血管。

而筋瘤则由管径较粗的静脉曲张而形成,瘤体沿主干静脉走向而迂曲,状如蚯蚓。

[ 辨证论治]内治法(一)劳倦伤气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卞坠不适感加重; 常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 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辨证分析:久站久行或劳累过度,劳倦伤气,气血流行不畅,筋脉纵横,血壅于下,故久站久行、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 劳倦伤气; 气虚下陷,故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 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均为中气不足之象。

治法:补中益气; 活血舒筋。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寒湿凝筋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 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必背中医外科学考点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必背中医外科学考点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必背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必背中医外科学考点包括但不限于:1. 外科病证的病因病机。

2. 外科病证的辩证。

3. 外科病证的治疗,包括外治法和内治法。

4. 疖、疔、痈、有头疽、流注、丹毒等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5. 乳痈、乳癖、乳核、乳岩等乳房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6. 瘿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7. 瘤、岩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8. 蛇串疮、湿疮、癣、牛皮癣、瘾疹、接触性皮炎、淋病、尖锐湿疣、疥疮等皮肤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9. 药毒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0.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1. 黄水疮的治疗。

12. 白疕的皮损特点及治疗。

13. 热疮的治疗。

14. 虫咬皮炎的辨证论治。

15. 痔的诊断和治疗。

16. 肛隐窝炎的手术适应症。

17. 肛痈的治疗。

18. 肛漏/肛瘘的诊断和治疗。

19. 肛裂的辨证论治。

20. 脱肛的诊断。

21. 子痈、子痰的治疗。

22. 尿石症的临床特点、辨证论治。

23. 慢性前列腺炎的典型症状。

24. 股肿的定义、临床特点、辨证论治。

25.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诊断和治疗。

26. 筋瘤的病因病机。

27. 臁疮的辨证论治。

28. 脱疽的重要考点。

29. 毒蛇咬伤的治疗。

30. 肠痈(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一、概述中医外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它基于中医理论,结合外科医学知识,通过对病人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进行治疗。

本文将从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外科技术等方面进行整理总结,以便于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该学科知识。

二、基本理论1.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

其中,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外的万物都有阴阳之分,阴阳相互协调平衡才能保持人体健康。

五行学说强调五行生克关系,以及人体脏腑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的运行通道,通过调节经络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医外科特有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体态等外貌特征来进行诊断。

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声、心音等来进行诊断。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诉、病史等来了解病情。

切诊是通过切脉来判断病情,包括脉搏的频率、强弱、滑涩等方面的观察。

三、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中医外科学主要治疗以下几类疾病:肿瘤、疮疡、骨伤、外伤、疝气和痔疮等。

2.肿瘤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常用药物有黄芪、当归、赤芍等。

针灸疗法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提高机体免疫力来治疗肿瘤。

3.疮疡是中医外科学中的常见问题,主要包括疮疖、痈肿等。

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常用药物有黄连、连翘、大黄等。

4.骨伤是外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医治疗骨伤主要通过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来促进骨折愈合。

常用药物有川芎、红花、当归等。

5.外伤的中医治疗侧重于活血止痛、消肿散淤。

常用药物有荆芥、穿山甲、伤风败毒片等。

6.疝气是脏腑脱垂的一种疾病,中医治疗可以通过调理人体气血,加强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7.痔疮是直肠粘膜及肛门周围组织的血管丛扩张形成的疾病,中医治疗主要包括清热、活血、消肿、止痛等方法。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骨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骨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骨瘤骨瘤是以肿块坚硬如石,紧贴于骨,推之不移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疙瘩叠起,推之不移,昂昂坚贴于骨者,名骨瘤。

”相当于西医的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病因病机]由于恣欲伤肾,虚火内亢,肾火长期郁遏,肾所主之骨气血阻滞而不畅,瘀积而成;或由先天不足,骨骼空虚,偶有所伤,局部骨骼气血长期瘀结所致。

[诊断]骨瘤的肿块,坚硬或韧硬,境界清楚,基底部与骨粘连而推之不移。

一、良性骨瘤瘤体发展缓慢,到一定年龄多能停止生长,一般无自觉症状。

若肿块过大者,则出现畸型,或压迫邻近组织、器官,产生相应的症状。

但无远处转移。

二、恶性肿瘤瘤体增大迅速,甚至形成巨大肿块,坚硬高突.使局部皮肤青筋显露,除局部畸形、剧痛、功能障碍外,并有逐渐加重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不退、饮食减少、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等。

多易发生脏器或它处转移。

辅助检查:X线摄片,良性肿瘤见肿瘤界限清楚,与正常骨组织间有明显的分界线,一般无骨膜反应。

恶性骨瘤见肿瘤边界不清,骨破坏,骨结构紊乱。

[辨证论治]一、内治法以滋补肾气为本,破瘀消肿为标,方用调元肾气丸、六军丸、琥珀黑龙丹等。

二、外治法局部用黑退消掺于阳和解凝膏上贴之。

[其他疗法]手术治疗良性骨瘤逐渐增大者,或恶性骨瘤早期经检查未发现有肺转移者,应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摄]1.节制房事。

2.恶性骨瘤患者需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结语]骨瘤相当于西医的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其特点是:肿块坚硬如石,紧贴于骨,推之不移。

骨良性肿瘤瘤体发展缓慢,到一定年龄多能停止生长,一般无自觉症状;骨恶性肿瘤瘤体增大迅速,甚至形成巨大肿块,坚硬高突,局部畸形、剧痛、功能障碍,全身症状逐渐加重。

治疗以滋补肾气为本,破瘀消肿为标,方用调元肾气丸、六军丸、琥珀黑龙丹等。

良性骨瘤逐渐增大者或恶性骨瘤早期未发现有转移者,应手术治疗。

例题:1、周代时外科医生的名称是A 大夫B 疡医C 疾医D 医官E 扁鹊2、外科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A 风温、风热B 火毒、热毒C 气郁、火郁D 外感、邪毒E 湿热、寒湿3、血虚作痒的临床特点是A 浸淫四窜,黄水淋漓B 走窜四注,遍体作痒C 皮肤干燥,脱屑作痒D 红赤作痒,不会传染E 瘙痒剧烈,最易传染参考答案1.B2.B3.C脂瘤脂瘤是以皮肤间出现圆形质软的肿块,溃破后可见粉渣样物溢出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 ?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 ?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命名原则: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

基本术语: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

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阻。

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常见有头疽(肌肤间-西医的痈)和无头疽(骨骼关节等深部组织-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

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

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

病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淤血。

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滞,脏腑失和。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集袋底,即为袋脓。

2.箍(gu)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3.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痈。

4.流注: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5.发颐:是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腮腺炎。

6.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西医学也称丹毒。

7.无头疽: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起无头故名。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8.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误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9.内陷:为除疔疮以外的其他阳证疮疡疾患过程中,因正气不足,火毒炽盛,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10.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部位的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骨与关节结核。

11.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结核累累如串珠,故名瘰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12.外吹乳痈:是由热毒入侵哺乳期妇女的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

13.乳漏:发生于乳房或乳晕部的脓肿破溃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者,称为乳漏。

14.乳疠: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称为乳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异常发育症。

15.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癌。

16.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交集而形成的肿瘤。

相当于西医学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17.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脂肪瘤。

中医外科学—瘤、岩总论

中医外科学—瘤、岩总论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活血散瘀汤或散肿溃坚汤加减。
证候:岩肿晚期多见。肿块增大、增多,有邻 近或远处转移;或岩肿溃烂,疮面灰暗、渗流 血水,疮底高低不平,易出血,久不收口;伴 形体消瘦,发热,面色晄白,身体倦息,肢软 乏力,不思饮食等;舌质淡红,苔薄而微黄或 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扶助正气为主,或扶正解毒。 方药:保元汤或生脉饮加半枝莲、露蜂房、蛇 六谷、白花蛇舌草等。
手术:根据病情选择手术,以切除瘤体或转移 灶。
激光与冷冻疗法:可使岩瘤坏死脱落。
放疗、化疗:可根据不同情况具体选用。
包括X线、CT、MRI检查、细胞学检 查、病理活检、放射性同位索检查、 超声波检查及免疫检查等。
证候:局部结块硬肿,无痛,尚可活动,患部 皮色不变;伴有胸闷、胁胀、腹胀、纳差、精 神抑郁等;舌质淡红,苔薄白微黄腻,脉细弦。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开郁散加减。
证候:局部肿块,质硬,无痛,表面光滑有弹 性,肿块活动度较差,患部皮肤色白,皮温不 高;伴周身倦怠、乏力、肢软、胸闷不舒、畏 寒怕冷;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而滑。
《薛氏医案》、《外科正宗》等文献,将瘤分为气瘤、血瘤、 肉瘤、筋瘤、骨瘤五种,以后的文献也均按此沿袭。另有脂 瘤,发生于皮肤、肌肉之间,内含脂类物质.
六淫邪毒六淫为四时不正之气,乘虚内侵,导致气血凝结,阻
滞经络,影响内脏的正常功能,邪浊与郁气、积血相合为病, 留积不散,久之结为瘤、岩。
情志郁结七情所伤,情志抑郁不畅,内脏的气机失于正常运行,
治法:温经散寒,化痰散结。
方药:阳和汤加减。
证候:硬结肿块增大,压痛,患处皮肤色红,皮 温较高;或肿块溃烂,状如翻花,时流血水, 痛如火燎,分泌物有恶臭味;伴发热,心烦, 口渴,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或苔黄, 脉弦滑或滑数。

中医肿瘤学笔记

中医肿瘤学笔记

中医肿瘤学笔记
摘要:
1.中医肿瘤学的概念和历史
2.中医肿瘤学的理论体系
3.中医肿瘤学的诊断方法
4.中医肿瘤学的治疗方法
5.中医肿瘤学的优势和局限性
正文:
中医肿瘤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肿瘤是现代医学的概念,而中医学中对应的则是“癥瘕”、“积聚”等病名。

中医肿瘤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中医肿瘤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证候、治则和治法。

病因病机主要研究肿瘤发生的原因和病机,证候主要研究肿瘤的表现症状,治则是治疗肿瘤的基本原则,治法则是具体的治疗方法。

中医肿瘤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外在表现来了解病情;闻诊是通过闻诊来了解患者的体味、口味等;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来了解病情;切诊是通过触诊来了解患者的脉象。

中医肿瘤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肿瘤学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消除肿瘤的生长环境来治疗肿瘤。

针灸和推拿则是通过刺激患者的穴位和经络来调节气血,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中医肿瘤学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如个体化治疗、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等。

但是,中医肿瘤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疗效的不稳定性、治疗周期长、需要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等。

中医执业医师外科学考点筋瘤

中医执业医师外科学考点筋瘤

中医执业医师外科学考点:筋瘤定义: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

特点:筋瘤,坚硬而色紫,累累青筋,盘曲甚者状如蚯蚓。

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等,使经脉结块成瘤。

-----筋瘤后期,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后期破溃后,会导致臁疮筋瘤的内治法:筋瘤的外治患肢穿医用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有助于使瘤体缩小或停止发展。

筋瘤的其他疗法(1) 手术疗法:无手术禁忌证者,都可手术治疗。

(2) 硬化剂注射疗法:适用于程度较轻的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亦可作为手术的辅助疗法,处理残留或复发的曲张静脉。

臁疮病因病机由久站或过度负重而致小腿筋脉横解,青筋显露,瘀停脉络,久而化热,或小腿皮肤破损染毒,湿热下注而成,疮口经久不愈。

相当于西医的下肢慢性溃疡。

----- 有发生恶变的可能。

筋瘤后期,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后期破溃后,会导致臁疮臁疮内治法臁疮的外治法1. 初期:局部红肿,溃破渗液较多者,宜用洗药。

可用马齿苋60g,黄柏20g,大青叶30g,煎水温湿敷。

局部红肿,渗液量少者,宜用金黄膏薄敷。

2.后期:久不收口,疮口凹陷,疮面腐肉不脱,用八二丹麻油调后,摊贴疮面。

腐肉已脱,露新肉者,用生肌散外盖生肌玉红膏。

周围有湿疹者,用青黛散调麻油盖贴中医执业医师外科学考点:肠痈病因病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

肠痈的临床表现肠痈的内治法:【记忆:大红大柴胡,大黄透脓毒】瘀滞证湿热证热毒证临床表现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右下腹局限性压痛,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右下腹可触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疾不爽舌脉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执八、、通腑泻热,解毒利湿透脓通腑排脓,养阴清热用大黄牡丹汤合红肠痈外治法及其他疗法1.肠痈外治法(1)中药外敷:金黄散、玉露散、双柏散,水或蜜调敷。

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瘤、岩

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瘤、岩

第五单元瘤、岩细目一概论(一)概念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

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

瘤的名目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

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癥瘕范畴。

生于体表的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

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

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

古代“癌”“岩”“喦”“巖”等字义相同且通用。

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溃烂后如翻花石榴,色紫恶臭,疼痛剧烈,难于治愈,预后不良,故有绝症之称。

(一)病因病机瘤、岩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发病原因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内因、外因两个方面。

外因为六淫之邪,内因为正气不足和七情所伤。

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交结而导致瘤、岩的发生。

瘤主要是邪气偏盛,岩主要是正气不足,即机体抗病力减低。

加之邪毒侵袭,日积月累,导致瘤、岩的形成,正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所言:“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气。

”总之,瘤、岩病因病机的特点是:本虚而标实,正气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湿热或阴毒结聚为标。

(三)辨证论治1.气郁痰凝证主症:局部肿块硬韧,尚可活动,患部皮色不变,无痛。

伴有胸闷、胁胀、纳差、精神抑郁等症状。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腻,脉细弦。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开郁散、通气散坚丸加减。

常用陈皮、青皮、香附、枳壳、枳实、柴胡、橘核、郁金、厚朴、川贝母、浙贝母、法半夏、僵蚕、白芥子、胆南星、夏枯草等。

2.寒痰凝聚证主症:局部肿块质硬,表面光滑有弹性,肿块活动度较差,患部皮肤色白,无痛,肤温不高。

伴周身倦怠、胸闷不舒、畏寒怕冷。

中医执业医师外科学考点:瘤、岩

中医执业医师外科学考点:瘤、岩

中医执业医师外科学考点:瘤、岩脂瘤概念脂瘤是皮脂腺中皮脂郁积而形成的囊肿,又称粉瘤。

其临床特点是,皮肤间出现圆形质软的肿块,中央有粗大毛孔,可挤出有臭味的粉渣样物。

----(中医的脂瘤相当于西医的皮脂腺囊肿)西医的脂瘤相当于中医的肉瘤脂瘤的内治:【记忆:仙龙只留(脂瘤)二四七】痰气凝结证痰湿化热证临床表现脂瘤表皮中央有黑点,伴咽喉如有梅核堵塞,胸膈痞闷,抑郁,急躁易怒瘤体红肿,灼热,疼痛,甚至跳痛化脓,伴发热,恶寒,头痛,尿黄,舌脉舌淡,苔腻,脉滑舌红,苔薄黄,脉数治理气化痰散结清热化湿,和营解毒十字切开:脂瘤成脓有头疽,蝼蛄疖》脂瘤的外治脂瘤染毒而未成脓者,予金黄膏、玉露膏外敷。

脂瘤染毒成脓者,予行十字切开引流,,用棉球蘸七三丹填塞腔内,再予生肌散生肌收口,以免复发。

》其他疗法:》将脂瘤完整手术切除,是最有效、最根本的治疗方法练习题患者,男,48岁。

肩背皮肤浅层肿块,与皮肤粘连,瘤体表面中心有黑色粗大毛孔,挤压时有臭脂浆溢出。

其诊断是A.脂瘤B.肉瘤C.流痰D.血瘤E.筋瘤『正确答案』A考查脂瘤的概念B.肉瘤:软如棉,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如肉之隆起。

相当于西医的脂肪瘤C.流痰:即流注(发于肌肉深部,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D.血瘤: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E.筋瘤:即静脉曲张血瘤概念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肿瘤。

其特点是病变局部色泽鲜红或暗紫,或呈局限性柔软肿块,边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

相当于西医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血瘤的诊断1.毛细血管瘤:多在生后1~2个月出现,多数表现为皮肤上有红色丘疹或小的红斑,逐渐长大,界限清楚,质软可压缩,色泽鲜红或紫红,压之褪色,抬手复原。

2.海绵状血管瘤:质地柔软似海绵,常呈局限性半球形、扁平或高出皮肤的隆起物,有很大压缩性。

血瘤的内治:【秦良顺气反的欢,就怕血瘤拉清单】心肾火毒证肝经火旺证脾统失司证临床表现多见于初生婴儿,肿块大小不一,色泽鲜红,边界不清,不痛不痒,伴五心烦热,口渴面赤,尿黄便干,口舌生疮多发于头面或大腿,肿块呈丘疹或结节状,表面红,易出血,常因情志不遂而生胀痛,伴心烦易怒,咽干口苦瘤体不大,边界不清,色红,好发于下肢,质软易出血,不痛,伴肢软乏力,面色萎黄,纳食不佳舌脉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舌红,苔微黄,脉弦细数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细治法清心泻火,凉血解毒清肝泻火,祛瘀解毒健脾益气,化湿解毒用方芩连二母丸合凉血地黄汤丹栀逍遥散合清肝芦荟丸顺气归脾丸血瘤的外治法①对小面积毛细血管瘤及海棉状血管瘤可用五妙水仙膏外搽。

第九章瘤、岩(中医外科学)

第九章瘤、岩(中医外科学)

第九章瘤、岩概论【概述】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

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

关于瘤的名称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

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癥癥范畴。

生于体表的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分别是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

相当于西医学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

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

古代的“岩”“餉”“巖”等字义与“癌”相通。

《疡科心得集》中将“舌菌”“乳岩”“失荣”“肾岩翻花”称之为外科“四大绝症”。

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溃烂后如翻花石榴,色紫恶臭,疼痛剧烈,难以治愈,预后不良。

【病因病机】瘤、岩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发病原因较复杂,但可归纳为内因、外因两个方面。

外因为六淫之邪或环境污染,内因为正气不足和七情所伤。

其核心病机为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塞,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胶合为患。

兹将其常见病因病机分述如下:1.六淫之邪六淫之邪乘虚内侵,或环境污染导致气血凝结,阻滞经络,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邪浊与郁气、积血相合为病,留积不散,久之结为瘤、岩。

2.情志郁结七情所伤,情绪抑郁不畅,脏腑气机失于条畅,气滞日久,必致血瘀,气滞血瘀长期蕴结不散,可逐渐形成瘤、岩。

3.脏腑失调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邪气留滞而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互相搏结而致形成瘤、岩。

4.饮食不节恣食辛辣厚味,脾胃受损,水湿不化,津液不布,湿蕴日久而成湿毒,或兼受邪火熬灼,凝结成痰,痰浊毒聚而为瘤、岩。

上述病因病机中,瘤主要是邪气偏盛,岩主要是正气不足,即机体抗病力降低。

加之邪毒侵袭,日积月累,导致瘤、岩的形成,正如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积聚》所言:“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总之,瘤、岩病因病机的特点是:本虚而标实,正气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湿热或阴毒结聚为标。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瘤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瘤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瘤瘤是瘀血、痰滞、蚀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而产生的赘生物。

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

瘤的名目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

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症瘕范畴。

生于体表的外科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

西医一般称良性肿瘤为“瘤”,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但中医所称的骨瘤则包括有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

[病因病机]瘤的发生原因,薛己认为:“夫瘤者留也,随气凝滞,皆因脏腑受伤,气血乖违。

”说明瘤是内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气瘤是肺的功能异常,气机郁结;血瘤是心的功能异常,血络纵横丛集;肉瘤是脾的功能异常,痰聚肉里;筋瘤是肝的功能异常,筋脉曲张;骨瘤是肾的功能异常,骨络瘀阻。

因此,瘤的发生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从而导致瘀血、浊气、痰凝留着聚结而成。

[检查方法]瘤的检查,首先要尽量暴露病变所在部位,观察肿块的位置、数目、形态、皮肤表面的变化。

再用右手食、中指平揿肿块,扪触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肿块与皮肤是否有粘连,或与骨骼的关系等。

同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摄X线片,配合B型超声检查或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直至切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以获得正确诊断。

[治疗]瘤的治疗,原则上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特别是当肿瘤在短期内明显增大,或有癌变危险时,更应及时手术。

但对多发性及某些生长在不便于施行手术部位的肿瘤,可运用中药治疗。

内服药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按《外科正宗》所归纳,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大法则。

外治法除手术外还有腐蚀、硬化剂注射、冷冻等方法。

[结语]中医的瘤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也包括骨的恶性肿瘤)。

其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

中医外科-瘤、岩

中医外科-瘤、岩
肝气郁结 气滞血瘀 脾虚失运 聚湿为痰
痰瘀脏毒凝结于 少阳、阳明之络 失荣
失荣
诊断
临床表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生长较快,质地坚硬,表面不平,
固定不移,溃后状如翻花。
辅助检查
1、寻找原发病灶 2、病理活检确诊
失荣
鉴别诊断——瘰疬
1、结核病史
2、串珠状
3、质韧可化脓溃破,流出败絮样物,易成窦道
4、活检可确诊
肉瘤
治疗
内治 外治 气郁痰凝证—理气健脾,化痰散结 —化坚二陈丸合十全流气饮 阳和解凝膏掺黑褪消 瘤体大者宜手术 其他疗法
预防与调护 调饮食 畅情志
茧唇
定义——发生在唇部的恶性肿瘤,因其外形似蚕茧,故称茧唇。
特点——初起下唇为无痛性局限性硬结,或似乳头、蕈状突出, 溃烂后翻花如杨梅。 相当于西医的唇癌。
起物,有很大的压缩性。
血痣—指压其色泽和大小无明显变化。
血瘤
血瘤
治疗—内治
心肾火毒证—多见于初生婴儿—清心泻火,凉血解毒 —芩连二母丸合凉血地黄汤 肝经火旺证—多发于头面或大腿部—清肝泻火,祛瘀解毒 —丹栀逍遥散合清肝芦荟丸 脾统失司证—好发于下肢—健脾益气,化湿解毒 —顺气归脾丸
血瘤
治疗—外治
气血瘀滞证:坚硬,不平,固定,疼痛,青筋暴露
毒热蕴结证:红肿热痛,溃后如翻花,恶臭
正虚邪实证:肿块增大增多,转移,溃后疮面灰暗,
高低不平,久不收口
概述
治疗—内治
气虚痰凝证—理气解郁,化痰散结—开郁散、通气散坚丸
寒痰凝聚证—温经散寒,化痰散结—阳和汤、万灵煎
气血瘀滞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活血散瘀汤或散肿溃坚汤 毒热蕴结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五味消毒饮或当归芦荟丸 正虚邪实证—益气养血,解毒散结—保元汤或生脉饮合散肿溃坚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第一节内治法▲内治三法则。

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如:五味消毒饮。

黄连解毒汤。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毒邪内陷的治疗法则。

如:透脓散。

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如八珍汤。

第二节外治法一、药物疗法药物疗法,就是根据疾病所在部位的不同,以及病程发展变化所需,将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使药物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有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消散药、提腐祛脓药、腐蚀药与平胬药、祛腐生肌药、生肌收口药、止血药、清热收涩药、酊剂、洗剂)、草药等。

二、手术疗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等。

切开法:适用于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切口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 面部脓肿应尽量沿面部皮肤自然纹理切开; 手指脓肿应沿侧方向切开; 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 形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 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门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挂线法:适用于瘘管、窦道。

结扎法:适用于头大蒂小的赘疣、痔核以及瘤、脱疽等。

▲外治法的掺药:消散药提脓祛腐药腐蚀药与平胬药祛腐生肌药生肌收口药止血药清热收涩药酊剂洗剂例题:1、周代时外科医生的名称是A 大夫B 疡医C 疾医D 医官E 扁鹊2、外科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A、风温、风热B、火毒、热毒C、气郁、火郁D 外感、邪毒E、湿热、寒湿3、血虚作痒的临床特点是A、浸淫四窜,黄水淋漓B、走窜四注,遍体作痒C、皮肤干燥, 脱屑作痒D红赤作痒,不会传染E、瘙痒剧烈,最易传染4、下列外科清热法的适应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红肿热痛的阳证,如痈、疖B.红肿灼热的疮疡,如丹毒、烂疔C.热毒内传的走黄、内陷证D.流痰初起骨骼隐痛,漫肿者E.阴虚火旺的流痰、骨蒸潮热参考答案1.B2.B3.C4.D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致病因素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七个方面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瘤瘤是瘀血、痰滞、蚀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而产生的赘生物。

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 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

瘤的名目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

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症瘕范畴。

生于体表的外科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

西医一般称良性肿瘤为“瘤”,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但中医所称的骨瘤则包括有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

[ 病因病机]瘤的发生原因,薛己认为:“夫瘤者留也,随气凝滞,皆因脏腑受伤,气血乖违。

”说明瘤是内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气瘤是肺的功能异常,气机郁结; 血瘤是心的功能异常,血络纵横丛集; 肉瘤是脾的功能异常,痰聚肉里; 筋瘤是肝的功能异常,筋脉曲张; 骨瘤是肾的功能异常,骨络瘀阻。

因此,瘤的发生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从而导致瘀血、浊气、痰凝留着聚结而成。

[ 检查方法] 瘤的检查,首先要尽量暴露病变所在部位,观察肿块的位置、数目、形态、皮肤表面的变化。

再用右手食、中指平揿肿块,扪触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肿块与皮肤是否有粘连,或与骨骼的关系等。

同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摄X 线片,配合B型超声检查或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直至切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以获得正确诊断。

[ 治疗]瘤的治疗,原则上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特别是当肿瘤在短期内明显增大,或有癌变危险时,更应及时手术。

但对多发性及某些生长在不便于施行手术部位的肿瘤,可运用中药治疗。

内服药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按《外科正宗》所归纳,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 大法则。

外治法除手术外还有腐蚀、硬化剂注射、冷冻等方法。

[ 结语]中医的瘤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也包括骨的恶性肿瘤)。

其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

瘤的分类很多,但本章所论之瘤仅指气瘤、血瘤、肉瘤、筋瘤、骨瘤、脂瘤,均为临床常见者。

本病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以致瘀血、浊气、痰凝留着而成。

治疗原则是以手术切除为主,某些多发性及某些不便于施行手术部位的肿瘤,可予中药内服,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 大法。

第一节气瘤气瘤是以皮肤间发生单个或多个柔软肿核,按之凹陷,放手凸起,状若有气,皮色如常或有褐色斑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外科枢要•论瘤赘》云:“……其自皮肤肿起,按之浮软,名曰气瘤。

”相当于西医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 病因病机] 肺主气,主一身之表,由于元气不足,肺气失于宣和,以致气滞痰凝,营卫不和,痰气凝聚肌表,积久成形,发为气瘤。

[ 诊断]气瘤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先天性疾病。

常在青春期开始发生,有的在儿童期或出生时就被发现。

亦常伴有某种发育上的缺陷。

好发于躯干部,亦常见于面部及四肢。

瘤自皮肤肿起,生长缓慢,为多发性,数目可从数个至千余个不等,大小差异很大,从米粒大至拳头大,质地或硬或软,但多数质软,用手指压之凹陷,去除压力后即能弹起。

部分头颈及四肢部的多发性气瘤可见局部皮肤、皮肤下组织水肿,过度增生、增厚、发硬而失去弹性。

瘤的皮色不变,有的或带淡红色。

另一种为先发生大小不一的褐色斑片,而后再发生赘瘤,色素斑和赘瘤可在同一部位,也可在不同部位同时发生。

[ 鉴别诊断]一、肉瘤部分肿块生于皮下,质软,类似气瘤,但多数呈分叶状,无压缩性,且不能将其挤入皮下。

二、血瘤肿物柔软,境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或肿块表面色泽鲜红或紫暗,加压时不能褪色。

[ 辨证论治]痰气凝结气瘤多发生于躯干部,也常见于面部及四肢,瘤大小数目不一,质地柔软而有弹性,生长缓慢,皮色不变,无疼痛感。

辨证分析:肺失宣降,腠理不密,外邪所搏,气聚痰凝,留于肌肤而致气瘤; 气虽郁结但无瘀血,故皮色不变,不坚不痛。

治法:通气宣肺,化痰开结。

方药:通气散坚丸。

[ 其他疗法] 气瘤多为多发性良性肿瘤,可不施行手术。

若顶大蒂小者,可用双套结结扎治疗; 若气瘤发于面部,有损面容,或发生于肢体,妨碍肢体活动时,或某些气瘤有恶变趋势,可行手术治疗。

[ 预防与调摄]1. 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忧郁。

2.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结语]气瘤相当于西医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其特点是:皮肤间发生单个或多个柔软肿核,按之凹陷,放手已起,状若有气,皮色如常或有褐色斑。

应与肉瘤、血瘤相鉴别。

内治直通气宣肺、化痰开结,方用通气散坚丸。

一般不必外治。

第二节血瘤血瘤是以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皮肤上发生肿块,色红而内含血丝,破皮则血流难止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

《类证治裁》云:“血瘤自血脉肿起,久而现赤缕或皮色赤。

”相当于西医的海绵状血管瘤。

[ 病因病机]由于心火妄动,逼血人络,血热妄行,脉络扩张,气血纵横,结聚成形,显露于肌肤而成。

[ 诊断]血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以四肢、躯干、面颈部多见。

常在出生后即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而长大,长到某种程度后,可停止进展。

瘤体外观呈暗红色或紫蓝色,亦可为正常皮色,小如豆粒,大如拳头,质地柔软,状如海绵,压之可缩小,肢体活动时胀大。

血瘤可并发出血、感染和溃烂。

婴儿患者有的可在数年内自行消退。

[ 鉴别诊断]血痣大小不一,手指压迫其上,色泽和大小无明显变化。

[ 辨证论治]内治法(一)心火妄动瘤体呈半球形或扁平隆起,边界清楚,质软色红,指压褪色,放手后又恢复到原来状态。

辨证分析:心火妄动,逼血人络,血热妄行,致气血纵横,脉络交错,结聚成形,故成本病,质软色红。

治法:凉血活血,抑火滋阴。

方药:芩连二母丸。

(二)气血瘀滞瘤色紫红或暗红,呈斑片状或隆起,甚或呈结节状、疣状辨证分析:血运失常,气血纵横,脉络交错,气滞血瘀,凝聚成形,故瘤色紫红或暗红,呈结节状或疣状隆起。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

[ 其他疗法]一、压迫法长期把棉花垫直接放在血瘤表面,并以胶布及绷带加压固定。

二、注射疗法把消痔灵注射液与1%普鲁卡因,按1:1 混合,用细长针头插入瘤体内,缓慢注入,以致整个瘤体高起为止。

每次用药液3—6mL 隔I周可反复注射。

若瘤体尚未发硬萎缩,则消痔灵注射液与1%普鲁卡因的比例可增至2:1,按前法注射。

三、冷冻疗法可采用液氮冷冻治疗,有较好效果。

四、手术治疗瘤体较大而局限者,经充分准备,可行手术切除。

[ 预防与调摄] 隆起于皮面的血瘤,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局部擦伤。

[ 结语]血瘤相当于西医的海绵状血管瘤。

其特点是: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皮肤上发生肿块,色红而内含血丝,破皮则血流难止。

应与血痣相鉴别。

心火妄动证,治宜凉血活血、抑火滋阴,方用芩连二母丸; 气血瘀滞证,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

局部可用消痔灵注射液注射; 瘤体较大而局限者,可行手术治疗。

第三节筋瘤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

”筋瘤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下肢静脉曲张交错所形成的静脉团块。

[ 病因病机]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气滞血瘀,筋脉纵横,血壅于下,结成筋瘤; 或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 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

[ 诊断] 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多见于下肢的两小腿。

早期感觉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

患肢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 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

有的在肿胀处发生红肿、灼热、压痛等症状,经治疗后则条索状肿胀较为坚韧。

瘤体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经压迫或结扎后方能止血。

病程久者,皮肤萎缩,颜色褐黑,易伴发湿疮和臁疮(慢性溃疡)。

[ 鉴别诊断] 血瘤常在出生后即被发现,随年龄增长而长大。

瘤体小如豆粒,大如拳头,正常皮色,或呈暗红或紫蓝色,形成瘤体的血管一般为丛状的血管或毛细血管。

而筋瘤则由管径较粗的静脉曲张而形成,瘤体沿主干静脉走向而迂曲,状如蚯蚓。

[ 辨证论治]内治法(一)劳倦伤气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卞坠不适感加重; 常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 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辨证分析:久站久行或劳累过度,劳倦伤气,气血流行不畅,筋脉纵横,血壅于下,故久站久行、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 劳倦伤气; 气虚下陷,故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 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均为中气不足之象。

治法:补中益气; 活血舒筋。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寒湿凝筋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 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辨证分析: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瘤,故瘤色紫暗,喜暖;寒凝筋脉,经脉不通,四肢失于温养,故形寒肢冷;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为有寒之象; 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为内有寒湿之征。

治法:暖肝散寒,益气通脉。

方药:暧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三)外伤瘀滞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 舌有瘀点,脉细涩。

辨证分析: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故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色青紫; 筋脉阻滞,不通则痛,故患肢肿胀疼痛; 舌有瘀点、脉细涩为有瘀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消肿。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 其他疗法]一、患肢用弹力绷带包扎,长期使用有时能使瘤体缩小或停止发展。

并发湿疮、臁疮者,参考有关章节治疗。

二、手术治疗这是治疗筋瘤的根本办法。

凡是有症状的筋瘤,无手术禁忌症者都应手术治疗,可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曲张静脉剥离术。

[ 预防与调摄]1.长期站立工作或分娩后,适当加强下肢锻炼,配合按摩等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症状。

2. 患筋瘤者经常用弹力护套或绷带外裹,防止外伤; 并发湿疮者; 积极治疗,避免搔抓感染。

[ 结语] 筋瘤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

其特点是: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伴有患肢酸胀不适,病久可伴发湿疮、臁疮。

应与血瘤相鉴别。

劳倦伤气证,治宜补中益气、活; 血舒筋,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寒湿凝筋证,治宜暖肝散寒、益气通脉,方用暖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外伤瘀滞证,治宜活血化瘀、和营消肿,方用活血散瘀汤加减。

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根本办法,凡有症状而无手术禁忌症者均应手术治疗。

第四节肉瘤肉瘤是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

{外科正宗》云:“肉瘤者,软若绵,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

”显然,它不同于西医的。

肉瘤,(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而相当于脂肪瘤。

为最常见的良牲肿瘤。

[ 病因病机]脾主肌肉,由于思虑过度或饮食劳倦伤脾,脾气不行,津液聚而为痰,痰气郁结而成肉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