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同志运动简史
Being Gay in China
Being Gay in China作者:来源:《联合国青年技术培训》2013年第03期同性恋在中国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GBT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movement, homosexuals in many countries like Netherland, Norway, Sweden, Demark,Finland, Iceland, Australia, New Zealand, Argentina, South Africa, the U.S. and Canada have obtained social and civil rights like marriage and adoption as their heterosexual counterparts.Following up with a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uncil (UNHRC)documented violations of the rights of LGBT people, including hate crime, criminalization of homosexuality, and discrimination, the UNHRC adopted its first resolution on LGBT rights in 2011 and urged all countries to enact laws to protect LGBT rights.Although China has a history of being tolerant to homosexuality, the LGBT movement is developing relatively slowly. So far, no civil rights law is in place to protect from discrimination or harassment on the basis of sexual orientation or gender identity and LGBT people are still facing social discrimination and pressur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amily.随着LGBT运动的迅速发展,同性恋者在许多国家诸如荷兰、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冰岛、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美国和加拿大已经在社会权利和民权方面,如婚姻和收养,获得了和异性恋者相同的权利。
女同性恋是怎么过夫妻生活的(2)
⼥同性恋是怎么过夫妻⽣活的(2) ⼥同性恋者的称呼语汇 在中⽂中,引⼊了很多表⽰⼥同性恋者的称呼(主要是英⽂),也有当地社区⾃⼰创造或者历史上沿⽤的隐讳语。
中国⼤陆 在中国⼤陆,⼥同性恋最常被称为“拉拉”,主要是从台湾“拉⼦”影响⽽来,⼜或称为“蕾丝边”。
在中国古代,⼥同性恋亦被称为“磨镜”、“对⾷”、“⾃梳”等。
“磨镜”,即磨治铜镜也。
古⽤铜镜,须常磨光⽅能照影。
据汉代著名⽂⼈刘向的《列仙传·负局先⽣》记载:“负局先⽣不知何许⼈,语似燕代间⼈,常负磨镜局,循吴市中,炫磨镜⼀钱。
”《太平御览·海内⼠品》中也说:“徐孺⼦尝事江夏黄公,黄公薨,往会其葬,家贫⽆以⾃致,赍磨镜具⾃随,赁磨取资,然后得前。
”唐朝诗⼈刘得仁《赠道⼈》⼀诗中曾写道:“长安城中⽆定业,卖丹磨镜两途贫。
” 清代⼩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中也有“问其⼈,乃诸姓,市中磨镜者也”之说。
⽽把⼥同性恋叫作“磨镜”的意思就是,由于双⽅有同样的⾝体结构,似乎在中间放置了⼀⾯镜⼦⽽在厮磨,故称“磨镜”。
中国古代 ⾃有⽂明以来,书写权利为男性独有,因此中国历史上,男风不绝于书,⽽相对的“⼥风”则⾄为罕见。
此等情形,不独中国为然,直到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王主政之时,尚不信世间有⼥同性恋⼀事,以⾄于当时的⼤⾂⽆法⽴法。
⼥同性恋 其实男性或者⼥性的同性恋现象,都各有其相当深刻的社会原因。
清代的⼥同性恋情形可谓⾄为激烈,张⼼泰《粤游⼩志》说:“⼴州⼥⼦多以拜盟结姊妹,名⾦兰会,⼥出嫁后,归家恒不返夫家,若促之过甚,则众姊妹相约⾃尽……尽⼗余年风⽓⼜复⼀变,则竟以姊妹花为连理枝矣。
且⼆⼥同居,必有⼀⼥俨若藁砧(丈夫)者。
”这些⾦兰会的姊妹⼜称⾃梳⼥。
凡经“梳起”的⼥⼦,⼀切婚约均属⽆效,男家不得强娶。
她们互相结盟,滴⾎为约,永不外嫁;她们结拜为姐妹,亲如夫妇,祸福与共,终⽣不渝。
她们的住房称“姑婆屋”,她们死后埋在“姑婆⼭”,⽣死不落夫家。
同性恋的前世今生
戏说改革之后的开放意识 ——同性恋的前世今生
Homosexual lovers
同性恋意识的近代发展
近一个世纪以来,同性恋在西方被视为洪水猛兽,为社会所不容。上世纪60年代开始 的同性恋权利运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社会,人 们对同性恋越来越宽容,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在中国公众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中。 在“你如何看待同性恋行为”这一问题上,有两成(20.8%)中国城市居民认为它完全没 有错;三成人(32.3%)认为它“有点错”,但是并非完全错误;有近四成人(37.8%)认 为它是“完全错误”的。还有近一成人(9.3%)态度不明。与美国相比,完全接受同性 恋的人的比例(1977年的美国为43%)低20个百分点,但是完全拒绝同性恋的人所占的比 例(1977年的美国为47%)也低了10个百分点。换言之,美国公众的观点比较两极化(纺 锤型),或者完全接受,或者完全拒绝,而中国公众的态度比较中庸(枣核型)。这种区 别估计与我们两国各自的传统性文化对同性恋态度的区别有关。 从社会道德评价上看,由于同性恋有可能有先天成因,就不应对它做道德评判,这 跟不可以说左撇子道德有问题是同一个道理。因为无论你怎样批评它,禁止它,它还 是会存在。从文化传统上看,中国对同性恋从来不严厉,现在世界上还有80个国家同 性恋不合法,其中有7个国家对同性恋判死刑。我们偏巧没有这样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从宗教信仰上看,中国从没有宗教禁止同性恋,而西方许多国家要保护同性恋人群的 权益,有很大的宗教障碍。从繁衍保种需要看,历史上所有缺少人口的国家对同性恋 都比较严厉,而不缺少人口的国家对同性恋就比较宽容。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庞大,有 3%-4%的人群不生育,不会对我国人口数量产生根本性影响。
中美关系
1/6/2014
二、近、现代中美关系的变化
(一)1840---1937
史实
敌 对 ①鸦片战争:1844年《望厦条约》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帮凶 ③太平天国运动:美国人华尔统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军 ④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 ⑤甲午战争后:1899年门户开放 ⑥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的合法要求,把 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 公约》,重申“门户开放”政策,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 供了方便。
1/6/2014
1/6/2014
中美关系简史
一、美国的崛起
重大事件 独立战争 工业革命 美 国 历 史 发 展 南北战争 第二次工业革命 影响 赢得独立,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创造巨大生产力,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大发战争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摆脱了经济危机,巩固了统治 战场远离美国本土,影响较小 推动美国经济迅速发展
1/6/2014
(二)1937---1945
史实 合 作
抗日战争中,中美协同作战。1942年, 中、美等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建 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1945年,共同 参加雅尔塔会议,并加入联合国。
原因
中美两国面临共同的敌人——法西斯 国家的侵略
1/6/2014
(三)1945—1979
①解放战争:美扶蒋反共,发动内战。 ②建国初期:外交孤立 史 ③1950.10—1953.7朝鲜战争,第七舰队。 实 ④1961—1973越南战争 ⑤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 合法权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企图分裂中国的行径。 ⑥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 署《中美联合公报》。 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homesexal 同性恋
1974年 1978年
1983年
1984年ຫໍສະໝຸດ 1987年1988年
(一)瑞典首开先河,通过立法赋于同性 恋伴侣权利,概括纳税、继承及其它相关 福利。 (二)美国联邦上诉法庭裁定美国军方限 制男同性恋参军是违法的。 (一)丹麦第一个将同性同居合法化。 (二)美国纽约上诉庭赋予法律权利,给 同志在其逝世的伴侣的公寓居住。 (一)丹麦通过“同性恋法令”,同志不但 可以结婚,且享有与异性恋婚姻相同的权 利。 (二)美国改革的犹太教派接受男同性恋 可担任犹太教牧师。 (一)美国高等法院宣布同性恋者享有宪 法保护的平等权利。 (二)台湾作家许佑生与伴侣葛瑞“公开 结婚”,是台湾首对出柜的同志伴侣。 美国佛蒙特省设立“Civil Unios”伴侣注册 法,允许同性恋者组成名义上的家庭。 (一)台湾完成“人权保障基本法“草案, 赋予同志更多权益,包括组成家庭和认养 孩子,但只承认“伴侣”关系。
By research
Internation
Novels
Reasons
(1) The genetic factors: There is more chance to become homosexual if close relatives marry. (2)Physical factors: Most students are in a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period, “precocious puberty“(青春期早熟) phenomenon exists generally, hazy sexual consciousness promptes them to think through various ways to try and experience, but too much information in mind is bad information, making them seek ways to satisfy sex. If someone is failed in love,it may change their sex.
同性恋的历史、理论与现状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同性恋的历史、理论与现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社会学指导教师:***20050101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在同性恋群体巾开展陆病艾滋病教彦酬所用的卡片封面性病艾滋病教育中的卡片式问题、本页照片由杨磊拍摄,一对同性恋情侣邀请作者参加订婚仪式的请柬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但同性恋运动的活跃分子并不满足对他们的非罪非病化。
他们要争取更多的权利,首先是作为同性恋者的生存的问题,‘位美国人说:“如何解决现实中的同性恋的各类问题应该放在首要位置。
我们的未来不是没出生的小孩以及小孩的小孩,我们的未来是明天,明年我们该怎么活的问题。
活下去是首要问题。
”其次是作为同性恋的身份权的问题,一位同性恋活动分子况:“同性爱不是什么需要为之辩护解释而是需要被接受的东西…”(转引自万延海,1995年)“为什么没有人大声提出异议:我有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我有当个同性恋者并自得其乐的权利,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
”(李银河,P34)实际上.在有的地方,同性恋的确已经成为时尚。
比如醴在法国的最权威的文化名人和知识界,有很多人是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来加以选择。
f李银河,2000年12月20Et晚,湖南卫视《有话好说》)而作为同性恋运动精神领袖的福柯1,更把性的权利强调到了极致。
他说:“性是我们行为的一个方面,是自由的一部份。
性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它不在于揭示自身欲望的某些方面”。
“我们必须知道,通过欲望我们可以形成新型的关系,新型的爱,有新的创造。
性并不是终结,而是有可能创造新的生命。
”他不但强调性快感的正当性:“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创造多种快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把快感作为一种文化:“快感也必须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份。
”还有一种中国的传统理论,认为人的身体本来就是双性的,男人是阳中有阴,女人是阴中有阳j这种在同一个体中和在整个社会中要求阴阳平衡的理论还没有引起西方的重视,但对理解同性恋现象是有帮助的。
李敦白:见证中国历史的美国人
48党史博采 2013/06一念之差来中国李敦白,1921年8月14日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市,英文姓名是Sidney Rittemberg。
他从小就常“离经叛道”,常有出人意外之举。
17岁参加学生运动,支持黑人的解放斗争。
19岁加入美国共产党。
1942年应征入伍,按照军队规定脱离美共。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军队派他去学习日文,准备将来做战地日军的工作。
但他的叛逆性格使他拒绝了这一安排,坚持学中文,希望将来能够到中国看看。
李敦白被送到了斯坦福大学学习中文,老师中包括张学良的女儿张闾瑛和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人。
他努力学习汉语的同时,初步了解了中国文化和中国革命的历史。
这促使他更加渴望到中国去,和中国人民交朋友。
这改学中文的“一念之差”,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李敦白被分配到中国的昆明,在美军军法处赔偿损失部担任中文专员,负责调查美军在当地的违法乱纪行为,以及当地中国人向美军索赔事宜。
在这期间,他处理的一个中国女孩被一个酗酒美军驾驶汽车轧死的索赔案件,深深触动了他的人性良知:几经交涉,死者家长仅得到26美元的赔偿。
而且被保长、甲长层层克扣,到死者家长手上的只剩8美元。
这对他触动很大,一条人命怎么就值这么点钱呢?后来他说: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留在中国。
他的工作使他有机会接触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民,了解中国的许多真实情况,看到了国民党的腐败和黑暗统治的大量事实。
李敦白来到中国后,有一位中国朋友将他的名字译成“李敦白”。
前后两个字合起来是中国的“诗仙”李白,中间一个字的意思是“敦厚”。
这个名字不仅接近英文名字的发音,而且完全“中国化”,和唐代大诗人李白巧妙连线,他乐意采用。
熟人都叫他“老李”。
受大量事实的感染,李敦白在昆明思想逐渐“革命化”。
他常买一些报刊,了解中国的社会、战争情况。
他最常看的是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均在重庆出版)。
欧美近现代艺术史中的“男男欲望”主义研究
欧美近现代艺术史中的“男男欲望”主义研究观看古典艺术中的男体,可以是一种私密的情语出口。
虽然美术馆或艺术学院的场合能通融男性观看另一名男性的身体,但只要一不小心就会成为禁忌,引发恐慌。
例如约翰·科赫(John Koch)的作品《雕塑家》引用古希腊神话,将偷火的普罗米修斯化身为俊俏的人类,并把神界的的火交给了人类使用,因此被宙斯惩罚,捆绑在山上被老鹰啄食其内脏,每日持续着痛不欲生的折磨。
此画中,现代版的普罗米修斯在休息时间为雕塑家点烟,健美的体态及点烟的动作充满了性暗示。
呈现神话与艺术包装下的男男欲望。
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温伯格(Jonathan Weinberg)所写的《男性欲望:美国欲望中的同志情欲》谱出从19世纪末至今,男性裸体在美国艺术领域中的呈现与变化。
温伯格探讨的“欲望”是一种对美男子的强烈渴求,不一定关于爱情或性。
他挑选出一些描绘男性友谊的创作,这些描绘女人不在场,男人可以放轻松的时刻,相对于“同性情欲”,用同性社交(homosocial)概念表达更确切,而“欲望”的范畴也因此被拓宽,潜伏在难以臆测的角落。
温伯格讨论的男性艺术家们不一定是同志,但他们描绘的男体作品透露出一种特殊的情色氛围,或特别的性感。
如同酷儿教母Eve Kosofsky Sedgwick)表述的:“欲望是情感或社交催生下的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粘合剂,无论以敌意、仇恨或是其他较压抑的方式表露出来,都是使一种关系成型的重要因素。
温伯格在撰写此书时采取了”酷儿”的观看角度,也因为它探讨了非主流的,深藏在艺术史夹缝中或是被忽略的作品,因此也抗拒了一位艺术家或其作品被贴上标签的可能性,保留艺术家们的相异度与复杂性。
他举出无法用“同性恋”或“异性恋”、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等二分法归类的男性画像、雕塑作品及摄影作品。
因此”性感与否?”的问题回归到了个人的主观感受。
一、美国艺术史中的男男欲望1.窥探男性之地:艺术学院艾金斯(Thomas Eakins)1884年作品《泳湾》是美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幅裸男群像。
【9A文】世界上最著名的15名同性恋
达芬奇的痛“鸡奸者”的指控是达芬奇一生的隐痛。
1476年,他被控与17岁的男模特发生关系,在两次听证会后,这案子因为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
这次审判无疑给达芬奇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之后的岁月里,他竭尽所能保护自己的私生活,甚至用倒写法隐藏真实思想。
所以,一切关于他是同性恋的猜想都停留在捕风捉影的阶段。
但不论如何,这仍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许多历史学家指出达芬奇倾向于男性,他一生从未与任何女人有过亲密关系,他的画作也证明了他对男性美的迷恋。
他的素描基本上只针对男性裸体,对性器官的描绘尤其引人注意,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很少画到女人脖子以下的部分,即便画了,性器官也非常模糊甚至扭曲。
另外,达芬奇笔记本里的许多注释暗示了他与男学生GianGiacomode'Caprotti的暧昧关系,据说这关系持续了20年。
达芬奇去世前不久完成的画作《施洗圣约翰》美丽却妖冶,画中那男女莫辨的圣约翰原型就是Caprotti。
1910年,弗洛伊德利用达芬奇的笔记作为原材料对其性取向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达芬奇将他的性欲表达在作品中,许多未完成的作品便是一种性挫败的象征。
(文/盛韵)米开朗基罗:卡瓦切里的囚徒米开朗基罗终身未娶,不少人据此推断他喜欢男人,恰好达芬奇也有此倾向。
说米氏是同性恋者并非空穴来风,他确实不怎么爱女人,甚至无法在有女人的屋里多停留。
他的雕绘中也有女性内容,却从未涉足过娇媚的少女题材,绘制的都是丰腴、成熟的女体,呈现出接近男性的力度,据说米氏即便在绘画女体时,用的也是男性模特。
他与多个男模特有过情感纠葛,为他们写下了众多诗篇。
比如他曾花去整整一年时间在早夭、漂亮的布拉奇之墓上刻下诗句:“我卑微的尘躯不再享有,/你的迷人的脸庞与美丽的双眼,/但任何力量都抹不掉你我共枕相拥时,/两个灵魂相融所迸发的火焰。
”而最得他倾慕的无疑是罗马贵族托马索·卡瓦切里。
1532年秋天,23岁的卡瓦切里在圣安杰洛与米开朗基罗初次见面。
旧金山“同性恋一条街”:美国著名的Gay胜地(组图)
旧金山同性恋聚居区:卡斯特罗大街提起美国旧金山,很多中国人都会想到它美丽的海湾和奇特的城市景观,但在很多西方人眼里,旧金山却是以其开放出名。
在这里,有一条名叫卡斯特罗的小街,它远不是旧金山最繁华的街道,但它的特立独行在当地无人不晓,因为卡斯特罗街有一个颇为耸动的外号——世界同性恋之都。
卡斯特罗大街处处可见六色彩虹旗从旧金山的市中心联合广场出发,跳上一辆有轨电车,晃晃悠悠20分钟,就到了位于旧金山郊区的卡斯特罗街。
刚到卡斯特罗街,感觉跟旧金山别的街区没什么两样,不到一公里长的小街,两边满是北欧建筑风格的商店、餐厅、咖啡馆。
但细细一看,就能瞧出些端倪来。
记者到的当天正好是美国国庆日,但卡斯特罗街满街没有多少美国国旗,倒是挂满了红、橙、黄、绿、青、紫六种颜色组成的“彩虹旗”,这是同性恋的标志旗帜。
在街道入口处,一幢六层楼高的建筑尖顶旁,竖着一面巨幅的“彩虹旗”,美国国旗也只能在它的一边当陪衬,街道两边的民宅和商店,到处都有直愣愣地伸出随风飘舞的“彩虹旗”。
卡斯特罗大街上的同性恋音像店跟着“彩虹旗”走,记者看到街道两旁有不少专为同性恋者服务的特色商店,从书刊画报到衣服用品,彻底颠覆了外面的异性恋世界,尺度之大让人觉得一时难以接受。
商店里有不少举止亲密的同性恋者在互相挑选商品,一些人还是专程从欧洲国家来的。
街边还有家卡斯特罗剧院,据说已有70多岁高龄,名气很大,在里面可以看到有关同性恋的影片,如《断背山》等。
同性恋用品专营店的橱窗其实,在世界很多大城市,记者都听说过各种辨认同性恋者的方法,如耳环的戴法,放手帕的位置等等。
但在卡斯特罗街,你就别再费神分辨了,在这条街上走走,多的是手牵手或穿同样颜色衣服的同性情侣,他们谈笑自若,还时不时大笑出声,甚至当街拥吻。
有的人还穿着黑色皮夹克,上面镶满钉扣,据说这是男同性恋者公认的制服。
如果想好好接触一下同性恋群体,到酒吧喝上一杯应该是一个好选择,哈维酒吧是这条街上名气最大的酒吧,里面坐的大半是中年男子,他们三五成群地喝酒闲聊,显得彬彬有礼,对于像记者一样的“参观者”,他们也不排斥跟你聊上几句,只要你别贸然举起相机。
酷儿研究
"酷儿理论"这一概念的发明权属于著名女权主义者罗丽蒂斯(TeresadeLauretis),她是美国加州大学桑塔 克鲁斯(SantaCruz)分校的教授。酷儿理论最初见于1991年《差异》杂志的一期"女同性恋与男同性恋的性"专号。 这个理论的发明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首先使用这一用语的罗丽蒂斯是在批评的意义上使用这一用语的。这位女 同性恋女权主义者的观点是:用酷儿理论取代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的提法有一个问题,即掩盖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她担心这一用语会"解构"我们自己的话语和男同性恋者的建构性沉默,这就违背了她提出的强调男女同性恋各自 的特殊性的初衷。她还担心,在酷儿理论以其自身实践与女权主义理论相区别时,妇女问题,特别是女同性恋问 题,会遭到被强制性边缘化的命运。(Heller,36-37)
在酷儿理论对各种身份分类的挑战中,超性别(transgender)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进入90年代,超越性别和性别角色的模糊化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某个心理诊所,一个女孩向医生描述自己所 遇到的问题:她想做一个男性,而且是一个同性恋男性。也就是说,她的生理性别是女性,她的社会性别是男性, 她的性倾向是同性恋。她是女人,她爱男人,但是她不想作为一个女人来爱男人,而是作为一个男人来爱男人。 这就是90年代人们所面临的新局面。
酷儿理论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它来自历史、社会学、文学等多种学科。酷 儿理论是一种自外于主流文化的立场:这些人和他们的理论在主流文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在主流文 化中为自己找位置。”酷儿”这一概念作为对一个社会群体的指称,包括了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 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酷儿理论就是这些人的理论。“酷儿”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文化中所有 非常态(nonstraight)的表达方式。这一范畴既包括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立场,也包括所有其他潜在 的、不可归类的非常态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年,晚秋十月的怀俄明一片萧瑟肃杀之气,年仅21岁大学生马修?谢普德(Matthew Shepard)被一伙仇恨同性恋者的凶手以私刑残忍杀
害,这一悲剧成为了全美一系列抗议活动的导火索。同志社群强烈要求法律保护他们的安全,要求修订1969年的反仇恨犯罪(hate crimes)法案,要求打击基于社会性别身份以及性倾向的仇恨犯罪。经过长达十年的斗争,新的反仇恨犯罪法案终于在2009年4月获得国会批准;肯尼迪家族健在者中最德高望重之士、遇刺总统约翰?肯尼迪最小的兄弟——参议员泰德?肯尼迪(Ted Kennedy)——是将该议案提交参议院的领军人物。
11 十一月逆流
作为民主国家的美利坚为各派观点提供了充分的论争空间,这也给“婚姻权利平等”这一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的历史潮流的反动者留出了顽抗的余地。2008年11月,加州最高法院重新裁决,反对同性婚姻的“8号提案”( Proposition 8)有效;此裁决虽以全民公决为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微弱优势胜出的反对势力集中在人口较多而又宗教保守的社区,包括非裔基督徒、天主教徒及一夫多妻制的摩门教徒。这次表决非但没能平息争议,反而激发了加州各界更多的联合行动,以期扭转局势。加州悬而未决之时,婚权战役却在美国其它地方捷报频传——爱荷华、佛蒙特、缅因、新罕布什尔;2009年5月,纽约的立法机关也开始了关于承认同性婚姻的立法讨论。
4 义士崛起
哈维?米尔克(Harvey Milk)并不是首位担任美国政府公职的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开先河者其实是1974年当选马萨诸塞州众议员(Massachusetts house of representativ
es)的伊莱恩?诺贝尔(Elaine Noble)。但是,1977年米尔克成功入选旧金山监事会(San Francisco board of supervisors),由此折射出同性恋选民所拥有的强大力量。高度的政治敏锐和极富号召力的个人风格使米尔克成为了同志的英雄;但是,他的魅力同样也为他引来了杀身之祸——1978年11月27日,竞选对手丹?怀特(Dan White)那枚满载私愤的子弹,让米尔克成为了同性恋解放运动史上的第一位烈士。
9 婚权战役
进入21世纪,对平等婚姻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争夺成为美国同志运动最如火如荼的战场。2004年,马萨诸塞州成为美国各州当中认可同性婚姻的先锋典范。2008年,加利福尼亚也步其后尘——旧金山市长加文?纽森(Gavin Newsom)决定在旧金山市政厅和男友举行婚礼,因此而起的诉讼中,纽森要求修改加州之前 “婚姻存在于一男一女之间”的规定。加州最高法院随后裁决此规定违宪,并批准同性婚姻合法。成千上万的加州同性伴侣欢呼雀跃,纷纷涌向登记处;但反对者也不甘示弱,伺机反扑。
1 革命的诞生
1960年代,当纽约对同性恋群体重拳出击之时,崇尚文化自由的格林威治村(New York City's Greenwich Village)成为了男女同志的最后一块福地;坐落于克里斯托弗街(Christopher Street)的石墙酒吧(Stonewall Inn)虽然貌不惊人,却为同性恋者提供了一个能让其卸下护甲、坦然相对的自在之所,石墙因此大受欢迎。虽然这里也常常遭到警察的骚扰,但是逆来顺受已经成为这些在夹缝里艰难求生的男女同志的默契。直到1969年6月28日,一切从此改变——警察几次三番的无理取闹终于使曾经与世无争的同性恋者们忍无可忍,在警察殴打并逮捕了一些前来石墙酒吧消遣的顾客之后,愤怒的人群包围了酒吧,并对警方发起了反击。更多的格林威治青年闻讯赶来,前来增援的人们并不都是同性恋者,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只是对警察的不义之举感到愤慨。从凌晨开始的对峙持续了两天,这场意外的群情爆发改写了历史——一场为同志争取平等权益的社会革命由此诞生。
7 较量
艾滋病的肆虐几乎摧毁了一代人,然而不幸也带来了人们对同志社群的同情。在逐渐变得友善的大气候中,著名脱口秀主持人艾伦(Ellen DeGeneres)在1997年的高调出柜似乎预示了一个新纪元的到来。然而,1990年代远非同志可以高枕无忧的太平盛世:克林顿总统在竞选时“允许同性恋者在军队中公开身份”的承诺,迫于反对者的压力,最后竟缩水成军队“不问,不说”(Don't ask, don't tell)的懦夫政策;1996年,国会通过《保护婚姻法案》(the Defense of Marriage Act),从此禁止联邦政府承认同性婚姻。新千年即将破晓,同志社群和恐同势利的较量也在暗暗升级。
6 艾滋阴云
1981年,艾滋病首次出现在关于男同性恋者的医学报告中,当时对这种疾病知之甚少的美国社会很快就把它归结为“同性恋痼疾”,这不仅让本就承受了巨大伤痛的同志社群横遭污名,更让同志来之不易的些许社会接纳几近一笔勾销。医学研究滞后,政府投入缺乏,社会冷眼相向,这一切,无异于对病毒感染者雪上加霜、落井下石。此时,剧作家拉里?克雷默(Larry Kramer)挺身而出建立ACT-UP组织,该组织运用灵活的抗议示威和戏剧化的街头活动,唤醒公众对于艾滋病患的同情之心。现在,成功的药物开发已经使艾滋病在美国由当即宣判死刑的重症逐渐缓和为一种可以控制的慢性病,政府投入和民间资助对此贡献良多,而这一切行动的最初能量,有极大部分来自ACT-UP的推动。
5 旧金山的白夜
刺杀米尔克和旧金山市长乔治?莫斯科恩(George Moscone)的凶手丹?怀特被控以一级谋杀,陪审团却以怀特“限制行为能力”为由,仅处以7年监禁。1979年5月21日,宣判的消息传出,整个旧金山愤怒了。成千上万的旧金山市民涌向街道,途经卡斯特罗区(the Castro district,旧金山著名的同志聚居地)冲击市政厅。交通瘫痪,烈焰四起,为逝者守灵的烛光和抗议不公正审判的纵火让这个美国西海岸城市彻夜通明,如同进入了夏季高纬度地区才会出现的白夜。
2 石墙的遗产
石墙事件之后的一个月,美国历史上首次同志骄傲游行拉开了序幕。石墙事件使得原来处于边缘之地的同性恋文化一举迈入了主流社会的视野,并且从一种半地下活动演变为公开的社会运动。虽说以前也有过像“玛特欣协会”(Mattachine Society,成立于1951年)这样的社团,为使异性恋社会接纳同志而努力游说,但其影响未曾超出精英阶层的小圈子,难以形成燎原之势。石墙事件让同志平权走向社会共识,而激发大众觉醒的正是警方的粗暴行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成为了美国同性恋政治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的常见态势。同志社群从此不再缄默退让;“酷儿在此,请君习惯之”( We're here. We're queer. Get used to it.),同志们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宣言。
2009年5月26日,加州最高法院在宣布反对同性婚姻的“8号提案”有效的同时,也意味深长地指出,加州之前合法登记结婚的1万8千对同性伴侣的婚姻关系继续受到法律保护。这表明,同性婚姻合法化在加州遭遇的困境只是暂时的,同志社群争取权益的不懈努力终将促使更多的立法者采取明智之举。
3 反动派
然而,历史的河流有时也会曲折而行,新生的同志运动遭遇了来势汹汹的反对声浪。反动派的头目是1970年代的一个流行歌星——安妮塔?布赖恩特(Anita Bryant)似乎因为在1959年的“美国小姐”选美中屈居亚军而怀恨在心,非要再爆噱头以谋人气。1977年,她牵头抗议迈阿密通过的一项地方法令,该法令禁止基于性倾向的歧视行为。布赖恩特纠集信徒组成名为“救救孩子”( Save Our Children)的团体,声称要“发起一场史无前例的十字军东征”,以讨伐那些“以晦涩的法律条文蒙骗我们的孩子”、“向孩子们兜售他们那种另类生活方式”的人们。
10同爱无疆
在马塞诸塞和加利福尼亚于法制层面承认同志权益的同时,流行文化领域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同话”回音。2005年,《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中一对牛仔的铁汉柔情让全球观众唏嘘不已,该片被提名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它为华裔导演李安捧回了闪亮的小金人,还为两位帅气逼人的男主角赚足了男男女女、或弯或直的粉丝。同年,费利西蒂?霍夫曼(Felicity Huffman)因其在影片《窈窕老爸》(Transamerica)中出色地扮演了一位男变女跨性别者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此外,越来越多的同志形象逐渐通过电视节目走向千家万户,例如,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热播八年之久的连续剧《威尔与格雷丝》(Will and Grace)讲述的就是一个男同和他的直女密友之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