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秦风赏析

合集下载

诗经《国风·秦风·晨风》译文和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晨风》译文和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晨风》译文和注释赏析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栎,隰有六駮。

未见君子,忧心靡乐。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棣,隰有树檖。

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注释①鴥(yù):鸟疾飞的样子。

晨风:鸟名,即鹯(zhān)鸟,属于鹞鹰一类的猛禽。

②郁:郁郁葱葱,形容茂密。

③钦钦:朱熹《诗集传》:“忧而不忘之貌。

”④苞:丛生的样子。

栎(lì):树名。

⑤隰(xí):低洼湿地。

六驳(bó):木名,梓榆之属,因其树皮青白如驳而得名。

驳即“驳”字。

⑥棣:唐棣,也叫郁李,果实色红,如梨。

⑦树:形容檖树直立的样子。

檖(suí):山梨。

译文鹯鸟如箭疾飞行,飞入北边茂密林。

意中人儿未望见,忧心忡忡情难平。

怎么办呵怎么办?你竟把我忘干净!山坡栎树真丛错,洼地梓榆真斑驳。

意中人儿未望见,忧心忡忡难快乐。

怎么办呵怎么办?你把我忘实在多!山坡长满那唐棣,洼地挺立那山梨。

意中人儿未望见,忧心忡忡似醉迷。

怎么办呵怎么办?你已把我全忘记!鉴赏一个女子痴心地渴望着,等待着重新见到那位朝思暮想的“君子”,她望穿秋水,等得心碎神伤。

其实那位“君子”,恐怕压根儿已将她忘个罄尽。

这首诗的内容实有揶揄嘲弄这位“君子”“二三其德”的况味。

朱熹《诗集传》说此诗写妇女担心外出的丈夫已将她遗忘和抛弃,这比起《毛序》“刺秦康公弃其贤臣说”、朱谋玮《诗故》“刺弃三良说”、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秦穆公悔过说”等,相对来说较为通达,可作参考。

起首两句,很可能是杜甫《望岳》中名句“决眥入归鸟”所本。

从眼前景切入心中情,又是暮色苍茫的黄昏,仍瞅不到意中的“君子”,心底不免忧伤苦涩。

再细细思量,越想越怕。

她想:怎么办呵怎么办?那人怕已忘了我!不假雕琢,明白如话的质朴语言,表达出真挚感情,使人如闻其声,如窥其心,这是《诗经》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试题】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012年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3、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诗经《国风·秦风·终南》原文译文及鉴赏

诗经《国风·秦风·终南》原文译文及鉴赏

【导语】《诗经》就整体⽽⾔,是周王朝由盛⽽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活⾯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的动⼈篇章。

下⾯是©⽆忧考⽹分享的诗经《国风·秦风·终南》原⽂译⽂及鉴赏。

欢迎阅读参考! 《国风·秦风·终南》 先秦:佚名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锦⾐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君⼦⾄⽌,黻⾐绣裳。

佩⽟将将,寿考不忘! 【译⽂】 终南⼭上有什么?有⼭楸来有梅树。

有位君⼦到此地,锦绣⾐衫狐裘服。

脸⼉红红像涂丹,莫⾮他是我君主? 终南⼭上有什么?有棱有⾓地宽敞。

有位君⼦到此地,青⿊上⾐五彩裳。

⾝上佩⽟响叮当,富贵寿考莫相忘。

【鉴赏】 关于这⾸诗作者⾝份的推测,前⼈有两种说法:其⼀,秦⼤夫所作。

《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

其⼆,周遗民所作。

⽅⽟润《诗经原始》云:“此必周之耆旧,初见秦君抚有西⼟,皆膺天⼦命以治其民,⽽⽆如何,于是作此。

”其最有⼒的推断即是“其君也哉”⼀句。

严粲《诗缉》云:“‘其’者,将然之辞。

‘哉’者,疑⽽未定之意。

”此句意为:“这个⼈将成为我们的君主吗?”⽅⽟润说:“秦⾂颂君,何⾄作疑⽽未定之辞,⽈‘其君也哉’,此必不然之事也。

”理由较充⾜,可信为周遗民之作。

现代有的研究者认为是终南⼭的姑娘,对进⼭的青年表⽰爱慕之⼼⽽作,亦别开⽣⾯,可备参考。

⼜关于此诗究竟是“美”还是“戒”,前⼈亦意见不⼀。

朱熹《诗集传》主“此秦⼈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戒”。

⽽《诗序》的总体评价是:“《终南》,戒襄公也。

”⽅⽟润则以为此诗“美中寓戒,⾮专颂祷”。

从诗的实际情况来看,⽅⽒所见较为平允。

诗的“美”,最主要是赞颂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

两章诗都对“君⼦”的来到表⽰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度。

诗经《国风·秦风·晨风》原文鉴赏

诗经《国风·秦风·晨风》原文鉴赏

诗经《国风·秦风·晨风》原文鉴赏《晨风》,《·秦风》第七篇。

为先秦时代秦地汉族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六句。

以重章迭句的形式,反复歌唱心中的思念和忧愁。

《诗经》是汉族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晨风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栎,有六。

未见君子,忧心乐。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有树。

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译文及注释译文鸟如箭疾飞行,飞入北边茂密林。

意中人儿未望见,忧心忡忡情难平。

怎么办呵怎么办?你竟把我忘干净!山坡栎树真丛错,洼地梓真斑驳。

意中人儿未望见,忧心忡忡难快乐。

怎么办呵怎么办?你把我忘实在多!山坡长满那唐,洼地挺立那山梨。

意中人儿未望见,忧心忡忡似醉迷。

怎么办呵怎么办?你已把我全忘记!注释①(yù):鸟疾飞的样子。

晨风:鸟名,即(zhān)鸟,属于一类的猛禽。

②郁:郁郁葱葱,形容茂密。

③钦钦:忧思难忘的样子。

朱熹《诗集传》:“忧而不忘之貌。

”④苞:丛生的样子。

栎(lì):树名。

⑤(xí):低洼湿地。

六驳(bó):木名,梓之属,因其树皮青白如驳而得名。

驳即“驳”字。

⑥:唐,也叫郁李,果实色红,如梨。

⑦树:形容树直立的样子。

(suí):山梨。

鉴赏一个女子痴心地渴望着,等待着重新见到那位朝思暮想的“君子”,她望穿秋水,等得心碎神伤。

其实那位“君子”,恐怕压根儿已将她忘个尽。

这首诗的内容实有揶揄嘲弄这位“君子”“二三其德”的况味。

朱熹《诗集传》说此诗写妇女担心外出的丈夫已将她遗忘和抛弃,这比起《毛序》“刺秦康公弃其贤臣说”、朱谋《诗故》“刺弃三良说”、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秦穆公悔过说”等,相对而言较为通达,可作参考。

全诗三章,章六句。

首章用鸟归林起兴,也兼有赋的成分。

鸟倦飞而知返,还会回到自己的窝里,而人却忘了家,不想回来。

这位女子望得情深意切。

《国风·秦风·无衣》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秦风·无衣》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秦风·⽆⾐》原⽂|译⽂|赏析 《国风·秦风·⽆⾐》是⼀⾸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昂⼠⽓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爽朗的风格正是秦⼈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国风·秦风·⽆⾐》原⽂ 先秦:佚名 岂⽈⽆⾐?七兮。

不如⼦之⾐,安且吉兮。

岂⽈⽆⾐?六兮。

不如⼦之⾐,安且燠兮。

译⽂及注释 译⽂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美观。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温暖。

注释 七:虚数,⾔⾐之多;⼀说七章之⾐,诸侯的服饰。

⼦:第⼆⼈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的⼈。

安:舒适。

吉:美,善。

六:⼀说⾳路,六节⾐。

燠(yù ⽟):暖热。

赏析 此诗与《秦风·⽆⾐》题⽬及⾸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上看,似觉并⽆深意,但前⼈往往曲为之说,《⽑诗序》云:“《⽆⾐》,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夫为之请命乎天⼦之使,⽽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爵命⾏焉。

”(同上)这⼀说法今⼈多表⽰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可能是⼀个民间歌⼿,他本来有⼀位⼼灵⼿巧的妻⼦,家庭⽣活⼗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早亡,⼀⽇他拿起⾐裳欲穿,不禁睹物思⼈,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合⾝,那样温暖。

诗经《国风·秦风·终南》原文译文及鉴赏

诗经《国风·秦风·终南》原文译文及鉴赏

诗经《国风·秦风·终南》原文译文及鉴赏《国风·秦风·终南》先秦:佚名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译文】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

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

脸儿红红像涂丹,莫非他是我君主?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

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

身上佩玉响叮当,富贵寿考莫相忘。

【鉴赏】关于这首诗作者身份的推测,前人有两种说法:其一,秦大夫所作。

《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

其二,周遗民所作。

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必周之耆旧,初见秦君抚有西土,皆膺天子命以治其民,而无如何,于是作此。

”其最有力的推断即是“其君也哉”一句。

严粲《诗缉》云:“‘其’者,将然之辞。

‘哉’者,疑而未定之意。

”此句意为:“这个人将成为我们的君主吗?”方玉润说:“秦臣颂君,何至作疑而未定之辞,曰‘其君也哉’,此必不然之事也。

”理由较充足,可信为周遗民之作。

现代有的研究者认为是终南山的姑娘,对进山的青年表示爱慕之心而作,亦别开生面,可备参考。

又关于此诗究竟是“美”还是“戒”,前人亦意见不一。

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

而《诗序》的总体评价是:“《终南》,戒襄公也。

”方玉润则以为此诗“美中寓戒,非专颂祷”。

从诗的实际情况来看,方氏所见较为平允。

诗的“美”,最主要是赞颂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

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度。

那君子的脸红润丰泽,大有福相。

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次斑斓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

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

《诗经》之《国风·秦风·无衣》赏析

《诗经》之《国风·秦风·无衣》赏析

《诗经》之《国风·秦风·⽆⾐》赏析【原⽂】岂⽈⽆⾐?与⼦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

与⼦同仇。

岂⽈⽆⾐?与⼦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戟。

与⼦偕作。

岂⽈⽆⾐?与⼦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偕⾏。

【注释】袍:长⾐。

⾏军者⽇以当⾐,夜以当被。

就是今之披风,或名⽃篷。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此指秦君。

⼀说指周天⼦。

于:语助词,犹“⽈”或“⾀”。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和戎⼈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都是长柄的兵器,⼽平头⽽旁有枝,⽭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

“讐”与“仇”同义。

与⼦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如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具横直两锋。

作:起来。

裳:下⾐,此指战裙。

⾏:往。

【参考译⽂之⼀】谁说没有⾐裳?⽃篷伙着披,我的就是你的。

国家出兵打仗,且把武器修理。

⼀个敌⼈,你的就是我的。

谁说没有⾐裳?汗衫伙着穿,你穿就是我穿。

国家出兵打仗,咱们修好枪杆。

⼤伙起来,你⼲我也要⼲。

谁说没有⾐裳?⾐裳这就有,我有就是你有。

国家出兵打仗,咱们修好甲胄。

⼀个队伍,你我⼀块⼉⾛。

【参考译⽂之⼆】谁说没有⾐服穿?你我共同披战袍。

国王兴兵要作战,修好我们⼽和⽭,同仇敌忾赴战壕。

谁说没有⾐服穿?你我共同穿汗衫。

国王兴兵要作战,修好我们⽭和戟,并肩携⼿齐向前。

谁说没有⾐服穿?你我共同穿战裙。

国王兴兵排战阵,修好我们甲和兵,同⼼协⼒杀敌⼈。

【参考译⽂之三】谁说我们没⾐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与⽭,杀敌与你同⽬标。

谁说我们没⾐穿?与你同穿那内⾐。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与戟,出发与你在⼀起。

谁说我们没⾐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参考译⽂之四】怎能说没有⾐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与⽭。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文及赏析《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文及赏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 我的心上人儿,她正在遥远的那水的另一方。

[出自] 春秋《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释:本诗选自《诗经·秦风》(朱熹《诗集传》卷六)。

秦风,秦地(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

蒹葭(jiān jiā),蒹:荻,葭:芦,芦苇。

苍苍:深青色,此译为茂盛的样子。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伊人:那人,指意中人。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

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

方,边。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之,追寻她。

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

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

之,这里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

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

溯游,顺流而下。

“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

宛,仿佛、好像。

晞(xī):晒干。

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跻(jī):登,升高,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岛。

未已:未止,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已:完毕。

涘(sì):水边。

诗经秦风无衣赏析

诗经秦风无衣赏析

诗经秦风无衣赏析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国风·秦风》。

这首诗表达了秦国人民在战乱时期,为了保卫家园,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的决心和勇气。

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

首章以问答方式,点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主题。

诗人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表现了秦国人民在战乱时期的坚定信念和勇敢精神。

他们并非真的没有衣服穿,而是愿意与战友共享一件战袍,这种精神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第二、三章则通过具体的事例,进一步展示了秦国人民的团结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

诗人描绘了战士们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场景,以及他们在战后欢庆胜利的情景。

这些场景都表现了秦国人民在战乱时期的坚定信念和勇敢精神。

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高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它不仅表现了秦国人民在战乱时期的坚定信念和勇敢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

因此,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晨风秦风国风诗经注释译文赏析

晨风秦风国风诗经注释译文赏析

赏析
诗三章,章六句。首章起二句起兴、比喻。“鴥彼晨风,郁彼北林”,言所
思之人如疾飞之鹰鹞,离得那么快;而自己的思念则如茂盛的林木,没有一 天消歇。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又类以草喻愁思,新颖别致。故 三四句言未见君子,心中之忧,五六句即埋怨对方忘了自己,表离别之久, 思念之深。“未见君子”,套语也,前诗中已有。二三章仅换起句。“山有 ××,隰有××”,亦套语也。前《唐风· 山有枢》及《秦风· 车邻》已有,可 参阅。诗结构整饬中有变化,用重唱的形式表达强烈的思念之情。
注释
駮,朱熹《诗集传》云:“駮,梓榆也,其皮青白如駮。”杨慎云:“《诗
疏》云:駮,檀木,皮似系迷,又似駮马。谚曰:斫檀不谛得系迷,系迷尚 可为駮马。盖三木相似也。今梓榆皮甚似檀,以其斑纹似马之駮,故曰交駮 。今解诗用《尔雅》之说,以为锯牙食虎豹之兽,非也。兽非恒止于隰之物 ,又与邻章‘苞棣’‘ 树檖’非类,故知即梓榆。”王宗石云:“駮,字当 作瓝,九叶草。音剥(bō)。《尔雅· 释草》:‘瓝,九叶。’《释文》: ‘樊光本瓝字作駮。’”按都有据,但从“山有苞栎,隰有六駮”与“山有 苞棣,隰有树檖”对举看,似以梓榆为确。待考。鴥(yù):鸟疾飞的样子。晨 风:鸟名,即鹯(zhān)鸟,属于鹞鹰一类的猛禽。郁:郁郁葱葱,形容茂密。钦钦: 朱熹《诗集传》:"忧而不忘之貌。"苞:丛生的样子。栎(lì ):树名。隰(xí ):低洼 湿地。六駮(bó):木名,梓榆之属,因其树皮青白如驳而得名。駮即"驳"字。棣: 唐棣,也叫郁李,果实色红,如梨。树:形容檖树直立的样子。檖(s公也。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高亨
:“这是女子被男子抛弃后所作的诗。(也可能是臣见弃于君,士见弃于友 ,因作这首诗。)”高氏承方玉润而来,并稍加发挥。方玉润云:“今观诗 词,以为‘刺康公’者固无据,以为妇人思夫者亦未足凭。总之,男女情与 君臣义原本相通,诗既不露其旨,人固难以意测。”我以为当写乐师的遭遇 更准确。周封秦,则派乐师去秦宣传周文明,使其接受周礼乐文化是正常的 。然而,秦是什么样的国家!我们可以看到,在所有诸侯国中,唯秦受周礼 乐文化的影响极小。乐师在那里的遭遇可知,乐师的痛苦可知,乐师的孤独 可知!打开秦诗,我们看到受到赞美的只有其武力,这大约是周文明中急需 补充的东西,剩下的就是忧愁思念,就是深深的孤独感。原因大约在此。

诗经《国风·秦风·驷驖》原文译文及鉴赏

诗经《国风·秦风·驷驖》原文译文及鉴赏

诗经《国风·秦风·驷驖》原文译文及鉴赏《国风·秦风·驷驖》先秦:佚名驷驖孔阜,六辔在手。

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

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

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译文】四匹黑骏马并排嘶鸣高昂,秦公娴熟地收放六条丝缰。

那些最得宠信的臣仆卫队,跟随他们的君王狩猎围场。

围场小吏放出应时的公鹿,只见鹿群是那样肥大美好。

秦公兴奋地呼喊左转包抄,他搭弓放箭猎物应弦而倒!打猎尽兴后拐到北园游玩,那四匹马儿此刻尽享悠闲。

车儿轻轻转啊鸾铃叮当响,车里载着有功劳的小猎犬。

【注释】驷:四马。

驖(tiě):毛色似铁的好马。

阜:肥硕。

辔:马缰。

四马应有八条缰绳,由于中间两匹马的内侧两条辔绳系在御者前面的车杠上,所以只有六辔在手。

媚子:亲信、宠爱的人。

狩:冬猎。

古代帝王打猎,四季各有专称。

《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奉:猎人驱赶野兽以供射猎。

时:“是”的假借,这个。

辰:母鹿。

牡:公兽,古代祭祀皆用公兽。

硕:肥大。

左之:从左面射它。

舍:放、发。

拔:箭的尾部。

放开箭的尾部,箭即被弓弦弹出。

北园:秦君狩猎憩息的园囿。

闲:通娴,熟练。

輶(yóu):用于驱赶堵截野兽的轻便车。

鸾:通“銮”,铃。

镳(biāo):马衔铁。

猃(xiǎn):长嘴的猎狗。

歇骄:短嘴的猎狗。

【鉴赏】古代帝王狩猎场面极其宏伟,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都极尽铺叙描摹之能事,对此作了生动反映。

从扬雄《长杨赋》中“今年猎长杨,……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嵎”也可窥见其规模之一斑。

而《秦风·驷驖》之妙却全在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仅三章十二句四十八字即已写尽狩猎全过程,却同样使人觉得威武雄壮,韵味无穷。

首章写将猎。

取景从四匹高头大马切入,严整肃穆,蓄势待发,充满凝重的力度感。

四马端端正正站着,只待一声令下,便拔蹄飞驰。

镜头接着由马转移至控制着六根马缰绳的人。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文译文及鉴赏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文译文及鉴赏

【导语】《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是周代社会⽣活的⼀⾯镜⼦。

下⾯是⽆忧考分享的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译⽂及鉴赏。

欢迎阅读参考! 《国风·秦风·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

【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结成霜。

意中之⼈在何处?就在河⽔那⼀⽅。

逆着流⽔去找她,道路险阻⼜太长。

顺着流⽔去找她,仿佛在那⽔中央。

河边芦苇密⼜繁,清晨露⽔未曾⼲。

意中之⼈在何处?就在河岸那⼀边。

逆着流⽔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去找她,仿佛就在⽔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未全收。

意中之⼈在何处?就在⽔边那⼀头。

逆着流⽔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去找她,仿佛就在⽔中洲。

【鉴赏】 东周时的秦地⼤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部及⽢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修习战备,⾼尚⽓⼒”(《汉书·地理志》),⽽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的⼗⾸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的风格。

诗中“⽩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上还存留着夜间露⽔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个深秋的凌晨,诗⼈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所苦苦期盼的⼈⼉在哪⾥呢?只知道在河⽔的另外⼀边。

但这是⼀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看,并⾮如此。

是诗⼈根本就不明伊⼈的居处,还是伊⼈像“东游江北岸,⼣宿潇湘沚”的“南国佳⼈”(曹植《杂诗七⾸》之四)⼀样迁徙⽆定,也⽆从知晓。

诗经《国风·秦风·小戎》原文译文及鉴赏

诗经《国风·秦风·小戎》原文译文及鉴赏

诗经《国风·秦风·小戎》原文译文及鉴赏《国风·秦风·小戎》先秦:佚名小戎俴收,五楘梁辀。

游环胁驱,阴靷鋈续。

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

骐骝是中,騧骊是骖。

龙盾之合,鋈以觼軜。

言念君子,温其在邑。

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

蒙伐有苑,虎韔镂膺。

交韔二弓,竹闭绲滕。

言念君子,载寝载兴。

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译文】战车轻小车厢浅,五根皮条缠车辕。

游环胁驱马背拴,拉扯皮带穿铜环。

坐垫纹美车毂长,驾着花马鞭儿扬。

思念夫君人品好,温和就像玉一样。

住在木板搭的房,让我心烦又忧伤。

四匹雄马健又壮,驭手握着六条缰。

青马红马在中间,黄马和黑马在两旁。

龙纹盾牌并一起,铜环辔绳串成行。

思念夫君人品好,他在家时多温暖。

何时是他归来日,让我对他长思念。

四马轻身步协调,三棱矛柄镶铜套。

巨大盾牌花纹美,虎皮弓套镂金雕。

两弓交错插袋中,弓檠夹弓绳缠绕。

思念夫君人品好,若醒若睡心焦躁。

安静柔和好夫君,彬彬有礼声誉高。

【鉴赏】按照现代多数学者的观点,这是一首妻子怀念征夫的诗。

秦师出征时,家人必往送行,征人之妻当在其中。

事后,她回忆起当时丈夫出征时的壮观场面,进而联想到丈夫离家后的情景,回味丈夫给她留下的美好形象,希望他建功立业,博得好名声,光荣凯旋。

字里行间,充满着仰慕之心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体现了“秦风”的特点。

在秦国,习武成风,男儿从军参战,为国效劳,成为时尚。

正像此诗夸耀秦师如何强大,装备如何精良,阵容如何壮观那样,举国崇尚军事,炫耀武力,正是“秦风”一大特点。

诗中描写的那位女子,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都带有“秦风”的烙印。

在她心目中,其夫是个英俊勇敢的男子汉,他驾着战车,征讨西戎,为国出力,受到国人的称赞,她为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荣耀。

她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但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也没有流露出类似“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那样的哀怨情绪,即如今人朱守亮所说,“不肯作此败兴语”(《诗经评释》)。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原文鉴赏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原文鉴赏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原文鉴赏《国风·秦风·无衣》,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

作为《》中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

此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

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译文及注释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①袍:长袍,即今之斗。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

④泽:通“”,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鉴赏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

”《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

据今人考证,公元前771年(秦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诗经国风秦风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赏析诗经国风秦风赏析《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下面小编就《诗经·国风·秦风·无衣》进行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一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赏析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

”《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

据今人考证,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国风·秦风·小戎》译文和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小戎》译文和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小戎》译文和注释赏析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

游环胁驱,阴靷鋈续。

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

骐骝是中,騧骊是骖。

龙盾之合,鋈以觼軜。

言念君子,温其在邑。

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俴驷孔群,厹矛鋈錞。

蒙伐有苑,虎韔镂膺。

交韔二弓,竹闭绲縢。

言念君子,载寝载兴。

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注释小戎:士兵所乘的车。

俴:音剑,浅的车厢楘:音木,皮革辀:音周,梁辀,曲辕.古时马车上的一根弯曲的辕。

形式像房屋的栋梁。

上面有五处用皮条箍牢,所以称以五楘游环:活动的环,古时车前四马连在一起就用游环结在马颈套上,用它贯穿两旁骖马的外辔。

靷:音印,鋈:音误,阴靷鋈续:车上饰物馵:音住,左蹄有白花或四蹄皆白的马。

君子:此指在外从军的丈夫。

板屋:木板盖的房屋,这是西戎,今甘肃一带的民俗,比喻代指西戎。

騧:音瓜,黄马黑喙骝:红黑色的马。

骖:驷马两旁的马。

觼:音决,有舌的环,軜:音纳,辔绳厹:矛,矛头为三棱形的长矛,镦:音求,三偶矛下的金属套。

韔:音唱,弓囊竹闭绲滕:用竹制的弓架,以绳系在驰弓之里赏析诗的构思层次显豁,先写兵车,再写战马,最后写兵器,这些正是从征将士的象征,而反复地描写其华贵、精美,又正是陪衬主人公的英武高贵,而性格又“温柔如玉”。

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带有后世儒将的特征,说《秦风》有华夏之声,这在文化精神上正可见其共性。

诗经中秦风的赏析

诗经中秦风的赏析

诗经中秦风的赏析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秦风也是其中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下面将对诗经中的秦风进行赏析。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记录了中国古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秦风是诗经中的一篇风格独特的作品,它以简洁明快的风格抒发了古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秦风的第一篇《箕》中,“箕”是指农具箕的名字。

诗中描绘了农人们早起劳动、悉心耕种的情景,展现了他们对丰收的期盼。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农民艰辛的劳作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通过对农耕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古人赞美劳动、向往富饶的情感。

第二篇《关雎》是秦风中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首诗以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题,表达了男女间深切的情感。

诗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美丽、温柔和聪明,展现了男子对女子的倾慕之情。

这首诗以其深情和细腻的描写方式,表达了古人对于爱情的向往和珍惜。

秦风中还有一首名为《鸿雁》的作品。

这首诗以鸿雁的飞行为象征,描绘了古人对友情的渴望和珍视。

诗中通过对鸿雁长途飞行和相互呼唤的描写,表达了古人对友情忠诚和不舍的情感。

这首诗以其抒发真挚情感和寓意深远的手法,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人对友情的追求和推崇。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秦风以其简洁、明快的风格,表达了古人对于生活、爱情和友情的向往和珍视。

无论是描绘农耕生活、男女情感还是友情之间的深情表达,秦风都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巧妙的构思赋予了诗歌以生命力。

秦风的赏析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古人的情感和思想,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通过对于诗经中秦风的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古人对于生活、爱情和友情的思考和追求。

这些经典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受到启迪,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品味,在自己的生活中追求美好和真挚的情感。

让我们一起珍视诗经中的经典之作,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诗经《国风·秦风·渭阳》译文《国风·秦风·渭阳》鉴赏及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渭阳》译文《国风·秦风·渭阳》鉴赏及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渭阳》译文《国风·秦风·渭阳》鉴赏及赏析《国风·秦风·渭阳》这首诗经在形式上,两章结构相同,用韵有别,诗歌的整体气氛由高昂至抑郁均可找到形式上的依据,可能是妙手偶得,也可能是刻意为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国风·秦风·渭阳》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国风·秦风·渭阳》先秦:佚名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

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国风·秦风·渭阳》译文我送舅舅归国去,转眼来到渭之阳。

什么礼物送给他?一辆大车四马黄。

我送舅舅归国去,思绪悠悠想娘亲。

什么礼物送给他?美玉饰品表我心。

《国风·秦风·渭阳》注释渭:渭水。

阳:水之北曰阳。

曰:发语词。

路车:古代诸侯乘坐的车。

朱熹《诗集传》:“路车,诸侯之车也。

”悠悠:思绪长久。

我思:自己思念舅舅。

一说送舅舅时,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琼瑰:玉一类美石。

《国风·秦风·渭阳》鉴赏此诗第一章开头两句“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在交待诗人和送别者的关系的同时,选择了一个极富美学意味和心理张力的场景:从秦都雍出发的诗人(秦康公)送舅氏重耳(晋文公)回国就国君之位,来到渭水之阳,即将分别。

在这里有千言万语可说,但又无法尽说。

单从送别路途之遥已可见舅甥情谊深厚,这深厚的情谊在临别的这一点上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泪眼凄迷是不合适的,这不仅仅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缘故,更因为重耳归国即位正是多年所望,是件大喜事儿,于是临别之时“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这一辆大车四匹黄马大有深意,这里有送舅氏快快回国之意,也有无限祝福寄寓其间,更深一层的是,这表明了秦晋两国政治上的亲密关系。

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说:“康公作诗时,穆公尚在。

《坊记》: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

此赠车马,何也?……然则康公亦白穆公而行欤?”这段考证说明,车马之赠是康公之意也是穆公所许,它将赠送路车乘黄所隐含的政治外交意义揭示无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国风秦风赏析
导读:《诗经·国风·秦风·无衣》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一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

”《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

据今人考证,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

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

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

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

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

”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

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
的敌人。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礼记·乐记》)
【诗经国风秦风赏析】
1.诗经国风秦风
2.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3.诗经·国风·秦风·黄鸟
4.诗经·国风·秦风·无衣
5.诗经·国风·秦风·权舆
6.诗经·国风·秦风·终南
7.诗经·国风·秦风·晨风
8.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上文是关于诗经国风秦风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