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潮

合集下载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123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123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导论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产生的根源(一)社会思潮: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

(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产生于西方社会、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思潮。

(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涉及广泛范围、包括众多流派:1、范围广泛。

2、流派众多:(1)唯意志主义:以“重估一切价值,打倒偶像”为出发点,以高扬意志,贬抑理性为内容。

(叔本华、尼采为代表人物)(2)存在主义:以“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绝对自由的”为主要内容。

(海德格尔、萨特)(3)科学哲学流派:以科学本身作为哲学的反思对象,以“证伪理论”、“范式理论”、“科学研究纲领”为主要内容。

(波普、库恩、拉卡托斯)(4)精神分析学说:以具体个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以“利比多”、“无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自我、本我、超我)为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5)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早年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力图用黑格尔改造马克思。

(6)西方人权理论:以人权思想在西方的历史演变和当代的最新发展为研究对象。

(7)凯恩斯主义:以强调政府调节经济,超前消费和膨胀性金融政策为内容。

(8)新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强调经济私有化、鼓吹自由市场经济。

(9)未来主义:以当代新技术革命为背景,探讨全球问题以及社会发展阶段,预测人类未来为内容。

(10)新功利主义: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利益,如何追求幸福和快乐。

(11)后现代主义:以崇尚多元,相对主义,不确定性为方法,强调否定、摧毁、解构一切。

(12)文艺心理学说:以心理分析方式从事文艺创作,文艺批判和研究的思潮。

(四)当代西方思潮的根源它根源于西方社会的经济生活,是西方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尖锐矛盾的反映。

比如等以反理性为特征的种种社会思潮,是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社会背景相适应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和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的科学批判和革命,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唯物辩证法和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人的认识和实践。

唯物辩证法指的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同时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不断变化底层的规律是辩证法。

阶级斗争则是指社会中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则是决定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主要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则是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由意识形态的变化或者人们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的。

人的认识和实践则是指认识和实践是互相联系和互动的,人们通过实践了解和改造世界,也通过实践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哲学思想体系,不仅具有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具有现代思想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1.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这方面具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本质及其演变过程,从而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解决其社会发展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2.从深层次上阐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主导历史发展的动力,它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地剖析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完整阐述了社会总资本的积极作用和裹挟作用,使得人们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层次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3.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与西方文明不同,这种独特性无时无刻不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探索。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正是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融入了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全球哲学思潮中独树一帜。

哲学不同哲学思潮的比较与评析

哲学不同哲学思潮的比较与评析

哲学不同哲学思潮的比较与评析在人类思维发展的长河中,哲学一直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

无论是古代的孔子、亚里士多德,还是现代的笛卡尔、康德,每一位哲人都在自己的时代中阐发了独特的哲学思潮。

本文旨在比较和评析不同哲学思潮的特点和价值。

1. 实用主义思潮实用主义作为一种重视实际应用和结果的哲学思潮,已经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

实用主义关注的是对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以及产生的实际效果。

与其他思潮相比,实用主义注重经验和实证依据,并试图通过推崇实用价值来解决现实问题。

追随实用主义思潮的哲学家相信,通过科学方法和实践,可以找到真正有用和有效的道德、政治和社会规范。

2. 唯理论思潮唯理论思潮注重推理和理性,探索真理和知识的本质。

在这一思潮中,哲学家们相信,通过推理、理性分析和系统性的思考,可以揭示出宇宙存在和人类存在的本源。

唯理论思潮倡导以证明、逻辑和引导原则为基础的过程,通过系统性的思考和论证来发展思维。

3. 存在主义思潮存在主义思潮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哲学家们认为,人类的存在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去选择自己的道路和价值观。

存在主义思潮注重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关注人的内心和情感体验,并强调自由意志和个体责任。

对于这一思潮的哲学家而言,人类的存在是一个持续的探索,通过追问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个体才能找到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4. 马克思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强调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使得它与其他哲学思潮区别开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关注社会不平等、剥削和社会运动,试图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思潮对于社会批判和变革保持着持久的影响。

5. 文化相对主义思潮文化相对主义思潮认为,文化和价值观是相对和多样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哲学家们相信,每个人和每个文化都有其自己的角度和价值体系。

文化相对主义关注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试图避免价值评判和文化优越感。

西方现代两大思潮

西方现代两大思潮

学科:西方哲学史姓名:付俊年级:数学系二班学号: 20091041220授课教师:李渝昆题目: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

现代西方流行的哲学流派虽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属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哲学思潮渊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强调归纳、实证、逻辑、实用,关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

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流行于十九世纪下半期和二十世纪初的马赫主义是孔德实证主义的后裔,是现代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第二代;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有理论联系,而逻辑实证主义则是马赫主义的直接后裔,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度代替逻辑实证主义而兴起的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逐渐衰落,代之而兴的是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的历史主义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则渊源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强调演绎、普遍、绝对、直觉、关注人的存在意义。

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流行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

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较特殊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还出现了一种反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与上述两大思潮密切相联系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19世纪中期(黑格尔逝世)前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哲学经历了一段可谓冷落、凋零,甚至动摇和混乱的岁月。

20世纪初西欧社会思潮

20世纪初西欧社会思潮
20世纪初西欧时代背景 世纪初西欧时代背景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德国在欧洲的历史地位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欧洲工业发展的重心从英国 转移到了德国, 德国成了欧洲大工业的诞生地及代表。 二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英、法向德国位移, 德国 成了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三是经济实力的对比变 化, 导致了欧洲格局的改变, 群雄纷争的多极格局为 英、德争霸格局所取代。
• 尼采(德国1844-1900):他的唯 意志主义又称“权力意志”。“权力 意志”即“求强大力量的意志”。它 的含义有二:第一,权力意志也 是生存意志,但它追求的不是生 命自身,而是使生命得以超越自 身的能力,是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命力的扩张。 第二,“意志就是支配”,这意味 着意志本身就是内在的强力,它 包含着命令和服从的必然性。尼
采又认为,权力意志充沛的强 者是少数,多数人是弱者;少 数统治者理应支配和统治多数 弱者。
• 弗洛伊德主义思潮: 弗洛伊德主义思潮: • 弗洛伊德于二十世纪初创立了精 神分析学,它与唯意志主义和生 命哲学有密切联系,具有浓厚的 哲学特征和人生哲学意蕴。精神 分析学说的核心是“里比多”即 性欲概念。弗洛伊德认为“里比 多”是人的全部行为和心理活动 的源泉和动力。在弗洛伊德学说 的基础上,后来形成了阿德勒的 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三十年代中后期又形成了新弗洛 伊德主义,将精神分析学说进一 步从生理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 学领域,使之进一步哲学化和社 会学化;七十年代以后,出现了 后弗洛伊德主义主要是以拉康为 代表的语言精神分析学派和以德 勒泽和居塔里为代表的后弗洛伊 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 叔本华(德国1788-1860):叔本华的唯 意志主义又称“生存意志主义”。把意志 归结为生存欲望,并把这种求生存的意 志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在叔本华看来, 科学和理性所以认识的具体事物只限于 虚假的表象世界,人们只有通过非理性 的直觉才能达到对意志世界的认识。意 志的本质是盲目的欲望,人的欲望得不 到满足时会感到痛苦,得到满足后又会 觉得无聊,因此,人生的两大因素就是 痛苦和无聊。人类摆脱痛苦的唯一途径 是抛弃一切欲望,最终断绝生命之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

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

本体论:即哲学中关于存在问题研究的理论。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物质决定精神。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精神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是其产物与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都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一元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或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

二元论:哲学史上所谓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与物质两个平行的本原,摇摆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认识论:即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可知论/不可知论:根据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人口与地理环境。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更广泛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科学与社会心理等。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其含义有四:一是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与文学运动,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二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指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 四是指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与位移主义,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与超人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P10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点统一。

2、意识P64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主观映像,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3、运动P6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

它概括了一切形式的变化和过程的本质,从最简单的唯一到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的变化,直到人的思维这种最复杂的活动,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

4、矛盾的同一性P127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

在这个意义上,矛盾的同一性又被称作矛盾的统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有两层含义:第一,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

5、道德P245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规范的调控作用几乎体现于人们的所有活动领域,既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体现在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中。

6、理性认识P270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最高形式、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

理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的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真理的相对性P289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

8、价值的形态P309价值的形态是指价值的存在类型。

依据主题的需要,价值可以区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交往价值三种基本形态。

9、客观唯心主义P10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基本形式,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并把物质世界说成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和附属品。

当代西方社会文化思潮 唯意志主义

当代西方社会文化思潮 唯意志主义

2、反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认为理性是意志客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但他却 极力贬低理性的作用。 首先,他认为理性不是目的,而是满足人欲望的工 具。 理性由意志产生并服从意志。意志是主人, 理性是奴仆。 其次,理性思维只能认识表象世界。要认识作为世 界本质的意志,只能依靠非理性的直觉。
3、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人生充满着痛苦。“相信幸福就是生命的目的,乃是 最大的谬误”。痛苦对生命来说才是本质的。 把人生比喻成悲剧。每个人都是这场悲剧中的命运注 定的悲剧演员。 人生比喻成一场恶梦。认为夜梦史短梦,人生是长梦。 解除人生痛苦的方法: 哲学、艺术、宗教、自杀、发疯、消灭生殖意志
他论证说,世界上一切存在物都必须和知觉到 这些存在物的人相联系,都是作为这个人的表 象而存在,所以“世界是我的表象”。 ------世界不但依赖于我们这个认识者,而且仅仅存 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没有我们的意识也就没 有我们所意识到的世界。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意志:一种无始、无终、盲目的、不可遏止的 欲望冲动。在人的所有欲望中,最基本的求生 存——延续生命。 首先,意志是人的本质。人的躯体是生存意志的 创造物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其次,意志是整个世界的本质,世界的万事万物 都是意志的表现和客观化。 最后,当然意志客观化有等级之分。意志客观化 最低级的表现为最普遍的自然力、、、、意志客 观化最高级的表现就是人。
产生于19世纪初,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 上半叶之间流行)
代表人物:叔本华、尼采 含义:把人的情感、欲望、冲动等非理性因素 的作用过分夸大,并奉为世界和人生本原的 哲学思潮。
一、唯意志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拿破仑发动的战争给西欧带来灾难——叔本 华的生存唯意志主义 俾斯麦的铁血统治、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尼采的权力意志主义

哲学基本派别及主要观点

哲学基本派别及主要观点

(一)客观唯心主义的几种流派1.目的论——客观唯心主义用目的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

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规定事物存在、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因和根据。

其根本点是把自然过程拟人化,把目的这个只为人的活动所固有的因素强加给自然界。

目的论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

前者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发生并秩序井然,都是神的目的所安排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外在的目的论的早期代表,到中世纪则为宗教神学所利用和发挥,成为宗教神学的核心思想。

内在目的论认为事物的必然性存在于目的性之中,进而把目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是比必然性更高的原则。

2. 宿命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个人的际遇是由命运决定的理论。

主张“命运”主宰一切,人们必须服从它的支配,听任它的摆布,否认人的一切能动创造作用。

鼓吹“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反对作任何改变现实的积极努力,认为努力是徒劳无益的。

宿命论突出地表现在某些宗教思想中。

3. 万物有灵论(物活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充满“精灵”,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的哲学学说。

又称万物有灵论。

它认为任何物质形态都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混淆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本质界限。

这种理论指出,原始人通过对梦境、幻觉、睡眠、疾病、影子、映象、回声、呼吸等现象的认识而产生了存有非物质性独立灵魂的观念,觉得灵魂在物体中的去留乃决定着这些物体生命的有无。

又名物活论。

4. 唯意志论——客观唯心主义一种主张意志是宇宙的本体、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

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是终极的实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生物。

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是一种完全敌视客观物质世界的神秘的生活力,亦即一种盲目的、无理性的、永不衰竭的创造力。

这个意志无所不在,永不死灭,意志是产生万物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意识观等方面。

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等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人生观:人们对人生根本观点的总和。

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生死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等内容。

它回答人为什么而活着,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等问题,对人生起着指导作用。

4、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理论观点,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5、方法论: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有哲学科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

哲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具有指导意义。

6、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唯意志主义名词解释

唯意志主义名词解释

唯意志主义名词解释
唯意志主义 (Idealism) 是一种哲学思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或意志,而不是物质或物理现象。

在这种哲学观点中,物质世界仅仅是意识的表象或者产物。

唯意志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自主意志和选择,认为人的行为和思想是由自主意志而非外部环境所决定的。

唯意志主义的先驱者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 (Freemasonry) 和英国哲学家休谟 (David Hume)。

休谟认为,我们所有的经验都来自于我们的感官,而这些经验只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表象,因此我们无法确定外部世界的真实性。

斯宾诺莎则认为,物质是由精神所组成的,而且精神和物质是相互关联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神和物质组成的。

18 世纪法国的哲学家和文学家笛卡尔 (René Descartes) 被认为是唯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

笛卡尔认为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由他的自主意志所决定的,而这种自主意志是世界的根源。

同时,他也认为人的意识是独立于物质的,因此可以通过思维来认识世界的本质。

唯意志主义强调了人的自主意志和选择,认为人的行为和思想是由自主意志而非外部环境所决定的。

这种哲学观点在现代哲学中仍然有重要的贡献,例如对于人类自由意志的问题的讨论,以及对于意识和心灵研究的贡献。

西方社会思潮

西方社会思潮

西方社会思潮一、唯意志主义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开创性流派。

这是一个夸大人的情感意志的作用,以致使其成为一切存在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唯心主义哲学。

主要代表是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和悲观主义迎合德国资产阶级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悲观、懊恼情绪,为意志主义哲学奠定了理论基调;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德国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资产阶级强暴、坚忍、狂妄的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意志主义哲学作为唯心主义的一种形态在许多方面是有它的局限性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意志主义在很多方面还是做出过很大贡献的。

叔本华的反理性,让人们开始更深刻的认识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潜意识。

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就是在他这方面的影响下写下心理学的奠基作《梦的解析》的。

之后的存在主义也在一些方面吸取了叔本华的理论。

尼采发现“上帝死了”,便提出强力意志希望给人以新的信仰。

事实上,强力意志也的确激励了很多人。

意志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各有差异,但其基本观点大体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把意志看作世界的本体和万物的根源,世界是意志的创造品。

意志主义者把意志看作脱离物质世界而真实存在的精神性的东西,认为世界就是我的意志;同时把意志看作世界的本质,用意志去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的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

第二,把意志看作理性的主宰,贬低理性的作用,贬低逻辑和科学的价值。

认为意志是人的实体,是人的真实本质,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宣称意志支配理性,理性屈从意志,理性是意志的工具;只有本能和直觉才把握实在。

第三,叔本华极力宣扬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否定人生的意义,厌恶人类的存在;他认为由于人的欲壑难填,所以人生充满痛苦,人生不过是一场悲剧。

主张用禁欲主义来解脱人生的苦难。

第四,尼采提出重估人类一切价值,要反善为恶、以恶代善;主张超人主宰世界、决定历史发展;蔑视群众,咒骂群众,认为人民群众只配作超人的奴隶,超人鱼肉群众是天然合理的,最后人类要过渡到超人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哲学能够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使人们能够更加自觉地处理自身与外部世 界的关系,这是哲学的总体功能
a
27
1.哲学具有描述功能
❖ 哲学的描述功能在于其通过对于人与世界及其关系“是 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描述性解答,能够为人们 提供一幅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图景,这是哲学能够成为系 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重要根据
❖ 哲学反思是一种本质性思维,它要逾越间接性,诉诸事物的本质 和根据;哲学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反思,就是要把握人与世界关系 的本质和根据
❖ 哲学反思是一种反身思维即人对自身的反观,其实质是要人与世
界的关系、特别是从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来反观人这种特殊存在物
的性质、地位、作用、能力、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等,以便求得
严格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完全属于西方哲学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构成了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脉
a
17
第二节 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功能
正是在前述持续不断地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一特定 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哲学展现出了自身独有的性质、 特点和功能,它们构成了哲学之为哲学的内在根据
对哲学的性质、特点、功能等问题的理解和回答,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a
30
一是对现实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审视和批判,即它不仅是 时代要求的体现者,而且是时代的提问者、质疑者和批 判者,它总要对现实的人与世界关系的状况及其合理性 进行分析和评判
a
18
一、哲学的性质
1.哲学具有思想性质
● 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思想体系,它是理论思维的意 识形式,是人类理性对于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特别 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独立、自由的思考及其结果, 与迷信和盲从是截然不相容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 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⑴、社会根源;⑵、阶级根源;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列宁在《唯批》中的真理观

列宁在《唯批》中的真理观

列宁在《唯批》中的真理观1908年,列宁针对唯心主义思潮的严重泛滥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观点的疯狂进攻,撰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简称《唯批》)一书,对于宣扬形形色色主观唯心主义的马赫主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揭露和批判,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有力回击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

而这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名代表作近几十年来也遭到我国部分学者的质疑和否定。

一、《唯批》中的唯物主义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欧洲的马赫主义哲学流派马赫、阿芬那留斯等人继承了英国贝克莱和休谟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路线,鼓吹“要素论”、“原则同格论”、“思维经济原则”、“物质消失了”等一系列的唯心主义观点。

俄国的波格丹诺夫、卢那察尔斯基等竭力吹捧马赫主义,并企图用马赫主义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这种在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泛滥起来的唯心主义思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猖狂进攻,并为社会主义运动中反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提供了哲学依据。

特别是俄国的波格丹诺夫等人在1907年连续出版了四本书,全面鼓吹经验批判主义,攻击唯物主义。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列宁勇敢地承担起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向这种新的唯心主义思潮发起全面的反击和批判。

列宁在革命的紧张时期,重新阅读和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著作,搜集了大量历史和现实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有关资料,于1908年2月至10月完成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著作,并于1909年5月在莫斯科出版。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内容极其丰富,其阐发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是:第一,重申恩格斯的世界物质统一性思想,并揭示了“物质”概念的本质特征世界的本源、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任何一个哲学家都不能回避而且必须给予回答的问题。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针对杜林的错误观点和错误的论证方法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哲学,作为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思考,一直以来都在试图回答那些最为根本和深刻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其独特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谁是世界的本原;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对于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存在决定思维,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这一观点被称为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先有物质,然后才有意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例如,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

而意识则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比如,我们对于美丽风景的感受和想法,都是基于真实存在的风景而产生的。

与之相对的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它让我们明白,我们的思考和行动都应该立足于客观实际,而不是凭空想象或者依赖于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

再来看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这被称为可知论。

相反,如果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或者至少不能彻底认识存在,那就是不可知论。

可知论让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人类能够逐渐揭开世界的神秘面纱,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这种信念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真理,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角度来看,它为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与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与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与辩证唯物主义作者:安启念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世纪30年代,苏联哲学家建立了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随后斯大林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与运用。

此后,在大多数人眼里,辩证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内容。

苏联哲学家的论述,主要是依据恩格斯的著作。

说恩格斯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迄今无人反对,但是马克思有没有?一些哲学家,在今天主要是中国哲学家,认为不仅有,而且是他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另一些人对此断然否定,认为马克思不可能关注与赞成辩证唯物主义。

几十年来两种意见的对立从未停止,在我国至今仍是理论热点之一。

然而这种分歧其实是建立在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误解之上的。

马克思有作为世界观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但这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与恩格斯的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辩证唯物主义有重要区别的哲学思想。

否认马克思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把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辩证唯物主义画上等号,都是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的。

一、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学术界,有人用辩证唯物主义指称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按照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可以具体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和思维观。

也有人把它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列,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事实上只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在我国哲学界,绝大多数人持后一种观点。

按照后一种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是用自然物质的辩证运动解释一切的世界观。

这一理解是本文讨论的基础。

应该承认,这样的世界观在马克思那里是存在的。

先看唯物主义思想。

恩格斯和列宁用人以外的物质存在解释人本身、人的意识以及整个世界。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找不到关于这一思想的明确论述,不过经过仔细梳理会发现,他有这样的思想。

一个有力的证据,是恩格斯集中阐述其唯物主义思想的著作《反杜林论》。

在该书序言中,恩格斯说:本书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确立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我的,所以,我的这部著作不可能在他不了解的情况下完成,这在我们相互之间是不言而喻的。

现当代西方思潮(概述)

现当代西方思潮(概述)

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主要特点: (一)非理性主义倾向 (二)相对主义倾向 (三)人本主义倾向 (四)注重全球问题,关注人类未来发展
(一)非理性主义倾向
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古代的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反对近代的黑格尔的绝对理 性主义哲学,将人的意志、情感、冲动、欲望当作世界的本原,可 以产生和决定一切。认为人的本质在于意志,贬低理性。 受唯意志主义影响,作为后起之秀的弗洛伊德主义(泛性论)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情绪体验、人的绝对自由)、法兰克福(鼓 吹性解放、性自由)。
(1)这些思潮都不讲外界的客观存在,将人的情感、意志、本能看成是决 定性的; (2)否定理性和科学在认识中的作用;夸大本能、欲望、直觉、情绪在认 识中的作用;
(3)倡导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将他人和社会看成是个人发展的 障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成地狱的关系(克尔凯郭尔 、萨特 )。 (4)否定传统道德价值体系;宣传意志自由、选择自由,自己做自己的上 帝(尼采)
第二, 以一定的社会心理活动为基础(一般诱导于社会心理)
第三,以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表现为意识形态) 第四,是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思潮一 般具有阶级性)
(二)社会思潮与相关概念解读
1、社会思潮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中占 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在观念上的反映,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为维 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秩序而由国家建构并由国家公共权力推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 范体系,是诸多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与核心,在该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居统治地位和主导 地位;社会思潮的理论完备程度,不如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且其融合力、传播范围和稳 定性,都不如主流意识形态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经过长期的反映过程才 逐步形成的,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和稳同程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持久而深刻的。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形态中在具体的社会历史阶段,有一种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多 种社会思潮。

6.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6.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19世纪中期(黑格尔逝世)前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哲学经历了一段可谓冷落、凋零,甚至动摇和混乱的岁月。这一时期正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随着黑格尔的逝世,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是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和传播,一个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出现。
现代西方哲是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各种哲学派系的一个总称。他们思想各异,流派纷呈。从思想倾向上来看,可分为两股思潮:一个是人本主义思潮,另一个是科学主义思潮(又称实证主义思潮)。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孔德,他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那些所谓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也就是用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辩概念。他宣称实证哲学及一切实证科学的任务,就是要“精确的发现”自然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自然规律的存在,承认人的思想必须服从外部世界的规律,具有合理因素,甚至与唯物主义相近。但是,孔德的自然规律不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内部规律性、必然性、本质,而是指现象之间的外部联系。他认为科学只能叙述事实,而不能说明事实,科学只问是什么,而不问为什么,这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
奥瑟?叔本华(1788—1860年),是最早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思辨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并明确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哲学发展方向的德国哲学家。他出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一个银行家的家庭,1813年毕业于耶拿大学,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在这篇论文中他就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意志主义思想。1820年后在柏林任讲师,他偏偏选择了与黑格尔授课时间相同的时间开课,以示向黑格尔的权威地位挑战。但他根本不能动摇黑格尔的统治地位,据说只有三个学生选他的课。在柏林大学任教的24个学期,但开课的时间还不足一学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1848年革命以前的德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尚未明显暴露,以批判理性,宣传悲观主义为特征的叔本华哲学显然不合时益,他只好自我解嘲的宣称他的著作不是为当代人,而是为后人写的,他相信他的哲学受人欢迎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事实恰好如此,1848年革命以后,叔本华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逐渐的被人们接受了,并受到极大的欢迎。1858年叔本华70寿辰时,许多人都来颂扬,称他为“伟大的哲学家”。

走出近代哲学的两条不同道路:对唯意志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思考

走出近代哲学的两条不同道路:对唯意志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思考

走出近代哲学的两条不同道路:对唯意志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
系的思考
杨玉昌
【期刊名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0(000)002
【总页数】5页(P41-45)
【作者】杨玉昌
【作者单位】无;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4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与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潮——对尼采强力意志哲学的几点借鉴 [J], 张晓宁
2.唯意志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古希腊哲学观——兼析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 [J], 杨玉昌
3.理性与意志关系中的人之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观念论与唯意志论的超越理路 [J], 张乐;赵明杰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意志论的对立 [J], 齐振海;刘继岳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意志论的对立 [J], 齐振海;刘继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潮
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然而二者走的却是不同的道路,不仅具有可比性,而且更具借鉴性。

之所以选择尼采,是因为他的强力意志及超人哲学更能给人以力量自强不息的力量。

叔本华与尼采开创了西方哲史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对西方及整个人类哲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尼采强力意志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黑格尔哲学语境中的理性是某种必然性的、合乎规律性的东西,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其中不乏真理。

唯意志主义哲学之所以成为一种思潮,尼采的强力意志之所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必有其合理的一面,而且随着时代的不同,其合理性的程度和范围也将不同。

(一)社会根源
尼采(friedrich nietszche )德国哲学家。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资产阶级由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走向了垄断阶段。

这是其思想产生的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是主要根源。

此时,资产阶级迫切地需要权力的高度集中,从而能够积极对外扩张,迅速发展势力。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些资本主义强国便开始了对外扩张,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蔓延,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陆续走上了这条道路,德国就是其中成功的一例,并后来居上,迅速超过了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打破德国当时封建割据的现状,迫切地需要一位强有力的超人能够统治整个国家、并征服他国。

因此,尼采的哲学就顺势而生了。

(二)思想根源
任何一种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尼采因袭叔本华的基本思想,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原是意志,但他把意志看作是强力意志而不是生命意志[1]
348。

"这主要是由于二者所处的年代不同,一位处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一位处于垄断阶段,后者的思想更强大、更具生命力。

但二者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意志,却开了西方哲学之先河,使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从此凸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近代哲学的最高峰是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极端化怀疑论与独断论之争,最后在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统治下告终。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东西,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使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步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主义就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基础之上的,它更多地沿袭了自然科学的成就及其研究方法,最直接的是继承了法国的唯物主义。

而唯意志主义则看到了另一面自然科学认识方法的局限及唯物主义的弊端战争及物质的发展使人们失去了个人尊严及价值,生存成了突出问题[1]
337。

"因而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根本分歧主要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不同,一个注重其带来的巨大生产力,认为这是人类的伟大胜利,为人的全面发展基石了解释的物质基础;另一个则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弊端,认为它造成了人与物的异化。

唯意志主义哲学就在这种分歧中选择了人本主义这条道路。

(三)个人原因
尼采出生于传教士家庭,从小受贵族教育,大学毕业后,主要在大学教书,是一个典型的书斋式人物,他目空一切、自命清高,就像他的超人一样铁石心肠、鄙视和憎恨一切下等人。

此外,他晚年得了精神病,这也与他诗化的语言有一定的关联,当然不是绝对的,诗化的语言所有的人都爱,因为是一种美的享受,但它的逻辑性不严密或跨越性太大。

我们可以欣赏某一句或某一段,但很难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

这一切都造就了这样一个文艺性的哲学家(罗素语),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让更多的人或多或少有所了解。

二、尼采强力意志哲学的主要内容
(一)重估一切价值
这里的价值,指的是当时一切传统的价值。

西方哲学中完全打破传统、重估价值的人是尼采,他首次抛开以往那些对哲学史加以概括的陈旧框架,而创
造性地从古希腊哲学中挖掘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一对范畴来描述西方哲学的进展[2],从此以后,非理性主义便逐渐凸显,并开始与理性主义分庭抗礼。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落后的思想文化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德国,必须寻找一种新的世界观、价值观。

尼采的哲学之所以彻底,就是因为他彻底推翻了上帝。

他并不像经院哲学那样从本体论上直接证明上帝的不存在,而是更具一种实用价值,本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尼采的强力意志更是一种实用主义,因为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创造超人。

为了这个目的,把超人从上帝中解脱出来,就必须宣布上帝死了,也必须把上帝存在的基础基督教进行彻底地批判,而对基督教的批判,更突显了其实用价值。

他认为,基督教是一种弱者的宗教事实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从基督教的产生来看,的确是为了普度众生,让每一个人都能与耶稣同在,而最主要的就是弱者,就是普通民众。

他指出,基督教的道德是一种奴隶道德,如善恶概念都是从保护弱者的角度来看的,它造成了人的顺从和谦卑的劣根性,使人堕落和颓废,压抑了人的生命力和强力意志[1]
348。

"上帝死了,不仅指基督教中的上帝死了,也指整个形而上学的上帝死了[3],即整个西方哲学的主流理性主义死了。

如果从现代意义上看,其重估一切价值这种彻底的精神也被后人继承得很好,后现代主义应该可以从这里找到某种源头。

不同的只是重估的价值不同,但其精神实质应该是一致的。

(二)强力意志本原论
强力意志本原论超人如何产生?如果外在的环境相同,人与人的不同就主要是自身的原因了。

他直接继承叔本华的思想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原始意志。

不同的是,他的意志是强力意志而不是生命意志,他不仅要求人的存在,并极力寻找超人的存在。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磁针总是指向南方;树木渴望阳光,野兽要捕取猎物等。

意志在无机物到有机物直至人表现为不同的级别[4]
233。

"但存在并不是世界的本原,它没有任何生命的活力,这种意志是低级的,应该将其发展,发现更伟大的、更高级别、更深层次的东西强力意志。

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适者就是超人的代表因此,他的哲学是一种社会学中的进化论。

从生命意志发展到强力意志,更是找到了世界的本原。

这一点对于有机界比较好理解,对于无机界,他推断,分解与化合、引力与斥力等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