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构建高校德育工作新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拓创新,构建高校德育工作新体系
摘要:新时期德育工作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根本任务,我们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努力寻求适应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高校德育途径拓展
高校德育工作在保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新时期德育工作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根本任务,我们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努力寻求适应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转变德育观念和内容
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有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而过分强调集体主义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而一味采取强制灌输的方法;忽视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采取强制的结论性教育,就很难将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主体的德育素质,很难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德育主体的主动性,避免用灌输的方法进行德育工作,而是努力采取无灌输的德育教育方法,强化德育工作的导向性,重视学生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采用诱导式、启发式、辩论式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德育工作。我们还应结合学生实践情况和社会实际状况,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进行是非曲直的
分析,引导学生认清时代的主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建立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品质。
德育内容的现实性是德育工作的基本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整个社会的知识存量猛增,从中体现出来的德育内容也随之丰富了许多。因此,高校的德育内容要与社会大系统建立必然的联系,保证德育内容适应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改变过去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现象,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困惑的问题,根据社会道德的层次性和学生思想状况的多样性,及时丰富德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工作。
德育内容的前瞻性是德育工作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保证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注意德育内容的前瞻性。
二、不断拓展德育途径
德育工作是一个动态的教学体系,因此就要求有动态的教育方法与之相适应。为此,我们在继承与发扬有效的德育方法的同时,还要不断开拓新的德育途径。
1.进一步强化德育工作的主梁道。“两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一直是我们重点建设的一个方面。为此,我们要在“两课”的内容、授课方法、教师的政治素质及考核体系等方面大力投入、大胆尝试,建立新的“两课”教育模式,保证主渠道的畅通。
2.扩展德育的辅助梁道。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我们要全面渗透德
育教育。随着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纯粹的德育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少。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和公共课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倡导教书育人,避免学生的“防范”意识,从传道、授业、解惑中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3.重视心理咨询,发挥其指导性作用。当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个人承受社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中出现有心理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为此,我们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工作。我们应通过谈话、讲座、报告等各种交流方法和大学生一起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启发有心理冲突的学生调动个人潜能,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调节。
4.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与能力。学生的道德规范认知于正规的德育课堂,而形成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各种社会活动是道德规范的演练场,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文化服务、生产劳动、军事训练等活动,并把这些活动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
5.加强以宿舍为基本单位的德育管理机制。我们应切实加强宿舍管理力度,改善宿舍的软硬件环境,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健康寝室文化点缀整个学生的德育工作,促进班级文明建设,推动良好校风的形成。
6.改革德育考核体系。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
理论方面的突破,又需要实际工作中的大胆尝试。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德育工作主渠道不畅通的现象,这既有“两课”师资队伍不完善的问题,又有“两课”教学形式不生动的原因。但根据统计,高校学生对“两课”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考核制度上。大部分学生存在“上课不听讲,考前背一背,考后全忘光”的现象,在学生头脑中根本没有形成永久的德育记忆,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了。
7.净化德育内容,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一,加强教师队伍的道德培养。除了对青年教师进行上岗培训以外,还要针对全体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阶段性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基本理论,还包括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等师德方面的培训。我们应将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的地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第二,提高学生主体的“道德”判断能力。我们不应该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和适应某些现有的道德规则,而应鼓励学生成为“道德规则”的确立者和创造者。我们应抛弃传统的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的反理性的方法,让学生通过道德实践和理性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8.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各项德育活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基本要求就是“知行合一”,只知不行,就不能把道德内化为道德品质,更不会形成正确的道德素质。大部分学生更多的是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相对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且,部分独生子由于成长环境优越,形成了崇尚自我、唯我独优、缺乏热情、个人
享乐的不良生活作风,学生的“知”与“行”严重分离。因此,我们应提倡“不仅要你知、我知、大家知,而且要你行、我行一起行”,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学校的各种制度,敢于同不良风气作斗争的好作风。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吴铎,罗国振.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美)柯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李劲涛(1968—),男,湖南宁远人,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