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案例分析(一)

合集下载

[考点]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真题解析

[考点]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真题解析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真题解析一、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社会生活条件是人的心理源泉,是心理内容的决定性部分。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典例精炼典例1 单项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心理是()A. 人脑的机能B. 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C. 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D. 来自客观现实的典例2 判断:相同的刺激情境必定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

答案:1. C 2. 错误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1)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典例精炼典例1 单项选择:在实验中,让你戴上耳机,然后开始由小到大地调节音量,你会从一开始听不见,到开始逐渐能够听得见。

你刚刚能够听得见时的音量,在心理学中被称为()A. 绝对感受性B. 绝对感觉阈限C. 差别感受性D. 差别感觉阈限典例2 判断: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

答案:1. B 2. 正确三、知觉的规律(知觉的特征或基本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二)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三)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第一节普通心理学类一、相关理论链接(一)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1.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适应、听觉适应、味觉适应、触压觉的适应、温度觉适应。

感觉的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2.知觉的分类及特性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二)注意1.注意的分类与规律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2.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三)意志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坚忍性)。

2.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梳理科学的世界观;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四)智力1.智力的个体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绝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

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

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低于70的属于智力低下。

2.智力的群体差异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二、教育案例实例【资料1】杨某(男)和肖某(女)是大学同班同学,十年前刚上大一的时候,肖某身材高挑,明眸皓齿,长发飘飘。

新生自我介绍时,大家都被她吸引,认为肖某的人生一定会和一般的女孩子有所不同。

杨某则是个外形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又不爱说话的人,时常外出不上课,大学四年过去都没有多少人能记住他,也认为他会是个一事无成的小人物。

然而,十年后,同学聚会,杨某经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小有成就,西装革履,身姿笔挺。

肖某则由于结婚生子改变太大,昔日风采不复存在。

老同学一见面大家都一时没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同学聚会散去后,大家又有了不一样的说辞,认为杨某运气好,还会步步高升,认为女孩子都是摆脱不了做家庭妇女的命运。

2020云南玉溪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2020云南玉溪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2020云南玉溪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迷箱实验斯金纳设计了一个实验箱,箱内有操纵杆、信号灯、食槽、电击网等装置,并做了如下实验:实验1: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

(当不再掉落食物时,小白鼠按按钮的行为迅速消失。

)此实验说明白鼠将按按钮与奖励食物建立了联系,即掉落食物增加了白鼠按按钮行为发生的频率。

实验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

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钮,则箱子通电。

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

(一旦箱子不再通电,小白鼠按按钮的行为迅速消失。

)此实验说明白鼠将按按钮与停止电击建立了联系,即箱子通电增加了白鼠按按钮行为发生的频率。

实验表明: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二者的区别在于应答性行为是先有刺激再有行为,操作性行为是先有行为再有刺激。

二、强化理论斯金纳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三个概念:强化、惩罚和消退。

从上表可看出,行为发生概率增加的有正强化和负强化,行为发生概率减少的有正惩罚、负惩罚、消退。

注意:区分负强化和正惩罚,摆脱厌恶刺激,行为增加的是负强化,而给予厌恶刺激,行为减少的是正惩罚。

【习题再现】(单选)对于“戴罪立功”的人“从轻发落”,可以利用哪种规律解释( )。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答案】B。

题干中“戴罪立功”是行为,“从轻发落”是刺激。

为了使“戴罪立功”的行为增加,需要给予“从轻发落”的刺激,就是撤销一个厌恶的刺激来增加其行为,属于负强化,故选择B。

总结:解决此类问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先看行为发生的频率。

安徽-2020教师招聘-心理学简答案例分析题备考(1)

安徽-2020教师招聘-心理学简答案例分析题备考(1)

安徽教师招聘(心理学)-简答题或案例分析考点安徽的同学们,离考试越来越近了,在这给大家更新了一份主观题背诵的内容(结合2020年最新的考纲进行整理和补充),其中标蓝色的是新增加的部分,最后根据考纲有给大家新增加一个知识板块。

虽然安徽确实近两年,总有个别的主观题不走寻常路,但希望大家可以保持平常心态,我们每多学习一个内容,就是在朝着上岸的方向前进~希望大家努力与运气并存!五星考点: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顺口溜:【度量动情时间的方系很任性】②⑥⑤④⑦③①(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7)系列位置效应。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顺口溜:【多方精理组目的】⑤⑥③②④①(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策略,(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顺口溜:【原定动情后验个孕】④③⑥①②⑤1.问题情境与表征2.知识经验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4.原型启发5.酝酿效应6.情绪与动机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此处为2019年考纲没有,2020年新加的)顺口溜:【量方法,练习惯】①②③④(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小明是班长,班主任要求他放学后“留意”那些常去网吧同学的去向,并及时报告老师。

后来,发展到上课有哪些人玩手机,做作业有哪些人抄袭之类的事,都要他暗中“监视”定期汇报。

一段时间下来,班主任老师“无事不晓”,同学们个个“心中忐忑”。

于是小明渐渐被同学们疏远了,他开始感到孤立、孤独;而自从发现小明是老师的“眼线”之后,连最要好的朋友也离他而去,小明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请你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7分)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教师要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让小明去“监视”同学,做“眼线”,容易培养学生阴暗的人格,这样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班主任的做法极为不妥。

(2分)2、新课程倡导教师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师(班主任)“无事不晓”是通过学生小明出卖同学而做到的,这不利于学生人生的发展。

(2分)3、新课程倡导“教师是一种灵魂的启迪,一种精神的唤醒”,作为班主任如此要求小明做伤害同学的事,实则为一种畸形教育。

(2分)4、教师(班主任)此种做法,是对学生的不信任,不尊重,丧失了教育学生的前提。

因为信任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监视”实为一种不信任。

(1分)案例二小伟上课经常找人说话,做小动作,干扰课堂,也不做作业。

这天上班主任的课,老毛病又犯了,老师非常生气,厉声对小伟说:“你的课别上了,把家长叫来。

什么时候来了,什么时候上课”。

说完把他推出教师,关上了教师门。

小伟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师外站着。

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原由后,把小伟送回了教室。

事后校长把老师找去办公室,提出了批评。

请你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义务教育法的理论知识作出分析:校长的处理对不对?班主任老师和小伟同学应该怎么做?(8分} 第一问: 1.教育学:(1)校长的做法是对的。

青少年儿童享有合法权利。

青少年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

受尊重的权利。

班主任将其赶出教室,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

(2)学生观倡导学生为完整的人,发展潜能的人,发展需要的人。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一)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一)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共15 分,每题1 分)1.教育心理学不同于其它心理学分支之处在于()A.它的结论都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B.它的基本目标理解和促进教育C.它以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为研究对象D.它是一门心理学的交叉学科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能够掌握“守恒”概念其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哪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C.前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3.下列不能说明学习内涵的是:()A.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B.学习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实现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C.学习是主体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D.学习是生理成熟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

4.()是学习者所具有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A.学习态度B.学习潜能C.学习风格D.学习策略5.奥苏贝尔根据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将学习的类型分为()。

A.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B.认知学习、技能学习和情感学习C.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D.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6.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归属学习7.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这种思维形式是()A.判断B.推理C.概念D.比较8.问题表征是( )A.问题的语言表述B.问题在脑中的呈现方式C.问题条件的呈现D.问题目标的呈现9.问题解决中最困难且最富挑战性的一个阶段是()阶段。

A.表征问题B.选择策略C.执行策略D.识别问题10.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11.()是为了在工作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识记的策略。

A.精致策略B.学习策略C.组织策略D.复述策略12.要使解决问题的效率最高,就应该保持()动机。

A.较低强度B.中等强度C.较高强度D.最高强度13.人们对自己做某事成功与失败原因的总结与判断是()。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及心理学试题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及心理学试题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案例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参考答案]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

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教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本篇案例分析将重点关注教育心理学在教资考试中的应用。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应用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教育目标。

2. 案例分析2.1 学生学习焦虑案例分析某一年级的学生小明在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成绩下滑,学习积极性不高。

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小明对于学习任务感到压力,常常出现胃口不好、失眠等生理症状。

教师应该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帮助小明解决学习焦虑问题。

2.2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或者玩弄手机等行为。

这种情况影响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教师可以运用注意力理论等心理学知识,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并有效管理课堂气氛。

2.3 学生情绪管理案例分析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情绪问题,如愤怒、焦虑、自卑等,这些情绪对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提高情商和学习能力。

3. 案例解决方案3.1 学习焦虑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采用“缓解焦虑”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情感引导、认知适应等措施。

通过与学生深入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改善学习焦虑问题。

3.2 注意力不集中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设立小组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

同时,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课堂纪律。

3.3 情绪管理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运用情绪管理理论中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指导。

同时,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尊重、支持和理解,培养他们处理情绪的能力。

4. 案例实践效果评价通过对以上案例的教育心理学应用介绍和解决方案分析,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实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答题策略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答题策略

案例分析题是向考生提供一段背景资料,然后提出问题,在问题中要求考生阅读分析给定的资料,依据理论知识,或做出决策,或作出评价,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等。

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类型,考察的是高层次的认知目标。

它不仅能考察考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而且能考察考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能力。

一、题型概述顾名思义,案例分析,即给出一个案例并就该案例提出相关问题,要求考生作出开放式的分析。

这种考法使考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基本都是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中的事件,或是描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境。

这些案例都会有鲜明的主题,常与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等相关。

案例中的角色包括了校长、师生,家长以及其他影响教育活动的人。

该类题目除了考察相关的教育理论之外,还考察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案例分析题一般是由题干、设问及作答要求三部分构成。

题干,即给出具体的案例;设问则是针对案例背景提出需要考生作答的问题;作答要求就是对如何作答做出具体的要求。

二、考察特征1、典型性。

教育案例既要反映某一事件的客观现实,体现教育的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特色与规范的统一,也要有反映教育教学活动的成功或不足的典型意义。

案例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以小见大,有较强的研讨价值,有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教育理论水平。

2、客观性。

一般而言,案例是写实的、客观的,就是对教育事件发生的背景、特定环境、主要情节进行客观的描述,分析要依事论理,从事实中引出道理,启发人们思考。

3、启发性。

案例是真实的,但真实的不一定都是有效的。

所谓启发性是指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

它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思想、教学原理上的现实意义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使人们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领悟教学原理中的闪光点。

三、出题类型1、从作答要求上可以分为:①描述评价型。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2013教师招聘案例分析及解析1、请用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以下案例:李老师因为英语课上的一件事与师傅发生了争执。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李老师在上英语课,正好带教她的师傅来听课。

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句子: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有个男同学就嚷嚷着说,他知道这两句英语的意思。

李老师就和颜悦色地说:“那你说说看,How are you?”那个男生站起来说“怎么是你?”,李老师愣了一下,接着问:“How old are you呢?”那位男生说“怎么老是你?”看着那个男孩认真的样子,李老师一下子乐了,笑着说:“你翻译的真的很有创意!”她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都应该向他学习,以后碰到不认识的句子也不要怕,大胆去猜,即使猜错也没有关系。

”接着,李老师把这个句子的正确翻译告诉了同学们。

下课后,师傅对李老师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看法,“你不能这么迁就学生,明明是错的,还要表扬他。

等到考试时,你就会知道你一味地表扬学生是不行的。

” 面对师傅的意见,李老师陷入了沉思……解析: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要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和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意味着不伤害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值得赞扬的。

2、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在他的档案袋中写到:“在老师的眼中,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总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事业单位考试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10套)

事业单位考试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10套)

2021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 1.1903 年,在美国出书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A .桑代克B .斯金纳C .华生D .布鲁纳2.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在美国倡议课程鼎新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1)[A](1.2)A .桑代克B .斯金纳C .华生D .布鲁纳3. 已有研究说明,儿童口头语言开展的关键期一般在[D] (2.1)A .2 岁B .4 岁C .5 岁以前D .1—3 岁 [ A]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A .2-3 岁B .4 岁C .5 岁以前D .1—3 岁 [B ]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不变区此外A .行为系统B .意识特点C .综合心理特征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本身以及本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D .道德与修养(2.4)[ C]A .控制B .底子看法C .改造D .意识 [ D]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发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A .地升华B .阐扬C .暗示D .持久的变化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测验考试 — 错误过程中,形成了不变的A .能力B .技能C .兴趣D .刺激 —反响联结 [D ]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A .苏联心理学家B .美国心理学家大夫 [C ][ D]C .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 .英国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 .斯金纳B .布鲁纳C .奥苏伯尔D .桑代克 [C ]11. 按照 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A .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 .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 .高尚动机与初级动机 D .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1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成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 .近景的直接动性机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 .社会性动机C .间接性动机D .志向性动机B .兴趣性动机C .情趣动机D .直接性动机 [ A][A ][C]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 .外部学习动机 B .需要学习动机C .内部学习动机D .隐蔽性学习动机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 .外部学习动机B .诱因性学习动机C .强化性动机D .鼓励性学习动机[ A] 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A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 .对活动的影响(5.1)C .对记忆的促进D .对智力的影响[ A] 1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鄙谚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案例分析
3.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老师最好的办法是在班级中树立榜样,让同学们都学习榜样的积极行为,从而抑制消极的行为。
案例二答案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作出解释和评价。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A组学身份的抱怨是因为他们把失败的原因归为稳定的、不可控的能力因素,即跑得最慢的学生能力不足。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获胜的关键在于团结与信任,将失败归因转为可控的内在因素,帮助这组学生最终获得胜利。所以,当嘘声在学习上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归因,对成败作出恰当的分析,积极寻找成功的方法。
3.请你运用其他学习理论,提出更好的处理方法。
案例二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体激愤,被说者是一脸无奈。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戏中A组同学输了,原因是A组中的一名组员是全班中跑得最慢的。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接力比赛中获胜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参加了A组的讨论。
讨论中A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组里有个“超级跑得慢的人”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其换掉就能获胜;有的则不然,认为失败是因为组里的同学不团结,配合不默契。教师对于持这种意见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肯定,同时还给同学们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
游戏重新开始,结果出乎意料:拥有全班“超级跑得慢的人”的A组居然获得了第一名。这令其他组同学百思不得其解。教师总结讲评中揭示了其中的答案:首先引导各组观察A组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这组的排队顺序和一开始不一样了。然后,教师请A组的组员介绍为什么这样组合,当学生讲到“田忌赛马”时,大家惊呼“唉呀,我们怎么没想到”。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在集体中要相信自己的同伴,相信同伴和你一样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全力以赴去奋斗。
案例五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

1。

为什么要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参考答案】:我读的是师范类的专业,当一名优秀的老师是我最大的愿望。

现在公司之类的工作不够稳定,教师稳定性比较高,尤其是好的学校很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所以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

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参考答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活跃的教学法是我赞赏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用一些平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跟学生解释,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想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如果用得好了,用得恰当可以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4.为什么学生会偏科?【参考答案】:学生偏科有很多因素,我着重从以下三点来分析,第一兴趣,第二环境,第三老师.如果具体分析,第一兴趣,学生因为兴趣爱好不同容易出现偏科现象;第二是环境,低年级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周围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的科目会影响自己对某学科的偏好.第三老师,部分学生因为某科老师而出现偏科现象。

当然也会有其他因素.回答完毕。

5。

做好一名教师固然离不开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除了这些,你认为教学的最重要特质是什么?【参考答案】:做一名好老师除了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之外,老师拥有开朗的个性,良好的品德,比较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6.你赞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吗?为什么?【参考答案】: 赞同.教学方法因人而宜,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方法,但要适合个人,这就是贵在得法.教师备课时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校条件等,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因校制宜、因时制宜,灵活、恰当地借鉴和选用国内外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并善于探讨、实践,教学其实就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过程。

7、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参考答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

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

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
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是考察考生对于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案例,理解案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和解决。

以下是一个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的示例:
案例:
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平时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一直不太理想。

他经常感到焦虑和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聪明。

他很少与同学交流,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最近,他的成绩又下降了,他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

问题:
1. 分析小明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2. 针对小明的心理问题,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
答案:
1. 小明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焦虑、自卑、社交障碍和抑郁。

他经常感到焦虑和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聪明。

他很少与同学交流,也不愿意参加集
体活动,这表明他存在社交障碍。

最近,他的成绩又下降了,他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这表明他存在抑郁情绪。

2. 针对小明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改变消极的自我评价和思维方式,建立积极的自
我形象和自信心。

- 社交技能训练:帮助小明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 家庭治疗:通过家庭成员的参与和支持,改善家庭环境对小明的影响。

- 心理咨询: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小明处理情绪问题和应对压力。

在答题时,考生需要结合教育心理学原理和小明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解决。

同时,要注意答案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库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库

案例分析题----学前教育部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心理学基础,即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都是错误的,细分来讲:师幼互动、教学方式、环境创设等涉及的是教育学,也就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言行举止的分析都是心理学的范围。

[一般会这么问:用所学的**理论解读实例中的幼儿(教师),你认为,该幼儿的表现反映出了哪一种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或者问教师的做法遵循或违背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如何解释?](1)案例分析——慢半拍的孩子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在下面案例中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策略,对你有什么启示?涛涛在我眼里,是个什么都要慢半拍的“低能儿。

”他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有时可以用“太差了”来形容。

经常瞪着大眼睛,呆呆的想事情,我叫他名字三、四次,他都没有反应。

有时小朋友都去洗手了,他还愣在座位上不知在想什么,等小朋友一个一个都洗好了手,他却突然蹦到我面前,高喊:“老师,我还没洗手呢!”我不喜欢涛涛,说实在的他挺烦人的。

然而,有件事却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一天上常识课时,我无意中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哈哈镜里的人为什么会变高?”这个问题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很大的,班上别的小朋友都只有瞎猜。

不料涛涛却认真的说起来:“老师,镜子不平呀!”我很吃惊,我怀疑他曾经听说过其中的道理,便问:“你怎么知道的?”“我是想出来的”佳威回答说。

我望着涛涛的小脸,突然有些惭愧……答:1.幼儿在气质、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普遍具有个体差异。

气质无所谓好坏。

从能力来说,幼儿在能力的类型和水平上存在普遍差异。

2.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突出的方面。

老师不能因为幼儿某些方面稍弱就否定幼儿,对幼儿失望;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优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教育要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公平对待每个孩子(2)案例分析——“好听的声音”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

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案例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参考答案]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

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第一节普通心理学类一、相关理论链接(一)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1.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适应、听觉适应、味觉适应、触压觉的适应、温度觉适应。

感觉的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2.知觉的分类及特性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二)注意1.注意的分类与规律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2.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三)意志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坚忍性)。

2.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梳理科学的世界观;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四)智力1.智力的个体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绝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

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

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低于70的属于智力低下。

2.智力的群体差异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二、教育案例实例【资料1】杨某(男)和肖某(女)是大学同班同学,十年前刚上大一的时候,肖某身材高挑,明眸皓齿,长发飘飘。

新生自我介绍时,大家都被她吸引,认为肖某的人生一定会和一般的女孩子有所不同。

杨某则是个外形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又不爱说话的人,时常外出不上课,大学四年过去都没有多少人能记住他,也认为他会是个一事无成的小人物。

然而,十年后,同学聚会,杨某经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小有成就,西装革履,身姿笔挺。

肖某则由于结婚生子改变太大,昔日风采不复存在。

辽宁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及答案

辽宁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及答案

辽宇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及答案教育综合------- 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详见博文:“教育综合案例分析题…-答案解析“案例一(南京六城区2011頁•题)去一所小有名气的小学听课,休息时走进了一个三年级的班,我被贴在墙壁上的纸吸引住了。

仔细瞧去,纸张上赫然写真“保证书“三个字。

其内容有。

“我向全班同学保证,以后再完不成作业,就抄三颯课文“,“从今天开始,上课时我要再及同学随便说话影响班级,就值日一周老师,同学们,我的红领巾以后再也不会忘戴了。

如果因此给班级扣分,我自愿抄20个词,每词五遍“……我寻思,学生写了“保证书''后能保证不犯错误吗?以上案例或许你也曾见过或听过,在学生犯错误或反复犯错时,有些教师就会让他们写“保证书“,①请你谈谈结合教师职业道徳谈谈对这种做法的认识。

②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对待犯错误的孩子呢?案例二(河南特岗2011真题)小刘以优异的成绩应聘为某中学特岗教师,她一到岗能够认真讲课,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她还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她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但是,她不能容忍学生不认真听讲,对个别不认貞•听课的学生经常采用罚站,甚至不许进教室听课等方式惩罚他们。

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徳的知识来对刘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评价。

法律法规案例一这是重庆一中学因剃头发事件而不让其上课的材料。

刘某是一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特喜欢罗纳尔多,把头发剃成足球样式形状,第二天便来学校上课,刚走进教室,被老师看见,老师便对他说:“你的发式太怪了,把头发再去剪剪,辽宇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及答案恢复正常了再来上课,顺便让你爸爸妈妈来学校一趟。

“刘某回家后,将这件事告知家人,第二天他的外婆便一起来学校,学校老师要求刘某剪掉头发,并不准许他上课。

外婆带他去将头发剪成光头,第三天又来学校,没想到学校老师却说哪有学生光头来上课的,依然不允许其上课,外婆只好找校方领导,校方说不准许英上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案例分析(一)
案例一
新学年开始了,一位充满工作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布置,在教室内周围的墙上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植物,使教室充满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案例二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德少年,5岁时就能写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一二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了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请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来分析此案例。
案例三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的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的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游戏重新开始,结果出乎意料:拥有全班“超级跑得慢的人”的A组居然获得了第一名。这令其他组同学百思不得其解。教师总结讲评中揭示了其中的答案:首先引导各组观察A组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这组的排队顺序和一开始不一样了。然后,教师请A组的组员介绍为什么这样组合,当学生讲到“田忌赛马”时,大家惊呼“唉呀,我们怎么没想到”。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在集体中要相信自己的同伴,相信同伴和你一样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全力以赴去奋斗。
请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对比现象加以分析。
案例一答案
1.根据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小李作为班集体的意愿,希望被集体中的他人和整个班集体接纳、爱护、关注和鼓励。而作为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他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他采用上课玩飞机的方式吸引大家的注意。
2.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政治老师采取的方法是惩罚,这样不仅不会改变小李的不良行为,反而迎合了他渴望被老师和同学注意的需要。
3.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老师最好的办法是在班级中树立榜样,让同学们都学习榜样的积极行为,从而抑制消极的行为。
案例二答案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作出解释和评价。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A组学身份的抱怨是因为他们把失败的原因归为稳定的、不可控的能力因素,即跑得最慢的学生能力不足。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获胜的关键在于团结与信任,将失败归因转为可控的内在因素,帮助这组学生最终获得胜利。所以,当嘘声在学习上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归因,对成败作出恰当的分析,积极寻找成功的方法。
案例六答案
(1)以上的实例告诉我们,“排名榜”给相当一部分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可能会有一些学生把这种压力转化为奋起直追的动力,但不容否认,必定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承受不住这种心理压力而造成心理障碍,厌学、厌食,甚至轻生。这是违背“排名榜”的初衷的。(2)“排名榜”还带来了老师对学生教育的简单化。一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集体,总有各方面发展好的学生,也会有各方面发展差的学生。教师要使优等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差生跟上整个学生集体的发展水平,就不能不研究优等生和差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排名榜”想通过排名次达到优的更优、差的变优的目的,愿望虽好,但往往事与愿违,把教育的复杂性简单化了,肯定达不到预想的效果。(3)“排名榜”还把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简单化了。排名次往往是排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名次。用这样一种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显然是不科学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说明他的其它智能差;同样,学习成绩好,不等于其它方面的智能好。因此,“排名榜”不科学,应废止。
老师也夸她,“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那一天,她得到许多人的赞美。她心想一定是美丽的蝴蝶结的功劳。
从那以后,她一直都不肯把蝴蝶结摘掉,每天都昂起头开心地走路。
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珍妮的行为。
2.结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试对上例作出分析。
案例四
下午放学的里慷慨激昂地讲课,似乎想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如果我们敬爱的李老师扫视一下班里的同学,她激情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有的同学在焦急地看着窗外,也许早就约好哪个伙伴一起玩吧;有的同学看似在听讲,可你若仔细看,就会发现他目光呆滞,神情惘然,根本不是在听课;有些同学在玩一些小玩意,转铅笔之类的,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还有的同学表情痛苦,哦,原来是饿了啊,听,肚子还在咕咕叫呢!
请依据以上事例,分析“排名榜”带来了什么?
案例一答案
这位热情的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事与愿违,过于精心地布置教室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和室内的植物等新异的刺激物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欣赏的图画、植物上,而影响其专心听课。
案例四答案
对于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这个问题,应采取的方法如下:(1)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2)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教师应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案例五答案
本案例中外部控制很强。外部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从任务的设置上,必须完成关于一篇某一特定题目的学术报告,任务强制性比较强。(2)从完成的形式上,学术报告也有确定的标准,如10页纸,打印出来,双倍行距等。(3)从完成任务的时间上,必须在三周内完成。(4)从完成的内容上,报告中必须包含10篇参考文献。(5)从完成的条件上,必须单独完成,只能在图书馆或家中完成。从案例的“必须”和“只能”上可看出,外部控制是起绝对作用的,自我调节的作用似乎不太明显。在这个案例中,外部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关系不密切。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案例分析(二)
案例一
小李在班级中成绩一般,是老师和同学忽视的对象。有一天上政治课,他在那里叠纸飞机,后来为了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他把纸飞机飞向空中。政治老师当场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了他。
1.请分析小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2.请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析这个政治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及效果。
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本案例中外部控制是否很强?如果是,表现在哪些方面?
案例六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几位学生怯生生地找到班主任,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对班主任说:“别给我们排队了。”孩子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这位教了20多年书的教师心头一热,眼睛湿润了。事后,他对记者说:“那一刻,我真切的感到了那一份沉重。”格局某课程专家小组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校给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
案例二答案
方仲永德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转为现实。
案例三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孩子天生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绝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要一份为二的看待那些“差学生”,找到教育切入点。(3)要给孩子们以高尚的教育和爱。
案例三答案
1.珍妮的例子表明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人性的观点。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和向善的倾向且具建设性,不断追求自我完善。
2.新的教师观强调:每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有尊严的人,教师应该关注每位学生。教师是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不再是“道德说教者”,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3.请你运用其他学习理论,提出更好的处理方法。
案例二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体激愤,被说者是一脸无奈。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戏中A组同学输了,原因是A组中的一名组员是全班中跑得最慢的。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接力比赛中获胜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参加了A组的讨论。
讨论中A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组里有个“超级跑得慢的人”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其换掉就能获胜;有的则不然,认为失败是因为组里的同学不团结,配合不默契。教师对于持这种意见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肯定,同时还给同学们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
案例四答案
这则案例讲的是教师的拖堂行为。根据心理学中注意的稳定性可知: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在长时间维持在一个注意对象上。一般而言,人们的注意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在20分钟以上。上了一下午的课,学生身心状态已不适合继续学习了。长此以往,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其求知欲,甚至影响师生关系。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教师应该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前备好课,做好钻研学生、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等工作,以便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案例四
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新课程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研究性学习,就是许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有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难度很大。据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受益多的是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学生中出现两极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