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答案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答案

荆轲刺秦王答案

沛公军(驻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称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犒劳)士卒,为(替,给)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宠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叔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动词,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全部)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怎么办呢)?”张良曰:“谁为(替)大王为(制定,献)此计者?”曰:“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说我曰:’距(通“拒”,把守)关, 毋内诸侯(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对等,比得上)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救活,使……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你跟他谁大谁小)?”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我要把他当兄长一样对待)。

”张良出,要(邀请)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举起酒杯祝项伯健康),约为婚姻(儿女亲家),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丝毫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籍(造册登记)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的原因)遣将守关者,备(防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意外的事故)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背德意忘恩)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通“早”)自来谢项王。

荆轲刺秦王学案答案

荆轲刺秦王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一)通假字同“悦”,喜欢,高兴(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古义:没有信物。

今义:不讲诚信,无信用。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这里指樊将军。

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

(三)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①秦兵旦暮渡易水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④进兵北略地向北(四)解释下列重点字词的意思(1)微.太子言:在假设句的开头,可译为“假设没有”2)臣愿得谒.之拜会,前往(3)更.虑之改变(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重金征求(5)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用来、、、、、的办法(五)说明下列特殊句式类型并翻译(6)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秦王用一千斤金子,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来重金征求您的头(六).文段分析思考:(1)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写形势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2)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不凡。

当堂检测略第二课时(一)1.解释加点词语(1)秦之遇.将军对待(2)深.刻毒(3)将奈何....怎么办..........罢了...(4)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5)愿.得将军之首以献希望(6)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好好地(7)臣左手把.其袖握,抓住(8)揕.其胸刺(9)血濡.缕浸湿,沾湿(10)忤.视正眼相看(11)顷之..未发不久,一会儿(12)请.辞决矣请允许我2解释通假字(1)日以.尽矣通“已”已经(2)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3说明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1)樊於期乃前.曰名动,上前(2)此臣日夜..切齿拊也名状,日日夜夜(3)函.封之名状用匣子(4)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做名词,远地(5)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认为。

《荆轲刺秦王》练习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练习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练习一、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理出故事梗概,要对情节作适当概括。

荆轲的性格也是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可分若干情节概述。

如:大军压境、计议行刺、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慷慨悲歌、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身亡。

荆轲的性格:深沉(准备信物时深谋远虑)、刚毅(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机智勇敢(秦廷搏击)。

二、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鉴赏这篇文章的优美段落。

参考答案:这段描写,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

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其中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壮气氛。

三、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2、持千金之资币物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5、诸郎中执兵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7、断其左股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参考答案:1、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3、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4、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6、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7、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四、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含答案解析)

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今日往而不反者(“”通“”,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 )3.卒起不意(“”通“”, )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古义:今义:不讲诚信,无信用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4.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三、一词多义1.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图穷而匕首见()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滕王阁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穷兵黩武()2.引秦王惊,自引而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项羽之死》)()恭疏短引(《滕王阁序》)()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引而不发()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4.乃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乃今得闻教()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皆白衣冠...以送之( )(2)士皆垂泪涕.泣( )(3)又前.而为歌曰( )2.名词作状语(1)秦兵旦暮..渡易水( )(2)箕.踞以骂曰( )(3)发尽上.指冠( )(4)进兵北.略地( )(5)函.封之(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未来(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答案(整理版)

荆轲刺秦王答案(整理版)

《荆轲刺秦王》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二、(一)shi wu sui yan fu bi wu wei bi ju di chuang yi ji xuan(二)本文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第一部分: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1—2段:行刺缘起第二部分: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3—9段:行刺准备第三部分: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10—17:廷刺秦王第四部分:结局(末段)18段:荆轲被斩。

(三)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写形势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三、(二)1、①向北∕掠夺,夺取②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③长久侍奉④假如没有⑤请⑥重金征求∕当时以铜为金⑦同“悦”,喜欢,高兴⑧走投无路,处境困窘⑨改变2、①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②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长者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③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3、a对待 b刻毒 c眼泪 d可以用它来 e握,抓住 f 这样就 g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 h被∕侵犯、欺侮 i浸湿,沾湿 j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 k裸露一只胳膊l走上前 m用匣子 n远方 o认为……迟了 p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别,告别q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r发出 s向上 t始终∕回头4、①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②迟:意动用法,以····为迟5、①被动句②被动句③判断句6、①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②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③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荆轲刺秦王(答案)

荆轲刺秦王(答案)

荆轲刺秦王(答案)《荆轲刺秦王》字词句集锦(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荆轲刺秦王》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荆轲刺秦王》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荆轲刺秦王》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荆轲刺秦王》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荆轲刺秦王》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荆轲刺秦王》15 (“陵”通“凌”,凌辱)——《荆轲刺秦王》(二)古今异义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荆轲刺秦王》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荆轲刺秦王》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荆轲刺秦王》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荆轲刺秦王》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荆轲刺秦王》17.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荆轲刺秦王》18.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荆轲刺秦王》(三)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荆轲刺秦王》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荆轲刺秦王》7.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荆轲刺秦王》9.皆白衣冠以送之(白:形容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荆轲刺秦王》(四)一词多义:穷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秦王》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荆轲刺秦王》陈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荆轲刺秦王》②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荆轲刺秦王》私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荆轲刺秦王》②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荆轲刺秦王》还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荆轲刺秦王》②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荆轲刺秦王》顾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己不顾(回头)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荆轲刺秦王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荆轲刺秦王(节选)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下面划线词解释正确的是()A、秦王还柱而走同“环”,绕着B、愿大王少假借之宽恕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攻击D、轲自知事不就成功2、判断下面论断哪个符合客观事实()A 、荆轲之所以没有行刺成功,是刺杀秦王是逆历史潮流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B 、荆轲之所以追着秦王在大殿内跑,是秦王身边的'大臣侍卫胆小怕事,自私自利。

C 、荆轲之所没有行刺成功,是荆轲想劫持秦王作为人质,然后跟秦国订立互不侵犯的和平条约。

D 、荆轲之所以没有成功,一是自己武功不够高超,谋事不周;二是缺乏得力助手。

3、翻译下面句子。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练习与答案

《荆轲刺秦王》练习与答案

《荆轲刺秦王》练习与答案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掠夺,夺取)地,至燕南界。

②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即使没有)太子言,臣愿得谒.(拜会,前往)之。

今行而无信.(信物,凭信之物),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重金征求)之金(当时以铜为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通“悦”,高兴)见臣,臣乃得有以..(有所以,有用来……的条件(方法))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愿足下更虑之!”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对待)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被)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眼泪)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这样,那么)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被)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古义是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乎?”樊於期偏袒..(古义是袒露一只臂膀)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④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封之。

⑤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⑥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正眼看。

荆轲刺秦王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荆轲刺秦王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荆轲刺秦王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荆轲刺秦王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今行而无信信:相信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

表示轻微的转折C.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今行而无信秦王必喜而善见臣B.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樊於期乃前曰乃今得闻教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小题3】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9分)(1)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3分)(2)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阅读附答案

《荆轲刺秦王》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12分)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⑥(zhèn)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⑦而起,绝⑧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⑨。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⑩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⑾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被秦王灭族。

荆轲出发前自杀,甘愿把头给荆轲,作为觐见秦王的礼物。

②秦武阳:也称秦舞阳,燕国勇士,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

③陛:殿前的台阶。

④少:通“稍”。

⑤假借:文中是“原谅”的意思。

⑥揕:用刀剑等刺。

⑦引:往后退。

⑧绝:挣断。

⑨室:此指剑鞘。

⑩郎中:宫廷的侍卫。

⑾卒:“猝”,突然。

小题1: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秦武阳色变振恐()(2)荆轲顾笑武阳()(3)秦王还柱而走()(4)不得持尺兵()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 使毕使于前。

译文:(2)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文:小题3:结合本段文字,说说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参考答案:小题1:(1)脸色。

(2)回头。

(3)通“环”环绕。

(4)兵器。

小题2:(1)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了。

小题3:荆轲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侠义之士,从文中以求和为借口出使秦国,献给秦王樊于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体现足够诚意,让秦王放松警惕可以看出;从文中秦武阳因害怕变了脸色,荆轲镇定自若的解释遮掩从而打消了秦国君臣的疑怪可以看出。

文言文《荆轲刺秦王》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荆轲刺秦王》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荆轲刺秦王》阅读题及答案文言文《荆轲刺秦王》阅读题及答案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

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①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必喜而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②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③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④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

乃今得闻教。

遂自刭。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士皆垂泪涕泣。

荆轲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注释:①邑:封邑。

②揕:刺。

③见陵之愧:愧见祖宗的耻辱。

④偏袒搤捥: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流涕(眼泪)B、於期每念之(想)C、函封之(匣子)D、顾计不知所出耳(办法)20、下列名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的一项是()(2分)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士卒多为所用B 、樊於期偏袒搤捥而进曰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其许寡人也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2分)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22、你怎么看待樊於期的自杀行为?(2分)参考答案:19、C20、A21、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22、他的自杀,是一种自我牺牲,为了帮助荆轲取得秦王的信任,完成刺杀任务,达到报灭族之仇、保全燕国的目的。

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可歌可泣的。

《荆轲刺秦王》阅读训练与参考答案

《荆轲刺秦王》阅读训练与参考答案

《荆轲刺秦王》阅读训练与参考答案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 秦王还柱而走( )5. 卒起不意(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义:贫穷古义: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今义:鼻涕古义:3.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古义:4. 持千金之资币物今义:货币古义:5. 愿大王少假借之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古义:6. 秦王还柱而走今义:步行古义:7. 诸郎中执兵今义:中医医生古义:8.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今义:垂手拿着古义:9. 断其左股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古义:10. 左右既前,斩荆轲今义:左和右两方面古义: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见图穷而匕首见( )未得与项羽相见(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 谢前为谢曰( )多谢后世人( )乃谢客就车( )阿母谢媒人( )3. 假愿大王少假借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舆马者( )4. 封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又欲肆其西封( )既东封郑(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2. 函封之( )3. 发尽上指冠(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 )3.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4. 群臣侍殿上者。

( )5. 嘉为先言于秦王。

( )6. 燕王拜送于庭。

( )7.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8.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参考答案一、1. “说”通“悦”;2. “反”通“返”;3. “振”通“震”;4. “还”通“环”;5. “卒”通“猝”。

二、1. 走投无路;2. 眼泪;3. 袒露一只臂膀;4. 礼品;5. 宽容、原谅;6. 跑;7. 宫廷的侍卫;8. 掷击;9. 大腿;10. 近臣。

荆轲刺秦王(猜一成语)的答案欣赏

荆轲刺秦王(猜一成语)的答案欣赏

荆轲刺秦王(猜一成语)的答案欣赏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荆轲刺秦王(猜一成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荆轲刺秦王(猜一成语)的答案欣赏荆轲刺秦王(猜一成语)——图穷匕见关于成语更多解释【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示例】:不意先生乃蓄别抱,~,爰有斯言。

◎叶圣陶《一个青年》【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出处《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例句他虚情假意一番之后,便~,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近反义词近义词东窗事发真相大白暴露无遗不打自招原形毕露反义词扑朔迷离不明真相显而易见成语接龙见小暗大大事铺张张本继末末如之何何郎傅粉粉白黛緑緑鬓朱颜颜丹鬓绿绿惨红愁愁红惨緑緑暗红稀稀世之宝宝刀不老老态龙钟钟鼎之家家无二主主一无适适情任欲欲扬先抑抑扬顿挫挫骨扬灰灰躯糜骨骨化形销销声避影影只形孤孤儿寡妇妇人孺子子孝父慈慈悲为本本枝百世世异时移移花接木木头木脑脑满肠肥肥遁鸣高高门大屋屋下作屋屋如七星星流电击击石弹丝丝纷栉比比翼连枝枝源派本本同末异异途同归归之若水水火无情情至意尽尽美尽善善贾而沽沽名卖直直撞横冲冲风冒雨雨淋日炙炙肤皲足足不出户户告人晓晓以利害害人不浅浅见寡闻闻风远扬扬己露才才华超众众盲摸象象齿焚身身怀六甲甲第连天天平地成成人之善善自为谋谋为不轨轨物范世世扰俗乱乱世凶年年衰岁暮暮景残光光彩夺目目无王法法脉准绳与成语相关历史典故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

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

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

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

《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

《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

《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下面划线词解释正确的是()A、秦王还柱而走同“环”,绕着B、愿大王少假借之宽恕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攻击D、轲自知事不就成功2、判断下面论断哪个符合客观事实()A 、荆轲之所以没有行刺成功,是刺杀秦王是逆历史潮流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B 、荆轲之所以追着秦王在大殿内跑,是秦王身边的大臣侍卫胆小怕事,自私自利。

C 、荆轲之所没有行刺成功,是荆轲想劫持秦王作为人质,然后跟秦国订立互不侵犯的和平条约。

D 、荆轲之所以没有成功,一是自己武功不够高超,谋事不周;二是缺乏得力助手。

3、翻译下面句子。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_“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附翻译)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_“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附翻译)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_“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附翻译)“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答案

荆轲刺秦王答案

1
课前完成导学案,掌握基本题型,时间不超过20分钟,A层次完成所有会做的题目;B层次完成除★★所有会做的题目; C层次完成不带★所有会做的题目,坚决杜绝抄袭现象备注:请及时填写姓名,所在的组及组内人数。

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
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拿着
蜡烛照明。

拿着蜡烛在黑暗中走路和不拿蜡烛在黑暗中走路,究竟
哪个比较好呢?”
启示
1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2“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

要活到老,学到老。

3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

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只要有目标、
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2
课前完成导学案,掌握基本题型,时间不超过20分钟,A层次完成所有会做的题目;B层次完成除★★所有会做的题目; C层次完成不带★所有会做的题目,坚决杜绝抄袭现象备注:请及时填写姓名,所在的组及组内人数。

荆轲刺秦王答案

荆轲刺秦王答案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答案1、下列各组对加点词本义和引申义判断有误的一组是(3分)(1)不得持尺兵( 武器,引申义) 不及召下兵( 士兵,本义)秦兵旦暮渡易水( 军队,引申义)(2)图穷而匕首见( 穷尽,本义)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困厄,走投无路,引申义)(3)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陈列,本义)恐惧不敢自陈( 陈述,引申义)(4 )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自己的,私人的,本义)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自,引申义)(5 )至陛下( 台阶下,本义)窃为陛下惜之( 对皇帝敬称,引申义)本义是词语本来的意义,如“兵”本义是武器。

引申义是( 字、词) 由原文产生新义,“兵”后又引申为战士,又如“鉴”字本义是“镜子”,后又引申为警戒或引申为教训的事。

故第1组误。

“士兵”是“兵”的引申义。

2.请给下列加点词注音、释义。

(14分)(1)卒起不意卒:cù 通“猝”,突然。

(2)厚遗秦王宠臣遗:wèi 赠送。

(3)秦王必说见臣说:yuè 通“悦”,喜欢,高兴。

(4)仰天太息流涕涕:tì眼泪。

(5)荆轲怒,叱太子曰叱:chì叱责。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创:chuānɡ伤。

(7)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8)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11)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

(1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以……为迟。

(13)遂收盛樊于期之首,函封之函:用匣子(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废:倒下3.辨析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8分)(1)轲自知事不就(成功)持就火炀之(举起)荆轲遂就车而去(靠近)(2)图穷而匕首见(同“现”,显露)乃遂私见樊於期(会见)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3)新陈代谢(旧)恐惧不敢自陈(陈述)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列)(4)秦王惊,自引而起(身子向上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引用)(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回头)(6)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并,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靠近)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D )(3分)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C.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D.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前预习参考答案1.注音
督亢(káng) 愿足下更(gēng)虑之樊於期(wū jī) 右手椹(zhèn)其胸拊(fǔ)心
濡(rù)褛淬(cuì)之忤(wǔ)视嗔(chēn)目变徵(zhǐ)之声
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1)略:掠夺,夺取。

(2)微:假如没有。

谒,请。

(3)信:信物。

(4)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

(5)说:同“悦”,喜欢,高兴。

(6)更:改变。

(7)深:刻毒。

(8)顾: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

(9)把:握,抓住。

(10)揕(zhèn):刺。

(11)见:被;陵:侵犯、欺侮。

(12)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13)函,匣子,名词作状语。

(14)濡:浸渍、沾湿。

(15)忤:逆,迎着目光看。

(16)迟:作动词。

(17)请:表示客气,无义。

(18)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19)为:发出(20)顾:回头。

(21)币:礼品。

(22)遗:赠送
(23)振怖:惧怕。

振,通“震”。

(24)比:并,齐。

(25)给:供。

(26)使使:派遣使者。

前一“使”是动词,后一“使”是名词。

(27)唯:“希望”的意思。

(28)以:按(29)陛(bì)〕:殿前的台阶。

(30)顾:回头看。

(31)假借:宽容,原谅。

(32)毕:完成。

(33)发:打开。

(34)引:伸、挣。

(35)室:指剑鞘。

(36)坚:插得紧。

(37)还:通“环”,绕。

(38)卒:同“猝”。

(39)提(dǐ):掷击。

(40)引:举起。

(41)被:受;创:伤。

(42)箕:像簸箕那样。

(43)劫:强取、威逼。

3.指明下列句中通假字①.说,通“悦”,yuè,高兴。

② 以,通“已”,已经。

③ 反,通“返”。

④振,通“震”,惧怕⑤奉,通“捧”,捧着。

⑥见,通“现”,出现。

⑦还,通“环”,绕。

⑧卒,通“猝”,仓促,突然。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①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②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③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⑤币: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⑥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⑦郎中: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⑧左右: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5.说明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作状语:(2)名词作状语(3)名词作状语:
(4)名词作状语:(5)名词作动词(6)名词作动词
(7)名词作动词(8)动词使动用法(9)动词使动用法
(10)动词使动用法(11)形容词意动用法(12)形容词意动用法
6.明确下列句子中的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2)判断句(3)判断句4)省略句( 以 ) (5)省略句( 之 ) (6)省略句(于)
(7)省略句(群臣)(8)被动句(9)被动句(10)状语后置(11)状语后置(12)状语后置
(13)定语后置(14)定语后置
7.解释重点实虚词【发】①发图打开②出发③头发
【故】①特意② 缘故③所以④ 故交,老交情⑤登上⑥成功⑦ 老,旧
【诚】①如果真的② 的确,确实
【度】①估计② 常态,气度
5【顾】①只是,不过②回头③顾忌,考虑
6【为】①被② 对付,处理③准备④做为⑤ 因为⑥发出
【而】①并且,表递进②因而,表因果③却,表转折④就,或不译,表承接
⑤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以】①介词,因②介词,用③介词,按照以次进④已经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⑥连词,表修饰箕踞以骂曰
8、解释下列句中固定结构用法①.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②.(既然这样,那么③(有……的)④(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⑤(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⑥(因此)
二.解读文本(一)整体感知1.荆轲刺秦王共写了那几个人物?重点详细描写了那几个人物?
人物:略详写:略
2.根据标题,行刺的过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行刺过程:第一部分: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行刺的准备第三部分:廷刺秦王第四部分:荆轲被斩
(二)局部赏析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背景(用原文句子回答):文章第一节
语言特点(语言特点+效果+内容):
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2.信物:地图,樊於期的头,匕首最难的信物:樊於期的头性格特点:深谋远虑,城府很深。

3. 明确: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4. 明确: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明之以法。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太子和荆轲什么性格?原因:荆轲“有所待”
性格(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荆轲):刚烈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明确: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2.音乐描写烘托的气氛是什么?有何作用?气氛:渲染悲壮的气氛
作用:表现荆轲的慷慨激昂,义无反顾,大义凛然思想感情
4.易水诀别这一场面表现了荆轲什么特点?哪一个细节令你感动?
性格特点: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细节(细节+理由):略
(三)研读课文第三、四部分:
1层次: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
2.(1)语言描写(摘录一句你喜欢的句子)
具体句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秦王动作描写(摘录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惊—引—起—拔—走—击
3荆轲的神态描写(摘录原文句子神态: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4间接人物神态: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
作用: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总结:1.智:①私见樊於期②顾笑秦武阳③为自己解围④荆轲有所待⑤厚遗秦蒙嘉勇:①顾笑武阳②勇逐秦王③倚柱而笑箕踞而骂
2. 施恩图报,急于求成,胡乱猜疑(事例略)
(四)问题探究:
1.理由: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

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

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

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

2. 观点(一)肯定
理由: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二)否定
理由: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一旦失利,个人命运可悲,国家命运速亡。

三.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参考答案1.D. 2.B 3.C 4.B 5.B 6.C 7.B 8.C9.C 10.A 11B 12B 13.C 14。

A (二)课内阅读参考答案15.C(谢:谢罪) 16.D(A“见”通“现”,B“卒”通“猝”,C“振”通“震”)
17、A作状语,(B方位名词作动词;C名词作动词;D意功用法)
18、C(①表现他的沉着②具体刺秦的动作) 19、B(应为悲壮的气氛)
20.(1)又变成声调激愤的羽声,送行的人都发怒而瞪大眼睛,头发向上冲顶起帽子。

(2)秦王大惊,挣扎着站起来,袖子扯断了。

(3)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