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公共危机事故与舆论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大公共危机事故与舆论关系
一我们首先对核心概念“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和“新媒体语境”加以
界定。
(一)关于“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就指称的对象与涵括的内容而论,“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概念与“重
大突发性事件”、“重大灾难性事件”等概念时有交叉。在本文中,
作者将“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界定为:危及社会稳定的,具有公共性
质的严重事件。它们既可能是突发性的,也可能是非突发性的;既可
能与“重大灾难性事件”同义,也可能不完全同义。现实生活中的重
大公共危机事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本源意义上的严重灾祸引起和
造成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如2003年的SARS事件、2008年的汶川地
震等;另一类源头并不是本源意义上的严重灾祸,不过最终却形成了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从舆论对上述两类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产生不可低
估的影响的角度实行考察,不难看出其中不同的情形。在前一类中,
因为相关重要信息的公开水准不同因而存有很大的差别。在其中一部
分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与此相关的重要信息未能即时公开,或者公
开得不够充分,所以谣言伺机而生,并在此基础上生成相对应的社会
舆论,普遍地存有着缺乏理性之弊,体现出相当严重的离心倾向,加
剧了公众的惶恐心理。此种舆论属自在舆论。它的勃兴,使事件的严
重水准因之加深,社会由此而发生剧烈的震荡。SARS事件的前半程情
形即如此。此类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另一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
因为与此相关的重要信息即时、充分公开,谣言失去了滋生土壤和传
播空间,使得某些带有盲目性和破坏性的自在舆论不可能占有主流地位;相反,体现出较多理性成分的自为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总体
上说,舆论的介入不但没有增加社会的震荡水准,而且还使公众增进
了对政府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发挥了缓释和消解危机的积极作用。汶
川地震发生后,相关重要信息的充分公开体现了在舆论问题和信息公
开问题上的巨大进步,体现了导向准确的舆论对社会舆论的有效引导,从而证实舆论环境的优化与事件的缓解和问题的解决呈正相关关系。
事实证明:随着信息公开制度的逐步形成和持续完善,本源意义上的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如自然灾害等名副其实的“大事件”,通常情况
下已经不会引发危及社会稳定的舆论激浪。社会生活中的相当一部分“大事件”,因与之相关的重要信息得以真实地、公开地、充分地传
播而变得并不可怕。另一方面,一些偶然发生的“小事件”或“小事端”,如贵州瓮安事件“、最牛钉子户”、“邓玉娇案”、“躲猫猫”事件、杭州飙车案、“跨省追捕”、番禺“垃圾门”事件等,却在新
媒体语境中借助于舆论的放大作用而被瞬间引爆,从而演绎成另类重
大公共危机事件。这类事件的相关信息与人为因素关系甚密,其负面
性质更为严重,因而更可能被人为遮蔽乃至封锁。部分官员和相关机构、相关当事人,不愿事件的相关信息被传播扩散,他们或遮遮掩掩,或讳莫如深,或仅传播其中经过过滤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倘若对
事件信息处理不当,那么原本属于非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小事件”,就有可能转化为影响甚大、相当棘手的“大事件”。这是另类重大公
共危机事件。它们与新媒体语境中的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
的关系,正是本文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
(二)关于“新媒体语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撰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新媒体用
户第一大国。《蓝皮书》显示:据对中国210起重大舆论事件的研究
发现,网络舆论在约七成(67%)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
的积极作用,这在2010年尤为明显。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的
一股重要的“主流”积极力量。①因为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当今中国
的话语格局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媒体语境已成为一种客观
存有,成为与传统语境相对应、互补的整个社会语境中重要构成部分。在传统语境中,官方话语和媒体话语(尤其是前者)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而在新媒体语境中则不尽然。“草根”话语往往占据了重要地位,以致官方话语和媒体话语不能不受到其深刻影响。从上述《蓝皮书》
提供的信息来看,新媒体语境中的舆论(由“草根”话语构成),其
重要水准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所谓“新媒体语境”,是指凭借
网络及手机形成的具有如下特点的语境:一是人人都拥有相对自由地
对外界发布信息和发表意见的自主权。在“新媒体语境”中,传统的
话语支配权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变。这种改变首先是由传播技术的革命
带来的。在人人都握有“麦克风”的情况下,在公共空间中对话语权
实行垄断,难以为继。“新媒体语境”中话语支配权状况的改变,同
时也是现实生活中人民民主有所扩大的结果。二是信息和意见的复杂
水准非以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可比。新媒体虽也受到一定水准的掌
控和监管,但因为掌控和监管难度不言而喻,因而在这个语境中公开
传播的信息和意见的复杂水准相当突出。真假信息混杂,各种意见纷呈,而真假信息和正误意见凭借新媒体都体现出充分的扩散性。真实
信息和准确意见的扩散,既有赖于人民民主,又可有力地助推人民民主,有利于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虚假信息和错误意见的扩散,所产
生的是以讹传讹、对“小事件”实行火上浇油使之转变为“大事件”
的严重后果。三是在这个语境中,存有着由相对应信息、观点和情绪
共同构成的特殊“发酵剂”、“催化剂”。它们对特定事件发生由小
到大的转变有着发酵作用和催化效应。在权威的真实信息和具有说服
力的准确观点缺席或传播乏力的情况下,真假信息和正误观点都能够
参与发酵作用并产生催化效应。在“新媒体语境”中,群体情绪的生成、涌动、相互感应,其情况非传统语境可比。难以阻遏的群体情绪,可使真实事实和准确观点的力量得以强化、叠加,也可使正面的理性
影响力受到挑战、阻遏和贬损。不实信息、错误观点和不良情绪糅合
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威力不可小觑的“发酵剂”、“催化剂”,使围
绕特定事件而形成的自在舆论所以而升温、放大、膨胀,“小事件”
演变为“大事件”也就具备了相对应的舆论基础。
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相关信息传
播造成的社会恐慌、失序等严重后果有一定理解,并对重大公共危机
事件相关信息的管理与传播策略颇为注重,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危机传
播理论体系。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格鲁尼格和亨特提出的“优
化理论”,该理论聚焦危机传播中的管理环节,强调传播者的自主性、专业性、决策水平和传播沟通策略的有效性;也有学者将研究重点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