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共·财政学笔记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解析详解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复习与思考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
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
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
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
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2.什么是市场失灵?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 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圣才出品】
第十章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10.1复习笔记一、税收制度及其历史演变1.税收制度概述(1)税收制度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理解。
①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侧重点是税收的工作规范和管理章程②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侧重点是以税收活动的经济意义为中心。
(2)关于税收制度的组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
①单一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应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
②复合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必须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
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是复合税制。
2.税收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税收制度的发展是指构成税制的各个税种的演变和主体税种的交替的历史过程。
二、税制改革理论简介1.公平课税论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四方面。
①主要强调横向公平目标,几乎不涉及纵向公平,主张将纵向公平留给政治程序解决;②把税收问题与政府支出政策分开讨论;③以税基的综合性和税收待遇的统一性作为指导原则;④主张按纳税能力征税,但纳税能力的大小不用效用理论来衡量,提出了自己的衡量方法,即所得(纳税能力)等于适当会计期内的消费加上应计净财富的变化,使之直接对应于可计量的现金流量。
公平课税论的理想税制,主要是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对宽所得税税基课征累进的个人直接税。
它也有助于降低名义税率,从而使税收的超额负担或福利成本最小化。
2.最适课税论最适课税理论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集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该理论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结构进行分析,即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应税行为和结果进行合理的征税。
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在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最适商品课税理论和最适所得课税理论三个方面。
(1)直接税与间接税搭配理论的主要内容①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常性支出【圣才出品】
第四章经常性支出4.1复习笔记一、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1.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的经济属性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是一种经常性支出,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它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
就其本质来说,经常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因为具有这一特点,满足这种公共需要以及为此而需要的资金的筹措,就要遵循与一般商品交换有所不同的另外一种原则,即由政府无偿提供。
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以及由这些费用支持的各种活动,对经济的影响至少可以有三个观察的角度:(1)从直接的生产和消费社会财富角度来看,这两类费用纯属社会财富的“虚耗”,因为行政活动和国防活动是非生产性劳动,从而与生产性劳动相对立。
就此而论,这两类支出越少越好。
(2)从财富生产的社会条件看,国防保护了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安全,行政活动维持了生产与生活的秩序,因而,用于这两类活动的费用又不是在“虚耗”社会财富。
(3)从社会经济的循环来看,生产是产品的创造,消费则是产品的实现,若无消费,生产不仅是一种无实际内容的概念,而且也不能正常进行。
行政和国防支出,正是全社会消费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2.行政管理支出(1)广义的行政管理支出包括现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以一般公共服务为主的三类科目:①一般公共服务,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党派团体、政府各部门等;②公共安全,包括武装警察、公安、检察、司法等;③外交,包括外交管理事务、驻外机构、对外援助、对外合作交流等。
(2)按费用要素区分,行政管理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大类。
①人员经费中主要包括工资、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及其他。
②公用经费中包括公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和业务费。
(3)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也有所不同。
直接影响行政管理费规模的主要因素有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以及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等。
3.国防支出(1)国防政策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②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④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⑤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陈共·财政学笔记
一.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一)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更你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1.特征: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二)公共物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个别人需要……)1.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混合物品:只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或只具有不充分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桥梁)(三)公共需要: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所满足的社会需要,公共物品从供给方面表达,公共需要从需求方面表达。
1.特征:是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单个公众无差别享用的、也要付出代价、是政府的指责。
(四)公共财政: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应该是公共财政,针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性财政提出的。
为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分配行为。
(五)市场失灵:市场无法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情形1.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六)政府干预:政府与市场互补,并非替代,来弥补市场失灵。
1.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与物品3财政手段2.弊端:1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或失误4政府职能越位、缺位(七)财政职能: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固有的功能,要说明的是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或者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1.资源配置职能:广义指社会总产品,狭义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核心是效率问题,机制与手段有:(1)明确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与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指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经济增长。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与财政职能第一节财政学对象1.财政学的本义:2.财政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思考: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第二节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其中的机制与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2.收入分配职能机制与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2)规范工资制度。
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机制与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发展(4)财政首先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4.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学的核心问题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1)市场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陈共财政学第二章笔记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3.(1)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2)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3)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
①平均成本定价法: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积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②二部定价法:由两种要素构成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③负荷定价法:根据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政府若要既充分提供公共物品,又要提高有关政府支出的效益,就必须适当选择定价方法。
第二节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1.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
它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2)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它们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进入市场交换,因而无法用货币计量其社会效益,只能计算每个被选项目的有形成本,但可以采用比较多个方案成本高低的方法,并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
(3)①影子价格:在充分竞争条件下市场的均衡价格是为消除价格扭曲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合理度量资源、货物与服务的经济价值而策定的,反映资源得到最佳使用的价值。
②消费者剩余:个人意愿支付的数额超过他们实际所付的数额差额。
(4)政治均衡:在公共选择的具体规则以及税收在个人之间的分配份额一定的条件下就生产一种或多种公共产品的水平所达到的一致意见,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规则下,如果全体成员就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及相应的税收分摊达到协议,就意味着达成政治均衡。
公共财政学知识要点(陈共哦)
1、公共财政学导论 (2)关键字:公共需要(私人需要)、公共财政(定义,基本特征)、公共财政学研究对象(理论和实践)和方法(实证、规范)、公共选择(含义、规则、主体行为)、市场失灵 (2)2、市场、政府与财政的职能 (3)关键字:资源配置效率(含义、实现条件)、市场失灵(含义、原因)、政府经济范围、政府财政职能 (3)3、财政支出 (5)定义、支出分类(理论、统计)、财政支出增长及其经济分析(模型)、财政支出增长原因的综合分析 (5)4、政府采购 (7)政府采购(概念和特征)、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参与主体、采购客体、采购模式、法律法规)、国际规则 (7)5、税收理论 (8)基本特征、税收术语(纳税人、负税人、瞌睡标准、课税对象、税目、税率、起征点与免征额、课税基础)、税率(分类)、税收分类 (8)6、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10)税收转嫁(概念、特征、转嫁、条件)、税收归宿(概念、与逃税的区别) (10)7、税收负担 (11)8、税收原则 (12)原则的沿革、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12)9、税收效应 (13)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13)10、税收制度 (14)类型、结构(含义) (14)11税制体系--商品课税 (15)12税制体系-所得课税 (16)个人所得税 (17)13税制体系-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 (20)14税制改革 (20)15公债理论与管理 (21)16政府间财政关系 (23)17财政政策 (26)1、公共财政学导论关键字:公共需要(私人需要)、公共财政(定义,基本特征)、公共财政学研究对象(理论和实践)和方法(实证、规范)、公共选择(含义、规则、主体行为)、市场失灵●公共财政概述社会公共需要与政府财政①所谓私人个别需要,就是普通意义上的社会成员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
②所谓社会公共需要,则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是社会成员的整体需要或者集中需要。
③与私人个别需要的个体性、分散性和自愿性相比之下,社会公共需要突出的特征在于:(1)整体性(2)集中性(3)强制性公共财政活动的基本特征公共财政的主体是政府,这是财政收支区别于其他收支活动的基本特征,这里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财政活动以政府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圣才出品】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3.1复习笔记一、财政支出分类1.我国现行财政支出功能分类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在财政支出分类改革中设置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体系。
从分类结构来看,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①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如国防、外交、科技、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②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政府某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如“教育”类下的“普通教育”;③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生的具体事项,如“水利”款下的“抗旱”、“水土保持”等。
根据经调整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中类级科目现行规定有26项。
2.我国现行支出经济分类新的财政收支分类还设置了支出经济分类体系。
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仅设置类、款两级。
款级科目是对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体现部门预算编制和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要求。
支出经济分类的类级科目现行规定有12项。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实际上是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即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三大类。
(1)经常支出经常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特点: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
补偿方式:税收。
(2)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中有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械设备、修建铁路和公路等生产性支出,也有用于建筑办公楼和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
特点:它的耗费的结果将形成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
补偿方式:①税收,意味着本期享用的公共物品,本期付出代价;②国债,意味着未来享用的公共物品,未来时期付出代价。
3.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债和国债市场【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国债和国债市场12.1复习笔记一、国债原理1.国债的含义及其产生和发展(1)国债的含义政府举借的债务称为国债或公债。
通常将中央债称为国债,地方债称为公债。
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以国家信誉为担保,通常被称为“金边债券”。
(2)国债的产生与发展2.国债的种类、结构和负担(1)国债的种类①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
②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内债和外债。
③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④以发行的凭证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2)国债的结构国债的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性质债务的互相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
①应债主体结构,应债主体结构实际上就是社会资金或收入在社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各自占有社会资金的比例。
②国债持有者结构或应债资金来源结构,国债持有者是各应债主体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实际认购和持有国债的比例,又可称为国债资金来源结构。
③国债期限结构,以偿还期为标准,国债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和永久国债。
(3)国债负担和限度国债负担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①认购人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认购者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②政府负担,即债务人负担。
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
③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
④代际负担,国债不仅形成一种当前的社会负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向后推移,形成代际负担。
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
衡量国债绝对规模的指标有三:①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②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③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第一章财政概述1.财政概念1.1财政的基本含义和特征1.1.1财政的基本含义:经济部门,经济范畴1.1.2财政的基本特征:公共和阶级,强制和非直接偿还,平衡性1.2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财政学基础概念1.2.1公共物品:提供者,非排他,非竞争,混合物品1.2.2公共需要:公共与私人需要;共同需要,无差别享用,付出代价但非等价,政府的职责,涵盖广;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1.3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2.政府和市场关系——财政学基本关系2.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研究政府和市场关系:两个资源配置的系统关系是理论前提2.2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2.2.1市场和市场效率:信息,价格,资源配置,优胜劣汰2.2.2市场失灵:垄断-高价,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收入不公,经济波动 2.3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2.3.1政府的经济作用:厘清政府职责;提供公共物品,宏观调控2.3.2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法政,公共生产和提供,财政手段2.3.3政府干预失效:政治全力不创造财富却能支配经济;决策失误,寻租,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3.财政职能3.1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3.2资源配置职能:有限的资源,资产、产业、技术、地区结构,优化配置,效率;提供物品和经费,引导资源,弥补市场缺陷;手段-明确划分、优化支出结构、优化狗子规模和结构、投资税收等手段、本身3.3收入分配职能:公平分配;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手段-划清市场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工资制度,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3.4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3.4.1经济稳定:就业充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3.4.2经济发展:增长,经济结构,3.4.3手段:总共需平衡,财政的自动稳定作用,通过投资补贴等消除经济发展瓶颈,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的满足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包括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指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者损失的现象。
财政学 陈共版 复习资料
1.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政府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
2.外部效应:指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即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成本大于收益;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成本小于收益3.财政:财政是一种国家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是指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或者说是政府从事资源配制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来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4.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和公共性强制性和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平衡性)5.按经济性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包括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包括政府部门的投资拨款。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7.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共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的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半成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他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
8.财政性融资:以特定的财政资金,对指定的特别会计,政府关系机关和各种特殊法人进行投资和借贷,以促进社会资本形成,也称为“政策性金融”。
P1499.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性支出,在我国财政补贴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种。
10.税收支出:以特定的法律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税收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财政学-陈共-考试重点全归纳
财政学-陈共-考试重点全归纳财政学陈共考试重点全归纳第一章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
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
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财政学_陈共_考试重点全归纳之欧阳家百创编
财政学陈共考试重点全归纳欧阳家百(2021.03.07)第一章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
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
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财政政策【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财政政策16.1复习笔记一、财政政策概述1.财政政策的含义概括来说,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财政政策是由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2.财政政策主体政策主体指的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财政政策的主体只能是各级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
3.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
财政政策的一般政策目标主要有:(1)经济的适度增长适度增长的含义,在我国当前就是落实“五个统筹”,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①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
②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④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⑤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2)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物价相对稳定,并不是冻结物价,而是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空间。
物价相对稳定,可以具体解释为,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3)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往往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
潜在GDP:在保持价格稳定情况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量。
潜在GDP也称为充分就业产出量,意思是说,在这个产出水平上实现了充分就业。
自然失业率:在充分就业水平条件下存在的失业。
(4)收入的合理分配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又要防止过分贫富悬殊。
通过税收调节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是实现收入合理分配目标的有效措施。
(5)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经济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个人消费需求的实现,而且取决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实现。
这种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综合表现为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
4.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公共支出(包括财政补贴)、政府投资、公债等。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开放经济下的财政问题【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开放经济下的财政问题17.1复习笔记一、国际税收1.国际税收的内涵世界各国公认的国际税收定义,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权益的税收活动。
2.税收管辖权及其交叉或冲突(1)国家政治权力涉及范围包括两个方面:①本国疆域;②本国公民或居民。
(2)据此,形成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两个基本原则: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
同时产生两类不同性质的税收管辖权:①按属地原则确立的税收管辖权,称为地域税收管辖权或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
其基本含义是国家有权对来源于本国的收入课税,不论这种收入为谁所有。
②按照属人原则确立的税收管辖权,分为公民税收管辖权和居民税收管辖权。
(3)税收管辖权的交叉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①居民税收管辖权与地域税收管辖权的交叉;②公民税收管辖权与地域税收管辖权的交叉;③居民税收管辖权与公民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3.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国际重复征税是以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即存在两个以上征税主体为前提的,是由各国税收法律的冲突引起的。
(1)国际重复征税的影响国际重复征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必然对国际经济合作与交往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消极的。
①国际重复征税给跨国纳税人造成额外的税收负担。
②国际重复征税阻碍国际资本、商品、劳务和技术的自由流动。
③国际重复征税违背税收负担公平合理的原则。
(2)避免国际重复征税可以有三种协调的途径①限定各国唯一地行使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②限定世界各国唯一地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③允许各国同时行使两种以上的税收管辖权。
(3)有了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正确途径,还需要有一系列具体方法。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考察,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①扣除法和低税法扣除法指一国政府为了减除国际重复征税,从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中,扣除该所得所负外国所得税款,就其余额征税的方法。
低税法指一国政府对本国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单独制定较低税率以减轻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这种方法与扣除法类似,不能彻底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陈共 财政学考试重点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社会集中性经济活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确定政府职能范围的理论依据(一)社会产品的分类•私人产品---能够通过市场供应的产品•公共产品---不能够通过市场供应的产品•半公共产品---兼具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特征的产品(二)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区别1.产品效用的可分割性不同(1)私人产品---效用具有可分割性(2)公共产品---效用有不可分割性2.产品使用的排他性不同(1)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2)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3.产品使用的可阻止性不同(1)私人产品---具有可阻止性(2)公共产品---不具有可阻止性(三)两种产品的供应途径1.私人产品----市场供应2.公共产品----政府供应(四)半公共产品的特点1.产品效用----既具有可分割性又具有不可分割性2.产品使用----具有排他性3.产品使用----具有可阻止性(五)半公共产品供应途径---- 政府与市场合作二.政府职能的履行情况(一)发达国家政府职能履行情况(二)发展中国家政府职能履行情况.存在越位和缺位情况三.政府职能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2.财政的职能•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总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可选择的资源配置机制1.市场配置机制2.计划配置机制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途径1.市场为主、2.财政为辅财政履行资源配置职能的原因1.市场在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上存在失灵现象2.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盲目性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1.在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配置资源2.在政府部门内部配置资源3.对市场的资源配置状况进行调节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是指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社会的财富分配状况进行调节,使之达到公平分配的目的。
对公平分配的不同理解1.市场的理解----生产要素贡献论----经济公平2.社会的理解----分配结果的差距合理化----社会公平财政履行收入再分配职能的目标--- 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终极目标)财政收入再分配的内容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2.规范工资制度3.对市场分配进行调节(1)税收调节手段(2)转移性支出调节手段职能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基尼系数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财政投资性支出【圣才出品】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5.1复习笔记一、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1.投资与经济发展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动力。
在现代货币经济条件下,没有货币投资,任何其他投入都是不可能的。
(1)乘数作用凯恩斯不仅认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而且还论述了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作用。
投资的乘数作用:每增加1元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长的倍数,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呈同方向变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同边际储蓄倾向呈反方向变化。
(2)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实际生活中也可以直接看到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①社会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部分组成,所以,投资可以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②投资需要建筑材料,需要添置生产设备,所以,增加投资就可以带动钢材、水泥、木材等生产资料或设备生产的增长。
③投资中的一部分,一般约40%,将转化为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所以增加投资又可以刺激消费品生产的增长。
这是经济学一般原理,在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中都是一样的。
投资可以刺激需求的增长,同时又可以增加和改善供给;投资过程首先是刺激需求,投资完成后才能增加供给。
凯恩斯乘数理论就是从刺激需求出发。
(3)加速原理凯恩斯主义者又提出了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说的是收入变化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化。
如果说乘数是表示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那么,加速数正好与之相反,它表示的是收入或消费增加会引起投资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
(4)研究与安排投资规模研究与安排投资规模时必须考虑三个问题:投资规模要适度;投资结构要合理;要注重投资效益。
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缓慢时,往往依靠增大投资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当投资过旺及造成经济过热或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往往采取措施首先压缩投资,迫使经济过热的势头减缓。
2.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1)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
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是相对而言的,政府投资有自身明显的特点:①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是非政府投资的第一个特点;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一)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更你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1.特征: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二)公共物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个别人需要……)1.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混合物品:只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或只具有不充分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桥梁)(三)公共需要: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所满足的社会需要,公共物品从供给方面表达,公共需要从需求方面表达。
1.特征:是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单个公众无差别享用的、也要付出代价、是政府的指责。
(四)公共财政: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应该是公共财政,针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性财政提出的。
为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分配行为。
(五)市场失灵:市场无法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情形1.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六)政府干预:政府与市场互补,并非替代,来弥补市场失灵。
1.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与物品3财政手段2.弊端:1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或失误4政府职能越位、缺位(七)财政职能: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固有的功能,要说明的是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或者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1.资源配置职能:广义指社会总产品,狭义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核心是效率问题,机制与手段有:(1)明确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与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指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经济增长。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核心是实现公平分配(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4)转移性支出维持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
(1)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制度安排的自动稳定作用(3)投资补贴税收促进公共设施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4)保证非生产性社会公共需要,例如环保、社保等。
二.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1.纯公共物品:强制征税,由于公共物品享用量无法量化,因此政府对公共市场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的组合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与支出的规模成为财政学关心的问题。
2.准公共公共物品(1)具有非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例如桥梁: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二是通过收费弥补,交费者使用。
(2)外部效应性:外部效应很大时视为纯公共物品(例如基础科研成果)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3)实践来看,各国提供的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3.实践:技术改进(加密)、私人物品捆绑、转嫁给私人物品提供商、明确产权、BOT(二)公共生产:不等于公共提供1.提供纯公共物品应采取国有国营模式。
2.垄断型国有企业采取国有国控模式3.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应采取公司改造模式。
4.中小型固有企业放开搞活。
(三)公共定价:包括两个方面:纯公共定价、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1.一般定价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AC(2)二部定价法:与量无关的基本费、按量支付的从量费(3)负荷定价法:按照不同时期需求量制定不同价格。
2.自然垄断的公共定价:(四)财政支出效率,两方面1.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适度的问题,也就是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
2.生产效率:难以确定,又称为X效率3.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财政支出效率的集中体现。
(五)财政支出效益:对资源利用的程度,内涵与范围:1.内源性效益: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1)财政支出总量效益/财政支出结构效益/财政支出项目效益。
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一是部门在财政资源的配置上是否合理并得以优化,二是部门本身的工作绩效评级。
3.财政支出的分单位绩效评价:一是对预算与相关决策的执行情况;二是单位的资金管理机制是否完备,三是资金使用的最终效益(六)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计算NPV,比较PVB和PVC(贴现后成本与收益)2.最低成本法:适用于成本易于计算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
(七)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1.原则:3E,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针对性与兼容性相结合/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工作需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2.体系:规模效益指标体系(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财政支出贡献率、财政支出公共物品产出率)/结构效益指标体系/支出项目效益指标体系/公共部门效益指标体系。
(八)公共选择理论: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
1.研究的问题是公共选择问题,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别私人相区分的集团选择。
作为一种选择,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作为一种政治过程,要经过立宪、立法议会、行政司法三个阶段2.意义:指导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借鉴政治与行政体制改革/公共决策法制民主化实践/借鉴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
(九)我国财政民主化与法制化1.《预算法》、《决定》2.法制化:财政立法、财政执法、财政行政复议(十)财政监督: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要素:财政监督主体(各级财政部门)/范围(预算、税务、国有资产、财务会计、预算外资金)2.流程:检查、调查、建议、反映3.方式:日常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个案件查三.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一)财政支出分类1.功能分类26项2.经济分类:(1)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需的支出,税收弥补,公债会产生时间性差异。
(2)资本性支出: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可以税收、国债弥补。
(3)净贷款3.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二)财政支出规模1.衡量指标(1)活动规模:财政收入占GDP/GNP的比重、财政支出占GDP/GNP的比重。
(2)支出规模及变化:财政支出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自变量GDP)、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自变量GDP)。
2.增长规模一般趋势:(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居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此外一些公共支出的增长快于GDP增长。
)(2)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导致财政支出增长包括内在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是财政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速的主要原因。
内在因素是固定税率,替代效应指危急时刻公众会接受提高税率,用公共支出代替私人支出。
危机时期过去后,公共支出会维持较高水平,因而称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三)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占GDP比重改革开放开始下降,97年开始回升。
原因:1.改革前,计划经济体制决定,财政支出占GDP比重高,一方面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另一方面企业利润上缴国家,所以改革开始后放权让利使比重下降,是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
之后经济发展使比重上升。
(四)财政支出影响因素以及合理规模选择的路径1.宏观因素: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2.宏观因素:政治性因素: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政府干预政策3.宏观因素:社会性因素:人口医疗社保等。
4.微观因素:公共物品的需求、成本、价格、质量、生产组织形式等5.选择路径政治决策。
(五)财政支出结构分析(1)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经济结构发展越成熟,对公共支出要求越高,也会快于GDP增速。
(2)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生产性公共资本也是内在动力。
(六)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与优化思路1.改革开放之初财政收入下降压缩基本建设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与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支出退出竞争性领域;2002年统筹城乡发展。
2.当今优化思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财政支出与保障民生的关系: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协调的关系;二是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三是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四是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
四.经常性支出(一)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国家的基本职能与支出。
保障人民生产与生活安全,保障生产进行1.行政管理支出:广义包括以一般公共服务为主的三类科目: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外交。
应对支出规模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标,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和立法监督。
2.国防支出:(二)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支出:仍归类于非生产性范畴1.教育支出:义务教育是纯公共物品,之外的属于混合物品,但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2.科学技术支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首位,国家投入:一是完善科技投入机制,二是税收激励,三是政府采购。
3.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后者属于混合物品范畴)我国投入不足、医保机制不健全,区域医疗水平差距大,医疗费用高。
(三)社会保险支出:必须靠政府实施:一,弥补市场失灵(分配);二,社保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三、私人保险不可能完全提供给人们经济保障。
(道德风险、免费搭车、系统性风险。
)1.西方保险制度:保障名目繁多/资金来源确定/支出依法由政府安排/社会化,无地区和身份差别/运作有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两种(现收现付制是靠后代人养老,完全基金制是自我养老,不存在代际收入转移,部分基金制是自我养老和后代养老结合的模式。
)2.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保制度: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为骨干,以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为辅助,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险体系(1)社会保险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相辅相成;(2)创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制运作模式。
(3)积极推广广大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险改革。
(4)多层次多种类多渠道覆盖面不断扩大;五是立法通过并实施社会保险法。
3.财政部门职责与投入(1)对各项基金的经费支持(2)中央财政拨款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3)补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不足:筹集方式:社会保险税/收保险费制度五.财政投资性支出(一)财政投资性支出一般分析1.投资通过加速原理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