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的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分析(精)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分析与思考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分析与思考DTitle Analysis and Thinking listed companies’ financial fraud——Case study on SinovelAbstractAccompan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financial fraud behavior always emerge in endlessly. From the collapse of Enron Corpor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WorldCom was traced to fraud, from Yunnan green earth in the domestic. Then just near Edmond Health Division fraud cases. The prohibition of financial fraud cases, and seriously hinder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 domestic, securities industry. Not only because significant losses to investors, but also seriously affected the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harm to the capital market. Therefore, this shows that financial fraud of listed company’ research is imperative for financial fraud prevention and regulatory penalties have more far-reaching.Abroad is relatively more developed domestic capital, accounting profession has a lot of research on financial fraud, this is our country’s financial fraud has referenc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But considering our country’s social system legal environment, economic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to research the financial fraud of listed companies. This show adopts the way of theory research and case for analysi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fraud and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and combined with Sinovel cases. From the enterprise itself,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government department three Angle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finally summariz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financial fraud of listed companies.This article mainly is composed of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purpose,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tents.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s of financial fraud of listed companies, mainly general risk factor and individual risk factors. The third part is to introduce Sinovel fraud cases and make a analysis an thinking. The fourth part of the listed company fraud proposes appropriate preventive measures. Finally, there are summarizes and thanks.Keyword Financial fraud Sinovel Precautions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审计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审计对策分析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频发,给投资者和整个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负面影响。
财务舞弊是指企业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而进行的各种欺诈行为,包括虚增收入、虚增利润、资产减值迟延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并分析审计对策。
一、动因分析1.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最主要动因是利益驱动。
上市公司通常需要满足投资者的期望和市场的需求,以获得更高的估值和股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些公司不惜采取欺诈手段,在财务报表中虚增收入和利润,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
2.管理层动机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公司股价的表现有巨大的影响。
高管薪酬通常与公司股价密切相关,因此他们往往会采取欺诈手段来提升股价,从而获得更高的薪酬回报。
此外,一些高管还可能通过财务舞弊来掩盖错误的决策和管理失误。
3.市场竞争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导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重要动因之一。
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并获取更多市场份额,一些公司可能会通过虚增销售额和利润来夸大其市场地位和业绩。
这种行为既可以吸引投资者和资金,也可以压制竞争对手的市场表现。
二、审计对策分析1.加强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上市公司防范和遏制财务舞弊的重要手段。
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责任和权限,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此外,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公司还应加强内部审计,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2.独立审计独立审计是保证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公正性的重要保障。
上市公司应聘请独立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以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审计师应按照相关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开展全面、客观和独立的审计工作。
3.加强监管监管是防范和打击财务舞弊行为的重要手段。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监管和审查,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监管部门还应推动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提高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以降低潜在的欺诈行为。
4.加强投资者教育投资者教育是预防和减少财务舞弊的重要环节。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防范对策【摘要】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当前社会经济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动因多种多样。
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包括虚增销售和利润、资不抵债和资产重组等手段。
为了防范财务舞弊,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严格的审计和监督制度。
外部监管机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和审计。
加强公司治理是预防财务舞弊的关键措施,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加强监管力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上市公司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才能有效遏制财务舞弊现象,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手段、对策、内部控制、外部监管、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制度、监管力度。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财务舞弊是指公司在进行财务报表编制和披露过程中故意采取不当行为,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目的。
财务舞弊对公司和投资者都会造成严重的财务损失和声誉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公司破产。
了解财务舞弊的动因及防范对策对于维护公司的财务健康和投资者的利益至关重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财务舞弊已成为影响上市公司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问题。
上市公司通常面临着来自股东、债权人、监管机构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公司管理层出现贪婪、不道德的行为,从而诱发财务舞弊。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预防和打击财务舞弊现象,有必要深入探讨财务舞弊的动因和有效的防范对策。
2. 正文2.1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之一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或者掩盖经营业绩不佳的现实,以维持股价稳定或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一些管理层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可能会选择不正当手段来虚增财务数据。
2. 绩效考核压力:一些上市公司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存在过高的目标压力,管理层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可能会选择通过财务舞弊来提高业绩表现,从而获取奖励或者避免惩罚。
3. 缺乏监督约束: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面临的监督约束不足,内部控制不严格,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不力,导致财务舞弊现象较为普遍。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治理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治理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当前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它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甚至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相关部门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一个重要动因是利益驱动。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和股价,采取了一些不正当手段,比如虚构销售收入、夸大资产价值、隐瞒负债等,以美化公司财务数据,吸引投资者的眼球。
这种利益驱动的行为直接导致了财务舞弊的发生。
2. 绩效考核压力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另一个动因是绩效考核压力。
许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完成年度业绩目标,获取高额奖金和股票期权,往往采取了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的手段,比如虚报业绩、隐瞒损失等,来迎合市场和投资者的期望,以获得更多的奖励和激励。
这种绩效考核压力成为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力。
3. 缺乏有效监管缺乏有效监管也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一个重要动因。
在某些情况下,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不力,对违法违规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和惩处,甚至存在着监管套利的情况,导致了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法律意识淡薄,对违法违规行为胆大包天,财务舞弊行为层出不穷。
4.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一个重要动因。
由于上市公司对外部投资者和媒体公布的信息相对较少,而内部管理层对公司的实际状况了解得更为清楚,这种信息不对称给了管理层足够的空间去掩饰和操作财务数据,从而制造假象,吸引投资者,隐藏财务问题。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1. 加强信息披露加强信息披露是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可以增加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透明度和互信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避免管理层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进行财务舞弊。
加强信息披露还可以提高外部投资者对公司业务、财务状况等方面的了解,减少管理层操作的空间,从而降低公司财务舞弊的可能性。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防范对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上市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发展目标。
然而,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企业出现了财务舞弊的情况。
财务舞弊是指企业利用虚构、故意误导等手段,误导投资者、欺骗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达到不正当获利的行为。
本文将围绕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动因和防范对策进行论述。
一、动因分析1、经济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重要动因之一是企业经济利益的驱动。
很多公司为了达到高定价或高估值而采取财务欺诈。
公司高层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这些行为,推高公司股票价格的同时也推高了自己的薪酬福利。
2、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市场份额与利润不断扩大是企业不懈的努力目标。
然而,一些企业在寻求竞争优势和保持增长时,出现了不择手段的的做法,通过财务舞弊来掩盖财务状况真实情况。
他们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忽视了公司的健康运营。
3、监管不到位有时,企业采取财务舞弊行为是因为监管不到位。
尽管中国监管机构在近年来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透明度、质量、审查力度等方面加强了监管,但还是不能彻底扼杀舞弊行为。
此外,监管机构内部曾经出现过一些腐败分子,其行为也很容易导致企业有机可乘。
二、防范对策1、加大对公司治理的监管力度企业治理结构是防范财务舞弊行为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管机构制定的准则和政策,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和透明度,以充分保障投资者利益,确保企业治理结构的健康运转。
2、加强财务审计做好财务审计是企业的内部控制手段。
为了避免舞弊行为,公司应通过财务审计暴露出违规行为。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其审计工作应偏重于掌握风险,避免出现审计工作被误导的情况。
3、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应该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内部人员的舞弊行为和外部人员的不当干涉,使公司规范运营,减少各类风险的发生,确保财务报表准确和真实。
结语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对投资者、股东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及审计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及审计对策【摘要】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并探讨了审计对策。
在介绍了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首先概述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情况,接着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财务舞弊的危害性。
然后探讨了审计在预防财务舞弊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财务舞弊的特征和检测方法,同时提出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在总结了财务舞弊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审计对策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为加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促进公司财务运作的透明和稳健。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审计、内部控制、财务舞弊案例、特征、检测方法、解决方案、未来研究方向、审计对策、审计的重要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财务舞弊在上市公司中的存在不仅会损害公司的声誉和利益,还会对整个市场造成严重的影响。
财务舞弊不仅仅是一种道德问题,更是涉及金融市场稳定和投资者利益保护的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频发的情况也日益严重。
各种形式的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给市场秩序和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及审计对策,对于提升监管水平、加强市场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展开深入分析,探讨财务舞弊案例背后的原因及特征,并总结审计在预防财务舞弊中的作用。
将阐述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财务舞弊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系统分析,可以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时对今后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展望。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部分内容应包括如下内容:在当今经济环境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财务舞弊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和利益,也影响了市场的正常秩序,甚至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影响。
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虚构、误导或隐瞒财务信息来获得不当利益或掩盖公司真实财务状况的一种不法行为。
财务舞弊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和市场的公平性,对于投资者而言,财务舞弊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
本文将从财务舞弊的定义、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财务舞弊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虚增收入、夸大净资产、缩小亏损、大肆盈利和隐瞒负债等几种主要方式。
虚增收入指公司通过虚构销售额或伪造收入来提升盈利情况,夸大净资产是指公司通过虚增资产或掩盖负债来提高资产质量,缩小亏损则是指公司通过将投资或费用转化为资产,将损失通过分期摊销等方式推迟计入损益,从而减少亏损。
大肆盈利是指公司通过虚构利润或夸大业绩来骗取市场关注度,隐瞒负债则是指公司通过隐瞒债务、资本化费用或将非流动负债作为流动负债等方式推迟计入负债。
其次,财务舞弊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盈利压力、管理层动机和内部控制不力等因素。
盈利压力是指公司面临经营困难或利润下滑等情况时,为了满足市场预期或保持高估值,采取舞弊手段来提高盈利水平。
管理层动机主要包括个人利益、股价操纵和薪酬考核等动机,一些管理层为了获得高额报酬或推动个人利益,会通过财务舞弊手段来实现目标。
内部控制不力是指公司管理层对会计准则和审计程序的管控不力,导致内部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为财务舞弊提供了机会。
最后,预防财务舞弊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岗位责任,实行财务制度规范。
其次,加强对公司高管的监督和问责,建立独立的监察机制,防止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和个人动机导致财务舞弊。
另外,加强对公司财务信息的审计,加强内外部审计的合作与配合。
同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提高法律法规的敏感度和追责力度,依法打击财务舞弊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与公正。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对投资者和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只有从内部管理、监管机制和审计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对财务信息的监控和审计,才能有效预防和打击财务舞弊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财务异常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
近年来,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覆盖全国多个城市。
然而,在2021年年度财务报告公布后,公司财务数据出现异常波动,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关注。
本报告将对该公司的财务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财务异常情况概述1. 营业收入增长放缓根据公司2021年年度财务报告,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仅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与公司近年来大规模扩张、新项目陆续上线的情况不符。
2. 净利润下降明显2021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30%,主要原因是营业收入增长放缓和成本上升。
在营业收入增长放缓的同时,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均有所上升。
3. 存货周转率下降公司存货周转率从2020年的5次下降至2021年的3.5次,表明公司存货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4. 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20年的10次下降至2021年的8次,表明公司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变慢。
三、财务异常原因分析1. 行业竞争加剧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公司面临来自国内外众多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压力。
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公司营业收入增长放缓,导致净利润下降。
2. 成本上升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各项成本也随之上升。
尤其是土地成本、人力成本和融资成本,对公司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3. 投资项目进展缓慢公司部分投资项目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限制、审批延误等,导致项目进展缓慢,影响了公司营业收入增长。
4. 存货管理不善公司存货周转率下降,表明存货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可能是由于公司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判断失误,导致部分存货滞销。
5. 应收账款回收不力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表明公司应收账款回收不力。
可能是由于公司信用政策过于宽松,导致部分客户拖欠账款。
四、改进建议1. 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公司应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以满足市场需求。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原因及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原因及对策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上市公司作为企业中的佼佼者,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监管机构以及社会公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不惜采取财务舞弊手段,严重损害了各方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秩序。
因此,深入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一)利益驱动1、满足融资需求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如发行股票、债券等,可能会粉饰财务报表,以满足资本市场的融资条件。
通过夸大利润、资产规模等指标,使公司看起来更具吸引力,从而吸引投资者的资金。
2、避免退市风险根据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亏损或财务状况恶化,可能会面临退市的风险。
为了避免退市,一些公司可能会通过财务舞弊来操纵利润,以维持上市地位。
3、高管薪酬与业绩挂钩许多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与公司业绩直接相关。
为了获得高额的薪酬和奖金,高管可能会指使财务人员进行舞弊,以提升公司的业绩表现。
(二)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1、股权结构不合理一些上市公司股权过于集中,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能够轻易操纵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决策,为财务舞弊提供了便利条件。
2、董事会独立性不足董事会成员往往由控股股东或管理层推荐,缺乏独立性。
在监督公司财务和经营方面,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无法及时发现和制止财务舞弊行为。
3、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无法对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计。
(三)外部监管不力1、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关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对财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
2、监管资源不足证券监管机构面临着大量的上市公司和复杂的市场情况,监管资源相对有限,难以对每一家上市公司进行全面、及时的监管。
3、审计机构失职一些审计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审计过程中未能保持独立性和应有的职业谨慎,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和揭示。
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象日益凸显。
财务报告舞弊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还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甚至对国家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本文旨在分析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原因1. 企业利益驱动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为了美化财务报表,提高股价,可能会采取财务报告舞弊手段。
这种现象在上市公司尤为突出,因为上市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需要通过良好的业绩表现来吸引投资者。
2. 内部控制薄弱内部控制是防止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手段。
然而,部分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3. 监管不力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部分企业得以逍遥法外。
此外,监管机构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不严、不公等问题,也助长了舞弊现象。
4. 会计准则不完善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舞弊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部分会计准则过于复杂,难以理解,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对准则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引发舞弊行为。
5. 社会风气影响社会风气对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舞弊手段,这种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舞弊现象。
三、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表现形式1. 收入确认舞弊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构收入等方式,人为提高利润,美化财务报表。
2. 成本费用舞弊企业通过虚列成本、少计费用等手段,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利润。
3. 资产负债舞弊企业通过虚增资产、虚减负债等方式,美化财务报表,误导投资者。
4. 投资收益舞弊企业通过虚构投资收益、隐瞒投资损失等手段,美化财务报表。
5. 财务报告披露舞弊企业故意隐瞒重要信息,误导投资者。
四、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危害1. 损害企业利益财务报告舞弊导致企业财务状况失真,损害了企业利益。
2. 损害投资者利益投资者根据虚假的财务报告做出投资决策,导致投资损失。
3. 影响市场公平竞争财务报告舞弊企业通过虚假的财务报表获得竞争优势,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
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的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分析
—
—
・ 财务 与金融 ・ 2 0年第6 总第16 08 期 期 1
财会研究
观 与过分 自信 。行 为公 司财务认 为 ,当管理 者对企 市公司筹集外部资金的主要融资方式 , 而负债融资 , 业 的发展 前景抱 有 不切实 际 的幻想 时 , 表现 为 “ 就 过 特别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来筹集外部资金在
分乐观” 当企业管理者过于看重 自己的个人能力及 我 国上 市公 司 的融资 总额 中所 占比重 非 常低 。根据 ; 李 翔等 (0 4对 上市 公 司融 资 结 构 的统计 , 19 20 ) 自 92 影 响力时 , 就表 现为 “ 过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信 ” 。
为什 么 企 业 管 理 者 会 普 遍 存 在 非 理 性 的行 为 年以来 ,全部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总体上呈现 在上 市公 司 的融 资结 构 中 , 内源融 呢?行为 公 司财 务把 它归 因为公 司层 面 的套 利 的有 不 断下 降 的趋 势 ; 限性 ( el i fabtg ) t i t o riae 。与 资本 市 场 不 同 , h ms r 在 资 比例 非常 低 ,95 2 0 19— 0 0年平 均 不到 1%, 0 导致 外 公 司财务层 面 , 利 的力量 显得 很微 弱 , 对 于证券 源融 资 比例要 远高 于 内源融 资 比例 ,有 些上 市公 司 套 相 市场 的误定 价 ,套利 的更 多限 制在保 护着 管理 者 的 几乎完全信赖外源融资 ; 在外源融资结构中, 股权融 非理性 。最 明显 的一个 例 子是 ,针对 管理 者非 理性 资 比例 成上 升趋 势 ,95 20 19 —0 0年平 均 为 6%, 同 0 而 的 “ 利 ” 为—— 公 司接管 ( 套 行 兼并 与 收购 ) —会 导 期债 务融 资 的 比例基 于 上在 4 %徘徊 ,9 8 以后 — 0 19 年 致太 高的交 易成 本 。从 事接 管 的“ 特定 投资 者 ” 往 还呈 明显 下 降趋 势 。 往 承受 太多特 质性 风险 ,而 能够化解 风 险 的套利 战略 又很难 实施 , 比如 相关 的交 易通 常涉及 一些 资产 ( 包 制, 也没 有其 它 的衍生 资产来 帮助 套利 。 ( ) 资效 率低 下 , 二 投 主要 表现 为过 度投 资 。 上市公 司的融 资行 为选择 必然 会影 响其投 资决 资偏好 的 同时 , 在融 资资金 的 使用方 面 , 也存在 着 明 显 的 股 权 融 资 资 金 配 置 效 率 低 下 的 问 题 。 文 宏
财务舞弊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事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财务舞弊的手段,以达到粉饰业绩、误导投资者等目的。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的财务舞弊事件进行分析,以期为企业防范和打击财务舞弊提供借鉴。
二、事件概述2019年,我国某知名上市公司A公司因涉嫌财务舞弊被证监会调查。
经调查,A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间,通过虚构业务、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等手段,虚增利润近10亿元。
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了严重打击。
三、事件分析1. 舞弊动机A公司财务舞弊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1)追求短期利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A公司为了提高业绩,不惜采取舞弊手段虚增利润,以吸引投资者关注。
(2)掩盖经营困境:A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产品滞销等问题,为了掩盖这些问题,公司管理层采取了财务舞弊手段。
(3)满足高管利益:A公司部分高管为了获取高额薪酬和奖金,通过财务舞弊手段虚增利润,以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
2. 舞弊手段A公司采取的财务舞弊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虚构业务: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增值税发票等方式,虚增收入。
(2)虚增收入:A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增应收账款等方式,虚增利润。
(3)虚减成本:A公司通过虚构采购合同、虚减存货等方式,虚减成本。
(4)关联交易:A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到关联方,以达到粉饰业绩的目的。
3. 舞弊原因(1)内部控制不健全: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为财务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2)审计监督不力:A公司外部审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财务舞弊行为,审计监督不力。
(3)道德风险:部分管理层和员工职业道德缺失,为追求个人利益而采取舞弊手段。
四、防范与建议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内部监督和制约,从源头上防范财务舞弊。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分析与思考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分析与思考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指上市公司通过虚构、隐瞒、夸大财务信息等手段,以达到欺骗投资者、误导市场的目的。
这种行为违背了上市公司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破坏了市场的秩序和稳定。
对于这一现象,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以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行和投资者的利益。
首先,造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
外部原因包括监管不力、市场环境恶劣、投资者质量低等。
监管不力是导致财务舞弊较为主要的外部原因,监管机构在审核、查处方面存在疏漏,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容易让上市公司找到漏洞进行欺诈行为。
市场环境恶劣包括经济波动、行业竞争加剧等,这些因素给了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动因。
投资者质量低则是指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了解不足,容易被忽悠和误导。
其次,内部原因是导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根本原因。
内部原因主要包括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职业道德缺失等。
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是指公司内部约束机制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的职责未能履行,导致公司决策不合理、财务信息失真。
财务管理不规范是指财务管理流程不严格,内部控制不完善,财务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
职业道德缺失是指公司高管人员缺乏职业操守,为了个人利益或追求公司业绩,不择手段地进行财务欺诈。
针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情况,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防范和纠正。
首先,加强监管力度。
监管机构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核、监测和追踪,完善监管手段和工具,及时发现和惩处财务欺诈行为。
同时,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提高其独立性和专业水平,严禁其参与财务欺诈活动。
其次,改善公司治理机制。
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的职责和权力,加强内部监督和约束,提升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此外,公司应加强对财务信息的管理和披露,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向投资者公开。
再次,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
投资者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避免盲目投资或被公司财务信息误导。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及启示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及启示自从会计信息作为公司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财务舞弊就如影随形,会计史上从来不缺乏重大的财务舞弊案件,这也是促使了会计界对财务舞弊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成为催生和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动力。
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到飞速发展,虽然在信息披露、会计规范体系、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证券监管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公司尚会利用各种舞弊手段粉饰会计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甚至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一、财务舞弊动因的理论基础对于财务舞弊动因的研究,国外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财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财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财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和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①]。
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形成的较为完善的财务舞弊动因理论,它把财务舞弊的动因分为一般风险因子和个别风险因子。
个别风险因子侧重于个体的因素,在组织控制范围之外的因素;一般风险因子则指组织控制风险因素。
当个别风险因子和一般风险因子结合在一起,并且对舞弊者有利时,舞弊就会发生。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风险因子分析(一)个别风险因子分析1、道德品质财务舞弊行为不仅仅是经济现象,其背后是深层的道德伦理的扭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开始膨胀,财务舞弊行为人在贪婪的驱使下为了自身利益而失去诚信。
财务舞弊行为人道德品质的沦丧是财务舞弊发生的助燃器。
如2006年在科龙案庭审时顾雏军鼓吹熊市造假无罪,说什么即便存在虚假出资,这种虚假出资也没有对其他人造成损害,即便财会报告虚假,但科龙股价在公布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后只下跌了三天就恢复到了公告前的水平,并没有给股民造成太大损失。
科龙股价从2002年起就持续下跌,而同期中国股市也在持续下跌,这和科龙的财务报告虚假没有关系,所以不应该定他的罪。
从这些言语中不难看出舞弊者扭曲的伦理标准。
财务异常值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反映,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然而,在实际的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值,这些异常值可能会对企业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财务报表异常值的分析,揭示企业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二、异常值分析的方法1. 统计分析法:通过计算财务数据的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识别出显著偏离整体数据的异常值。
2. 比较分析法:将企业财务数据与同行业平均水平、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异常波动。
3. 因素分析法:分析导致异常值产生的原因,包括外部环境、内部管理等方面。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总结异常值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三、异常值分析案例1. 案例背景某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近年来,公司业绩持续增长,但2019年财务报表显示,公司存货周转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出现异常波动。
2. 异常值分析(1)统计分析法通过计算2019年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均值、标准差,发现存货周转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标准差较大,存在显著异常;应收账款周转率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波动较大。
(2)比较分析法将2019年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及公司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存货周转率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明显异常。
(3)因素分析法分析导致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异常的原因:a. 外部环境: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产品滞销,导致存货积压。
b. 内部管理:公司销售部门管理不善,应收账款回收不力。
(4)案例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现公司存货积压和应收账款回收不力是导致财务异常的主要原因。
为解决这一问题,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a. 加强销售部门管理,提高销售团队执行力。
b. 优化库存管理,降低存货积压。
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舞弊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虚假的会计记录、报表或其他手段,以达到非法目的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企业的财务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本报告将通过对一起财务舞弊案件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原因、手法和影响,以期为我国企业防范和打击财务舞弊提供借鉴。
二、案件背景(一)公司简介本案涉及的上市公司为A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曾一度是国内电子行业的领军企业,但近年来因财务舞弊丑闻陷入困境。
(二)财务舞弊原因1. 公司内部治理缺陷:A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 业绩压力:A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等压力,业绩下滑,为达到业绩目标,管理层采取了财务舞弊手段。
3. 利益驱动:部分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参与或默许财务舞弊行为。
三、财务舞弊手法1. 虚增收入: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收入,虚报销售收入。
2. 虚减成本:A公司通过虚构采购订单、虚报库存等方式虚减成本,虚报利润。
3. 隐瞒债务:A公司通过隐瞒负债、虚构担保等方式隐瞒债务,虚报财务状况。
四、案件调查过程1. 监管部门介入:监管部门在接到举报后,立即对A公司进行立案调查。
2. 内部审计:监管部门聘请专业审计机构对A公司进行全面审计,发现财务舞弊事实。
3. 调查取证:监管部门通过调查取证,查明A公司财务舞弊的具体手法和涉案人员。
4. 公开处理:监管部门对A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公开处理,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追究刑事责任等。
五、案件影响1. 公司股价下跌:A公司财务舞弊事件被曝光后,公司股价大幅下跌,投资者利益受损。
2. 行业信誉受损:A公司财务舞弊事件损害了整个电子行业的信誉,影响了投资者对我国电子行业的信心。
3. 监管环境恶化:A公司财务舞弊事件暴露出我国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加剧了监管环境的恶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披露财务报告时故意歪曲财务数据、隐瞒重要信息或虚构交易事实,违背了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以欺骗投资者、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行为。
造假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性,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和防范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追求业绩目标、股价提升及公司价值的提升,或者为了获得更多银行贷款等利益,往往会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来夸大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规模,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 经营压力在面临市场竞争激烈、业绩不佳、资金链紧张等压力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掩盖企业经营困难,往往会选择通过虚增收入、隐瞒损失等方式来美化财务状况,以便获取更多的融资和支持。
3. 管理层个人动机有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提升自身地位和薪酬,或者为了避免控制权的流失,会以其个人利益为出发点,通过操纵财务报告等手段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从而达到控制和操纵企业的目的。
4. 管理弊端企业内部管理缺失、内部控制不完善、监管机构监管不力等问题,也容易造成财务造假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管理层和会计人员以此为背景,往往能够找到可乘之机,从而实施财务造假行为。
二、防范对策1. 完善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审计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
2. 强化公司治理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明确和规范各级管理人员的权责和业绩考核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防范管理层利用职权进行财务造假的行为。
3. 加强外部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核和抽查力度,提高审计公司的审计质量和独立性,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建立健全的违法成本高压态势,对于财务造假行为及时予以惩处。
财务指标异常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企业经营的日益复杂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财务指标的分析对于企业的决策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某公司财务指标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异常现象,找出潜在的风险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公司概况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某行业的生产和销售。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逐年提高。
截至2022年,公司资产总额达到10亿元,员工人数超过500人。
三、财务指标分析(一)盈利能力分析1. 毛利率分析- 2022年毛利率为20%,较2021年的22%有所下降。
这可能与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有关。
- 分产品毛利率:A产品毛利率为25%,B产品毛利率为15%,C产品毛利率为18%。
其中,A产品毛利率最高,主要原因是其产品附加值较高。
2. 净利率分析- 2022年净利率为10%,较2021年的12%有所下降。
这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所减弱。
- 毛利率下降和期间费用上升是导致净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3. 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2022年净资产收益率为8%,较2021年的10%有所下降。
这表明公司的资产利用效率有所降低。
(二)偿债能力分析1. 流动比率分析- 2022年流动比率为1.5,较2021年的1.8有所下降。
这表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所减弱。
- 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占比较高,应收账款周转率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导致流动比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2. 速动比率分析- 2022年速动比率为0.8,较2021年的1.0有所下降。
这表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存在一定风险。
3. 资产负债率分析- 2022年资产负债率为65%,较2021年的60%有所上升。
这表明公司的负债水平有所提高。
(三)运营能力分析1. 存货周转率分析- 2022年存货周转率为2次,较2021年的3次有所下降。
这表明公司的存货管理效率有所降低。
2. 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2022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为6次,较2021年的8次有所下降。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对财务报表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篡改、伪造以及隐瞒,使其在财务业绩方面呈现出高于实际水平的假象,从而误导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财务造假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性。
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动因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最主要动因是基于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利益诉求。
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提高经营业绩,有些企业会采取财务造假手段,如虚增营业额、利润等,以达到短期内股价上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 忽视风险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回避投资者质疑,选择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来掩盖财务困难、业绩下滑等问题,以维护市场形象和股价稳定,隐藏真实的企业风险,造成投资者丧失对市场的信心。
3. 绩效考核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达到内部绩效考核指标,也会出现利用财务数据作假的情况。
为了实现薪酬激励或者股票期权激励,公司管理人员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进行财务造假,以达到绩效目标。
4. 资本市场压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包括股东回报压力、融资压力等。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迎合投资者和股东的期望,有些企业可能会利用财务造假手段来营造企业经营成果,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防范对策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预防和遏制: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流程和程序。
加强内部审计和监控,密切关注公司内部经营、财务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
2. 加强外部监管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严格审慎监管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造假行为进行风险预警和监控。
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和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的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分析摘要: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决策时表现出许多异常行为,传统公司财务理论往往对此无法做出圆满解释。
本文基于新崛起的行为公司财务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以及企业管理者自身的非理性行为都会导致企业财务政策的扭曲。
关键词:行为公司财务、行为金融学、异常财务政策、非理性行为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已经成为金融研究中一个十分引入注目的领域,它对于原有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行为金融学不仅对总量股票市场的股票溢价等难题进行研究,而且对微观层面上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进行探讨,同时还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公司财务方面,并取得了大量的有益成果,由此推动了行为公司财务(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的兴起和发展。
一、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内容正如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资本市场中的许多异常行为一样,行为公司财务的产生也是为了试图解释公司财务决策中的许多异常行为。
行为公司财务关注两种非理性对公司的财务决策行为的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及分析家的非理性和公司管理者的非理性[1]。
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2](53):(1)非理性的投资者是否影响理性的管理者的财务决策行为?或者说,当股票市场价格明显偏离公司真实价值时,致力于实现公司真实价值最大化的理性管理者将如何反应?包括融资政策、投资政策、股利政策以及并购、重组行为。
存在代理问题时,理性的管理者会否利用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本配置行为?(2)管理者的非理性如何影响其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理性或非理性投资者会如何作出反映?为什么企业管理者会普遍存在非理性的行为呢?行为公司财务把它归因为公司层面的套利的有限性(the limits of arbitrage)。
与资本市场不同,在公司财务层面,套利的力量显得很微弱,相对于证券市场的误定价,套利的更多限制在保护着管理者的非理性。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针对管理者非理性的“套利”行为——公司接管(兼并与收购)——会导致太高的交易成本。
从事接管的“特定投资者”往往承受太多特质性风险,而能够化解风险的套利战略又很难实施,比如相关的交易通常涉及一些资产(包括人力资产)的交易,这些资产的交易没有卖空机制,也没有其它的衍生资产来帮助套利[4]。
二、上市公司的异常财务政策(一)过分偏好股权融资,也即所谓的“圈钱饥渴症”。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表明,当企业要筹集资金时,首先选择并采用的融资方式是内部融资,其次才是外部融资。
在外部融资时,首先选择的是以银行负债为主的间接融资,其次才是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
而在直接融资中,往往以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为主,股权融资通常安排在企业融资选择的最后,而且,企业对以股权融资方式来进行的股权扩张非常慎重。
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明显地呈现出偏好股权融资的倾向,配股和增发新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筹集外部资金的主要融资方式,而负债融资,特别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来筹集外部资金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非常低。
根据李翔等(2004)[5]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统计,自1992年以来,全部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比例非常低,1995-2000年平均不到10%,导致外源融资比例要远高于内源融资比例,有些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信赖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比例成上升趋势,1995-2000年平均为60%,而同期债务融资的比例基于上在40%徘徊,1998年以后还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投资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
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必然会影响其投资决策,我国上市公司在外部融资选择中表现出股权融资偏好的同时,在融资资金的使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股权融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文宏(1999)[6]对1994-1996年我国上市公司中配股企业的不同资金来源对企业息税前利润贡献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从这几年不同时滞的分析结果来看,配股融资对企业息税前利润呈现负的相关性。
提云涛(2004)[7]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沪深上市公司配股后往往业绩大幅度下降,相当一部分企业以息税前利润计算的资产报酬率低于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
事实上,上市公司在配股后几个月内发布更改配股资金用途的情况并不少见,配股后每股净收益直线下降的也很多,甚至于配股后“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上市公司也屡见不鲜。
虽然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资金的配置方面存在着用股权融资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存放银行获取利息、进行委托理财等投资不足的行为,但从总体上来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资金的使用更多地表现为利用募集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甚至将资金投入到一些企业本身并不熟悉、与主营业务范围无关的领域,这些都属于过度投资行为。
(三)不稳定的股利政策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8],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总是遵循稳定的股利政策。
国内也有学者作了类似的研究,如吕长江等(1999)[9]、魏刚(1998)[10]等等,他们的研究却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是从股利支付形式还是从股利的支付数量来看都遵循不稳定的股利政策,与发达国家的股利政策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别。
曹媛媛(2001)[11]对我国上市公司1994-2001年间的股利支付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国外股票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形式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不分配公司的比重逐年上升,1999年达到最高(不分配的公司占样本总数的64.42%),此后该比重略有减少,但平均达到43.49%,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股票股利与混合股利在支付股利的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平均为33.56%,而同一样本期间内,美国的股利分配方案中包含股票股利的只占10%-15%。
(3)上市公司采取现金股利支付形式平均占32.95%,这一比例也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
三、行为公司财务中的财务政策行为公司财务认为: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的产生,或者是因为受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影响,或者是因为企业管理者本身的非理性行为所至。
(一)当市场表现为非理性时在市场非理性情况下(也即投资者是非理性的),管理者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最大化企业的基本价值还是最大化企业目前价格?在完美有效市场情况下,这两个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因为市场有效性下证券价格应该始终反应企业的基本价值。
但是,一旦放松“投资者理性”假设,第二个目标显然不同于第一个目标了。
此时,企业管理者为迎合(cater)短期投资者的要求,可能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比如投资一些特定项目,或对企业进行包装,如盈利调整、发放股利等等。
通过这些迎合行为,管理者能够影响市场对证券价格的误定价程度。
此外,管理者会利用目前的误定价来为企业现有投资者谋利,这就是Stein (1996)[12]提出的基于“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的融资理论:当定价过高时,企业发行证券以利用投资者的热情;当定价过低时,企业回购证券。
显然企业此时是为了把价值从一些投资者手中转移到了另一些投资者手中,来自美国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Graham和Harvey(2002)[13]对392家美国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表明,2/3的CFO认为“股票市场对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估或低估是公司进行融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成熟的证券市场尚且如此,在中国这样初级、非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显然公司管理者肯定会充分利用投资者的非理性。
中国证券市场平均高达30倍的市盈率,说明市场处于很不理性的状态,上市公司能够以很低廉的成本来发行股票,何乐而不为呢?许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并不是为了投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市场的非理性(“圈钱”)。
另外,在分析中国证券市场时还应该加上一个非理性:即监管者的非理性。
监管者多次更改“增发”与“配股”的条件,导致许多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者的意图而粉饰其财务指标,上市公司从“IPO”热到“配股”热再到“增发”热,无不与监管者政策的改变有关。
管理者的迎合思想也体现在股利政策上。
投资者对股利(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的特殊偏好会驱动公司的股利政策变化,或者说理性的管理者会迎合投资者的股利偏好制定股利政策。
Baker和Wurgler(2004a)[14]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论(A 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
他们认为,由于投资者通常对公司进行分类: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和不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被视为两类。
投资者对这两类公司的兴趣及股利政策偏好时常变化,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
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股利政策,迎合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股票溢价。
即当投资者倾向风险回避时,对支付现金股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支付现金股利;当投资者偏好股票股利,对股票股利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改为股票股利。
如果股票价格与公司管理者补贴收入相关,管理者更有可能取悦投资者,抓住股票溢价机会改变股利政策。
他们还通过实证,证明股利迎合政策能够更好解释为什么公司股利政策随时间变化。
Baker and Wurgler(2004b) [15]还证明了如果不能从股利发放中获得任何溢价,那么企业就倾向于不发股利。
(二)当管理者非理性时当管理者非理性时,管理者的目标是最大化感知(perceived)的企业基本价值,而并非企业真实的基本价值。
因此,管理者的非理性很容易扭曲企业的财务决策行为。
如果管理者表现为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往往高估投资收益,更容易投资高风险或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更积极地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扩张活动,比如兼并。
Roll(1986)、Malmendier and Tate(2003)[16,17]的实证都发现, 大部分的企业兼购活动并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收益, 其动机只是源于经理人的过分自信或过分乐观。
Heaton(2002)[18]也证明了,即使没有信息不对称或理性代理成本存在(以往的研究认为主要是这两个原因导致过度投资现象发生的),管理者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的企业也会产生过度投资问题。
大量实证表明,有限理性的管理者处理复杂的财务决策时会运用简单的“拇指法则”(rules of thumb)。
比如净现值原则(NPV)是企业选择投资项目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喜欢用比较简单的原则来评估投资项目。
Graham and Harvey(2001)[19]对CFO的调查发现,内部收益率原则(internal rate of return)远比NPV原则运用得普遍,同时50%以上的CFO 喜欢用回收期原则(payback period rule),而这个原则既不需要计算初始期的资本成本,也不需要预测投资回收期结束后的自由现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