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数量、不同口径的人口统计术语——区别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实有人口概念
人口统计知识点总结
人口统计知识点总结人口统计是指对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变动等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研究的工作。
通过对人口统计的总结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地区或群体的人口特征和趋势,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下面将对人口统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进行总结。
一、人口统计的基本概念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统计特定地域和时期的人口总量,通常以人口普查结果为依据。
人口数量是人口统计的基础,它反映了人口的绝对规模。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描述了人口按照不同特征的分布情况,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教育水平结构等。
人口结构是了解人口特征和变动趋势的重要依据。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布局状况,通常以居住地区为单位进行统计。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导致区域发展差异,因此了解人口分布对区域规划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变动:人口变动指人口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包括自然增长(出生与死亡之差)、人口流动(迁入与迁出之差)以及登记调整(如人口估计调整)等因素。
人口变动是人口统计的核心内容。
二、人口统计的方法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对特定地域和时期的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行全面调查的一种方式,通常由政府组织实施。
它能够提供详细的人口统计信息,为社会经济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通过统计抽样方法,根据少量样本数据来推断全体人口特征与变动的一种方法。
它具有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在大规模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
人口登记:人口登记是由政府部门负责记录和管理人口信息的工作,包括出生登记、死亡登记、婚姻登记和迁移登记等。
人口登记能够及时反映人口变动,为人口统计提供数据来源。
三、人口统计的应用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统计可以提供人口数量、结构和变动等信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如通过对人口结构的研究,可以了解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情况,为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政策提供参考。
社会政策制定:人口统计可以为社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障、教育资源配置等。
初中地理人口统计知识点整理
初中地理人口统计知识点整理人口统计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人口统计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口的分布、变化和影响因素,进而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
下面将对初中地理中涉及的人口统计知识点进行整理。
首先,人口统计的基本概念。
人口统计是指对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变化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的过程。
其中,人口数量是指某一地区或者全球特定时间内的人口总数;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统计;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人口变化是指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减少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
其次,了解人口增长与减少的影响因素。
人口增长与减少是人口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口增长受到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长与减少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等都会降低死亡率,而教育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等也有助于控制出生率。
然后,认识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
全球人口分布的特点是南北半球人口分布不均衡,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亚洲,其次是非洲,而欧洲和北美洲也有较高的人口密度。
人口分布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历史遗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气候条件、水资源、土地利用等对人口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接下来,了解人口结构的分类和特点。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按照年龄划分,人口结构可分为年轻人口、中老年人口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
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比如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会对养老养老制度、医疗资源等提出新的挑战。
按照性别划分,人口结构可以分为男性和女性人口。
职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最后,探讨人口统计知识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人口统计知识不仅是地理学科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的重要内容。
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区别
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区别摘要: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是人口统计中常用的两个概念。
常住人口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区内常年居住的人口,而户籍人口是以户籍登记为基准的人口统计指标。
本文将从定义和统计方法、数据来源以及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政策上的影响等方面对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区别进行探讨。
一、定义和统计方法1. 常住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在一个地区内常年居住的人口,无论其是否具有该地区的户籍。
常住人口的统计通常通过住户调查、居民簿和人口抽样调查等方式进行。
常住人口的统计范围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一个小区等。
2. 户籍人口:户籍人口是以户籍登记为基准的人口统计指标,即以身份证等证件的户口登记为准确的身份证明。
户籍人口是根据户口登记管理制度进行统计,是对国内人口分布、结构和流动的监管体制。
户籍人口常常被用作为落户、社会保障和教育等公共服务管理的依据。
二、数据来源1. 常住人口:常住人口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住户调查、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等统计方法。
住户调查是指对特定地区内所有家庭进行人口普查和调查,以获取常住人口的详细信息。
人口普查则是定期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行全面调查,以便了解人口结构和分布情况。
2. 户籍人口:户籍人口的数据主要通过户籍登记管理系统进行统计。
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每个公民都需要有一个户籍,户籍登记是确保个人在国家范围内享有各项权益和义务的重要手段。
户籍人口的数据通常由地方政府根据户口登记管理制度进行统计和管理。
三、社会管理和公共政策上的影响1. 社会管理: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不同对社会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户籍制度可以用作管理人口流动、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手段,通过户籍迁移的审批和限制来控制人口的流动和城市的超负荷发展。
然而,户籍制度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如户籍歧视和城市贫困人口的边缘化等。
2. 公共政策: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统计数据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一定的影响。
常住人口的统计数据可以提供城市规划、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参考依据,而户籍人口的数据则可以用于制定社会保障、教育和就业政策等。
人口数的名词解释
人口数的名词解释人口数是指一个特定区域或国家中的居民总数。
这个数字通常被用来衡量人口的规模和变化。
在人口统计学中,人口数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提供了关于人口的普遍和具体的信息,从而帮助决策者进行政策制定和规划,同时也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人口数的计算通常是通过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进行的。
人口普查是指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对所有居民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等)进行全面调查的一种统计方法。
抽样调查则通过对一小部分人口进行调查,然后通过统计学方法推算得到全体人口的估计值。
人口数可以用来分析和比较不同地区的人口结构和人口变化趋势。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人口数,可以了解到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人口数的变化还可以帮助预测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未来需求的变化。
人口数的增长率是另一个重要的指标,它用来衡量人口的增长速度。
通常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增长率的计算是基于某一特定时期(如年、月、周等)内的人口增加量与原有人口数之间的比较。
通过计算增长率,可以评估人口的生育率、死亡率以及迁移率等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响。
人口数的增长主要受到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影响。
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会导致人口增长,而迁移率则可以改变人口分布和规模。
各国制定的人口政策和社会政策等因素也会对人口数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口数还可以用来研究人口与其他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
例如,通过研究人口数和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评估教育系统的需求和改革方向;通过研究人口数和医疗资源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总之,人口数是一个重要的统计指标,它能够提供关于人口规模、结构和变化趋势的信息。
通过深入研究人口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口问题,并为制定社会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统计数据
人口统计数据人口统计数据是指对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变动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数据。
它是了解人口状况、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和人口变动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某一地区或全球范围内的总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的统计是人口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其他人口统计数据的重要依据。
人口数量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普查和抽样调查两种。
普查是指对某一地区的全部人口进行统计,通常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周期较长,但结果较为准确。
抽样调查是指通过对人口样本进行调查,再通过推算得出总体人口数量,周期较短,但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二、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不同特征进行划分的情况,常见的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民族结构、教育水平结构等。
年龄结构是指人口按照年龄划分的情况,通常以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进行划分。
性别结构是指人口按照性别划分的情况,通常以男性和女性两个性别进行划分。
民族结构是指人口按照民族划分的情况,通常以各个民族的人口数量和比例进行统计。
教育水平结构是指人口按照受教育程度划分的情况,通常以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不同教育程度进行统计。
三、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是各地区人口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人口分布的统计方法主要有人口密度和人口迁移两种。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量进行统计。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情况,通常以迁入人口和迁出人口的数量进行统计。
四、人口变动人口变动是指人口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
人口变动的统计主要包括人口增长、人口减少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指标。
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情况,通常以年度人口增长率进行统计。
人口减少是指人口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减少情况,通常以年度人口减少率进行统计。
人口数量、不同口径的人口统计术语——区别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实有人口概念
人口数量、不同口径的人口统计术语——区别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实有人口概念作者:佚名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它反映了人口总体的量的规定性,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人口数量是人口统计的基础,掌握准确的人口数量,不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的制定,而且对于人口科学的分析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口数量的多寡,对于生产的规模,社会分工的发达程度,消费水平的高低,积累和消费的分配比例,市场分布和规模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在具体工作中,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有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实有人口等概念。
所谓户籍人口,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在经常居住区内的户口登记机关登记为常住人口的人口数。
常住人口是在某一统计或普查时点,区域内全部人口减去外来暂住人口,再加上暂时外出人口所得到的人口数。
在统计中,外来人口在某地居住六个月或六个月以上的,一般不以暂住人口计。
同样,外出人口已离开户籍所在地超过六个月的,也不再计入本地常住人口。
流动人口是我国特有的概念,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产物。
粗略地说,流动人口是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那部分人口,但由于时间与空间界定的不同,流动人口定义所包括的范围也不同。
就上海而言,为了便于各地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可比性,并接近国际上有关人口迁移管理和研究的规范,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某地居留半年或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实有人口是指某一时点,在某一区域内的所有人口。
另析:(1)户籍人口:指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
这类人口不管其是否外出,也不管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注册有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数一般是通过公安部门的经常性统计月报或年报取得的。
在观察某地人口的历史沿革及变动过程时,通常采用这类数据。
(2)常住人口: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指半年以上)的人口。
初中地理人口统计知识点
初中地理人口统计知识点人口统计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和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初中地理课程中,也会涉及到一些与人口统计有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针对初中地理人口统计的知识点展开详细阐述。
首先,人口统计的基本概念是指对人口数量、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并通过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人口数量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的总人口数,它是人口统计中最基本的指标之一。
人口数量的统计是通过人口普查、抽样调查等方式进行的,用以确定人口的总体规模。
其次,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资源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人口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周围的分布较为集中;在平原地区、沃土地带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分布也较为密集。
另外,在城市地区人口分布也相对较多,因为城市通常具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其次,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不同因素(如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进行分类的情况。
人口结构的分析可以揭示人口变化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等重要问题。
年龄结构是人口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类方式,它反映了人口中不同年龄段的人数占比。
年龄结构的合理分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人口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
人口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出生人数-死亡人数)/总人口数。
人口增长率既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也受到社会因素影响,如迁移率。
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率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最后,人口统计在城市规划和决策制定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人口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和资源分配。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中,人口统计数据的实时更新和精确分析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利用人口统计数据,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总之,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人口统计知识点,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增长率等方面的内容。
人口统计学的知识点归纳
人口统计学的知识点归纳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的科学,它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人口数据,揭示人口变化的规律性和趋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人口统计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人口统计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它通常通过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来获取。
人口数量可以分为总人口数量和特定群体的人口数量。
总人口数量是指某一地区、国家或地球上的总人口数量。
特定群体的人口数量则是指某一特定群体(如年龄组、性别、职业等)的人口数量。
二、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某一时期内按照某种特征或属性进行分类的结果。
常见的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等。
年龄结构反映了人口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性别结构则反映了男女人口的比例关系,职业结构则揭示了不同职业人口的分布情况。
三、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它可以分为全球人口分布、国家人口分布和地区人口分布。
全球人口分布反映了人口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国家人口分布则揭示了不同国家人口的分布情况,地区人口分布则反映了某一地区内人口的分布情况。
四、人口增长与减少人口增长和减少是人口统计学中的重要内容。
人口增长可以通过自然增长和外部迁移两种方式实现。
自然增长是指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的结果,外部迁移则是指人口的流入和流出。
人口减少则是指人口数量的减少,常见的原因包括死亡率的增加、迁出率的增加等。
五、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迁移和流动。
人口流动可以分为城市化和农村化两种类型。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农村化则是指人口从城市地区向农村地区的迁移。
人口流动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六、人口政策人口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制定的与人口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人口政策的目的是调控人口数量和结构,促进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常见的人口政策包括计划生育政策、老龄化政策等。
人口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实现人口的合理发展。
人口统计归纳
人口统计归纳人口统计是指对某个地区、国家或者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进行统计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人口数量、结构、流动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人口统计能够提供有关人口特征、趋势和变化的重要信息,为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人口流动等方面进行归纳。
一、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人口统计中最基本的指标之一。
通过统计人口数量,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总人口规模,以及人口的分布情况。
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着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或减少趋势。
人口数量的统计可以根据不同的维度进行,比如按照国家、城市、民族等进行分类,以满足特定研究目的的需求。
二、年龄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描述了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量的分布情况。
通常将人口按照不同的年龄段进行归类,比如0-14岁为儿童人口,15-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65岁及以上为老年人口。
通过分析年龄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人口结构是否年轻化、老龄化或者呈现其他特点。
年龄结构的变化对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指男性和女性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关系。
通过统计男女人口数量及其比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男女人口的分布情况。
性别比例的统计对于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地区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可能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这对社会稳定和家庭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人口流动可以分为内部流动和国际流动两类。
通过统计人口流动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情况、人口流动的原因和趋势。
人口流动对于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策制定和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人口统计归纳了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关键信息。
通过对这些人口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口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为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初中地理的人口与城市知识点梳理
初中地理的人口与城市知识点梳理人口与城市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旨在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人口与城市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人口的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
人口是指某一地区的居民总数,而人口分布则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主要有以下特点:一、人口密度不均匀: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一般来说,沿海地区、河流流域、平原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而山区、沙漠、高原地区的人口密度较低。
二、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户籍人口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常住的人口,而流动人口则是指暂住在某一地区的人口。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流动人口在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三、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指某一地区不同年龄组人口数量和比例的分布情况。
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均衡,而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则较为不均衡。
其次,我们来了解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城市发展的特点。
城市是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社会分工复杂的区域,是乡村和农田的相对概念。
城市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规模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强,农村人口逐渐迁往城市,并伴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文化的变迁。
二、城市规模和空间分布:城市规模常用人口数量、面积等指标来描述。
大城市一般具有高度集中的人口和经济资源,而小城市则比较分散、近似于农村。
三、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包括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同时也引发了城市交通拥堵、人口过度集中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最后,让我们了解一些人口与城市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规划和调控人口:政府应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倡合适的人口流动,以实现人口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努力,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合理设置公共设施,同时要加强城市管理能力,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
人口普查数据
人口普查数据引言人口普查数据是指通过人口普查调查所获得的关于人口基本情况的数据集合。
这些数据对于政府和研究机构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有关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关键信息。
人口普查数据的内容人口普查数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1. 人口数量:人口普查数据提供了特定地区的人口数量,可以根据不同的层级进行统计,例如国家、省份、城市、乡村等。
2. 年龄和性别比例:人口普查数据还提供了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口比例。
这对于政府规划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3. 教育水平: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展示不同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这对于教育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和规划教育资源非常有帮助。
4. 迁徙情况:人口普查数据还可以反映人口的迁徙情况,包括人口的流入和流出,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口流动。
5. 职业分布:人口普查数据还提供了人口在不同职业领域的分布情况,这对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就业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普查数据的应用人口普查数据在以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1. 政府决策:人口普查数据为政府制定发展规划、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经济分析: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用于分析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消费趋势和市场需求。
3. 社会研究:人口普查数据为社会学、人口学等研究领域提供了基础数据,用于研究人口变动趋势、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
4. 城市规划: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帮助城市规划师了解城市人口分布、居住条件和交通需求,从而指导城市发展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总结人口普查数据是政府和研究机构了解国家或地区人口情况的重要依据。
它涵盖了人口数量、年龄和性别比例、教育水平、迁徙情况和职业分布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数据在政府决策、经济分析、社会研究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人口统计相关工作的通知-成办函〔2017〕9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人口统计相关工作的通知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人口统计相关工作的通知成办函〔2017〕9号市政府有关部门:人口统计数据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规划的重要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市人口数据统计工作,客观反映我市人口状况,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要人口统计指标含义(一)户籍人口。
指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1958年1月9日起施行至今)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员。
(二)流动人口。
按照《四川省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办法》(省政府令第279号,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至今),流动人口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县级行政区域到其他行政区域居住的人员。
(三)常住人口。
为国际上进行人口普查时常用的统计口径之一,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半年以上,含半年)的人口。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二、市政府相关部门主要统计职责(一)市统计局。
1.负责常住人口统计。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常住人口指标计算(测算)办法,负责全市常住人口及其分类指标数据的计算(测算)、提供和发布。
具体是:普查年份,按普查数据汇总计算全市常住人口数据;非普查年份,依据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关人口统计资料,结合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测算全市常住人口数据,报经上级统计部门审核认定后对外提供和发布。
2.牵头做好全市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城市人口相关术语
城市规划人口相关术语名词解释王湘婉 6001208024 城规081班户籍人口:户籍人口是指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
这类人口不管其是否外出,也不管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注册有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
城市流动人口指非城市常住户口而暂住或滞留在城市的人口。
从我国公安部门统计城市暂住人口的时间标准来看,城市暂住人口是指在一个城市居住三天以上的人口。
通勤人口:通勤人口是指工作与居住地点分离两地,每天往返于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的人口,也称钟摆人口。
主要出现在大城市市区与郊区城镇间。
常住人口:常住人口指经常居住在某一地区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主要包括:除离开本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人)的全部常住本地的户籍人口;户口在外地,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者,或离开户口地半年以上而调查时在本地居住的人口;调查时居住在本地,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登记常住户口,如手持户口迁移证、出生证、退伍证、劳改劳教释放证等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
市(县)域总人口:城市(县城)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的常住人口。
城镇人口:城镇人口是指居住于城市、集镇的人口,主要依据人群的居住地和所从事的产业进行归类。
以前称城镇人口为非农业人口,其特点为所从事的产业为非农业生产性为主的人群及其家庭。
一般认为城镇人口占有率的高低反应出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或城市化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年内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自然增减变化的基本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城市出生人数—本年城市死亡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数之比。
人口普查相关词汇
人口普查相关词汇1.人口普查:指对某一地区或国家的居民进行全面、系统、实时的人口调查。
目的是了解人口数量、分布、居住情况、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职业结构等信息。
2.户籍管理:指国家机关对自然人在特定区域内的居住状态和通行证件的管理。
3.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通常以“人/平方公里”为单位进行统计。
6.自然增长率:指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通常以“每千人口”为单位进行统计。
7.流动人口:指不同地区之间流动的人口,包括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等。
8.常住人口:指在某一地区居住满6个月以上的人口,也叫常驻人口。
10.家庭人口: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以配偶或亲属关系为基础的生活组织单元。
11.超生:指超过计划生育要求生育的子女。
12.计划生育:指国家对人口数量和结构实施的一项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
13.落实节育措施率:指落实72节育措施(计划生育法规定的绝育、药物避孕、器具避孕)的妇女占妇女总数的比例。
14.人均寿命:指在某一地区或国家,平均预期的寿命长短。
15.人口老龄化:指普查地区或国家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青年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的现象。
16.人口流动趋势:指人口往来、周期性流动以及定居等方面的关键特征。
17.城镇化率: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百分比。
18.劳动力参与率:指人口中符合劳动力资格的人口中,参加劳动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19.留守儿童:指其父母或父母一方外出、迁徙等原因,长期不在家,留在原地由其他亲戚、邻居等照看的未成年儿童。
20.留守老人:指因子女等家人外出、迁徙等原因,长期留在原地独居或与其他老人一起居住的老年人。
21.贫困人口:指生活所得低于或接近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人口。
22.教育程度:指人口所受教育的层次和程度。
23.文化程度:指人口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等方面的表现。
24.性别比例:指男女人口比例,通常以“男/女比”或“女/男比”为单位进行统计。
人口数量、不同口径的人口统计术语――区别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实有人口概念
人口数量、例外口径的人口统计术语——区别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实有人口概念佚名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它反映了人口总体的量的规定性,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人口数量是人口统计的基础,掌握确凿的人口数量,不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的制定,而且对于人口科学的分析研究,都有十分严重的意义。
人口数量的多寡,对于生产的规模,社会分工的发达程度,消费水平的凹凸,积累和消费的分配比例,市场分布和规模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在详尽工作中,根据例外的统计口径,有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实有人口等概念。
所谓户籍人口,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在经常居住区内的户口登记机关登记为常住人口的人口数。
常住人口是在某一统计或普查时点,区域内全部人口减去外来暂住人口,再加上暂时外出人口所得到的人口数。
在统计中,外来人口在某地居住六个月或六个月以上的,大凡不以暂住人口计。
同样,外出人口已离开户籍所在地超过六个月的,也不再计入本地常住人口。
流动人口是我国特有的概念,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产物。
粗略地说,流动人口是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那部分人口,但由于时间与空间界定的例外,流动人口定义所包括的范围也例外。
就上海而言,为了便于各地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可比性,并接近国际上有关人口迁移管理和研究的规范,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某地居留半年或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实有人口是指某一时点,在某一区域内的所有人口。
另析:(1)户籍人口:指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
这类人口不管其是否外出,也不管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注册有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数大凡是通过公安部门的经常性统计月报或年报取得的。
在观察某地人口的历史沿革及变动过程时,通常采用这类数据。
(2)常住人口: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指半年以上)的人口。
农村常住人口统计口径
农村常住人口统计口径一、引言农村常住人口统计是指对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结构和变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工作。
农村常住人口是指在农村地区长期居住的人口,不包括临时居住的人口。
准确统计和了解农村常住人口的情况对于制定农村发展规划、实施精准扶贫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常住人口的定义农村常住人口是指在农村地区长期居住的人口。
其中,农村户口人口是指在农村地区有农村户籍的人口,农村流动人口是指在农村地区长期居住但没有农村户籍的人口。
在统计农村常住人口时,应以户籍所在地为准,避免重复统计。
三、农村常住人口的统计方法1. 普查方法:定期进行人口普查,通过家庭访问和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农村常住人口的数量和基本信息。
2. 抽样调查方法: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抽样户进行访问和调查,然后推算得出农村常住人口的数量和特征。
3. 统计登记方法:通过农村户口登记信息,统计农村常住人口的数量和变动情况。
四、农村常住人口的统计指标1. 人口数量:统计农村常住人口的总数,包括农村户口人口和农村流动人口。
2. 年龄结构:统计农村常住人口的年龄分布情况,包括儿童人口、青年人口、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
3. 性别比例:统计农村常住人口的性别比例,包括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比例。
4. 教育程度:统计农村常住人口的教育程度分布情况,包括文盲人口、初级教育人口、中级教育人口和高级教育人口的比例。
5. 劳动力人口:统计农村常住人口中的劳动力人口比例,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的比例。
五、农村常住人口的变动情况农村常住人口的变动情况主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出生率反映了农村地区的生育水平,死亡率反映了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迁入率和迁出率反映了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情况。
六、农村常住人口统计的应用1. 农村发展规划:通过统计农村常住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可以为制定农村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合理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六年级地理人口统计解析
六年级地理人口统计解析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类在地球上分布和活动规律的学科。
在地理学的学习中,人口统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对人口的数量、分布、迁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口的特征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本文将对六年级地理人口统计进行解析。
一、人口统计概述人口统计是指对人口数量、结构、特征等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人口统计可以通过普查、抽样调查等方式进行,数据将以图表形式展现,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
在地理学中,人口统计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数量:通过统计人口的总数,了解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
2. 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包括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分布情况。
3. 人口年龄结构:通过统计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分析人口的年龄分布。
4. 人口性别比例:统计男女人口比例,了解男女比例是否平衡。
5. 人口迁移:研究人口的迁移规律,包括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以及国际间的人口流动等。
二、人口数量统计人口数量统计是人口统计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
通过统计人口数量,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从而判断其经济、社会等发展水平。
统计人口数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普查和抽样调查。
普查是对全体人口进行的统计,一般由政府负责组织和实施。
而抽样调查则是通过抽取一部分人口进行统计,以此作为全体人口的代表。
数据收集后,通常会制作柱状图或折线图来呈现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人口变化情况,方便比较和分析。
三、人口分布统计人口分布统计是研究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通过统计人口在城市和农村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城市化的程度以及城乡人口结构的差异。
在统计人口分布时,通常会制作人口密度地图。
人口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过制作人口密度地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地区人口的多少程度,进而了解人口集中的程度。
四、人口年龄结构统计人口年龄结构统计是研究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的统计。
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受到生育率、死亡率、迁移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人口年龄结构,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地区人口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关于人口的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关于人口的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人口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它探讨人口数量、分布、迁移以及人口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人口地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梳理人口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知识点。
人口数量的测定
人口数量是人口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状况时,首先需要确定人口数量。
下面介绍几种人口数量的测定方法:
统计法
统计法是最常用的人口数量测定方法,它利用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来获取人口数量。
在统计法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概念:
•人口普查: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人口进行的人口调查,其目的是确定人口数量、结构和特征。
•抽样调查: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部分人口进行的人口调查,其目的是通过样本来推断整体人口情况。
动态发展模型
动态发展模型是一种基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人口数量测定方法。
在这种模型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概念:
•出生率:是指每1000人口中新生儿数量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每1000人口中死亡人口的比率。
人口笔记总结
人口笔记总结介绍人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总数。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政策制定。
了解和研究人口情况对于社会和经济规划非常重要。
本文将总结人口相关的重要概念、指标和研究方法。
人口概念和指标人口概念•总人口: 一个地区的全部居民数量。
•常住人口: 一个地区的实际居住人口数量。
•流动人口: 指那些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改变了居住地的人口。
•出生人口: 一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出生的人口数量。
•死亡人口: 一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死亡的人口数量。
人口指标•人口增长率: 表示人口数量在特定时期内的变化速度。
计算公式为(出生人口 - 死亡人口) / 原始人口 × 100%。
•总和生育率: 平均每位妇女一生中生育的孩子数量。
这是衡量一个地区生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平均预期寿命: 指在出生时,一个人在特定时间段内平均能够活多少岁。
•人口密度: 表示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计算公式为总人口 / 面积。
人口变化影响因素人口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出生率•年龄结构: 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对出生率有影响。
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到婚姻和生育行为。
•教育程度: 教育水平的提高通常与更低的生育率相关。
•政府政策: 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会对生育率产生影响。
死亡率•卫生水平: 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可以降低死亡率。
•疾病流行: 某种病毒或细菌的传播可能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迁移•内部迁移: 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增加了城市人口。
•国际迁移: 由于工作、学习或家庭团聚等原因而跨国迁移的人口数量也在增加。
经济因素•就业机会: 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会影响人口的流动性和迁移。
•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的提高与生育率的下降有一定的相关性。
人口研究方法人口普查定期进行的人口普查是了解人口情况的重要途径。
通过人口普查,可以获得人口的基本统计数据,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
人口样本调查人口样本调查通过随机采样的方式,对一部分人口进行调查,以获取人口的详细信息,如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就业状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数量、不同口径的人口统计术语
——区别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实有人口概念
作者:佚名
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它反映了人口总体的量的规定性,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人口数量是人口统计的基础,掌握准确的人口数量,不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的制定,而且对于人口科学的分析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口数量的多寡,对于生产的规模,社会分工的发达程度,消费水平的高低,积累和消费的分配比例,市场分布和规模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在具体工作中,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有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实有人口等概念。
所谓户籍人口,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在经常居住区内的户口登记机关登记为常住人口的人口数。
常住人口是在某一统计或普查时点,区域内全部人口减去外来暂住人口,再加上暂时外出人口所得到的人口数。
在统计中,外来人口在某地居住六个月或六个月以上的,一般不以暂住人口计。
同样,外出人口已离开户籍所在地超过六个月的,也不再计入本地常住人口。
流动人口是我国特有的概念,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产物。
粗略地说,流动人口是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那部分人口,但由于时间与空间界定的不同,流动人口定义所包括的范围也不同。
就上海而言,为了便于各地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可比性,并接近国际上有关人口迁移管理和研究的规范,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某地居留半年或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实有人口是指某一时点,在某一区域内的所有人口。
另析:
(1)户籍人口:指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
这类人口不管其是否外出,也不管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注册有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数一般是通过公安部门的经常性统计月报或年报取得的。
在观察某地人口的
历史沿革及变动过程时,通常采用这类数据。
(2)常住人口: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指半年以上)的人口。
按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规定,主要包括:1、除离开本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人)的全部常住本地的户籍人口;2、户口在外地,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者,或离开户口地半年以上而调查时在本地居住的人口;3、调查时居住在本地,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登记常住户口,如手持户口迁移证、出生证、退伍证、劳改劳教释放证等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即所谓“口袋户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