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爱与孤独收录了旅美台湾女作家琦君散文作品共61篇。琦君的
《琦君精选散文》毛衣好回
《琦君精选散文》毛衣好回琦君是台湾文学界首屈一指的女作者。
《爱与孤独》收录了她的散文作品61篇。
琦君的散文以怀乡忆旧独树一帜。
对于琦君来说,浙江永嘉、台湾、美东纽约和纽泽西分别占了她生命的三个时期,广义说来都是“乡”,而琦君也毫无保留地写下故乡民情、台湾风情、旅美心情。
她把对故乡、亲人的缕缕情思凝于笔端,感情浓烈真挚、文风质朴、平实,笔调清丽雅洁,于平淡中见深沉。
琦君写散文从不以自己想象力丰富深远自夸,“视界”也极狭,大不了是她个人感受见闻。
但因为她的想象绝对服从“记忆的统治”,好多往事,追忆往事,给人以真切的感觉。
琦君的亲情。
琦君的文章写亲情之多,在当代作家中是无人望其项背的。
外公、父亲、母亲、叔叔、丈夫、哥哥、妹妹、儿子、媳妇,无不一一入文。
正因为她写的是身边的人和事,所以娓娓到来,倍感亲切。
人来到这个世界,血缘维系的屏障是人对这个世界的第一感性认识。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
琦君是幸运的,父母是很钟爱她的,在关爱中长大的她并没有养成惟我独尊的坏脾气,而是一视同仁的施爱与他人,所以琦君的人格是健全的。
《毛衣》一文,琦君从箱子里翻出一件藏青旧毛衣,这是廿六年前给母亲织的,母亲只穿过一年就去世了,睹物思情,回忆起了几个关于毛衣的故事。
她曾给母亲织过一件绒线背心,但是母亲舍不得穿,到她去上海读书时的那一天早上,起床时,却见一件墨绿色的的长袖套头毛衣熨得平平地放在被头上,原来是母亲把她给的背心拆了,赶着两个通晓,接上两只袖子,免得女儿两只胳膊冷,还剩下一支多线叫她带上海再织一双毛袜穿。
母爱的无私,通过母亲把女儿给她织的背心加长了袖子,又回赠给女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人们都说朱自清的《背影》,写得以情感人,在我看来,《毛衣》一篇,无论是情节,或艺术描写都远胜于朱自清的《背影》,母女情深更具有视觉和情节的冲击力。
这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在《妈妈的银行》一篇中,妈妈原本是把钱存在钱庄的,但后来听从叔叔的建议把省下来的钱托叔叔存入银行,其中也包括琦君的压岁钱和零用钱。
琦君(台湾作家)
酒”。
题为“春酒”,为什么要写农历 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
• 这样写与上文“还有个农家邀饮春酒的 节目,再度引起高潮”相照应,突出了 农历“春酒”、“酒会”在孩子们的心 目中更富有情趣。
细读课文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 家乡的春酒吗?
细读课文
从_______看出,“我” 还在怀念_____……
酒 过小 中 年时 浸 是侯 润一
春 着 杯
我甜
酒 的 甜
幸的 福春 与酒 娇 羞
乡 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乡色也好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作 业:
1. 阅读其他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 学作品;
2. 记录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过节情景。
民风之美
• 新年迎神拜佛,有许多禁忌;元宵节后, 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 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的紧张、繁忙,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 卷。
情之美
• 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在有“家家扶 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 用,要起个会……正月里,会首总要置 酒表示酬谢,而母亲很乐意把花厅“供 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 为人助兴;此时灯火明亮,人人兴高采 烈,母亲因别人的赞美高兴得“两颊红 红”。笑眯眯的母亲,本本分分的村民, 令人难忘。
完此文的感受。
春酒是
,
它
。
.
出 朋故
门 在 外
友 别
乡 的 酒
也 给
忘 了
过 年
自的
己酒
斟游
一子
杯心
人中
琦君散文精选的书评
琦君散文精选的书评琦君散文精选的书评【篇一:琦君散文精选的书评】初一1 张亦辰《琦君散文精选》收录了台湾散文大家琦君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其中饱含了童年记忆、母女之情、亲情、友情等写情文章。
琦君原名潘希真,是和林清玄齐名的著名当代女作家,尤以散文写作著称。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她笔致细腻柔婉,善于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从而可见人性的深度,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笔下的童年有趣而美好,而在童趣盎然的场景背后,你还可以看到长辈的温柔慈爱,亲人的生离死别,包括春日的欣欣向荣,夏日的炎热生机……例如《春酒》一文中写道,“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么不经意的一笔竟可以感受到小孩子的天真以及母亲的勤劳无私仁爱。
把特别的母女情描写得淋漓尽及。
不仅是母女情,老师对于琦君的爱也是显而易见,《三更有梦书当枕》曾写家庭教师辅导作者的儿时故事,家庭教师的严厉让作者不喜爱学习,认错了就要打手心她可不喜欢,所以琦君总是装病逃课。
实际上,老师是很温柔的,老师只是希望琦君快点成为才女,教师的严厉便是一种师生情,滋润着作者,爱并不轰轰烈烈,它很平常,但琦君的笔把这种爱更美好地告诉我们,虽是卑微的爱,情谊却深。
琦君的文章不夸大,不煽情,只是把童年以及情感一一展现出来,她的文章可以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真切又动人,让我也融入那个童年欢快,融入属于琦君的快乐生活……【篇二:琦君散文精选的书评】琦君对人生的见解,让我感动万分,我明白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那么,无论是赞叹,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
琦君散文——精选推荐
琦君散⽂琦君散⽂荐 粽⼦⾥的乡愁 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阳是个⼤节,也是母亲⼤忙特忙、⼤显⾝⼿的好时光。
想起她灵活的双⼿,裹着四⾓玲珑的粽⼦,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粽⾹了。
母亲的粽⼦,种类很多,莲⼦红枣粽只包少许⼏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
荤的⾖沙粽、猪⾁粽、⽕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谓“⼦孙粽”。
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孙绵延。
包得最多的是红⾖粽、⽩⽶粽和灰汤粽。
⼀家⼈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
母亲总是为乞丐⼤量的准备⼀些,美其名⽈“富贵粽”。
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
那是⽤旱稻草烧成灰,铺在⽩布上,拿开⽔⼀冲。
滴下的热汤呈深褐⾊,内含⼤量的硷。
把包好的⽩⽶粽浸泡灰汤中⼀段时间(⼤约⼀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带硷味的灰汤粽。
那股⼦特别的清⾹,是其他粽⼦所不及的。
我⼀⼝⽓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有帮助消化之功。
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灰汤粽焙成灰,叫我⽤开⽔送服,胃就舒服了。
完全是⾃然⾷物的⾃然治疗法。
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长⼤的。
⼏⼗年来,⼀想起灰汤粽的⾹味,就神往同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
但在今天到哪⾥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端午节那天,乞丐⼀早就来讨粽⼦。
真个是门庭若市。
我帮着长⼯阿荣提着富贵粽,⼀个个地分。
忙得不亦乐乎。
乞丐常常⾼声地喊:“太太,⾼升点(意谓多给点)。
明⾥去了暗⾥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富⼤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出来,连声说:“⼤家有福,⼤家有福。
”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道:“不要这样讲。
谁能保证⼀⽣⼀世享福?谁⼜能保证下⼀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修的。
时时刻刻要存好⼼,要惜福最要紧。
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
有的是上⼀代没积福,害了他们。
你看那些孩⼦,跟着爹娘⽇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母亲的话,在我⼼头重重地敲了⼀下。
2023年最新的琦君散文《髻》原文阅读欣赏
2023年最新的琦君散文《髻》原文阅读欣赏琦君,1917年7月24日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著作《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
《髻》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把青丝梳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白天盘成了一个螺丝似的尖髻儿,高高地翘起在后脑,晚上就放下来挂在背后。
我睡觉时挨着母亲的肩膀,手指头绕着她的长发梢玩儿,双妹牌生发油的香气混着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
有点儿难闻,却有一份母亲陪伴着我的安全感,我就呼呼地睡着了。
每年的七月初七,母亲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头。
乡下人的规矩,平常日子可不能洗头。
如洗了头,脏水流到阴间,阎王要把它储存起来,等你死以后去喝,只有七月初七洗的头,脏水才流向东海去。
所以一到七月七,家家户户的女人都要有一大半天披头散发。
有的女人披着头发美得跟葡萄仙子一样,有的却像丑八怪。
比如我的五叔婆吧,她既矮小又干瘪,头发掉了一大半,却用墨炭划出一个四四方方的额角,又把树皮似的头顶全抹黑了。
洗过头以后,墨炭全没有了,亮着半个光秃秃的头顶,只剩后脑勺一小撮头发,飘在背上,在厨房里摇来晃去帮我母亲做饭,我连看都不敢冲她看一眼。
可是母亲乌油油的柔发却像一匹缎子似的垂在肩头,微风吹来,一绺绺的短发不时拂着她白嫩的面颊。
她眯起眼睛,用手背拢一下,一会儿又飘过来了。
她是近视眼,眯缝眼儿的时候格外的俏丽。
我心里在想,如果爸爸在家,看见妈妈这一头乌亮的好发,一定会上街买一对亮晶晶的水钻发夹给她,要她戴上。
妈妈一定是戴上了一会儿就不好意思地摘下来。
那么这一对水钻夹子,不久就会变成我扮新娘的头面了。
父亲不久回来了,没有买水钻发夹,却带回一位姨娘。
她的皮肤好细好白,一头如云的柔鬓比母亲的还要乌,还要亮。
两鬓像蝉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后面,挽一个大大的横爱司髻,像一只大蝙蝠扑盖着她后半个头。
琦君散文精选的书评
琦君散文精选的书评琦君散文精选的书评【篇一:琦君散文精选的书评】初一1 张亦辰《琦君散文精选》收录了台湾散文大家琦君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其中饱含了童年记忆、母女之情、亲情、友情等写情文章。
琦君原名潘希真,是和林清玄齐名的著名当代女作家,尤以散文写作著称。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她笔致细腻柔婉,善于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从而可见人性的深度,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笔下的童年有趣而美好,而在童趣盎然的场景背后,你还可以看到长辈的温柔慈爱,亲人的生离死别,包括春日的欣欣向荣,夏日的炎热生机……例如《春酒》一文中写道,“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么不经意的一笔竟可以感受到小孩子的天真以及母亲的勤劳无私仁爱。
把特别的母女情描写得淋漓尽及。
不仅是母女情,老师对于琦君的爱也是显而易见,《三更有梦书当枕》曾写家庭教师辅导作者的儿时故事,家庭教师的严厉让作者不喜爱学习,认错了就要打手心她可不喜欢,所以琦君总是装病逃课。
实际上,老师是很温柔的,老师只是希望琦君快点成为才女,教师的严厉便是一种师生情,滋润着作者,爱并不轰轰烈烈,它很平常,但琦君的笔把这种爱更美好地告诉我们,虽是卑微的爱,情谊却深。
她用她的一生,教会了作者许多许多,也让我懂得了应该如何做人…… 作者对人生的见解,更是让我感动万分,我明白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那么,无论是赞叹,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
无论人生何时,只要懂得“若要足时今已足”的道理,心间便有一份永久的满足与幸福。
读琦君散文的第一印象就是通俗,我特讨厌华丽的词藻来修饰散文,不过这似乎避免不了的,她的散文散发的是引人入胜的味道。
《琦君散文》
时间会带走一切。
琦君有一颗佛心,看尽人间浮华,心存深深 的怜悯,宽容一切,原谅一切。
因为她不像我母亲是个自甘淡泊的女性她随着父亲享受了近二十多年的富贵荣华一朝失去了依傍她的空虚落寞之感将更甚于我母姨娘已成了我唯一的亲人我们住在一起有好几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的仇视成了现在的关心与体谅
《琦君散文》
作品评价:
•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 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 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 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 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 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 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li)了一番“失乐 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 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 事”,而琦君笔下的温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 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气息。
一个妻子,远远地凝视丈夫,丈夫的眼神却停留在另一个女子的 身上,那是怎么样的一种心痛?
后来
• 自从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和姨娘反而成了 患难相依的伴侣,母亲早已不恨她了。 • 我对她不禁起了无限怜悯。因为她不像我 母亲是个自甘淡泊的女性,她随着父亲享 受了近二十多年的富贵荣华,一朝失去了 依傍,她的空虚落寞之感,将更甚于我母 亲吧。 • 姨娘已成了我唯一的亲人,我们住在一起 有好几年
《髻》:
• 母亲: • 双妹牌生发油的香气 混着油垢味直薰我的 鼻子,有点儿难闻 • 尖尖的螺丝髻儿实在 不像样 • 老古董的乡下太太 • 姨娘: • 轻柔的发丝飘散开来, 飘得人起一股软绵绵 的感觉 • 香风四溢 • 细洁的肌肤,袅袅婷 婷的水蛇腰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原来母亲的髻,不是她骄傲的资本, 而是姨娘甚至下人的笑料。姨娘张 扬的髻,却是母亲心中的痛。
充满爱意和温情的生命之旅──浅谈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
现当代文学充满爱意和温情的生命之旅──浅谈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袁子雅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摘要:作为著名当代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无疑是其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琦君的生平进行分析,以时间为线,分别从创作初期至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至今这几个时段,细化阐述琦君各时期的散文作品,分析其散文中的艺术风格,以揭示琦君散文中独到之处与颇具个人风格的情感魅力。
关键词:琦君;《一朵小梅花》;《一袭青衫》自1949年中国历史大裂变以来,赶赴台湾的琦君远离家乡,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
散文、小说是琦君的主要作品。
与小说相比,散文以琦君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凝结了琦君人生观、生活态度、旧事回忆等精髓。
她在自己的散文作品中情真意切地歌颂着隐藏于日常生活及琐碎小事中的美好人性和美好世界。
一、琦君生平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早年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曾于上海汇文女中任职。
自1949年琦君赴台湾开始,便正式以散文开始了其创作生涯。
琦君的散文主要有《细雨灯花落》、《琦君小品》、《溪边琐语》、《桂花雨》、《三更有梦书当枕》等。
琦君的散文中富含着真挚的情感,这些情感来自对两岸相隔的故乡之情,来自故乡与同年的纯真怀念,也来自琦君骨子里的艺术文雅气息。
二、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这里以时间线为媒介,分析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一)创作初期至六十年代在这一时代,琦君的散文作品多以思亲、怀旧为主。
在《一朵小梅花》中,琦君用简约的笔触描述了小梅花发簪原是父母结婚时父亲赠与母亲的礼物,在婚姻生活中,当他们的情感日渐疏远时,母亲绣了一方梅花发簪图案的手帕作为父亲的生日礼物,但父亲却未能如母亲所希冀的一般回忆起他们曾经的情感。
直至晚年病重,父亲才猛然醒悟母亲的爱,他印象中关于小梅花的记忆也全部复苏,父亲望向母亲的眼神里,又如多年前一般充满柔情与爱意。
琦君的散文中充斥着她善于包容、善于理解的温存情怀,其优美的笔调将生活中的单调、琐碎消除,凸显出平凡生活中的人性光芒。
琦君散文集
•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 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 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 2.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 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 是故乡明”如出一《课子记》,她嫌她先生对儿子太苛,“谁知轮到自己教他,竟比他爸更容 易动火”,写做爸爸的辅导儿子功课时一下子叫“乖儿子”,一下子骂“笨东西”,声态笑貌, 跃然纸上,像一幅家庭生活画,一出富有诗趣的小喜剧.通篇作品生气盎然、真实,真是使人 神游而意会的好作品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 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 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 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 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课子记》, 她嫌她先生对儿子太苛,“谁知轮到自己教他,竟比他爸更容易动火”,写做爸爸的辅导儿子 功课时一下子叫“乖儿子”,一下子骂“笨东西”,声态笑貌,跃然纸上,像一幅家庭生活画, 一出富有诗趣的小喜剧.通篇作品生气盎然、真实,真是使人神游而意会的好作品
• 6.琦君在散文集《玻璃笔》小序中写道:“人生七十才开始.”琦 君旅美时期的散文创作,是她在台湾丰厚的散文创作之后,在美国 的异域人生再起步,她不愧是个“勤奋的握笔人”.琦君以散文创 作实践其“抑恶扬善、爱生惜福”的文学创作思想与人生主张, 尽管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她以生命夕阳之余晖,播撒爱的情感 与人生智慧的种子,温暖着东西方不同地域读者的心田.
琦君
平淡朴素中见膏腴醇厚——读琦君《爱与孤独》丰惠镇中钱叶岚在读书时代很不幸竟未读过这位被誉为“台湾的冰心”——琦君的文章,看电视剧《橘子红了》时也未注意这是谁的大作,直到新教材里入编了她的散文《春酒》,才一下子记住了她,读到这篇课文,就被她那种恬淡醇浓的文味吸引了,立刻去网上狂搜她的作品,并真正的喜爱上她的作品。
去年在网上看到她最新的散文集《爱与孤独》,文章比较齐全,代表性也比较强,所以马上买了来仔细读了一遍又一遍,这样的读书方式只有在我读书时代读《红楼梦》时才有的,除此之外,还没有那本书能让我如此爱不释手呢。
因为在读《爱与孤独》时我感到了一种甜蜜而忧伤的情绪,她的文笔打动了我,感染了我,让我对人生、对人世有了另一番新的认识。
文章中打动我的并不是那些关于人生中的悲苦的描述,而是背后那经历了人生沧桑的过滤而纯化了的情感,是那种哀而不怨、怨而不伤的平和超然的情绪。
只有心中有爱,心中有美的人,才会始终怀着感激、宽容去面对一切,不因平凡而忽略,不因悲苦而生怨恨,发现种种美好,写出心中的乐章。
章定名为《爱与孤独》,有着极深的含义。
爱是人生中最大的主题,有爱才能包容一切。
而孤独每个人都会经历,每个人又都无法避免。
只有爱才能驱散孤独,安慰人生。
琦君在《爱与孤独》里写道:“孤独使心灵纯化”,真实的爱如同一颗珍珠的形成“砂子侵入牡蛎的体内,牡蛎为了排除这粒障碍物,辛苦地蠕动身子,而障碍物并不能排除,牡蛎体内反而分泌一种液体,将砂子包裹起来,液体凝固以后,就成了圆润的珍珠。
”人间爱的真谛就是这颗晶莹的珍珠,升华之前一定要经过各种冲突和磨难。
李白有首诗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生五光十色,起起浮浮,倏乎即逝,富贵也罢,贫穷也罢,都会殊途同归;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
当英雄已老,美人迟暮的时候,当多年的人生重负已经觉得厌倦的时候,当身后的繁华落幕,铅华洗净的时候,还能陪伴你,和你相看两不厌的,是不是只有敬亭山了呢。
图书推荐 爱与孤独 琦君
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 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 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 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 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 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我回 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 母亲常常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 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桂花。”
爱与孤独
琦君
内容简介
《爱与孤独》收录了旅美台湾女作家琦 君散文作品共61篇。琦君的散文以怀乡忆 旧独树一帜。对于琦君来说,浙江永嘉、 台湾、美东纽约和纽泽西分占了她生命的 三个时期,广义来说都是“乡”,而琦君 也毫无保留地写下了故乡民情、台湾风情、 旅美心情。她把对故乡、亲人的缕缕情思 凝于笔端,感情浓烈真挚,文风质朴平实, 笔调清丽雅洁,于平淡中见深沉。
本文思路
喜欢桂花 →摇桂花 →赏桂花
Thankyou!
桂花雨
美段品读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 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 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 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 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 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 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 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 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句子理解
母亲为什么说:“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 家乡旧宅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 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 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 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 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 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 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 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 渭分明了。
琦君散文集琦君散文精选
琦君散文集琦君散文精选第一篇:琦君散文集琦君散文精选琦君散文集,琦君散文精选琦君,1917年7月24日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著作《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旱烟管忆往喜宴一对金手镯春酒泪珠与珍珠红纱灯第一次坐火車下雨天,真好读书琐忆粽子里的乡愁春酒《素心笺》金盒子西湖忆旧妈妈的手桂花雨母亲的书第二篇:琦君散文集读后感琦君散文集读后感(一)《琦君散文集》主要写作者对儿时的回忆。
文章写了哥哥和我短暂而快乐的时光;写了做错事被妈妈罚跪的经历;写了邻居家的弟弟心灵受伤害后那敏感的童心;还写了妈妈那秀气的“三寸金莲”小脚。
但让我最有感受的是她写的《秋花远比春花净》。
文中写到:作者自幼远离家乡在上海完成了大学教育。
他乡游子,十分想念母亲,但回去后才知道母亲逝世已有半年了,悲恸之余回忆起了与母亲的点点滴滴;回忆起母亲最爱的花——桂花。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闻到了桂花香,想起母亲常读了诗句:秋花远比春花净,春月何如秋月明。
于是写下了《故乡的桂花》一文,以寄她对母亲的思念。
看了这本书,让我想到写作的题材选择,我平时写作时都要用半天时间想题材,要么觉得太简单,没什么可以写;要么觉得太平凡,没什么亮点。
但看了琦君的文章之后,我发现,她的文章题材都很简单,比如闻到桂花香,就可以想起和母亲一起的点点滴滴。
虽然有时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趣,但是生活处处是题材、处处都精彩。
就如妈妈常对我说的:写作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小事也能写出好文章。
重要的是要做到注意观察生活、多积累材料。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二)曾经读过一本散文,书名叫。
我认为它的美不但在于情感的优美,而且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造诣。
我一向很少读现代人的文学作品,他们写的那些离我们太远太远了,没能达到我的欲望。
琦君散文三篇
桂花雨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小时候,我对无论甚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
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
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
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
“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
母亲称之为“风水忌”。
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
”(就是台风来的意思。
)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
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
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
“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
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琦君散文集
• 6.琦君在散文集《玻璃笔》小序中写道:“人生七十才开始.”琦 君旅美时期的散文创作,是她在台湾丰厚的散文创作之后,在美国 的异域人生再起步,她不愧是个“勤奋的握笔人”.琦君以散文创 作实践其“抑恶扬善、爱生惜福”的文学创作思想与人生主张, 尽管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她以生命夕阳之余晖,播撒爱的情感 与人生智慧的种子,温暖着东西方不同地域读者的心田.
• 7.“下雨天,真好.”琦君作品中有一篇使人向往雨天的文章.喜欢 听见“滴答答”的声音.心跳似乎也跟着雨滴的敲击“砰砰”的 响着.有时候静静的夜里,还会有水滴落入水中清晰的声响---“啪嗒…”长长的回音,像深深的石洞里的滴水声.随着波纹四散. 回荡波纹的柔美… 那一场春雨带来了生气…淡淡香气馨人为更 美的香气留下伏笔.
• 3.正原“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 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 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 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 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 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 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因。
• 2.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 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 是故乡明”如出一《课子记》,她嫌她先生对儿子太苛,“谁知轮到自己教他,竟比他爸更容 易动火”,写做爸爸的辅导儿子功课时一下子叫“乖儿子”,一下子骂“笨东西”,声态笑貌, 跃然纸上,像一幅家庭生活画,一出富有诗趣的小喜剧.通篇作品生气盎然、真实,真是使人 神游而意会的好作品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 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பைடு நூலகம்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 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 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 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课子记》, 她嫌她先生对儿子太苛,“谁知轮到自己教他,竟比他爸更容易动火”,写做爸爸的辅导儿子 功课时一下子叫“乖儿子”,一下子骂“笨东西”,声态笑貌,跃然纸上,像一幅家庭生活画, 一出富有诗趣的小喜剧.通篇作品生气盎然、真实,真是使人神游而意会的好作品
琦君之美,美在温厚r——著名作家琦君作品赏读
琦君之美,美在温厚r——著名作家琦君作品赏读
周俊根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琦君简介】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台湾著名女作家。
她古典学养深厚,代表作品有《三更有梦书当枕》《细雨灯花落》《水是故乡甜》等,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其多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为大家熟知的电视剧《橘子红了》也是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
【总页数】4页(P6-9)
【作者】周俊根
【作者单位】江苏东台市秀峰华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美在张弛一瞬间——读王犇山水作品有感 [J], 牛力
2.咏物言志美在其中——《橘颂》赏读 [J], 韦爱萍
3.琦君之美,美在温厚——论《泪珠与珍珠》的人性之美 [J], 胡银霄
4.美在一水之隔——《诗经·秦风·蒹葭》赏读 [J], 赵增娜
5.品春酒忆温情———细赏琦君《春酒》之美 [J], 王丽君;肖文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琦君-《爱与孤独》收录了旅美台湾女作家琦君散文作品共61篇。
琦君的
爱与孤独。
《爱与孤独》收录了旅美台湾女作家琦君散文作品共61篇。
琦君的散文以怀乡忆旧独树一帜。
对于琦君来说。
浙江永嘉。
台湾。
美东纽约和纽泽西分占了她生命的三个时期。
广义来说都是“乡”。
而琦君也毫无保留地写下了故乡民情。
台湾风情。
旅美心情。
她把对故乡。
亲人的缕缕情思凝于笔端。
感情浓烈真挚。
琦君文风质朴平实。
笔调清丽雅洁。
于平淡中见深沉。
书名,爱与孤独。
作者,琦君。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xx-8。
基本信息。
书名: 爱与孤独作者:琦君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年: xx-8页数: 312定价: 元装帧: 平装丛书: 百合文丛ISBN: 26322。
内容简介。
《爱与孤独》收录了旅美
台湾女作家琦君散文作品共61篇。
琦君的散文以怀乡忆旧独树一帜。
对于琦君来说。
浙江永嘉。
台湾。
美东纽约和纽泽西分占了她生命的三个时期。
琦君广义来说都是“乡”。
而琦君也毫无保留地写下了故乡民情。
台湾风情。
旅美心情。
她把对故乡。
亲人的缕缕情思凝于笔端。
感情浓烈真挚。
文风质朴平实。
笔调清丽雅洁。
于平淡中见深沉。
目录。
爱与孤独三更有梦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母亲的书母心似天空灯景旧情怀水是故乡甜母亲的金手表万水千山此处有仙桃玻璃笔我爱动物泪珠与珍珠母心·佛心一袭青衫妈妈银行万水千山师友情梦中的饼干屋永是有情人亲情似海外公父亲云居书屋油鼻子与父亲的旱烟筒母亲毛衣金盒子春草池塘我的另一半“我的另一半”补述遥寄楠儿病中致儿书春风化雨吾师家庭教师启蒙师不见是见见亦无见圣诞夜怀念两位中学老师八十八分生一代一
双人春风化雨鹧鸪天三十年点滴念师恩辰星寥落一点心愿编后记。