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_案例分析汇总
教师招聘_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大教师招聘力度,旨在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本文以某地教师招聘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教师招聘工作提供参考。
二、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地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于2022年启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教师招聘。
此次招聘涉及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学段,招聘岗位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
招聘对象为全国范围内具有教师资格证的应往届毕业生。
2. 案例过程(1)发布招聘公告招聘公告通过政府官方网站、教育部门网站、高校就业网站等多渠道发布,明确了招聘条件、岗位要求、报名时间、考试方式等。
(2)报名及资格审查应聘者根据公告要求进行网上报名,提交相关材料。
招聘单位对报名材料进行资格审查,确定参加笔试、面试的人员名单。
(3)笔试笔试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学科专业知识等。
考试结束后,根据成绩确定进入面试的人员名单。
(4)面试面试分为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沟通能力等。
(5)体检及政审对面试合格者进行体检和政审,确定最终录用名单。
3. 案例问题(1)报名人数过多,导致资格审查工作量大由于此次招聘涉及多个学段、多个学科,吸引了大量应聘者报名。
这使得资格审查工作量大,耗时较长。
(2)笔试内容过于理论化,实际操作性不强部分应聘者反映,笔试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教学脱节,难以体现应聘者的教育教学能力。
(3)面试形式单一,难以全面考察应聘者面试主要采用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两种形式,但形式单一,难以全面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4. 案例对策(1)优化报名及资格审查流程招聘单位可以采用线上报名与线下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简化报名流程。
同时,加强对报名材料的审核,提高资格审查效率。
(2)改革笔试内容,注重实际操作性笔试内容应注重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增加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题型,考察应聘者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资试题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资格考试作为教师入职的重要门槛,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在实际的教师资格考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法律问题,不仅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也侵犯了考生的合法权益。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教师资格考试法律案例分析。
二、案例描述某市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中,考生小李报名参加,经过笔试、面试等环节,小李总分位列前茅,按照招聘计划,小李顺利进入体检环节。
但在体检过程中,小李被诊断出患有某种慢性疾病,不符合教师体检标准。
招聘单位以此为由,取消了小李的聘用资格。
小李不服,认为自己的病情并未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且在报名时并未告知招聘单位自己的病情。
于是,小李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招聘单位撤销取消聘用资格的决定。
三、法律分析1. 招聘单位取消聘用资格的合法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在本案中,招聘单位取消小李的聘用资格,主要是基于小李不符合教师体检标准。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残疾人在就业、升学、培训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因此,招聘单位在取消小李聘用资格时,应当充分考虑小李的实际情况,不得仅以体检标准为由剥夺其就业权利。
2. 小李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在本案中,小李虽然患有慢性疾病,但并未丧失劳动能力,且在规定的医疗期内。
因此,招聘单位取消小李聘用资格的决定,侵犯了小李的合法权益。
3. 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仲裁委员会应当依法作出裁决。
教师公招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各地纷纷开展教师公招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本文将以某地教师公招考试为例,对教育案例分析。
二、案例描述某地教师公招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阶段。
笔试主要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
面试主要考察应聘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
(一)笔试阶段笔试科目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测试等。
其中,教育基础知识主要考察应聘者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等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专业知识主要考察应聘者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素质测试主要考察应聘者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二)面试阶段面试环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主要考察应聘者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二是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测试,主要考察应聘者的心理素质、情绪控制、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一)笔试阶段的案例分析1. 教育基础知识:在笔试阶段,教育基础知识考察应聘者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等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对教育基础知识的考察,可以发现应聘者是否具备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
2. 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考察应聘者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一环节有助于选拔出具备扎实学科基础的人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3. 综合素质测试:综合素质测试主要考察应聘者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这一环节有助于选拔出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面试阶段的案例分析1. 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在面试环节,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主要考察应聘者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对教育教学能力的考察,可以发现应聘者是否具备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测试: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测试主要考察应聘者的心理素质、情绪控制、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48篇教学案例分析题(含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48篇教学案例分析题(含答案)【案例一】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
”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
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
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
(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招聘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学生个性差异类: (班级群体中的特殊学生、后进生、有问题的学生…………)(一)教师职业道德——核心: 关爱学生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3.要全面关怀学生4.对待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5.做学生的朋友(二)学生观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相信学生, 多期待;学生具有可塑性2.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悦纳错误, 多宽容3.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多看优点, 会赞美4.看到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2.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16字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四)德育原则1.因材施教原则2.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3.依靠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5.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 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要求教育者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 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案例一某校三年级有位叫王峰的学生, 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 甚至打架、敲竹杠, 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 门门功课挂红灯, 尽管老师多次教育, 仍不见好转, 向同学借钱, 同学不借就打同学, 以至班里同学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
虽然偶尔也有进步, 但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 以至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
不过, 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 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 在校运会上, 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 为班级争得了荣誉。
除此以外, 他还特别喜爱画画, 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问题: 请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
【评析】对于这种类型的案例分析, 我们的做题步骤是三部曲, 第一如何看待这类学生;第二如何转化这类学生;第三后期巩固答案要点对待这样的学生, 我们要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宗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023年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试题资料
1.为何要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参照答案】:我读旳是师范类旳专业, 当一名优秀旳老师是我最大旳愿望。
目前企业之类旳工作不够稳定, 教师稳定性比较高, 尤其是好旳学校很重视对教师旳培养, 因此未来会有很大旳发展空间。
3.你最赞赏旳教学措施是什么?【参照答案】: 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使课堂生动活跃旳教学法是我赞赏旳教学措施。
教学过程中, 用某些平常生活中最常见旳例子来跟学生解释, 轻易吸引学生旳注意力, 提高学生旳学习爱好。
我想每一种教学措施均有它旳独特之处, 假如用得好了, 用得恰当可以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4.为何学生会偏科?【参照答案】: 学生偏科有诸多原因, 我着重从如下三点来分析, 第一爱好, 第二环境, 第三老师。
假如详细分析, 第一爱好, 学生由于爱好爱好不一样轻易出现偏科现象;第二是环境, 低年级轻易受周围环境旳影响, 周围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旳科目会影响自己对某学科旳偏好。
第三老师, 部分学生由于某科老师而出现偏科现象。
当然也会有其他原因。
回答完毕。
5.做好一名教师当然离不开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 除了这些, 你认为教学旳最重要特质是什么?【参照答案】:做一名好老师除了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之外, 老师拥有开朗旳个性, 良好旳品德, 比较渊博旳知识更为重要。
6.你赞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吗?为何?【参照答案】: 赞同。
教学措施因人而宜, 没有一种适合所有人旳措施, 但要适合个人, 这就是贵在得法。
教师备课时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校条件等, 结合不一样旳教学目旳、内容、对象和条件, 因校制宜、因时制宜, 灵活、恰当地借鉴和选用国内外旳教学措施, 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并善于探讨、实践, 教学其实就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旳过程。
3.你同意“没有不合格旳学生, 只有不合格旳教师”这句话吗?【参照答案】:本句话源于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旳名言“没有教不好旳学生, 只有不会教旳老师”, “没有不合格旳学生, 只有不合格旳教师”是其衍生出旳众多“伟辞”中最为著名旳一句。
教师招聘考试常见案例分析50题(精心整理)
1、在一次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研讨会上,老师们纷纷发言。
王老师说:“在我的课堂上,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很少发言,即使发言也只是按照书本的答案回答。
”李老师说:“我们老师非常赞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不知道如何去做。
”张老师说:“在学校里,考试是个指挥棒,如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答题时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怎能通过考试?”请根据创造力培养的有关知识逐一回答老师们所提出的困惑。
答案:①王老师:要创造积极、活泼、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欲望。
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和教师,大胆质疑,敢于发言。
②李老师:应掌握开发创造力的具体方法。
如智力激励法(脑风暴法或脑轰炸法)、信息交合法、联想法、统摄法。
③张老师:改革评价机制,使评价方式多元化。
要注意评价目的的激励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和个别性。
2、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同学们在上早读。
我刚到校,来到班上。
这时,一个学生走进教室。
我大声说:“××,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
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
这事儿使我陷入深思。
我感到,在学生面前,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
问题:(1)案例中,教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为什么?(2)案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答案:(1)教师扮演了“示范者”的角色。
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影响力和特殊的信任感,使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向师性”,他们会把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教师视为效法的模范,“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都能对学生起到奠基作用。
案例中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注意小节,“自己也迟到了”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给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教师在学生面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精选教学案例分析15例(带答案)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案例分析1、【案例】一个学生偷了东西被抓,自己认为那不叫偷而是叫拿。
班主任问也没有悔改之心。
用教育学的知识分析,作为该同学的班主任应该如何面对这个学生?如何教育这个学生?【答案】(1)德育教育应该坚持: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原则。
(2)在本案例中,班主任首先要坚持正面教育,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坚持正面启发,积极诱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标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积极向上,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坚持以表扬为主;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给予批评并指出努力方向,但要注意防止简单粗暴,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
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3)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看做是一个发展中的人,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注重发展性评价。
不能因学生的一次偷窃行为而对之形成坏的印象,在教育过程中歧视。
2、导读:阅读案例,请说明以下老师存在的问题。
【案例】2011年1月30日下午放学后,在某中学就读的余某和其他同学一起打篮球,同班女生王某上前用纸为他擦汗。
这个动作被他们的班主任汪老师看见,她认为两个学生“恋”上了,当即将王某喊到办公室。
她给王看了两页日记,是其私下从余某放在课桌内的日记本上撕下的,上面记录着余某对另一名女生的好感。
汪老师还告诉王某,余某对其不是真心的,他脚踏两只船。
第二天,汪老师不让余某进教室上课。
余某的家长多次到学校,恳求让孩子上课,都被汪拒绝。
几天后,汪老师又将余某的日记拿给班上其他几个学生看。
学校和县教育局给汪做工作,可汪仍然坚持不让余某上课。
直到2月5日,在学校校长的命令下,余某才得以重返课堂。
而此时,余某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当天即离家出走。
第二天在重庆被找回。
7日,余某回校上课,但有人对他指指点点,余某父母要求汪老师在一定范围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但被汪拒绝。
招教法律法规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基本案情原告张某某,男,25岁,汉族,大学本科毕业,某师范大学英语专业。
被告某教育局系某市主管教育工作的行政机关。
2019年,某市教育局发布了一则教师招聘公告,招聘初中英语教师若干名。
张某某看到公告后,认为自己的条件和要求相符,便参加了此次招聘。
招聘过程包括笔试、面试、体检等环节。
张某某在笔试和面试环节均取得了优异成绩,但在体检环节被淘汰。
张某某认为自己体检合格,且体检结果并非自己造成,于是向某市教育局申请公开体检标准、体检流程及体检结果的相关信息。
某市教育局以保密为由拒绝公开。
张某某不服,向某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某市人民政府维持了某市教育局的决定。
张某某再次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判决某市教育局公开体检标准、体检流程及体检结果的相关信息,并确认某市教育局的决定违法。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某市教育局在招聘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公开、不公正的行为?2. 某市教育局拒绝公开体检标准、体检流程及体检结果的相关信息是否符合法律规定?3. 张某某的诉讼请求是否成立?三、法律法规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资格认定应当公开、公平、公正。
本案中,某市教育局在招聘过程中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下列政府信息:……(五)与行政管理事项有关的政策、规划、标准、规范、制度等;……(七)与公共服务事项有关的政策、标准、规范、制度等。
本案中,某市教育局拒绝公开体检标准、体检流程及体检结果的相关信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招教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国家战略重点。
然而,在教师招聘过程中,一些地区和学校存在着歧视现象,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严重影响了教师招聘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本案例将以一起教师招聘歧视案为例,分析相关法律法规,探讨如何保障教师招聘的公平性。
二、案例描述2019年,某市一所中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告中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是本地户籍。
张女士,外地人,拥有一份优秀的大学学历和教师资格证,在得知招聘信息后,积极准备应聘。
然而,在报名过程中,张女士被告知因为户籍问题不符合应聘条件,无法参加考试。
张女士认为此举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规定,于是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投诉。
经过调查,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该中学的做法违法,责令其改正,并对学校进行了行政处罚。
三、法律法规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地域、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等歧视劳动者,不得因劳动者残疾、疾病等原因限制其就业。
”本案例中,该中学因地域歧视拒绝张女士参加招聘考试,明显违反了该法律规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教师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地域、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等理由歧视教师。
”本案例中,该中学的做法同样违反了该法律规定。
四、案例分析1. 公平性原则教师招聘的公平性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案例中,该中学因地域歧视拒绝张女士参加招聘考试,侵犯了她的平等就业权利,破坏了教师招聘的公平性。
2. 法律意识缺失该中学的做法反映出其法律意识缺失。
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学校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应聘者的合法权益。
3. 社会影响此类歧视现象不仅损害了应聘者的权益,也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对此,有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教师招聘的公平性。
教师招聘教育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教师招聘工作,选拔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本案例以某市教师招聘考试为例,分析教育学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应用。
二、案例分析1. 教育学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要性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学知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察应聘者的教育理念。
教育学知识可以帮助应聘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从而为教育教学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2)考察应聘者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学知识可以帮助应聘者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方法和技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考察应聘者的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学知识可以帮助应聘者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教育学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应用(1)笔试部分在教师招聘考试的笔试环节,教育学知识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和任务等。
②教育理论: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③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发展、动机理论、心理健康等。
④教育伦理学:包括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学生道德教育等。
(2)面试部分在教师招聘考试的面试环节,教育学知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考察应聘者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②教育教学设计:考察应聘者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能力。
③教育理论应用:考察应聘者将教育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三、案例启示1. 加强教育学知识的学习。
教师应聘者应重视教育学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2. 注重教育学知识的运用。
教师应聘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将教育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 关注教育改革动态。
教师应聘者要关注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教育案例分析教师编(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然而,在教师编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我国教师编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案例背景:某市一所中学,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该校在招聘教师时,出现了大量编制外教师。
这些编制外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由于编制限制,他们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编制内教师存在较大差距。
二、案例分析1. 编制外教师比例过高案例中,该校编制外教师比例过高,导致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一方面,编制外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另一方面,编制外教师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方面受限,不利于教师职业发展。
2. 编制内教师待遇不公平由于编制外教师的存在,编制内教师在工作压力、待遇等方面面临不公平现象。
编制内教师需要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而编制外教师工作量相对较少。
此外,编制内教师在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
3. 教师编制制度不完善我国教师编制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编制制度限制了教师流动,不利于人才优化配置;另一方面,编制制度难以满足学校对师资力量的实际需求。
三、改进措施1. 优化教师编制结构针对编制外教师比例过高的问题,政府应加大编制内教师的招聘力度,优化教师编制结构。
同时,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编制外教师的比例,确保学校师资力量充足。
2. 提高编制内教师待遇为了解决编制内教师待遇不公平的问题,政府应提高编制内教师的工资待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此外,学校应加强对编制内教师的关怀,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 完善教师编制制度政府应结合教育发展需求,对教师编制制度进行改革。
一方面,取消编制限制,促进教师流动,优化师资配置;另一方面,建立灵活的教师编制制度,满足学校对师资力量的实际需求。
4. 加强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案例1]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参考答案]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
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案例3]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教师公招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分析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公开招聘作为选拔优秀教师的重要途径,其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备受关注。
本案例涉及一起教师公开招聘过程中的法律纠纷,旨在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探讨教师公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及应对策略。
二、案例描述某市A区教育局于2021年5月发布了一则教师公开招聘公告,招聘中小学教师20名。
招聘条件包括:具有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相应学科教师资格证书、年龄在35周岁以下等。
报名截止后,共有300余人报名参加。
在笔试环节,考生小李(化名)成绩排名前列。
然而,在面试环节,小李发现,与自己一同进入面试的另外两名考生在面试过程中有明显的违规行为,即提前获取了面试题目。
小李认为,这两名考生的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招聘的公平性,遂向A区教育局提出申诉。
A区教育局经调查核实,确认两名考生在面试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违反了招聘规定。
但A区教育局认为,两名考生的违规行为并未对小李的面试成绩造成实质性影响,因此决定维持招聘结果,小李未能进入最终录取名单。
小李不服A区教育局的处理决定,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起行政复议。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审查,认为A区教育局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程序瑕疵,但未对小李的权益造成实质性影响,故维持了A区教育局的处理决定。
小李对行政复议结果仍不服,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案例分析(一)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A区教育局在处理两名考生违规行为时,是否侵犯了小李的合法权益?(二)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三)案例分析1. A区教育局的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A区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教师公开招聘工作,确保招聘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在本案中,A区教育局发现两名考生存在违规行为后,有责任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法作出处理。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案例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参考答案]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
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教师招考教育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在此背景下,教师招考成为选拔优秀师资的重要途径。
本案例以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为线索,探讨其在教师招考过程中的表现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
二、案例描述小王,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通过不懈努力,成功考入我国一所知名中学,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以下是他在教师招考过程中的主要表现:1. 专业知识扎实:小王在大学期间,系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对教育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
在教师招考笔试中,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 教育教学能力突出:小王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曾担任学生辅导员,负责班级管理工作。
在教师招考面试中,他通过模拟课堂教学,展示了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3. 教育理念先进:小王认为,教育应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师招考过程中,他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热爱教育事业:小王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在教师招考过程中,他充分展现了这一精神风貌。
三、案例分析1. 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本案例中,小王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教师招考中脱颖而出。
这表明,教师招考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查,更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检验。
因此,教师应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2. 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小王在教师招考中展现出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这得益于他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应注重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3. 教育理念的引领:小王的教育理念先进,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教师招考中,他强调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4. 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小王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师应具备强烈的事业心,以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教师招聘案例分析多篇
【案例一】有教师上柳宗元的《江雪》这篇课文,将整首诗翻译了一遍:‚很多很多山上没有鸟飞了,千万条道路上见不到人影。
只有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披蓑衣的老头;尽管天下着大雪,江水冷冷,但他还是一个人在钓着鱼。
‛然后问学生‚懂了吗‛。
【案例二】有位教师这样给学生讲解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董大是唐玄宗时候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叫董庭兰。
他要离开朋友们到别的地方去了,诗人高适写了这首诗送他。
曛,是傍晚和昏黑的意思。
太阳下山了,天空布满黄云,北风吹着,大雁飞着,白雪纷纷扬扬地下着。
庭兰啊,别发愁,别担心在前面的旅途上找不到自己的朋友。
你的琴弹得这样好,你的名气这样大,天底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答案】这两位教师在实施古诗教学时,只是着眼于古诗语言“含义”的把握,而未能将着眼点放在诗歌“含意”(意蕴)的品味上,这样的诗歌作品教学在内容上与语言教学没什么差别,所谓的“文学欣赏”根本无从说起。
【案例】青年教师小王一心想提高教学水平,他主动向特级教师李老师学习,经常跟班听课。
小王上课时,尽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语言都与李老师相仿,但效果就是不佳。
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答案】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小王在“如何促进自我成长”这一问题上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不符合。
(1)小王关注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但他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存在,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
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小王在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一味模仿特级教师,因此就没有做到“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新课程认为,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有内在的个人魅力。
有了内在的人格魅力,才能优化师生情感关系。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学效果自然会逐步好转。
(3)小王在对待自我上,注重了模仿,但忽视了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教师公招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各地纷纷开展了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公招考试中存在诸多法律问题,如考试不公平、违规操作等,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案例将通过对一起教师公招考试的法律纠纷进行分析,探讨相关法律问题。
二、案例介绍(一)案情简介甲省乙市某中学拟招聘10名教师,通过公开招聘考试选拔人才。
招聘公告发布后,共有1000余人报名参加考试。
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阶段,笔试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面试环节。
在笔试阶段,丙省丁市考生李某报名参加考试。
李某在笔试过程中发现,考试题目中有部分内容与甲省乙市某中学内部培训资料相似,疑似泄露考试内容。
李某认为此次考试存在不公平现象,遂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投诉。
经调查,甲省乙市某中学内部培训资料确实被用于考试,导致考试不公平。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甲省乙市某中学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取消了李某的考试成绩,并对涉事人员进行处分。
(二)争议焦点1. 教师公招考试是否存在不公平现象?2. 教育行政部门在处理教师公招考试纠纷中应承担何种责任?三、案例分析(一)教师公招考试是否存在不公平现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教师资格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实施。
”由此可见,教师公招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在本案例中,甲省乙市某中学泄露考试内容,导致考试不公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合法权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因此,甲省乙市某中学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存在不公平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不久,我在xx学校见到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
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
你的感触是什么?请从教师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回答此题,首先应表明态度,你对这位教师的行为是支持还是反对。
其次结合实例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分析:教师对学生要真心热爱。
1.教师要对学生亲切关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2.教师要对学生的爱要做到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统一,3.教师热爱学生,要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差生、落后生。
再从教师的义务方面分析: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以此来对照这位教师的所做所为。
2、李某有一女李霞14岁, 系农村某镇初中二年级学生。
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早下来赚钱,遂于2003年暑假将李霞送到邻镇一个体户处打工。
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李某拒不说明其去向,有时还恶语相报:“孩子读不读书是咱们自家的事,你们不要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请问:⑴该案例中有没有违法行为?⑵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⑶违法主体是谁?⑷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1)有违法行为。
(2)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第11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9条、第28条等规定。
(3)李某及个体户。
(4)《义务教育法》第15条规定,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
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9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执照。
3、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
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
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
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
吴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
他是从家中出走的,和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请问:⑴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
⑵吴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⑴吴老师私自拆阅学生高某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高某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
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和第31条的规定。
⑵吴老师的解释不正确,因为吴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
《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借口教育和爱护学生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本案例中吴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某老师发现他班上的一名学生在校外对父亲的态度十分恶劣,全然不同于平时在学校里那副胆小怕事的样子。
为什么该学生在学校和在校外的表现差异会如此之大呢?经了解知道该生在幼儿园时曾因和一小朋友发生争执,而被老师惩罚关在厕所达两小时之久,这之后性情开始发生变化。
这位老师猜想:可能是幼年这段不正常的经历深深地刺激了她,导致现在她对学校和老师心怀恐惧。
她爱在家里发脾气,也许跟她在学校里过得不愉快有关。
为了要改变这种状况,这位老师认为关键是老师要体贴她、关心她、信任她,让她真正感受到师爱。
因此,这位教师打算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步消除她对教师的成见,对学校生活的恐惧。
第一步是设法使该生相信老师,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然后设法使她在该教师任教的英语课上主动开口进行对话练习,在课堂上轻松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她体会其他老师的关爱和信任,在学校里轻松快乐地学习。
这之后这位教师寻找各种机会运用辅导性谈话、英语对话练习、教育性对话等措施逐步实施他的计划,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该生同以往大不一样。
事后这位教师认识到在辅导、教育和转变该生的这一工作中,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首先得益于对学生的行为问题的归因分析,其次得益于事先经过设计。
不过,这位教师也感到有一些遗憾,即对该生进行的一次教育性谈话效果不明显,她在关心和体贴父母方面似乎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为此,这位教师准备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如让学生写《爸爸妈妈的一天》的观察日记或让家长和学生“交换角色”进行换位思考等,以进一步疏导该生。
问题:(1)该案例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2)试分析该研究的基本过程。
该案例研究采用了行动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以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
它是由社会情景(教育情景)的参和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关于行动研究的过程,凯米斯在继承勒温的思想基础上,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
本案例中某教师发现他班上一位学生在学校和在校外的表现差异非常大,由此形成研究假设:幼年时期不正常经历的刺激导致该学生对学校和老师心怀恐惧,并确立用师爱来感化学生的行动研究计划:第一步是设法使该生相信老师,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第二步设法使她在该教师任教的英语课上主动开口进行对话练习,在课堂上轻松起来;第三步引导她体会其他老师的关爱和信任,在学校里轻松快乐地学习。
这之后这位老师逐步实施他的行动计划,并进行多方面的考察。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果。
事后这位教师又对其行动成败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进一步改革措施。
5、有研究者欲探讨山村小学教师心理需要和影响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相关因素,以及如何满足他们的需要等问题,确立了永嘉县北山乡北岙小学的李老师作为研究对象。
从2002年6月起至该年11月中旬在不同的场合如李老师办公室、家里等工作或生活的地方以及回城的路途中,采取了结构性访谈、非正式交谈、现场笔记、实物收集、口述历史等五种方法进行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面临收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研究者综合运用了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的方法。
在类属分析时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山村小学青年教师的需要也分成五个层次。
然后把相关资料归入相应的层次里。
和此同时,结合情境分析——山村小学青年教师每个层次需要下面,穿插一些访谈片段、观察事件、日记书信、采访札记等,让这些故事性、情景性的描述对该层次需要加以展示和说明。
问题:试问该研究者关于山村小学教师需要的研究主要运用了何种研究,试述这种研究的含义及特点。
分析:该研究者运用了质的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叙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
经验叙事强调的不是形式、规律,而是经验的意义。
其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意义,主要通过有关经验的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或传记甚至书信及文献分析等,来逼近经验和实践本身。
它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并通过生活(如教和学)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教育叙事研究表现出以下特点:1。
以研究教育故事或教育事件为主。
在该研究案例中研究者所研究的主要是被研究者——某山村小学教师的故事,即他日常生活、教育教学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
这些事件反映出了他的内心体验及人生观价值观。
2。
由研究者描述和解说故事。
在这一叙事研究中,叙事主体即研究者通过描述正在发生的故事,使山村小学教师的需要逐一呈现出来,并通过研究者的解说或解读使所叙之事具有特殊的意义。
3。
以意义诠释为核心的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
叙事研究不仅仅是讲故事和写故事, 对于叙事的探究实质上在于寻找一种能够更好呈现乃至穿透经验的语言方式或理论方式。
6、语文老师发现班上的一名很用功的男同学在背诵课文时有困难,想了解其中原因,就问他:“你是怎样背诵课文的?”这名学生回答:“我就是反复地念。
”教师说:“是这样啊,那我知道该怎样帮助你了。
我可以教给你一些背诵课文的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一直很有帮助。
”接下来的日子,老师教给他一些背诵课文的方法并选择了一些课文的段落,他背得比平时快而且保持时间也比以前长,老师认为他已经掌握了这些方法。
在学习课文时,老师又让这位男同学背诵相关段落,他还是像以前一样,不能流利背诵。
老师就问:“你是怎么背诵的?”他回答:“反复读。
”老师有些生气了,就问:“你为什么不用我教你的那些方法?”他不回答,沮丧的低下了头。
请结合学习策略的相关原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师指定用某方法时,那位男同学能够运用该方法,并促进了他对课文的背诵效果。
而当在正常学习中,老师不再明确告诉他哪篇课文该用那种方法时,他就不会利用老师所教的那些方法了。
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如下原因:(1)教师没有了解他所教授的学习方法是否符合该男孩的年龄阶段。
若该男孩的年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只能在有明确的指导下使用那些策略,就会出现上述现象。
若想让他独立使用,只能等到他的年龄同策略自发使用的年龄相当时。
目前要提高其背诵成绩,只有另选符合其年龄或者仍在老师的指导下作用所教策略。
(2)教师在进行策略教学时,没有按有关原则去做。
比如,没有明确告诉学生每种策略的适用范围,没有让该男孩子独立练习选择恰当的策略,使其没有达到对策略进行迁移使用的水平。
导致离开指导就不会选用那些有效的方法。
(3)没有对其正确的选要给予及时鼓励,提高他的自我效能水平,增强他对正确使用策略的信心。
(4)没有引导其使用某种方法后的记忆效果同只反复读时效果做比较,增强其对策略有效性的认识。
7、一次,某校35名学生和10名教师乘一辆有40个座位的大客车前往某经济开发区,学生全部落坐,5位教师没有座位,站着。
在两个小时的路程中,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学生把座位让给老师坐一会儿。
其间,两位教师还就一个座位彼此推让两分钟之久,这一过程尽管周围的学生看得清清楚楚,但仍没有一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把座位让出来。
请结合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及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谈谈如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关心他人,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等道理。
但这些道德准则常常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发自内心接受的,是他律的,而不是自律的。
此外,学校道德教育中严重忽视对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从而造成学生品德心理结枸的失衡和“知和行”的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