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离任审计要点及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流程
做好公司安排的离任审计工作

做好公司安排的离任审计工作一、引言离任审计是指公司应在员工离职之时对其进行全面的审计工作,以确认员工是否遵守公司规定,将公司的财产和信息进行了妥善处理。
做好公司安排的离任审计工作对于维护公司财产和信息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公司的管理规范和人力资源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二、确定审计范围在做好公司安排的离任审计工作前,首先需要明确审计的范围。
审计的范围应包括员工离任前对公司资产、财务数据、商业机密等的处理情况,以及员工在职期间的工作成果和表现等方面。
三、制定审计程序1.明确审计目标制定离任审计的目标,即明确要对员工的哪些行为进行审计,例如资产的归还情况、数据的备份情况、商业机密的保密情况等。
2.准备审计工具确保有必要的审计工具和软件,以便有效地进行数据的提取和分析。
3.开展审计工作进行离任审计时应确保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包括收集资料、调查核实、分析评价等环节。
同时应遵循严格的保密原则,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加强沟通和协调在进行离任审计时,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例如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等,以便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证据,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五、及时归档和总结在完成离任审计后,应及时整理归档审计材料,形成离任审计报告,并将报告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备案。
应对离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为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六、建立长效机制在做好公司安排的离任审计工作后,公司应建立起长效机制,包括制定离任审计的规范和流程,加强员工离职信息的管理和保护,以及定期对员工进行离任审计工作,确保公司财产和信息的安全。
七、结语做好公司安排的离任审计工作是公司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护公司的财产和信息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公司应高度重视离任审计工作,加强相关制度和流程的建设,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从而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
企业内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精简篇)

企业内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程序企业内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需要按审计准则等国家财经制度法规规范开展,并从量化的角度出发进行企业内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工作,用事实和数字去评价企业离任者的工作业绩并划分经济责任。
在实施离任的审计之前,审计部门和人事部门应当共同来确定相关的审计事项。
审计人员还必需要充分地做好审前的准备工作。
例如,对离任者所担任的职务和任职的情况都应当做一个非常详细的调查了解,继而确定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开始审计工作;统计文件、资料、查阅报刊等来积累资料,收集信息;召开各方面的座谈会,收集离任者任职时的所在单位进行自查后的情况汇报,广泛地听取群众对于他的意见等。
审计部门对拟定审计计划,报给主管领导进行审定同时签发审计的通知书。
审计部门组成审计小组,在进行审计工作之前对离任者的单位送达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通知书。
离任者应当按照审计通知书的内容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总结,同时递交个人的述职报告,并且按照审计通知书的要求去准备相关资料。
审计人员对离任者的述职报告进行审阅,经分析后确定审计的重点,并实施审计程序包括审查凭证、会计帐簿、财务报表,查阅和审计事项相关的资料、文件,检查实物、财产,通过向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审计,了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三重一大项目等关键项目进行重点审查,并取得可靠、真实的证据。
审计人员审计沟通,包括审计过程对审计证据的沟通和审计报告的沟通。
对查实在财务的收支和经营管理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不仅要与离任者进行沟通,对审计存在问题进行事实的认定,重大问题还要与管理层进行沟通。
经过审计沟通,对审计问题确认的该基础上归纳汇总出具审计报告,对离任者进行公正、负责、认真的评价和分析。
最后,审计人员要做好科学的分工,明确经济责任,做好相关工作的记录底稿,保管好取证材料,以达到全面、真实、准确、规范的标准。
执行离任审计工作

执行离任审计工作离任审计(离任调查)是指在员工离职前对其进行综合的审计工作,以了解员工在公司任职期间的情况、表现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离任审计工作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和不足,并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管理。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执行离任审计工作的一般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离任审计的一般流程1. 确定审计对象:企业需要确定需要进行离任审计的员工,并明确其离任的时间和原因。
2. 收集相关资料:收集离职员工在企业期间的相关工作资料,包括工作记录、绩效评估、奖惩记录、员工反馈等。
3. 进行调查访谈:与离职员工进行访谈,了解其在公司任职期间的具体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公司的建议和意见。
4. 综合评估:综合评估离职员工在公司任职期间的工作表现和对公司的贡献,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5. 提出建议:根据综合评估结果,提出适当的建议和措施,包括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员工福利制度、改进员工培训等。
6. 书面报告:将审计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告给企业管理层,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说明,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二、离任审计的注意事项1. 保护员工隐私:在进行离任审计工作时,企业需要保护员工的隐私权,不得泄露员工个人信息和隐私内容。
2. 公正公平:在进行离任审计时,要确保评估的公正和公平,不受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3. 合法合规:在进行离任审计工作时,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定,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合规。
4. 及时沟通:在进行离任审计时,企业需要与员工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了解其离职原因和意见建议,以便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5. 建立制度: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离任审计制度和流程,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离任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离任审计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员工离职前的综合审计工作,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表现和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企业离任审计制度范本(3篇)

企业离任审计制度范本一、目的和依据为规范企业离任审计工作,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企业治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的依据主要包括《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文件。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离任时的审计工作,包括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长、监事长等。
三、离任审计程序1. 审计前准备工作企业财务部门在接到离任人员辞职申请后,应立即启动离任审计程序。
由财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离任人员在企业任职期间的财务信息进行统计、整理,并在离任人员离职前完成审计准备工作。
2. 离职审计对象确定财务部门负责根据审计对象的职务和离职时间,确定离职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一般为离职人员在企业任职期间的财务信息、公司资产等。
3. 离职审计程序(1)审计组成员的确定:财务部门组织人员组成离任审计组,由离职审计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审计工作;(2)审计范围和目标的确定:离职审计组负责确定离职审计范围和目标,在离职审计结束后提供离职审计报告;(3)审计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离职审计组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审计方法和技术,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审计程序的制定:离职审计组制定审计程序,并按照程序进行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5)审计证据的收集和分析:离职审计组收集离职人员任职期间的相关财务信息,并进行分析、比对,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6)审计结果的报告和整理:离职审计组整理审计结果,制作离职审计报告,向企业领导提供相关信息,为企业制定离职人员的相关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4. 审计结果的处理企业领导应对离职审计结果进行认真研究和评估,并根据审计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和完整。
四、离任审计报告离职审计报告应包括审计对象的个人信息、离职审计的目的、审计的范围和方法、审计结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内容,并由审计组长签字和日期。
五、附则1.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企业财务部门。
公司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要点

公司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要点第一条为规范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某某某某公司内部审计制度》,提出审计操作要点。
第二条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由决定或批准其离任的部门或组织,按离任审计管辖分工,属内部审计机构管辖的,通知内审机构实施离任审计。
第三条内审机构应当在接到离任审计的通知之日起五日内作出受理决定,并组成审计组。
第四条内审机构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应当向离任者所在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同时抄送离任者本人。
审计通知书的内容包括;一、被审计单位名称;二、审计的依据、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三、审计组组长和其他成员名单;四、对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五、内审机构公章及签发日期。
第五条离任审计可以同对该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合。
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编制审计方案,审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一、编制审计方案的依据;二、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三、审计的范围、内容、目标、重点、实施步骤和预定的时间;四、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名单及其分工;五、编制审计方案的日期;第七条审计组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认真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妥当,字迹清晰,格式规范;审计工作底稿中载明的事项、时间、地点、当事人、数据、计量计算方法和因果关系必须准确无误、前后一致;审计人员的判断、评价应当准确,处理意见必须有法规依据;做到一事一稿或一项一稿。
第八条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情况审计一、有无隐瞒收入、偷税、漏税、逃税行为;二、有无行贿受贿、贪污盗窃等行为;三、有无营私舞弊,弄虚作假,潜亏挂账,虚盈实亏,损失浪费的行为。
第九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期末国家所有者权益÷期初国家所有者权益某100%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于100%,为国有资产保值;大于100%,为国有资产增值。
离任审计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如 其 分 的评 价 , 提 供 主 管 领 导 与 组 以 织 部 门 、 审 部 门 参 考 , 告 主 要 内 主 报
问 题 ,任 职 期 间 新 增 债 杈 、 债 务 是
5 公 共支 出与 采购 ・ 0 "2 2 2 1 110 17
题
、
离 任 审 计 的 内 容
1审 查 企 业 资 产 、 债 、 益 的 . 负 损
真 实 性 。 对 资 产 、 负 债 主 要 审 查 确 认 资 产 、 负 债 的 真 实 性 、合 法 性 和 效 益 性 ,账 账 、账 实是 否 相 符 , 债
1离 任 者 应 编 写 述 职 报 告 。认 真 . 4 审 查企 业 收益 和 分配 情 况 。 回 顾 、 观 如 实 地 总 结 任 期 内 业 绩 与 客
损 失等 问题 。
整 , 无化公为私、 损和流失 ; 有 毁 是
否做 到 了保 值增 值 。
3 审 查 企 业 对 外 投 资 和 资 产 的 .
处 置 及 效 果 。 主 要 审 查 企 业 领 导 人
重 大 决 策 的 合 规 性 与 科 学 性 ,对 外
7任 期 内 各 项 经 济 指 标 的 完 成 .
C i tg o g e g aJ Zn H D n
容如 下 : f ) 期 内 各项 经 济 指 标 完 成 1任 情况 : ( 任 期 内 采 取 的 主 要 经 营 与 2)
财经纵横
是 对 日 常 会 计 事 项 进 行 判 断 抽 样 或 随机 抽 样审 计。 () 谈、 话与查账相 结合。 2座 谈 座 谈 、 谈 话 是 召 开 被 审 单 位 的 其 它 有 关 领 导 、 职 能 科 室 的 负 责 入 座 谈 会 ,听 取 被 审 计 单 位 有 关 人 员 对 离 任 领 导 人 员任 职 期 间 的工 作 介 绍 ,
企业内部离任审计方案

企业内部离任审计方案1. 简介企业内部离任审计是指对员工在离职前、离职期间和离职后的行为、资产和机密信息进行全面审计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确保员工在离职时没有带走公司的机密信息或侵犯公司的利益。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企业内部离任审计方案的步骤和具体措施。
2. 方案步骤企业内部离任审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2.1 离职申请审批流程在员工提交离职申请后,应建立一个离职审批流程来规范审批的过程。
审批流程应包括对员工离职原因的了解和验证,以及与员工离职相关的事项的处理。
2.2 离职前培训和交接在员工正式离职之前,应为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交接工作。
培训内容包括对员工离职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禁止行为的说明,交接工作包括将员工的工作和项目交接给其他员工或团队。
2.3 离职审计检查清单在员工离职前,应制定一份离职审计检查清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员工是否存有公司机密信息的副本或备份。
•员工是否有未完成的任务或项目。
•员工是否访问了不属于其职责范围的公司文件或系统。
•员工是否访问了其他员工的个人文件或系统。
•员工是否存在与其他员工共享的账号或密码。
2.4 离职审计过程离职审计可以由内部审计部门或外部审计公司进行。
审计过程应包括对员工在离职前、离职期间和离职后的行为和资产的全面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查看员工的电子邮件和通信记录。
•检查员工的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的使用情况。
•审查员工的项目和任务完成情况。
•拜访员工的工作场所和办公桌。
•调查员工与其他员工的关系和合作情况。
2.5 离职审计报告在离职审计完成后,应生成一份离职审计报告,详细记录员工在离职前、离职期间和离职后的行为、资产和机密信息的情况。
报告应被保密,并只能被授权的人员查阅。
3. 离职审计措施为确保离职审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应采取以下措施:•分配专门的离职审计团队或人员。
•对离职审计团队或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审计技能和保密意识。
•建立合适的审计工具和系统,以帮助收集和分析审计数据。
企业离任审计制度

企业离任审计制度企业离任审计制度是指为确保企业离任员工的合法权益和企业资产的安全,规范离任程序,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制定的一套离任员工审计措施和程序。
下面我们从准备工作、程序安排、操作程序、审计结果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构建企业离任审计制度,以保障企业离任员工的合法权益和企业资产的安全。
一、准备工作1.明确审计目的和范围:明确离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企业的利益和离任员工的合法权益,明确审计的范围是离任员工的办公设备、文件、电子数据以及对应的权限和账号等。
2.制定离任审计政策:制定离任审计的政策,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审计程序,确保离任审计的顺利进行。
3.成立离任审计小组:解散以离任员工的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成的离任审计小组,负责执行离任审计程序。
二、程序安排1.申请离任审计:离任员工在正式离职前提交书面申请,说明离任审计的原因和要求。
2.审查申请:离任审计小组对离任审计申请进行审查,确认申请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审核离任员工的离职手续是否已完成。
3.制定审计计划:离任审计小组根据离任员工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制定离任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的重点和难点。
4.通知离任员工:离任员工在接到离任审计小组通知后,配合并提供所需的文件、设备和账号权限等。
三、操作程序1.勘察现场:离任审计小组成员对离任员工的办公场所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员工使用的设备和存储的文件等情况。
2.审核设备和文件:离任审计小组成员对被离任员工使用的设备和文件进行审核,确保设备的完好和文件的完整性。
3.查看数据权限:离任审计小组成员查看离任员工相关的账号和权限,确保离任员工的权限已被取消或转移。
4.检查数据备份:离任审计小组成员检查离任员工的工作数据备份情况,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
5.整理审计材料:离任审计小组成员整理审计过程中的材料,并编写审计报告。
四、审计结果和建议1.总结审计结果:离任审计小组根据审计的情况,总结出离任员工的办公设备、文件、电子数据以及对应的权限和账号等情况。
离任审计的内容与流程有哪些

离任审计的内容与流程有哪些离任审计,是指对法定代表⼈或⾼级管理⼈员整个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情况所进⾏的审查,鉴证和总体评价。
是考核责任⼈任职期间的业绩,明确划分前后任的经济责任的有效⽅法。
所出具离任审计报告,通常提供给上级单位、管理层和理事会。
离任审计应该审计什么1、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这⾥的收⽀,在⼀级政府可以表现为财政收⽀,⾏政部门表现为经费收⽀,事业单位表现为事业经费的收⽀,在企业单位则表现为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要素概念上的收⼊和⽀出,以收⽀来表达,可以概括⾏政、企事业单位在⼀定期限内的动态情况,实际是被审计单位在⼀定期限内通过会计资料载体所反映出来的经济活动。
有些⼈提出,离任审计内容应包括重⼤投资活动、重⼤项⽬⽀出和与此相关的重要经济合同。
我认为,这实际上是上述收⽀所包含的内容,不应作为⼀项单独的内容来反映。
2、资产、负债和权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这⾥的资产、负债和权益,也是包括⾏政、企事业单位按会计要素概念所确认的资产、负债和权益,这是结合对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查,确认⼀个时点的静态结果,确定离任者管理的资⾦状况的真实状况即所谓的家底,使得离任者交个清楚,接任者接个明⽩,这是交接双⽅所关⼼和要求的,这个时点原则上应与领导离任时点⼀致。
⼤额未决的债权、债务,应作为资产负债审计的重要项⽬予以关注,⽽资产的增值保值,也是通过净资产的变化即权益的审计来确认。
对收⼊、⽀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和对资产、负债、权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符合现⾏审计规范的要求,也是审计评价的需要。
⽽所谓的各种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也应该由此⽽产⽣。
3、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内容较多,审计⼈员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部内部控制制度进⾏审计,因此,只能选择与收⽀及资产、负债、权益内容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进⾏审计,这个审计应从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
4、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的划分是不可缺少的,⽽经济责任的划分,应结合上述三项内容的审计来进⾏,如果存在违纪违规问题、损失浪费问题、内控制度不健全或者控制失效,就应进⼀步明确经济责任⼈在其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否则,就解除其责任。
离任审计的操作流程及主要工作底稿

离任审计的操作流程及主要工作底稿离任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客户委托,对客户即将离职或已经离开的员工进行审计工作的一种特殊审计。
其主要目的是确保离职员工的所有工作岗位与财务交易都得到了妥善处理,并且没有存在任何违法、不当或不合规的情况。
离任审计的操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 规划阶段:确定审计范围、审计目标、时间计划和人员安排。
确定需要审计的岗位及离职员工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岗位职责、权限、业绩指标、工作程序和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和评估。
2. 数据收集:与相关部门和离职员工沟通,并收集相关的文件、记录和资料。
这些材料包括工作文件、财务报表、沟通记录、合同和协议等。
3. 内审工作底稿准备:根据审计计划和范围,准备离任审计的工作底稿。
工作底稿基于标准审计程序和审计准则,并包含相应的程序、标准、工具和模板。
4. 实地考察:根据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
通过观察和与离职员工的沟通,确认业务流程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5. 测试程序:根据工作底稿进行审计测试程序,验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试程序通常包括抽样检查、数据比对、温和稽查等。
6. 风险评估:对离任员工的工作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潜在的内控缺陷、违规行为或其他风险。
评估结果将作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依据。
7. 编写报告:整理和归纳审计工作底稿的结果,编写相关报告。
报告要包括审计结论、发现的问题和建议的改进措施,以及对离职员工工作的总体评价。
8. 审计意见:将审计结果进行汇总和归类,并给予审计意见。
审计意见可以包括合规性、财务可靠性、内部控制效力等方面的评价。
离任审计的主要工作底稿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作程序和测试要点:列出离任审计的整体工作程序和具体测试要点,以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了审计的覆盖。
2. 文档和记录:记录所有与离职员工相关的文件和记录,如岗位职责、权限矩阵、财务报表等。
3. 体系文件评估:对离职员工所在岗位的体系文件,如流程图、工作指引和规程等进行评估。
企业离任审计制度

企业离任审计制度
是指企业在员工离职或离任时,进行审计和监督的一种制度。
企业离任审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企业的财产和利益,防止员工在离职或离任过程中进行不当行为或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通过审计和监督的方式,可以确保员工在离职或离任后,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离职手续,并将企业的财产交还给企业。
企业离任审计制度包括以下要点:
1. 离职申请:员工在离职前需要提交离职申请,并经过审核批准方可离职。
2. 离职手续:员工在离职时需要按照企业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各项离职手续,包括交接工作、交还企业财产等。
3. 信息安全审计:在员工离职前,进行对其在企业期间的信息安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员工没有将企业的机密信息泄露或带走。
4. 资产清查:对员工在企业期间使用的各种资产进行清查,并确保员工交还企业所有的财产。
5. 经济责任审计:对员工在企业期间负有经济责任的事项进行审计,确保员工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履行责任。
6. 行为合规审计:对员工在企业期间的行为进行审计,确保员工没有违反企业的纪律和规定。
通过建立和执行企业离任审计制度,可以有效地监督员工离职或离任的过程,确保员工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离职手续和交接工作,并保护企业的利益和资产安全。
离任审计要点

离任审计要点离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或企业高管在离职时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旨在审查其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合规性等方面。
以下是离任审计的一些要点:一、财务审计1、财务报表审查对离任者任期内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进行详细审查,核实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关注报表中的重大异常项目,如资产减值、负债高估或低估、收入确认的合理性等。
2、资产审计盘点各类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存货、无形资产等,确认资产的存在性、所有权归属和计价的准确性。
审查资产的购置、处置和折旧计提等是否符合规定。
3、负债审计核实各项负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检查负债的形成原因、偿还期限和利息计算等是否合规。
特别关注或有负债,如未决诉讼、担保事项等。
4、收入与成本审计审查收入的确认原则和方法是否恰当,收入的实现是否真实、合法。
同时,对成本的核算和结转进行审计,确保成本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5、资金管理审计检查资金的收付是否符合财务制度,资金的使用是否合规、高效。
关注资金的闲置、挪用或违规拆借等情况。
二、经营绩效审计1、目标完成情况评估对比离任者任职期初设定的经营目标与期末实际完成情况,评估其在业绩方面的表现。
这包括财务指标如销售额、利润、资产回报率等,以及非财务指标如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等。
2、重大决策效果评价审查任期内的重大投资决策、业务拓展决策、重组并购等,评估这些决策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
分析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有无因决策失误导致的损失。
3、内部控制制度审查评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检查是否存在内部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
关注财务控制、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方面的制度执行情况。
4、经营效率审计分析企业在生产、销售、采购等环节的运营效率,如存货周转速度、应收账款回收期、生产周期等,判断是否存在资源浪费或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合规性审计1、法律法规遵循情况审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是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如税收法规、劳动法规、环保法规等。
离任审计主要审计内容及审计流程

离任审计主要审计内容及审计流程离任审计是一种对公司管理层离任前后进行审查的审计形式。
它主要关注公司管理层在职期间的职责履行情况、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以及潜在风险,提供对公司离任管理层的独立观点和建议,进一步强化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下面将详细介绍离任审计的主要审计内容及审计流程。
离任审计的主要审计内容如下:1.职责履行审计:审计人员会对离任管理层在职期间所承担的职责进行审计,包括管理业绩评估、决策制定、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
2.财务状况审计:审计人员会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审计,包括审计财务报表、财务记录、会计政策执行情况等。
3.风险评估审计:审计人员会对公司在离任管理层任职期间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审计,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4.内部控制审计:审计人员会评估和审计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包括检查公司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等方面。
5.合规性审计:审计人员会对公司的合规性进行审计,包括公司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内部规章制度等方面。
离任审计的审计流程如下:1.确定审计范围和目标:审计人员与公司管理层沟通,明确审计的范围和目标,确定审计重点和关注点。
2.收集数据和资料:审计人员会收集公司相关数据和资料,包括财务报表、会计记录、内部控制文件、决策制度等。
3.分析和评估数据:审计人员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评估管理层的职责履行情况、财务状况、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4.进行实地核查:审计人员会进行实地核查,与公司相关人员进行沟通,核实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形成审计意见:审计人员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实地核查的结果,形成审计意见,提出对公司管理层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6.向公司管理层报告:审计人员会向公司管理层提交审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审计的目标、范围、审计意见以及对公司管理层的建议。
8.审计报告发布:经过内部讨论和审核后,审计人员将最终的审计报告发布给公司管理层和其他相关方。
离任审计流程

离任审计流程离任审计是指公司内部对员工离职或调岗时所进行的审计工作,其目的是确保公司资产和机密信息的安全,防止员工利用离职或调岗的机会窃取公司的机密信息或资产。
离任审计流程是公司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下面将详细介绍离任审计的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1. 制定离任审计计划。
在员工离职或调岗之前,公司应制定离任审计计划。
计划内容包括审计的时间节点、审计的范围和对象、审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等。
制定离任审计计划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避免遗漏重要环节。
2. 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公司在进行离任审计前,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包括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等。
通知的内容包括审计的时间安排、审计的范围和对象,以及相关部门和人员在审计中需要提供的支持和配合。
3. 收集员工资料。
在进行离任审计时,公司需要收集离职或调岗员工的相关资料,包括个人档案、工作日志、电脑文件等。
这些资料对于审计员对员工在公司任职期间的工作情况和行为有重要参考价值。
4. 进行资产清点。
离任审计中,公司需要对员工在任职期间使用的公司资产进行清点,包括办公用品、电脑设备、公司文件等。
清点的目的是确保公司的资产不会因员工离职而丢失或遭到滥用。
5. 进行信息安全审计。
信息安全审计是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司需要对员工在离职前后的电脑文件、邮箱、办公室文件等进行审查,以确保公司的机密信息不会因员工离职而泄露。
6. 制定离任处理方案。
根据离任审计的结果,公司需要制定相应的离任处理方案。
对于有违规行为的员工,公司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对于有重要机密信息的员工,公司需要加强信息保护措施。
7. 形成审计报告。
离任审计结束后,公司需要形成审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审计的整体情况、发现的问题和风险、处理方案和建议等。
审计报告对公司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8. 审计结果的跟踪和落实。
离任审计结束并形成审计报告后,并不意味着审计工作的结束。
企业内部审计-高管离任审计流程

企业内部审计-高管离任审计流程一、目的:加强对公司及各子公司高管、特殊岗位和经理级以上人员的经济责任监督,公正客观地评价其任期内的工作业绩,对接、离任人员的工作顺利交接提供依据,确保各项工作的连续性。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集团及各子公司高管、特殊岗位和经理级以上人员离任审计工作。
三、各部门职责:1)企业监察部:1、组织离任审计工作;2、审计结果的反馈与处理跟踪。
2)人事行政部:提出离任审计具体要求。
四、工作程序4.1审计依据离任审计依据集团各部门制订的关键绩效指标以及集团制订的财务、工程管理制度规定,结合被审计人员的述职报告及人事行政部提供的离任审计具体要求而开展。
4.2审计对象集团总部或项目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资金和资产等重要管理岗位人员、各种费用支出、招标主要经办人员或人事行政部委托审计的其他岗位人员。
4.3审计方式离任审计由相关部门提供离任人员名单并经人事行政部确认后委托公司企业监察部组织实施。
4.4审计方法离任审计采用查证调查法、审阅法、核对法、计算法、盘点法、调节法、观察法、鉴定法和各类重要指标分析相结合的审计方法。
4.5审计范围被审计人员任职期内负责的相关业务,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内容:财务收支——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财产物资的真实性、合规性评价。
经济效益——对绩效考核和工作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价。
管理制度——其管理核心对公司内部控制制订和执行成效的评价。
经济责任——对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即哪些问题属直接责任,哪些问题属间接责任,哪些问题应负领导责任。
4.6审计程序4.6.1接受人事行政部要求审计立项。
4.6.2审计准备阶段:1)确定审计工作小组成员;2)发出审计通知书;3)初步了解离任人员基本情况;4)拟订审计方案;5)确定审计时间;6)确定离任人员及其所在部门或下属公司需提供的资料;7)确定审计范围及审计重点;8)编写审计方案。
4.6.3审计实施阶段:1)取得实施审计所需资料,包括离任人员的述职报告,所在单位或部门提供的岗位职责及工作交接清单,团队及个人的关键绩效指标、任期内的各项财务会计资料,重大的经济合同、协议,审批流程涉及法律诉讼的资料及对外担保资料等;2)审计工作小组与离任人员进行面谈,了解其履行职责情况;3)对离任人员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审计,并将审查情况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国企离任审计主要内容及审计流程

国企离任审计主要内容及审计流程在国企央企或者大型的集团公司,公司的高管离职,通常都需按要求开展离任审计。
那么,离任审计主要审什么?离任审计流程是怎样的?下面本文来对此进行说明、介绍!1、离任审计 也称任期终结审计,是指对法定代表人整个任职期间所承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查、鉴证和总体评价活动。
这一活动,对于引导和规范定代表人的经营思想和经营行为、维护法定代表人的合法权益和揭露非法行为,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通过离任审计,客观评价法定代表人在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可以为组织人事部门正确、科学地考核和任作干部提供重要而具体的根据。
2、离任审计的内容 离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取决于企业法定代表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及其应履行的职责。
概括起来,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其任职期间应履行的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财务责任、管理责任和法纪责任,所以,离任审计的内容也由这三部分组成。
审计的内容包括: 有无因重大决策使集体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有无以权谋私、贪污、挪用公款、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的行为; 有无违反中央、省、市关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 有无违反财政、财务收支规定和违反法律法规的其他行为。
离任审计的种类: 按照审计的内容,可以将离任审计分为任期离任审计和破产离任审计。
任期离任审计,就是对经济责任人完成其承担的任期目标等目标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
破产离任审计主要审查和确认企业破产的原因;确定对企业破产应当承担责任的主要责任人;监督破产企业的财产物资,包括破产清算时资产、负债项目的确认,资产价值的评估,破产资财的变卖和分配。
3、离任审计的方法 离任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取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据以证实被审事项的性质和发表审计意见而采取的各种手段。
由于离任审计的内容包括财务责任审计、管理责任审计和法纪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审计。
因此,进行离任审计,必然要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
企业内部离任审计的程序

企业内部离任审计的程序第一篇:企业内部离任审计的程序企业内部离任审计的程序、内容与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集团企业多元化的发展,集团企业下属企业的自主权、经营权不断扩大。
在集团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离任审计制度,切实有效地抓好离任审计工作,是集团加强对下属企业监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维护所有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离任审计工作主要从经济行为和经营成果等方面审查到期离任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经济业绩与责任,为有关部门全面考察和合理使用人才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试从离任审计程序、离任审计内容和离任审计方法等几个方面谈点认识。
一、离任审计程序1、审计准备阶段:一要取得离任审计委托,应及时取得董事会或其他权力机构的书面授权或委托书,依据集团企业的有关制度开始实施审计工作。
集团企业董事会和领导层对审计任务的布置与大力支持,是顺利实施离任审计的前提。
二要做好审前调查,要分析任期内历年审计资料及结论,以便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制定审计方案,方案要把握目标,突出重点,对具体步骤、人员分工及审计方法,以及是否延伸对被审企业下一级企业进行审计等内容应当明确。
四要下达审计通知书,在通知书中应向被审企业说明本次审计的时间、范围、方式(送达或就地审计),并提出需配合工作的具体要求,例如准备好财务帐册、凭证、报表及相关合同资料等。
2、审计实施阶段:一是要召开审计进点会,讲明审计目的和要求,听取情况介绍,并取得被审企业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所作出的书面承诺。
二是组织审计查账,在审阅、核对、调节、盘点和调查的基础上,将账面审查的结果与收集的账外证据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3、撰写离任审计报告:在整理工作底稿、征求意见后要撰写好离任审计报告,并向委托方及有关单位出具离任审计报告。
离任审计报告撰写的内容及要素和其他审计项目一样,区别在于离任审计报告反映的审计客体是“企业负责人”,其作用是为集团企业考核、任用管理人员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离任审计要点及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流程一、离任审计要点(一)成立审计小组,科学分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
(二)向当事人或责任人调查账龄较长的:“应收帐款”和预付帐款“各债务单位经营情况及资信程度,逐步明确帐款清理,清收的时限和责任人,列表备案,对其中帐龄较大、债务人已发生变化、收回无望的,确认经济损失,对可能会形成呆坏帐损失的,在(审计报告)中作说明。
(三)弄清库存中有哪些问题商品,以自营形式操作的代理业务客户已提货,确认收货函内容是否与库存表一致。
自营部分对帐实不一致的要弄清原因,如以披露。
对质次价高、残损失效、等问题商品,在了解其形成时间及原因的基础上,组织离、接任双方和财务、业务等部门负责人,现场逐一鉴定,按当前市场行情评估可亮丽的价,确定资产损失额,使这些潜亏因素浮出水面,符(审计报告)获得认可后,按程序进行报批,调整损溢。
(四)对各商品进销差价和进销差率进行检查验证,发现低于正常水平的,进行差核实,调整损益。
(五)检查各损益销售业务有无按流程进行申报审批,查证内部管理有无失控现象。
(六)分类汇总,撰写《审计报告》,将审计证据及有关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召开审计小组成员会议,对照方针,政策、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及任期内的经营指标,对被审计部门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集体讨论,评价,研究《审计报告》提纲和审计“建议”,做到对离任者和接任者负责,使离任者进一步发扬成绩,让继任者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些基础上撰写<审计报告》的初稿,发送给离任接任者,再根据双方反馈的意见,作进一步调查认证和修改。
(七)如何准确判断有问题商品和有问题资金,合同认定任期内的各种损失,明确划分离任者应承担的责任,这是审计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在验证、取证过程中,凡发现利润不实,费用开支不当,债权不够可靠,债务有出入等问题,都及时向离任者反馈,在认真听取其陈述的同时,明确指出离任者的责任,要求其边工作。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流程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以服务管理、服务效益为出发点,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目标。
规范内部审计具体业务的操作流程是完善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审计人员顺利完成审计任务的重要保证,根据集团《内部审计制度》及《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相关规定,内部审计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规范如下,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工作中按规定遵照执行。
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质要求,审计工作可分为以下步骤:(一)审计立项与授权1. 审计立项审计立项是指确定具体的内部审计项目,即被审计的对象。
审计对象包括集团下属的各子公司,集团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各项经营活动或项目、系统等。
审计对象的选择一般由以下三种方式决定:(1)集团审计部通过对集团的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地分析风险来制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表,经批准后逐项实施。
(2)由集团总裁或董事会下达的计划外专项审计任务。
(3)由被审计者提出审计要求,经批准实施审计业务。
2. 审计批准与授权对于已立项的审计项目,审计部应在审计实施前以正式报告的形式报集团总裁审核、批准与授权。
(二)审计准备在确定审计事项后,审计人员开始审计准备工作,制订审计计划。
审计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初步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1)内部审计的总目标是审查和评价集团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协助集团组织的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
针对已确定的具体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应制定具体的审计目标以有助于拟定审计方案和审计工作结束后的审计评价。
(2)内部审计的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恰当性、有效性。
2)财务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
3)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4)资产的护卫情况5)对法律、法规及政策、计划的遵守、执行情况。
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的审计任务确定具体的审计范围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
2.研究背景资料(1)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收集、研究审计对象的背景资料。
(2)当审计对象为集团子公司、职能部门时,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其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情况、管理人员相关资料、定期的财务报告、有关的政策法规和预算资料等。
(3)当审计对象为某一项目、系统时,背景资料主要指其立项、预算资料、合同及相关责任人资料等。
(4)如果在以前年度实施过内部审计,则应调阅以前的审计文件,关注以前的审计发现及审计对象对审计建议的态度。
3. 成立审计小组和确定审计时间(1)不同的审计项目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审计部门应安排适当的审计人员,指定审计项目负责人,并对审计工作进行具体的安排。
(2)成立审计小组的同时,应初步确定审计时间,包括审计开始的时间、外勤工作时间、审计结束及审计报告的提出时间。
4.准备初步审计方案(1)审计方案是说明审计目标、范围和具体进行的程序。
完成审计工作后,审计方案是审计工作的记录。
审计方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由审计负责人初步制定,并在审计工作实际进行中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
(2)在被审计单位背景资料不全或实施突击性检查等情况下,审计人员也可以在审计过程中制订和完善审计方案。
5.计划审计报告的提交方式、时间和对象6.发出审计通知书在审计前,审计人员应通知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的时间、审计目标和范围,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及时准备相关的文件、报表和其他资料、告知需要配合的相关事项。
在经授权实施突击审计的情况下,审计部门可不预先通知被审计单位。
以上为审计工作的准备阶段,完成准备工作后,审计工作即进入外勤工作阶段,主要包括步骤三、四、五、六。
(三)初步调查1.审计座谈会审计开始前,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召开审计座谈会。
了解基本情况、说明审计的目标和范围以及审计中需要提供的各种资料和需要协助的范围等。
2.实地考察审计人员应实地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地点、设备、职员及业务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获得感性认识。
3. 研究文件资料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及实地考察过程中得到的文件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进行查阅、研究。
4.编写初步调查说明书初步调查完成后,审计人员应编写简要的初步调查说明书,概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初步调查的实施情况。
(四)分析性程序及符合性测试1.分析性程序(比较、比率和趋势分析)审计人员应根据财务报表和有关业务数据计算相关比率、趋势变动,用定量的方法更好地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
主要的分析、比较包括:实际与预算的比较;年度内各月份数据的比较及趋势分析;年度间数据的比较及趋势分析;账户间关系分析;财务和经营比率与前期、同类经营机构的分析比较;审计人员通过比较和分析各项指标所发现的异常情况,应引起充分关注,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更详细的审计程序来审查重点领域。
2.描述和分析内部控制设计的恰当性审计人员应采用绘制流程图、文字说明等方式描述被审计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
审计人员应在认真研究、分析被审计单位现有内部控制系统的相关制度、规定等文件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的恰当性进行评价。
3.初步分析和评价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1)审计人员可采用内部控制调查表或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获得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相关信息。
(2)审计人员可采用对经营活动进行“穿行测试”或小样本测试的方式,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情况。
“穿行测试”是审计人员针对关键控制点,选取一定的交易和经营活动进行程序测试或文件测试(根据组织的记录来追踪选定测试项目的整个过程)。
小样本测试是选择较少的样本量对选定项目进行测试、复核,以测试真实性,了解经营活动的实际处理是否与预期一致。
(3)研究信息系统的控制制度、进行信息系统的相关测试。
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涉及到被审计活动的信息收集、处理、传递和保管各个环节。
尤其是集团各下属医院的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恰当性直接影响其资金、资产安全及财务信息等的准确、完整性。
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内控制度进行全面熟悉与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测试。
(4)分析重大风险领域,确定重点审计的范围及方法。
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描述和测试后,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分析并做出初步评价,评估风险,确定控制薄弱环节以及审计的重点。
(五)实质性测试及详细审查1.实质性测试及详细检查是在对内部控制的初步评价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审计技术详细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
2.审计人员应收集充分的、可靠的、相关的和有用的审计证据(包括文件、函证、笔录、复算、询问等),进行审核、分析与研究,形成审计判断。
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加总相关明细账户余额与总账余额比较核对二者是否一致。
(2)运用统计抽样,抽查会计记录,从凭证到账户。
(3)巡视库房,抽查清点库存药品、器材等账面存货,确定存货的保管情况以及存货资产的存在性、完整性及计价的准确性。
(4)清查固定资产,确定资产的管理、使用情况以及增减值情况。
(5)盘点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确定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及账实核对情况。
(6)函证主要往来账户余额,选取无法函证或未取得回函的重要账户实行替代程序,确定往来结算的准确性。
(7)审核收费系统的收入日报表、药品销售日报表、现金收入日报表,交叉核对并与系统核对一致。
(8)审核各类经济合同,对重要合同签订的招、投标及执行情况进行审查与评价。
(9)审查工程的预、决算资料,复算工程量,确定工程支出的合理性、准确性。
(10)检查采购计划、采购合同与发票、入库单、付款支票是否一致。
(11)采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审查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折旧计提的正确性等。
(12)检查涉税项目,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及其他规定,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税款。
(13)审核费用的发生情况、审批手续,确定其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
(14)其他审计程序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执行初步调查、符合性测试和详细审查,收集适当的、有用的及相关的审计证据,并通过分析与评价形成审计发现,并提出适当的审计建议(六)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1.审计发现审计发现应包括事实、标准及期望、原因及结果。
事实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的实际情况、相关问题。
标准及期望是指评价这些问题所依据的相关政策、规范、考核目标、预算指标等。
原因是审计人员分析的实际情况与相关标准产生差异的原因。
结果是指实际情况与标准产生差异造成的影响及相关风险。
审计人员应用书面文字、相关图表等详细阐述相关的审计发现,审计人员成文的审计发现应有相关的审计证据来支持。
2.审计建议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的内部控制情况及相关的审计发现提出具体的、适当的审计建议,以利于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控制、降低经营风险。
(七)审计报告1.审计复核与监督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底稿及收集的相关证明资料进行详细的复核,并对审计人员实施的相关审计程序进行适当的监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