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籍装帧方法

传统书籍装帧方法

书籍装帧在古代就出现了,那么你想知道关于传统书籍装帧方法有哪些吗?下面由店铺向你推荐传统书籍装帧方法介绍,希望你满意。传统书籍装帧方法

书籍装帧是书籍造型设计的总称。一般包括选择纸张、封面材料、确定开本、字体、字号,设计版式,决定装订方法以及印刷和制作方法等。

书籍装订是书籍从配页到上封成型的整体作业过程。包括把印好的书页按先后顺序整理、连接、缝合、装背、上封等加工程序。装订所采用的方式称为装订形式或装帧形式。

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商朝,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为了便于保存,就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打孔并用绳串联起来,就成为最早的“书籍”。这种“书籍”似有装订之意,其实只能算作“书籍”装订的雏形。而真正意义上的书籍装订,当以简册装为始。

我国书籍装帧的形式大致经历了简册装(周代),卷轴装(汉代),经折装(唐代),旋风装(唐代),蝴蝶装(宋代),包背装(元代),最后发展成线装(明代)。现代书刊的装帧形式,则可分为简装和精装两大类。

现分述如下:

1.简册装

简册装是竹木简的装帧形式。在造纸技术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籍主要是用墨写在竹木简上。人们将竹木劈成狭长的细条,经过刮削整治后在上面写字,单独的竹木片叫做“简”,若干简用绳编连起来就叫做“册” 或“策”,这是现在称 1本书为1册书的起源。编简成册之后,以尾简为轴心,朝前卷起,装入帙内,以便收藏。

2.卷轴装

卷轴装始于帛书,是由卷、轴、镖、带四部分组成的、类似于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卷轴装型制,在其一长卷文章的末端设一较幅面宽度长出少许的轴,以轴为轴心,将书卷卷在轴上。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书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

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卷的左端卷入轴内,右端在卷外,卷首一般装裱有一段纸或丝绸,叫做镖。镖头再系上丝带,用以保护和捆缚书卷。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阅毕,将书卷随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

卷轴装发展到今天,虽然已不被书籍装帧形式所采用,但在书画装裱中仍在应用。

3.经折装

又称折子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改造而来的。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需求增多,卷轴装的许多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如果看阅卷轴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十分麻烦。经折装的做法是:将一幅长卷依一定的行数,沿着文字版面的间隔处,左右连续折叠,形成长方形的一叠,最后在首末两页上分别粘贴硬纸板或木板,作为护封。经折装的出现克服了卷轴装的卷舒不便的问题,大大方便了阅读,也便于取放。它的装帧形式与卷轴装有很大的区别,形状和今天的书籍非常相似。

4.旋风装

旋风装有两种说法:

一是认为旋风装由经折装演变而来,就是把经折装的书再用一张纸一半把书的第一叶粘起来,另一半把书的最後一叶粘起来,使首页和尾页相连缀。翻阅时,循环不断,状如旋风。保存时合拢,成为一本书。

二是认为旋风装是以一幅比书页略宽略厚的长条纸作底,把书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底纸上,类似房顶贴瓦片的样子,这样翻阅每一页都很方便。它既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形,又解决了翻检时的不方便。

5.蝴蝶装

蝴蝶装是适用于雕版印书的特点而创造的。此种装帧形式是把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中缝线为轴心,使版心朝里,单口向外,字对字地折叠。并将折口一方逐页粘在一张包背的硬纸上,然后裁齐成书。打开书本,版口居中,书页朝左右两边展开。翻动时像蝴蝶展翅,因而得名。宋元时期盛行此装帧形式。

蝴蝶装的的缺点是,翻阅时必须同时翻动两页空白页,否则容易产生无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面朝里的现象,阅读不很方便。

6.包背装

包背装是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页左右两边朝向书脊订口处,集数页为叠,排好顺序,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天头、地脚、订口处裁齐,再装上书衣而成。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包背装。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

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7.线装

线装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它与包背装相比,不用整纸裹书,而是前后分为封面和封底,不包书脊,用刀将上下及书脊切齐,打孔穿线,订成一册,书脊、锁线外露。

线装书既便于翻阅,又不易散破,是中国传统的装订技术史上最为进步的形式,具有典雅的中国民族风格的装帧特征。至今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书”的象征。

8. 平装,

也称“简装”,是铅字印刷以后近现代我国书籍出版中最普遍采用的一种装帧形式。平装书内页纸张双面印,运用软卡纸印制封面,成本比较低廉,适用于一般篇幅少、印数较大的书籍。平装书为普通读本,其书芯外有一裹背的封面,凡不是硬壳封面的书都是平装书。

平装书的订合形式常见的有骑马订、平订、锁线订、无线胶订、活页订、册页订等等。

骑马订:也叫骑缝铁丝订,是将内页和封面折在一起直接在书脊折口穿铁丝的装订方式。骑马订的书没有书脊,工艺简单,成本低,常用于篇幅较小的单行本。

平订:将配好的书贴相叠后,在订口一侧离边沿5毫米处用线或铁丝订牢。钉口在内白边上,不像骑马订订在书籍的折缝上。

锁线订:将每个印张于书脊处戳齐,骑马锁线,装上护封后,除

书脊以外三边裁齐便可成书。这种方法称为“锁线钉”。由于锁线比较烦琐,成本较高,但却牢固,因而适合较厚的书籍或重点书籍,比如词典。

无线胶订:是一种用胶质物代替铁丝或棉线作连接物粘合书芯进行装订的方法,这是我国在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的一项西式装订技术。它成本低,效率高,出书快,读者翻书也容易。不足之处是粘合不很牢固,适合较薄或普通书籍。

无线胶订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装订技术,我国绝大多数书籍都采用了这种装订方式。

活页订:在书的订口处打孔,再用弹簧金属圈或螺纹圈穿锁扣的一种订合形式。单页之间不相粘连,适用于需用经常抽出来、补进去或更换使用的出版物。

活页订形式新颖美观,常用于产品样本、目录、相册等。优点是可随时打开书籍锁扣,调换书页,阅读内容可随时变换。常见形式:穿孔结带活页装、螺旋活页装、梳齿活页装等。

册页订,把册页装为单页散装,再将印页裁切一致,按顺序排齐,外加包封即成。常用于少页大开本的画集、教学范本几挂图。

9.精装

精装书是相对平装书而言的,凡是书芯外有硬壳、封面带有顶头布的书,都称为精装书。精装书有的硬壳外面加彩印的护封,有的还加上腰带、书签带,高档的书还会有封套。其用料比平装书讲究:用各种质地、肌理纸做精装书面料的称为“纸面精装”;用各种质地的纺织物做面料的称为“全织物精装”;书脊用织物或皮革,封面、封底用纸做面料的称为“半精装”;而供作礼品的“豪华本”、供收藏用的“特装本”,书面用料往往是绵绸或皮革。

精装也是从西方舶来的方法。精装书的内页与平装一样,多为锁线钉。护封用材厚重而坚硬,封面和封底分别与书籍首尾页相粘,护封书脊与书页书脊多不相粘,以便翻阅时不致总是牵动内页。书脊有平脊和圆脊之分,封面与书脊间还要压槽、起脊,以便打开封面。

精装书最大的优点是印制精美,护封坚固,不易折损,便于长久

使用和保存。但成本较高、价格较昂贵。

精装书的装订形式还有活页订、铆钉订、结绳订等。

总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书籍的装帧形式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所有这些不同的装帧形式,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于知识传承的高度重视。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书籍的出现又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纸质装帧形式,不能不说是书籍装帧史上又一次大的飞跃。

书籍装帧讲义

书籍讲义(一) 第一部分书籍设计 第二部分插图设计 第三部分版式设计 第一部分书籍设计 一、书籍及其构成 1.书籍的定义 在一定媒体上经雕刻、抄写或印刷或光映的图文著作物。 书籍装帧:书,在一定媒体上按照一定的形式经过印刷、抄写、光映等传递文化信息的载体。 籍,最早指的是户口簿,登记。现在泛指图书簿册。装,装订,包装。帧,其实是个量词,指书籍的一页,图片的一幅。书籍装帧就是对图书的装订、包装设计,设计过程包含了印前、印刷、印后对书的形态与传达效果的分析。 书籍设计具体是指对开本、字体、版面、插图、封面、护封以及纸张、印刷、装订和材料事先的艺术设计。 书籍的构成 封面/护封/腰封/护页/扉页/前勒口/后勒口 当护封与封面合二为一,称简精装。有些书有环扉页(或环衬),环扉之后,有一个护页,护页有时候不印东西或只染一个底色,护页之后是扉页,有些书还有书函(或叫书套)。 装帧的英文:book design或book binding design 评析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区别。 实际上书籍设计是:视觉艺术Communication visual/印刷艺术Typegraphy/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编辑设计Editorial design/工业设计Industry design/桌面排版Desk Top publishing 的综合艺术。

二、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演进 书籍装帧设计,以前很少有人论及这个概念。现在,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从事专业书装设计的团体及个人的不断涌现,书籍装帧设计已为世人所认知,并且对出版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书籍装帧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来学习和研究,也于今天提了出来,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一举措,经事实证明,的确为社会文明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从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观来讲,若想系统地了解书籍装帧设计,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史。 我们谈到书籍不能不谈到文字,文字是书籍的第一要素。中国自商代就已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从甲骨文的规模和分类上看,那时已出现了书籍的萌芽。到周代,中国文化进入第一次勃兴时期,各种流派和学说层出不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文字载体的书籍,已经出现很多。周代时,甲骨文已经向金文、石鼓文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发展,后又完成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文字体的演变,书籍的材质和形式也逐渐完善。(一)甲骨 通过考古发现,在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作为文字载体的材质。所刻文字纵向成列,每列字数不一,皆随甲骨形状而定。由于甲骨文字型尚未规范化,字的笔画繁简悬殊很大,刻字大小不一,所以横向难以成行。后来虽然在陶器、岩石、青铜器和石碑上也有文字刻画,但与书籍形式相去甚远,故不做详谈。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埃及人把文字刻在石碑上,称为石碑文。古巴比伦人则把文字刻在黏土制作的版上,再把黏土版烧制成书。 (二)玉版 《韩非子·喻老》中有“周有玉版”的话,又据考古发现,周代已经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质书写或刻文字了,由于其材质名贵,用量并不是很多,多是上层社会的用品。 (三)竹简木牍

传统书籍装帧方法

传统书籍装帧方法 书籍装帧在古代就出现了,那么你想知道关于传统书籍装帧方法有哪些吗?下面由店铺向你推荐传统书籍装帧方法介绍,希望你满意。传统书籍装帧方法 书籍装帧是书籍造型设计的总称。一般包括选择纸张、封面材料、确定开本、字体、字号,设计版式,决定装订方法以及印刷和制作方法等。 书籍装订是书籍从配页到上封成型的整体作业过程。包括把印好的书页按先后顺序整理、连接、缝合、装背、上封等加工程序。装订所采用的方式称为装订形式或装帧形式。 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商朝,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为了便于保存,就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打孔并用绳串联起来,就成为最早的“书籍”。这种“书籍”似有装订之意,其实只能算作“书籍”装订的雏形。而真正意义上的书籍装订,当以简册装为始。 我国书籍装帧的形式大致经历了简册装(周代),卷轴装(汉代),经折装(唐代),旋风装(唐代),蝴蝶装(宋代),包背装(元代),最后发展成线装(明代)。现代书刊的装帧形式,则可分为简装和精装两大类。 现分述如下: 1.简册装 简册装是竹木简的装帧形式。在造纸技术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籍主要是用墨写在竹木简上。人们将竹木劈成狭长的细条,经过刮削整治后在上面写字,单独的竹木片叫做“简”,若干简用绳编连起来就叫做“册” 或“策”,这是现在称 1本书为1册书的起源。编简成册之后,以尾简为轴心,朝前卷起,装入帙内,以便收藏。 2.卷轴装 卷轴装始于帛书,是由卷、轴、镖、带四部分组成的、类似于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卷轴装型制,在其一长卷文章的末端设一较幅面宽度长出少许的轴,以轴为轴心,将书卷卷在轴上。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书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

书籍装帧——龙鳞卷

书籍装帧——龙鳞卷 于咫尺之间展千里之外 ——法古创新龙鳞装手卷介绍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9382555.html,/s/blog_467e44a00100v14d.html书 籍印刷和装订是密不可分的,当印刷远未出现之前,装订已经是一门成熟工艺,我们翻阅中外印刷史料,多着重于印刷术的起源和技术的演变以及印刷术发明后对知识的传播作用,但是谈论装订装裱的篇幅却不多见。事实上一本书籍或画卷得以历经千百年而流传下来,其装订装裱加固非常重要,坚固的装裱除易于保存,也可经常翻阅而不会损坏。而且起到锦上添花,化寻常为神奇的功效,在人们的印象中,未经装裱的书画只是半成品,这也就是书画界之所以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说。 龙鳞装手卷,是中国传统装帧方式的书籍之一,亦称旋风装手卷。这种装帧形式,卷起时,外观与卷轴手卷无异,然因其内部书页鳞次相积状似龙鳞,故称龙鳞装。又因展开时其内部书页都朝一个方向旋转,类乎自然界的旋风,所以亦称为旋风装。由于她结合了龙鳞装和手卷的特点融合形成,故总称龙鳞装手卷(或旋风装手卷)。 现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龙鳞装手卷作品,是依李怀乾先生法古创新发明工艺技术专利制作的。为了让大家对这已失传千

年的书籍装帧形式有个约略了解,现在将她的历史渊源、形制特点、内涵和恢复创新提高的过程等做一番简略介绍。大唐遗韵盛世重光 欧阳修《归田录》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虽然没有说明这个卷轴是不是龙鳞装卷轴,然从现有的史料看,龙鳞装这种书籍装帧形式至少产生于公元9世纪后半叶的唐代是确凿无疑的。她的出现是适应当时的社会文化需求的变化,针对卷轴装的不便而创意改革和创造的。 唐代佛教的繁荣,造成了佛经的大规模印刷,原来的卷轴装手卷的低容量长尺度不适应僧尼们翻阅读诵佛经的需要,佛教经籍的大规模印刷是促成卷轴装必须适应发展的社会文 化条件之一。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诗歌的发展,特别是近体律诗的发展,不但要求有严格的韵律,遣词造句、运用典故也要求典雅有据。这就促使唐朝社会相应地产生并发展了两方面的著作。一方面是备查检掌故使用的类书空前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供起韵赋诗、检查格律用的韵书一再被修正、增补、传抄而流布社会。古时的类韵书类乎现在的字典,带有工具书的性质,是可以备随时翻检使用的。因此,这类书籍的书写方式和装帧形式,也就要以方便随时翻检为原则而作相应的改变。但是,唐代书籍最通行的书写方式和装帧形式仍是单面书写的卷轴装手卷。这样,通行的装帧形式与要方便随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分类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分类及其影响 一、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分类 装订,是把零散的书页、纸张或书画等加工成册或画卷等形式的工艺技术,它虽非书 籍所专有,但主要用于书籍,故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它和书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们 留下了只有书籍才用装订之印象。 印刷与印刷关系也很紧密,印刷品经行零书稿,也必用印刷。但这种关系与书籍、出 版发行同印刷的关系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印刷为印刷之绣后工序,印刷品可以书稿,也可 不书稿,不书稿者则并无印刷凌驾,比如报纸、单张年历、广告画、纸币及各种证券等。 印刷的发生晚于印刷术的发明者。印刷术发明者后沿用手抄本书籍集零书稿之法,就是印 刷工艺在印刷业中之应用领域。 装订和书籍,密不可分;装订与文字的传播方式,又息息相关。综观中国文字的传播史,自甲骨文至今,其传播方式,历经了甲骨、青铜、竹木、缣帛、雕石、拓印、手抄和 印刷等多种形式。其中,甲骨、青铜和雕石,历史上虽曾起过档案──勉强些,也可说它 是书籍──的作用,但它毕竟不是书籍,实无装订可言。究其源,除甲骨之中的牛肩胛骨 上曾发现有穿孔,可作为用绳串连起来,似有装订之意的证据之外,别无其他痕迹可寻。 真正的装订之始,当以简策装为最早。 简策上装 "简策"是由带有孔眼、写或刻有文字的一根根长条形竹(或木)片,用绳连结起来, 形成一篇著作的竹木书籍。其中有字的单根竹片谓之"简";用绳编连起来的"简"谓之"策",通常称作"简策";编简成策的绳子谓之"编"。绳有丝绳和皮绳两种。用丝绳编 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 用"珍"编连出来的"策",其前面的两根Loupe空白竹片,叫做"赘珍"。赘简的 背面通常都书写书名或篇名。策的最后一根简叫"末珍"或表示"尾珍"。当以末Loupe 轴,将策卷曲一束时, 赘简背面的书名或篇名就露在外面,成了这部书事实上的封面。它既类似于后来卷轴 护首外面的题签,又像现代书籍的封面。起着保护书页(内简)和书写书名、篇名等封面的 作用。 简策就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印刷形式,对后世书籍印刷形式之演进极具影响。比如,简 策的"策"与后世册页书籍的"册"同义;赘珍演化成书页、封面和扉页;末eqn 卷轴装的"轴"相类似;盛装简策的"帙"和"囊"演变成后来的"函套"……等。 简策上装这种印刷形式,起至自商周,迄于东晋,应用领域时间很长。随着纸的应用 领域和纸本书的通行,简策书籍逐渐为纸本书所替代,这种印刷方法也随之消失了。

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_书籍装帧的发展历程

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_书籍装帧的发展历程 中国书籍装帧的起源和演进过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么你想知道关于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吗?下面就由店铺为你带来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介绍,希望你喜欢。 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介绍 书籍装帧,以前很少有人论及这个概念。现在,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从事专业书装设计的团体及个人的不断涌现,关于书籍装帧的研究已为世人所认知,并且对出版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书籍装帧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来学习和研究,也于今天提了出来,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一举措,经事实证明,的确为社会文明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从书籍装帧的发展观来讲,若想系统地了解书籍装帧形态,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史。不论是对出版界还是设计界及书籍收藏界来讲,都是有一定帮助的. 我们谈到书籍不能不谈到文字,文字是书籍的第一要素。中国自商代就已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从甲骨文的规模和分类上看,那时已出现了书籍的萌芽。到周代,中国文化进入第一次勃兴时期,各种流派和学说层出不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文字载体的书籍,已经出现很多。周代时,甲骨文已经向金文、石鼓文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发展,后又完成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文字体的演变,书籍的材质和形式也逐渐完善。 (一)甲骨 通过考古发现,在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作为文字载体的材质。所刻文字纵向成列,每列字数不一,皆随甲骨形状而定。由于甲骨文字型尚未规范化,字的笔画繁简悬殊很大,刻字大小不一,所以横向难以成行。后来虽然在陶器、岩石、青铜器和石碑上也有文字刻画,但与书籍形式相去甚远,故不做详谈。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埃及人把文字刻在石碑上,称为石碑文。古巴比伦人则把文字刻在黏土制作的版上,

线装书

线装书 线装,也称古线装。有人认为,汉代已有线装书在书市出售。其实,汉代有书市,但没有线装书。我国古代的纸本书,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卷轴由卷、轴、缥、带组装成。汉、唐代只有这种卷轴形式的书。今天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轴画、书法,仍是卷轴装的遗风。晚唐以后,卷轴书向册页书过渡,其装订方法又有多种多样的演变,大体经历了轻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到了明代才正式出现了线装本的册页书。 目录 展开 编辑本段历史 汉代虽然发明了纸,但当时的书写材料,竹、木仍为大宗,其次是帛。纸写书,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都没有充分的根据说明在汉代(特别是西汉)就已普及。 线装书出现在包背装盛行的公元14世纪的明朝中叶,是我国装订技术史上第一次将零散页张集中起来,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的装订方法。它的出现

表明了我国的装订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线装本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于1996年9月出版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规模最大的线装书。 众所周知,我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源地。雕版印刷书由隋唐五代发其端,至北南宋而鼎盛。雕版书的装帧由开始的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到背包装,宋以后出现了线装书。一书多本的线装书还用纸板青布糊制成“函”收装,配以象牙别子。这种装帧,便于翻阅,不易破散,在我国书籍传统装帧技术上是最进步的,叶根友它一直流行了几百年。“线装书”也成了我国古籍的别称。近十几年,线装书有了较大量的出版。中国书店每年出版线装书二三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苏扬州广陵书局每年也出不少线装书。1993年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 线装书专业出版社———中国线装书局。目前,这家出版社已出线装书近二十种。 线装书的大量印行,究其原因,首先在于这种装帧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实用性。中国线装书局总编辑谢云先生认为:“用料、印刷、装帧是印刷物的三大要素,与印刷物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线装书一般用宣纸或毛边纸采用特殊方式印刷,用这种传统的印刷装帧形式能够别 线装书 具一格地体现学术、艺术价值和书籍装帧印刷的特色。”正因为线装书装帧形式传递着古色古香、浓厚典雅的文化气息,所以在现代依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中国传统书籍的装帧及现代书籍装帧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的类型及对现代书籍的装帧有何借鉴作用 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有以下几大类:1.编简:竹木简的装帧形式。古人书写于竹木简,以篇为单位,写完一篇,以绳作结。编简成策,第一策必定要标写这一策书的篇名。编简成策之后,以尾简为轴心,朝前卷起,装入帙内,以便收藏。2.卷子装:又称卷轴装。编简、帛书的古书装帧形式。纸书盛行后,也效法帛书,装帧亦是将写好的长条纸书,形成卷子形式,故称卷子装。流行于隋、唐时期。现在中国画的装裱也用这种卷轴形式来保存作品。3.旋风装:旋风装是卷轴装到册叶装的过渡形式。装帧形式是以一幅比书页略宽略厚的长条纸作底,把书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底纸上,收藏时从首向尾卷起。它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形,又解决了翻检时的不方便。4.经折装:又称折子装。出现在9世纪中叶以后的唐代晚期。装帧的形式是依一定的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前、后粘裱厚纸板,作为护封。经折装克服了卷子装的卷舒不便的问题。5.蝴蝶装:适用于雕版印书的特点而创造了蝴蝶装。此种装帧形式是把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中缝线为轴心,字对字地折叠。以版口一方为准,逐叶粘贴,打开书本,版口居中,书页朝左、右边展开。宋元时期盛行此装帧形式。因蝴蝶装的书页是单页,翻阅时,易产生无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面朝里的现象,阅读不方便是蝴蝶装的缺点。6.包背装:装帧的形式是将书页正折,版心向外,书页左右两边朝向书脊订口处,集数页为叠,排好顺序,以版口处为

基准用纸捻穿订固定,天头、地脚、订口处裁齐,形成书背。外粘裱一张比书页略宽略硬的纸作为封面、封底。此装帧形式缘自包裹书背,所以称其为包背装。包背装的书籍出现在南宋后期。元、明、清也多用此形式。如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等。7.线装:装帧形式与包背装近似。书页正折,版心外向,封面、封底各一张,与书背戳齐,打眼订线。线装书既便于翻阅,又不易散破。线装是中国传统的装订技术史上最为进步的形式,具有典雅的中国民族风格的装帧特征。线装书的出现,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装帧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民族风格,至今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书”的象征。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是深层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现代书籍装帧之所以发展到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古代书籍装帧对其影响是很深刻的,从中借鉴,从而促进了现代书籍装帧的发展。 从…卷轴装?入手,。卷轴装。的核心之处就是…卷?和'轴?,现代视觉要求是在多态的包装体系中,不仅要反映书籍自身的固有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在表述单一主题信息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到附加信息的传递及新材料及新工艺的运用。使书成为—个综合信息平台。.在材掣斗进择上,。卷”部分可用人造纤维丝。文字面用传统方式结合现代丝印技术作为印刷方法,背面可用作宣传内容安排。。轴。部分可将现代电子信息存储在其中.使之成为一个电子信息棒在外形上严格按照传统。卷轴装?的形态制作的同时,

书籍的装帧方式

书籍的装帧方式 设计、印刷和装订是一本书籍的主要制作流程,应该同样进行重视。装订是将印好的 书页加工成册等印后加工工艺的体现,我们常见的书籍装帧的装订方式主要有平订、锁线订、骑马订、塑料线烫订、锁线胶背订和无线胶背订六种。 1、平订 平订是将配好的书帖相叠后在订口一侧离边沿五毫米处用线或铁丝订牢。按订书所用 材料的不同,又有“缝纫平订”和“铁丝平订”两种方式。 缝纫平订使用工业缝纫机,以线为订书材料。铁丝平订使用订书机,以铁丝为订书材料,因铁丝易锈蚀以致书页松散,现已少用。平订须占用一定宽度的订口,书页只能呈 “不完全打开式”,书刊太厚则不容易翻阅,所以平订一般适用于书页不到100张的书刊。 2、锁线订 锁线订又称“串线订”,是将配好的书帖用线逐帖串订成书心。订书时,依次将每一 书帖“骑”在锁线机上,用带线的订针顺序订穿每一书帖的居中折缝将各页连缀,同时锁 线穿梭而过将各帖书页“锁”紧成册。因订线在书页居中折缝处,书页可呈“完全打开式”。锁线订适用于书页较多的书刊,但书脊上订线较多,因而平整度较差。 3、骑马订 骑马订也称“骑订”,是将封面与正文的书帖在订书机上成“骑势”套叠后,用铁丝 在左右两页相联的书帖居中折缝处穿过,将封面连同正文书帖一起订牢。骑马订的工艺流 程短,出书快,成本低。但是,由于书页仅仅依靠两个铁丝钉连结,而且铁丝易生锈,所 以牢度较差。骑马订一般只适用于期刊或页数较少50张左右的图书。 4、塑料线烫订 塑料线烫订是预先单独订合各书帖再胶粘连帖的订书方法。在折页机进行最后一折之前,在每一书帖的居中折缝线上塞进一根特制的n形塑料线,并使其两根订脚穿透各个书 页后外露;再在订脚处加热,使塑料线熔化沿折缝与书帖粘合;然后进行最后一折,形成已 由塑料线烫订牢的单独书帖。最后,把配好的各帖书帖用无线胶背订方式连成书心。 5、锁线胶背订 锁线胶背订也称“锁线胶粘订”,是将“锁线”和“胶背”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的订书 方式。订书时,先用“锁线”法将书帖订连起来,再用“胶背”法粘牢。这种方式兼备两 种订书方式之长,所以被普遍采用。 6、无线胶背订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类型有:简策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简策”是由写或刻有文字的一根根长条形竹片或木片,用绳连结起来,形成一篇著作的竹木书籍。其中单根竹片称之为“简”;用绳编连起来的简称为“策”;编简成策的绳子称为“编”。 卷轴装始于帛书,是由卷、轴、飘、带四部分组成的,类似于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在其一长卷文章的末端设一较幅面宽度长出少许的轴,以轴为轴心,将书卷卷在轴上。缣帛的书,文章直接写在缣帛之上;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在长卷之上。飘是指粘在卷首的质地坚韧不易写字的纸或丝织品,用以保护书籍。带是指飘头的丝带,方便阅完后捆缚书籍。 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化而来,形同卷轴,内装书页,鳞次相积,逐页翻飞。放在插架上的旋风装书籍,外观上与卷轴装是完全一样的。一般卷轴装的书卷,是用一张张粘连起来、外观上是一整张的长条纸书写文章的;而旋风装则是把一张张写好的书页,按照先后顺序逐次粘在同一张带有卷轴的整纸上面。翻阅时,犹如旋风旋转一般。旋风装是中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 经折装是将一幅长卷,沿书文版面间隙,一反一正地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首末二页各加以硬纸的装订形式。据说这种形式始于唐朝末年。可能是受印度“贝叶经”的影响而产生。 蝴蝶装是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糨糊粘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 包背装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订形式。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字面朝外,背面相对,书页呈双页状。 线装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这种形式产生于明朝中期,是由包背装演化而来的。与包背装的主要区别是:改纸捻穿孔订为线订;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改包背为露背。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有何借鉴作用? 我认为,中国传统书籍装帧与时俱进,永不固步自封,值得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者学习。要永不满足,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勇于开拓进取。 要注重装帧细节。古代的书籍很注重细节。简策前面两根简为空白竹片,叫“赘简”。赘简背面写书名或片名,同时还起着保护内简的作用。古人还给简策配了“帙”或“囊”作为保护套。卷轴装各部件所用的材料与颜色的不同,是图书分类的重要方法。 勇于向外国学习并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东西。经折装的出现就跟外国文化有关联。 勇于改进不足。经折装的折缝处常常断裂,古人就改进为蝴蝶装,解决了断裂问题。但蝴蝶装翻阅不便,看完一页要翻两页。人们又对其进行了改进。 (本文介绍古代中国书籍装帧具体类别时,参阅了《简明中华印刷通史》中的有关描述。)

书籍装帧封面几种形式解读

书籍装帧封面几种形式解读 时代在发展,书籍装帧也在发展,那么你想知道关于书籍装帧封面几种形式是什么吗?下面就由店铺为你带来书籍装帧封面几种形式解读,希望你喜欢。 书籍装帧封面几种形式解读 在最原始的时代,所谓的甲骨、玉版、缣帛等各种形式的文字载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书籍的最原始形态,然而在我看来,真正谈得上书籍装帧形式的应是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后其所催生的各种书籍形式: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简装和精装等形式。 (一)卷轴装 欧阳修《归田录》中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可见在唐代以前,纸本书的最初形式仍是沿袭帛书的卷轴装。轴通常是一根有漆的细木棒,也有的采用珍贵的材料,如象牙、紫檀、玉、珊瑚等。卷的左端卷入轴内,右端在卷外,前面装裱有一段纸或丝绸,叫做镖。镖头再系上丝带,用来缚扎。卷轴装的纸本书从东汉一直沿用到宋初。卷轴装书籍形式的应用,使文字与版式更加规范化,行列有序。与简策相比,卷轴装舒展自如,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随时裁取,更加方便,一纸写完可以加纸续写,也可把几张纸粘在一起,称为一卷。后来人们把一篇完整的文稿就称作一卷。隋唐以后中西方正是盛行宗教的时期,卷轴装除了记载传统经典史记等内容以外,就是众多的宗教经文,中国多是以佛经为主,西方也有卷轴装的形式,多是以圣经为主。卷轴装书籍形式发展到今天已不被采用,而在书画装裱中仍还在应用。 (二)经折装 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改造而来的。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需求增多,卷轴装的许多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如果看阅卷轴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十分麻烦。经折装的出现大大方便了阅读,也便于取放。具体做法是:将一幅长卷沿着文字版面的间隔中间,一反一正的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态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态 中国传统书籍的装帧形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籍一直被视为珍贵的文化载体和知识的宝库。而书籍的装帧形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古代,中国的书籍装帧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布裙装:布裙装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它是将书页叠叠放在一起,用布裙包裹住,并用绳子系紧。这种装帧形态简单朴素,容易保存,适合于流传较广的书籍。 2. 线裝:线裝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书籍装帧形式,也是中国传统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将书页一张张装订在一起,然后用线穿过书页的孔眼,形成书本。线裝书籍的装帧形态简洁大方,方便阅读,也便于保存。 3. 包背装:包背装是一种将书页折叠后叠放在一起,用包背粘合成书本的装帧形态。包背装的书籍外观精美,装帧工艺复杂,适合于制作一些精装书籍,如经典文学作品。 4. 嵌凤尾装:嵌凤尾装是一种将书页排列成长条形,然后将长条形的书页对折后叠放在一起,形成书本的装帧形式。嵌凤尾装的书籍形态独特,装帧精美,适合于制作一些宴会礼仪、诗词作品等。 5. 空心装:空心装是一种将书页中间部分挖空,只保留四周边缘的

装帧形式。空心装的书籍外观别致,形式独特,适合制作一些艺术类书籍,如绘画集、摄影集等。 6. 丝线装:丝线装是一种将书页用丝线穿过书页的孔眼,形成书本的装帧形式。丝线装的书籍装帧精美,线条流畅,适合制作一些精装书籍,如古代文学作品、经典文化著作等。 以上是中国传统书籍的几种常见装帧形式。每一种装帧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念和装帧技艺。这些装帧形态不仅让书籍更加具有艺术价值,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好的阅读体验。在当代,虽然电子书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但传统书籍的装帧形态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并发展着,以传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书籍装帧设计重点

书籍装帧设计第一章 1 所谓书籍装帧设计,就是经过艺术设计赋予书籍一个恰当的形式,设计对象包含了一本书所有形成的全部因素,即护封,封面,扉页,环衬,书脊,插图,版式,字体,开本,精装材料,油墨,印刷方式、装订方式等等,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 2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可以追溯到商代,记录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大量龟甲,兽骨之上。 3 我国文字逐渐经历了甲骨文向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演变,书籍的形式也逐趋成熟。 3 把文字刻在陶器,青铜器,石碑上,再到文字写在竹简上,将竹简一片片编连在一起,称为“简策” 4早在公元前250年前后,古代埃及人就把文字刻在石碑上,称为“石碑书” 5 把经文刺在树叶,书皮上做成书,并将树叶,书皮压平,切成一致的形,装订成册,四周涂上金粉装饰,这种书被称为“贝叶经” 6埃及的主要书写材料用纸莎草制成,纸莎草质地松脆,不宜保存和流传,中世纪以羊皮纸代替了它。羊皮纸呈半透明状,是用山羊,绵羊的皮通过浸泡,软化,上粉,打磨等工序制作而成。 7用不同材质,形式制成书籍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把当时的生活,思想,经验记录下来传予后人,同时为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8 书籍装帧的发展与印刷 术密切相关。 9 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 印刷术对书籍发展起到至 关重要的作用。 10 隋末唐初印刷术的出 现,则替代了繁重的手工抄 写方式。 11 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 《金刚经》卷册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印刷品。经文在一块 完整的木板上雕刻而成,再 用黑墨印刷到纸上的手卷 上,从右向左读。 12 我国宋代是印刷发展的 高峰期。 13 在宋代庆历年间,平民 毕昇首先加以改良发明了 胶泥活字印刷法,是世界上 最早的活字印刷法 14 15世纪前后,在欧洲, 德国古登堡将胶泥木刻活 字改良成金属活字---铅铸 活字,同时发明了木刻印刷 机,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和 质量。 15 古登堡用活字印刷的第 一本完整书籍《圣经》,尺 寸很大,文字分两栏编排, 版面工整,将插图和文字安 排在不同的页面上,使阅读 更为方便,具有了早期的编 排规则。 16 对我国近代书籍装帧设 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 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17 在装着设计的变革中, 鲁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他一方面介绍推荐国外 优秀设计,一方面又强调要 发掘传统艺术,形成强烈的 民族风格。那时候的代表人 物有钱君匋,陶元庆,司徒 乔,孙福熙等。在鲁迅的倡 导下,书籍装帧设计不仅重 视封面,还包括了扉页,正 文,插图,字体,色彩甚至 印刷工艺等的整体设计,书 籍的装订形式由线装开始 采用平装。文字格式也尝试 由竖排转为横排。 18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出现 看维多利亚设计风格,追求 繁琐,华丽,高贵,复杂的 装饰效果。当时最具代表性 的设计家是英国著名设计 师,插画家澳伯利。比亚茨 莱。他从古希腊陶器上的黑 白线条画中汲取精华,创造 了自己独特的插画风格,流 畅的线条结合浪漫的植物 纹样,巧妙运用黑色色块, 讲究画面的黑白对比,使画 面充满了浪漫而神秘的气 氛。这种独特而强烈的风格 称为新艺术运动的主要风 格。 19 简约设计是20世纪中后 期的主要风格之一。简洁明 快的色彩组合,美观大方的 字体设计,合理精炼的语言 信息,条理清晰地版式设 计,强调空间与形象的对 比,重视材质的自然美,是 简约设计风格在书籍装帧 设计中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设计的元素 1 文字,图形,色彩是平面 设计中最基本的视觉元素, 也是书籍装帧设计的主要 元素。 2 设计中的字体大概分为 汉字字体和外文字体两大 部分 3 汉字字体的书写方式一 般有手写体和印刷体。手写 体随意,流畅,潇洒,活泼。

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

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 我国在古代就有书籍和书籍装帧技术了,那么你想知道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是怎么样的吗?下面就由店铺为你带来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解读,希望你喜欢。 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解读 书籍装帧,以前很少有人论及这个概念。现在,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从事专业书装设计的团体及个人的不断涌现,关于书籍装帧的研究已为世人所认知,并且对出版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书籍装帧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来学习和研究,也于今天提了出来,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一举措,经事实证明,的确为社会文明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从书籍装帧的发展观来讲,若想系统地了解书籍装帧形态,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史。不论是对出版界还是设计界及书籍收藏界来讲,都是有一定帮助的. 我们谈到书籍不能不谈到文字,文字是书籍的第一要素。中国自商代就已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从甲骨文的规模和分类上看,那时已出现了书籍的萌芽。到周代,中国文化进入第一次勃兴时期,各种流派和学说层出不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文字载体的书籍,已经出现很多。周代时,甲骨文已经向金文、石鼓文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发展,后又完成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文字体的演变,书籍的材质和形式也逐渐完善。 (一)甲骨 通过考古发现,在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作为文字载体的材质。所刻文字纵向成列,每列字数不一,皆随甲骨形状而定。由于甲骨文字型尚未规范化,字的笔画繁简悬殊很大,刻字大小不一,所以横向难以成行。后来虽然在陶器、岩石、青铜器和石碑上也有文字刻画,但与书籍形式相去甚远,故不做详谈。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埃及人把文字刻在石碑上,称为石碑文。古巴比伦人则把文字刻在黏土制作的版上,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演变书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 历程。在古代中国,书籍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历史、传承文化,还 包含着一种艺术的展现。其中,书籍装帧艺术更是古代书籍文化 的精华所在。本文将从装帧艺术的演变角度出发,探究中国古代 书籍装帧艺术的历史变迁以及艺术特点。 一、前秦至隋唐阶段 在古代中国,古人以法帖为基础,自创了篆、隶、楷、行、草 五种基本书体。在装帧上,则以“柳叶花簇”、“百炼莲应”等圆雕为主,花纹以鸟兽为主,大部分是陶器的样式和特点。直到东汉末年,中国传统装帧才开始进入成熟期。这一时期,花纹多用云龙、勾连花、双鱼、双龙,这些图案的气韵都显得比较通俗易懂。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装帧艺术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装帧技术更加精湛,书脊上一般用金、银或者铜铸造器物,使书 籍更具有文化的内涵。艺术风格则变得更为开放、多元,以至于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都可以在新创作中得以表现。

隋唐时期,则是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经典时期。这个时期 的古代装帧中,书籍的纸质开始变得厚重,图案也开始变得越发 繁复。尤其是盛唐时期,装帧上的图案大多是基于桃花、杏花、 梅花等花卉,同时加入了一些诗词等文学元素,使得整体装帧呈 现出一种流畅、美观、儒雅的气质。 二、宋至明清阶段 到了宋代,装帧艺术不断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宋代 的装帧中,书籍装饰的图案更多的突出了艺术性,不再只是纯粹 的图案和色彩。装帧图案不但具有美感,甚至有些语言功能与快 乐反映时代文化。此外,宋代装帧,还大量采用了佛像和人物的 图案,形成了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特点。 金元时期,由于中亚、西亚、契丹等地的文化交流增加,中国 古代装帧呈现了独特的多元化特点。金元装帧的图案呈现了强烈 的褒贬色彩,不协调和不和谐的情况下,总能激发出意外和感动,展现出了中国艺术多元性的风范。 到了明清时期,古代书籍装帧则更加注重庄重与华贵。皇室家 庭用书的装帧设计,更注重把握恰当、统一、富丽堂皇、恰逢其

装帧有哪几种方式

装帧的风格多样,种类更是繁多,但总结起来,也是只有几种方式,那么你想知道关于吗下面就由为你带来解读,希望你喜欢。 解读1、绳串联 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2、竹简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

来,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除以竹制 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 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3、帛书 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 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 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4、石经石碑 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它开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将儒家七经刻于46块 石碑上,总字数20多万字。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阅读、 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 字竖向阅读行列整齐,碑呈U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开刻的房山 云居寺佛教石经,虽年代晚于《熹平石经》,但其影响更大,价 值亦高。 5、拓印卷轴

书籍装帧课程

《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教案 第一部分书籍设计 一、书籍及其构成 1.书籍的定义 在一定媒体上经雕刻、抄写或印刷或光映的图文著作物。 书籍装帧:书,在一定媒体上按照一定的形式经过印刷、抄写、光映等传递文化信息的载体。 籍,最早指的是户口簿,登记。现在泛指图书簿册。装,装订,包装。帧,其实是个量词,指书籍的一页,图片的一幅。书籍装帧就是对图装设计,设计过程包含了印前、印刷、印后对书的形态与传达效果的分析。 书籍设计具体是指对开本、字体、版面、插图、封面、护封以及纸张、印刷、装订和材料事先的艺术设计。 书籍的构成 封面/护封/腰封/护页/扉页/前勒口/后勒口 当护封与封面合二为一,称简精装。有些书有环扉页(或环衬),环扉之后,有一个护页,护页有时候不印东西或只染一个底色,护页之后

书还有书函(或叫书套)。 装帧的英文:book design或book binding design 评析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区别。 实际上书籍设计是:视觉艺术Communication visual/印刷艺术Typegraphy/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编辑设计Editorial design/工业design/桌面排版Desk Top publishing 的综合艺术。 二、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演进 书籍装帧设计,以前很少有人论及这个概念。现在,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从事专业书装设计的团体及个人的不断帧设计已为世人所认知,并且对出版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书籍装帧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来学习和研究,也于今天提了出大家的认可。这一举措,经事实证明,的确为社会文明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从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观来讲,若想系统地了解书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史。 我们谈到书籍不能不谈到文字,文字是书籍的第一要素。中国自商代就已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从甲骨文的规模和分类上看,那籍的萌芽。到周代,中国文化进入第一次勃兴时期,各种流派和学说层出不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文字载体的书籍,已经出现很甲骨文已经向金文、石鼓文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发展,后又完成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文字体的演变和形式也逐渐完善。 (一)甲骨 通过考古发现,在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作为文字载体的材质。所刻文字列字数不一,皆随甲骨形状而定。由于甲骨文字型尚未规范化,字的笔画繁简悬殊很大,刻字大小不一,所以横向难以成行。后来虽然在陶铜器和石碑上也有文字刻画,但与书籍形式相去甚远,故不做详谈。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埃及人把文字刻在石碑上,称为石碑文。古巴字刻在黏土制作的版上,再把黏土版烧制成书。 (二)玉版 《韩非子·喻老》中有“周有玉版”的话,又据考古发现,周代已经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质书写或刻文字了,由于其材质名贵,用量多是上层社会的用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