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认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一、引言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问题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规律的学科,扮演着教
育改革和学生成长的重要角色。
本篇文章将探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并展示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二、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由皮亚杰提出。
根据这一理论,孩子通过不断与周围环境互动,逐步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结构。
教育者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动机和积极性,认为学生的动机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学习
成绩。
因此,教育者需关注学生的动机来源,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四、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学生与周围社会环境的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
教育者应关注
学生的社会互动,并结合社会环境因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其全面发展。
五、情绪教育理论
情绪教育理论认为情绪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
教育者可以通过教授情
绪管理技巧和情绪调节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效果。
结语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相辅相成,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育者应不
断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关于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将文章保存为education_psychology.md文件并发布即可。
认知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认知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一、绪论认知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是对人类认知过程与行为表现关系研究的一种学科领域。
它不仅涉及到认知本身的构成、特征和机制,同时也和教育学科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与教育评估密切相关。
因此,认知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将极大地推动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通过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与教育学科的关系,探讨了认知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二、认知心理学基本概念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及其与行为表现关系的学科。
人类认知过程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五个方面。
知觉是指人通过感官接收外界信息,并在大脑中对其加工和解释的过程。
注意是指个体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加强或减弱对某些信息的关注程度的过程。
记忆是指人类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加工和解释,将其储存于大脑中并随时能够提取使用的过程。
思维是指人类在处理信息时所采用的各种高级思维过程,包括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等。
语言则是人类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手段。
三、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学科的关系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学科的关系密不可分。
首先,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都离不开人类的认知过程。
如果不了解和把握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机制,将无法针对学习人群的认知特征制定教学方案。
其次,教育学中的教育评估,也需要依托于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领域中,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用于实践,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四、认知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 整体教学方法整体教学方法是认知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应用。
它是一种以个体认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情境教学、操作性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都是整体教学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
整体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环节的创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 认知策略教学认知策略教学是一种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策略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方法。
大学心理学教案:研究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
大学心理学教案:研究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1. 引言在大学心理学课程中,了解和掌握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本教案旨在介绍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社会认知理论概述2.1 社会认知的定义和作用•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感知、思考、记忆和推断有关社会世界的信息。
2.2 社会认知的基本原理•序贯一致性原则:人们根据已有信息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形成一种连贯性。
•归因理论:人们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特征或情境因素。
•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影响着他们在社交互动中如何表现以及积极参与其中。
•注目与记忆偏差:人们倾向于更多地注意和记住与自我的相关信息。
2.3 主要研究内容•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如何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并解释他人的信息。
•社会记忆:个体如何存储和回忆有关他人的信息。
•社会推理:个体如何基于已有的信息来从事社交推断。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价。
3. 社会认知的应用3.1 认知偏差在决策中的影响•代表性启发式:人们倾向于根据类别成员的共同特征来进行判断,容易受到样本规模和表征度的影响。
3.2 偏见与歧视研究•默读、隐形配置等实验方法被用来研究人们在决策中是否存在种族、性别等方面的偏见。
3.3 决策与博弈理论研究•社会认知理论也应用于分析和研究决策者在不完全信息和风险环境下采取决策时所依赖的认知模型。
4. 结论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了解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认知领域,并将其应用于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中。
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科学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当代认知心理学日益在教学中得到应用。
本文将探讨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认知过程的理解和引导当代认知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类思维的认知过程,为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语言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记忆和联想原理,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
二、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尊重当代认知心理学还强调个体差异的存在,并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例如,对于视觉型学生,教师可以使用图示、图表等视觉化的教学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代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多元智能的培养和发展当代认知心理学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多种智能。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不同智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活动。
例如,对于身体动觉智能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实践和运动来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五、情感因素的重视和应用当代认知心理学强调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情感因素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情绪管理能力。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评估和反馈的改进当代认知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评估和反馈方法,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认知心理学的评估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多维度的评估。
幼儿活动教案编写中的认知理论应用
幼儿活动教案编写中的认知理论应用在幼儿教育中,活动教案的编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编写合适的教案,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帮助他们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而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认知理论的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在幼儿活动教案编写中认知理论的应用,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实践。
一、理论背景在幼儿教育领域,许多认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其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是两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幼儿在认知发展中经历的不同阶段,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学习环境和社会互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适应不同阶段的活动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性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等阶段。
在编写幼儿活动教案时,教师应该根据幼儿所处的认知阶段来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比如,对于处于感性运动期的幼儿,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体验性、操作性较强的活动,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帮助幼儿建构基本的概念。
而对于处于前运算期的幼儿,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互动和合作来帮助幼儿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三、建构主义和合作学习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环境和社会互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编写幼儿活动教案时,教师可以运用建构主义和合作学习的原则来设计活动。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鼓励幼儿通过合作和互动来建构知识。
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
四、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发现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编写幼儿活动教案时,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来设计活动。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探索和实验来发现问题的答案。
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不仅能够积极思考和动手实践,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基于真实环境和实际情境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课的认知理论教案
心理学课的认知理论教案教案:认知理论在心理学课中的应用引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而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讨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应用领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学的认知研究,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一部分: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1. 认知理论的定义和意义(400字)- 认知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情绪以及其与外界信息的交互关系的学科。
- 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人类思维过程、解释心理现象以及应用于心理干预具有重要作用。
2. 认知理论的发展历程(800字)- 行为主义对认知研究的影响以及认知革命的兴起。
-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实验研究,如皮亚杰、维戈茨基等。
- 认知理论的发展及其对其他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第二部分:认知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认知理论与教育训练(400字)- 认知教育的概念和目标。
- 认知理论在教育训练中的应用策略,如概念训练、问题解决、注意力培养等。
- 案例分析:认知理论在学习障碍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2. 认知理论与心理治疗(600字)-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 认知理论在解决心理问题和提升心理健康中的应用。
- 案例分析:认知理论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认知理论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 认知理论与儿童认知发展(400字)- 认知理论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 认知理论对儿童语言发展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影响。
- 案例分析:认知理论在提升儿童学习能力中的应用。
2. 认知理论与老年认知功能(400字)- 认知理论在老年认知功能衰退研究中的应用。
- 认知理论对老年人记忆、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影响。
- 案例分析:认知理论在老年认知功能训练中的应用。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他们将能够理解和解释人类思维过程以及心理现象,并学会将认知理论应用于教育训练和心理治疗中,提升个体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教案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教案科目:心理学年级:高中二年级课时:两个45分钟的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理论2.分析和评价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认知发展的影响3.运用皮亚杰的认识论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认知现象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和PPT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5分钟):1.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小时候在认识世界的时候都是怎么做的呢?”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引出“认识与认知”概念。
展开(2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概述其理论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皮亚杰认为孩子的认知发展是如何由感觉运动阶段逐渐发展到逻辑操作阶段的过程。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皮亚杰认为的认知发展阶段进行讨论和归纳。
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其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2.教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让学生预习相关材料,做好笔记。
第二课时:复习(5分钟):1.教师通过随堂测验或提问,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展开(25分钟):1.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分析和评价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认知发展的贡献和不足。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课堂笔记,讨论出皮亚杰理论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且解释自己的观点。
3.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分享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观点碰撞。
拓展(15分钟):1.教师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皮亚杰的理论解释认知现象。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和讨论,然后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皮亚杰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皮亚杰理论对认知发展和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提出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课后作业:1.学生以小组形式,撰写一篇关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评论文章。
幼儿园大班教案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科学指导大班幼儿的认知发展
幼儿园大班教案《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科学指导大班幼儿的认知发展一、教学价值幼儿期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学习、记忆、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幼儿园大班教师应该了解并应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幼儿的认知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2.了解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3.掌握应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在幼儿教学中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三、教学区域教师可以选择幼儿园教室或者幼儿园室外,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区域。
四、教学准备1.准备认知心理学相关的书籍、课件、教具等教学资料。
2.准备合适的幼儿游戏和活动,以及相关的教学材料。
五、教学介绍幼儿园大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幼儿喜欢的游戏和活动,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图示、实物展示等多种方式来启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重点1.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
3.掌握应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
七、教学方法1.传授知识,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2.以幼儿喜欢的游戏和活动为载体,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
3.鼓励幼儿自主发现,自主学习。
八、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等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认知心理学相关知识。
2.讲解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图示、实物展示等多种方式来讲解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
3.应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通过给幼儿设计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例如通过游戏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通过故事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等。
4.巩固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巩固训练来检验幼儿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例如通过问答、绘画、儿歌等方式来让幼儿复习所学的知识。
九、教学反思1.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
2.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认知心理学在幼儿园教师学习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在幼儿园教师学习中的应用认知心理学在幼儿园教师学习中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幼儿园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培养未来人才、发展社会经济的角色。
但是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质量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与幼儿园教师的认知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因此,认知心理学在幼儿园教师学习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显得尤为必要。
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人感知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而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更多的是需要关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人的思维、认知、心理等方面的规律和原则,以便更为科学、系统地规划与完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项任务。
因此,在幼儿园教师的学习和教学中,应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可以使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为幼儿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和体验。
在幼儿园教师的学习过程中,认知心理学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幼儿的认知水平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他们的认知特点、兴趣点、习惯等方面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幼儿园教师在设计教育教学方案时,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以便制定出适合幼儿的教育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可应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点、习惯、优势、劣势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根据这些特点设计出适用于幼儿的教育教学方案。
二、通过游戏激发幼儿的认知能力幼儿的认知能力在游戏中容易得到有效提升。
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游戏来激发幼儿的认知能力,从而为幼儿的认知能力增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认知游戏、模因游戏等,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童话、绘本、影音等媒介,增强幼儿的情感感知和文化素养。
三、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近年来,在计算机、网络、电子游戏等领域中应用广泛的VR技术、AR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为幼儿的认知水平提供有效帮助。
幼儿园教师可以将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应用到幼儿的教育教学中,例如在幼儿乐园中加入VR游戏、AR游戏等,可以帮助幼儿更快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且也可以加深幼儿对知识点、习惯的记忆深度。
认知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它通过探究人们如何感知、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来揭示人类认知的本质。
在教育教学中,认知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障碍,并提供相应的教学策略。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并按类划分为以下几个章节。
第一章:认知发展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认知发展过程。
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对教育教学至关重要。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从传感期、前运算期到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不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提供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第二章:学习和记忆学习和记忆是教育教学的核心。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学习和记忆的多种策略和技巧。
例如,分布性练习和整体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强化知识。
提供更多的复习机会和间隔练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认知心理学还研究了注意力、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等关键概念,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来设计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章: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供多样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培养灵活性来实现。
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开放式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章:信息加工和思维导图信息加工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信息加工和整理。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和思维路径连接起来,形成更为清晰和有结构的知识网络。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授信息整理和整合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五章:评估和反馈在教育教学中,评估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自我认识与情绪调节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自我认识与情绪调节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人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这个时期的心理健康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自我认识和情绪调节作为心理健康的基础,更是孩子们需要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培养和加强的素养。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中的自我认识与情绪调节内容,并提供一份全面且有价值的教案。
1. 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指孩子对自己的了解和认知。
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和教学内容来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识。
教案中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和能力,可以通过游戏和绘画等形式进行。
- 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感故事的方式进行。
- 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自信和自尊,可以通过赞扬和鼓励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识。
2. 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指孩子在面对不同情绪和情境时,能够有效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情景和活动来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教案中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情绪表情和故事讲解等方式进行。
- 教导孩子有效的情绪表达方式,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等形式进行。
- 培养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团队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来实践。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幼儿园阶段,自我认识和情绪调节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个阶段的教育应该注重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情感的引导和关怀,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识和情绪调节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回顾通过本教案,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自我认识与情绪调节方面的丰富内容和多样化教学活动。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怀和培养。
家长和家庭也应该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他们的成长共同努力。
在总体上,自我认识和情绪调节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重点,教师和学校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心理学界对发生认识论评析
心理学界对发生认识论评析发生认识论在心理学界具有深远影响,它把一切都归结为发生。
然而,这种思想很难把握实质。
所以,本文试图对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作一些简要评析,并以此加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1。
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观点1)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 2)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3)“对原因的追溯永无穷尽”; 4)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地新陈代谢的。
马克思曾经指出:“首先,人们能够用感官感觉到的、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对象只是现实世界中的那些个别事物,而不是现实世界的总和。
…总体只是部分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5页)可见,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矛盾推动的。
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处在特定的关系之中,它与外部环境也是相互联系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联系”概念,实际上就是指这种相互联系。
5)所谓“物质决定意识”就是指事物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人类的行为。
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动,并非由于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的驱使,而是由于事物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6)每一种事物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级到高级地发展演变的,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从无意识状态到有意识状态,从原始的、混沌状态到有序化。
7)所谓“对象性”就是指事物的运动总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的。
9)如果把发生看做是整个宇宙历史,那么就会形成历史循环论,这一观点在许多哲学家中颇有市场。
对此,爱因斯坦是明确反对的,他指出:“宇宙的起源问题当然有科学解释,但这并不等于说宇宙是在开始时便无限小的东西。
”(《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219页) 2。
发生认识论的重大意义从以上可知,发生认识论主张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过程,肯定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承认事物的相对独立性,反对把发展仅仅看做是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量的变化,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这对我们掌握发生认识论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实践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实践教案引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其理论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幼儿的发展。
本教案旨在探讨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以提供给教师们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帮助。
一、幼儿认知发展1.1 感知与认知幼儿时期,感知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教师应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帮助幼儿认知世界。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幼儿观察、触摸、闻嗅和品尝不同的物体,以加深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1.2 认知的发展阶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和具体操作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兴趣,提供适合的教学活动和资源。
例如,在感知运动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运动游戏,帮助幼儿发展运动技能和认知能力。
1.3 智力发展智力发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该了解并关注幼儿的智力发展,因为这将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通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例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观察和描绘周围的事物,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幼儿社会情感发展2.1 自我意识的形成幼儿时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
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和交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例如,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
2.2 情绪管理幼儿时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对社交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教授幼儿情绪管理的技巧。
例如,在教室中设置一个情绪区域,让幼儿在情绪激动时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调节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2.3 同伴关系的建立幼儿时期,同伴关系对幼儿的社会情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组织团队游戏和合作活动,促进幼儿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和互动。
例如,通过小组合作绘画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幼儿性格培养3.1 自信心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于其未来成长至关重要。
浅谈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及其启示
周刊浅谈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及其启示徐雅枝子(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黴淮北235000)摘要:《发生认识论》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作,著作的主要内容是阐述认识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本文通过对其认知阶段论、建构论和主客体相互作用论三个部分的阐述,提出这三大核心理论对我国教育教学活动的启示。
关键词: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启示让•皮亚杰通过运用发生心理学方法探讨个体发生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传统认识论中的许多经典问题提出了独创的见解,由此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为认识论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即发生认识论。
他的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思想向传统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挑战,带来了教育的革命。
尤其在当今教育矛盾尖锐的背景下,更应该深入挖掘其带给我们的启示,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建议。
一、发生认识论的三大核心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主要包含认知阶段论、建构论和主客体相互作用论三大核心理论,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共同 促进个体的发展。
(一)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在对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后,依据儿童 的运算能力把儿童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 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开始出现有目的的动作,即为了 达到某一目的而采取相应的动作,动作的目的性的出现彰显了在认知过程中主体的认知主动性。
这表明主体动作与动作目的两者之间关系开始协调,表明了主体认知图式逐渐发展完善,这也标志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能够依靠大脑中的图式来对外物进行思维并逐渐地脱离具体的动作,这种转变的出现意味着儿童表象思维的形成。
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虽然儿童表象思维已形成,但此阶段只是初步形成最简单的表象思维,因为此时的儿童 使用的符号只是最为简单的符号,要达到抽象思维还需要其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经获得了 运算能力,由于此时主体有时还需要借助于具体的事物来解决问题,所以此时的运算是具体运算并非形式运算。
校本课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校本课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实施方案一、课程开发的现实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生事物纷至沓来,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这一人类教育的永恒课题开始令人瞩目地凸现出来。
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
学生的心理素质日益受到重视,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却令人担忧。
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阻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传统应试型教育的结果。
传统的普通课程,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在普通课程中,虽然也包含了某些心理教育的成分或因素,但这种成分或因素没有明确的目的、方法不系统不科学,只是一种附带的、无意识的和经验式的心理教育,它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和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而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阶段可搞可不搞的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系统内容,固定的时间和相应的研究检测手段,使之进入合法、规范的轨道。
我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个体终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将心理辅导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现实意义,并在这方面也做了初步尝试,但是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所以迫切需要找到适合我校的心理教育课程模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这正是对过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的批评总结,也是今后工作的指导方向。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心育”的极为重要的载体,它的作用是其他各种“心育”载体所无法替代的。
教育学中的社会认知心理学应用
教育学中的社会认知心理学应用1. 引言社会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教育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借鉴和应用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研究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中的社会认知心理学应用,并探讨其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中的意义。
2. 社会认知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2.1 认知开放性社会认知心理学强调研究者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认知开放性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发散思维,从而激发他们的研究动机和积极参与。
2.2 合作研究社会认知心理学认为,研究是一种社会交往过程,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通过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和成绩。
2.3 元认知技术元认知是指对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策略的意识和控制能力。
社会认知心理学强调通过教授和培养研究者元认知技术,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智能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制定研究计划、监控研究过程和评估研究成果,帮助他们提高研究效果和研究自主性。
3. 社会认知心理学在学生发展中的应用3.1 自我概念的形成社会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比较而形成的。
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成功经验,培养他们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自信心,塑造积极的研究态度。
3.2 认知发展的促进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社会互动和交流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和探讨,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项目,鼓励他们分享观点和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3 情绪管理的培养社会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会影响其研究和发展。
“认知心理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认知心理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引言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认知和学习过程的学科。
在教育领域,采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认知心理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其效果和局限性。
认知心理学基础1.认知过程:了解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基本功能,这对于设计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高他们的信息加工能力非常重要。
2.构建主义理论: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构自己的意义,在教育中侧重于问题解决和实践经验,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有着积极作用。
3.模式化处理:通过将复杂信息组织成模式或图像,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这一原则可应用于信源分析、概念映射等教学活动中。
教学设计中的认知心理学应用1.课前预习:通过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指导问题,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并准备他们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新的内容。
2.启发性教学:给予学生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鼓励他们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加深对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4.信息呈现优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图像、案例等方式来呈现信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帮助他们加深记忆和理解。
5.反馈机制: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并提供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应用效果和局限性认知心理学在教育中应用具有明显的效果,包括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记忆和理解能力以及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等。
然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 1. 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在认知能力、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
2. 理论选择:认知心理学有多个理论框架和模型,选择合适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情境和教育目标。
3. 评估困难:有效评估认知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
大学心理学教案:认知与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心理学教案:认知与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 引言
•简介大学心理学教案的目的和意义。
2. 认知与学习理论概述
•解释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探讨认知与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3. 应用认知与学习理论的教育策略
3.1 指导性教学方法
•介绍以问题解决、启发式思考等为核心的指导性教学法。
•分析指导性教学法如何帮助大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3.2 合作学习
•讨论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大学生互动、交流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
•关注小组讨论、合作项目和团队工作等合作方式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
3.3 反思及元认知策略
•着重解释反思和元认知策略对于促进深层次的理解和自我监控能力的意义。
•提供实际方法,如整理笔记,设立自我评估标准等,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元认知的实践。
4. 实例分析:应用认知与学习理论的教育案例
•列举一个具体的教育案例,描述这个案例中如何应用认知与学习理论。
•分析该案例对于大学生学习效果、参与度和积极性的影响。
5. 总结
•总结认知与学习理论在大学课堂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和成效。
•强调继续研究该领域以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
以上是根据您提供的主题所填充的相关内容。
若有其他需要或者修改建议,请告诉我。
研究生教育学教案:认知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生教育学教案:认知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的领域,它对教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研究生教育学中,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并且有效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本教案将介绍认知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提供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案例分析。
认知心理学概述什么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科学,包括注意、记忆、学习、思维、语言等。
在教育学中,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包括信息处理模型、认知负荷理论、模式匹配和概念构建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且指导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认知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策略通过应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策略。
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学习偏好和思维方式,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学设计与学生认知特点的匹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例如,对于较为直观思维的学生,可以运用图像、实物或实例等方式进行教学;对于较为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运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匹配教学设计和学生认知特点,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注意力是学习的重要前提,而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教师可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例如,利用情境化教学和故事教学等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记忆和思维能力记忆和思维是学习的核心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运用记忆策略和思维导图等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内容。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元认知能力自主学习和元认知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自主控制和调节学习过程的能力。
发生认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发生认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探究[摘要]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剖析全国公开课“让我们成为优点感知者”,发现其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解释学生发生认知飞跃的具体过程。
以理论介入视角进行课例分析,是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提升理论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发生认识论;课程设计;认知冲突;认知平衡皮亚杰(JeanPiaget)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是20世纪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1]。
它主要解释了认知的结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心理起源。
皮亚杰认为,图式是发生认识论的核心概念,是个体知觉、理解世界的方式,图式的发展受到同化、顺应、平衡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认知的发展就是图式的形成和变化。
“让我们成为优点感知者”是四川省成都七中专职心理教师李芷若在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2022第四届山东年会)上的一节公开课,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觉察负面思维模式;感知缺点和感知优点对自身的影响;体验感知优点的快乐,发现和加强自己的优点;培养关注优点的思维模式及行为。
课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由负面思维模式到正面思维模式的培养过程,塑造了思维模式质的飞跃。
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心理体验和认知变化,给学生提供了看待自身和世界的新角度与思考方式。
学生思考深入,认知转变过程明显,现场效果好。
仔细回味这节课,学生的认知飞跃是如何产生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正是从认知发生、发展的角度提供了理论解释,适合用以剖析本节课中学生从原有认知状态到目标认知状态的变化过程。
一、进入情境,呈现原有图式“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之前,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已然存在既定信念和准备,即原有图式,它是教师不能无视的学生的经验。
皮亚杰认为,新知识只有纳入图式中才能够被吸收[2-3]。
因此,学生的原有图式是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
然而原有图式并不是认知的终点,甚至含有谬误和不完整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认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中的
应用探究
[摘要]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剖析全国公开课“让我们成为优点感知者”,发现其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解释学生发生认知飞跃的具体过程。
以理论介入视角进行课例分析,是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提升理论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发生认识论;课程设计;认知冲突;认知平衡
[中圖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XX)20-0024-03
皮亚杰(Jean Piaget)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是20世纪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1]。
它主要解释了认知的结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心理起源。
皮亚杰认为,图式是发生认识论的核心概念,是个体知觉、理解世界的方式,图式的发展受到同化、顺应、平衡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认知的发展就是图式的形成和变化。
“让我们成为优点感知者”是四川省成都七中专职心理教师李芷若在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20xx第四届山东年会)上的一节公开课,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觉察负面思维模式;感知缺点和感知优点对自身的影响;体验感知优点的
快乐,发现和加强自己的优点;培养关注优点的思维模式及行为。
课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由负面思维模式到正面思维模式的培养过程,塑造了思维模式质的飞跃。
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心理体验和认知变化,给学生提供了看待自身和世界的新角度与思考方式。
学生思考深入,认知转变过程明显,现场效果好。
仔细回味这节课,学生的认知飞跃是如何产生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正是从认知发生、发展的角度提供了理论解释,适合用以剖析本节课中学生从原有认知状态到目标认知状态的变化过程。
一、进入情境,呈现原有图式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之前,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已然存在既定信念和准备,即原有图式,它是教师不能无视的学生的经验。
皮亚杰认为,新知识只有纳入图式中才能够被吸收[2-3]。
因此,学生的原有图式是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
然而原有图式并不是认知的终点,甚至含有谬误和不完整的认知。
当图式不断纳入客观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不能再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时,个体为了适应环境,就会主动调整和修改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
心理课力求实现“质的变化”,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给学生理智上的启发、情感上的触动[4]。
打动人“心”的目标,要求心理课的设计要遵循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完成图式的同化、顺应,达到新的认知平衡过程。
在教学的初始阶段,首先应当呈现学生的原有图式,这是教学的依据与认知发展的起点。
在该堂课上,在简单的游戏热身后,教师呈现同学小A的日记:
“今天的语文早读我居然差点睡着了,因为早上起来特别困,也懒得吃早饭。
我不断地掐自己,让自己打起精神来。
课间,班长呼吁运动会报名,我一个项目都没有,我一向不擅长体育运动,就报名当后勤人员吧。
“终于下课了,肚子超级饿,和好朋友一起奔向食堂。
她说特别想吃小炒,可是我觉得排长队太麻烦了。
算了,等就等吧,于是我陪她一起吃了小炒,我发现味道还挺不错的。
下午老师宣布明天要考语文,我内心发出一阵哀怨。
看到同学们在玩推理游戏,语文成绩垫后的我忍不住扔下书,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晚上回到寝室,看到舍友还在认真准备明天的考试,看来今天的常规吹牛不能进行啦。
于是我轻手轻脚地洗漱完,就上床睡觉了。
”
学生阅读后分享对小A的认识。
分享结束后,教师统计其中优点和缺点的比例,发现学生提到缺点的次数超过优点的次数。
这一现象便是“负面偏好”图式的具体呈现,是学生广泛存在的错误思维模式。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得看不见摸不着、不易察觉的图式浮出水面。
教师引出并且讲解“负面偏好”这一概念,使学生觉察自己的负向思维。
二、实验设疑,引发认知冲突
当遇到原有图式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个体就会打破之前低层次的“平衡”,产生新的“冲突”。
通过“冲突”的不断化解,实现新的平衡与认知发展。
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出现对立矛盾时,感受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5]。
认知冲
突也就是认知的不平衡状态,再次形成新的平衡的过程有两种形式,即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认为“认知不平衡有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认知不平衡后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是丰富旧图式和形成新图式的时机。
因此,在心理课教学设计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原有图式与思维能力,选择与之匹配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
当学生发现原本笃定的认知信念不能解释新情境时,认知不平衡的状态会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这正是发生同化与顺应的良好准备状态。
课堂上,在学生觉察了负向思维偏向后,教师营造紧张气氛,引导学生集中精力,认真数出下面呈现的视频中穿白色运动服的人真正传了几次球。
观看视频后,教师提问学生:除了看到传球之外,还看到了什么特别的事物?假如给这段视频取个名字,你认为会叫什么?——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大猩猩”心理实验。
研究表明,50%左右的人根本没有发现视频中出现过大猩猩。
揭示实验关键点后,再一次观看视频,学生们惊呼,发现了大猩猩。
而第一次观看的时候,由于集中精力数传球的次数,完全没有看到大猩猩的出现!教师问:这时再给这段视频取个名字,你认为该叫什么?最后发现,学生前后两次命名有明显不同,第一次的命名往往与“传球练习”“传球活动”有关,而第二次的命名往往与“诡异的大猩猩”有关。
对于同一视频,为什么我们的认知判断会前后完全不同?学生们产生了巨大的认知冲突,这是思维模式转变的突破口,是产生顺应与平衡的良好时机。
三、循序渐进,促进顺应发生
同化是指认知主体将新事物或新过程纳入原有的图式中去,是认知的量变过程。
顺应是认知主体改变原有的图式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是认知的质变过程[6]。
课堂上,学生发现原有图式产生的笃定认知并不能解释新现象,无法产生同化,这时就打破了原有的认知平衡,认知主体必须改变原有图式。
发现了自身的负向认知偏好后,学生们必须挖掘那些被忽略的正向信息,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全貌。
这样才可以发现真实的世界,以达到新的认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