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的主要免疫学检测
医学免疫学: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二、 临床常见疾病(掌握)
(一) 输血反应 一般发生在 ABO血型不符的输血
(二) 新生儿溶血症 1.母胎Rh血型不符(母体血型为Rh- ) 2.母胎ABO血型不符 (抗A和抗B血型抗体多为IgM类抗体,加
之ABO血型抗原有80%以上为分泌型,即使有Ig类抗体通过胎盘,也可 被体液中抗原结合)
➢ 花粉、尘螨过敏患者 基本原则:小剂量、间隔时间较长、反复多次皮下注射
➢ 疫苗制剂过敏患者(金葡菌自身疫苗或哮喘疫苗) 往往8亿-10亿个菌/ml,初次注射从0.1ml开始,约经1月左右疗程
。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二)脱敏疗法
(2)口服脱敏疗法 有较高营养价值的常用食物(鸡蛋、牛奶等),
又无理想代用品取代时
1937年博韦发现了一些化合物,能中和变态反应 的不适症状,如鼻塞、流涕。这些症状被认为是体内 产生的一种叫组织胺的化合物所引起,对抗这种症状 的药就是抗组织胺药。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 机体受某种抗原物质刺激后,体内产生抗体或致敏淋 巴细胞,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 抗原时,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与抗原在体内特异性结 合导致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过程。
1、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青霉素、磺胺 2、吸入性变应原:
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动物皮毛、昆虫毒液 3、食物变应原:奶、蛋、鱼虾等 4、某些酶类物质:枯草菌溶素 哮喘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二)IgE抗体及其受体 FceRI, FceRII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三)效应细胞:
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图表概括)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人卫版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变态反应Allergy、 过敏反应Anaphylaxis )
指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 织细胞损伤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
消除Ag
Ag
免疫应答
组织损伤、生理功能改变
超敏反应的分类
I 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其机理为:多巴改变了红细胞膜上的Rh系统的e抗原 产生抗RBC抗体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导致自身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青霉素)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青霉素 (半抗原)
+
蛋白 (血细胞 膜或血浆)
完全抗原
抗体
免疫复合物+补体
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新生儿溶血症
Rh– 初孕
Rh+
➢ IgE为亲细胞抗体,未结合Ag时即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 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 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 敏状态。
➢ IgE 的产生依赖于细胞因子IL-4
Th2分泌的IL-4能增强IgE的合成
(1)IL-4是一个Ig类转换因子,为B细胞提 供活化信 号,从而 使B细胞由产生IgM转换为产生IgE。
刺激支气管、 子宫和膀胱 等处的平滑 肌收缩
促进粘 膜、腺 体分泌
增多
2.新合成的介质及其作用
新合成介质:主要是细胞膜磷脂代谢产物、细胞因子 及嗜酸性粒细胞产生的酶类物质和脂类介质。
白三烯(leukotrienes,LTs) 前列腺素D2(PGD2)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 多种细胞因子:TNF、IL-1、 IL-4、IL-5、IL-10和CSF
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应该做哪些检查[1]
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引言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一类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由于机体过敏反应产生的免疫复合物在体内聚集,引起组织和器官的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反应可以影响多个系统和器官,包括关节、肾脏、皮肤等。
为了明确诊断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
本文将讨论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常见的检查项目及其意义。
一、临床症状评估在确定是否进行进一步检查之前,医生首先会进行详细的临床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以下症状和体征:•关节炎: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
•肾脏病变:尿蛋白、血尿、水肿、高血压。
•皮肤病变:紫癜、皮疹、斑丘疹等。
如果患者有以上症状或体征,医生会进一步安排以下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帮助医生评估炎症程度和免疫系统功能。
具体内容包括:•白细胞计数:增多提示有炎症反应。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贫血可能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的。
•血小板计数:异常增高或减少可能与炎症和凝血异常有关。
2. 血生化检查血生化检查有助于评估肾脏功能、免疫系统状态和炎症程度。
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肾功能相关指标:血尿素氮(BUN)、肌酐等。
•免疫球蛋白检测:IgG、IgA、IgM等。
•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血沉等。
3. 尿液分析尿液分析是筛查肾脏损伤的重要方法。
医生会关注以下指标:•尿蛋白定量:标志着肾小球滤过膜的受损程度。
•尿红细胞计数:提示肾脏出血。
4. 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旨在评估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和免疫复合物水平。
常见的免疫学检查项目包括:•免疫球蛋白电泳:帮助判断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和类型。
•补体检测:C3、C4等。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关键步骤之一。
医生通常会采取以下方法:•皮肤活检:对于皮肤病变明显的患者,医生可采集皮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肾脏活检:对于肾脏受损的患者,肾脏活检有助于评估病变类型和程度。
15.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速发型) 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迟发型超敏反应
一、Ⅰ型超敏反应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一) Ⅰ型超敏反应的特征 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 1、发生快,消退也快。 2、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 3、通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 4、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单选题
I型超敏反应目前最好的诊断方法()
A 皮肤试验 B 特异性IgE测定 C 血清总IgE测定 D 吸入物变应原过筛试验 E 皮内试验+特异性IgE测定
提交
单选题
支气管激发试验中常用的非特异性吸入物()
A 组胺或花粉 B 甲基胆碱或花粉 C 花粉或屋尘 D 组胺或甲基胆碱 E 动物皮屑或花粉
提交
口腔激发试验
将超敏原直接与口腔黏膜接触,当口腔 黏膜出现肿胀和充血时,判断为阳性。
结膜激发试验 将超敏原滴于一眼,阳性反应为结膜充 血、水肿、分泌增加、搔痒,眼睑红肿。
鼻黏膜激发试验
将抗原吸入/滴入鼻腔,出现鼻黏膜水 肿、苍白、鼻痒、流涕、喷嚏为阳性。
2、血清总IgE的检测
测定方法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操作简便, 敏感性很高,是测定血清IgE最常 用的方法
Ⅱ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1.Rh抗体的检测:盐水凝集法和酶介质法。 2.抗球蛋白检测(Coombs试验)
(1)直接Coombs试验 (2)间接Coombs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是指用 抗球蛋白抗体来检测血液中球蛋白(如红 细胞表面IgG或C3片段)的一种实验方法。
IgG IgM
C17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受抗原刺激产生的效应T细胞介导的以单个核 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性免疫应答。 此型超敏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 24~72小时出现炎症反应,因此又称迟发型超敏反 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
发生机制
Th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①肥大细胞 :皮肤、粘膜下层及血管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 表达组胺H4受体,分泌IL-5。
②嗜碱性粒细胞 --- 血液。 表达组胺H2受体、C3aR和C5aR,分泌IL-4。
③嗜酸性粒细胞: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组织中。 对Ⅰ型超敏反应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晚期反应。
(二)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④改善效应器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 --- 毛细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 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 NK 细 胞 作 用 下 , 引 起 以 细 胞 溶 解 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正常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异种抗原
一、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2.组织学和血管动力学因素: 血流缓慢 涡流 高静脉压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二)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
MAC造成局部组织损伤;过敏毒素
①补体的作用 C3a、C5a吸引、活化中性粒细胞、
导致渗出性炎症损伤。
②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释放溶酶体酶、蛋白水解酶等, 造成血管基底膜和邻近组织损伤
1.机体致敏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 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 IgE Fc段与肥大细胞、 嗜碱粒细胞表面FcεRI结合 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人卫版
目
CONTENCT
录
• 超敏反应的定义与分类 • 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超敏反应的治疗与预防 • 超敏反应与人卫版《医学免疫学》
的联系
01
超敏反应的定义与分类
Ⅰ型超敏反应
总结词
由IgE介导,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发生,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过 敏反应。
详细描述
Ⅰ型超敏反应也被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IgE介导的一种过敏反 应。当个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B细胞会分泌IgE抗体,这些抗体与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 这些细胞会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过敏症状,如 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04
超敏反应与人卫版《医学免疫学》的联系
《医学免疫学》中关于超敏反应的描述
定义
超敏反应(也称为变态反应)是 指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所 发生的一种表现为组织损伤或生 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发生机制
超敏反应的发生涉及免疫应答的 多个环节,包括抗原的识别、免 疫细胞的活化、炎症介质的释放 等。
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02
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过敏原与IgE结合
过敏原通过与特异性IgE抗体结合,触发Ⅰ型超敏反 应。
引发炎症反应
IgE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引发炎症反应。
释放过敏介质
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过敏介质,导致血管 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和支气管痉挛。
Ⅲ型超敏反应
总结词
由IgG或IgM介导,引起以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要特征的局部或全身反应。
详细描述
Ⅲ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所引发的炎 症反应。这些免疫复合物在局部沉积,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和炎症。典型的例子 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医学免疫学教学资料》超敏反应
者的特定过敏体质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
3
新兴的过敏治疗方法
案。
新的疫苗和免疫调节疗法正在研究中,
将改变超敏反应的治疗方式。
《医学免疫学教学资料》 超敏反应
欢迎来到我们的演示!我们将向您展示医学免疫学中的超敏反应概念。准备 好了吗?让我们开始吧!
超敏反应概述
I型超敏反应
急性过敏反应,对过敏原产生即时反应,导致飞溅沙拉的打嗝。
II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将错误的荷尔蒙塞到好的咖啡中。
III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反应,导致带有芒果片和冰淇淋的沙拉被偷吃。
IV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因与芒果皮接触而产生瘙痒和红肿。
过敏体质的评估
确定过敏体质的不同方法,如皮肤过敏测试望
1
目前的超敏反应研究
我们正在探索更深入的了解超敏反应的
个性化治疗的发展
2
机制,并寻找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未来的发展包括个性化医疗,以根据患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
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其实质上是异常或病理性的免疫应答。
涉及两方面的因素: 抗原物质的刺激;机体对抗原的反应性。
超敏反应的特点
特异性
识别异己
免疫记忆 病理性的免疫反应
分类
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理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
I型超敏反应: 即速发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即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在细胞上 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ABO、 Rh等 交叉抗原:链球菌胞壁与正常膜间的共同抗原自身修饰的抗原 靶细胞表 异嗜性抗原
理化因素、污染等所致药物结合所致 面的抗原 改变的自身抗原 结合在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等
(二)抗体(IgG、IgM)、补体和效应细胞(单核/巨噬细 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的作用
3、通常使机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而不发生严重
组织细胞损伤; 4、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二、反应条件
<一>特应性素质个体
特应性素质个体,即过敏体质个体,指接受某些变应原 刺激后易产生特异性IgE,引发过敏反应的机体,与遗传有关。
<二>参与反应的主要成分
1、变应原 2、IgE及其受体
3、效应细胞
II 型 超 敏 反 应
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概念
反应机制
常见病例
一、概念
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 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 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 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二、反应机制
(一)靶细胞及其表面的抗原
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引言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也被称为免疫复合物病,是一类由于机体过度产生或无法清除免疫复合物而引发的疾病。
由于此类疾病症状多样,临床表现不一,因此,为了准确诊断和评估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程度,进行一系列相关检查是必要的。
检查项目及解读1. 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是诊断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主要包括以下项目:•免疫球蛋白定量:对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 等)进行定量测定,用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与HLA 基因型密切相关,通过HLA分型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有助于预测疾病发生的风险。
•自身抗体检测:包括ANA(抗核抗体)、ds-DNA(双链DNA 抗体)等。
这些抗体常在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中高度阳性,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
血清学检查是评估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炎症情况和病程变化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血清学检查项目有:•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其水平与炎症反应的程度相关,可以用于评估疾病的活动性和炎症的严重程度。
•血沉(ESR):血沉是一种间接反映炎症状态的指标,其增高通常与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炎症过程相关。
•免疫球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电泳是一种分离和定量血清中各种免疫球蛋白的方法,可以检测异常的免疫球蛋白产生。
3.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明确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诊断的关键。
常用的组织学检查项目包括:•皮肤活检:对于疑似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患者,皮肤活检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
通过检查皮损组织的病理改变,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免疫复合物沉积和炎症反应。
•肾脏活检:由于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中以肾脏损害最为常见和严重,肾脏活检对于确诊和评估病情十分重要。
通过检查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可以确定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情况和炎症反应的程度。
除了上述的常规检查外,做一些其他辅助检查也能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综合评估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情况。
超敏反应
类型 发生机制
1.变应原:①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青霉素、磺胺、 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②吸入性变应原(花粉颗
反应特点
1.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 2.由 IgE 抗体介导,补体不参与;
常见疾病
1.全身超敏反应 ①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 ②血清过敏性休克 2.局部性超敏反应 过敏性哮喘)②消化道过敏反应 ③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
1.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结核菌素 试验是典型的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 2.接触性皮炎: 为典型的接触性迟发 型超敏反应; 3.移植排斥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的 一个显著临床表现。
皮肤试验: 1.结核菌素皮试:阳性结果以红肿和硬 结为主 2.斑贴试验:阳性结果以红肿和水疱为 主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 反应)
假阴性常见原因:①变应原抗原性丧失或浓度过低; ②患者皮肤反应较低; ③受试者正使用组胺类药或激素类药; ④注射部位过深或注射量太少。
结核菌素皮试的目的: ①了解机体是否对结核分支杆菌有免疫力及接种卡介苗后的免疫效果观察; ②排除结核分支杆菌感染; ③了解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况。
4.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①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
Ⅱ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 敏反应或细胞 溶解型超敏反 应)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 型或血管炎型 超敏反应)
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5.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甲状腺功能亢进
抗血细胞抗体的检测 血细胞抗体是Ⅱ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介质 检测抗血细胞抗体对Ⅱ型超敏反应的诊 断有重要意义
主要免疫学检测
1.皮肤试验 ①皮内试验(阳性结果以风团为主) ②挑刺试验(阳性结果以红晕为主) 2.特异性 IgE 检测:特异性 IgE 的增高对 Ⅰ型超敏反应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临床免疫学:超敏反应(检测篇)
抗原特异性检测技术:检测已知抗 原与相应抗体形成的IC难以常规应 用
非抗原特异性检测技术:检测血清 中IC的总量,并不考虑形成IC的抗 原性质
22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物理测定法(PEG比浊法 ) 补体相关测定法(C1q固相法 ) 抗球蛋白测定法(mRF固相抑制试验 ) 细胞技术测定法(Raji细胞试验 )
CAP是一个很小的塑料帽状物,内置纤维素粒(具 有多孔性、弹性和亲水性 )
单价变应原CAP:只结合一种变应原 多价变应原CAP:同时结合几种变应原
ImmunoCAP
图28-3 CAP的外形
14
变应原CAP+待测血清和IgE标准品 β-半乳糖苷酶标记的抗人IgE 4-甲基伞形酮-β-半乳糖苷 荧光分光光度计读取吸光 值 荧光强度与sIgE呈线形关系
外周血嗜碱粒细胞 试验管 (加变应原) 对照管(不加变应原)
阿利新蓝染色 、计数 嗜碱粒细胞数减少30%以上为阳性 寻找过敏原及判断脱敏治疗的疗效
19
Ⅱ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检验
20
Ⅲ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检验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组织固定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免疫复合物检测的意义及应用
皮内试验(intracutaneous test) 是我
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试验方法 将 试验用变应原提取液和对照液各0.02ml 分别用皮试针头注入皮内,使局部形成 直 径 2 ~ 3 mm 的 圆 形 皮 丘 。 反 应 须 观 察 15~20分钟,根据风团、红晕大小判定 结果。
需用纯化的变应原去检测相应的IgE抗 体,是体外确定变应原的重要方法。
11
方法 放射性变应原吸附试验
(radioallegosorbent test,RAST) 酶联免疫测定法 CAP变应原检测系统(CAP system)
医学免疫学超敏反应powerpoint
医学免疫学超敏反应powerpoint 医学免疫学超敏反应 Powerpoint一、超敏反应的定义与分类超敏反应,简单来说,就是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通常分为四型:I 型超敏反应,也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II 型超敏反应,即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III 型超敏反应,属于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IV 型超敏反应,被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
二、I 型超敏反应I 型超敏反应发生迅速,比如大家熟知的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其特点主要有: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通常由 IgE 抗体介导;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包括两个阶段。
首先是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诱导 B 细胞产生特异性 IgE 抗体,这些 IgE 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Ⅰ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然后是发敏阶段,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致敏细胞表面的 IgE抗体结合,触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伤。
常见的变应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皮屑、食物、药物等。
三、II 型超敏反应II 型超敏反应主要由 IgG 或 IgM 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 NK 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比如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都属于这一类。
其发生机制是抗体直接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细胞溶解;或者通过调理作用和 ADCC 作用,由吞噬细胞和 NK 细胞杀伤靶细胞。
四、III 型超敏反应III 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临床免疫学检验-什么是超敏反应
什么是超敏反应超敏反应这个词可能让人觉得有些陌生,但是过敏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人在接触花粉,食用海鲜后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这些都是常见的过敏反应。
是由于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过强所引起的。
过敏其实是超敏反应的一种,根据其发生机制将超敏反应分为如下四类:一、Ⅰ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又叫速发型超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变应原由IgE介导的见于各种过敏反应。
其典型特点是,出现的快消退也快。
最严重的表现就是青霉素过敏,若抢救不及时患者很快就会死亡。
其他的常见病例有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荨麻疹等。
二、Ⅱ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是由于细胞的溶解、吞噬等作用造成细胞破坏、组织损伤的免疫反应。
在输血时为了避免该反应的出现常进行Rh抗体及抗球蛋白的检测。
此外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重症肌无力、甲亢、新生儿溶血症、肺出血性肾炎等。
三、Ⅲ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是由机体中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沉积造成的,常引起充血水肿、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性组织损伤。
由该反应引起的疾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病、链球菌引起的肾小球肾炎等。
四、Ⅳ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性超敏反应由T细胞介导,其特点是反应慢通常在24~72h出现。
常用于检测的实验有斑贴试验、结核菌素实验。
常见疾病有接触性皮炎,抗移植物的排斥反应等。
对比四类超敏反应的特点:Ⅰ型超敏反应由IgE介导,Ⅱ型由IgM和IgG介导,Ⅲ型由IgG介导,Ⅳ型由T细胞介导。
超敏反应的治疗常采用减少对变应原的接触,外用药物,服用免疫剂等。
对超敏反应机制的深入研究,寻找更加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都是日后医疗研究工作中的重点。
医疗考试研究院高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部位应清洗干净,严格消毒,以免皮肤的不洁物引起非特异性反应或感染。当皮肤患湿疹、感染、皮炎或外伤时不宜进行皮肤试验。正在或近日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组胺药物者也不宜进行皮肤试验。
(二)试验类型及方法
皮肤试验的最常用部位是前臂屈侧,因此处皮肤较为光滑细腻,而且便于试验操作和结果观察。按正规作法,左右两臂一侧作试验,另一侧作对照。需要时也可选用上臂或背部皮肤。具体试验方法可分为皮内试验、挑刺试验和斑贴试验。
2.特异性IgE:slgE测定是体外检测变应原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于Ⅰ型超敏反应的诊断。其试验的灵敏度及特异性都很高、特别是对花粉、螨类、宠物皮屑、牛奶、鸡蛋、坚果等变应原的sIgE测定,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在90%以上,有的甚至接近l00%.根据sIgE含量可确定患者变应原种类,可评价患者过敏状态,脱敏治疗的疗效,对哮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帮助。
出现假阳性的常见原因有:①试验抗原不纯,在提取、配制,甚至在试验过程中被其他抗原污染,引起交叉反应;②试验溶液配制不当,过酸或过碱都会对皮肤产生非特异性刺激;③皮肤反应性过强,例如被试者患有皮肤划痕症,或者有既往过敏的痕迹等;④操作不当,例如注入少量空气也可出现假阳性。
(四)应用与评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ST):将纯化的变应原与固相载体结合,加入待检血清及参考对照,再与同位素标记的抗IgE抗体反应,然后测定固相的放射活性,通过标准曲线求出待检血清中特异性IgE的含量,或在标本放射活性高于正常人均数加3s时判为阳性。
2.酶联免疫测定法试验:原理及步骤基本同RAST,仅是最后加入酶标记的抗IgE,利用酶底物进行显色。测定结果的表示也与RAST相同。
皮肤试验属于活体试验,虽然影响因素众多,却能反应机体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实际免疫状态;并且简单易行,结果的可信度大;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所以在临床和防疫工作中都经常应用。
1.寻找变应原:变态反应防治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回避变应原,而回避的前提是明确变应原。确定变应原的常用方法是各种类型的皮肤试验。例如支气管哮喘和荨麻疹等均可用皮肤试验来帮助诊断。但食物过敏与皮肤试验的相关性较差,这可能是因为食物的抗原提取液与肠吸收的物质有所不同,或食物过敏并非IgE所介导;而且食物过敏的变应原容易发现,一般不必作皮肤试验。
RAST(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是目前公认的检测Ⅰ型变态反应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影响因素少、对患者绝对安全等优点;不但有助于过敏性哮喘的诊断,对寻找变应原也有重要价值。RAST与皮肤试验和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符合率在80%左右,但不能完全代替后两种试验,因为活体试验还能反映嗜碱性粒细胞和靶细胞的反应性。
3.CAP检测系统:CAP,一个很小的塑料帽状物,其内置有多孔性、弹性和亲水性的纤维素粒,此粒多孔,吸咐了更多的变应原,加人血清,血清中的sIgE就会和变应原结合,再加入酶标抗人IgE,再加入荧光显色系统,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上测定荧光强度,计算机提供相应软件,自动计算出结果。报告sIgE含量。
一、过敏原皮肤试验
皮肤试验简称皮试,是在皮肤上进行的体内免疫学试验。当试验抗原进入致敏者皮肤时,皮肤中结合有IgE的肥大细胞或致敏T细胞就会与试验抗原结合,引发即刻型或迟发型的皮肤超敏反应。试验抗原也可从注射部位进入微血管,与循环中的相应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在局部沉积,激活补体引起炎症。所以皮肤试验主要用于检测Ⅰ型和Ⅳ型变态反应,有时也用于检测Ⅲ型变态反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酶联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清IgE时也常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操作方便,敏感性也很高,在临床上经常应用。
3.间接血凝试验:用抗IgE致敏红细胞,将标本血清做系列稀释后与致敏红细胞反应。此法更加简便易行,便于普及,但敏感性比上两法稍低。
4.化学发光法:用化学发光物质标记抗IgE,与血清中的IgE反应后,通过化学发光分析,计算出IgE含量。此法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好。
皮内试验是最常用的皮肤试验。应用范围也很广,几乎各类抗原及各型反应都可用皮内试验进行测定,只是不同类型的反应观察结果的时间和判定结果的标准有所不同。
2.挑刺试验:也称点刺试验或刺痕试验。将试验抗原与对照液分别滴于试验部位皮肤上,用针尖透过液滴或在皮肤上轻轻地挑刺一下,以刺破皮肤但以不出血为度;1min后拭(吸)去抗原溶液。同时试验多种抗原时,千万注意不要将不同的抗原液交叉混合,以免出现假阳性。
3.评价宿主细胞免疫状态:在可疑免疫缺陷病、肿瘤或器官移植时,了解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对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都有重要意义。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共用抗原结核菌素(OT或PPD)或双链酶(SD-SK)进行皮肤试验;或使用人工合成的二硝基氯苯(DNCB)或二硝基氟苯(DNFB)等先进行致敏再作皮肤试验,这样可消除抗原接触史不同所致的误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一)试验准备
首先应当制备试验用抗原,如有合格商品可直接购买。可以作为变应原的物质种类繁多,例如动物皮毛、家禽羽毛、鸽粪、昆虫、螨类、真菌、花粉、杂草、物理粉尘和各种食品等都可能成为变应原。
不同抗原的制备方法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收集原料;②粉碎与匀浆;③脱脂与提取;④过滤与分离;⑤分装保存。分装保存之前应对提取产物进行鉴定。首先必须经过无菌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和热原检查,保证提取产物无明显的毒副作用;还要测定产物的蛋白含量,用凯氏定氮法或磷钨酸沉淀法标定出总氮单位或蛋白氮单位。
3.假性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皮肤反应的结果可能与机体的实际情况不符,即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等不真实的结果。
出现假阴性的常见原因有:①试验抗原的浓度过低,或者因各种原因失效;②试验时正确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组胺药物(后者可通过设立组胺阳性对照而判断出来);③操作误差,例如皮内试验时注射过深进入皮下,注入抗原量过少等;④皮试季节选择不当,例如花粉季节过后,抗花粉抗体水平可下降。
与IgE升高相关的常见疾病有:过敏性哮喘、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药物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曲菌病、麻风、类天疱疮及某些寄生虫感染等。上述疾病时IgE升高的程度并不一致,在过敏性支气管肺曲菌病时最为显著,其值可达5000~20000ng/ml,除了此病和特应性皮炎以及在花粉季节之外,任何血清总IgE水平大于5000ng/ml的患者均应考虑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
4.传染病的诊断:对某些可疑的传染病,用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抗原进行皮肤试验可以起到诊断或鉴别诊断的作用。例如对布氏菌病和软下疳等细菌感染、对某些病毒感染和真菌感染、以及某些寄生虫感染均有一定的意义。
另外,还有一些反应机制不同于变态反应的中和性皮肤试验,例如诊断白喉的锡克试验和诊断猩红热的狄克(Dick)试验等。
2.对患者首次注射某批号的青霉素、链霉素预防药物或疫苗过敏或其他易过敏药物之前,必须做过敏试验;如果患者呈阳性反应(即使是可疑阳性),就应更换其他抗生素。注射异种抗血清(例如抗破伤风血清和抗狂犬病血清)前也必须做过敏试验,如果呈阳性反应就需要换用精制抗体;或进行脱敏治疗(少量多次注射,使抗原逐渐中和血液中的抗体)。
(三)结果判定及分析
1.Ⅰ型变态反应在抗原刺激后20~30min内观察结果。挑刺试验的阳性反应以红晕为主,皮内试验的阳性反应则以风团为主,判定标准见有关文献。
2.IV型变态反应在接触抗原后24~72h内观察结果。皮内试验的阳性结果以红肿和硬结为主,斑贴试验的阳性结果以红肿和水疱为主。判定标准见有关文献。有时候,机体对某变应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类型的反应。例如在做青霉素皮内试验时,30min内观察呈阴性反应,但在5~8h可能会出现Ⅲ型变态反应,反应的外观现象介于Ⅰ型与Ⅳ型变态反应之间;甚至还可能出现型变态反应。
挑刺试验主要用于Ⅰ型变态反应,该法虽比皮内试验法敏感性稍低,但假阳性较少,与临床及其他试验的相关性较强。
划痕试验是挑刺试验的一个变型,用三棱针或注射器针头在皮肤划一条或多条约lcm长的创痕。因为划痕的轻重与长短难于掌握一致,故不常用。
3.斑贴试验:将试验抗原直接贴敷于皮肤表面的方法。主要用于寻找接触性皮炎过敏原。试验抗原为软膏时可直接涂沫在皮肤上;如为固体物时可用蒸馏水混合或浸湿后涂敷于皮上;如为水溶液则浸湿纱布后敷贴于皮肤上。所用抗原浓度以不刺激皮肤为原则,涂敷范围以0.5~1cm为宜。涂敷后盖以油纸或玻璃纸,用纱布或绷带固定;如有明显不适感可随时打开查看,并进行适当处理。斑贴试验主要是检测Ⅳ型变态反应,敏感程度虽然不太高,但假阳性较少,结果的可信度大。
1.皮内试验:将试验抗原与对照液各0.0l~0.03ml用皮试针头分别注入皮内(不是皮下),使局部产生一个圆形小丘。当同时试验多种抗原时,相互间至少间隔2.5~5cm,以免强烈反应时互相混淆结果。
皮内试验的敏感性比其他皮肤试验高,所用抗原应适当稀释,以免出现严重反应;当高可疑性抗原出现阴性结果时,应逐渐加大抗原浓度进行重复试验。
但是RAST也有许多缺点:费用昂贵、花费时间长、放射性同位素易过期而且污染环境、不同来源试剂盒的参比血清不同而不易相互比较、待检血清含有相同特异性IgG时可干扰正常结果。目前国内应用较少。
1.放射免疫吸附试验(IRST):是将抗IgE吸附到固相载体上用以检测血清IgE的方法,故又称固相放射免疫测定(SPRIA)。临床常用双抗体夹心法,多以滤纸为载体。将抗IgE抗体偶联到经溴化氰活化的滤纸上,使其与待检血清及IgE参考标准进行反应;洗涤后加入125I标记的抗人IgE,再经洗涤后测定滤纸片的放射活性,其测定值与标本中的IgE含量呈正相关。
(二)特异性IgE的测定
过敏患者的血清中存在着具有变应原特异性的IgE称之为特异性IgE,如对牛奶过敏者则有针对牛奶变应原的IgE;对蒿草花粉过敏者,则有针对该花粉的IgE,该抗体只能与该变应原特异性结合。因此需要用纯化的变应原代替抗IgE进行检测。
sIgE检测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ELISA,FEIA,免疫印迹等。随着sIgE测定技术的完善,此项测定已日趋商品化,开发了各种检测系统,如CAP过敏原检测系统,Master过敏原检测系统,Px过敏原检测系统等,这些测定系统包括了仪器、试剂、计算机软件处理系统。国内目前应用最多的是CAP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