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信息化建设方案
气象信息化建设方案(2)
气象信息化建设方案(2)气象信息化建设方案2) 气象中心站:漳州气象局(局域网)通过2M传输中继电路连到移动公司的GGSN上,安装在数据采集终端上的GPRS模块,通过移动GPRS网络与气象局信息中心系统相连,GPRS网络作为承载通道,实现气象信息的实时采集。
当气象信息采集点数量增加,中心不用扩容即可满足需求。
为了加强在灾害时期气象数据快速发布,气象中心站在这一时期利用我司提供的信息机与平台结合向相关人员及时传送气象数据。
2.2.2短历时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功能介绍短历时气象灾害预警系统采取是“市气象局的信息机终端设备+移动的梦网网关(行业网关)”的模式。
“企业信息机”提供了基于Web的操作方式,简单友好、维护方便;“企业信息机”通过提供通用的业务配置平台、API等多种接口方式,便捷、灵活地与企事业单位现有的办公、应用系统紧密的结合,生成业务方案;“企业信息机”提供了网络级、应用级、系统级的安全结构,保障了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集成和运行;“企业信息机”提供了基于电信级的消息处理能力、存储转发机制和自动重连等稳定可靠的性能;另外,“企业信息机”还不断扩展移动业务种类,通过短信SMS、彩信MMS、USSD等多种移动业务媒介进行信息收、发的双向传递和交互式传递,满足市气象局信息化、个性化、移动化的业务需求。
漳州市短历时气象灾害预警系统通过手机SMS技术以及网络平台的结合建设一个各级气象部门发布信息的多功能系统。
该系统是按照目前漳州市气象工作体系建设的,具有层次清晰、操作简单及信息发布及时等特点,并结合漳州移动公司农村信息化的基础上,完善该体系的落地,进一步将该体系延伸至普通大众,尤其是农村,将为漳州市各级气象单位提供重要渠道,为气象单位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发布系统。
该系统主要针对漳州市、县的气象局、站台等内部人员、领导及各级政府重要领导进行气象预测信息发布。
稳定、高效、灵活管理的定向气象预测信息发布系统功能主要包括实现信息通信录多级分组管理、定时定向发布气象预测信息、气象局及各级领导内部重大气象预测决策信息定向发布、预警气象预测内部通报。
气象智慧平台建设方案范文
气象智慧平台建设方案范文气象智慧平台建设方案一、项目概述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气象领域的管理和服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项目旨在构建一套气象智慧平台,整合天气预报、气象测量、气象预警、气候变化监测等多项气象数据和信息资源,提供更加精准、及时、便捷的气象服务,为社会各界决策、应对气象灾害、开展气象科普等方面提供支撑。
二、主要功能和特点1.数据整合:整合国内外气象管理、科研机构的各类气象数据和信息,包括气象测量数据、天气预报、气象预警、气象灾害实时监控和预测等,并进行分类管理和分布式存储。
2.应用服务:根据用户需求和场景,提供定制化的气象服务,包括天气预报、气象预警、天气查询、气象数据分析等,同时提供气象预报播报和防灾减灾指导等专业服务。
3.信息管理:实时搜集、分析、管理气象相关的信息,构建完整的气象信息库,以支持用户的决策和应对。
4.技术架构: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确保平台的高效、稳定、安全、可扩展性和智能化特点。
三、建设方案1. 数据整合:构建国内外气象数据和资源库,提供数据采集、存储、整合、分析和展示等功能,包括气象测量数据、卫星遥感数据、数值预报数据和实况监测数据等。
支持数据加密、备份、安全传输和权限控制等。
2. 应用服务: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和应用场景,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气象服务和应用,包括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天气查询、气象数据分析、防灾减灾指导等。
建立相应的气象订阅、推送、反馈和评价机制,以提供更加智能和人性化的气象服务。
3. 信息管理:整合气象信息和公共信息,提供数据查询、维护、更新等功能。
建立气象检索引擎和知识图谱,以支持快速检索和自主学习。
同时开展气象环境、生态、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4. 技术架构: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高效、稳定、安全的气象智慧平台。
采用框架化的设计和开发,建立可扩展、模块化的基础设施,以应对数据规模和业务突增的挑战。
县气象局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县气象局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县气象局是我国气象工作的基层单位,承担着农业、交通、环
保等众多行业的气象监测预报任务。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气
象现代化建设也日益被重视,需要对县级气象局的气象监测设备、
数据收集和传输、预报分析和发布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气象
服务水平和能力。
二、建设目标
本项目旨在全面推进县级气象局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按照“智
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原则进行实施,达到以下目标:
1.提高气象监测能力。
通过新建或更新监测站点、采购新型气
象监测设备等方式,实现气象监测自动化、数字化。
2.提高气象数据收集和传输能力。
建立气象数据中心,采用先
进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实现气象数据全面、实时、高效的传输
和共享。
3.提高气象预报分析和发布能力。
引进高精度的数值预报模式
和其他预报技术,实现精细化、个性化气象预报服务。
4.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建立完善的气象服务平台,提供多样化
的气象预报、决策支持和应急服务等,满足不同用户和行业的需求。
三、建设内容和进度安排。
新时期气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化的检索系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管理系统的 共 享功 能 ,否则信 息 系统就 仅是 一个 记 录数据 的T 具 。 系统检 索效 率很 大程度 上决 定 了系 统 的使 用效 率, 因此对气象档案中的各种信息必须设置科学 、 合 理 的检 索方 式 。 2 气象档案资源的管理和应用 . 3 在网络资源足够的条件下 ,后期气象档案信息 资料的管理和应用要注意以下四方面。①加强信息 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气象业务现代化飞速发展 , 日 新月异 , 气象档案结构 、 档案信息变化多样 , 使用档 案 的科技 人 员也越 来越 多 ,要想 利用 好气 象档 案 资
乌鲁木 齐 8 0 0 ;. 东区气象局 , 3 0 2 2米 新疆
摘
要 :1 纪是 一 个全 新 的 时代 , 最 显著 、 2 世 其 最重要 的特 征 就 是伴 随 着全球 化 发 展 的 高
度 信 息化 。 气象资料 的信 息化 已经成 为 时代 发展 不可或 缺 的一部 分 。气 象档 案 资料 作 为信 息 资
源的重要 渠道就要 紧跟 时代 步伐 , 加快信息化发展。 这既有利 于档案工作者 自身素质的提 高, 也 有利于气象资料信 息化的有效利用。因此加快完善 气象资料管理信息化 , 目前气象档案工作 是 适应社 会 发展 , 紧跟 全球 科技 迅猛 发展 的 必然选择 , 是加 速 气 象档案 管理现 代化 的 客观 需求 , 也
一
量, 减少重复 、 无用 的劳动 , 充分提高气象信息资料 的利用率 。气象资料档案 电子信息 只需一次录入 ,
便 可形 成各 种 目录 , 如封 面 , 注 , 内 目录 、 备 卷 分类 目 录 、 目录等 , 而使 各级 气象 业务 科研 人员 可 以无 总 从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的信息化建设
AGRICULTURAL SCIENCE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刘 伟,高 林,吴举秀,涂爱琴(山东省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山东 济南 250031)摘 要:通过对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相关背景进行分析,明确了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业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探讨了目前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机构设置不合理、监管力度不够、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关键词: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中图分类号:P409 文献标识码:A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Technical Equipment SupportLIU Wei, GAO Lin, WU Ju-xiu, TU Ai-qin(Atmospheric Detection Technology Support Center of Shando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Jinan, Shandong, 250031)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background of meteorological technical equipment support, the significance of meteorological technical equipment support busines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ere clarifi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meteorological technical equipment support were discussed, such 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unreasonable establishment of relevant institutions, insufficient supervision, imperfect related systems and so on.Keywords: Meteorological techniques; Equipment suppor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创设一套“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综合信息平台”,可有效对气象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也能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的气象状态监控,后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还能进行综合信息的分析、管理,智能化的设计,保证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数据的最大化分析,提高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业务的时效性,同时也实现了对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的客观性、自动性及科学化的管理。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气象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气象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6.12.15•【文号】气办发〔2016〕32号•【施行日期】2016.12.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许可正文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气象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气办发〔2016〕32号各省(区、市)气象局,信息中心,办公室、减灾司、预报司、观测司、计财司:根据《国务院审改办国家标准委关于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的通知》(审改办发〔2016〕4号)要求和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标准化培训和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制定了《气象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2016年12月15日气象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既是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不断推向深入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为此,国务院在简政放权工作方案和“十三五”规划中均对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提出了要求。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的部署和《行政许可标准化指引(2016版)》要求,切实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进行政审批工作,以标准化促进行政审批规范化,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通过对气象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实施情况全面梳理研究,建成中国气象局和省、市、县四级规范统一的、涵盖行政许可“全事项、全过程、各环节”相互配套协调的标准体系,建立有效的行政许可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价体系,以标准化促进行政许可规范化,加快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行政许可制度,全面提升气象行政审批工作的质量和时效。
二、基本原则——依法行政。
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精神和《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的意见》(中气党发〔2015〕1号),严格遵守《行政许可法》和《气象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实现行政许可全事项、全过程、各环节有标准有依据,确保行政许可活动依法有序、规范高效。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信息系统集约化管理办法》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信息系统集约化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8.12.21•【文号】气发〔2018〕117号•【施行日期】2018.12.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信息系统集约化管理办法》的通知气发〔2018〕117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办公室、减灾司、预报司、观测司、科技司、计财司、人事司、法规司:为加强气象信息系统的统筹规划、有序建设和集约化运行,强化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制了《气象信息系统集约化管理办法》。
经2018年第8次局长办公会审定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国气象局2018年12月21日气象信息系统集约化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气象信息系统的统筹规划、有序建设和集约化运行,强化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气象部门建设与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气象信息系统是指由中央或地方投资、全国和省内统一布局的用于气象观测、预报、服务领域的信息系统,以及其它对全国或全省气象业务流程、政务管理有重要影响的信息系统。
第三条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遵循“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集约高效、充分共享、安全优先”的原则。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省级气象信息系统的集约化管理。
第二章职责与分工第五条气象信息系统的集约化由气象信息业务管理机构归口管理,各信息系统的主管职能机构和计划财务管理机构协管,气象信息业务单位进行技术评估,建设单位具体负责。
第六条预报与网络司负责组织制定气象信息系统集约化标准。
预报与网络司和省级气象信息业务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开展信息系统集约化监督检查、考核及评估。
第七条办公室、减灾司、预报司、观测司、科技司、计财司、人事司、法规司和省级对应的气象信息系统主管职能机构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项目申报、验收、业务准入等环节的集约化情况把关;负责其职责范围内信息系统的集约化情况监督检查,并协助做好集约化情况评估。
智慧气象实施方案
智慧气象实施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气象已经成为了现代气象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慧气象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气象观测、预报、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智能化、信息化改造,以提高气象服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满足人们对气象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为了更好地推动智慧气象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一、加强气象观测网络建设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气象观测网络的建设,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密度。
通过引入先进的气象观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完善气象观测站点布局,提高气象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效率,确保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气象观测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为智慧气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优化气象预报模型其次,我们需要优化气象预报模型,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度和精细化程度。
通过引入先进的气象预报模型和数据处理算法,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气象要素进行多维度、多尺度的分析和预测,实现对天气、气候等气象现象的精准预报。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气象预报模型的验证和评估,不断改进和完善预报模型,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开发智慧气象服务平台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开发智慧气象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气象服务。
通过整合各类气象数据和资源,建立统一的智慧气象数据平台,实现对气象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利用。
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开发智慧气象应用软件,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气象信息查询、预警推送、决策辅助等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群体对气象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四、加强智慧气象技术人才培养最后,为了更好地推动智慧气象的实施,我们还需要加强智慧气象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通过加强对气象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气象信息化建设和智慧气象技术研发的水平,为智慧气象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智慧气象实施方案的推进需要加强气象观测网络建设、优化气象预报模型、开发智慧气象服务平台以及加强智慧气象技术人才培养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智慧气象项目建设方案
智慧气象项目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智慧气象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气象服务模式,它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并结合传统气象趋势预测分析和新型数据分析算法,对天气的演变、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等进行全天候、智能化预测与分析。
智慧气象项目建设是地方气象部门走向现代化、优化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气象整合服务的现代化突破口。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建设一套智慧气象服务体系,为广大用户进行天气预测、气象服务的提供便利,为国家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天气、气候信息,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三、项目方案1.建设智能化、精细化的气象监测系统在重要城市、机场、码头、车站等场所建设气象监测站点,监测各类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降水量、能见度等等多类指标。
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气象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分析。
并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3D气象监测模型,实现对气象系统内部的可视化监控。
2.构建气象数据平台搭建一个公共气象数据平台,整合国家、地方气象机构的气象监测数据,实现数据交互共享,提供气象产品、数据预测等服务。
大数据技术可用于多源数据进行处理,建立高分辨率的气象数据预测模型,可提供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和气象预警服务。
3.实现智慧气象预报和预警服务利用气象数据平台和气象监测系统,建立各类型天气预报模型和气象灾害风险分析模型,实现对气象灾害事件进行早期预警。
同时,开发智慧气象APP和网站,提供即时、个性化的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信息查询服务。
4.开发气象影像服务建立天气卫星、雷达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气象情况。
基于高分辨率气象数据,进行3D化渲染,提供气象影像服务,向社会公众、气象服务机构提供真实、直观的气象信息。
四、项目投资本项目投资额度为5000万元,其中包括硬件及设备投资、数据中心建设、软件研发及运营等方面。
五、项目预期成果本项目目标在于建设一个智慧、人性化的气象服务系统。
预计实现以下成果:1.气象产品和数据的共享共用,更加丰富、准确的天气预报。
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考核标准
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考核标准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气象服务水平和效能,在为社会大众提供准确、及时、便捷的气象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对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监控,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是必要的。
本文将就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指标、考核要求以及考核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关键指标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指标是对信息化程度的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质量:即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信息化建设应保证气象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过程中不出现数据错误、丢失或延迟的问题。
2. 数据共享:包括气象数据的开放程度以及数据共享平台的完善程度。
应建设完善的数据共享平台,便于各部门和用户获取、传播和利用气象数据。
3. 服务能力:即气象服务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程度。
信息化建设应注重多层次、多角度的气象服务,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用户的需求。
4. 技术应用创新:即信息化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程度和创新水平。
应积极推进新技术在气象预报、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提高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考核要求基于以上关键指标,对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考核可以明确以下要求:1. 数据质量要求高:气象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环节应建立健全的质控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2. 数据共享平台完善:建设统一的气象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共享和交换,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
3. 服务能力提升:针对不同行业和用户需求,提供多样性、个性化的气象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4. 创新应用推进:积极探索新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提高气象服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考核方法为了科学评估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可以采用以下考核方法:1. 定量评估:根据关键指标,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量化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2. 用户满意度调查:通过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了解用户对气象服务信息化的评价和需求,为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国家级气象业务内网建设方案
开发、多产品集成显示功能的开发;
负责气候预测产品在线发布和详细数据信息服务。
五、重点工作
国家气象中心
负责预报相关图形化产品生成;灾害预警产品的发布;专业气象服务 产品的制作;决策服务系统的建设、天气预报检验评分系统的建设; 负责天气业务产品的分发;制作和更新相关元数据信息; 建设或整合改造气象业务产品的制作和分发流程;
及省以下用户的气象业务服务内网。
六、技术方案
系统总体架构
六、技术方案
系 统 总 体 信 息 流 程
六、技术方案
系 统 软 件 功 能
六、技术方案
关键技术
• 流程控制的自动化调度处理平台
六、技术方案
关键技术
• 气象资料图形图像生成与处理技术 1. 统一的气象数据格式读取 2. 灵活易扩展的图形图像生成 3. 方便易用的配置框架
六、技术方案
关键技术
• 基于WEBGIS的可视化发布技术
六、技术方案
关键技术
• 移动应用平台
六、技术方案
关键技术
• 运行监控平台
六、技术方案
性能指标
用户访问量
a) 支持同时动态用户(在线用户)数> 2万人 b) 最大支持同时检索和下载资料并发数> 1,000次/秒 c) 年处理业务总量(下载等数据服务操作)>1000万人次
实现国家级业务内网在国家级运行,省级业务内网在省级运行 建立国家级技术指导和研发运行、省级本地特色应用研发和业务运行
形成在统一模式框架下的联合研发机制
在国家级建立气象业务内网开放合作的研发平台,组织和吸引国省级 优秀人才和技术资源共同参与研发工作 在全国统一研发的业务内网服务框架下,省级进行本地化应用并集成 整合省内相应业务产品和管理功能
南平气象预警中心信息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建设 实施方案
性 、 价比、 性 兼容 性 和 可维 护性 等 , 同时还 得 考 虑政 府
南 平 市气 象 预警 中心通 过扩 建改 造延 平 区气象 局 采 购的便 利性 . 了确 保 各系统 网 络的互 连互 通 . 好 为 更 所 在地 三官 堂天地 台建 设 , 计正 三层 , 二层 。2 0 的发 挥效益 等 .各系统 网络 的端 口设备必 须最 好统 一 共 负 09
建设 上 一 台阶 .有 利我 局进 一步 发挥 防灾 减灾 的气 象 滑连 接 以及 将来 网络 的扩 展
参 准备 .
() 管理 性 一 对 网络 实 行 集 中监 测 、 5可 管理 . 统 并
一
分配有 关资源 。 用先 进 的 网络管 理平 台 , 选 具有 对设 南 平 气 象局 从 2 0 0 9年底 . 现有 网络 系统 与南 平 备 、 口等 的管 理 。 把 端
预警 中心 网络建设 作 了一定 的铺 垫
好 的综 合布线 、 网络设备 、 电和机 房环境 等基 础 。 供
2 气 象预 警 中心 网络建设 基本 思路 . 主 要 建设 任 务 : 我 局 局 域 网 ( 括 所 属 县 、 、 对 包 市 南 平 气 象预 警 中心 网络 系统 建设 .基 于 时效 和 经 区 ) 的网络安 全作 了全 盘考 虑和 统一 的布 属 。 括 广域 包 费 的考 虑 . 合气 象局 业务 系统 实 际需 求 . 警 中心 网 网和局 域 网的迁移 和升 级 建设 .有 线通 信 系统和 无线 结 预
南 平 气 象预 警 中心 信息 网络 建设 包 括 广域 网与局 局 专 网应 用 的现 状 和未来 发展趋 势 域 网建设 , 主要 含 机房装 修 、 信息 网络设 备 基础 设施 系 () 3 高性 能一 骨 干 网 络 性 能是 气 象 局 专 网整 体 良 统设 计 , 有线 及无 线通讯 系统建 设等 。 平气 象预 警 中 好运 行 的基础 。设计 中必 须保 障 网络及设 备 的高 吞吐 南 心 信息 网络 建设 是为 了保证 南平 市局 办公 地 点搬 迁过 能力 , 证各种 信息 ( 保 数据 、 音 、 语 图像 ) 的高质 量传 输 . 程 中气 象数 据通 信 网络 传输 不 中断 .业务 能 够正 常运 才 能不使 网络成 为气 象工 作开展 的瓶 颈 转 的保 证 , 同时在 实现平 移 的过程 中 . 让市 局气 象 网络 () 准开放 性 .有 利 于保证 与其它 网络 之 问的平 4标
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物理部署位置选择:最
的城市云中心(无锡、南
近
京等),或者上海超算中心
云化资源池。
气象公有云部署和设想
19 1 9
CIMISS平台与云平台的关系分析
1、应用拆分
CTS
2、应用/WEB上云
国家气象云参考部署架构
天气预报
气象公有云
应用1 应用2 应用3
减灾服务
气象观测
卫星遥感
科研计算
数值预报
国家气象云主中心
同城双活中心 应用2 省级分中心 异地灾备中心 应用1 应用3 省级分中心 省级分中心
国家气象云建设
1个主中心(含北京局) +1个同城灾备中心 +1个异地灾备中心 +30个省级分中心
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整体解决方案
目录
CONTENTS
1
需求梳理及行业发展趋势 气象行业解决方案 案例分析
2
3
章节 PART
Hale Waihona Puke 01需求梳理及行业发展趋势
气象局新一代信息工程总体技术架构理解
重点解析:总体架构和云架构是衔接-演进的关系
资源整合共享是国家新一代信息工程建设的重点
实施气象信息化行动方案,夯实气象云建设基础
标准体系建设
技术架构 安全标准
公众服务 公众服务 公众服务 公众服务
数据标准 服务标准
国家级相关部门
省市县相关部门
省市县相关部门
省市县相关部门
气象云计算平台网络拓扑架构
气象有私有云资源池
气象有公共服务资源池
气象云内外网数据安全传输
智慧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方案
智慧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方案智慧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方案:需求分析:智慧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是为了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气象信息服务,满足用户对气象信息的需求。
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气象数据采集与处理、气象信息展示与分析、气象预报与预警、气象数据共享与应用等。
系统架构设计:整个系统分为四个模块:气象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气象信息展示与分析模块、气象预报与预警模块、气象数据共享与应用模块。
1. 气象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该模块负责采集气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清洗,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气象传感器、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不同的手段实现。
数据处理环节主要包括数据去重、数据校验、异常数据处理等。
2. 气象信息展示与分析模块:该模块用于将处理后的气象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给用户。
用户可以通过系统界面查看实时的气象数据、气象趋势图、气象报告等。
此外,还可以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比如气象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为用户提供更深入的气象信息。
3. 气象预报与预警模块:该模块负责实时监测气象变化,并根据气象预报模型进行气象预报与预警。
预报模型可以使用传统的数值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建立气象数据与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预测未来的气象情况。
预警信息可以通过短信、推送、邮件等方式及时通知用户。
4. 气象数据共享与应用模块:该模块用于将气象数据共享给其他系统或应用。
可以提供API接口,供其他系统调用和集成气象数据。
同时,可以开发气象数据应用,比如气象数据可视化工具、气象数据分析工具等,方便用户更好地利用气象数据。
系统实施方案:1. 硬件设备方案:根据气象数据采集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气象传感器和设备,并部署在合适的地理位置,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2. 软件开发方案:开发系统所需的各个模块功能,包括数据采集与处理、信息展示与分析、预报与预警、数据共享与应用等。
使用合适的开发语言和技术框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3. 数据存储方案: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系统,存储和管理气象数据。
气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气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随着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气象建设项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气象建设项目旨在提高气象观测、预报、预警和服务水平,为社会公众和各行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信息和服务,以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目标。
本项目的目标是建设一套完善的气象观测、预报、预警和服务体系,提高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政府决策、灾害防范、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各行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服务。
三、项目内容。
1. 气象观测设施建设,加强气象观测站点建设,更新气象观测设备,提高观测数据的精确度和时效性。
2. 气象预报模型优化,引进先进的气象预报模型,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
3. 预警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平台,实现对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发布。
4. 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气象服务团队建设,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满足社会公众和各行业的需求。
四、项目实施步骤。
1. 前期准备,明确项目目标和内容,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落实项目资金和人员支持。
2. 设施建设,按照气象观测设施建设标准,选址建站,安装气象观测设备,建立观测数据传输和存储系统。
3. 模型优化,引进先进的气象预报模型,进行模型参数调整和验证,确保预报准确性和时效性。
4. 预警平台建设,建设气象灾害预警平台,整合气象监测数据和预警发布系统,实现对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发布。
5. 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气象服务团队建设,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制定气象服务标准和流程,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项目效益。
通过气象建设项目的实施,可以提高气象观测、预报、预警和服务水平,为社会公众和各行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信息和服务,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总结。
气象建设项目的实施是保障国家气象安全、减少灾害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们将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全力推进气象建设项目的实施,为社会公众和各行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信息和服务,为国家气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技术方案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技术方案一、引言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国家气象中心需要建立一个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以方便气象信息的实时获取、共享和应用。
本文将提出一个技术方案,以满足国家气象中心的需求。
二、系统架构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的核心是一个集中化的数据管理和共享平台,系统架构如下:1.前端界面:支持多种方式的用户接入,包括网页访问、移动应用等,方便用户获取气象信息。
2.数据采集和处理模块:负责采集气象观测数据、预报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并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和转换处理。
3.数据存储和管理模块:将采集和处理后的气象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提供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
4.数据共享和发布模块:提供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发布功能,包括实时气象数据、预报产品、气候数据等。
5.数据分析和应用模块:提供气象数据分析和应用的接口,方便用户进行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预测等。
6.安全保护模块:确保系统的数据和用户信息的安全,包括身份验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
7.系统管理模块:提供系统的运行监控、故障处理、用户管理等功能,方便管理员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
三、关键技术1.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采用自动化的气象观测仪器和卫星遥感设备,实现气象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处理。
同时,还需要开发数据质量控制算法,确保采集的数据准确可靠。
2. 数据存储和管理技术: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SQL Server、Oracle、MySQL等),进行气象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此外,还需要开发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以防止数据丢失。
3. 数据共享和发布技术:采用Web服务技术,提供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发布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Web界面或API接口,获取实时气象数据和预报产品。
4.数据分析和应用技术:开发气象数据分析和应用的接口,支持用户进行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预测等。
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常用的气象分析和应用工具,方便用户使用。
5.安全保护技术:采用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和数据加密等技术,确保系统的数据和用户信息的安全。
气象智慧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气象智慧平台建设方案设计气象智慧平台的建设是提高气象业务处理、服务水平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使气象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日常气象预报、应急响应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下面是气象智慧平台建设方案设计的内容。
一、背景分析气象智慧平台是气象部门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大数据中心,建立气象业务信息库、专家数据库、知识图谱等,实现气象数据的共享、整合、应用。
建设气象智慧平台是当前气象科技与信息化的紧密融合,促进气象服务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必然趋势。
面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多方面挑战,平台的建设是为了提高预报准确度,实现气象科技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二、建设内容1. 建设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是气象智慧平台的核心,是整合气象数据所必需的。
旨在针对气象事件区域条件的气象数据实时监测、存储、处理和分析。
为气象预报和应急响应提供精确数据支持。
2. 建立气象业务信息库气象业务信息库是平台上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建立气象服务的全业务流程和知识库,融合国家、区域、专业、基层气象监测预警等各种信息,把全国各地的气象信息汇集成一个整合性的知识库,方便数据的共享、整合和利用。
3. 专家数据库专家数据库旨在建立气象服务的高端人才库,整合各地气象专家和技术人员,为气象预报和应急响应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
4. 设计知识图谱知识图谱是发布气象信息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页面主要内容为气象资讯、气象预警、业务规程等信息。
可依据用户的个人需求和气象预报需要,定制不同的服务模块。
同时,知识图谱还能让客户快速获得气象关键信息,更好地理解气象基础知识和气象服务与应用。
5. 建设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气象预报准确度,是智慧气象平台的重要内容。
人工智能将辅助气象人员分析、处理、预报气象数据,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减少误差,为气象预报和应急响应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三、平台优势1. 数据采集、管理、挖掘和分析的能力显著提高,提高应用效率,获得溯源、跟踪、决策等全方位服务。
智慧气象工程建设方案
智慧气象工程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气象工程逐渐成为气象科学研究的新方向。
智慧气象工程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还可以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
本文就智慧气象工程的相关概念、建设目标、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智慧气象工程的建设方案。
二、智慧气象工程的概念和意义智慧气象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对气象观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等方面进行智能化改造,以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智慧气象工程的建设旨在解决传统气象工程存在的问题,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对气象信息的多样化需求,推动气象事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
智慧气象工程的建设对于社会的气象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有效降低气象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其次,它可以为各行业提供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为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提供更多的气象数据和信息支持。
最后,它可以为公众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气象预警和服务,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
三、智慧气象工程的建设目标根据智慧气象工程的概念和意义,我国智慧气象工程的建设目标可以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2. 加强气象服务的多样化和定制化3. 提高气象数据处理和应用能力4. 强化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技术5. 增强气象信息共享和交换能力6. 推动气象观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等方面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四、智慧气象工程的建设技术应用为了实现智慧气象工程的建设目标,需要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
以下是智慧气象工程的建设技术应用:1.云计算技术。
通过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提高气象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能力,实现气象数据的多方位、多层次和多尺度的智能化应用。
2.大数据技术。
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深入挖掘气象数据中的信息,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
3.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气象观测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控,提高气象数据的采集和传输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气象中心信息化全面升级今年的天气就好像是小孩的脸一样说风就是雨,上午还是骄阳似火,到了下午就阴云密布狂风暴雨。
北京人也许还在对那场不期而至的大暴雨心有余悸,它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巨额的损失,更是深深的创伤,人们不禁要问:城市运转怎么停滞了,城市的应急预案哪去了?国家气象中心信息技术支持中心副主任赵西峰表示:在灾害天气的城市预警和应急系统中,天气预报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因气象预报的落后会带来城市应急反应速度的滞后。
各部门协同应对“在遇到突发天气的预警时仅仅靠预报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城市的各个部门协同作战。
我们与相关的部委都有专线的连接,可以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送。
对于这一段时间的降雨,我们已经向防汛、市政、排水、园林等各部门和单位发出了预警。
”赵西峰说:“同时,在发生恶劣天气时还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手段第一时间告知老百姓。
此外,山东已经建成了手机短信平台,通过移动、联通、小灵通等方式,向市民提前发送气象警报。
”赵西峰说:“天气预报不仅是老百姓日常出行的…风向标‟,同时更是中央机构决策的重要依据,比如根据降雨量的分布情况,中央会作出对主要河流和水库是否分洪放水的决策。
而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直接关系到有序的应急工作。
”从来都嫌计算机慢气象预报的反应速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已经迫在眉睫。
如何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呢?赵西峰介绍:传统的天气预报方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预报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客观不定量的缺点,而数值天气预报的出现和发展使预报员多了一个客观的依据,数值预报再加上预报员的经验,形成了我们每天都要听的天气预报。
高性能计算的出现,为预报员提供了准确的数值天气预报。
赵西峰说:“我们做预报工作的人从来都嫌计算机慢。
我们将采集的温、压、湿、风等气象要素数据与时间、地点、高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输入到高性能计算机进行相应的方程式计算就能得出下一个时刻的气象发展状况。
庞大的计算量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度的基础,同时也是困扰气象人员的难题。
”“80年代初,国家气象中心是国内第一个使用大型计算机的单位,到了80年代末期建成了中期业务预报系统,使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明显增强,90年代又先后上马了克雷Cray巨型计算机和达到了每秒10亿次的银河II型计算机。
”赵西峰说,“但是,随着我们对气象预报的精确度和分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仍然觉得计算资源不够用。
我们刚刚完成了一个标值为2000万美元的高性能计算机的招标工作,共有9家公司参与了投标,最后,IBM的P690中标,它的计算速度达到了每秒21万亿次。
”正在筹建气象宽带网在高性能计算机中运行着从全国2400多个观测站传输过来的数据,如果没有这些数据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中国气象局经过几年的努力,建成了以卫星通信为主、地面通信为辅的覆盖全国的卫星气象综合业务系统,该系统的卫星综合通信网在北京建有主站一个,设在国家气象中心楼内,350多个地市级双向接收站,分布于省气象局和地市气象局内。
同时,观测点已由人工观测转变为自动观测,观测人员可用手持终端设备定时采集数据并直接发送给计算机。
在数据传输网上,各级通信节点的信息交换全部由计算机实时自动完成,该网络把中国气象局的国家级信息控制中心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各地市级气象局的计算机局域网直接互联成一个计算机广域网,现在每天在这个网上交换的信息量达数百兆字节。
“但是,只有几百k的网络传输速率已经成为数据采集的瓶颈,现在我们正在筹备建设覆盖全国的气象宽带网,计划租用电信运营商的宽带以4M~6M的速度连到省级气象局,在以兆级的速度连接到县级,我们力争在1~2年内完成这个项目。
” 赵西峰说。
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准确的数值天气预报依赖于两个方面:符合实际情况的物理模型(模式)和精确详实的观测数据。
以此为基础,再利用具有强大处理能力的计算机,就可以实现数值模拟。
人们提出的天气预报模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依据于一定的物理规律。
所谓中尺度模式,一般是指模式网格水平格距为2公里到2000公里之间。
这一类的中尺度大气模式都必需满足一组守恒原理,这些原理可以用微分方程组的数学形式来表达。
目前,全球模式水平分辨率为60km,覆盖全球范围,预报时效为10天;区域模式水平分辨率为30km,覆盖中国范围,预报时效为60小时;中尺度模式水平分辨率为6km,覆盖北京地区,预报时效为36小时;覆盖全球范围的集合预报模式水平分辨率为120km,预报时效为10天。
此外,针对北京地区特殊的局地天气气候特点,还建立了各种气象要素和预报时段的预报方法。
到2008年,高分辨率多尺度的数值预报模式将投入应用,届时可为奥运会提供30分钟、1小时、3小时、24小时、3~5天、10天的全程、连续、滚动的天气预报,特别是1~6小时的临近预报。
“目前,国内的气象服务水平与国外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日本在降水量的预报上非常准,欧洲在降水时间上的预报很准确,欧洲气象预报中心完全依靠计算机形成预报,只有少量的人为纠正误差。
” 赵西峰说:“我们也在加紧进行信息化建设,在今年初我们购买了价值3000多万人民币的存储系统,并且计划投资上亿元采购服务器、网络等设备为地市级气象局升级业务系统。
”北京市气象局四大工程进行时“海量存储系统的招标工作刚刚结束,8月底设备到货将进行安装;气象局到各区县的通信网络升级正在施工中,8月底将完成;气象局大楼的网络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明天开标;高性能计算机项目也正在招标过程中。
这些项目都计划于今年10月1日之前完成。
”7月27日,记者对北京市气象局信息网络中心刘旭林主任采访时,刘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招标材料,一个小时的采访不时被电话和汇报打断。
今年7月10日北京的一场暴雨,使北京更迫切地意识到城市应急系统建设的急迫性,而作为应急系统的一部分,天气预报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7月13日,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就亲自到北京市气象局视察,并提出了加强预报系统的准确性和精度的要求,上述四大项目随即启动。
而根据奥运气象服务系统建设需要,在2008年奥运会时气象预报要达到每小时/每公里的预报精度。
气象预报三大IT需求据刘主任介绍,气象预报与IT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三大部分:首先大量气象资料的获取需要通信网络传输到北京市气象局处理中心,如目前北京市气象局已经建立了卫星、光纤网络、无线网络等通信网络;其次对获取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需要一个集中的处理中心,这就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另外对各种资料的存放需要一个存储中心,气象预报需要大量历史资料,同时每天要收集如卫星云图、雷达资料等大量信息,对存储系统有很大的需求。
当然除上述三大部分外,还有其他的需求,如网络安全、管理等。
网络提速在即目前北京市气象局主要通过14个城区的气象局及自动气象站提供各种信息资料,这些信息通过网络传送到市气象局。
而根据奥运气象服务系统建设需要,未来中尺度气象站、雷达、风廓线仪、GPS探空、闪电定位系统等新型探测设备将陆续投入应用,将要获取的中小尺度综合探测资料种类越来越多,需要获取资料的时效要求也尽可能快,要求从观测到提供预报预测业务应用的各个环节都要快速及时。
例如,未来2-3年要求约100个以上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网每15分钟一次的数据更新;雷达信息模式基数据每6分钟一个体扫等,都对计算机通信网络提出了较高要求。
刘主任介绍,北京市气象局计算机网络与数据系统于1999年建设完成,主要有四部分:市局业务楼内的局域网络;与区县气象局连接的网络;通过专用光缆与国家气象中心连接的专用数传网络;以及通过专用光缆与市政府及防汛办连接的数传网等。
目前与区县气象局的连接还主要采用拨号方式,已不能满足高速网络传输的需要,为此北京市气象局已决定将该网络升级到2 M带宽,目前该项目正在施工中,预计8月将完成。
同时宽带网络建成后,将在此基础上建立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该系统可进行现场讨论、并可直接进行图文信息的传送。
据刘主任透露,气象局业务楼内的局域网络与视频会议系统正在招标过程中。
计算能力要达万亿次目前北京市气象局用于数值预报业务的主要是1999年引进的SGI ORIGIN 2000并行计算机系统,该机采用CC-NUMA结构,配置有24个MIPS R12000 CPU,峰值计算能力可达150亿次,同时清华同方集群计算机系统作为SGI ORIGIN2000的备份系统和科研开发。
据介绍,基于目前的计算能力可实现15公里/24小时的预报。
而根据未来奥运系统的目标,要实现每小时/每公里的中小尺度数值预报业务,高性能计算机的计算能力需达到万亿次。
北京市气象局将采取分步走的策略。
现阶段首先将处理能力提高到3000亿次左右,用于科研和模式业务的运行需求。
目前该项目招标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8月底新设备将会到位,届时数值预报业务的处理能力将比原来提高20倍,预计将可以实现约3小时/10公里的预报精度。
而奥运会之前,预计在2006~2007年左右,将采购10万亿次浮点计算能力的高性能计算机。
建海量存储中心目前为止,北京市气象局还没有完善的存储系统,以前的信息主要是基于三种存放方式:一部分是一些原始的文档资料;一部分是基于软盘、磁带、光盘刻录存放的信息;另外就是高性能计算机本身存储系统存放的信息。
因此2~3年前,北京市气象局就提出了建立一个海量的存储系统计划,一年前进行了需求分析和设计,目前这一计划的招标工作刚刚结束,8月份设备即将到货。
据刘旭林主任介绍,该海量存储系统是基于SAN结构的网络存储系统,磁盘阵列的存储容量达10 TB,同时磁带库的备份容量达50 TB,SAN交换机采用了博科的Silkworm 3800,磁盘阵列采用SGI TP9500,磁带库采用STK L700E,并采用了Legato 的备份软件。
该存储系统建成后,将可以满足海量数据信息的存储需求,届时还将可以为老百姓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数年前的某一天的天气情况。
据悉,上述系统建成后,北京市气象局的技术装备不仅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在全球也将处于先进水平。
但刘主任也表示,目前我国气象服务总体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
另外,在提供多种服务手段和市场推广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气象服务产业还没有形成。
而根据奥运气象服务需求分析,未来几年北京市气象局将增加各种预报产品数量,建立一个满足气象服务需求的气象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